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异常的护理
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护理分析
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护理分析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症状包括出血、肝功能受损等。
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是目前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常用方法之一。
护理人员在护理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时,需要对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进行全面的护理分析,以确保患儿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
一、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的作用机制维生素K1酚磺乙胺是一种促进凝血蛋白合成的药物,通过提高肝脏合成凝血蛋白的能力,从而恢复凝血功能。
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使用可以加强治疗效果,有助于快速增加血浆凝血因子的水平,从而缩短凝血功能障碍的恢复时间。
二、护理分析(一)药物给药护理1. 药物稳定性和保存:维生素K1酚磺乙胺属于敏感药物,需要在干燥、阴凉的环境中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在给药前需要检查药物的外观和有效期,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2. 药物剂量计算和调配:根据医嘱和患儿的具体情况,计算出维生素K1酚磺乙胺的剂量,并按照正确的方法和比例进行调配。
护士在调配药物时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浓度进行,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给药途径和速度:维生素K1酚磺乙胺一般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护士需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和速度,避免药物滴注过快或过慢导致药物浓度不均,影响疗效。
4. 药物反应观察:在给药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对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确保患儿的安全。
(二)监测护理1. 血凝指标监测: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的关键在于凝血功能的恢复情况。
护士需要定期监测患儿的血浆凝血因子水平和凝血功能指标,及时掌握患儿的病情变化,确保治疗效果达到预期。
2. 病情观察和记录: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包括出血情况、肝功能指标、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及时记录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3. 肝功能监测: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会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护士需要监测患儿的肝功能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肝功能损伤,避免对患儿造成不良影响。
dic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dic的护理问题及措施概述d i c,即血栓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s se mi na te dI nt r av as cu la rC oa gul a ti on),是一种严重的出血和凝血紊乱疾病。
它引起全身性的血管内凝血,导致异常出血和血栓形成两个相互矛盾的症状。
本文将介绍d ic的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措施,旨在提供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处理该疾病的指导。
护理问题1.凝血功能紊乱d i c患者的凝血功能常常呈现明显的紊乱,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异常出血d i c病理过程中,由于血液过度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患者常常出现各种程度的出血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在注意细节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患者的活动,减少外伤和出血风险。
3.血栓形成尽管di c患者存在出血问题,但同时也会出现血栓形成的情况。
血栓可能堵塞重要的血管,给患者的生命带来威胁。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栓形成情况,并采取预防措施,如提供足够的液体输注、定期更换体位、使用抗凝剂等。
4.循环系统功能受损d i c患者往往存在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问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等。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指标,及时评估患者的循环系统功能,并在必要时采取协助性措施,如提高床头高度、应用辅助通气等。
5.休息与睡眠问题d i c患者的疾病过程常常会导致患者焦虑、疼痛等不适感,影响其正常的休息和睡眠。
护理人员需要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舒适的床位,并注意合理控制患者的疼痛。
护理措施1.凝血功能紊乱的护理措施-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指标,并及时纠正异常值;-按医嘱给予凝血因子或新鲜冰冻血浆,以维持正常的凝血功能;-预防感染,减少炎症刺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2.异常出血的护理措施-加强术后创面及引流的观察,发现渗血或出血立即报告医生;-使用柔软的牙刷或海绵棉球进行口腔卫生护理,避免刺激牙龈;-防止便秘发生,避免患者用力排便,以减少痔疮破裂出血的风险。
手术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处理
手术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处理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在手术后,有时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这一并发症,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了解其原因并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至关重要。
一、手术后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1、手术创伤手术过程本身会对组织和血管造成损伤,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
但如果创伤过大、范围广泛,可能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引发凝血功能障碍。
2、失血过多大量失血会使体内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随之丢失。
当丢失的数量超过了身体的储备和生成能力时,就会影响正常的凝血功能。
3、基础疾病患者术前存在某些基础疾病,如肝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维生素 K 缺乏症等,这些疾病本身就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手术应激可能进一步加重原有的凝血障碍。
4、药物影响(1)术前使用的某些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华法林、肝素等),会抑制血小板聚集或干扰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影响术后的凝血功能。
(2)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抗生素等,也可能对凝血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5、低温手术中患者体温过低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凝血酶的活性,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6、炎症反应手术创伤会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释放炎症介质。
这些炎症介质可能干扰凝血过程,导致凝血功能失衡。
7、代谢紊乱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水电解质失衡、酸碱平衡紊乱等代谢问题,这些都可能影响凝血因子的活性和血小板的功能。
二、手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1、及时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等,尽快明确凝血功能障碍的类型和程度。
2、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
例如,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输注血小板悬液提高血小板数量。
3、止血药物的应用(1)可使用促进凝血的药物,如维生素 K、氨甲环酸等。
凝血障碍的治疗及护理
凝血障碍的护理
3
措施
预防感染
01
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破损
02
勤洗手,避免 接触感染源
03
定期进行口腔 护理,防止口
腔感染
04
定期进行皮肤 护理,防止皮
肤感染
05
定期进行呼吸 道护理,防止
呼吸道感染
06
定期进行肠道 护理,防止肠
道感染
07
定期进行泌尿 道护理,防止
泌尿道感染
08
定期进行伤口 护理,防止伤
01
0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健康生活方式
01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 少吃油腻食物
02
适量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 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03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避免 过度饮酒和吸烟
04
保持良好的作息:保持充足 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
累
05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 积极的心态,避免焦虑和抑
郁
06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获得性凝血障碍
获得性凝血障碍是指由于遗传、疾病、 药物等因素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
获得性凝血障碍的类型包括:血友病、 抗凝血酶缺乏症、凝血因子缺乏症等。
获得性凝血障碍的症状包括:出血、 瘀斑、关节疼痛等。
获得性凝血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输血、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抗凝血药物治疗等。
药物性凝血障碍
1
2
3
替代疗法
输血:通过输注血 液制品,补充凝血 因子,改善凝血功 能
血小板输注:对于血 小板减少症患者,可 进行血小板输注,提 高血小板计数
凝血因子替代疗法: 通过注射凝血因子, 如凝血因子VIII、凝 血因子IX等,改善凝 血功能
凝血功能障碍护理问题及措施
凝血功能障碍护理问题及措施凝血功能障碍护理问题及措施概述凝血功能障碍是指机体内凝血系统受损或异常导致凝血功能受到影响的一类疾病。
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下面是一些相关的措施供参考:1. 提供安全环境•保持患者住院环境整洁,防止感染。
•提供安全床位,避免跌倒和摔伤。
•测试凝血功能前确保收集样本的合适和准确。
2. 观察和监测•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观察患者的出血症状,如鼻血、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等。
•定期检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
3. 饮食和营养•为患者提供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蔬菜、动物肝脏等,以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
•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以帮助细胞修复和再生。
4. 减轻出血风险•避免患者接触刺激性物质,如尖锐物体、高温物体等。
•避免患者剧烈运动或参与高风险的活动。
•帮助患者避免受伤,如避免剃须时用剃刀等。
5. 药物治疗•根据医嘱及时给予凝血因子替代治疗。
•维持适当的抗凝药物剂量,以防止过度凝血和血栓形成。
6. 心理支持•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向患者提供相关的教育和知识,以提高他们对凝血功能障碍的了解。
以上是针对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措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护理。
护士在实施护理措施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和协调,以提供全面和高效的护理。
7. 出血处理•对于出血情况严重的患者,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如给予局部压迫、使用止血剂等。
•定期更换患者的敷料,在伤口清洁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
8. 预防感染•定期观察患者的伤口、导管等部位,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如勤洗手、漱口等。
•遵守感染控制原则,包括消毒、隔离、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等。
9. 预防血栓形成•对于易形成血栓的患者,推行抗凝治疗,如使用肝素、华法林等药物。
凝血功能障碍Microsoft Word 文档
定义:凝血功能障碍(coagulation diaorders)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主要护理问题:有损伤的危险——出血知识缺乏对疾病的治疗、护理不了解焦虑与治疗未见效有关活动无耐力与贫血有关护理目标:1.患者皮肤、粘膜出血范围减小至停止出血2.患者能认识自己的疾病,能应用有效的应对机制,适应感增强。
3.患者掌握休息、活动、饮食等的注意事项。
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护士应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除患者焦虑、恐惧、自卑及严重情绪不安状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与患者及家属制定护理计划,以便给患者提供持续性护理。
鼓励患者参加非创伤性活动,提高生活治量。
2.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应随时注意患者皮肤、粘膜、消化道、泌尿道等部位的出血倾向。
(2)密切观察有关颅内出血的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视物模糊、颈项强直、意识障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4)遵医嘱用药(5)注意休息,指导患者卧床休息血小板数低于50x10^9/L时减少活动,增加卧床休息时间,血小板低于20x10^9时严格卧床休息,防止身体手外伤,如跌倒、碰撞。
(6)嘱患者不要用手挖鼻腔,平时可用清鱼肝油滴鼻,防止鼻粘膜干燥出血。
(7)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睡前盐水漱口。
口腔有出血时,予以去甲肾上腺素液和碳酸氢钠液交替漱口。
不要用牙签剔牙,禁用硬毛牙刷刷牙。
(8)保持排便通畅,排便时不可过于用力,必要时,使用开塞露协助排便,避免腹内压增高引起出血。
(9)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饮食,禁食有刺激、油炸、粗糙、硬的食物。
有消化道出血应遵医嘱禁食,出血情况好转,可逐步改为少渣半流食、软食、普食。
饮水、食物温度不宜过高,约40摄氏度即可。
(10)床单应清洁、整齐无皱褶,衣服应柔软宽松。
避免搔抓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擦洗,擦洗水温约40摄氏度即可。
(11)冷敷:出血早期,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利于止血。
用毛巾包裹易用冰袋置于患处,每2小时冷敷15~20分钟。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需要注意哪些日常护理措施
措施
,
汇报人:
目录
01 预防出血
02 保持饮食均衡
03 注意个人卫生
04 避免过度劳累
05 定期复查
01
预防出血
避免外伤
避免剧烈运动,减少 跌倒风险
避免使用锐器,如剪 刀、刀等
避免接触高温、低温、 强酸、强碱等刺激性
物质
避免接触有毒物质, 如农药、化学品等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 坐,适当活动,促进
03
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阴冷的环境 中
0 4 保持良 好的个人卫生习 惯,勤洗手, 避免接触感染源
05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 疗感冒和感染性疾病
05
定期复查
定期检查凝血功能指标
定期检查凝血功能指标的 重要性
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 时间(PT)、活化部分凝 血活酶时间(APTT)、凝 血酶时间(TT)、纤维蛋 白原(FIB)、D-二聚体
等
检查频率:根据病情严重 程度和治疗效果,定期复
查
检查结果分析:根据检查 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和护
理措施
如有异常出血情况,及时就医
定期复查时间: 根据医生建议,
定期进行复查
异常出血情况: 如出现鼻出血、 牙龈出血、皮肤 出血等异常情况
及时就医:如有 异常出血情况, 应及时就医,避
免病情恶化
医生建议:根据 医生建议,进行 相应的治疗和护
理措施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如有家族史,定期进行基因检测
家族史:如果有凝血功能障 碍性疾病的家族史,应定期 进行基因检测
检测频率:根据家族史和个 体情况,确定基因检测的频 率
凝血功能异常健康宣教
呼吸急促:呼吸急促可能是血栓形 成的症状,可能伴有胸闷、心悸等
皮肤症状
瘀斑:皮肤 表面出现红 色或紫色的 斑点,按压
后不褪色
紫癜:皮肤 表面出现红 色或紫色的 斑块,按压
后褪色
出血点:皮 肤表面出现 针尖大小的 出血点,按 压后不褪色
皮肤瘀青: 皮肤表面出 现大面积的 瘀青,按压
生活习惯
饮食不当: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糖、 高盐的食物,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缺乏锻炼,可 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吸烟酗酒:长期吸烟、酗酒,可能导 致凝血功能异常
熬夜: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可能 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异常的 症状
2
出血症状
皮肤瘀斑:皮肤表 面出现瘀斑,颜色
深浅不一
临床症状
01
出血症状:皮肤瘀斑、 牙龈出血、鼻出血等
02
血栓形成:肢体肿胀、 疼痛、皮肤发绀等
03
贫血症状:头晕、乏力、 心悸等
04
凝血功能检查异常:PT、 APTT、TT等指标异常
凝血功能异常的 治疗
4
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01
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 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02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 格雷等,用于预防动脉血栓形成
04
术后护理:注 意观察患者病 情变化,及时 处理并发症, 加强营养支持, 促进康复
生活方式调整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 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等
02
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 活习惯
03
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 慢跑等
04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 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凝血功能异常治疗及护理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 免暴饮暴食
保持适当的运动,增强体 质
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生 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 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 和治疗凝血功能异常
心理护理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保持良好的心 态:积极面对 疾病,保持乐 观向上的心态
增强信心:相 信医生和护士 的专业能力, 积极配合治疗
其他药物: 如某些抗生 素、抗肿瘤 药物等,可 能导致凝血 功能异常
01
02
03
04
2
实验室检查
01
血常规检查: 观察血小板 数量、形态 和功能
02
凝血功能检查: 检测凝血因子 活性、凝血酶 原时间、活化 部分凝血活酶 时间等指标
03
抗凝血检查: 检测抗凝血 酶、抗凝血 酶原等指标
04
血栓弹力图: 检测血液凝 固和纤溶功 能,评估血 栓风险
获得性疾病:如肝 2 脏疾病、肾脏疾病、 感染性疾病等
药物因素:如抗凝 3 血药物、抗血小板 药物等
创伤因素:如外伤、 4 手术等
其他因素:如妊娠、 5 分娩等
药物因素
抗凝血药物: 如华法林、 肝素等,可 能导致凝血 功能异常
抗血小板药 物:如阿司 匹林、氯吡 格雷等,可 能导致凝血 功能异常
抗凝血酶药 物:如氨基 己酸、氨甲 苯酸等,可 能导致凝血 功能异常
演讲人
01
02
03
04
1
遗传因素
01
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等
02
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
板无力症、血小板功能障碍等
体外循环凝血护理对策
体外循环凝血护理对策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凝血护理是在心肺转流术或体外膜肺氧合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等体外循环过程中,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评估和调控的护理工作。
由于体外循环带来的机械创伤、血液接触到外界表面等因素,容易导致凝血功能紊乱,进而引发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给患者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针对体外循环凝血异常的护理策略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下面将从凝血监测、抗凝管理、止血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凝血监测1.常规凝血指标的监测:2.全血凝块弹性图(thromboelastograph,TEG)的监测:TEG是一种全血凝块弹性和凝血动力学性质评估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和纤溶过程的动态变化。
通过监测TEG,可以早期发现和预测凝血功能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因此,护士应当熟练掌握TEG的使用和解读,以提高对体外循环凝血状况的监测能力。
二、抗凝管理1.肝素的使用:体外循环过程中,通常使用肝素作为抗凝剂,防止血液在循环器内发生凝血反应。
但护士需要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肝素的用量和浓度。
肝素过少会导致凝血,而肝素过多则会出现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因此,护士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肝素浓度、凝血状态等参数,并随时调整肝素的用量。
2.其他抗凝措施:三、止血措施1.凝血因子的补充:体外循环过程中,患者凝血因子的消耗较快,容易出现凝血因子的缺陷。
因此,护士需要在补充肝素的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因子水平,并及时补充缺失的凝血因子。
常见的凝血因子包括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凝血酶原(thrombin)等。
2.防止溶血现象的发生:体外循环过程中,机械泵和气体接触等因素可能引起红细胞的破裂,导致溶血。
护士应当定期监测患者的溶血指标,如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
如果发现溶血现象,应及时补充输血,以维持患者的稳定状态。
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护理分析
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护理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生率较高,严重时可能导致出血并危及生命。
在新生儿体内,凝血因子的合成和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因子所必需的一种辅酶,而新生儿在出生后几天内往往缺乏足够的维生素K,导致凝血功能受损。
为了解决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问题,目前临床常采用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的方法。
维生素K1酚磺乙胺是一种维生素K的衍生物,能够有效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和功能,从而改善新生儿的凝血功能。
关于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护理措施和疗效评价,目前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讨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护理分析,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改善新生儿的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存率。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未来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护理工作提供更多有益信息和经验。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护理分析,通过对治疗方法和药物的深入研究,分析其对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影响和疗效。
通过对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和护理重点的分析,总结出最佳的护理实施步骤,提高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
还将评价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对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疗效,并探讨护理措施对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和展望。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改善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护理水平和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儿科护理的进步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研究维生素K1酚磺乙胺联合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总结和探讨最佳的护理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
深入了解维生素K1酚磺乙胺的药理作用和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有助于临床护理工作者更好地护理患者,提升护理水平。
凝血功能异常的护理
华法令致辞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得抢救与护理体会2、1 一般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加重出血。
适当抬高床头,保持病房安静,减少不必要得刺激;保持床单平整,被褥衣裤轻软;避免肢体碰撞或外伤;避免用力擦洗皮肤;治疗与护理操作动作轻柔,尽可能减少注射次数;指导患者软毛刷刷牙,不得用手抠鼻;给予易消化得软食或半流食,消化道出血者暂禁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颅内出血。
加强基础护理,定时更换卧位,床单保持干燥平整无屑,严格做好床头交接,防止护理并发症发生。
2、2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病情严重得多部位出血患者立即安置于急救室,持续心电监护,注意观察全身皮肤出血情况及神志面色得变化,观察周围循环状况,如尿量、肢体温度,并做好记录,提供病情动态信息,及时准确采集化验标本送检。
2、3 抢救治疗2、3、1 立即开放两条静脉通路,给予补液、输血,静脉维持点滴升压药等,迅速纠正休克及电解质紊乱。
2、3、2 针对华法令导致得凝血功能异常,标准得止血方案就是应用新鲜血浆与维生素K[1]。
遵医嘱患者输注新鲜血浆,以迅速补充凝血因子,静脉点滴维生素K,以对抗华法令得作用。
2、3、3 预防与控制感染因机体抵抗力降低,极易发生感染,特别就是肺部感染,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时开窗通风与紫外线消毒病房,保持室内温度20-22℃,相对湿度50%-60%。
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与无菌操作规程。
体温异常者监测体温变化每日4-6次,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2、4 心理护理由于病程长,病情重,患者往往出现焦虑不安心理,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
护士主动了解患者心理与生理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尽力满足患者得需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得信心,以最佳得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3 讨论3、1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华法令就是香豆素类抗凝剂得一种,在体内有对抗维生素K得作用,可以抑制维生素K参与得Ⅱ、Ⅶ、Ⅸ、Ⅹ在肝脏得合成,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在临床广泛应用于人工心脏瓣膜、心房纤颤、动静脉血栓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得抗凝。
ICU护理中危重病人血液凝固功能监测与护理要点
ICU护理中危重病人血液凝固功能监测与护理要点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危重病人的血液凝固功能监测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准确监测病人的凝血状态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并处理凝血功能障碍所带来的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ICU护理中危重病人血液凝固功能监测与护理的要点。
一、血液凝固功能监测的方法在ICU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监测病人的血液凝固功能:1.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和APTT是常用的血液凝固功能指标。
PT主要监测凝血因子外部通路的活化,而APTT主要监测凝血因子内部通路的活化。
通过监测PT和APTT的变化,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病人的凝血功能状态。
2. 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监测血小板数量和功能是评估病人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方法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集功能检测等。
3. 凝血因子测定:凝血因子的异常活性与病人凝血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
通过凝血因子测定,我们可以了解到病人凝血功能中的具体异常环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二、危重病人血液凝固功能异常的护理要点对于危重病人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护理要点:1. 监测血液凝固功能:在ICU的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定期监测病人的血液凝固功能,尤其是PT、APTT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及时发现凝血功能的异常变化,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 减少出血风险: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减少病人的出血风险。
这包括轻柔而细致的操作,避免皮肤和黏膜的损伤;尽量避免使用过度紧束的绷带或胶布;控制穿刺和切割部位的出血等。
3. 防止血栓形成:与出血相反,血栓形成也是危重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对血栓形成的监测和干预。
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抗凝剂、促进病人的血液循环等。
4. 积极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当发现病人的血液凝固功能存在异常,我们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急诊科常见外伤伴凝血功能障碍处理
急诊科常见外伤伴凝血功能障碍处理急诊科是医院中繁忙且重要的科室之一,处理各种急性疾病和外伤是其主要职责之一。
在急诊科工作中,常常遇到病患伴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特别是外伤患者。
正确处理这类病例可以有效地预防并控制患者的病情进展,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康复。
本文将以实际案例为基础,介绍急诊科常见的外伤伴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方法。
首先,了解外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十分重要。
外伤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异常、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以及抗凝血的因子增加等。
这些因素的异常会导致凝血酶生成减少,血小板功能受损,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以及纤维蛋白原降低。
其次,对于外伤伴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表现。
在处理过程中,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针对出血时间延长的情况,首先要控制伤口出血。
对于大出血量的伤口,应迅速施行止血措施,如采用压迫止血、缝合伤口、使用止血剂等。
同时,应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等指标,及时纠正休克状态。
针对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需要评估患者凝血因子的水平。
如果凝血因子异常,可考虑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因子浓缩剂来补充凝血因子。
在输注血浆或凝血因子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和血常规指标的变化,以及随时调整输血量和血浆浓度。
纤维蛋白原降低是导致出血时间延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处理这类情况时,可以考虑补充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原可通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纤维蛋白原浓缩剂来进行补充。
同时,还可以补充口服或静脉给药维生素K,以促进凝血因子的合成。
应注意的是,在处理外伤伴凝血功能障碍的同时,还需要及时纠正患者的代谢紊乱和营养支持不足的问题。
这对于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产生的影响和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急诊科常见的外伤伴凝血功能障碍处理的关键在于全面了解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评估患者需要采取的治疗措施。
根据出血时间延长的症状,合理选择止血手段并进行休克状态的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法令致辞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抢救与护理体会2.1 一般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防止加重出血。
适当抬高床头,保持病房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保持床单平整,被褥衣裤轻软;避免肢体碰撞或外伤;避免用力擦洗皮肤;治疗和护理操作动作轻柔,尽可能减少注射次数;指导患者软毛刷刷牙,不得用手抠鼻;给予易消化的软食或半流食,消化道出血者暂禁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颅内出血。
加强基础护理,定时更换卧位,床单保持干燥平整无屑,严格做好床头交接,防止护理并发症发生。
2.2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病情严重的多部位出血患者立即安置于急救室,持续心电监护,注意观察全身皮肤出血情况及神志面色的变化,观察周围循环状况,如尿量、肢体温度,并做好记录,提供病情动态信息,及时准确采集化验标本送检。
2.3 抢救治疗2.3.1 立即开放两条静脉通路,给予补液、输血,静脉维持点滴升压药等,迅速纠正休克及电解质紊乱。
2.3.2 针对华法令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标准的止血方案是应用新鲜血浆和维生素K[1]。
遵医嘱患者输注新鲜血浆,以迅速补充凝血因子,静脉点滴维生素K,以对抗华法令的作用。
2.3.3 预防和控制感染因机体抵抗力降低,极易发生感染,特别是肺部感染,要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时开窗通风和紫外线消毒病房,保持室内温度20-22℃,相对湿度50%-60%。
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体温异常者监测体温变化每日4-6次,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2.4 心理护理由于病程长,病情重,患者往往出现焦虑不安心理,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
护士主动了解患者心理和生理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尽力满足患者的需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3 讨论3.1 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华法令是香豆素类抗凝剂的一种,在体内有对抗维生素K的作用,可以抑制维生素K参与的Ⅱ、Ⅶ、Ⅸ、Ⅹ在肝脏的合成,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性疾病,在临床广泛应用于人工心脏瓣膜、心房纤颤、动静脉血栓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抗凝。
但出血倾向是华法令抗凝治疗最主要的并发症,过度抗凝有引起严重出血的危险。
资料显示:华法令治疗可致全身、腹腔、消化道、泌尿道、支气管、附件出血等[2,3]。
华法令治疗导致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1%,死亡率为33.3%[1]。
因其不良反应导致后果较为严重,所以使用该药一定要慎之又慎,严格掌握使用指征,非用不可的情况下方可使用。
本组病例中4例患者因下肢疼痛疑为血栓即给患者用药即为滥用药物。
而且研究表明,患者用药后个体差异甚大,患者自身因素如肝功能异常、维生素K摄入减少、其它药物影响、原有基础疾病[4]可加重出血的风险,所以医生在使用该药前应做好评估,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情况,方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3.2 加强健康教育,做好用药指导患者用药知识缺乏,盲目用药,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5]。
华法令抗凝的主要药理机制,是在肝脏内竞争性拮抗维生素K的作用,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目前国际通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作为观察华法令抗凝指标,当INR>5时,有可能发生严重出血,通常以INR2-3为佳。
该药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复查,监测INR,随时调整用量。
本组病例中,8例服药后未测过INR,其余4例也不能按时监测,未经医生指导自行加大药物剂量7例。
宣传力度不够,遵医行为差,患者没有真正了解该药的危险性是导致华法令过量出血的重要原因[6]。
因此,对于口服华法令的患者应加强宣教,详细告知患者该药的作用、服用剂量、服药方法及不良反应,指导其准确用药,定期复查INR,遵医嘱调整剂量。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树立其用药的风险意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凝血功能障碍与出血是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肿瘤患者常见死亡原因之一。
约50%的患者在其患病的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异常,包括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出血的问题。
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液内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维持动态平衡,以保持血液在血管内呈流动状态。
但维持肿瘤患者血液系统的恒定却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因为同时存在许多因素影响该过程,例如疾病本身或药物治疗所导致的骨髓抑制、营养不良或肝脏病变造成的凝血因子产生减少、药物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纤维蛋白分解、高凝状态、感染等因素。
1 控制出血的护理措施(1)患者应严格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尽可能陪伴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
(2)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大咯血的患者应患侧卧位,呕血的患者应注意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
(3)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患者的不适主诉。
(4)给予较高浓度的湿化氧气,以保证重要脏器的氧供,减轻组织缺氧。
(5)如是表浅部位出血,应给予加压止血并立即冰敷,冰敷时应防止冻伤发生。
(6)鼻腔出血时,可局部使用肾上腺素以收缩血管,局部冰敷,也可使用明胶海绵填塞。
患者可根据情况采取坐位、半卧位或患侧卧位。
(7)每次更换中心静脉导管的敷料后要至少按压5-10分钟以减少渗血,也可以在穿刺点处使用明胶海绵(或浸有凝血酶的明胶海绵)以促进止血。
一旦出血停止,也不要立即移走明胶海绵,应让它自然脱落,否则会再次出血。
(8)配合医生采取各种止血措施,如: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手术止血等。
(9)准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及药品,一旦出现窒息、心包填塞、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应配合医生立即抢救。
(10)注意患者出血部位的清洁以预防感染,予以擦澡、更换被服、口腔护理、会阴冲洗、协助坐浴,如疑有感染应立即留取标本并作药敏试验。
(11)正确采集各种标本,及时送检。
2 预防出血的护理措施(1)病室环境安全并整洁,有防止磕碰或摔倒的安全措施,如桌角应用软布包裹,地板应防滑,病床设护栏等。
(2)尽量避免侵入操作性,包括;血管穿刺、灌肠、导尿、肛塞栓剂及肌内注射等。
若不可避免,各种穿刺后,如肌内注射、静脉输液,应增加按压止血时间,至少5-10分钟。
穿刺时宜选择小号针头,避免使用止血带。
留置各种导管时,应充分润滑导管,宜选择小号导管,并加强观察其受压处皮肤及黏膜情况。
(3)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
其他预防措施详见患者的健康指导。
3 健康指导(1)避免可造成身体伤害的活动。
提醒患者在使用刀叉、剪刀、指甲刀或其他尖锐物品时应避免弄伤自己,提醒患者应使用指甲刀或网状锉刀修建指甲,并且不要剪得太短,尽量使用电动剃须刀,而不要使用传统的刮胡刀。
不要穿紧身衣和质地粗糙的衣物。
(2)应进软食,避免理化刺激,不能进食含有刺、小骨头等易损伤口腔黏膜及消化道的食物。
(3)应使用软毛刷刷牙,避免使用含酒精成分的漱口水,避免使用牙线或牙签剔牙。
(4)预防发生便秘,以避免硬便对肠黏膜的损伤和潜在性的颅压增高引起脑出血,可常规使用缓泻剂或软便剂。
(5)避免用力擤鼻或挖鼻,可用液体石蜡油或薄荷油滴鼻剂,增加空气湿度,维持在50%-60%为宜。
(6)避免阴道灌洗及使用阴道栓剂,指导患者可于性交前使用水溶性润滑剂。
每日饮水应在3000ml以上。
(7)不要憋气及剧烈活动,避免情绪激动,以避免颅压升高。
(8)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出血情况、治疗用药情况以缓解他们的焦虑和恐惧。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护理常规(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许多疾病发展后期过程中的一种病理状态。
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发生弥漫性小血管内血栓,消耗大量的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并发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活动亢进,引起严重的凝血和循环功能障碍,导致低凝状态而出血。
DIC 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病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和综合(一)临床表现1、出血:主要见于皮肤、黏膜、消化道、泌尿道、肺、颅内出血等。
如有创面或外伤,可以渗血不止,静脉和肌肉注射部位也可出现血肿及渗血。
2、休克或低血压3、栓塞:早期由于内脏微血管栓塞而累及肺、肠、肝、脑等,因此常出现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腹痛或腹胀,以及烦躁、昏迷和抽搐,栓塞累及微循环和心脏,表现为脉细速,心率快及血压低。
4、溶血:常表现为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同时伴有四肢和腰背痛。
(二)护理要点1、绝对卧床休息,注意安静、保暖。
2、立即给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病人,头偏向一边,防止窒息。
3、立即测生命体征和心电监护。
严密观察病情,注意BP、P、呼吸频率、心率、心律、意识、皮肤出血、颜色、四肢温度、尿量、尿色、大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迅速开通两路以上静脉通路(其中一条给予深静脉置管),按医嘱准确及时给予肝素及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阿司匹林、潘生丁、右旋糖酐等治疗。
对于深静脉穿刺管、留置针应每日在穿刺部位消毒,调换辅料,定时肝素冲管。
5、据医嘱及时抽血检查血小板、凝血时间(OT)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等6、出血的护理:DIC的消耗低凝期及纤溶亢进期、肝素治疗期,应尽量减少创伤性检查和治疗,静脉注射时止血带不可扎之过紧。
操作要细心、准确、力争一针见血。
操作后用干棉球压迫穿刺部位5min.保持鼻腔湿润,防止鼻出血。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coagulation diaorders)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名词释义凝血功能障碍(coagulation diaorders)是指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临床分类关。
虽然正常止血所需的因子Ⅶ或Ⅸ的活性为25%,但有症状者其因子活性往往低于5%。
临床上依据因子活性将血友病分为重型、中型、轻型及亚临床型。
出血部位以四肢易受伤处最多见,可出现深部组织血肿,血肿大者可压迫附近的神经如: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引起疼痛及麻痹症状;压迫血管可发生坏疸。
颈部、喉部软组织出血可因呼吸道阻塞而窒息。
腹膜后、肠系膜出血可有腹痛。
重症者可出现鼻衄、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血尿,出血过多者可引起贫血。
关节腔反复出血见于重症患者,多发生在轻微损伤后,亦可自发出血。
可有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急性症状持续3~5天,出血停止后约经数周积血逐渐吸收可不留痕迹。
若日久不吸收可致滑膜炎,反复出血可致关节僵硬,最后导致永久性关节破坏、骨质疏松、关节活动受限、变形、附近肌肉萎缩,致成残疾。
最常受累的关节在婴幼儿期为踝关节,儿童及成人为膝关节。
◇血友病甲、乙凝血因子缺乏与出血程度的关系血友病甲和乙可在新生儿期发病,但大多在2岁时发病。
前者出血程度的轻重与其血浆中的Ⅷ:C活性高低有关:活性为0~1%者为重型,患者自幼年起即有自发性出血、反复关节出血或深部组织(肌肉、内脏)出血,并常导致关节畸形;2%~5%者为中型,患者于轻微损伤后严重出血,自发性出血和关节出血较少见;6%~20%者为轻型,患者于轻微损伤或手术后出血时间延长,但无自发性出血或关节出血;20%~50%为亚临床类型,仅于严重外伤或手术后有渗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