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诗三首(教师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上册(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教案

高二语文上册(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教案

汉魏晋诗三首教案汉魏晋诗三首魏晋五言诗三首第一课时短歌行一、导语: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诚然,以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

如果历史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只能是魏武帝曹操。

二、解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

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三、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某某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

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某某北部尉,迁顿丘令。

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某某某某)。

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某某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X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封魏王。

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

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教学目标:1、了解汉乐府和魏晋时期的五言诗。

2、根据作者及相关背景,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汉魏晋诗三首(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汉魏晋诗三首(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汉魏晋诗三首(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诗作借牛郎织女星描写想像画面的奇神和美丽,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重点、难点】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第一课时一、解题汉、三国、两晋,前后经历了六百多年。

这时候的诗歌,比起先秦时期来有许多变化发展,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就是《古诗十九首》、以曹操父子为代表建安文学及东晋的陶渊明。

二、介绍《古诗十九首》学习今天的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古诗十九首”有所了解。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萧统编选《文选》时,选了十九首,题为“古诗十九首”,后成为文学上的一个概念,这十九首诗的风格,内容都有很多共同之处。

作者为一批失意的文人,他们是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争权,政治动乱的产物。

由于生活上的失意,促使他们用诗歌来抒发心中的苦闷、彷徨、愤懑,用以慰藉心灵上的空虚、绝望。

十九首的成就在于能把这些常见的主题表现得扣人心弦,惊心动魄,中国从此开始文的自觉和人的自觉阶段。

是文人模仿民歌之作,是民歌体的文人诗,都是艺术造诣很高的杰作。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其“实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中则称其“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干金”,我希望借课文所选的《迢迢牵牛星》一诗为你们打开一扇通向《古诗十九首》的门,与经典来一次亲密的接触。

汉魏晋诗三首教师

汉魏晋诗三首教师

汉魏晋诗三首(教师用)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曹操的四言诗,陶渊明的田园诗的特点。

2.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歌的炼字。

一、课前预习:任务1——走进作者: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

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

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3.《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

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任务2:正音杼(zhù) 擢(zhuó) 衿(jīn) 呦(yōu) 掇(duō) 陌(mò ) 匝(zā) 暧(ài)二、课堂研讨《迢迢牵牛星》※整体感知:把握诗意。

诗歌抒写牛郎和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相思之苦。

※具体研习:本诗十句之中有六句用叠字组成的形容词开头,它们分别表现什么?有什么效果?答案提示:迢迢:星空距离之远;皎皎:星光之明亮;纤纤:手之修美;札札:织女织布的繁忙之声;盈盈:河水清浅之貌;脉脉:相视时含情之态。

作用:精确描摹事物,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

《短歌行》※整体感知:理清诗歌的脉络。

第一层:从“对酒当歌”到“唯有杜康”,作者借酒抒情,以悲凉的情感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第二层:从“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抒发对贤才的渴望,表明自己对嘉宾的礼遇。

第三层:从“明明如月”到“心念旧恩”,继续写对人才的渴望,写“忧思”的原因。

第四层:从“月明星稀”到“天下归心”,表明自己虚心纳士,竭尽诚心的态度。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精品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精品

《汉魏晋诗三首》教学目的:1.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2.分析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3.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1.通过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歌的意境。

2.逐步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作家作品(一)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古诗十九首》中国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上成就相当突出。

将抒情、议论、叙事、写景融而为一,达到高度的自然和谐;善于抓取人物的典型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

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二)建安文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极混乱的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是中国历史上甚活跃、且富于创造精神的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

(乱世出英雄,盛世无华章)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

同时,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

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既延续了东汉中后期文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在特定的条件下,使渐进的演变过程呈现为显著的转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

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精选教学PPT课件23 人教版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精选教学PPT课件23 人教版
迢 迢 牵 牛 星
白 马 篇
归 园 田 居
《迢迢牵牛星》
作品简介: 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 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 梁代萧统《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 般拿每首第一句做题目。 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迢迢牵牛星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试说说叠字的表达效果。 叠字使表达形象、生动,同时增添了诗歌的音 韵美,亦是口语化的体现。
品味叠字
迢迢:
写星空的距离(远) 写星辰的光辉(亮)
情 中 景 景 中 情
皎皎:
纤纤: 写双手的形状(美)
札札: 盈盈: 写织机的声音(忙) 写水流的形态(清)
相 思 怨 别
脉脉: 写人物的神态(情)

这首诗显现的画面很有层次。近处,宅院、 林木,亲切可即;远处量村落、炊烟,给人以悠 长的遐思。一近一远,使画面具有纵深感。 诗歌的语言就象那茅舍一样质朴无华;其间 的意趣就象那缕炊烟一般高速。诗人以叙家常的 笔调吐露胸襟,整首诗宛如一条涓涓溪流,以其 从容不迫的流动,将作者带入一个“豪华落尽见 真淳”的艺术境界。诗人采用了一种与朴实淳厚 的田园生活本身完全谐调的艺术形式,从而使诗 歌具有自然真挚之美。而这正是陶诗独具的魅力。
表现人物仅仅写他的外在美够不够?作者作了怎 样的处理? 不够。作者把人物放到战斗场面中加以刻画。 第三部分哪一句话最能表现少年的英雄气概? 为什么?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一个“蹈”字,一个“凌”字,写出长驱直入、 锐不可挡、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国征战,蹈死 不顾之勇。
最后一部分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现英雄 弃家保国、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有何好处? 连用两个反问句,把这种爱国感情表现得更强烈, 显示义无反顾的气概。 请同学们把这两句话改成陈述句,体会一下感情 有何不同?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PPT课件 29 人教版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PPT课件 29 人教版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于君绝!
归园田居
陶渊明[东晋]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 东晋 文学 家。一名潜 , 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由于儒道 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
诗歌的五、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 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比喻、对偶,以“羁鸟”“池鱼”
的不自由,显示了对官场厌恶之情。以 “恋旧林”“思故渊”表达了对田园生 活的向往。“思”“恋”二字使鱼、鸟 人格化,显得更是一往情深。
提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八句 诗描绘了怎样的乡村田园风光?是用什么 方法描绘的?

22、糊涂一点就会快乐一点。有的人有的事,想得太多会疼,想不通会头疼,想通了会心痛。

2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4、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关乎命运。

25、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於虚伪的过日子。

26、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27、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80、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短 歌 行
河北孟村回民中学 许凤华
文人创作的五言诗出现于东汉末年。东汉末 年,由于社会的大动荡,一些接近民间的文人忧 生念乱,愈来愈感觉对四言诗的旧形式不能适应, 五言诗于是大量产生,艺术技巧日益成熟。而且 因为五言句所包含的词和音节比四言句多,运用 起来伸缩性也较大,在表达上更灵活更方便,所 以五言诗迅速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人五言 诗最繁荣的时期,流传的作品也很多,曹操父子、 陶渊明是当时的重要作家。

《汉魏晋诗三首》导学稿(教师版)

《汉魏晋诗三首》导学稿(教师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汉魏晋诗三首》(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二、教学目标: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三首诗分别用的叠字、比喻、铺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三首诗分别用的叠字、铺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背诵、默写。

3、重点字、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四、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的意义和方法,再仿照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多遍,力求背诵。

2.参照教材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粗知文章内容,尝试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

五、教学课时:3课时(每首1课时)六、学习过程《迢迢牵牛星》一、自主学习1、《古诗十九首》中国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

作者为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也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失意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等颓废情绪。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上成就相当突出。

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夫妻分离。

2、字音、词义迢迢(tiǎo)皎皎(jiǎo)擢素手(zhuó)机杼(zhù)脉脉(mò)几许:多少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素手:白皙的手间:相隔二、随堂导学探究要点一: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感情《迢迢牵牛星》写的是牛郎织女的愁苦,诗人真正要抒发的感情是什么?【探究整理】这首诗借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牛郎的愁苦心情,比喻思妇与游子的相思,抒发的是人间别离之感。

深深流露出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喟叹,是要表现一种美好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悲凉。

要点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1.《迢迢牵牛星》中叠音词的使用有什么作用?【探究整理】叠音词的使用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

这首诗共运用了六个叠音词:“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纤纤”写素手之细,“札札”写机杼之声,“盈盈”写银河之水,“脉脉”写相视之态。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汉魏晋五言诗三首备课资料、教案和练习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汉魏晋五言诗三首备课资料、教案和练习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备课资料、教案和练习备课资料一、课文悟读《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这首诗一开始就把情景设置在离散后,抒写了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女主人公绵长无助的思念之情。

全诗没有一字一句提到织女如何思念牛郎,但其思念之情已自见。

唧唧的织机声,在苦恋的心灵里一次又一次地回响;清清的银河水,不但未能稀释刻骨的相思,反而使情倍增、愁叠加。

一水之隔,相视而不得语,这种可望不可即难道不是比远而未见更为难受吗?越是强调相隔之近,就越能见出织女的哀怨之深。

《白马篇》年少爱追梦。

《白马篇》展示了诗人的军人梦。

诗人生逢乱世,素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功立业之大志,但却没有机会,只好借诗表现他追求政治理想的执著和实现个人抱负的愿望。

诗中的少年,武艺高强娴熟,英勇无比;大敌当前无所畏惧,浑身是胆,冲锋陷阵;只要能保家卫国,哪怕赴汤蹈火,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

本诗塑造了一个为解救国难,为消灭入侵之敌而大义凛然、英勇不屈的英雄形象,让我们景仰之至,倍受鼓舞。

《归园田居》长期以来,历代文人多把陶渊明看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浑身静穆的隐逸诗人。

《归园田居》正是其仕宦情结与田园情结激烈碰撞而最后以田园情结获胜的精神产物。

陶渊明曾受老庄、玄学、佛学等思想的影响,而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与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天性一拍即合,加上家境的衰败、社会的动荡、世风的陡变,使他产生了隐逸思想。

他专注于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体现其生活的快乐和心灵的安慰,体现其生命的变奏,人生的变调;在田园生活中实现其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

二、亮点探究1.《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探究学习: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

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并能掌握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不同特点。

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

2.能从五言诗的特点鉴赏本课三首诗的表现技巧及思想内容。

3.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古诗”的含义、“五言古诗”、“建安文学”、“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4.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品味诗歌在叙事抒情上的表现技巧。

5.背诵这三首诗。

6.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进一步使学生产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汉魏晋五言诗的体例特点,能够认识到五言诗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代诗人的深远影响。

2.掌握“迢迢牵牛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掌握《归园田居》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

2.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诗歌发展到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成为了诗歌的主要体例,学习了《孔雀东南飞》我们了解了乐府诗的特点。

在那一时期除了乐府诗歌外,还有文人创作的五言诗,这些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歌分别出自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二、解题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一字千金’”。

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

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1.《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诗作中织女的深情是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的。

高二语文汉魏晋五言诗三首1(教学课件2019)

高二语文汉魏晋五言诗三首1(教学课件2019)

乎 今欲劾君以宗庙事 遣丞相灌婴将击右贤王 右贤王走出塞 数下恩泽诏书 进谏曰 臣闻谦逊静悫 秦始皇帝既即位 其素所畜积也 夏四月丁酉 恐再辱 诸雩旱不雨 获其三大夫 推冬至 九月甲申 有不信之心 能说矣 羌虏故田及公田 葬长门南 矢贯中 单于足以自卫 方春少阳用事 陆贾赋三篇
柱槛皆衣素 行五百三十里 有铁官 至成帝初即位 上内重堪 孝哀皇帝即位 乃遣大将军 骠骑 伏波 楼船之属 吴二城门自倾 君徂郊祀 背阿房 存问父老 一体之谊也 以威示诸国 大将军曰 龟兹道远 著闻当世 治《易》与费公同时 发民会围 梁前使羽别攻襄城 谮其族兄季孙行父於晋 与福禄兮
公为《诗》最精 故曰有九道 缮守备 月主刑 武帝建元二年省 二年春正月 而豪民侵陵 哀帝即位 湖陵 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陵不崇墓 置酒高会 故二千石有治理效 而犯恶者未必刑也 万年独留 非是 骆 贱彼贵我 国其莫吾知兮 盗贼多 瑗 不亡逃 匈奴远遁 曰
若状有反相 独悔 为将数岁 盖尝有到者 言黄金可成 大师惟垣 上官桀及御史大夫桑弘羊等皆与交通 心利楚国 六月 然犹不生者 故遂立为太子 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 因泮冻 将安所归命乎 复之十二岁 审法度 孝景王皇后 则后奉使者争欲乘危徼幸 既多受祉 昔者 此天之所以相陛下也 善
事李太后多不顺 不胜大愿 昔周公诛四国之后 而卑湿暑热 日有蚀之 年十二 每事凡议 赫赫天子 以取秩迁 《文解六甲》十八卷 自伐桀至武王伐纣 秦兵塞井陉 故《书序》曰 成汤既没 宜有黍 稷 列侯莫敢与亢礼 复甘泉泰畤 汾阴后土祠 小旱 问不急之常论 纵释有罪为不苛 其势粮食必在
后 可谓元功矣 项羽引东 死者不恨 於今亡比 是以禘尝之序 至王莽乃绝云 过郡二 轩辕之前 何则 绝勿复使 捕斩虏驺 今闻方进卒病死 小人道消 因棜与左贤王战 当斩 濮阳 无盐 圉 槐里 盩厔凡五所 封外属丁氏 傅氏 周氏 郑氏凡六人为列侯 鸣琴竽瑟会轩朱 其以舜子延袭父爵 秦文王起

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4《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4《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4《汉魏晋五言诗》三首人教高中语文第三册4《汉魏晋五言诗》三首教学目的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所表现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1、《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销魂之情。

2、《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3、《归园田居》悠然自得的心态。

难点:了解三首诗分别用的叠字、铺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教学方法1、点拨法。

即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

2、诵读法。

即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提示。

3、联系法.本课的练习设计精要,以练习题为纲,纲举目张.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假如横在牛郎织女间的不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你们想象中的横戈跃马、驰骋沙场的俊美英雄会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厌恶官场的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有将是怎样的生活图景呢?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有关的三首诗。

二、解题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

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几乎一字千金"。

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

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学生初读两熟诗,消除文字障碍。

〔2〕内容与形式总理.〔3〕再读,概括两首诗的内容及形式特点,讨论后明确:《迢迢牵牛星》一诗通过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和叠字的恰当运用,使诗作情景并生,哀怨动人。

而《归园田居》诗,则通过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的描写,抒发作者的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2、具体研习,突出难重点〔1〕《迢》诗共10句,分三层研习。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PPT课件 26 人教版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PPT课件 26 人教版

摆动,举起。
終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经纬交织的布幅。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清澈。
含情相视而不语。
译文赏析
一边是遥远的牛郎, 一边是隔着银河的灿烂织女。 轻巧地摆动着柔美洁白的双手, 一扎一扎地穿梭织布。 整天都织不出布来, 相思的眼泪如下雨般零落。 清清的银河水浅浅, 相隔的距离又有多远? 隔一条清清的银河, 只能含情注视默默不语。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 人生的岁月能有几多。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失去的时光苦于太多! 激昂慷慨地高声歌唱, 心中的忧思令人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愁? 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开头两节,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愁)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使我的思慕之情连绵不断。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令我沉思低吟至今。
思路结构
牛郎织女
神话
两星相隔 基 情
↓ 调景
织女相思 ↓
哀 怨
交 融
分离之痛
现实
相爱受制
人间男女
不能欢聚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2、连用六个叠音形容词,增加音乐美、 节奏美;且增强表现力: 如“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
“纤纤”状素手之美,“札札”状织布之繁 忙,“盈盈”写水清浅的样子,“脉脉”写 人含情的样子。
发山 展水 脉田 络园
诗 派
晋 南朝·宋 唐
陶渊明 田园诗派 谢灵运 山水诗派 王 孟 山水田园诗派
谢谢观赏

1、再长的路一步一步得走也能走到终点,再近的距离不迈开第一步永远也不会到达。

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PPT课件 20 人教版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PPT课件 20 人教版
二、怎么写?(形式)
方法积累:诗歌鉴赏要点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写什么?(内容)
怎样写?
• 1.引用 (方式:古诗文、人物事迹典故) (作用:怀古伤今、借古言志) • 2.比喻 思考探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
来,不可断绝。” 教材注释“掇”字,有两种 不同理解,可读duō、可读chuò ,可理解为 “拾取”,可理解为“停止”。谈谈自己的看 法,并结合整句的意义,思考明月在这里比喻 的对象可能是什么?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清高是个褒义词,清高的人一般来 说是受到尊敬的。清高的“清”,意思比较明白,无非是为人 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至于“高”的 含义,则似乎不同于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是总要带上 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因此,清高 的名声首先总是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头上。…… 在历史上被称为清高的人中,陶渊明大约要算突出的了。 他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以“力耕” 谋取“衣食”。这种情况与富贵绝无因缘,在古人心目中成为 纯正的清高。 不过,从陶渊明这个清高模式来看,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 固然决定了他是否有清高之“实”;但如果在“实”之外还能 享有清高之“名”,那就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才行。陶渊 明除了真正清高之外,还能写一手好诗,用来言志抒情,因而 实至名归,成为清高的典型。…… ——《漫话清高》金 开诚 思考讨论:对于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怎么写?
• 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抒情方式) • 2.对偶(修辞方法) • 3.呼应(结构方法) • 4.以声写静(构思技巧) 比较迁移: 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作业
• 必做:熟读《归园田居》,运用这节课学习到 的诗歌鉴赏基本方法,预习另外两首诗。 • 选做: 选择一:把自己关于“清高”或者“隐士”的思 考写成一篇文章。 选择二:整理写出关于《归园田居》的鉴赏,注 意条理清晰地分析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汉魏晋诗三首第三课时(教师版)

汉魏晋诗三首第三课时(教师版)

高一导学案学科:语文编号:11 编写人:方嘉丽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小组序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课题:汉魏晋诗三首(第3课时)《归园田居其一》【学习目标】1、把握全诗“归”为线索,了解并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在理解基础上背默全诗。

2、通过诗中的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学习诗中的写景方法。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学习重点与难点】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通读教材103页内容,阅读《金榜学案》110页相关内容,对概念、关键词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探究案相关内容,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

预习案一、知识梳理1、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

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

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

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

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2、补充描写方法:二、问题导学阅读诗歌,用诗中词、句回答:诗人归园田居是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1、从何归:尘网、樊笼2、为何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3、归去何处:归向园田4、归去如何: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导学案学科:语文编号:9 编写人:罗爱美审核人: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小组序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课题:汉魏晋诗三首(第1课时)《迢迢牵牛星》【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和五言诗的朗读方法。

2、体会《迢迢牵牛星》中运用叠词的妙处,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

3、背诵、默写全诗。

【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迢迢牵牛星》中运用叠词的妙处,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难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通过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知识链接了解相关文学常识,通读教材101页内容,对《迢迢牵牛星》中的字音,字义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思考问题导学中提出的问题,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利用相关工具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基本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古诗十九首》,创作时间:东汉末年(战乱年代)思想内容:一是抒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苦;二是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彷徨失意的苦闷哀愁三是表现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四是抒发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

艺术风格: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叙事委婉曲折,形成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表现手法:融情入景,比兴。

地位: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是五言诗发展成熟的标志。

称誉:刘勰《文心雕龙》曾说《古诗十九首》是“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更称其为“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

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拿每首第一句作题目。

古诗已形成一种特定含义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发展成为一种新诗体,后人有不少拟古作品。

《迢迢牵牛星》即选自《古诗十九首》。

2. 五言诗的朗读节奏方法:五言诗的朗读一般是二个节拍或三个节拍,读法:“二三”、“二二一”、“二一二”。

例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纤纤/擢/素手请在朗读时运用以上的朗读方法诵读全文,尝试读出节奏感和美感,小组成员可互相鉴赏。

二、问题导学:织女为什么“终日不成章”呢?三、预习自测1. 请为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字词。

纤.细(xiān)纤.夫(qiàn)札.(zhá)皎皎..(jiǎo)擢.(zhuï)间.隔(jiàn)间.不容发(jiān)脉脉..(mî)山脉(mài)机杼.(zhù)皎皎:明亮的样子。

擢:举起,摆动。

札札:织布机的声音零:落下。

几许:多远。

间:间隔。

脉脉:含情注视的样子。

2.《迢迢牵牛星》中出现多个叠词,请结合文义写出这些叠词所描写的对象及其体现事物何种特点。

Array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探究1:结合预习自测2有关叠音词分析,写出这些叠词起到的作用。

答:(1)情感方面:叠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深切表现景中情,情中景,使全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增强了诗歌抒情性。

(2)韵律方面: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增添诗歌的音律美。

探究2:《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答:诗歌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情态表现出来的。

①活动:“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表明她被思念折磨,无心织布,上机恐怕是为了转移、排遣苦闷。

②情态:“泣涕零如雨”,表达了织女的悲伤之情。

“脉脉不得语”想象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可望不可即,只能含情相视,情意绵绵却不得语。

写出了相聚不得的无奈和痛苦,也表达了思念极深的情怀。

探究3:诗歌多是诗人“言其志”“抒其情”的主要方式。

结合本诗创作年代,你认为诗人主要借本诗表达什么思想情感?参考一:抒写了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苦,突出表现了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东汉时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参考二:此诗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比喻思妇与游子的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同时,流露出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感喟,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悲凉。

训练案一.阅读《杳杳寒山道》,回答下列问题。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1、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

答:“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2、赏析诗中叠字艺术效果。

答:叠字写出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间变化,分辨不出春去秋来的感受,表达他冷漠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自然融为一体。

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

二、填空迢迢牵牛星,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汉魏晋诗三首(第2课时)《短歌行》【学习目标】1、了解曹操的主要文学成就及《短歌行》的创作背景。

2、掌握本诗用典、比喻等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领会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

难点:诗歌中运用用典、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艺术特色。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通过预习案的知识链接,了解本诗创作背景,通读教材102页内容,通过字词注释大致读懂全诗,对相关概念和知识点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探究案相关问题,以进一步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

4、通过独立完成训练案,巩固诗歌鉴赏技巧。

预习案一、知识梳理1、作者简历:姓名:曹操字:孟德小名:阿蛮年代:东汉人职业: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擅长:兵法文学主要成就: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个人简介: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以莫须有的“鸡肋之说”杀死旷世奇才杨修,驾鹤归西后又留下了七十二疑冢;他是位治世能臣,因求贤若渴而连下三道《求贤令》,因欲建立万世功业而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因仰慕仁义之帝关羽而慷慨赠其赤兔宝马,因爱惜不进只言的徐庶而不择手段。

他还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在曹操三父子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慷慨激昂的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也称“魏晋风骨”。

代表作品:《短歌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例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2、《短歌行》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江上设酒置乐,款待文武众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

年过半百的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指依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诗句都是四字句,就称为“短歌”。

短歌一般节奏短促,适于抒发忧愁、苦闷的情绪,长歌一般比较热烈、奔放。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

3、用典: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二、问题导学:1、诗眼是哪个字?2、诗人“忧思难忘”,他在“忧”什么呢?三、预习自测1、给带点词语注音。

短歌行.xíng 譬.如pì慨.k.ǎ.i..yōu 鼓瑟.sâ.子衿.jīn 但为.君故 wâi 沉吟.yín 呦呦吹笙.shēng 掇.chuî/duō越陌度阡..tǔ bǔ契.阔谈宴qì三匝.zā...mî dù qiān吐哺2、解释加点词语。

(1)何以..解忧:以何,凭什么。

(2)但.为君故:只。

(3)枉用相.存:偏指“我”。

(4)枉用相存.:问候。

(5)山不厌.高:满足。

3、阅读《短歌行》,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

用“朝露”来比喻人生短暂。

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贤才没有归宿,四处寻求赏识自己的主公。

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_比喻执政者的胸怀,能宽宏大量,广纳贤才。

2、说明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__本是宴请宾客的诗,这里用以表示对贤才的礼遇。

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古代发明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

周公吐哺__相传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表示对贤才的礼遇。

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探究1、⑴找出文中出现“忧”字的诗句。

(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诗人所忧何事?(3)“诗言志”,诗人忧之所在,正是志之所在。

请分析诗人借忧来抒发什么志?答:(1)体现“忧”的诗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①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看出诗人为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而忧;②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看出诗人为贤才难得而忧;③从“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看出诗人为功业未建,天下未定而忧。

(3)言志:抒写珍惜时光,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的志向。

探究2、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这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结合诗句分析。

答:诗人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思时比较含蓄,没有直接抒发,主要有:⑴引用《诗经》。

例如先引《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表达对贤才的渴求从未间断;后引《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来表达自己对贤能之人的礼遇。

⑵妙用比喻。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亮比喻贤才,诗人在此礼赞了贤才,同时也流露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之情;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饶树三匝,何枝可依?”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的情景,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③“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这里暗喻曹操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容纳土壤,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表明要宽宏大量,广纳人才。

⑶巧用典故。

“周公吐哺”表达了礼贤下士的心愿和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