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
一、引言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学术界也在不断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从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背景分析,我国过去三十多年走过的城镇化道路是传统的城镇化道路。传统的城镇化是基于人口向城市集中、土地资源向城镇倾斜的城镇化,而没有真正做到人的城镇化。在传统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是地方政府追求的城镇化,那么这两者在全国水平上是否是协调发展,站在各省的角度是否是协调发展的。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最近几年,我国学者开始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感兴趣。陈凤桂等(2010)以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为切入点,研究二者协调发展状态,研究发现我国从2002年开始城镇化土地开始大量扩张,土地城镇化增长速度加快,到2007年超过人口城镇化水平,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水平低,地区差异明显。曹文莉等(2012)以江苏省为沿海发达省份的代表,以人口、土地和经济城镇化为切入点,研究发现江苏省在1998年--2009年间人口、土地和经济城镇化都呈上升趋势,三者的协调发展度也处于上升状态。傅志华等(2012)认为人口和土地是城镇化过程中两个核心问题,但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人口的半城镇化与土地资源稀缺引致地价上涨,地价的上涨引起房价的上涨,从而进一步推进人口的半城镇化。范进、赵定涛(2012)通过构建协调性指数模型研究土地与人口城镇化的关系,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并认为土地与人口城镇化不协调的因素是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蔡卫红(2013)研究福建省城镇化时发现,福建省的人口城镇化明显慢于土地城镇化,并认为城镇土地利用的效率不高导致城镇土地的扩张。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不协调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衡量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指标不尽相同,其结果也不同,并且对造成这种不协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目前的研究对其解释还不全面。鉴于此,本文尝试以河南省所有地级市为对象,采用2001年和2006年各城市人口、建设用地数据,通过模型测度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离差系数,并运用ArcGIS软件进行可视化表达,以此揭示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河南省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的特征及其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研究指标
人口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是城镇化的核心;土地城镇化是指城市土地占城市总用地的比重,是城镇化的载体。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是指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城市用地扩张与城市人口增长的不一致,致使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不匹配、不协调,其实质是城市人口与城市建设用地动态增长出现了偏差。因此,研究中采用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的增长率,通过对比分析两者关系判定城市人口-土地城镇化是否失调以及失调等级。
2、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统计年鉴》(2001-2006年)中城市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本文以河南省地级市为研究对象,2001年、2006年地级市数量均为18个。由于2001-2006年济源市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数据缺失、无效,故样本城市为17个。图纸主要来源于河南行政区划图。然后运用ArcGIS软件将相关数据在图上进行可视化表达。
3、研究方法
协调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定量匹配关系(尹海伟,2005)。人口-土地城镇化失
调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定量不匹配关系,即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土地的增长之间出现了偏差。为衡量这种偏差,本文采用用离差系数Cv 来度量。L
P L P X S
Cv +-==式中Cv 为离差系数,S 为标准差,X 为平均值,P 表示城市人口综合增长率,L 表示城市建设用地综合增长率。离差系数表征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差异状况。离差系数越小,城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性越小,说明两者增长速率大致相当,人口-土地城镇化表现出“适配”的特征;反之,说明城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越严重,说明两者增长速率不一致,人口-土地城镇化表现出“失配”的特征。综合已有研究成果,拟定出城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分类评价标准如下。
城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等级划分类别 失调等级
极度失调 严重失调 高度失调 中度失调 轻度失调 协调发展 Cv 1,+∞ 0.8-1 0.6-0.8 0.4-0.6 0.2-0.4 0-0.2
三、城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特征
1、演变特征
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增长失调
2001年,河南省所有地级市城市人口总数为1797万人,2006年为3228万人,6年间城市人口增长了79.6%。同时,城市建设用地由859平方千米增加到1287.68平方千米,城市建设用地增长了49.9%,人口增长速率是建设用地扩张的速率的1.6倍,这与国内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增长滞后于土地增长相悖。(全国的数据?)2001-2006年,城市人口-土地城镇化离差系数为0.2293,按照城市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等级划分标准,河南省属于轻度失调等级,这反映从全省整体来看,城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发展不协调,人口城镇化增长速度快于土地城镇化扩张速度。 2001-2006年河南省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情况表
年份 城市人口(万
人)
城市建设用地(平方千米) 人口增长率 城市用地增长率 离差系数 2001 1797
859 -- -- -- 2002 1849
944 2.90% 9.90% 0.545 2003 1931
1016 4.43% 7.63% 0.265 2004 2813
1075 45.70% 5.81% 0.774 2005 3042
1207 8.14% 12.28% 0.203 2006 3228 1288 6.11% 6.71% 0.047
从2001-2006年河南省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情况表中可以看出,除2004年全省城市人口突增外,其他几个年份的人口城镇化速度滞后于土地城镇化扩张速度,符合全国的基本情况。(2004年城市人口的突增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考究)
城市人口-土地城镇化的失调趋势有所下降
河南省城市人口-土地城镇化离差系数由2002年的0.545到2006年的0.047,人口-土地城镇化离差系数呈现不断变小趋势,说明2001-2006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偏差越来越小,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态势有所改善,失调等级由中度失调变为协调发展。
2、空间格局
人口-土地城镇化失调,主要原因为人口城镇化普遍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不能长期脱离人口城镇化,之所以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偏向土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向着人口城镇化的方向转型,其理论依据是,传统的持续多年的城镇化模式正面临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