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一、引言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公共设施的规划中,可达性是一个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可达性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可达性的概念可达性是指居民在一定时间和成本范围内到达公共设施的便利程度。

它包括时间可达性、成本可达性和空间可达性三个维度。

时间可达性是指到达公共设施所需的时间,成本可达性是指到达公共设施所需的经济成本,而空间可达性则是指公共设施与居民之间的距离。

三、影响可达性的因素1. 城市规划布局城市规划布局对可达性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合理,能够满足不同区域的需求,就能够提高可达性。

相反,如果规划布局不合理,导致公共设施集中在某些区域,就会降低可达性。

2. 交通网络交通网络是城市公共设施可达性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交通网络可以缩短居民到达公共设施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可达性。

而交通网络的密度、连接性以及交通方式的多样性都会对可达性产生影响。

3. 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也是影响可达性的重要因素。

较低的收入水平意味着居民可能无法承担高额的交通成本,从而降低了可达性。

因此,在公共设施规划中,应考虑到不同居民群体的收入水平,提供多样化的交通选择。

4.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对可达性同样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公共设施规划与土地利用相匹配,能够将公共设施布局在居民密集的区域,就能够提高可达性。

而如果公共设施与土地利用不匹配,就会导致可达性的降低。

四、可达性分析方法1. 网络分析网络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可达性分析方法。

通过构建交通网络模型,计算不同区域到达公共设施的时间和成本,从而评估可达性。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不同区域的可达性差异,并优化公共设施的布局。

2. 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是另一种常用的可达性分析方法。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将公共设施的位置与居民分布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计算出不同区域与公共设施之间的距离,从而评估可达性。

城市公园广场空间布局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

城市公园广场空间布局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
总之,目前可达性的主要有以下涵义:①可达性含有时间、空间意义,即各点之间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交流、交通过程中克服阻力的难易程度。②也含有社会学、心理学等主观层面的意义[6, 15],即按人的意愿(爱好或需求等)产生的对某一区域的主观选择优先级[6]。③具有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群如不同性别、年龄、家庭收入、身份地位、职业以及身体状况,对阻力的理解和感知不同[8],造成了基于居民特点的社会公平性研究难易定量化。④可达性具有社会和经济价值。如公园的可达性水平与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城市或区域吸引力以及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⑤可达性是一种测度方法。可以评价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可获得或接近的目标对象的数量多少[8];能够测度运输网络中某一点交通便利度;可测度人们到达某目的地的机会或便利程度。
(1)本文将基于GIS技术综合评价武汉市公园广场空间可达性和公平性,综合考虑了公园广场的规模和功能、交通网络、人口分布以及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等重要因素,能较客观准确的反映城市公园广场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可为城市规划者合理规划与布局城市公园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公园可达性可反映城市公园服务范围的大小,这一指标对评价城市的环境质量,衡量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
1.
1.
可达性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地理学、交通学等相关领域中,不同的应用领域对可达性的理解不同[4-6]。其中被广泛应用的定义是利用指在一定的交通系统中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活动地点的便利程度或难易程度[6, 7],可用距离、时间、费用等指标衡量。相关学者指出广义的可达性包括5个方面,即可获得性、可进入性、可容纳性、可支付性和可接受性,其中可获得性和可进入性反映空间特征,称为空间可达性;可容纳性、可支付性和可接受性称为非空间可达性[8, 9]。随着相关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提出可达性不仅包括物理空间可达性,还要研究在时间维的匹配性,即时空可达性[10-12]。服务公平性即包括了空间可达性和可用性的含义,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可达性[13]。公园广场的可达性与公平性问题,说到底就是区位配置问题,这种空间配置是否能够让城市居民方便地和平等地享用城市公园广场的各项功能与服务[14]。

城市交通系统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与探讨

城市交通系统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与探讨

城市交通系统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与探讨在当今社会,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对于城市的繁荣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交通系统的可达性与公平性是两个关键的方面,它们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效率、社会公平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达性,简单来说,就是人们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的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可达性的交通系统,能够减少出行时间和成本,提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想象一下,你每天上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通勤上,不是因为距离远,而是因为交通不畅,道路拥堵,公交地铁班次少,这会极大地影响你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满意度。

相反,如果城市的交通系统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轻松到达工作地点、学校、医院等重要场所,那无疑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公平性,则是指城市交通系统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平等出行机会的程度。

这包括不同收入水平、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的人群。

在一些城市中,富裕的社区可能拥有更完善的交通设施,比如更多的公交线路、更宽敞的道路,而贫困社区则可能交通不便,甚至缺乏基本的公共交通服务。

这就导致了交通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使得一部分人在出行上处于劣势。

影响城市交通系统可达性的因素众多。

首先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高质量的道路网络、合理布局的公交站点和地铁线路,能够有效地提高交通的可达性。

例如,拥有密集地铁网络的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地铁快速到达城市的各个角落。

其次,交通工具的种类和服务质量也很重要。

多样化的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地铁、轻轨、共享单车等,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

同时,交通工具的运行频率、准点率、舒适度等服务质量指标,也会影响人们选择出行方式的意愿。

再者,交通管理和规划的水平也对可达性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合理的交通信号灯设置、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对交通拥堵的有效治理,都能够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交通延误,从而提高交通的可达性。

城市交通系统的不公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区差异是一个明显的问题。

一些城市的中心城区和新兴开发区往往交通设施完善,而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交通条件则相对较差。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测度方法研究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测度方法研究

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测度方法研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与交通密度都在迅速增长,如今各大城市出行难、停车难、空气质量差等问题凸显。

城市发展中,公共服务设施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设施的可达性也成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因此,如何评价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可达性的概念及指标可达性是指群体或个人在某个时间段到达某个地方的便利程度。

可达性与距离、时间、成本、安全等因素相关。

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评价中,常用的指标包括站点设置、服务半径、服务频次、服务速度、优先级等。

对于不同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也有所差异。

比如,评价公交车站的可达性可以综合考虑站点之间的距离、服务范围、运营时间、车辆频次、舒适度等因素;评价医院的可达性就需要考虑医疗系统的网络布局、医生数量、设备设施、三甲等级等指标。

二、常见的可达性评价方法1. 地理距离法地理距离法主要是通过计算目标地与代表人口中心之间的距离,来反映其通勤、购物等功能服务的可达程度。

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缺点也比较明显,无法考虑交通拥堵等实际情况,评价结果很难精准。

2. 引力模型法引力模型法是较为实用的一种评价方法,它以人流量为基础,考虑人口分布、设施数量、设施几何形状、旅行时间、距离等多项因素,综合计算得出可达性指数。

模型常用的公式有 Wilson 模型、 Huff 模型等。

该方法不仅考虑了设施与目标人口的距离,还能发现各个设施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 网格分析法网格分析法通过人口分布、交通网络等实现对区域空间的划分,在网格单元内评价该区域的服务设施可达性。

该方法的优点是具备对地理特征的精细描述、具有计算精度高等特点,但是会因其基础数据精度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4. 交通网络分析法交通网络分析法是针对交通网络影响范围较大而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可通过GIS 等技术提取公共服务设施周围的交通网络信息,确定各个服务站点与周边道路与公交线路的联系,从而实现对设施可达性的评价。

生活圈视角下拉萨市公园广场可达性研究

生活圈视角下拉萨市公园广场可达性研究

广场和公园是人们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休闲娱乐放松的主要场所。

随着居民出行活动的增加,居民能否快速方便地到达公园广场已经成为选择居住小区的关键指标之一,客观公正地评价居民到达公园和广场的可达性成为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可达性概念由美国学者 Hansen [1]在1959年首次提出,用于表示在给定交通系统中,从某一位置到指定位置的便利程度。

目前研究可达性方法主要为空间句法[2]、高斯二步移动搜索法、网络分析法[3]和在线地图的API 接口的路径规划服务。

杨俊 [4]、青果[5]等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建立轴线模型,通过Depthmap 软件运算,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感知可达性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可达性评价。

但空间句法比较适用于范围较小的研究区域或建筑内部。

魏冶[6]、韩姝尧 [7]、仝德[8]使用高斯二步移动搜索法揭示研究区内绿地可达性空间格局。

但高斯二步移动搜索法空间距离表达方式欠缺,没有综合考虑结合路网的影响。

高子晗[9]使用ArcGIS 网络分析法,通过建立服务区和O-D 矩阵对永济市的医疗设施可达性进行研究,但这种方法缺少考虑路网交通状况对可达性的影响。

生活圈相关理念是上海市政府在2016年首次提出,上海城市建设进入存量规划时期,居住社区人口的构成复杂多样、居民的生活需求各有不同、居住空间的环境要求愈来愈高等问题逐渐突出。

梁启航[10]通过分析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理念和实践建设经验,提出提高居民社区生活品质的城市更新策略。

2021年6月,国家正式发布《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提出对城镇社区生活圈划分层级。

摘要 公园广场是展现城市建设水平和体现居民幸福的重要指标,其可达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使用Python 爬取高德地图中住宅小区和风景名胜类型中的公园广场的POI 数据,分析住宅区与公园广场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交通路网数据,以生活圈内公园广场可达性为研究对象,使用网络分析法分别对步行与骑行两种交通方式可达性进行分析与评价。

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研究

广州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空间公平研究
m呐删 T es ail h rce f u l evc sdsr uini a g h uwa tde sn redme - h p t aa tr bi s ri i i t Gu n z o ssu idu igat e i n ac op c e tb o n h
规 划 师 论 坛
I 口 r U m
[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 基金资助 项 目( 9 1 9 ) 4 7 O 0 7
广州城 市公 共服务设施分布 的空 间公 平研 究
口 高军 波 ,周春 山 ,叶 昌东
[ 摘
要] 通过构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综合公平指数模型,借助三维模拟和空间自相关分析
设 施。城市公共服 务设施本质 上属于公共物 品 的范畴,实现分 布的空问公平是 其本质属性应 有 之意 ,是社会公平 的理论 延伸 。
论 ,确 立 了社 会 公共 服 务 的政府 单 中心 供给 模 式, 城 市公 共 服务 设施 的布局 区位和 供给 效率 是研 究重 点; ② 2 0世纪 7 年代 ~ O 0 2 世 纪9 O年代 ,从公 共服 务的双 主体联合 供给理 论 出发 ,探 讨城 市 公 共服 务 设施 供给 的 空 间
[ 关键词] 城市公共服 务设施;空间公平;广州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0 0 — 0 2 0 [ 1 0— 0 2 2 1) 4 0 1— 7 中图分类号] U8 [ T 9 1 文献标识码] A
Th ut beDir uino u l ri si a g h uGa u b , o u s a , eEq i l s i t f bi Sevc Gu n z o / o J n o Zh uCh n h n a tb o P c e n Y agog eCh n d n

杭州城市公共绿地的可达性和公平性分析

杭州城市公共绿地的可达性和公平性分析

杭州城市公共绿地的可达性和公平性分析徐慧锋;徐丽华;吴亚琪;施益军;陆张维【摘要】以杭州市主城区公共绿地为研究区,围绕公共绿地服务、交通便捷及社会状况3个最本质特征,基于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探讨城市居民进入公共绿地的可达性,并引入百度热力数据进行验证分析,揭示城市公共绿地面向市民的客观公平性.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在城市公共绿地资源享有上存在不公平现象,城市居民享有的主要是城市核心区域绿地,而对于城郊优质的大斑块绿地享有不足;影响居民享有公共绿地的因素主要有: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绿地集聚状态、居住密度、交通便利度、土地利用情况等,而绿地自身面积等基本要素影响相对较小;快速交通系统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增加大斑块公共绿地、提高绿地聚集程度等方法是提升公共绿地公平性的有效途径.【期刊名称】《西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39)006【总页数】8页(P152-159)【关键词】杭州;公共绿地;可达性;公平性;百度热力数据【作者】徐慧锋;徐丽华;吴亚琪;施益军;陆张维【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杭州311300;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杭州31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31.2;TU985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在空间上享有社会资源权利的平等性,即社会公平性[1-2]。

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资源,城市公共绿地是指在城市中除封闭式附属绿地空间以外的具有自然特征的,可以被所有居民享有的绿色空间,其范围还包括蓝色空间在内[3-4]。

自俞孔坚等[5]引入景观可达性以来,可达性在绿地空间分布研究的价值导向备受关注。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因此,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成为了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可达性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能够评估城市的交通网络对居民的可达性程度,为规划者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优化城市交通布局,提高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一、可达性的概念和意义可达性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成本内,到达所需目的地的便利程度。

在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可达性是衡量交通网络质量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出行选择和出行效率。

一个具有良好可达性的城市,能够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减少交通拥堵和出行时间,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可达性分析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城市交通网络的现状和问题,为规划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通过可达性分析,规划者可以评估不同区域的交通服务水平,确定交通设施的优化方向,合理规划交通线路和站点,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二、可达性分析的方法在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可达性分析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指标。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可达性分析方法。

1. 出行时间分析法:通过分析不同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时间,评估不同区域的可达性。

可以使用交通模型和交通流数据,计算出行时间,并绘制出行时间等值线图,直观地展示不同区域的可达性差异。

2. 距离分析法:通过计算不同区域到交通设施的距离,评估不同区域的可达性。

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计算不同区域到最近交通设施的距离,并绘制距离等值线图,揭示不同区域的可达性格局。

3. 网络分析法:通过构建交通网络模型,评估不同区域的可达性。

可以使用网络分析工具,计算不同区域到交通网络的连接度和通达性,从而评估不同区域的可达性水平。

以上方法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全面的可达性评估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考虑其他因素,如交通设施的容量和服务水平,出行成本和便利性等。

三、可达性分析的应用可达性分析在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可达性评价方法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可达性评价方法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可达性评价方法一、引言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更是为了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公共空间的可达性评价方法则是评估公共空间设计是否符合居民需求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可达性评价方法,旨在为城市规划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二、可达性评价方法的概念可达性评价方法是用来评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否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期望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和工具来衡量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如交通便利性、设施配套、人口密度等。

通过可达性评价方法,城市规划者可以了解公共空间的状况,从而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三、可达性评价方法的指标1. 交通便利性交通便利性是评价公共空间可达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包括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公交站点的分布密度、道路网络的连接性等。

交通便利性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出行效率和便捷性。

2. 设施配套设施配套是评价公共空间可达性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它包括医疗设施、教育机构、商业中心、休闲娱乐设施等的分布情况和覆盖范围。

良好的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3.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评价公共空间可达性的关键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公共空间所服务的人口数量。

高人口密度意味着更多的需求和更大的压力,因此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需要更加注重可达性。

四、可达性评价方法的工具1. GI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是评价公共空间可达性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GIS技术,可以对公共空间的交通网络、设施分布等进行空间分析,从而评估其可达性。

GIS技术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更好地了解公共空间的现状,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2.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评价公共空间可达性的常用工具之一。

通过向居民发放问卷,可以了解他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评价。

问卷调查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决策依据。

3. 可达性模型可达性模型是评价公共空间可达性的一种定量方法。

211049654_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度量方法研究综述

211049654_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度量方法研究综述

3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18YJA76001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71331)资助 收稿日期: 2022‒04‒13; 修回日期: 2022‒07‒13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59卷 第2期 2023年3月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 Vol. 59, No. 2 (Mar. 2023) doi: 10.13209/j.0479-8023.2022.125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度量方法研究综述高巍1 欧阳玉歆2 赵玫3,† 高勇4 孟浩瀚41.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北京 100044;2.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4;3.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北京 100081;4.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 † 通信作者, E-mail:***************.cn摘要 对既有研究中采用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度量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 从数理统计、拓扑网络和几何网络3个方面对比不同方法的基本原理、度量指标、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指出当前的方法学任务是在理论和经验方面合理的指标与简单指标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 而新数据技术的涌现为可达性度量方法提供新的发展 方向。

关键词 公共服务设施; 可达性; 度量方法A Review on Accessibility Measurements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GAO Wei 1, OUYANG Yuxin 2, ZHAO Mei 3,†, GAO Yong 4, MENG Haohan 4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2.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Design & Development Group co. Limited, Beijing 100034;3. School of Design and Art,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4. School of EarthandSpaceSciences,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orrespondingauthor,E-mail:***************.cnAbstract Based on the three leve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topological network and geometric network, the accessibility measurements on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existing studies are teased, and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metrics, range of applicability,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these different measurements are review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current methodological task is to find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a measure that is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sound and one that is sufficiently plain, and emergence of new data technologies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accessibility measurements.Key words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ccessibility; measurements可达性指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1]。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研究与优化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研究与优化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研究与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是指城市居民在规定的时间和成本内到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能力和便捷程度。

在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发展水平。

因此,研究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可达性测度与评价方法测度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需要考虑时间、空间、成本等多维度因素,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网络分析法以及空间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主要解决不同因素之间的权重关系,但对于具体的空间问题处理能力较弱;网络分析法则强调建设服务网络的连通性和重要性,但对于服务网络的优化不够灵活;空间分析法主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理解城市公共设施的布局优化,但时间和成本因素未考虑完整。

因此,多维度综合考验是建立可达性评价体系所必需的。

第二部分:可达性优化的路径及对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与城市交通,公共设施规划及统筹协调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制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必须依据不同的区域特征和城市发展特点。

在此基础上,建议采取以下的优化对策,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

城市道路的拥堵与交通工具的不足是影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重要因素。

通过改善道路的质量、打通城中城与城区之间的联通,提高公共交通设施的使用率,从而实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快速到达。

(二)引导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智慧城市概念的出现让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布局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不合理,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与城市居民的出行不便。

因此,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应考虑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引导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以提高城市居民的可达性体验。

(三)实施城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城市的发展要在阶段性的发展规划中进行,只有通过各个领域在城市规划中的协同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问题。

基于空间可达性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选址优化研究

基于空间可达性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选址优化研究

基于空间可达性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选址优化研究基于空间可达性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选址优化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不断增长。

为了更好地满足居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优化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选址成为近年来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旨在基于空间可达性的角度,探索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选址的优化方法。

首先,空间可达性是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选址优化的核心考量指标。

空间可达性是指居民到达某一特定地点的交通时间和交通成本的综合评估。

在城市规划中,空间可达性能够辅助决策者理解和确定公共设施的位置和规模,使其更好地服务居民。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合适的空间可达性模型来帮助进行选址决策。

其次,确定适合的权重因子对空间可达性模型的构建至关重要。

不同的因素对于居民的交通选择和出行需求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交通密度、交通设施、居住区域的分布等都会影响居民到达体育设施的效率。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权重分析,确定不同因素对可达性评估的相对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来进行空间可达性的计算和模拟。

GIS可以有效地整合和分析大量的地理数据,如人口分布、道路网络、地形等,为选址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借助GIS技术,我们可以量化不同位置的空间可达性指标,并根据选址目标进行综合评估。

此外,需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

城市中存在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群体,他们对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因此,在选址优化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福利差异,以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服务效果。

最后,选址优化的结果需要通过实地调研和居民需求调查进行验证和调整。

实地调研可以了解到现有体育设施的使用情况和不足之处,调查可以获取到居民对于设施选址和服务的反馈和建议。

通过与实际情况的对比,可以进一步改进选址模型,并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经验和指导。

综上所述,基于空间可达性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选址优化是一个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和群体需求的复杂问题。

可达性分析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可达性分析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可达性分析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一、引言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在于为人们提供更优越的生活条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序和可持续的保障,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城市规划的基础之一就是对城市内部设施和区域之间可达性的研究与评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城市计算的发展,可达性分析技术作为一种量化研究方法,对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二、可达性分析的基本概述可达性分析技术是一种通过距离、时间、成本等因素评估终点和起点之间可达性(Accessibility)的研究方法。

在城市规划中,可达性分析主要包括路径分析、网格分析和综合分析三种方法。

1.路径分析路径分析是可达性分析的最基础方法,它主要通过简单路径算法来确定城市内部不同地理元素之间的距离,依据距离生成网络图来得出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而计算出在不同条件下的可达性值。

这种方法具有简单、实用、计算量小、易于理解等优点,其中最为典型的应用为交通网络建模分析。

2.网格分析网格分析是指将城市分成一定大小的电子网格,设置起点和终点,利用计算机技术快速求解在不同的条件下两点之间的路径长度或时间。

这种方法以覆盖率、周边客流量、公共服务半径等作为研究对象。

其主要优点是能够快速计算,对于城市规划调整和新区域布局也更为灵活和精准。

3.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方法则是在路径分析和网格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得出更为全面的可达性评价,通过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获得更为准确的研究结果。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从点到点的角度进行分析,还能够从区域与地段的角度进行分析,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三、可达性分析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基础设施规划在城市建设规划的制定中,可达性分析技术能够为城市规划者与政策制定者提供更为全面、准确和可靠的数据支持,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分配,例如对不同区域间道路的连通性、公共交通的服务范围、住宅与学校之间的距离等等,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与合理性保障。

基于城市网络分析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以南京市建邺区融侨社区为例

基于城市网络分析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研究——以南京市建邺区融侨社区为例

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和服务内容,公共服务设施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1]。

“生活圈”紧扣“以人为本”的理念,其研究与实践的空间尺度涵盖了区域、城市到社区各个层面[2]。

“社区生活圈”理论重点强调的是社区范围内,在一定步行时间和距离范围内可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可达性是指从某个起点到某个终点的容易程度 [3]。

可达性越好在一定程度上越能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使得资源可以得到最高效的利用。

一直以来都有很多学者通过对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分析,评价设施的配置是否合理,进而为城市空间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和指导建议。

国外学者Schlipf 通过问卷调查,以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个人属性调查为主要内容,分析不同属性人群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与设施可达性之间的关系[4];Braun 通过提取城市的非机动车道路网系统,结合现状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步行可达性进行评价[5]。

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以两步移动搜索法、问卷调查法为主,利用百度热力数据、POI 数据等进行量化分析。

现阶段对于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研究多针对某一类设施,而对一定范围内全部设施的研究较少,且有些研究方法往往只考虑空间直线距离,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因此,借助精细的城市路网,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进行分析,能够真实地反映设施配置的合理性,以提高设施的公平与效率。

1研究方法与区域概况1.1测度方法与指标选取本文选取城市网络分析(UNA)工具来分析社区公共摘要 社区是城市行政管理的最小空间单元,社区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水平和效率,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设施的可达性是评价设施配置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之一。

文章以南京市建邺区融侨社区为例,应用城市网络分析工具(Urban Network Analysis Toolbox, UNA),从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出发,选取到达率指数、服务范围、最近设施、中间性四项指标,对该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步行可达性进行量化分析,最后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从配置体系、空间布局、路网组织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一直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不仅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也反映了城市的居住环境和文明程度。

但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因此必须进行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评估。

一、合理性评估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合理性评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城市发展需要相适应,二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与城市发展需要相适应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应该紧密结合城市的发展需要。

市政府应该对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做好全面的规划和研究,根据城市的规模、人口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合理确定公共设施建设的类型、数量和布局。

除此之外,市政府还应该关注市民的实际需求,充分了解市民的生活情况和便利程度,在公共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市民的实际需求和便利性。

例如,在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中,应该考虑到市民的出行需求,合理规划路线和站点,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面和便利程度。

2、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要兼顾未来的需求和发展。

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资源利用: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质资源,应该充分考虑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节约程度,避免浪费和不必要的开支。

(2)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应该考虑环境保护,预防可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技术创新:公共设施建设应该注重技术创新和发展,提高设施的效率和品质,符合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趋势。

二、可行性评估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可行性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金来源和保障,二是施工和维护难度,三是管理机制和效率。

1、资金来源和保障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该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和保障机制,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资金回收。

市政府应该有充足的财政预算,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避免公共设施建设资金不足或浪费现象的发生。

同时,市政府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资金来源,如国际贷款、PPP等,多方筹措资金,保障公共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的可达性设计原则探讨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的可达性设计原则探讨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的可达性设计原则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变得日益重要。

在城市规划中,可达性设计原则被广泛应用于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布局。

本文将探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的可达性设计原则,并分析其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一、可达性设计原则的概念可达性设计原则是指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使居民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各类公共设施的原则。

这些公共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医院、学校、公园、图书馆等。

可达性设计原则旨在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性,降低通勤成本,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二、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可达性设计原则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中,布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布局可以减少居民的通勤时间和成本,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率。

而可达性设计原则则是指在布局过程中,要考虑到居民的出行需求和交通条件,使公共设施尽可能地靠近居民居住区,减少居民到设施的通勤时间。

首先,公共设施的布局应考虑到居民的出行需求。

不同居民群体对公共设施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规划者应根据不同区域的人口结构和特点,合理布局各类公共设施。

例如,在人口密集的商业区,应增设更多的商业设施和娱乐场所,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而在居住区,应增设更多的学校和公园,以方便儿童和居民进行学习和休闲活动。

其次,公共设施的布局应考虑到交通条件。

城市交通状况对公共设施的可达性有着重要影响。

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交通网络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建设。

例如,在交通拥堵的地区,可以增设更多的公共交通站点,方便居民出行。

同时,应加强交通设施与公共设施之间的联系,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如步行道、自行车道等。

三、可达性设计原则的作用可达性设计原则在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可达性设计原则可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性。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居民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得各类公共设施的服务。

例如,将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布局在居民区附近,可以减少居民的通勤时间和成本,提高生活质量。

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可达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系统的日益复杂,可达性研究在交通规划、城市规划、地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可达性,简单来说,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便利程度,它不仅反映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和效率,更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

因此,对可达性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提高出行效率,还能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决策依据,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回顾可达性研究的发展历程,梳理现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分析可达性研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文章将首先回顾可达性研究的起源和发展,阐述可达性概念的演变及其内涵的拓展。

接着,将重点介绍可达性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常用方法,包括空间可达性、时间可达性、经济可达性等多维度评价模型,以及基于GIS、大数据等技术的分析方法。

随后,文章将展示可达性研究在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地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应用实践,探讨可达性对城市发展、居民出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影响。

文章将展望可达性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如何结合新技术、新方法,推动可达性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可达性研究的历史回顾可达性研究作为地理学、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中期。

初期的研究主要关注物理可达性,即基于交通网络和地理距离的可达性评估。

随着研究的深入,可达性的内涵逐渐扩展,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可达性研究开始关注不同群体之间的可达性差异,如不同收入群体、不同种族群体等。

这一阶段的研究揭示了可达性与社会公正、社会排斥等问题的紧密联系。

进入21世纪,可达性研究更加注重多维度的整合,综合考虑交通、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形成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框架。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可达性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及其度量方法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及其度量方法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及其度量方法一、本文概述《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及其度量方法》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问题,并介绍相关的度量方法。

公共服务设施,如教育、医疗、交通、公园等,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即居民获取和使用这些服务的便利程度,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研究和度量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对于城市规划、政策制定和公共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内涵和重要性。

接着,将介绍现有的度量方法,包括基于距离、时间、成本等不同维度的度量指标,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然后,本文将探讨如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相关技术,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度量精度和效率。

本文将提出改进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内涵和度量方法,为城市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我们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共同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影响因素众多,涵盖了地理、社会、经济、技术等多个层面。

地理因素是影响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基础。

地形地貌、自然障碍(如河流、山脉等)以及城市空间布局等都会对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产生直接影响。

例如,地形崎岖的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和建设难度会相应增大,导致空间可达性降低。

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的重要因素。

人口分布、社会阶层、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人们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和利用。

例如,人口密集区域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较高,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群体往往对设施的品质和可达性有更高要求。

经济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投入、政策导向等都会影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城市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

城市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

城市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城市交通设施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交通设施的可达性与公平性问题逐渐凸显,成为了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和解决的关键议题。

交通设施的可达性,简单来说,是指人们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的能力。

这不仅包括物理上的距离和时间,还涉及到交通方式的选择、成本以及便捷程度等多个方面。

比如,一个居住在城市郊区的居民,如果周边没有便捷的公共交通,他要前往市中心工作或办事,可能会面临漫长的通勤时间和高昂的交通成本,这就表明该地区的交通可达性较差。

公平性则是另一个关键维度。

它意味着城市中的每个居民,无论其社会经济地位、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如何,都应该能够平等地享受到交通设施带来的便利。

但现实中,往往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一些富裕的社区可能拥有更完善的道路网络、更多的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而贫困社区则可能交通设施匮乏,居民出行困难。

造成交通设施可达性与公平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城市扩张过程中,一些新开发区域的交通设施没有跟上,导致居民出行不便。

其次,公共交通资源的分配不均也加剧了不公平性。

一些地区公共交通服务不足,迫使居民依赖私人交通工具,增加了出行成本和交通拥堵。

经济因素也对交通设施的分布产生影响。

高收入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来改善交通设施,而低收入地区则缺乏资金和资源。

此外,政策的导向有时也会导致不公平。

比如,一些城市在发展交通时,优先考虑商业中心和重要产业区域,而忽视了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

交通设施可达性与公平性问题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对于个人而言,交通不便可能会影响工作机会、教育资源的获取以及社交活动的参与。

对于整个城市来说,这会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影响城市的和谐发展。

同时,不公平的交通设施分布还可能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合理,影响城市的整体运行效率。

为了提高城市交通设施的可达性和公平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概述作者:时间:2010-09-06 浏览次数:4672 次摘要:从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回顾了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公平性的研究成果,评述了其相关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评测因子等,最后指出了当前国内在这些方面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尚待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公共设施,可达性,公平性一引言城市公共设施是指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等,其内涵甚至涵盖了山林水系、城市公园、绿地广场等各种绿色基础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存质量与生活品质。

因此,关于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越来越多,其研究视角既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也有工程技术领域的,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公共设施空间布局可达性与公平性状况的探讨。

二国外相关研究进展国外对公共设施的关注与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在西欧各国出现的公共环境改良实践。

此后,随着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和市民民主意识的加强,包括城市政府、市民、学者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对城市公共设施表现出了极大的重视,有关其理论探讨的学术研究日益丰富,研究领域涉及到制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地理学、公共管理学等诸多学科。

学者们大多以城市地理学和规划学作为基本的研究视角,从空间上对公共设施的配套布局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国外开展公共设施空间研究的时间较长,研究成果也颇丰,其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在于探讨公共设施配置的空间合理性,而评价公共设施分布的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尤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的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的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动。

在此过程中,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与公众需求之间的不适应状况愈加突出;与此同时,西方人权运动和城市社会科学的深入发展,使得全社会对于城市弱势群体的关注不断加强,而城市公共设施作为重要的社会福利资源,自然成了学者研究的热点。

在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日益成为公共设施空间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1.公共设施的可达性研究城市公共设施可达性研究由来以久,在古典区位理论中即蕴含了丰富的可达性的含义。

1959年,美国学者汉森(Hansen)在用重力方法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可达性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交通网络中各节点相互作用的机会大小。

此后,可达性研究便受到了来自城市地理、城市规划、交通地理等众多学科的关注,并被引入到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中。

所谓公共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主要是指拥有相应需求的人群通过某种交通方式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目标设施的便捷程度。

换言之,即当人们在到达设施供应地进行对自己比较重要的活动时,其所需花费的成本大小。

可见,它所反映的是不同地区的群体对特定社会服务的接近度是否公平,由此确定那些缺乏相应设施而应该加以关注的区域。

目前,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的研究,国外学者已开展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其研究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公共设施门类,甚至包括一些门类重要的亚类,如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消防设施、体育设施与运动场、药店、投票箱、公共开敞空间等。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埃克(Eck)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可达性面来确定商店的市场影响范围,并以药店为例探讨了商店的区位选择问题;吉姆佩尔(Gimpel)等则研究了投票箱的可达性水平与居民参政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缺乏合适的空间分析工具,因此,早期的公共设施可达性研究大多只能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使用群体的可达性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其研究范围一般比较大(多为大都市区、区域或城市尺度)。

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普及和众多数理方法的引入,以及相关空间数据与人口统计数据的获取日渐方便,可达性研究的测度与评价工具愈加精确、有效。

在此背景下,对公共设施的可达性研究开始更多地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平台,研究尺度则转向更小的范围,如城市的分区、街区和邻里等。

就目前而言,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的公共设施可达性评价方法有很多,概括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最小邻近距离法、等值线法、引力模型法、平衡系数法、时空法、效用法、缓冲区法和行进成本法等。

针对不同的评价方法,其所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和测度指标各有差异,其中,影响可达性分析结果的因子主要有:——设施属性因子,包括性质、区位、规模等;——土地使用因子,包括用地性质、空间位置、面积、开发强度等;——交通因子,包括交通出行方式(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私家车)、道路等级、道路长度、道路设计速度等;——距离因子,包括直线距离、网络距离等;——住区或人口因子,包括住区位置、住区规模、住区中心、人口数量、人口密度等;——个体特征因子,包括个人的收入、年龄、性别、种族和民族差异等。

可达性评价的测度指标也有很多,其中经常使用的主要有空间直线距离、实际距离(网络距离)、平均出行时耗、平均出行速度、单位时间内的出行距离、公交线路密度以及道路网络的阻塞程度等。

2.公共设施的公平性研究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关于公共资源分布的公平性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讲,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以平等性衡量的分布公平性;基于公众需求、带有补偿性质的分布公平性;基于使用者要求的分布公平性;基于市场准则的分布公平性。

其中,后两者又称“伪公平性”,而为学界所关注的主要是第二类,也就是基于公众不同需求考虑的设施布局的合理性程度,其根本着眼点是要减小因阶级(或阶层)分异所导致的设施供给的不平等程度,使公共设施的空间配置能够最大限度地考虑到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让不同阶层的人们得以平等地享受各种相关服务。

关于公共设施空间公平性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外的理论成果已比较丰富,其研究对象同样涵盖了教育、医疗、商业、文化、体育、休闲等各种类型的公共设施。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宾奇(Pinch)基于地理学视角对学前教育资源分配中的不公平现象的探讨,以及金哲雄(Chul-Woung Kim)等对韩国济州岛工薪阶层在癌症住院设施使用中的公平程度所做的分析研究等。

而作为一类特殊类型的公共设施,城市公园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正日益成为公共设施空间布局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目前,大量的实证研究已在欧美和亚洲各国的城市中层开,比较典型的如泰伦(Talen)利用科罗拉多州普韦布洛市(Pueblo)和乔治亚州梅肯市(Macon)的数据,将公园可达性评价的空间分布与所选择的人口社会经济因子的空间分布进行比较,综合分析了两市公园分布的公平性差异,探讨了一种评价公园分布公平性的新方法;埃尔基普(Erkip)通过问卷调查,以公园数量、人口分布、行进时间和可达性等为指标综合评价了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市(Ankara)公园的可达性与公平性状况,认为公园分布的公平性应视乎其与不同居民群体需求的空间适应情况;尼克尔斯(Nicholls)以得克萨斯州布赖恩市(Bryan)的公园系统为例,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平台,在可达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曼一惠特尼U检验分析了相应区域人口的社会经济属性,对布赖恩市公园系统所提供的可达性级别和空间公平性进行了综合测量。

纵观国外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可以发现,问卷调查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法是公共设施空间公平性研究中最常使用的评价方法,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平台,目前已经成为很多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

虽然在具体研究中,由于研究目的和侧重点不同,研究者所选取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等可能有所差异,但是,从整体来看,其研究的核心思路是一致的,即首先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公共设施的空间可达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将不同社会经济属性居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分析的结果进行整合,得到有关公共设施空间公平性的综合分析结论。

可见,影响公共设施公平性评价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公共设施的可达性分布特征;二是不同需求人群的空间分异情况。

其中,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可达性评价是所有研究的核心基础,而测度公平性的人口特征变量则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性别、民族、经济收入水平等。

三国内相关研究进展在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各类城市普遍面临公共设施供给短缺的问题,致使与公共设施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少。

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发展建设的速度大大加快,其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不断调整,公共设施的供给状况亦有所改善。

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生态宜居等理念的提出,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更是受到了国内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此背景下,关于公共设施尤其是公共设施空间布局合理性方面的理论探讨正逐渐成为国内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从总体上来看,国内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与国外大体相同,研究的焦点基本上也都集中在公共设施的布局与选址以及公共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等方面,其核心目标也都在于探讨各类公共资源在空间配置中的合理程度。

不过,与国外相比,国内开展公共设施空间研究的时间还比较短,因而其思想体系尚不成熟,无论是可达性还是公平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都还处在探索阶段。

1.公共设施的可达性研究国内理论界开展公共设施可达性研究的历史并不长。

1995年,陆大道院士首次在城市地理学领域引入了可达性的概念,此后国内学者陆续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探索。

但就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内关于可达性的研究多集中于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高速公路网、铁路网等)的演变、公交最短路径的计算、城市路网结构的评价、居民出行可达性的计算机辅助评价等方面,而对于国外学者比较关注的可达性与公共设施布局方面的研究则缺乏关注。

综合国内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有关公共设施空间可达性的研究多是近几年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逐渐开展起来的,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医疗卫生、城市绿地等公共设施领域,如俞孔坚等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加权距离分析方法对中山市的绿地可达性进行了分析,并以景观可达性作为指标,评价了绿地系统规划方案的有效性;隗剑秋和邹进责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引力模型和平均出行时间评价模型对城市中各主要商业设施的可达性进行了分析比较;胡志斌、马林兵、曹小曙、尹海伟、孔繁花等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可达性的原理,通过行进成本分析方法分别对沈阳、广州、济南三市绿地系统的可达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王远飞以欧式距离作为地理可达性的测度指标,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下利用泰森多边形法研究了上海浦东新区医院的可达性情况;陶海燕等以第五次人口普查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潜能模型,分析了广州市海珠区各街道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达性水平;王松涛等基于北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采用最短距离指标定量分析了商品房与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商业、绿地公园六大类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空间可达性,并通过特征价格模型定量分析了可达性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