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类及主要药品
抗菌药物等级管理大全2024年版
抗菌药物等级管理大全2024年版一、前言为了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我们编写了《抗菌药物等级管理大全2024年版》,旨在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提供全面、详实的参考。
二、抗菌药物等级分类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性、药物经济学评价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五个等级,具体如下:1. 一级抗菌药物定义:一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能够有效治疗严重感染,且不易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使用范围:主要用于治疗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休克、重症肺部感染等。
2. 二级抗菌药物定义:二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较广谱抗菌活性,能够治疗多种感染,但在临床应用中易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使用范围:主要用于治疗中等严重程度的感染,如社区获得性肺炎、尿路感染等。
3. 三级抗菌药物定义:三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较窄的抗菌谱,仅用于治疗特定类型的感染。
使用范围:主要用于治疗特定感染,如抗酸菌感染、厌氧菌感染等。
4. 四级抗菌药物定义:四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菌活性,但可能存在较大的副作用或者药物耐受性问题。
使用范围:主要用于治疗罕见或者特殊类型的感染,如抗真菌感染、抗病毒感染等。
5. 五级抗菌药物定义:五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针对特定病原体的抗菌活性,但临床应用受到严格限制的抗菌药物。
使用范围:主要用于治疗特定感染,如抗寄生虫感染、抗结核感染等。
三、抗菌药物使用管理1. 抗菌药物处方权根据医生的职称和经验,分别赋予不同的抗菌药物处方权。
一级抗菌药物可由具备初级职称的医生处方,二级抗菌药物可由具备中级职称的医生处方,三级及以上的抗菌药物需由具备高级职称的医生处方。
2.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严格根据临床诊断和病原学检测结果选用抗菌药物;(2)遵循药物经济学原则,选用性价比高的抗菌药物;(3)优先选用一线抗菌药物,必要时选用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4)根据患者病情和抗菌药物特点,合理制定给药方案;(5)密切监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抗菌药品分类
抗菌药品,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其分类有多种方式。
以下列举其中两种分类方式:
按照药物结构的不同,抗菌药物可以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抗真菌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利福霉素类、糖肽类、多黏菌素类、磺胺类等。
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等。
青霉素类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等;头孢菌素类可分为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拉定、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
氨基糖苷类:包括阿米卡星、福提米星、奈替米星和小诺米星等。
大环内酯类:常用的包括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
氟喹诺酮类:包括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等。
其他类别:抗真菌类中效果最强的、范围最广的是两性霉素B,还有米卡芬净、阿尼芬净,以及氟康唑、伏立康唑等;四环素类主要包括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等;氯霉素类有氯霉素片、氯霉素滴眼液、氯霉素搽等。
另一种分类方式是将抗菌药物分为化学合成药和天然抗生素。
化学合成药包括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天然抗生素是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也可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相同或类似的物质,或者通过化学全合成。
请注意,药品的适用性因病情、人群、疾病阶段而异,请严格遵循医嘱或说明书,以免影响药效或增加副作用。
如有疑虑,请咨询医生。
抗菌药物分类总结
阿莫西林为广谱青霉素类抗生素 用于敏感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副作用较少阴凉 他唑巴坦除对奈瑟菌科和不动杆菌外 通常对本品的耐受性良好 用于对本品敏感的产和不产内酰胺酶的病原菌所致的中 静脉滴注。 冷藏 哌拉西林为半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 用于对哌拉西林耐药 对于正常肾功能 常见不良反应有 阴凉 阴凉 亚胺培南对革兰氏阳性 用于革兰阳性菌 成人:肌内注射 1 有过敏反应如药疹 常温 常温 美罗培南对革兰阳性菌 用于敏感菌引起的下列感染 1.过敏反应阴凉 静脉给药: 阴凉 抗菌谱主要包括革兰氏阴性菌 用于敏感的革兰氏阴性菌所致呼吸道 一般感染, 常见的胃肠道反应有恶心 1 常温 1 对青霉素过敏者或过敏体质者慎用 抑制细菌 成人常用量 链霉素对许多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 1.本品主要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所致各种结核病的初治病例 1.血尿、排尿次数减少或尿量减少、食欲减退、口渴等肾毒性 蛋白质的 广谱,对多种革兰阴性菌及阳性菌都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 临床上用于金葡菌 静滴,成人 1对耳前庭的影响较大 常温 合成 抗菌谱与庆大霉素相似 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肾盂肾炎 肌注,成人 对肾及听觉的毒性和卡那霉素相似 常温 1 本品与两性霉素B、氨苄西林 (30S亚 静脉滴注。 抗菌谱广,用于对其敏感的大肠埃希杆菌不良反应为耳 常温 广谱抗菌素 因有严重的毒副作用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主要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稀释后静脉滴注 1 常温 广谱抗菌作用 用于敏感菌如流感嗜血杆菌 休克、造血系统的毒性反应 肌肉、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 阴凉 抗菌谱和红霉素相似 偶有消化道不适、皮疹等 用于治疗对本品敏感的葡萄球菌 含服:一次 抑制细菌 口服,成人 胃肠道反应较轻,有时有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痛 对化脓性链球菌 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支气管炎 1 蛋白质的 合成 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 阴凉 对革兰阳性菌具更强抗菌活性 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1 常见的有胃肠道反应 (50S亚 治疗盆腔炎,成人用量为每次 常温 基) 口服,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服用。成人用量:1.沙眼衣原体或敏感淋病 对胃酸稳定 用于支气管炎 口服,成人 胃肠道反应有恶心、呕吐、胃部不适、腹胀,食欲不振及软便 1 抑制细菌 1.成人: 1 胃肠道反应 窄谱,作用与红霉素相似 用于骨髓炎 阴凉 蛋白质的 阴凉 合成 海南利能康泰 常温 对葡萄球菌属包括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敏感及耐药株 适用于葡萄球菌属 临用前加注射用水适量使溶解 抑制细胞壁黏肽的合成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疹 阴凉 对大肠杆菌 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道 口服,成人 轻度胃部不适、厌食、恶心,偶有眩晕、头痛或皮疹 1 抗菌谱与氟哌酸相似 主要用于敏感的革兰氏阴性菌和葡萄球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 静滴用400 1 常见有光过敏型或红斑型皮肤肤反应 常温 抗菌谱广, 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1 常见的为恶心、腹上区隐痛及腹泻等。2 有头痛、 口服,成人 对包括厌氧菌在内的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具广谱抗菌作用 用于呼吸道 静脉滴注, 主要有过敏反应症状、胃肠道不适和轻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抑制细菌 DNA回旋 口服,100mg/次,2~3次/日,重症可加倍,200mg/次,3次/日 酶 抗菌谱广, 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 成人0.1g~0.2g/次,常温 对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用于敏感菌及衣原体引起的呼吸道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 避光静脉缓慢滴注 对革兰阴性菌 用于治疗呼吸系统感染 400mg(1 全身症状:常温 一次
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一、细菌分类补充内容(增加内容)G+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G-菌:大多数肠道菌及泌尿系统感染-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百日咳杆菌及霍乱弧菌等厌氧菌:破伤风梭菌-破伤风,产气荚膜梭菌-气性坏疽,乳酸杆菌-口腔、阴道感染,难辨梭菌-伪膜性肠炎沙门菌:伤寒、副伤寒、霍乱。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增加内容)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2.增加细菌胞浆膜通透性:如多黏菌素类、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
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作用于30S 亚基)、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作用于50S亚基)。
4.抑制核酸代谢:抑制RNA多聚酶,阻碍mRNA的合成如利福平;抑制DNA回旋酶,妨碍细菌DNA的复制如喹诺酮类。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喹诺酮类抗菌药(增加)考点第一代(60年代):萘啶酸,已被淘汰。
第二代(70年代):吡哌酸等。
吡哌酸对G-菌有效,口服后尿中浓度高,用于尿道或肠道感染。
第三代(80年代):氟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口服易吸收、广谱、抗菌活性增强,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感染及难治性感染有良效。
第四代(90年代):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等,为最新氟喹诺酮品种。
(一)作用机制主要作用细菌的DNA拓扑异构酶Ⅱ、Ⅳ,阻碍DNA的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一)作用特点★ 考点(1)广谱:需氧G+、G-菌,尤其G-杆(包括绿脓杆菌)。
(2)多数属于浓度依赖型;血浆半衰期较长;具有抗生素作用后效应,集中一日剂量分1~2次给药。
(3)口服吸收好,组织药浓度高,生物利作用度高,抗菌活性强。
不良反应少,无交叉耐药。
原型从肾脏排泄(尤其是氧氟沙星)。
(二)典型不良反应★ 考点1.关节肌腱病变:肌痛、骨关节病损、跟腱炎症和跟腱断裂。
儿童及孕妇慎用。
抗菌药物种类和处方书写规范
抗菌药物种类和处方书写规范
第16页
大环内酯类抗菌特点
抗菌谱相对较窄
G+球菌 耐药率高
支原体衣原体 军团菌 幽门螺杆菌
给药路径
口服或静脉
副作用多
胃肠道不良反应多见
影响肝功效
酯类红霉素
肝损害显著 婴幼儿不宜应用
新药抗菌活性增高
副作用降低
小剂量红霉素有抑制中性粒细胞
在呼吸道聚集作用
抗菌药物种类和处方书写规范
抗菌药物种类和处方书写规范
第20页
其它抗菌药品
利福霉素类 利福平 利福喷丁
多肽类
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林可霉素类 克林霉素
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 替硝唑 奥硝唑
四环素类 多西环素 咪诺环素
氯霉素类 氯霉素 合霉素
磺胺类
复方新诺明
抗菌药物种类和处方书写规范
第21页
处方书写规范
抗菌药物种类和处方书写规范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为一次用量 其它剂型不超出3日用量 控缓释制剂不超出7日用量
癌性疼痛或慢性中重度非癌痛者开具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不超出3日用量 其它剂型不超出7日用量
管制麻醉药为二氢埃托啡限二级以上医院使用 哌替啶限医疗机构内使用
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不超出7日用量 特殊情况医师注明理由可适当延长
作用细菌细胞壁
副作用少
有过敏反应 用前需作皮试
耐药率有上升趋势
可联用酶抑制剂
抗菌药物种类和处方书写规范
第3页
青霉素族给药特点
属时间依赖性药品
需分次给药
肌内注射药量不能过大
重症感染应静脉滴注
不宜静脉推注
配药浓度以1%~2%为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病毒或原虫等微生物的药物。
在临床上,抗菌药物的应用广泛,对于治疗感染病、手术预防性使用以及医疗器械和医疗环境的消毒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已成为医务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抗菌药物分类抗菌药物可分为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和抗寄生虫药。
抗生素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等。
各类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原体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三、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 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
2.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使用抗菌药物,不可随意更改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
3. 注意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和用药时间,保证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内。
4. 结合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效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5.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严格控制用药费用,避免造成药物的浪费。
四、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禁忌症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神经系统损害、肠道微生态平衡破坏等。
不同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的禁忌症,在使用前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病史,严格遵守禁忌症,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反应。
五、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 感染病的治疗:根据感染的部位和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复合疗法。
2. 手术前预防性使用:对于需要实施清洁-无菌手术的患者,可根据手术类型和术前体征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使用。
3. 医疗器械和环境的消毒:在医疗环境中,对医疗器械和环境进行消毒灭菌,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六、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挑战与对策1. 超大剂量抗菌药物的使用:超大剂量抗菌药物的使用会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一、抗菌药物分级目录
分类 非限制使用级 替硝唑 抗真菌药 其他类 氟康唑 制霉菌素 复方磺胺甲噁唑 多西环素 呋喃妥因 伊曲康唑(口服剂型) 伏立康唑 两性霉素B 限制使用级 特殊使用级
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
二、常用抗菌药物介绍
1、青霉素钠 成人常规剂量:200万U~2000万U/d 分3~4 次静滴; 过敏反应:超敏、迟发过敏反应;
株洲市三三一医院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提纲
一、抗菌药物分级目录 二、常用抗菌药物介绍
一、抗菌药物分级目录
分类
青霉素类
非限制使用级
限制使用级
特殊使用级
阿莫西林 ( 拟同引美洛西林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 ( 拟 进阿莫西林克 换成哌拉西林他唑 拉维酸钾) 巴坦) 苯唑西林 苄星青霉素 青霉素钠 头孢菌素类 头孢氨苄 头孢替唑 头孢吡肟 头孢羟氨苄 头孢哌酮(已停用) 头孢哌酮舒巴坦 头孢唑啉 头孢他啶 头孢丙烯 头孢孟多酯 头孢呋辛 头孢克洛 头孢曲松 头孢噻肟 头孢克肟
3、苯唑西林 成人常用量:1g iv q4~6h 最高不超过12g ≥12g/d可致肝功能损害,通常于用药开始 后2~24天出现可逆性的肝功能试验异常。
为耐霉青霉素,但对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 和各种链球菌属的抗菌作用较青霉素为弱
二、常用抗菌药物介绍
4、美洛西林 成人常规剂量:8~20g ivgtt q6h
谢 谢!
本品对铜绿假单胞菌、黏质沙雷菌和普通 变形杆菌有一定的活性;
二、常用抗菌药物介绍
12、头孢他啶 成人常规剂量:1~2g ivgtt q8~12h;
本品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作用为第三代 头孢菌素中最强,与阿米卡星联用有协同 作用; 血药浓度升高可导致惊厥、脑病、震颤、 神经-肌肉兴备和肌阵挛;
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抗菌药物分级原则抗菌药物分级原则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等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些原则。
一、抗菌药物分类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治疗范围,抗菌药物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其中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按照作用机制分为以下几类: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头孢菌素、青霉素、卡那霉素等。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包括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4. 四环素类抗生素:包括土霉素、多西环素等。
5.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包括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6. 磺胺类抗生素:包括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等。
7. 抗真菌药物: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等。
二、抗菌药物分级原则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等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这些原则主要根据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和临床效果进行分类,具体如下:1. 一线用药:指对常见感染疾病治疗有效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等。
这些药物的使用应该优先考虑。
2. 二线用药:指对一线用药无效或有耐药性的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
这些药物应该在经过严格判断后才能使用。
3. 三线用药:指对多种细菌都有耐药性或有严重副作用的高级别抗菌药物,如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
这些药物在使用前需要进行严格的判断和评估。
4. 保留用药:指对多种细菌都有广泛耐药性的抗菌药物,如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
这些药物只能在极特殊情况下使用,并且需要经过专家会诊和特殊审批。
三、抗菌药物应用原则除了按照分级原则来使用抗菌药物外,还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合理应用: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感染情况,选用最合适的抗菌药物来进行治疗。
2. 适当剂量:即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剂量,避免过度或不足造成不良反应或治疗失败。
抗菌药物分级一览表
内科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处方权限一览表王燕执业医师非限制使用级孔维国执业医师非限制使用级杨树刚执业医师非限制使用级朱宜民主治医师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翟艳华主治医师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赵强主治医师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陶然主治医师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我院抗菌药物妊娠哺乳分级一览表说明:1、FDA孕妇用药危险等级:A最安全:充分严格的对照研究证明,怀孕前三月的妇女用药后未发现对胎儿危害的证据(在其后6个月中页未见到危害证据),可能对胎儿的伤害极小。
B比较安全:尚未进行孕妇对照研究,但在动物繁殖性研究中,未见到对胎儿的影响。
C中等安全:动物繁殖性研究证明本类药物对胎儿有毒副作用(致畸或死胎),尚未进行孕妇对照研究,但孕妇的用药获益可能胜于潜在危害,因此使用本类药物之前必须充分权衡其对胎儿的利弊。
D可能危险:本类药物有危害人类胎儿的明确证据,但孕妇用药的获益大于对胎儿危害。
例如:母亲处于危及生命或严重疾病的情况下,且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药物时可考虑使用,并考虑停止母乳喂养。
X禁忌:人体或动物实验证实该类药物有危害人类胎儿的明确证据。
妊娠妇女使用该类药物对胎儿造成的风险明显大于服药可能带来的任何益处。
本类药物禁用于妊娠或即将妊娠的患者。
2、哺乳期用药危险等级:L1:最安全:大量哺乳期妇女用药研究发现,该药并不显著增加婴儿的副作用,这类药物可能对哺乳婴儿的危害甚微。
L2比较安全:目前对哺乳期妇女用药研究显示,该药并不明显增加婴儿的副作用,哺乳期妇女使用该类药物对婴儿有害的证据很小,只是此类研究的数量还比较有限。
L3中等安全:目前还没有针对该类药的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对照研究数据,喂哺婴儿出现不良反应的危害性可能存在;部分研究结果显示有轻微的非致命性副作用。
本类药物只有在权衡对婴儿的利大于弊后才可使用。
没有发表相关数据的新药自动划分至该级别。
L4长期使用:可能危险:有明确证据显示哺乳期妇女用药对婴儿会造成危害,但哺乳期妇女用药后的益处大于对婴儿的危害。
常见的抗菌药物有哪些?(一览常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大全)
抗菌药物是医生在治疗细菌感染时常用的药物,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生长。
这些药物在医疗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抗菌药物,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感染。
1.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是最早使用的抗菌药物之一,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这类药物适用于治疗许多常见的细菌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和中耳炎。
2.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菌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与青霉素具有相似的作用机制。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和尿路感染等。
头孢菌素类药物通常根据其覆盖的细菌类型和抗药性等因素进行分类。
3.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这是一种联合用药,结合了阿莫西林(属于青霉素类)和克拉维酸(一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克拉维酸的作用是抑制细菌的β-内酰胺酶,以增加对抗药性菌株的覆盖范围。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常用于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等。
4.氨基糖苷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是一类青霉素类药物的替代品,常用于治疗严重的细菌感染。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但需要注意的是,氨基糖苷类药物可能会对肾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使用时需要慎重。
5.庆大霉素:庆大霉素是一种多肽类抗生素,常用于治疗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如肺炎和尿路感染。
该药物可以通过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6.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可以抑制DNA螺旋酶的活性,从而阻断细菌DNA的复制和修复。
常见的喹诺酮类药物有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和呼吸道感染等。
7.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属于广谱抗生素,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常用于治疗皮肤感染和痤疮等。
8.磺胺类药物:磺胺类药物通过阻断细菌对二氢叶酸的合成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这类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和呼吸道感染。
除了上述常见的抗菌药物,还有其他一些特定用途的抗菌药物,如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
然而,我们应该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可能会产生耐药性,因此医生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谨慎考虑,以免加剧抗药性问题。
抗菌类药物合理的应用
前言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按其来源分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抗菌素三类。
抗生素(antibiotics):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为了生存竞争,产生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如:青霉素G、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semisynthetic antibiotics):以微生物生物合成为基础,对其结构改造获得的新的合成物。
如:氨苄西林、头孢唑啉、二甲氨四环素、利福平。
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完全由人工合成,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
抗菌药物是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临床应用广泛,而在国内,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易使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一旦产生了耐药性,将会难以控制感染,对治疗造成极大的困扰,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新启用的抗生素在若干年内都会因病原菌产生抗药性而失去原有效力,而不正确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
一般来说,几乎所有临床医师都基本了解抗生素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0 -内酰胺类的致敏性;氨基糖甙类的耳毒性;大环内脂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量大,面广、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复杂,联合用药日趋增多,预防用药日趋广泛。
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然逐年增加。
这些问题的发生,除抗生素本身的因素外,与药物的有效选择、合理应用都有重要关系。
而合理使用抗生素需具体病人具体分析,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
绝没有一个固定方案可以在不同情况下套用。
选择针对性较强的抗生素是及进取得抗感染疗效关键。
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与合理用药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1.抗菌药物发展简史1929年,弗来明(Alexander Fleming)发现青霉素。
194O年,弗劳雷(Florey and Chain)分离提纯青霉素成功,开创了抗生素化学治疗的新纪元。
抗菌药物培训课件ppt
碳青霉烯类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 抗菌谱极广,抗菌活性极强,对绝大多数酶都稳定 ➢ 主要适用于医院内获得性重度耐药菌感染,尤其是免疫缺陷
患者或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者 ➢ 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之间有一定的交叉过敏反应,对β内酰
胺类药物过敏者慎用 ➢ 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肾功能不全或伴有其他可诱发
➢ 3、治疗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是治疗军团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 4、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
18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良反应
➢ (1)肝毒性 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肝酶升高等,一般停 药后可恢复。
➢ (2)局部刺激 不宜肌内注射,静脉滴注可引起静脉炎, 故滴注液宜稀(<0.1%),滴入速度不宜过快。
➢ (3)胃肠道反应 ➢ (4)可抑制茶碱的代谢。联合应用,可致茶碱中毒,甚
至死亡
19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抗菌机理:主要为通过阻止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 阻断敏感菌蛋白质的合成
➢ 抗菌谱主要G-菌,对多数需氧G-杆菌和少数耐药的金 葡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部分品种对结核分枝杆菌及 其它枝杆菌属也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7
头孢菌素类的特点及合理应用
➢ 1、头孢菌素类为杀菌剂 ➢ 2、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 3、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比青霉素类高,抗菌谱
比青霉素类广,作用也比青霉素类强 ➢ 4、 按其发明年代的先后和抗菌性能的不同而分为一、二、
三、 四代
8
第一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 1、对G+ 菌抗菌作用优于第二代与第三代头孢菌素。 ➢ 2、抗阴性杆菌作用较弱。 ➢ 3、对绿脓杆菌与厌氧菌无效。 ➢ 4、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 ➢ 5、第一代: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硫脒
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应用基础
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应用基础在当今医疗领域,抗菌药物的应用已经成为临床医师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确地应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治疗感染疾病,还可以减少抗药性细菌的产生,降低医院感染率。
因此,了解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包括种类、用法、不良反应等内容,对于临床医师来说至关重要。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理学作用机制以及化学结构的不同,抗菌药物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
在临床应用中,医师需要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来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1. 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在治疗感染疾病时,应根据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2. 注意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频次。
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的剂量和用药频次来进行给药,避免用药不足或过量。
3. 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
临床医师应遵循抗生素使用的原则,包括减少滥用、选择广谱抗生素等,以降低抗生素滥用导致的抗药性细菌产生。
三、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由于药物的特性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原因,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
常见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肠道菌群失调等。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临床医师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了减少抗生素滥用导致的抗药性细菌产生,临床医师应积极倡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包括降低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频率、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等,以达到延缓抗药性细菌产生的目的。
总结起来,作为临床医师,掌握抗菌药物的基础知识,包括分类、使用原则、不良反应及合理使用等内容,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抗药性细菌产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学习和理解,做到科学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抗菌药物的等级分类
抗菌药物的等级分类抗菌药物是指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通常根据它们对不同类型的细菌的杀菌能力进行分类。
根据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分类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这些药物被分为数个级别。
第一代抗菌药物:第一代抗菌药物是最早开发的药物,也是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它们通常是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活性最强的药物。
这些药物非常适合治疗皮肤、软组织和泌尿道感染。
然而,口服给药后肠内细菌的生长是大量增加的,因此必须非常小心地使用这些药物。
一般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可以被前代药物很好的治疗,比如青霉素、红霉素、泰能、磺胺嘧啶等。
第二代抗菌药物:第二代抗菌药物相比第一代药物,对细菌的杀灭能力更强。
这些药物是针对一些除了革兰氏阳性细菌以外的细菌所设计的,例如革兰氏阴性细菌。
然而,对某些细菌的杀菌能力仍不足,也容易导致抗药性。
第二代抗菌药物一般包括福尔马星、头孢菌素等。
第三代抗菌药物:第三代抗菌药物适用于许多细菌感染,包括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治疗效果更好。
它们通常非常有效,治疗某些疾病时几乎是不可或缺的药物。
然而,由于强大的抗菌能力,抗药性也相应增强。
常用的第三代抗菌药物包括头孢曲松、氟哌酸。
第四代抗菌药物:第四代抗菌药物相比第三代药物更为先进。
它们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尤其是耐药菌株。
另外,由于抗菌力更强,因此对于一些普通细菌的治疗也非常适用。
第四代抗菌药物包括头孢替安、帕纳比等。
第五代抗菌药物:第五代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它们具有针对某些耐多种抗生素的细菌和难治性医院感染产生出色疗效的特点。
对绝大多数细菌都能够管用,可单独或联合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治疗。
第五代抗菌药物被称为人类“抗菌历史”的一个里程碑。
最为普遍的五代抗菌药物是环丙沙星、利奈唑胺等。
除此外,还有一些广谱抗生素,可以对多种菌株起到一定的作用,不会像一些细分的抗生素如消炎症抗生素那样只是针对某一种病原体的抗生素。
抗菌药物分类
头孢氨苄(苯甘孢霉菌素,先锋霉素IV), 头孢唑林钠(先锋霉素V), 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头孢环已烯,先锋霉素VI), 头孢噻吩钠, 头孢噻啶, 头孢硫脒, 头孢乙氰钠(头孢乙腈), 头孢匹林钠(头孢呲硫)(9种)4、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肟), 头孢呋辛酯(新菌灵), 头孢克洛(头孢氯氨苄), 头孢西丁钠( 噻吩甲氧头孢菌素,甲氧头霉噻吩), 头孢美唑(先锋美他醇), 头孢孟多(头孢羟唑), 头孢替安, 头孢丙烯, 头孢甲肟, 头孢雷特, 头孢尼西, 头孢拉宗钠(12种)5、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钠(头孢氨噻肟),头孢曲松钠(头孢三嗪),头孢哌酮钠(头孢氧哌唑 ,先锋必),头孢他啶(头孢羧甲噻肟,复达欣),头孢克肟(世伏素),头孢米诺钠,头孢泊肟普塞酯,拉氧头孢钠,头孢地秦,氟氧头孢钠,头孢磺啶钠(头孢磺呲苄),头孢唑喃钠,头孢咪唑,头孢他美酯,头孢特伦酯,头孢布坦,头孢地尼,头孢匹胺(18种)6、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马斯平),头孢克定(头孢立定),头孢匹罗(派新)7、β_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舒巴克坦,青霉烷砜钠),舒他西林(注射用)舒他西林(口服用)克拉维酸钾(棒酸钾)三唑巴坦(3种)8、青霉素类+酶抑制剂:舒他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9、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头孢曲松钠/舒巴坦钠10、碳青霉烯类:硫霉素,亚胺培南/西拉司丁钠(亚胺硫霉素/西拉司丁钠),美罗培南,帕尼培南11、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核糖霉素(威他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西索米星(西梭霉素,西索霉素),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霉素,奈替霉素),小诺米星(小诺霉素,沙加霉素,相模霉素),异帕米星,阿司米星(阿司霉,福提霉素,武夷霉素,强壮霉素),依替米星,大观霉素(奇霉素,壮观霉素,淋必治),地贝卡星,巴龙霉素,新霉素(16种)12、四环素类:四环素, 盐酸土霉素, 盐酸多西环素, 盐酸米诺环素, 金霉素, 胍甲环素(胍哌四环素), 地美环素(去甲金霉素), 美他环素(佐本能) (8种)1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琥乙霉素, 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甲红霉素), 阿奇霉素, 泰利霉素, 地红霉素, 吉他霉素(柱晶白霉素), 乙酰吉他霉素, 麦迪霉素, 乙酰麦迪霉素(美欧卡霉素,醋酸麦迪霉素), 交沙霉素, 麦白霉素, 罗他霉素, 螺旋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竹桃霉素, 依托红霉素, 氟红霉素 (19种)14、糖肽类: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15、磺胺类:磺胺嘧啶, 磺胺甲恶唑(磺胺甲基异唑,新诺明), 柳氮磺吡啶(水杨酰偶氮磺胺吡啶), 磺胺米隆(甲磺灭脓) 磺胺嘧啶银, 磺胺二甲嘧啶, 磺胺二甲异嘧啶, 磺胺异唑, 磺胺苯吡唑(制菌磺SMM,DS_36), 磺胺对甲氧嘧啶(消炎栓,SMD, 磺胺多辛(磺胺邻二甲氧嘧啶,周效磺胺,SDM ), 磺胺脒,酞磺醋胺(息拉米,PSA), 琥磺胺噻唑磺胺醋酰钠(磺胺乙酰,SA,SC/NA), 磺胺嘧啶锌, 磺胺林(磺胺甲氧吡嗪), 甲氧苄啶(甲氧苄氨嘧啶) (18种)16、喹诺酮类:呲哌酸, 诺氟沙星(氟哌酸), 氧氟沙星(氟嗪酸) 左氧氟沙星(可乐必妥,利复星), 环丙沙星, 依诺沙星(氟啶酸), 洛美沙星, 培氟沙星, 芦氟沙星, 司氟沙星, 萘啶酸, 氟罗沙星, 莫昔沙星, 格帕沙星, 曲伐沙星, 淋沙星, 吉米沙星, 加替沙星, 妥舒沙星(19种)17、其它类抗菌药物:硝咪(硝咪唑类):甲硝唑(甲硝基羟乙唑,灭滴灵,灭滴唑), 替硝唑, 奥硝唑.酰胺醇类:氯霉素,甲砜霉素硝喃(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坦啶,硝呋妥因), 呋喃唑酮(痢特灵) 恶唑酮类:利奈唑胺林可霉素(洁霉素), 克林霉素(氯洁霉素,氯林霉素), 磷霉素,多粘菌素B, 粘菌素(多粘菌素E), 新生霉素, 杆菌肽, 夫西地酸钠(褐霉酸钠梭链孢酸钠) (14种)药品名称定义【通用名称】由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采用的法定名称为通用名称,也是药品的中文正式名称。
抗菌药物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实施细则一、总则与依据本实施细则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减少药物滥用现象,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抗菌药物分类根据抗菌作用机制,抗菌药物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及甲氧苄啶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及其他抗菌药物等。
根据临床应用的重要性,抗菌药物又可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
三、临床应用管理医师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遵循“因病施治、合理用药”的原则。
严格控制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需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的医师开具处方。
门诊患者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原则上只能选择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如因病情需要使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经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签名。
四、药物供应目录医院应根据临床需要和抗菌药物特点,制定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并定期调整。
供应目录应包括药物的名称、剂型、规格、生产厂家、供应商等信息。
五、监测与评估医院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定期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医师个人绩效评价体系。
六、法律、法规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及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和能力。
七、患者教育宣传医院应通过多种形式向患者宣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合理使用意识。
医师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向患者说明药物名称、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并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
八、微生物培养与监测医院应建立微生物实验室,开展临床微生物标本的检测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临床医师应根据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结果,结合患者临床情况,调整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分类及主要药品
抗菌药物是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微生物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它在防治微生物感染性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感染性疾病的现代化治疗起始于1936年磺胺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而抗菌药物治疗的黄金时代是从1941年生产青霉素G开始,并从20世纪40年代开创了抗菌药物的新里程碑,随后即迅猛发展,不断出现各类新型的抗菌药物(见表)。
众多的抗菌药物为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挽救了无数生命。
近几十年来,抗菌药物的发展集中在:(1)改善药物的抗菌谱,拓宽或使之选择性更高;(2)增强药物的抗菌作用;(3)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利于临床应用(4)降低对人体的副作用或毒性;(5)减少或改变病原体的抗药性。
其中最后一个问题十分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如果不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会产生更多的抗药性病原体,使我们的治疗用药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小。
如果一旦产生了抗药性的菌株,对感染的治疗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所以,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是当前抗感染治疗中急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从病人所感染的疾病的微生物种类、病人的机体状态以及药物的抗菌谱、选择性、抗菌作用和对机体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考虑后,选择最佳的抗菌药物和制订最佳治疗方案。
如果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而不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除了会发生类似其它类别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影响病人的健康以外,还会产生抗菌药物独特的"微生物抗药性",它的危害性就更大了,不但会影响用药者的治疗效果,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另外,非临床(如在农、牧、养殖业方面)的广泛使用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由于食物链的循环,也可能酿成上述严重的社会影响。
至今,在我国可供临床选用的各类抗菌药物(按抗病原体谱或抗菌谱、作用或作用机制、药物来源、化学结构甚至代次的综合分类)约有 250 余种,占全世界品种的 90% 以上。
基本上可以满足治疗各种微生物感染疾病的需要。
我国国
家基本药物(西药, 2002 年版)中的抗菌药物有 87 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 )基本药物目录( 2003 年版)所收载的抗菌药物品种的 1.5 倍。
对于这些药物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选择,以便充分发挥抗菌药物的优势,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表:抗菌药物的类别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