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5e3b22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99.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学问,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育归纳整理字词的力量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力量。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鄙视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最终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具体而详细。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大事,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以其敏锐的观看力,深刻的熟悉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很多大小历史大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擅长描写战斗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关心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f52747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3.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能够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2)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2)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课堂练习:(1)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延伸学习空间。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3)学生对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能力。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2)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3)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2)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d4a36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1c.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教案【优秀5篇】导语;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是细心的给大家整理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大意。
2、翻译1-2段,初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互助合作,完成1-2段文言文的翻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知识链接(3分钟)1、简介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见全优设计“走近文本”预习检测:(10分钟)(一)朗读展示: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概述本文的故事。
2、归纳各段段落大意。
(用简洁的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学法指导:(2分钟)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力求直译,字字落实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①人名、地名、国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②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出省略的成分,④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bbc42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f.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爱岗敬业的给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今天我们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二、第一个人物——郑伯。
1、找学生读郑伯说的。
话: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后让学生说对他的看法。
(大部分同学会说郑伯是一个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君主。
)启发学生们是不是还能有别的理解:他平白无故的怎么礼贤下士起来了呢?让学生们想一想郑伯和勾践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人都是事到临头才开始求贤。
)2、让学生们品味他的话:“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言外之意就是:你出来干活,是帮我的忙也是帮你的忙,你如果不肯帮忙,对你也没有好处。
话里含有威胁的意味。
再想一想秦晋攻打郑的原因——当年慢待重耳,可知郑伯是个目光短浅又自私的人,如今来求烛之武,也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罢了。
3、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启发学生思考,找人回答。
明确: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三、第二个人物——佚之狐。
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1、找学生读佚之狐的那句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让学生谈对佚之狐的看法。
多数学生会说这是个伯乐。
那么请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他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ba6db4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c.png)
《烛之武退秦师》精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欣赏并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作品赏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现实的无奈;(2)体会主人公烛之武的智勇双全和忠诚精神;(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3)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古代战争背景和文化内涵;(2)人物复杂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3)如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作品赏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生平;(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烛之武的英勇事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2)指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文章大意;(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合作探讨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2)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3)关注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文本解读、主题分析和文学鉴赏等方面;(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3)给予学生中肯的反馈意见,促进学生不断提高。
3. 单元测试:(1)设计测试题,考察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掌握程度;(2)评价学生在测试中的表现,了解学习效果;(3)针对测试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和调整。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8d6b6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84.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编辑为大伙儿收集的9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并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三)情感与态度: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未能被“早用”,“今急”才被“求”的年过70的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烛之武退秦师》共有4个段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2个自然段: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烛之武是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劝退秦国的虎狼之师。
二、课文赏读(一)朗读3、4段。
(二)3、4段文本分析:说退秦师——迫晋撤兵1、先看结果:原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二【学习重点】1、重点词语──若、说、辞、鄙、微、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5d5241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d.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
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
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三、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初中所学《曹刿论战》,学生介绍《左传》,教师补充材料,《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整体把握(1)解题:理解题意,你会想到那些信息?(2)介绍时代背景: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课堂教学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选一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再选一名学生评论优缺点,概括你所听懂的故事。
齐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
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
提出疑难字词。
第二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87cbf2c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9.png)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分析烛之武的辞令技巧及其对退秦师的影响;(3)能够概括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烛之武的辞令;(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烛之武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3)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烛之武的辞令技巧及其对退秦师的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辞令特点,总结其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4. 课堂讲解:讲解烛之武的辞令技巧,如排比、对偶、设问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烛之武与秦师的对话,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感受烛之武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烛之武的辞令技巧及其对退秦师的影响;(2)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2. 教学难点:(1)烛之武辞令技巧的运用和理解;(2)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烛之武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烛之武的辞令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能力;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4. 角色扮演法: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2. 角色扮演: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5篇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e5ed15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75.png)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5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学流程篇一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师引导生朗读背诵《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教学设想]1、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
2、适当补充《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材料。
3、可结合本课让学生了解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教学设计]一、从复习《曹刿论战》引入,进一步认识《左传》。
可让学生回忆初中的有关知识,然后回答,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为“十三经”之一。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成书时间差不多,二书在思想倾向上与基本一致,《左传》比《国语》有新的发展,民本思想更加鲜明。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
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
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
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让学生听本文的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ī)而出亡郑以陪(beì)邻共(gōng)其乏困阙(jué)秦秦伯说(yuè)逢(páng)孙然后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自读、领读等)读三遍。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https://img.taocdn.com/s3/m/40a6fe2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b9.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分析烛之武如何劝退的秦师(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烛之武劝退秦师这是过程分析出烛之武的形象分析(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学习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 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三、学情分析四、学生正处于初高中的衔接过渡期, 一边翻译课文, 一边考虑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过程,稍有些吃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他们在高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 凭借初中的文言文功底, 老师课堂上的引导, 放慢课程脚步, 学生可以很好的理解文意, 并且概括出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 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六、难点: 该篇文章塑造了怎样的一个烛之武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八、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九、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沉云骤起欲压城, 国难当头出杰英。
岂惜只身迎晋敌, 能凭三寸动秦情。
才雄除却当朝患, 功赫长垂后世名。
胜负何须戎马决, 匹夫可夺万千兵。
(二)今天我们一起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看看老迈的烛之武如何以三寸不烂之舌, 使虎狼之师不击自退, 令铁桶之围不攻自破的!(三)烛之武形象具体分析1.爱国志士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如果能派遣烛之武见秦伯, 敌军一定能撤退。
从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的话中, 一个“必”字, 一个“退”字侧面反映出了烛之武的能力, 使读者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
②辞曰: “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许之。
烛之武长期未被任用, 烛之武的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
我壮年的时候, 尚且不如别人, 如今老了, 不能干什么了。
但郑伯的一番话使烛之武为之感动, 先辞后许, 表明了烛之武深明大义, 以解国难为重。
毛泽东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说: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这里的烛之武虽有牢骚, 但是仍然心系祖国, 以大局为重,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 义无反顾的勇士①夜缒而出该句表明了情况达到了燃眉之急的程度, 更能反映出烛之武永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a72267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0.png)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能力目标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答法。
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3、探究拓展法。
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学生扩展阅读的材料,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利用工具书,自行排除生字词。
2、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要点]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反复朗读课文,正音。
整体感知、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当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自豪感、敬慕感。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52c607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ef.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教学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5a1f458d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8.png)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掌握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烛之武的忠诚和智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烛之武退秦师策略的深度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总结其特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详细解读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意义。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烛之武的忠诚和智慧,激发爱国情感。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烛之武智谋和口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运用能力。
4. 学生对烛之武忠诚和智慧的认同感。
六、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2.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模拟烛之武的角色,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内容:1. 烛之武退秦师的具体过程。
2. 烛之武的智谋策略分析。
3. 烛之武口才技巧的剖析。
八、教学步骤:1. 第一步:让学生回顾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的智谋和口才。
2. 第二步: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探讨烛之武的智谋策略。
3. 第三步:剖析烛之武的口才技巧,让学生了解其说服他人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49c62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5.png)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让学生能够翻译和解读文章,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1. 原文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全文。
2. 词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解析。
3. 翻译练习:将文章中的重要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阅读原文:让学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3. 词汇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 翻译练习:让学生将文章中的重要段落翻译成现代汉语,互相交流并纠正错误。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道理,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练习。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反思。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和解读文章。
3. 翻译工具:现代汉语词典、翻译软件等。
教学反思:本教案以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为基础,通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
通过翻译练习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道理。
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其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案例分析: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分析古代兵法中的战略思想和实际应用。
3. 情境模拟:让学生分组讨论,模拟文中烛之武与秦师的对话,增强学生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兵法思想及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设计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案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3dcd6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9.png)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战争的残酷,体会忠诚、勇敢、智慧等美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2 教学重难点【重点】《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难点】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手法和文化内涵。
1.3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讨法、案例分析法等。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2.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2.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象征手法和文化内涵。
2.5 案例分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本。
2.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三、作业布置3.1 课后作业3.2 课后自主学习任务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阅读相关文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4.1 课堂表现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讨论热情等,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4.2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同行评价互相观摩课堂教学,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5.3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六、教学过程设计6.1 课前准备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6.2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与《烛之武退秦师》相关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d397c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69.png)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9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
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3 课时学生活动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ef8605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8.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优秀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秘书基础、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倡议书、教案大全、心得体会、演讲稿、合同范本、条据书信、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ecretary basic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proposal letters, lesson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contract templates, policy letter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优秀6篇】作为优秀的教育者,您可能需要教学设计编写工作。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10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c5003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a.png)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10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讲读课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
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
(5分钟)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4分钟)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
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
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
(3分钟)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
(3分钟)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5分钟)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
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
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f2859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07.png)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烛之武退秦师》全文。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意思。
(3)分析并评价烛之武的形象特点和他在故事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从烛之武的形象中,认识到了解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气和智慧去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2. 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意思。
3. 古代文化常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烛之武的辩论技巧和策略。
3. 学生如何将文中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和他在故事中的作用。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实践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关键词语。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和他在故事中的作用。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支持的论据,对烛之武的辩论技巧和策略进行剖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朗读和背诵课文,并对文中一些生僻词语进行解释。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52cd4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30.png)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让学生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3. 让学生能够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4. 让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辞令,领会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5.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 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3. 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2.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烛之武的辞令,让学生领会其辩才和智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烛之武的辩才和智慧。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5.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内容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教案内容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六、教学准备1. 教材:《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烛之武的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教学PPT。
七、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讲解:分析文中烛之武的辞令,引导学生领会其辩才和智慧。
4. 翻译:让学生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对文言文的理解。
5.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中人物、事件的看法。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八、课堂互动1. 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细节,回答相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4、补充: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不是。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烛地,名叫武的人”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佚地,名叫狐的人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
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2、纠正字音。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③通假字: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秦伯说(“说”同“悦”)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4、解题: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三、讲解课文。
(一)讲解第一段。
1、先看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
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秦晋围郑2、秦晋为何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补充背景: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3、重点讲解: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状语后置句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省略句)“锦|军函陵,秦|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
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
“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④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其,代词,代郑国;特殊句式:无礼于晋,贰于楚。
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4、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
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二)讲解第二段。
1、读第二段。
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2、重点讲解: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
之:助词,不译②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
无能:不能。
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
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是:这。
(判断句)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⑤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
”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
(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
”(烛之武)答应了。
3、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
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
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佚之狐:关心国事的大臣,对烛之武外交才能的信任烛之武:满腹的牢骚与埋怨郑伯:一位敢于自责的国君,情真意切,有风度4、①“佚之狐言于……师必退。
”A、形象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声)(即“才”)。
B、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
C、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②辞曰:“臣之壮……也已。
”进一步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是一位满腹才华,却未能被重用的大臣,人物形象更鲜活。
③公曰:“……”许之。
A、郑伯首先自责,体现了明君风范,然后以国家利益、形势与个人利益的透彻分析感动了烛之武,可谓善于做思想工作。
B、烛之武最终应允,决定以国家利益为重,只身去见秦伯,体现了他深明大义的一面。
(三)、烛之武采取了什么方式去游说的呢?有没有效果呢?我们看到第三段,第三段写了什么事情?——智退秦师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①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
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③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
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a何陋之有?b莲之爱,陶后鲜有闻。
c 菊之爱,同予者何人?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2、“夜……秦伯”:说明形势危急,烛不畏危险。
3、现在大家齐读烛之武的说词,在读的过程中能不能大略标出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简单的标出,假如三者在一条直线上的话。
(提问)(秦————晋————郑)非常好,有了这个战略形式图,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了或者说是说服秦伯的前提条件。
秦晋郑(结合战略形式图,具体讲解这段说词,围绕“亡”的不利和“舍”的有利)(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从这个形式图中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
(2)所以,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3)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4)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5)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
)(6)(秦————晋————郑)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唯君图之。
)肆其西封东封郑(7)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
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3、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4、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