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母题:母题是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并存且在后世不断延续和复制,蕴含着情节故事、叙事、意蕴的最小单元,如嫉妒(心态),爱、恨(情感)。它与原型、意象、主题有联系也有区别,其特征是:母题是对情节事件的最简归纳,具有客观性,是一个基本叙事句;母题是一个常量,数量有限。“母题”主要源于民间文学、民俗学,汤普森《民间文学母题索引》对其进行了最早定义。
2、缺类研究:缺类现象是指一种文体在此国有,彼国无,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形式,而其实质或表现形式相差甚远的现象。缺类研究是文类学研究中的一个方面,它研究在其他民族、国家中有的一种或某几种文学体裁为什么在有的民族、国家的文学中没有或缺乏,从而找出背后隐藏的原因,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深入研究该文学的本质,源流及其各自的特点.
3、世界文学:歌德最先提出的一种文学发展的美好远景,指世界各民族的文学打破了原来各自封闭的状态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各民族的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能够共同享有。世界文学应超越民族界限而广为流传,并经由许多时代而为读者所一直喜爱,具有以超民族、超时代的普遍性为基础的绝对价值。世界文学还可解释为全世界各民族地区在各个时代所创作的文学的总和以及关于它的一种研究。
4、总体文学:始于歌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梵•第根在严格意义上首先使用总体文学概念。总体文学指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在不同文明、文学的平等对话中,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以此促进异质文明之间全面、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实现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的比较文学研究类型或分支学科。总体文学经历了以欧洲-西方文学”为核心到逐渐将东方文学纳入其中,建构总体美学总体诗学的过程。
5、社会集体想象物:即“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是双极性(认同性,相异性)的阐释”。研究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主要目的,是使制作了异国形象的社会群体显现出来。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6、情境:情境有时译作形势、局面。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文学作品的中心情节、事件或行为往往在一定的情节中发生,人物的情感态度以及人物间关系也在一定的情境中得以体现。情境包括三个因素,第一,特定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第二,特定的情况——事件;第三,特定的人物关系。
7、“套话”:比较文学形象学中描述异国异族形象的一个术语,“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套话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大量的存在。套话在对异国异族进行描述时,是在民族心理定势的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是对“他者”的凝固看法。套话有明显的生理特征,以自然特征取代文化特征。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凝聚了丰富的历史内容。套话具有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两种倾向,有极强的历史渗透性和承继性,其使用和存活具有一定的时间段和历史期。
8、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它是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姚斯提出,大体上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意蕴期待。
9、影响研究:比较文学传统研究方法之一。它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有事实联系的、相互影响的文学现象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其内涵主要
包括影响的具体内容、影响的方式和影响的过程等,还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涉及到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等多方面内容。
10、平行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是在不同个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注重作品的内在因素和美学价值,要求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和“文学性”。
11、誉舆学:比较文学专业术语,又叫流传学。法国学派的梵•第根认为,任何一个影响研究都必须沿着“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这条路线追根溯源。誉舆学就是以给予影响的放送者为起点,来探究一国文学流派、潮流或作家作品在他国的命运与成就,或遭遇的影响及接受历史语境的研究。它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集团对集团的影响,二是集团对个体的影响,三是个体对集团的影响,四个体对个体的影响。
12、渊源学:比较文学专业术语,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於影响研究的范畴。法国学派的梵•第根认为,任何一个影响研究都必须沿着“放送者”、“传递者”、“接受者”这条路线追根溯源。渊源学是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中,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等的外来因素,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和研究。
13、格义:首见于梁代慧皎所著《高僧传•竺法雅》中。“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西晋时期佛教界产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它有两层含义:一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为理解的圆通和译文的晓畅,借古代典籍如庄子诸子来附会佛理;二是僧徒之间为研习佛理,演讲经典,也往往要借汉学来比附佛学。这种方法在鸠摩罗什译经之前特别流行,学界称之为“格义”,即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概念。
14、况义:金尼阁口授、张赓笔传的《况义》是最早专门介绍翻译伊索寓言的集子。“况义”除了是一本译著的书名外,还是一种不同于“格义”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况”之意是“比”,“义者宜也,义者意也,师其意矣,复知其宜。”这种以基督教义阐释古代儒家思想的特点,也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特点。
二、简答论述
1、对外国的想象本身虽然往往荒诞不经,但为什么对形象学研究来说,它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答: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遥远的异国、神秘的异族人民往往作为与自我相对立的他者而存在,即不同于主体的排他性质。他者形象犹如一面镜子,给自我形象提供了显现自身的条件。形象学正是借助异国异族这个他者,反观自我、映照自我形象的2形象学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帮我们鉴别真伪,而是研究这类形象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这不仅对“他者”有着认识意义,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也具批判性。因此,形象学的研究并不关心一国民众的想象是不是准确地反映了外国的实际,而是主要研究在一国民众对外国的想象中所反映出来的他们的文化、心理、愿望等。虽然有些对外国的想象荒诞不经,但它们仍然揭示了民众的心理和文化习俗、愿望等,所以它们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2、如何看待比较文学的“危机论”?
答:从历史上来说,比学危机论的出现有两次高潮。第一次也是最早提出比学学科存在危机的是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1993年颇有影响的英国比学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再次发出“危机”降临的警告。两次危机论的主要观点是相同的,集中于比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论这两个方面2两次危机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说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构是相当薄弱的,甚至是有内在矛盾的。比学虽然活跃而富有生命力,但是东西方学者所提出的共同问题,即学科的对象与方法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危机的存在,为此而进行理论上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