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与学的五种关系类型

合集下载

教与学的关系的解读

教与学的关系的解读

一、转变教学理念是培养有效学习方式的关键因素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是教材的实施者,是课程理念的体现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造成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这已经成为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障碍。

因此,培养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关键是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只有掌握了新理念,才能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转变教学方式的基本依据,进而更好地把握住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融洽师生关系是培养有效学习方式的重要前提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从内心喜欢老师。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导师、助手和朋友,当师生关系成为平等的朋友时,此时的学生是天真浪漫的。

例如:有位教师在班内设立了“知心信箱”。

在信箱中师生互相问候、互诉心事,拉近了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只有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2.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增强学习信心。

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保护学生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

教师可利用眼神、表情、倾听、体态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让他们放松身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尊重已有经验是培养有效学习方式的逻辑起点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有效的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螺旋式建构,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经验可能有更多的机会从多种渠道获得新知:考虑知识内容在生活中的原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多少感知;考虑学生的家庭教育;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学生是否已具备了进行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学习的差异如何,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哪些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会,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论“教”与“学”的五种关系范型

论“教”与“学”的五种关系范型

论“教”与“学”的五种关系范型一、本文概述《论“教”与“学”的五种关系范型》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教育领域中最核心的两个元素——教与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教学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其中教师和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信息的传递、反馈和互动,实现知识的传递和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五种不同的关系范型出发,分析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以期对教育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这五种关系范型包括: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基于项目的探究式教学以及网络环境下的远程教学。

每一种范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教师可以灵活选择和应用。

本文将对这五种关系范型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探讨它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选择和应用。

本文还将讨论这些关系范型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教与学的关系,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接受型关系范型在“教师主导与学生接受型”关系范型中,教师扮演着知识传递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学习者。

这种关系范型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主导性,认为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负责规划、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而学生则需要服从教师的指导,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完成作业。

在这种关系范型中,教学过程往往是单向的,即从教师到学生,缺乏双向互动和交流。

教师的角色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而学生的角色则是听讲、记忆、应试。

这种关系范型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尽管这种关系范型在某些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它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

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它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过度依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实践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与互动

教育实践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与互动

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定义: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实施方式:小组讨论、项目合作、角色扮演等 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促进知识掌握和应用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互动
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互动性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实现实时互动交流 利用教育游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影响和互动关系
教与学的定义:教指传授知识的过程,学指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与学的关系:相互依存,教是学的引导,学是教的反馈。 相互影响:教师的教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情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 互动关系: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实践等方式促进教与学的融合,提高教育质量。
03
教与学互动的必要性
提升教育质量的需求
教与学互动有 助于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 积极性,增强 学习动力。
通过教与学的 互动,教师可 以更好地了解 学生的学习需 求和问题,针 对性地调整教 学方法和策略, 提高教学效果。
教与学的互动 有助于培养学 生的沟通能力 和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社会 适应能力。
良好的教与学 互动关系可以 促进师生之间 的情感交流, 增强教育的人 文关怀,提高 教育质量。
分层教学:针 对不同层次的 学生,采用不 同的教学方法 和内容,使每 个学生都能得 到适合自己的 教育。
合作学习:通 过小组合作、 讨论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团 队协作能力和 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引 导学生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 培养创新思维 和实践能力。
个性化教学: 关注学生的个 性差异和特长, 采用个性化的 教学策略,促 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学习知识。
05

论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

论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

论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教和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二者之间既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而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知识。

教与学的关系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关系。

前者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后者是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它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的特点1.从性质上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在对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和学生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具有指导性和计划性等特点;而学生学习活动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的实践活动。

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与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

同时,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应付考试。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2.从内容上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课堂教学程序和具体方法等教学方案及其实施步骤和方法等;而学生学习活动则包括课前预习准备(如阅读课本)、课堂听讲(如老师讲解或自己看书)以及课后复习巩固等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评价等方面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可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中学阶段,教师可采取问答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方式获得知识。

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

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一、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

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

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

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从教学实践看教与学的逻辑关系

从教学实践看教与学的逻辑关系

从教学实践看教与学的逻辑关系
教等于学,是教与学之间的第一种关系。

这种关系意指,教师教多少,学生也学多少。

就是人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学生所学多于教师之所教的情况,从而构成教与学的第二种关系。

这种关系亦可谓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般而言,只要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对教师所提出的要点仔细咀嚼,并将这些新知识、新技能与以前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触类旁通,这样,“学多于教”是绝对可能的。

教大于学,是教与学的第三种逻辑关系。

这种情况是说,学生对于教师所教的东西无法全部吸收,只能学到部分内容。

至于每个学生究竟能学到多少,则取决于学生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了。

综上所述,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可能存在的几种情形。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认真设计教学,力求能使教学呈现“学多于教”的情形,追求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品质好坏主要取决于“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关系。

要想追求卓越的教学品质,一方面,教师应当进行切实的努力,认真设计教学,科学施教,改进教法,不断发现,正确引导、及时修正教学。

另一方面,教师应努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动机,统力配合,最终才有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名言集锦(2)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教育名言集锦(2)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教育名⾔集锦(2)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育名⾔集锦(2)教与学之间的关系1.教的法⼦要根据学的法⼦●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是在于激励、唤醒、⿎舞。

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

” 他还有句名⾔:“⼀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个好的教师则教⼈发现真理。

”●苏霍姆林斯基:“只有当教育建⽴在相信孩⼦的基础之上时,它才会成为⼀种现实的⼒量。

如果对孩⼦缺乏信⼼,不信任他,则全部教育智谋,⼀切教育和教学⽅法和⼿段都将像纸牌搭⼩房⼀样定然倒塌。

”●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预先包装好,⼀包包传给学⽣,⽽是带领学⽣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的头脑思考、辨别、分析、归纳,亲⾃获得知识,形成能⼒。

”这说明真正的教学,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经历⼀个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命的成长。

⽽要达到这种情境,教师必须开展创造性的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学习不是毫⽆热情地把知识从⼀个头脑⾥装进另⼀个头脑⾥,⽽是师⽣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的⼼灵的接触。

”(转引《内蒙古教育》2008年第12期第32页)●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师的建议》中写到“未来的⽼师,我亲爱的朋友!在我们的⼯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看成活⽣⽣的⼈。

学习——这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移到学⽣的头脑⾥,⽽⾸先是教师跟⼉童之间的活⽣⽣的⼈的相互关系。

”●叶圣陶先⽣说过:“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假如学⽣进⼊这样⼀种境界:能够⾃⼰去探索,⾃⼰去辨析,⾃⼰去历练,从⽽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学⽣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

这好⽐牵着⼿⾛,却随时准备放⼿。

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

教与学之八大关系

教与学之八大关系

教与学之八大关系
1、不学不教
学必须在教前,教必须在学后,没有学生的学,就没有教师的教。

这句话道出了学与教的顺序问题。

2、以学定教
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什么和怎样教。

这句话道出了教的内容和方法。

3、以教促学
教是学的手段,学是教的目的;教是为了促进学,是为了更好学。

这句话道出了教的作用。

4、以教导学
教的方法不是讲,而是导,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句话道出了教的方法。

5、以学论教
教得好与不好不是看老师讲解如何,而是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进行评价。

这句话道出了如何评
1
价教师的教。

6、以学研教
课堂教研,不是只从教师的教的层面来分析,还要从学生的学的层面来研究,课堂是研究的主阵地,学生是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学生的学习是研究的主要问题。

这句话道出了如何进行正确的教学研究。

7、教学合一
教与学表面分离,实际上是合二为一的,实系教中学,学中教,实现教学的一体化。

这句话道出了教与学的相得益彰的关系。

8、教学相长
教师通过教,学生通过学,双方彼此促进,才能得到提升与发展。

这句话道出了教与学的共同目的——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共生双赢。

2。

高中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探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探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探究高中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探究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和执行者。

如何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与学的优势,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教与学的关系定义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作为主要手段和方式,通过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作为主要目标和过程,通过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使知识和技能得到运用和发展。

教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学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教与学的关系作用1.知识的传授和获取。

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获取并理解知识。

2.技能的培养和提升。

教师通过示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学生通过练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语言技能。

3.思维的发展和培养。

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能力。

4.效果的评价和反馈。

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5.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教与学的关系协同发展1.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积极参与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导教学过程,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探索和实践。

2.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的反馈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同时,学生也应当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自我监控和调控能力。

论“学”与“教”的五中关系范型

论“学”与“教”的五中关系范型

论“教”与“学”的五种关系范型张荣伟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是基础教育的中心,是基础教育改革话题的中心。

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当前大致存在着“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五种比较理想的范型。

其中,“少教多学”主要表征为一种批判“多教少学”的有效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主要表征为一种突破“先教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主要表征为一种反驳“以教定学”的教学活动逻辑;“教学合一”主要表征为一种针对“教学分离”的教学协同意识;“教学相长”主要表征为一种超越“教学互损”的教师职业境界。

探讨这五种关系范型的理论价值在于,构建一个关于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认知框架。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的根本问题。

但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常常出现片面性或绝对化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

令人欣喜的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历经十年课改,对于“教”与“学”的关系的认识取得了很大进展,大致形成了以“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为主题词的改革话语。

整体上看,这五句比较流行、耳熟的四字成语,基本描述、涵盖了当下较为理想的教学关系范型。

同时令人遗憾的是,更为细致的理论和实践考察发现,耳熟未必能详,口头上流行未必行动上执行,有时执行了又未必取得实质性成果。

在笔者看来,导致如此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没有真正把握这五句四字成语的来龙去脉和核心精神。

一、少教多学:批判“多教少学”的有效教学理念四字成语的显著特征是言简意赅、易记易诵、源远流长。

但是,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教改理念,“少教多学”的成型和传播却是21世纪的事情。

据笔者考证,“少教多学”最早见诸于2001年11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第9卷第4期上的《论“少教多学”》一文。

何谓“少教多学”?作者寇平平认为,作为一种教学策略,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要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学导式”教学模式,最后要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把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学。

论述学与教的五要素

论述学与教的五要素

论述学与教的五要素。

【要点解析】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个要素。

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必须通过学生,各样教学手段才能发挥作用。

学生通过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所谓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比如,不同年龄的学生,其思维能力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所谓个体差异,包括曾经的知识积累、学习习惯与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学生的这两方面差异是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它们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他们是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必要因素。

尤其是学校教育,有着严谨完整的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组织教学,教师的作用至为关键。

教师这一要素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风格等方面。

这些都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通常指教科书。

课程的界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主要指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广义的课程是指由课程纲要、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其他学习材料、教师和学生、教育环境等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我们这里采用的是狭义的课程概念。

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并且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适当并且应该有一定的弹性。

教育心理学要研究这些以便为教学提供依据。

4.教学媒体: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来实现,如书本、实物、投影、录像以及计算机等。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都知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知道它们是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教师应愿教、能教、善教;学生应愿学、肯学、善学。

教师是教学中的关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师的道德思想,修养,学识水平,教学科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努力做到“准、严、细、实、活、新、情”七字方针,教得有法,教得有道。

“准”是要求教师知识把握准,方法选得准;“严”是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计划周密,教学严密;“细”是要求教师全面周到,不粗枝大叶,不马虎;“实”是教师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务实不务虚;“活”是教师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呆板,不僵化,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新”是教师的知识、观念、方法要不断更新,不断创新,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情”是教师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爱教育,爱学生,不怕困难,充满信心,充满激情。

教与学的第一种关系是教等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即“名师出高徒”。

教与学的第二种关系是教大于学,学生无法全部吸收教师所教的知识和技能,只能学习吸收其中的一部分内容。

教与学的第三种关系是教小于学,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下把所学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技能比较综合,触类旁通,“学多于教”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这也是教与学的最高境界。

通过教育教学的长期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唤起学生的学习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品质,用敏锐的目光发现教材中“点火处”,并帮助学生“再点火”,换一副脑子思考问题,换一种方法解决问题,教与学才会合理碰撞出创造火花,学生才会有标新立异的冲动,才会有创新意识的萌芽。

教与学如何结合并运用,是我们老师终身学习与研究的一门艺术。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浅滩教与学的关系作者:杨丰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他们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认知和态度等,它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证明,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相互之间建立亲密关系,体验愉快情绪,产生工作和学习的愉快感;同时,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愉快的关系,有助于建立相互之间信任和了解的关系,令教师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使教师的工作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可见,师生关系对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否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师生关系是一个包含着多种内容的复杂的关系体系,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对它进行考察。

(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关系。

由于教师相对于学生在知识、经验、智力、品行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教”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同时,学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进行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

这样在“教”和“学”的双向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便产生了特定的工作关系。

正因为如此,这种关系一般不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所左右,如并不因为教师对某个学生的喜爱,或学生对某个教师的喜爱而产生这种工作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

(二)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的结构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这种不同的地位和职责,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即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教师具有当然的权力和权威,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

然而,这种组织制度化的师生关系,在不同的教育观点指导下,乃至教师不同的教育修养和个性品质影响下,其具体表现形式是有差别的。

“教”与“学”的五种关系

“教”与“学”的五种关系

龙源期刊网
“教”与“学”的五种关系
作者:
来源:《广西教育·D版》2013年第01期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荣伟在《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10期上撰文认为,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对于“教”与“学”的关系的认识大致形成了“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五种范型。

从整体上看,这五种“教”与“学”的关系基本涵盖了当下较为理想的教学关系范型。

通过实践考察发现,教师要在行动上执行这几种教学并取得实质性成果,必须把握它们的核心精神:1.“少教多学”中的“少教”,追求的是效率,注重教的质量,“多学”追求的则是效果,注重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先学后教”旨在充分了解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强调自学、启发、对话,将“教”变成“导”。

3.“以学定教”强调教师的“教”必须指向学生的“学”,以学的方式定教的方式,以学的内容定教的内容,以学的进度定教的进度。

4.“教学合一”在于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有效联合,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协作、互助的关系。

5.“教学相长”中“长”的主体,不仅是看重教师的成长,更看重“师生的共同成长”。

成人教育中教与学的六大关系

成人教育中教与学的六大关系

成人教育中教与学的六大关系
成人教育中,教与学的六大关系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六种不同的行为关系,它们分别是:(1)命令-服从关系:教师发出命令,学生顺从服从。

(2)交流-反馈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相互交流,并互相反馈意见。

(3)协作-合作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协作关系,共同努力实现教学目标。

(4)激励-激励关系:教师通过正面激励来鼓励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5)引导-指导关系: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

(6)支持-支持关系: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支持,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帮助。

教与学相互促进的例子

教与学相互促进的例子

教与学相互促进的例子
教与学相互促进的例子
教与学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从多个侧面来探讨,比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机构的关系等等。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教师主要是在校友之间传授知识,并督促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在这一关系中,教师能够鼓励学生的努力和创造力,而学生也能够不断激发教师对知识的热情,从而共同进步学习。

2、学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促进的。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交流知识,学习有助于共同进步。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是健康的,可以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也促进了彼此的进步。

3、教育机构的关系
教育机构也是相互促进的。

教育机构可以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知识支撑,并通过及时的追踪,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及时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促进,让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 1 -。

论教学十大关系

论教学十大关系

1、建立共同的话语体系 共同的课堂规范 话语体系包括隐形的和无形的,语言 —— 肢 体语言 —— 心灵默契 —— 精神默契,进而 形成一种语言精练、生动、幽默的自主建 构课堂文化。 是一种默契、心领神会,是一种课堂规范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举例 新语词:(2010年社会新话语) “给力!” “朋友,开慢点,你爸不是李刚”
合作文化


合作学习文化包括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小组分工等一系列 内容,,要在自主、倾听、善问、质疑、 交流、接纳、欣赏、互助中发挥“集体学 习”的力量,引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促 进每个人格的进步。 在互动与规范、民主与纪律中实现发展, 同时培养“学习集体”的形成。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七、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 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靠体验过程 活动结束要总结(教师作用很重要) 构建反思文化 评价文化的意义 实现过程与结果的有效连接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八、个性化与优化的关系
课堂是一复杂的系统: 1、学生 教师 教材 2、知识 技能 过程 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3、环境 条件 技术 策略 方法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叶澜教授:(整体育人观)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 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知识,转为培养能在 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它的 主要内容为:拓展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按育 人价值实现的需要,重组教学内容;综合设计 弹性化的教学内容。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十、民主和纪律的关系


民主的课堂 强调的是思维的开放性、自由性、批判性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建构民主的课堂文化 民主的课堂不是无政府主义的课堂 规范 纪律 包容 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与“学”的五种关系范型(转)转自《教育发展研究》2012.10 作者:张荣伟摘要:就“教”与“学”的关系而言,当前大致存在着“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五种范型。

其中,“少教多学”主要表征为一种批判“多教少学”的有效教学理念;“先学后教”主要表征为一种突破“先教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主要表征为一种反驳“以教定学”的教学活动逻辑;“教学合一”主要表征为一种针对“教学分离”的教学协同意识;“教学相长”主要表征为一种超越“教学互损”的教师职业境界。

探讨这五种关系范型的理论价值在于构建一个关于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认知框架。

关键词: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的根本问题。

但对于这个根本问题的理解,常常是片面性或绝对化的,在实际教学中又常常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令人欣喜的是,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历经十年课改,对于“教”与“学”关系的认识已比较深刻,大致形成了以“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为主题词的改革话语。

整体上看,这五句比较流行、耳熟的四字成语,基本描述、涵盖了当下较为理想的教学关系范型。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通过更为细致的理论和实践考察发现,耳熟未必能详,口头上流行未必行动上执行,有时执行了又未必取得实质性成果。

在笔者看来,导致如此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人没有真正把握这五句四字成语的来龙去脉和核心精神。

一、少教多学:批判“多教少学”的有效教学理念四字成语的显著特征是言简意赅、易记易诵、源远流长。

但是,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教改理念,“少教多学”的成型和传播却是21世纪的事情。

据笔者考证,“少教多学”最早见诸2001年11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上的《论“少教多学”》一文。

其中提出,“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首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要在教学中大力倡导“学导式”教学模式,最后要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把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学。

文中提出,实施“少教多学”时,一是要把“讲堂”变为“学堂”,只有教师少教,学生才能多学;二是“少教”要教到点子上,“少教”不是让教师降低教学的标准和要求,而是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三是“多学”要教学生学会学习,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既爱学习又会学习的品质。

整体上看,此文意在从“教学策略”和“学会学习”两个维度阐释“少教多学”的内在意蕴,核心观点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学生多提供自学的时间,教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

在笔者的视野内,除《论“少教多学”》外,《考试周刊》2007年第48期上刊出的《智慧不能言传——少教而多学教学观之我见》,当属另一篇较早正式论述“少教多学”的文章。

该文认为,要发展学生的智慧,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少教而引导学生主动去多学。

所谓“少教”,就是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不要事事全包,讲要讲在关键处,该讲的要讲深讲透,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自己能理解、掌握的要尽量少讲、不讲。

所谓“多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去发现、探究,从而学会学习。

为此,该文还提出了“少教多学”的四个策略:一是利用丰富而合适的知识内容作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三是搭建教学支架,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四是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笔者通过进一步的文献检索发现,“少教多学”这一概念出场并得以流传开来,与学界对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改革项目的译介有直接关系。

相关论文主要有《“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新加坡“少教多学”教学理念的启示》、《素质教育改革:从量到质的转变——谈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改革》、《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改革及其启示》以及《新加坡倡导“少教多学”教育理念》等。

这些文章发表后,立即有很多教育网站转载,并得到不少学者与一线教师的响应,“少教多学”因之成为教改话语中的一个高频词,其内涵和外延也由此得到了更为全面的阐发。

其实,真正伟大的教育思想总是超越时代和疆域的。

通过比较可知,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还是一种教改理念,“少教多学”的生成与发展均与来自本土和外域的双向建构过程相关。

就其核心精神而言,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过大同小异的论述。

譬如,在《大教学论卜书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承诺过“一种伟大的教学法”——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无所不包的艺术,其主要目的就是“使教员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成为更少喧闹、更少令人厌恶的事、更少无效的劳作,而有更多闲逸、更多乐趣和扎实进步的场所。

”又如,《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是越来越少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再如,《学记》强调:“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一系列论述,无不表达出一种“少教多学”的有效教学理念。

总之,有效性是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无法越过的主题。

甚至可以说,现代学校和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正是追求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必然结果。

其中,“少教”追求的是效率,注重的是教的质量而非数量;而“多学”追求的则是效果,注重的是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但现实中,仍然有不少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信奉的“少教少学”、“多教多学”其实是一种假象,很多时候纯属一厢情愿。

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勤能补拙;但对于教师而言,多教未必多学,而且往往适得其反。

甚至可以说,“多教”很多时候都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跟“拔苗助长”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当下“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等“早教”、“先教”、“抢跑”现象,比传统意义上的“满堂灌”、“填鸭式”的危害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果更为恶劣。

二、先学后教:突破“先教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教”与“学”的活动秩序为视角,可以划分出“先教后学”和“先学后教”两种模式。

其中,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是一种“传递一接受式”教学,而现代的“先学后教”模式则是一种“指导一自主式”教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正因为“学”对于“教”有依赖性,“先教后学”模式(即“组织教学一检查复习一讲授新课一巩固复习一布置作业”五段式教学)才会深人人心,以致根深蒂固。

但是,这一模式对于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漠视,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恶果也有目共睹。

其中,教师居高临下,学生亦步亦趋,以致“上课记笔记一下课背笔记一考试考笔记一考后全忘记”成为比较普遍的教学形式。

与“少教多学”类似,在日常教学改革话语中,“先学后教”往往也被当作一个不言而喻、不证自明的概念使用。

如果说“少教多学”强调的是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的话,“先学后教”强调的则是一种自我导向型学习形式。

如果将“少教多学”理解为“精讲多练”、“举一反三”的话,“先学后教”则表征为“先练后讲”、“豫时孙摩”(《学记》)。

据笔者考证,作为一个独立概念,“先学后教”最早在“尝试教学”教改实验中被提出并不断得以阐释,再经江苏省洋思中学、东庐中学以及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大规模实践后,才作为一种典型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出名,并逐渐演化出“先学后教,分层推进”、“先学后教,作业前移”、“先学后教,以教促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多种变式。

其中,由邱学华倡导的以“先练后讲,先试后导”为核心的“尝试教学法”实验,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实验证明,“尝试教学法”不但花时少、效果好,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课外作业负担。

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就是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取得成功。

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再做练习,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互相讨论,通过尝试练习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假设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

1981年开始正式招生的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该校倡导“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讲课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有的只有4、5分钟。

同时,将“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作为减负的根本保证。

在教学过程中,该校主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能够自己发现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不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老师引导和帮助他们去发现和解决。

洋思模式的秘诀是: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先学;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施教,有问题则多讲,无问题则少讲,甚至不讲;在“先学”和“后教”的基础上,再进行针对性地巩固、深化、迁移、训练。

可见,洋思模式的实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潜能,让学生在真正动脑、动手、动口、动心的基础上,实现自主探索、自主建构和自主发展。

东庐中学是江苏省溧水县的一所乡镇初级中学。

该校从1999年开始学习洋思,逐步摸索出一条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改新路。

所谓“讲学稿”,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于一体,是学科教学中师生共用的文本。

“讲学稿”的设计,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其有效性,特别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性。

“讲学稿”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

因此,对教师而言,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学习兴趣和主要困难,而且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结构以及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对于学生而言,课前要根据“讲学稿”认真预习、自学,把握重、难点,课中要及时记录学到的新知识、新内容和有关心得,课后要定期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目前,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已闻名全国,不仅在各地初中推广,很多高中、小学也在试行,不同形式的“讲学稿”、“导学稿”、“导学案”纷纷出炉。

山东省荏茌平县的杜郎口中学,当下已俨然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圣地”。

该校教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从1998年起,该校的课堂评价就定位在不看教师看学生,不看教师讲得多么精彩,而是看学生学得是否主动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