中国服装产业集群的三大类型
国内服装行业产业分析报告
国内服装行业产业分析报告国内服装行业产业分析报告一、行业背景服装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一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生活品质的改善,服装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9年,中国服装行业规模约为1.6万亿元,是全球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国。
二、行业结构中国服装行业结构较为庞大,包括设计、加工、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
其中,设计环节涉及服装设计师、设计机构等;加工环节涉及纺织、染色、裁剪等;生产环节涉及服装生产厂家、加工厂等;销售环节涉及线上线下的服装零售企业、批发商等。
三、产业特点1. 产业集中度高:中国服装产业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这些地区聚集了大量知名服装企业,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2. 劳动力成本低: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中国服装行业比较大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来投资。
3. 品牌建设不足:相对于国际一线品牌,中国服装品牌在知名度和影响力上还有较大差距,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4. 电商渠道发展迅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商渠道成为服装行业的重要销售渠道,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成为趋势。
四、发展趋势1. 高品质定制:消费者对个性化和独特性的需求越来越高,高品质定制服装市场前景广阔。
定制服装市场通过提供独特的设计和优质的工艺,满足消费者对于个性化需求的追求。
2. 绿色环保: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环保的服装产品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绿色环保材料的使用和可持续生产方式将成为未来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3. 产业升级:中国服装行业正处于加速升级的阶段。
通过技术创新、设计创新和产能优化,加速推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提质增效。
4. 海外市场拓展: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中国服装企业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
国际化的营销和渠道建设将是中国服装企业走向全球市场的必由之路。
五、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人工成本上升: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加剧,中国服装行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这对企业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名城、产业名镇)
中国绢纺织名镇·浙江省桐乡市河山镇
中国亚麻纺织名镇·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
中国亚麻蚕丝被家纺名镇·江苏省吴江市震泽镇
中国家纺布艺名镇·浙江省桐乡市大麻镇
中国针织名镇·浙江省绍兴县漓诸镇
中国经编名镇·福建省长乐市金峰镇
中国针织名镇·浙江省桐庐县横村镇
中国经编家纺名镇·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浙江省海宁市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
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广东省开平市
产业名城
中国革基布名城·福建省尤溪县
中国针织文化衫名城·山东枣庄市市中区
中国无缝针织服装名城、中国袜业名城、中国线带名城·浙江省义乌市
中国棉纺织名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
中国棉纺织名城·山东省广饶县
中国针织名城·浙江省瑞安市
中国袜业名城·吉林省辽源市
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蜡染名城·山东省临清市
中国棉纺织名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
中国半精纺毛纱名城·山东省禹城市
浙江省浦江县·中国绗缝家纺名城
中国印染名城·山东省昌邑市
中国过滤布名城·浙江省天台县
中国纺织机械名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
中国苎麻业名城·湖南省益阳市
中国针织名城·山东省即墨市
中国织造名城·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
中国服装商贸名城·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
中国针织服装名城·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
中国童装名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
中国羽绒服装名城·江西省共青城
中国童装加工名城·河北省磁县
中国毛衫名城·山东省海阳市
中国休闲服装名城·江苏省常熟市
中国针织塑编名城·辽宁省康平市
中国运动休闲服装名镇·福建省石狮市灵秀镇
中国服装产业集群的三大类型
中国服装产业集群的三大类型一、专业市场推动型集群第一种类型的服装集群可称作“专业市场推动型”。
该类型的集群内部,或者集群所在县(市)的内部,一定开办有专业市场。
可以说,专业市场推动型集群在中国的服装行业是最有代表性的。
众所周知,有型市场是无数小生产者与小商人汇集的舞台。
这些小企业在市场里销售商品,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料,传递信息。
这一基本特征在服装专业市场也表现的非常明显。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表示,专业市场通过发挥有型市场的基本功能,承担起服装集群里生产与流通的组织者的角色。
不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集群都存在着有型市场。
一般来说,这些市场自发形成后,因为管理薄弱,会逐渐演变为非正规部门,成为限制集群发展的瓶颈。
两者比较,为什么专业市场能够在中国半数以上有代表性的服装集群里,成功的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呢?这一问题必须与地方政府的角色联系起来进行讨论。
中国的专业市场多数是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开办的,市场里一般设有管委会,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其中任职,对市场交易的软、硬环境进行改造、监督、管理。
这导致专业市场与传统的有型市场相比,产生了两大创新性的变化。
(一)市场内部非正规的交易空间得到了改善。
专业市场的管理方常常在市场内推行划行规市,并引进监督市场交易的工商,技监等部门,还设立了金融,物流,电信,餐饮,住宿等设施。
专业市场内部的交易效率由此大幅提升。
(二)将遍布国内各大市场的非正规的商人网络,改造成了正规的流通渠道。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中低档服装,日用品的销售,往往是由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贩来完成的。
他们多来自浙江这样集群发达的省份。
这些商贩们,为了追逐利润,在集群里的专业市场与各大消费地的市场里辗转,逐渐恢复了传统但非正规的商业网络。
专业市场的管理方和他们支持的商人,借助这些商贩流动的机会,在集群和消费地之间,构筑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这使得不具备传统网络的商人,也能获得前往集群采购的渠道。
2023年我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情况分析1
我国服装行业产业集群情况分析一、我国服装产业集群概况1、服装产业集群概况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向集群化进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在服装主产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围围着专业市场、出口优势、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
如河北容城的衬衫,山东诸城的男装、即墨的针织服装,江苏金坛的服装出口加工、常熟的羽绒服,浙江省杭州的女装,宁波、温州的男装,嵊州的领带、织里镇的童装、枫桥的衬衫、平湖的服装出口加工,福建省晋江、石狮的休闲服,广东中山的休闲服,南海的女士内衣,虎门、深圳的女装,大朗的毛衣,均安、增城、开平的牛仔,潮州的婚纱晚礼服、江西共青的羽绒服这等等。
这些服装产业集聚地产业链完善,呈现良好进展势头,已成为当地经济进展的主体,人口、企业和产业的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进展,对当地经济进展的贡献率日益增长。
在先后6批133个纺织产业集中的县(市、区)、镇试点地区中,共有35个服装产业特色名城(镇),其中福建省8个,江苏省8个,浙江省6个,广东省5个,山东省河北省各2个,上海市、江西省各1家。
2、服装产业集群特征(1)产业集群在我国服装产业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服装生产越来越向产业集群集中,目前,各产业集群的服装总产量已占到全国服装生产总量的70%以上。
产业集群的进展变迁影响着产业区域和产品布局,影响着产业资源的流淌和重新配置,同时,产业集群在进展过程中带动和加速了产品细分、市场细分和专业化的步伐。
产业集群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促进科技进步、促进品牌诞生方面起到了不行低估的作用。
产业集群的升级有效地促进了全国服装产业的升级。
(2)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集群,即集群内企业主营同一种产品,并通过区域内或邻近地区专业市场进行经营。
这类集群占全部服装产业集群的60%以上。
有些集群是企业或手工业者在多年中渐渐密集而自发形成;一些是在地方政府对地方具有肯定产业基础的产业进行扶植而进展形成的,这类产业集群内部以中小企业为主,单个企业在国内产业的优势均不明显,专业市场对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起到了导向性作用。
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概况作者:王苒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09期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服装产业的发展,我国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陆续形成了一大批产业集中度高且生产规模大的服装产业集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成为了我国的主要服装产业基地,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关键词:服装产业集群;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派近年来,中国的服装产业开始向集群化发展,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计,我国47个服装产业集群中,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以北京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占据了服装集群总数的60%以上。
由此可见,服装产业集群是中国服装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而产业集群也是当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
1 长江三角洲服装发展现状1.1 商业品牌的发展长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能够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应对。
该地区服装品牌如太平鸟、地素、波司登等发展势头旺盛,女装起点高,注重风格的树立如江南布衣,使品牌充满了灵性。
随着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其中一些有经济实力的品牌纷纷在上海成立办公室,逐步将设计研发中心转移到更加国际化的大都市中,以更快地获得流行感应和市场反馈。
1.2 设计师品牌的发展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首有丰富的国际资源及浓厚的时尚氛围,成为了设计师品牌的发源地,以MODE和Ontime Show为代表的展会为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上海时装周期间全国各地的买手聚集于此,但订单量较小,大多数设计师品牌研发成本高、利润低,还在生存线上徘徊。
位于上海南京路的意大利高端买手店10coscomo的倒闭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式在中国与大众消费市场并不匹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线上购物的消费方式,且更加看重性价比。
1.3 互联网品牌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也造就了一批线上服装品牌,以杭州为首的产业基地依靠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巨头的支持,逐渐衍生出一系列线上服装品牌,例如网易严选、密扇等。
服装场行业分析报告
服装场行业分析报告一、定义服装行业是指设计、生产和销售各种服装品类的行业。
这个行业既包括服装品牌的设计、生产和营销活动,也包括成衣生产、面料和原材料生产、服装机械制造、零售和批发等环节。
服装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之一。
二、分类特点1.品牌服装:品牌服装是指具有品牌意识、自主研发生产的服装产品。
2.流行服装:流行服装是指在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中具有其独特时尚性的服装产品。
3.功能服装:功能服装是指特定场合或特定户外运动等需求而设计生产的服装产品。
三、产业链服装产业链包括纺织、制衣、加工、批发、销售等环节。
其中制衣加工环节占据了整个产业链的主导地位。
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和合作。
生产、设计、销售这三个环节的层级越高,利润空间也就越大。
四、发展历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内消费者的购买力也相应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服装行业逐渐成为中国市场上最活跃的行业之一。
服装行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开始期(1949-1978),起步期(1979-1991),加速期(1992-2000),成熟期(2001-至今)。
五、行业政策文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3.《基本劳动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5.《电子商务法》六、经济环境随着消费力的提高,服装行业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大。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加速将促进服装行业的发展。
中国服装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服装消费市场之一。
七、社会环境一个社会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为服装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些人追求时尚与个性,对于新进的服装品牌有着很大的需求。
八、技术环境服装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装备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定制服务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九、发展驱动因素1.市场需求增加2.分工合作3.技术创新4.政策支持十、行业现状服装行业的竞争格局已经趋向饱和。
中国服装产业聚集地
金华市
义乌市
/ 金华市 义乌市 / 大陈镇 鄞州区 象山县 / /
中国拉链生产 基地 全国最大无缝 内衣生产基地 中国衬衫商标 品牌基地 浙江服装商标 品牌基地 中国针织名城
拉链 无缝内衣 衬衫 服装 针织服装
面辅料器械 服装 服装 服装 服装
聚集地 名称
中国化纤织造 名镇 中国化纤织造 名镇 中国花边之乡 中国羽绒之都 中国女装之都 中国丝绸织造 基地 中国纺织布艺 生产基地 中国化纤织造 名镇 中国家纺布艺 名镇 中化纤 花边 羽绒服 女装 丝绸 纺织布艺 化纤 家纺 纺织 面辅料器械 面辅料器械 面辅料器械 服装 服装 纺织消费品 纺织消费品 面辅料器械 纺织消费品 纺织消费品
中国服装产业聚集区
省份 地级市 县/区 镇
党山镇 区衙镇 萧山区 / 杭州市 / / 余杭区 / / 洲泉镇 桐乡市 大麻镇 嘉兴市 许港镇 海宁市 / / 浙江省 (27) 瑞安市 温州市 乐清市 龙湾区 平阳县 / / / / 水头镇 枫桥镇 绍兴市 诸暨市 草塔镇 大唐镇 嵊州市 湖州市 吴兴区 / 织里镇 / 皮革之都 中国服装名城 中国男装名城 中国休闲服装 名城 中国合成革之都 中国皮都 中国衬衫名镇 中国袜业第一镇 中国袜业之乡 中国领带名镇 中国童装名镇 浙江袜业商标 品牌基地 皮革 服装 男装 休闲服装 合成革 皮革 衬衫 袜子 袜子 领带 童装 袜业 面辅料器械 服装 服装 服装 面辅料器械 面辅料器械 服装 服饰 服饰 服饰 服装 服饰
中国服装产业集聚地一览表
地区
产业特点或主要产品
服装产业
企业数
(个)
服装产业
产品销售收入(万元)
服装总产量
(万件)
服装
工业园区
(个)
服装
专业市场
(个)
知名品牌
福建
晋江
休闲服、西服、泳装、
内衣、运动服
3000
2850000
138000
13
9
七匹狼、柒牌、九牧王、SBS、劲霸、浩沙、利郎、威鹿、红孩儿、
玛莱特、大赢家、东方骆驼、七彩狐
均安
牛仔服
1200
300000
10000
1
1
西布朗、雪基龙、披头士、爱得乐、标奇、龙威、名流仕、鲸皇、骄仕
盐步
内衣
310
300000
10000
紫兰蒂、美思、依曼妮、奥丽侬、戴安娜、依之妮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山东
青岛
服装文化、设计
1169
1818000
32100
9
1
海珊、绮丽、三美士、红领、好事中、巴龙、乐好、一诺、基特、好兄弟、即发
淄博
休闲服、牛仔服
27
208353
2055
3
兰雁、多博、丽纳尔、兰骏
诸城
男装、针织服装
286
458259
10000
新郎、昊宝、帅领、兰凤、桑莎
所属省份
地区
产业特点或主要产品
上海
上海
服装文化、商贸、设计
1457
2738124
48414
1
1
培罗蒙、海螺、开开、杉杉、凯托、春竹、皮皮狗、三枪、斯尔丽、博士蛙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名城、产业名镇)
中国休闲服装名城·浙江省乐清市
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福建省石狮市
产业名镇
中国品牌服装制造名镇·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
中国家纺名镇·江苏省丹阳市皇塘镇
中国裤业名镇·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
中国内衣名镇·广东省普宁市流沙东街道
中国针织名镇·浙江省绍兴县兰亭镇
中国轻纺原料市场名镇·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
中国精品羊绒产业名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
中国羊剪绒毛毡名城·河北省南宫市
中国家纺名城·山东省高密市
中国针织名城·浙江省象山县
中国棉纺织名城·山东省夏津县
中国棉纺织名城·山东省邹平县
中国服装商贸名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中国针织服装名城·河南省安阳市
中国休闲服装名城·河北省宁晋县
中国羽绒服装加工名城·江苏省高邮市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中国手套名城山东省嘉祥县中国化纤产业名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中国亚麻纺编织名城黑龙江省兰西县藏毯之都青海省西宁市中国手工羊毛地毯名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中国手工家纺名城安徽省岳西县中国工艺家纺名城山东省文登市中国针织名城山东省即墨市中国织造名城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中国服装商贸名城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中国针织服装名城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中国童装名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中国羽绒服装名城江西省共青城中国童装加工名城河北省磁县中国毛衫名城山东省海阳市中国休闲服装名城江苏省常熟市中国针织塑编名城辽宁省康平市中国针织名城浙江省瑞安市中国袜业名城吉林省辽源市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蜡染名城山东省临中国棉纺织名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中国半精纺毛纱名城山东省禹城市浙江省浦江县中国绗缝家纺名城中国印染名城山东省昌邑市中国过滤布名城浙江省天台县中国纺织机械名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中国苎麻业名城湖南省益阳市中国精品羊绒产业名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中国羊剪绒毛毡名城河北省南宫市中国家纺名城山东省高密市中国针织名城浙江省象山县中国棉纺织名城山东省夏津县中国棉纺织名城山东省邹平县中国服装商贸名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国针织服装名城河南省安阳市中国休闲服装名城河北省宁晋县中国羽绒服装加工名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工艺毛衫名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浙江省乐清市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福建省石狮市产业名镇中国品牌服装制造名镇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中国家纺名镇江苏省丹阳市皇塘镇中国裤业名镇辽宁省海城市西柳镇中国内衣名镇广东省普宁市流沙东街道中国针织名镇浙江省绍兴县兰亭镇中国轻纺原料市场名镇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中国家纺名镇江苏省通州市川姜镇中国化纤名镇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中国童装
服装产业集群
一.现状分析:从刚刚统计出来的2001年服装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百强企业来看,产业集群现象十分突出。
“双百强”企业大多是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的企业,这5个省正好是2001年我国服装产量排名的前5位,5省服装产量的总和占全国的77.41%。
二.优势1.不仅可以为服装企业创造良好的孵化环境,有效地降低投资成本,还可以使企业不断集聚,产生协同效应,提升规模经营优势,使企业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改变过去分散布局的结构2.很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较低的生产、交易、政策成本和体制、整体协调优势几个方面。
以高效率、低成本吸引越来越多国内外的客户和订单。
三.服装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集群服装主产区浙江、福建、广东、江苏、河北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或出口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种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
由于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优势和集群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公共配套服务共用基础设施体现内部规模经济优势,使集群区具有极强的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并以特有的高产业效率、低成本,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内外的客户和订单。
同时,产业集群地区良好的服装产业基础、快捷的信息、世界一流的生产厂房设备和政府的支持,也使这些地区在为海外投资的热点,成为日本服装企业转移生产基地和香港制衣业内迁的首选阵地。
产业集群地区服装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服装产业集群的特点所谓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形成专业化的产业。
如宁波西服、绍兴面料、湖州丝绸、嵊州领带等。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特点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内在规律,和经济开放程度有很大关系,它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
业内权威人士认为,我国目前已形成的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集群区域均围绕一个专业化市场形成,可以充分接纳产业集群区生产的大量产品,充分提供各种原材料、配套设施与服务;二是以某一类产品为主的产业资本在这一区域较快地集中以及劳动力、原材料、专业服务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活动,并实现生产资料与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组合,降低经常性开支成本;三是当地政府(县、镇、村)为鼓励这种集群,提供在土地(一般设工业园区)、工商管理、引导服务等支持政策,促进了集聚区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
服装行业结构分析
服装行业结构分析服装行业结构分析服装行业是指制造、流通和销售服装及相关产品的产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行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消费行业。
对服装行业的结构分析有助于了解行业的竞争态势和发展趋势。
首先,服装行业的供应链结构包括原材料供应、服装生产、流通和零售等环节。
原材料供应包括纺织原料和辅料的采购,服装生产环节主要是服装的设计、样衣制作和大批量生产,流通环节包括服装的运输、批发和零售。
这些环节相互依赖,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
其次,服装行业的市场结构可以分为品牌服装、中档服装和低档服装。
品牌服装是指具有知名品牌和较高品质的服装,中档服装是指价位适中的服装,低档服装是指价格低廉的服装。
品牌服装市场竞争激烈,要求企业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高质量的产品;中档服装市场规模较大,竞争相对较为激烈;低档服装市场主要以价格战为主,企业数量多但利润较低。
再次,服装行业的竞争结构主要包括国际品牌、国内品牌和无品牌企业。
国际品牌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和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国内品牌在市场定位和产品品质上与国际品牌有一定差距,无品牌企业主要以低成本、低质量的产品为主。
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打开,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最后,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自主品牌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品质和形象。
其次,定制产业的兴起,随着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定制化服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第三,电商渠道的发展,线上销售渠道的崛起将对传统实体店产生一定冲击。
第四,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环保、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
综上所述,服装行业的供应链结构以及市场和竞争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把握行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在国内市场逐渐打开、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
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研究
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研究纺织服装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之一,集群化发展模式在行业内表现出了显著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集群分析集群分布: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长三角、大湾区、成渝都市圈等地区,这些地区依托资源、技术、市场等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产业链协同: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内部企业涵盖了原材料采购、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等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协同效应明显。
发展现状产量和出口:我国纺织服装业产量和出口量均保持增长态势,其中纺织品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的约30%,服装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的约35%。
集群效应:纺织服装业集群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上下游企业的进驻,进一步丰富了集群内部的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集聚度。
技术创新: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逐渐从国外引进到国内,提升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问题分析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纺织服装业集群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和时尚产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创新能力不足:尽管我国纺织服装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上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纺织服装业的印染、加工等环节会产生大量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对策建议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和时尚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纺织服装业向高端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
加强创新能力: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纺织服装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行业整体创新能力。
环保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环保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降低纺织服装业的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纺织服装业生产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加强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强与国际纺织服装业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
纺织服装业优秀产业集群
我国纺织服装业优秀产业集群核心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是发展的黄金期;产业集群是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三角、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五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是发展的黄金期;产业集群是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三角、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五省;作为行业发展的先行军,这五个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而且卓有成效;同时,在其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值得肯定的市、县、区、镇区域,他们在纺织产业集群工作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也很值得借鉴和发扬;目标瞄准四个“一批”过去的2009年,江苏纺织服装业在逆势中谋发展,完成销售收入8329亿元,纺织产业的产值、利润、出口额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2010年1—8月份,江苏省纺织服装业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完成销售收入亿元,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了%和%,纺织服装业出口总额亿美元,比上年增长%,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产业集群是江苏省纺织服装业重要的发展特色,目前,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单位66个;其中,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集群33个,由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纺织产业基地县市13个,特色城7个,特色镇42个;数量占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20%,位居全国第二位;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从业人员约130万人,销售产值5600亿元,约占江苏纺织服装业工业产值的70%,上缴税金超过200亿元;集群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骨干企业的形成以及龙头企业的带动,为一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发展时机;如常熟古里的波司登、太仓市的雅鹿、太仓沙溪的利泰、吴江盛泽的恒力、张家港塘桥的华芳、东渡,江阴的阳光、海澜等,这一批企业在行业内影响力大,在市场上竞争力强,在国际国内市场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为带动和提升集群内中小企业和集群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为提高江苏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年来,不少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提出了名企、名牌、名镇一体化的工作思路;集群以企业集聚为基础,加速形成集群内企业品牌建设步伐,形成了地方品牌、省名牌、中国名牌以至中国世界名牌梯度发展的格局,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至2009年底,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拥有的中国世界名牌2个,中国名牌50个,江苏名牌300多个,产业集群中产生的品牌就占其中80%以上;同时各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了区域品牌建设;常州湖塘镇、张家港塘桥镇、吴江盛泽镇、常熟古里镇、梅李镇、江阴顾山镇组织集群内的企业整体出击,以参与江苏国际服装节等活动形式,进一步提升名镇的形象;今年新推出的南京高淳县、宿迁泗阳县、徐州睢宁县、苏州临湖镇等一批特色名镇也通过江苏国际服装节的平台,组织重点企业集体亮相,进行新兴区域品牌的塑造;四个“一批”指引方向发挥集群高度集聚的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搭建平台向提升集群服务水平努力;太仓璜泾镇、吴江盛泽镇、江阴顾山镇等一些产业基地、特色名镇建立工业园区,打造服务平台,设立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贸易及物流中心等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为提升集群科技创新、品牌发展水平夯实基础;吴江市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中小企业,解决了一家企业解决不了的事,吴江盛虹纺织品检测中心90%的业务量来自中小企业,服务对象已达到2500家;江苏省纺织服装业提出,通过几年努力,使江苏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聚集度达到60%以上的发展目标;通过各方面的工作,做到四个“一批”;即:在进一步积极发展产业集群试点单位的基础上形成一批产能规模、效益水平居全国领先的、具备完善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区域;建立一批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以至中国世界名牌;引进、培养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以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信息化提升国际竞争力2009年浙江省共有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312个,实现销售收入万亿元,出口交货值6122亿元,从业人员831万人;产业集群在全省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包括丝绸、针纺、家纺、花边、羊绒、纺丝、经编、贡缎、无缝织造、产业用布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包括纺织服装、针织服装、羊毛衫服装、童装、袜业、领带、线带、制鞋等29个行业,共吸纳万人就业,年销售收入为5723亿;在年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8个纺织产业集群经济中,生产单位超过2000个的有萧山纺织、绍兴纺织、鹿城服装、长兴纺织、诸暨袜业;从业人员在10万人以上的有萧山纺织、绍兴纺织等;出口交货值超过200亿元的有萧山纺织、绍兴纺织、诸暨袜业等6个;产业组织形态多样化改革开放初期,人多地少的省情和浓厚的经商传统,催生了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当时所处的短缺环境为纺织产业集群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使其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成长;如宁波服装、余杭家纺、大唐袜业等;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快发展,产业发展的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进入到建设全面小康的新时期,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的生成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招商引资成为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主要方式;如绍兴县滨海印染工业园区、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天台过滤布产业集群等;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起步阶段的基本模式是专业生产+专业市场,但通过多年来的演变,块状经济的产业组织形态已形成两种主导方式:一是互动提升型;一批纺织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专业化分工生产体系+城市空间发展体系的发展模式,推动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并越来越成为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主导组织形态;如海宁皮革城、绍兴柯桥轻纺市场、桐乡羊毛衫市场等一批国际性商贸市场,在与工业化、城市化的互动中形成和发展,在省内外和国际市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由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的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的配置整合,促进了集群组织形态的变化,一批以营销和研发为主的服务型企业得以产生和发展,虚拟网络型的纺织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如温州的森马服饰、美特斯·邦威,嘉兴的雅莹服装等,以网络作为主要营销渠道,将产业链中的部分环节分离到外市甚至外省,而仅在本地保留设计、品牌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转型升级路径特色化纺织服装类是浙江省覆盖面最广的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为主的产业集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完成了产品和工艺流程的升级,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在品牌培育发展、营销体系建设等功能提升上下功夫;当前,浙江省纺织需要更多地融入全球化网络体系当中,必须更加注重提高创新资源、社会资本、科技人才等软要素的支撑能力;从未来发展方向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审视,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突出表现在存在低端化锁定倾向、支撑要素的研究和创造不够;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起源于农村工业化,家庭工业、专业市场是其起步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和积累,浙江省纺织产业集群形成了民营经济、县域经济、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工业和外向型经济“五个为主”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内生活力强劲且易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而剧烈波动的特点;以服装为龙头完善产业链福建省纺织工业经过20多年产能规模的快速拓展,纺织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区域特色已明显突出,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一批以市、县、镇区域经济为特色,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纺织产业集群开始形成并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到目前为止,福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的共有17个市、县、区、镇,占全国纺织产业集群特色城镇数量的10%;产业体系完备上下游联动至2009年,全行业职工突破120万人,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造、印染、非织造布、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服装服饰、纺机纺器等行业结构体系;首先,以发展化纤、纱线、经编面料等纺织原料产业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福州地区的长乐市2005年被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长乐的金峰镇和松下镇分别为“中国经编名镇”和“中国花边名镇”;从长乐市的产业集群来看,长乐市纺织业以加快纺织原料开发生产为己任,不断满足国内纺织业发展的化纤、纱线、经编面料等的需求,从而成为国内纺织产业集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目前,该地区化纤短纤、长丝年产70万吨;棉纺420万锭,化纤纱、混纺纱80万吨;经纬编面料、经编花边产品占据全国市场份额的1/5;其次,福建还形成了由专业市场带动,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从泉州地区的晋江纺织产业集群和石狮服装产业集群来看,泉州服装发展源于石狮服装集散市场,由于服装专业市场和服装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在石狮、晋江周边城镇以及泉州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服装产品为龙头,化纤、棉纺织、针织、印染、服装辅料、非织造布、纺机等相互配套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2009年,泉州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17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999亿元;泉州的晋江市已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石狮市为“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产业集群品牌带动效应凸显,“九牧王”西裤、“七匹狼”夹克、“柒牌”男装、浔兴SBS拉链等一大批品牌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最后,与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链相关联的企业也形成了产业集群;革基布等产业用纺织品是福建内陆南平、三明地区的特色产品,具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尤溪县、永安市等市县经过加大行业技术改造提升,形成了以革基布织造为龙头的纺纱、织造、染整、制革、后加工的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集群;集群梯度转移成效显着随着近几年全行业的转型升级,福建省的纺织产业的梯度转移也正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并已取得显着成绩;泉州、厦门、福州等沿海地区,开始把新增纺织产业加工点以及新型纺织项目向闽中西部推进,不断深化区域协作配套,解决企业用地、用工稀缺等问题;已在工业园区建设、纺织面料开发、服装加工生产、竹纤维研发等方面取得进展;与此相对应,三明、龙岩、南平等内陆地区不断优化产业政策,加大承接梯度转移的优势,涌现出一批纺织服装规模企业、纺织产业科技园区以及新兴产业集群地区;从龙岩地区的长汀县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来看,长汀县是闽西的革命根据地,十多年来,在承接沿海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呈现出生机勃勃景象;已出现投资由小项目向企业集团大项目转变;由租赁厂房向企业自建厂房转变;由来料加工向自营内外销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闽南客商为主投资向闽、浙、粤、港澳台和海外客商共同发展转变,产业集群效应快速形成;同时,内陆纺织业传统地区也不断提升,以形成产业集群;南平市是福建省发展较早的纺织基地之一,在长期调整发展中形成纺织产业集群格局;全市纺织服装企业26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6家,全区已形成PU革基布、洗洁巾、针织童装等三大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地方政府牵头上承环渤海,下启长三角,对接东北亚,与日韩隔海相望,山东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纺织工业是山东省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全国纺织工业重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目前山东有国家级产业集群17个,2009年国家级产业集群的销售收入占山东纺织行业实现利润的一半左右,产业集群已成为山东省纺织行业实现集约式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国内纺织服装产业,尤其是外贸型企业造成了严重打击;2009年以来,山东省各服装纺织产业集群努力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经济运行压力较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生产经营稳定,集群内重点企业没有停产、破产现象;可以说在重重困难面前,山东省的产业集群依然保持着稳健发展;今年1-9月份,山东重点服装企业销售收入增幅均在15%~20%以上,出口、上缴税金、利润也同步增长,产能发挥良好,产销基本平衡;山东服装业稳步走出“后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期;然而今年国内的服装企业同时遭遇了棉花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这些对于作为服装大省的山东的影响也很明显,例如山东的邹平、高青、诸城等地“招工难”现象比较突出,用工缺口大约在20%左右;应对外环境促转型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服装企业转型发展的好时机;纺织服装行业是排得上号的高污染行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将是我国工业转型的重中之重,纺织服装企业正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改力度,逐步提高设备档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魏桥创业集团计划在三年内将现有棉纺织设备全部改造为:全精梳、全长车、全自络、全无梭,提高产品档次和自动化水平,减少用工,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而面对招工难问题,山东服装企业也找到了自己的解决妙招;提高员工工资,实行人性化管理,用关心关爱留住员工;文登艺达家纺集团对员工宿舍实行公寓式管理,有专人打扫卫生和清洗被褥,用成本价供应饭菜并给予补贴;魏桥创业集团投资几千万元,为职工宿舍安装空调,使职工宿舍条件改善;整合内资源促升级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必须能灵敏应对,才能在危机中取胜,而山东产业集群自身存在的问题,更需要山东政府、企业携起手来,共谋发展新思路,实行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目前山东的产业集群面临着三大问题,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南方先进省市相比,山东省棉纺织能力大,但染整加工能力薄弱,最终产品比例不高,这对产业链的延伸、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阻碍作用;其次是国际市场环境仍制约着行业出口;当前主要经济体国家消费需求和就业情况并没有根本好转,外销产品仍面临订单和低价的双重压力;再次是土地、资金等的紧缩效应对行业有序发展不利;企业发展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中小企业融资难,人民币升值等问题让产业集群的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面对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山东服装人一直在开拓思路,积极思考;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用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希努尔集团、昊宝集团已经在这一方面走在前头;而对于产业集群中该怎样发展产业链的疑问,山东的思路是:强强联手,发挥各自优势,以龙头企业为带动,调整纺织产业结构,通过完善产业链,壮大山东纺织产业;由地方政府牵头,广募社会资金,为服装企业融资的办法,已经在夏津县和临清市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山东是孔孟之乡,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文明的精髓在山东;而且这几年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令人瞩目,山东省GDP已连续数年位列全国省级地区前三甲;“十二五”期间,山东省产业集群在政策指引明确、企业发展思路明确的情况下,必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转型升级的历史重任。
2022年服装行业产业布局:服装行业转型不断推进
2022年服装行业产业布局:服装行业转型不断推进网讯,服装按穿着人群可分为男装、女装和童装三大类。
女装市场份额在服装市场份额中占据第一,童装市场份额占据其次,以下是2022年服装行业产业布局。
服装行业产业链全景梳理我国服装产业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原材料及印染;中游服装设计生产;下游销售。
服装行业产业布局指出,我国服装企业大多进行了产业链的下游延长,自产自销。
随着电商经济的进展,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第三方电商平台成为服装销售的重要渠道,大型服装企业也渐渐建设自己的线上电商平台,但在规模、流量方面照旧有着较大的差距。
服装产业园分布状况数据显示,我国服装产业产业园区共有266个,主要分布在浙江、广东、重庆等地,其中广东遥遥领先,拥有32个服装产业园;浙江排名其次,拥有12个服装产业园;重庆排名第三,拥有7家服装产业园。
广东借助与港澳地区毗邻、相对低廉的劳动成本、政策倾斜等优势,大力进展加工制造业,包括纺织服装业。
服装行业产业布局指出,目前广东省拥有内衣、童装、女装、牛仔装、羊毛衫等20余个服装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主要分布珠三角及粤东地区。
数据显示,广东省服装产量约占全国20%。
2022年广东省服装产量达39.16亿件,同比增长6.1%,占全国产量比重达16.63%。
广东省服装企业数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广东省是我国服装大省,广东省纺织服装、服饰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数量的20%左右。
服装行业产业布局指出,广东省纺织服装、服饰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持续下降,2022年为2547家,但仍占全国规模以上纺织服装、服饰业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0.05%。
目前,我国服装产业链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地区,华北、华中、西北、西南地区企业相对较少。
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等地服装产业企业数量较多。
广东省服装产业代表企业有安正时尚、嘉欣丝绸等。
综合来看,随着消费者对于服装品质和服装价格的注意,估计服装市场竞争格局将不断优化,小型服装生产企业将被淘汰。
中国服装产业集聚地概览
中国服装产业集聚地概览中国服装产业集聚地概览'产业集聚地'或者说'产业集群',成为近年来服装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现象。
在有关行业组织的大力推导下,产业集聚地逐渐被业内人士关注并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各个产业集聚地对整个服装产业的拉动作用也愈加明显。
近几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制造业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企业战略逐步向全方位的集聚地战略演变。
在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的我国服装产业,在产业分布上表现的突出特点就是产业集聚。
产品生产区域集聚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
产品生产区域集聚可以提供产品集聚区内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配套设施与服务,给劳动力、原材料、专业服务和产业技术以充分的活动空间,应用企业间的网络关联降低了生产和经营成本;加之地方政府的各种鼓励政策和引导服务,促进了产品集聚区内产业链的完善和提升。
产品区域集聚是我国服装主产区发展的推动力,没有产品区域集聚的发展就没有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山东等省服装业辉煌的今天。
服装产业集聚地区的生产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根据对各地区的调查,全国现有39个服装产业集聚地,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初步推算,我国服装产业有近7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服装产业聚集地。
四类服装产业集聚地各具特色我国的服装产业集聚地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一是以服装文化、商贸、时尚为主要特征,以大城市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地。
这类集聚地大多是在老的服装工业基地的基础上,以发展都市型工业为契机,以大都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各种服装文化资源。
如每年举办的国际、国内服装博览会、设计大奖赛、模特大奖赛等活动。
在服装文化、商贸和设计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特别是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等大城市特色鲜明、优势突出。
这些城市服装业的发展,将逐步从生产型为主转向文化、贸易型为主,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时尚服装展演的窗口和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服装产业集群的三大类型一、专业市场推动型集群第一种类型的服装集群可称作“专业市场推动型”。
该类型的集群内部,或者集群所在县(市)的内部,一定开办有专业市场。
可以说,专业市场推动型集群在中国的服装行业是最有代表性的。
众所周知,有型市场是无数小生产者与小商人汇集的舞台。
这些小企业在市场里销售商品,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料,传递信息。
这一基本特征在服装专业市场也表现的非常明显。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表示,专业市场通过发挥有型市场的基本功能,承担起服装集群里生产与流通的组织者的角色。
不过,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集群都存在着有型市场。
一般来说,这些市场自发形成后,因为管理薄弱,会逐渐演变为非正规部门,成为限制集群发展的瓶颈。
两者比较,为什么专业市场能够在中国半数以上有代表性的服装集群里,成功的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呢?这一问题必须与地方政府的角色联系起来进行讨论。
中国的专业市场多数是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开办的,市场里一般设有管委会,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其中任职,对市场交易的软、硬环境进行改造、监督、管理。
这导致专业市场与传统的有型市场相比,产生了两大创新性的变化。
(一)市场内部非正规的交易空间得到了改善。
专业市场的管理方常常在市场内推行划行规市,并引进监督市场交易的工商,技监等部门,还设立了金融,物流,电信,餐饮,住宿等设施。
专业市场内部的交易效率由此大幅提升。
(二)将遍布国内各大市场的非正规的商人网络,改造成了正规的流通渠道。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中低档服装,日用品的销售,往往是由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贩来完成的。
他们多来自浙江这样集群发达的省份。
这些商贩们,为了追逐利润,在集群里的专业市场与各大消费地的市场里辗转,逐渐恢复了传统但非正规的商业网络。
专业市场的管理方和他们支持的商人,借助这些商贩流动的机会,在集群和消费地之间,构筑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这使得不具备传统网络的商人,也能获得前往集群采购的渠道。
专业市场开拓中低端国内市场的功能由此大大加强。
由于专业市场具备以上特征,开办有市场的服装集群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色。
(一)在专业市场推动型集群里,产品主要是面向国内市场销售。
服装集群通过专业市场开拓中国国内市场,是这一类型集群的最重要的特点。
(二)这一类型的集群比其它类型开办服装展会的比率更高。
大多数展会都是专业市场的管理方主办的。
展会汇集大量的买家和卖家,本质上与有型市场没有差别。
但是,展会上往往有超越传统商业网络的优秀企业参展。
积极的开办展会,说明由于有地方政府的介入,这类集群具有推动市场升级,确立区域品牌的强烈愿望。
(三)这一类型的集群比其他类型更多地形成了完善的服装产业链。
在有专业市场的集群里,与服装生产相关的面料,辅料,染色等各道工序的加工专业户一般来说比较齐全。
专业市场汇集的巨大的市场需求,促进了服装产业链分工的深化。
参照每个集群的平均企业数和产值,专业市场推动型集群的平均企业数明显高于其它类型,但平均产值并不高。
可以推想,专业市场焕发了中小企业的活力,促使他们更好的创业。
当然,这需要更严密的数据来证明。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表示,以上数点,是专业市场推动型集群发展的整体特征。
接下来讨论这一类型集群里企业发展的特征。
(一)这一类型的集群里,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地区拥有龙头企业,还有5个地区有这样的可能性。
这说明,专业市场不仅能促进小企业的创业,也能使得小企业获得质的发展。
(二)这一类型里,很多集群都拥有国家级品牌。
通常,有型市场里价格竞争极其激烈,被认为很难实施品牌战略。
但是,这个问题也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即低端市场仍然存在对于品牌的需求,由于其准入壁垒较低,小企业推广品牌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刚开始,这些品牌或许没有名气,附加值很低。
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部分企业会逐渐胜出,获取创建更高层次品牌的能力。
图表专业市场推动型服装产业集群一览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二、出口导向型集群1、基本特征第二种类型的服装集群可称作“出口导向型”,最大的特征,是出口占服装产值的5成以上,却没有开办专业市场。
如同全球价值链理论所设想的,此类集群是依靠国际代工发展起来的。
因此在集群整体的整体发展上具备以下特征。
(1)出口导向型集群很少开办展会。
由于国际代工中每次可以从发达国家的买家获取大量订单,该类集群没有进一步的动力开办展会,吸引更多的买家,或者确立区域品牌。
(2)这类集群中,有一半以上的集群形成了与服装生产相关的产业链。
但其数字不及专业市场推动型那么多。
这是因为除了一部分大企业,此类集群的组织者往往处于集群外部。
他们可以选择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采购原料,外放加工。
参照每个集群的平均产值,会发现出口导向型集群的数字要高出其它类型一大截。
这是因为国际代工更容易获得大额订单。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平均出口利润仅有3%。
可以说大量的订单,高额的产值,仅仅是为了弥补极低的附加值。
国内常见的“中国不能一直做世界的加工车间”,“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之类的批判,主要就是针对出口导向型集群的这一特点而发的。
但要看到,此类集群仅占三分之一不到,并不是中国服装行业的主流。
从企业的层面来看,出口导向型集群有以下特征。
(1)这一类型的集群里,企业创造出国家级品牌的案例极少。
连有可能性的地区在内,总共不过4处。
在海外畅销的品牌就更少了。
这表明,在面向海外市场,进行OEM生产时,企业往往疲于应付国外买家对质量和生产管理的苛刻要求,没有充分的时间培养对于品牌的策划,设计能力。
(2)这一类型的集群中,龙头企业出现的比率要超过专业市场推动型集群。
这一点,要分成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种情况,集群里的中小企业靠出口市场为主,龙头企业却一直做国内市场。
宁波是最典型的案例。
宁波是一个以生产西装和衬衫为主的集群。
当地拥有国内最大的服装巨头雅戈尔和杉杉。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表示,但另一方面,该集群8成的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以及8成的产品都向海外出口,形成了明显的二元结构。
第二种情况就是全球价值链理论所设想的,厂商在与海外买家的接触中,接受其生产和管理上的指导,逐渐发展壮大。
这类企业一般都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可以从海外直接接单。
在加工能力不够的时候,也会分一部分订单给集群里的其他小厂。
但是,一般来说他们没有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
与其比较,倒是下面介绍的外贸公司通过掌握的进出口权,真正的发挥着服装集群组织者的作用。
图表出口导向型服装产业集群一览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2、作为组织者的外贸公司在中国,长期以来,只有集群内部一部分龙头企业,以及位于省,市,县的国营外贸公司,拥有进出口权。
尤其外贸公司,因为不在集群内部,虽然作用突出,却很少受到关注。
这里,通过江苏省最大的外贸公司X公司的案例,研究一下外贸这个隐身的组织者的具体功能。
外贸公司的业务,一般是以单个或者少数业务员为单位进行的。
首先看外贸公司是如何寻找买家的。
X公司一般通过参加国内的广交会,华交会,或者海外的巴黎,杜塞尔多夫的展会来结识新的买家。
有的时候,通过客户介绍也是重要手段。
一个业务员通常会和若干客户保持合作关系,不大会集中于单一的买家。
O先生的客户中,6成来自日本,4成来自欧洲。
在与客户谈订单时,X公司的业务员会向其建议使用什么面料。
面料成本占成品的6成,外贸公司可以通过对面料的建议提高他们相对于国外买家的谈判能力。
江苏和浙江两省有众多的纺织集群,服装生产所需的9成的面料都可以在这两个地区采购到,这是外贸公司的优势所在。
X公司的业务员经常亲自去采购面料。
面料集群中一般有专业市场,里面有非常专业的面料商。
考虑到效率,业务员常常通过面料商与面料厂打交道。
他们与面料商的合作非常稳定,有时甚至有十几年的交往。
X公司的辅料也是业务员亲自采购。
在X公司的所在地,有浙江人开办的专业的辅料公司。
客户下单以后,X公司的业务员会让本公司的加工厂,或者省内各大服装集群的加工厂来进行加工。
O先生选择了金坛这个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
不同工厂加工的产品会有所差异。
O先生的衬衫放在3-4家厂,夹克放在3-4家厂,裤子放在若干家厂。
一般来说,X公司的业务员会从一家工厂包下5-8条生产线,让其满负荷运转。
这种做法既可以保证工厂有稳定的订单,又能保证稳定的加工质量。
不过,外贸公司很少会把整个工厂包下来。
对于加工厂来说,从若干家同时接单,要比仅和一家做有更大的激励。
X公司成立了专门的质检(QC)队伍,成员都是服装加工厂出来的熟练工人。
O先生常常将QC人员派到工厂,监督质量管理。
不过,X公司极少用自主品牌在国内外市场销售。
服装设计和市场营销需要的技巧,与做贸易,做工厂差别很大,不是轻易就能学会的。
X公司的案例,反映了服装外贸公司,通过参加展会,在使用面料时积极提出建议,控制加工工厂等方式,不断强化与海外买家的谈判能力。
江浙地区广泛分布的纺织,服装集群,则进一步强化了外贸公司的竞争力。
但是,因为长期以来仅仅与国外买家开展业务,即使X公司这样的大型企业,也没能很好的形成卓越的市场营销和策划,设计能力。
三、大企业主导型集群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表示,第三种类型的服装集群可称作“大企业主导型”。
因为仅有11处,能否成为独立的类型,还有待商议。
从表2统计结果和手头的资料来看,此类集群是以本土的大企业为核心发展起来,主要面向国内市场销售。
不过,由于没有成立专业市场,大企业不得不自主的组织生产和销售。
由此,该类集群在反映企业成长的两项指标上十分突出。
具体而言,1、此类集群中大企业的成长十分突出。
如同表2所示,所有的集群中都能观察到龙头企业的成长。
另,虽然数据不太严密,根据平均产值和企业数计算,此类集群每个企业的平均产值最高。
2、此类集群中企业创建国家级品牌的案例相对来说最多。
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些大企业针对国内市场较高层次的消费群,积极的推行品牌战略。
从反映服装集群整体发展的指标来看,大企业主导型集群没有什么突出之处。
3、只有一个集群里开办展会。
大企业主导型集群中,营销活动主要是大企业围绕国内的中高端市场展开的。
他们没有太多的动力去开办展会,推动整个集群提升档次,推广区域品牌。
4、这一类型中形成服装产业链的集群最少。
这是因为大企业能力较强,可以从外部直接采购中间产品,或者在公司内部一条龙生产。
他们缺少与集群内其他企业分工合作的动力。
图表大企业主导型服装产业集群一览资料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