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放射科DR操作规程(两篇)2024

放射科DR操作规程(两篇)2024

引言概述:放射科DR(数字取像)操作规程是放射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提高影像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和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将详细阐述放射科DR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包括设备准备、暴露参数设置、体位固定、辐射防护和操作技巧等五个大点,以帮助从事相关工作的放射科医师和技术人员更好地进行DR操作。

正文内容:一、设备准备1.确保DR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包括电源、网络连接和设备附件等。

2.检查设备软件和硬件版本并进行更新。

3.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包括清洁、校准和故障排除等。

4.确保设备与患者信息系统连接并获取正确的患者信息。

二、暴露参数设置1.根据所拍摄的部位和临床需要,选择合适的曝光方式和暴露参数。

2.设置适当的曝光剂量,确保图像质量和患者辐射剂量之间的平衡。

3.细致调整图像处理参数,包括对比度、亮度和锐化等,以提高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4.定期对暴露参数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其符合质量控制标准。

三、体位固定1.根据医嘱和拍摄部位,正确选择体位,包括站立、卧位、仰卧位等。

2.使用合适的支架和垫子,稳定患者体位,防止运动模糊和图像伪影。

3.指导患者正确的体位,并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图像的清晰度和解剖学信息的显示。

四、辐射防护1.确保操作人员和患者正确佩戴防护装备,包括铅衣、眼镜和手套等。

2.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辐射防护器材,如护胸板和散射屏等。

3.控制曝光时间和距离,以减少患者暴露于辐射的风险。

4.定期对辐射防护装备进行检查和更换,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

五、操作技巧1.运用正确的患者定位技巧,确保所拍摄部位与医嘱一致。

2.使用适当的辅助器具,如定位标志和辅助固定器,以帮助保持患者体位和体征的一致性。

3.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解释拍摄过程和要求患者的配合。

4.根据图像表现和临床需要,进行适当的重复拍摄和重影剔除操作。

5.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DR操作技巧和应用。

总结:放射科DR操作规程(二)的内容包括设备准备、暴露参数设置、体位固定、辐射防护和操作技巧等五个大点,每个大点都有详细的小点进行阐述。

DR操作规程

DR操作规程

DR操作规程DR操作规程是指数据恢复操作的流程和规范。

在计算机数据存储和管理过程中,数据丢失或损坏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需要制定DR操作规程。

下面本文就对DR操作规程的流程、步骤、操作和注意事项等进行简要地介绍。

1.DR操作规程流程DR操作规程的流程通常分为三部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后续处理。

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需要明确DR操作团队组成、工作计划及SLA(服务水平协议)等方面的内容。

也需要了解故障的性质、情况,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并进行备份的选择和恢复设备的部署等工作。

实施阶段:在实施阶段,需要进行数据恢复的具体操作,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需要进行记录,并对错误进行更正,以确保数据和系统安全性。

后续处理:在数据恢复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验证、差错分析和记录,以便进行相关的后期数据库维护和管理工作。

2.DR操作规程步骤DR操作规程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有足够的注意事项必须需要遵守。

下面是DR操作规程的具体步骤:(1)确定DR操作团队:为确保能够及时恢复数据,需要组建专业团队,并明确每个团队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2)测试DR计划:制定DR计划后,需要进行测试来确定其可行性,以便在实际数据丢失或损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进行恢复工作。

(3)数据备份和存储:在进行DR操作前,需要对数据进行全量或增量备份,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备份的程序。

(4)设备准备:需要在进行DR操作前设备进行准备,包括测试准备、恢复程序安装及调试等。

(5)执行DR操作:根据DR计划的流程进行相应的恢复操作,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步骤。

(6)后续处理:在数据恢复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验证、差错分析和记录,以便进行相关的后期数据库维护和管理工作。

3.DR操作规程注意事项(1)及时备份数据:为了确保数据安全性,需要定期备份数据,以防不测。

(2)保障设备安全性:为了保护备份数据和DR操作设备安全,需要加密数据、限制权限等操作措施。

(3)制定DR计划:可以根据系统的需要进行资源分配和灾难预案的制定,以确保计划可行性和安全性。

dr摄影操作规程

dr摄影操作规程

dr摄影操作规程
《DR摄影操作规程》
一、摄影前准备工作
1. 确认设备完好:检查DR摄影设备是否正常,包括X射线机、数字平板探测器及相关的连接线等。

2. 准备患者信息:确认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信息,并准备好相应的病历资料。

3. 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患者和操作人员都处于辐射安全范围内,必要时提供辐射防护服和护目镜。

二、摄影操作流程
1. 根据患者需求调整设备:根据医生的要求,调整X射线机
的参数,并准备好相应的曝光条件。

2. 定位患者位置:确保患者身体处于正确的位置和姿势,以获得清晰的影像。

3. 保持密切沟通:与患者和医生保持密切沟通,确保摄影操作过程中的协调与顺利进行。

三、摄影后处理
1. 妥善保存影像资料:将摄影得到的影像资料妥善保存,确保其完整性和准确性。

2. 及时上传影像数据:将影像数据上传至医院的信息系统,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四、摄影后维护
1. 清理设备:摄影结束后,及时清理和保养设备,确保设备的
正常使用。

2. 及时报告问题:如发现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

以上就是关于《DR摄影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希望所有的
医务人员都能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放射科DR操作规程

放射科DR操作规程

放射科DR操作规程一、引言放射科数字化成像(DR)设备是一种用于获取和处理医学影像的技术。

为了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保障成像质量,减少辐射剂量,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放射科数字化成像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流程。

二、设备准备1.检查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包括电源、显示屏、控制面板等。

2.校准设备,确保图像质量和尺度正确。

3.检查患者身体位置,保证正确的扫描范围。

三、患者安全1.在进行DR检查之前,向患者解释检查目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

2.询问患者是否有对辐射过敏的病史,如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

3.尽量降低辐射剂量,采取适当的辐射保护措施,如铅砖围挡和防护衣等。

四、操作流程1.患者体位正确后,医务人员离开机械扫描室。

确保没有任何人员在辐射区域内。

2.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需求,选择合适的扫描模式和参数。

3.使用DR设备的控制面板设置扫描参数,如曝光量、扫描速度等。

4.指导患者保持身体稳定,同时激活DR设备开始扫描。

5.扫描完成后,检查图像质量和完整性,如有问题,则需要重新扫描。

6.关闭设备,保存和备份扫描图像。

五、维护和质控1.定期检查设备的工作状态和精度,如有问题需要及时修复。

2.建立放射科数字化成像设备的质控程序,包括定期校准、质量评估和设备维护等。

3.在DR设备定期维护和校准之前,暂停使用,并确保相关人员知悉。

六、安全措施1.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和儿童,需特别关注辐射剂量的控制,使用适当的辐射保护装置。

2.严格遵循放射防护标准,减少医务人员在辐射区域内的暴露时间。

3.维护辐射监测设备,定期检查辐射剂量,确保在安全范围内。

七、应急处理1.遇到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等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检查,并通知管理员或技术支持人员进行处理。

2.在检查过程中,如发现意外情况,如患者突发病情恶化等,应立即停止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八、总结放射科DR操作规程是确保DR设备安全使用和成像质量的关键措施。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定期接受培训和技术更新,提高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

移动dr操作规程

移动dr操作规程

移动dr操作规程移动DR操作规程一、基本原则1.1 安全第一:在进行DR操作时,必须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确保操作过程中不会危及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1.2 规范操作:DR操作必须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流程进行,不得随意变动或省略任何步骤,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3 团队合作:DR操作是一个协作性的工作,需要各个参与者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二、操作准备2.1 操作前准备:在进行DR操作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查看相关操作手册、确认操作步骤和流程、准备所需材料和工具等。

2.2 风险评估:在进行DR操作之前,必须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2.3 人员培训:参与DR操作的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了解操作规程和操作方法,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知识。

三、操作流程3.1 操作步骤:根据实际情况确定DR操作的步骤和流程,并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操作,注意每个步骤的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3.2 操作记录:在DR操作过程中,必须详细记录每个步骤的操作内容和操作时间,以便后续回顾和分析。

3.3 操作检查:在每个操作步骤完成后,必须进行检查,确认操作是否符合要求,如有问题及时纠正。

四、风险控制4.1 操作风险评估:在进行DR操作之前,必须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如戴好防护装备、遵循操作规程等。

4.2 风险防控措施: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如增加悬挂固定物、设立安全警戒线等。

4.3 紧急应对措施:针对意外情况的发生,制定相应的紧急应对措施,并进行模拟演练,以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情况。

五、操作结束5.1 清理工作:DR操作结束后,必须进行必要的清理工作,将使用的工具、材料等妥善放置,并进行记录。

5.2 整理文件:对DR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文件进行整理和归档,以备后续查阅和分析。

5.3 经验总结:对DR操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操作效率和安全性。

DR操作规程

DR操作规程

DR操作规程一、背景介绍DR(Disaster Recovery)即灾难恢复,是指在发生重大灾难或系统故障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步骤,以确保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完整性为目标,将受损的系统或数据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的过程。

为了规范和指导DR操作的实施,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部门及相关人员,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支持团队、系统管理员、网络运维人员等。

三、DR操作流程1. 灾难恢复准备阶段a. 确定DR团队成员,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b. 制定DR计划,包括灾难恢复目标、恢复时间目标(RTO)和恢复点目标(RPO)等;c. 定期进行DR演练,检验DR计划的有效性和可行性;d. 建立DR文档和流程,包括灾难恢复手册、联系人清单等。

2. 灾难发生阶段a. 灾难发生后,立即启动DR流程;b. DR负责人与相关人员进行紧急沟通,确保信息畅通;c. DR负责人组织DR团队,开始执行DR计划;d. 恢复关键系统和数据,按照恢复优先级进行恢复操作;e. 监控系统和数据恢复的进度,及时报告和处理异常情况;f. 完成恢复后,进行验证测试,确保系统正常运行;g. 撤离灾难现场,恢复正常工作环境。

3. DR后续工作a. 归档灾难恢复过程的日志和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b. 更新DR计划和文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c. 组织DR演练,以验证修订后的DR计划的有效性;d. 定期进行DR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e. 定期进行DR测试,评估系统和数据的恢复能力;f. 提供DR报告给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DR工作的进展和成果。

四、DR操作的注意事项1. DR团队成员应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并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2. DR计划应根据业务需求和风险评估进行定期修订和更新;3. DR操作过程中,保持沟通畅通,及时报告和处理异常情况;4. DR操作需要严格按照规程和流程进行,不得随意变更或省略步骤;5. DR操作结束后,及时归档和备份恢复过程的数据和日志。

放射科DR操作规程

放射科DR操作规程

放射科DR操作规程
一、开机
1、检查制冷设备状态,确保扫描室温度符合要求
2、打开设备电源时注意仪器的状态、系统自检信息,发现异常时记录相关信息,及时关闭总电源,并报告维修人员
3、开机后,按要求进行校正和预热
二、操作准备
1、检查主机的功能状态,磁盘空间必要时清理
2、检查相关连入设备图像处理工作站等的性能、状态
三、接诊操作
1、按次序从RIS Worklist调取或手工输入并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准备开始检查
2、接诊病人,关闭检查室的防护门
3、嘱患者除去影响照射部位成像质量的体外衣异物
4、调准射线中心线、照射野,以提高摄像质量,减少患者接受的额外辐射
5、曝光时注意仪器的工作状态,发现异常时应停止检查,记录相关信息,及时关闭总电源,并报告维修人员
6、结束摄影,及时向PACS传送具有临床意义的序列影像资料,拍摄照片,签字确认。

四、关机
结束所有病人的检查后将机器复位至初始状态,并关闭设备电源,填写设备使用日志
五、环境条件
温度:15℃-24℃60℉——75℉
相对湿度:30%——60%非冷凝状态下。

DR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DR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DR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一、DR操作规程:1.安全原则:-进行DR操作前,必须确保房间内没有任何易燃易爆物品,同时确保操作人员熟知各种灭火设备的使用方法,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对于备份数据的存储设备,应定期检查其可用性,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在DR操作过程中,严禁对增量数据进行写入操作,以免影响主服务器的数据一致性。

2.DR操作准备:-在进行DR操作前,应制定详细的DR操作计划,明确操作的步骤和时间节点,并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与协调。

-准备必要的备份设备和介质,如外部硬盘、磁带等,确保其性能良好,并保证备份数据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3.DR操作执行:-在DR操作前,必须先对服务器进行彻底的备份操作,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 关闭主服务器的所有相关服务,如数据库服务、Web服务等,然后将主服务器与备用服务器连接,进行数据同步操作。

-确保备用服务器的系统资源足够,并且网络连接正常,然后进行系统安装和配置。

-将备份的数据恢复到备用服务器上,并进行相应的数据验证,确保数据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启动备用服务器上的相关服务,并进行测试和验证,确保备用服务器能够正常工作。

4.DR操作结束:-DR操作结束后,必须对备用服务器进行全面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其性能和稳定性达到要求。

-将主服务器进行维护和修复,并进行相应的数据同步操作,以保证主备服务器数据的一致性。

-对DR操作进行总结和评估,找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

二、DR操作注意事项:1.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在进行DR操作前,必须先对服务器进行彻底的备份操作,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同时,定期检查备份设备的状态,确保其正常工作。

2.遵守DR操作计划和步骤:-在进行DR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DR操作计划和步骤进行,不得擅自修改或跳过任何操作。

遵守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顺利进行。

3.保证备用服务器的性能和稳定性:-在选择备用服务器时,必须确保其性能和稳定性符合需求。

DR 操作规程

DR 操作规程

DR 操作规程操作规程是指针对特定工作或操作流程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步骤,旨在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安全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DR(Disaster Recovery)操作规程,包括其定义、目的、适用范围、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定义DR操作规程是指在系统或数据发生灾难性故障时,为了保障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和操作步骤。

二、目的DR操作规程的目的是为了在灾难事件发生后,能够快速、有效地恢复系统和数据,减少业务中断的时间和损失。

三、适用范围DR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涉及关键业务系统和数据的部门和人员。

四、操作步骤1. 灾难事件确认与报告- 当发生灾难事件时,相关人员应立即确认事件,并向上级主管报告。

- 报告内容包括灾难事件的类型、程度、影响范围等。

2. DR团队召集- DR团队负责制定和执行DR操作规程,应立即召集团队成员进行应急响应。

- DR团队成员包括系统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等。

3. 灾难评估与分类- DR团队应对灾难事件进行评估,包括灾难的严重程度和对业务的影响程度。

- 根据评估结果,将灾难事件分类为不同级别,以确定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4. 应急响应措施- DR团队根据灾难事件的分类,执行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

- 包括但不限于备份数据恢复、系统故障切换、网络设备替换等。

5. 灾难恢复与测试- 在应急响应措施执行完毕后,DR团队应进行灾难恢复工作。

- 包括数据恢复、系统恢复、网络恢复等。

- 恢复完成后,应进行相应的测试和验证,确保系统和数据的正常运行。

6. 事后总结与改进- DR团队应对灾难事件的应急响应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

- 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进行相应的优化和调整。

五、注意事项1. DR团队成员应具备相关的技术和操作能力,熟悉DR操作规程。

2. DR操作规程应定期进行更新和修订,以适应业务和技术的变化。

3. DR操作规程的执行过程应进行记录和备份,以备查阅和追溯。

dr摄影检查的操作规程

dr摄影检查的操作规程

dr摄影检查的操作规程
《dr摄影检查操作规程》
一、操作目的
为了保障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维护病患的权益,规范dr摄
影检查的操作流程和标准,特制定本规程。

二、操作流程
1. 检查准备
(1)了解病患的病史和症状,对病患进行必要的询问和解释。

(2)准备好dr摄影检查所需的设备和材料。

2. 术前准备
(1)让病患脱掉与检查部位相关的衣物和饰物。

(2)将病患安置在合适的检查位置,保持舒适。

3. 检查操作
(1)根据医嘱或病患症状,选择合适的检查部位和方式。

(2)告知病患关于检查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3)进行dr摄影检查,确保检查过程顺利进行,并且病患配合。

4. 检查完成
(1)将检查结果记录在医疗记录中。

(2)告知病患检查结果和后续治疗方案。

(3)整理并清洁检查设备和检查室。

三、注意事项
1. 在进行dr摄影检查前,需要对设备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使用。

2. 在操作dr摄影检查过程中,严格遵守医疗操作规程,保证
病患的安全和隐私。

3. 对于特殊情况或异常情况,及时向主治医生汇报并寻求帮助。

四、收尾工作
完成dr摄影检查后,将检查结果及时报告医生,整理好相关
的记录和资料。

五、操作规范
严格按照操作规定进行dr摄影检查,不得违反规程进行操作,确保医疗工作的质量和安全性。

六、附录
本规程由医院相关部门制定并执行,如有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DR操作常规

DR操作常规

DR操作常规全身各部位x线摄影(1)四肢x线摄影(2)头颅x线摄影(3)脊柱x线摄影(4)胸部x线摄影(5)腹部x线摄影摄影技术(一)四肢x线摄影摄影时注意事项1、病人可根据需要取立位、坐位或卧位,但是,必须使病人处于最舒适的位置;2、任何部位包括四肢、脊椎摄影时,长轴应与胶片长轴平行,必须放于暗盒中心;3、一张胶片上拍摄两个位置时,身体的同一端,必须放在胶片的同一侧;4、拍摄范围要全,要包括软组织。

四肢骨要包括邻近的一个关节。

5、两侧对称的部位,应在同一技术条件下拍摄对侧,或一张胶片(选择大小合适的胶片)包括两侧结构;6、任何部位都要有正、侧两个摄影位置,必要时还要拍摄斜位、切线位和轴位;7、摄影时中心线除特殊标记角度外,均须与暗盒垂直;8、摄影距离一般在75-110cm左右。

手掌后前位(PA Hand)【体位】(1)患者侧坐于摄影台一端,曲肘约90°角。

(2)五指自然分开,掌心向下紧贴暗盒,第3掌骨头置于暗盒中心。

(3)摄影距离90~100cm。

【中心线】对准第3掌骨头垂直射入暗盒。

手掌后前斜位(Oblique Hand )【体位】(1)患者侧坐于摄影台一端,曲肘约90°角。

(2)五指均匀分开,稍弯曲,指尖触及暗盒。

手指内旋,使掌心面与暗盒约成45°角。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中心线】对准第3掌骨头,垂直射入暗盒。

腕关节后前位(PA Wrist)【体位】(1)患者坐位,腕关节成后前位,肘部弯曲约成90°角。

(2)手半握拳,腕关节置于暗盒中心,腕部掌面紧贴暗盒。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中心线】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暗盒。

腕关节侧位(Lateral Wrist)【体位】(1)患者侧坐于摄影台旁,肘部弯曲,约成直角。

(2)手指和前臂侧放,将第五掌骨和前臂尺侧紧贴暗盒,尺骨茎突置于暗盒中心。

(3)摄影距离为90~100cm。

DR设备的操作规程

DR设备的操作规程

DR设备的操作规程DR设备(数字辐射成像系统),是一种用于获取数字化X射线图像的医疗设备。

它将传统的X射线片替换为数字传感器,不仅提供了高分辨率、快速成像和实时显示的功能,还能有效减少辐射剂量。

以下是对DR设备的操作规程的详细说明:1. 设备准备a. 确保DR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检查电源、连接线等是否正常。

b. 准备扫描区域,根据患者需要进行设备的调整和设置。

c. 遵循无菌操作规程,戴上手套、口罩和防护罩。

2. 患者准备a. 根据医嘱和患者身体部位的需要,指导患者做好准备工作,如脱掉金属物品、翻身等。

b. 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做好沟通工作,解答患者的疑问。

3. 操作设备a. 打开DR设备电源,等待其启动,确保设备处于工作状态。

b. 将数字传感器放置在扫描区域,确保与患者身体部位的紧密贴合。

c. 调整设备参数,如曝光时间、辐射剂量等,根据患者身体部位和医嘱的要求进行设置。

d. 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并提醒患者不要移动,以避免图像模糊。

e. 准备好触发设备拍摄的按钮或脚踏开关,并在合适的时机按下。

4. 检查图像a. 拍摄完成后,显示器上会显示出获取到的数字化X 射线图像。

b. 检查图像的质量和清晰度,确保图像没有伪影、模糊或曝光不良等问题。

c. 如有需要,可以对图像进行调整和处理,以便更好地显示和诊断。

5. 图像保存和管理a. 将图像保存到设备或服务器上的特定文件夹中,确保其安全和机密性。

b. 对图像进行必要的标注和记录,包括患者信息、扫描部位、拍摄日期等,以便于后续的查阅和诊断。

c. 按照医院的文件管理规定,对图像进行归档和备份,以防止数据的丢失和损坏。

6. 设备维护与安全a. 定期对DR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包括清洁、校准、检查等,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图像质量的稳定性。

b. 遵循辐射安全操作规程,减少患者和操作人员的辐射剂量,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和使用辐射屏蔽设备。

DR机操作规程范文

DR机操作规程范文

DR机操作规程范文DR机(数字复印机)是一种常见的办公设备,它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纸质文件进行复制、打印和扫描。

DR机的操作规程对于提高工作效率、保护设备和保障信息安全非常重要。

下面是DR机操作规程的一份示例,共1200字以上:一、DR机操作前的准备工作1.打开DR机之前,确认设备处于稳定的状态,无异常响声和故障指示灯。

2.确保DR机的电源已经插好,并连接到稳定的电源插座上。

3.确认DR机的墨盒和纸张已经安装好,并且符合机器要求。

4.检查DR机的操作面板上的按键和显示屏,确保它们是干净且无损坏的。

5.准备好需要复制、打印或扫描的文件和纸张,并清理其中的灰尘和污渍。

二、DR机的基本操作流程1.打开DR机的电源开关,等待设备启动并进入待机状态。

2.在DR机的操作面板上选择所需的功能,如复制、打印或扫描。

3.根据需要,调整相应的参数,例如复制数目、打印质量、扫描分辨率等。

4.将要复制、打印或扫描的文件放在DR机的进纸托盘上,并确保纸张对齐和整齐摆放。

5.按下相应的开始按钮,开始复制、打印或扫描过程。

6.在操作完成之前,不要随意打开DR机的盖板,以免影响操作结果和设备的稳定性。

7.操作完成后,关闭DR机的电源开关,等待设备完全停止运行。

三、DR机的用途和功能使用规范1.DR机主要用于办公业务,不得用于个人私用、非法用途或违反公司规定的行为。

2.使用DR机进行复制、打印或扫描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要求,不得侵犯他人的版权和知识产权。

3.使用DR机进行复制、打印或扫描时,应保护涉密信息的安全,避免信息泄露和外泄。

4.在选择复制、打印或扫描的纸张时,应优先选择符合要求的环保纸张,并尽量减少纸张的浪费。

5.在DR机的墨盒需要更换时,应根据操作手册进行更换,并及时清理墨盒周围的墨渍,以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6.在使用DR机期间,应定期清理和保养设备,包括清洁外壳、清理进纸通道和维护打印头等。

7.在储存和处理DR机产生的文件时,应遵循公司的文件管理规定,合理储存和保护文件,并及时销毁不再使用的文件。

DR操作规程

DR操作规程

DR操作规程一、引言DR操作规程是为了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进行灾难恢复(DR)操作而制定的。

本规程适用于所有参与DR操作的人员,包括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和其他相关人员。

本规程旨在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以确保DR操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二、术语定义1. DR(灾难恢复):指在系统遭受灾难性事件后,通过一系列操作和措施,将系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的过程。

2. DR操作:指在DR过程中所执行的各项操作,包括系统备份、数据恢复、服务器迁移等。

3. DR团队:指由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组成的团队,负责进行DR操作。

三、DR操作准备1. DR计划制定:根据系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详细的DR计划,包括DR操作流程、责任分工、备份策略等内容。

2. DR设备准备:确保DR所需的设备、软件和网络环境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3. DR文档编制:编制详细的DR操作手册,包括各项操作的步骤、注意事项和操作示例。

四、DR操作流程1. DR启动a. 确认系统发生了灾难性事件,无法正常运行。

b. 启动DR团队,通知相关人员参与DR操作。

c. 确认DR操作所需的备份数据和设备的可用性。

2. 系统备份恢复a. 根据DR计划中的备份策略,选择合适的备份数据进行恢复。

b. 将备份数据导入到恢复环境中的服务器上。

c. 验证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d. 恢复系统数据和配置信息。

3. 网络环境恢复a. 检查网络设备的状态和连接情况。

b. 配置网络设备,确保网络环境的正常运行。

c. 验证网络连接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4. 服务器迁移a. 根据DR计划中的服务器迁移策略,选择合适的目标服务器。

b. 将系统数据和配置信息迁移到目标服务器上。

c. 验证迁移后的服务器的可用性和稳定性。

5. 系统测试a. 进行系统功能测试,验证系统在DR恢复后的正常运行。

b. 进行性能测试,评估系统在DR恢复后的性能表现。

c. 进行安全性测试,确保系统在DR恢复后的安全性。

DR 操作规程

DR 操作规程

DR 操作规程DR(Disaster Recovery)操作规程一、背景介绍灾难恢复(Disaster Recovery)是指在系统遭受灾难性事件(如自然灾害、硬件故障、网络攻击等)影响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步骤,使系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

为了确保DR操作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制定DR操作规程是必要的。

二、目的和范围本DR操作规程的目的在于确保在发生灾难事件后,能够迅速、准确地执行DR操作,保障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完整性。

本规程适用于公司所有关键业务系统的DR操作。

三、术语定义1. DR:Disaster Recovery,灾难恢复。

2. 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恢复时间目标,即恢复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时间。

3. 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恢复点目标,即在灾难发生前系统数据的最后一次备份时间点。

4. DR站点:用于灾难恢复的备用站点,具备与主站点相同或相似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

5. DR团队:负责执行DR操作的团队,包括DR负责人、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等。

四、DR操作流程1. DR准备阶段a. 确定DR团队成员,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

b. 确定DR站点的位置和设备,并进行必要的配置和测试。

c. 制定DR操作计划,包括DR操作流程、DR站点切换流程、通信和协调机制等。

d. 定期进行DR演练,以验证DR操作计划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 DR启动阶段a. 当主站点发生灾难事件后,DR负责人立即启动DR操作。

b. DR负责人通知DR团队成员,确保每个成员了解自己的任务和职责。

c. DR负责人与主站点负责人保持沟通,及时了解主站点的灾难情况和恢复进展。

3. DR恢复阶段a. DR团队根据DR操作计划,按照优先级恢复各个业务系统。

b. DR团队成员按照指定的步骤和流程,逐步恢复系统和数据。

c. DR团队成员记录每个恢复步骤的执行情况和结果,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DR操作规程

DR操作规程

DR系统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一.系统的启动1.开启UPS电源2.打开操作台计算机3.双击技术工作站桌面上的DROC图标,系统进入操作台采集软件4.按50KV、10MAs、160MA的扫描条件曝光1次并采集图像,使球管和平板探测器预热,以防球管突然升温而损坏以及使平板探测器进入工作状态。

二.系统的关闭1.退出操作台采集软件,然后关闭计算机2.待计算机完全关闭后,关闭UPS电源注意事项:1.为防计算机病毒,所以严禁使用光驱、软驱及USB接口2.如遇到停电情况,请及时关闭计算机,待计算机完全关闭后关闭UPS电源。

防止UPS电源电量亏损引起的故障。

3.本产品使用非晶硅平板探测器,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

要求机房温度要恒定,且保持在15℃-25℃之间;湿度保持在30%-70%RH。

建议空调温度设置在20℃,并且不能关闭,保持扫描室温度恒定。

鑫高益DR拍片流程:1、病人登记登记病人的ID号(必须正确且不能重复)、姓名、年龄、性别、2、选择拍片部位(必须选择不选拍出来是白色图像)3、调节发生器控制台曝光条件,KVP 千伏值,MA电流值 ,S时间,(注意:MAS是KVP与MA的乘机不需要调节)4、对病人摆好合适的拍片体位,5、曝光(手札全部按下等到曝光指示灯闪过后松开)6、图像裁剪,图像裁剪框框住有效部位后双击框好图像自动处理。

对需要标记左右的请注意标记,与实际体位对照。

7、图像传输到工作站,点击图像传输按钮,选择需要传输的图像,或全部传输。

8、在工作站列表中找到传输过来的图像,双击打开图像,对图像进行调窗处理,右键菜单中有降噪,小参数(平滑程度)等处理工具。

9、图像打印,对处理好的图像进行打印排版,10、书写诊断报告,并打印。

DR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操作规程

DR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操作规程

DR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操作规程
一、每班开机前要了解当时电压及周围用电规律;低于或超过380伏电压标准10%即停止工作,不能强行使用;机器必须配备稳压器及电压表提供数据参考,要时刻注意机器的运行电压。

相关部门因为检修停电必须事先通知影像科。

二、所有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必须培训熟练员工上岗-持证上岗,操作人员必须仔细阅读说明书,熟练掌握设备原理和操作方法,对于新进员工必须经过认真传帮带,达到对DR机熟练操作,其他人员禁止使用本机。

三、每天要定时对电脑进行重启或关闭,以保证电脑随时处于正常开机状态;严格开、关机制度。

四、操作者必须熟悉所从事工作的全体流程:即登记、投照前的病人准备、投照位置及条件的选择、胶片的扫描与处置、报告的书写、审核与发送。

所有详细步骤参考有关条款执行。

五、每天按时做好各种数据的登记、汇总,对于操作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要按程序逐级上报;一旦出现大的机器故障,可直接报告科主任、设备科,并联系厂家及时维修。

六、严禁在操作台附近吃含削碎及喝各种饮料及抽烟,防止杂物、饮料及烟灰进入键盘。

七、严禁病毒入侵,禁止外来硬盘、U盘插入工作机器。

DR设备的使用流程及注意事项

DR设备的使用流程及注意事项

DR设备的使用流程及注意事项1. 流程使用DR设备时,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1 预准备工作在使用DR设备之前,需要进行一些预准备工作,包括:•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检查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如有故障或损坏需要及时维修或更换设备。

•准备工作环境:确保操作区域清洁整齐,并确保工作环境符合操作要求,如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等。

•准备相关设备和耗材:包括DR探测器、辅助屏幕、防护用品等。

1.2 操作步骤一般情况下,DR设备的操作步骤如下:1.将患者放置在DR探测器上,并确保患者的体位正确。

2.根据需要,调整DR设备的参数,如曝光时间、曝光灵敏度等。

3.确认设备的正确对位:通过观察既定的标记或辅助线等,确保DR探测器、患者和目标区域的位置正确。

4.触发曝光:根据设备的操作规范,触发曝光,记录图像。

5.处理图像:使用DR设备的相关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如调整亮度、对比度等。

1.3 后续工作使用DR设备后,还需要进行一些后续工作,包括:•对图像进行存储和备份:确保图像的安全存储和备份,以便日后需要时能够方便地检索和使用。

•设备维护和清洁:定期对DR设备进行维护,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以确保操作区域的卫生和安全。

•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根据需要,对DR设备生成的图像进行数据分析,并编写相应的报告。

2. 注意事项在使用DR设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2.1 辐射防护•在操作DR设备时,应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如铅制护胸、护颈等,以减少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应尽量缩短曝光时间,以减少辐射暴露。

•在操作区域设置合适的辐射防护屏障,以降低辐射对周围人员的影响。

2.2 患者安全•在放置患者时,应确保患者的体位正确,以获得准确的图像。

•对于特殊病例,如孕妇、儿童等,应特别注意减少辐射暴露,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在操作期间,应始终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异常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

2.3 设备维护和安全•定期对DR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

DR摄片操作规程

DR摄片操作规程

DR摄片操作规程
1、阅读X 线片申请单:仔细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了解患者病史,明确摄片部位和检查目的。

2、确定拍摄位置:一般根据医嘱用常规位置拍摄,若有疑问及时与申请医生联系,核实。

3、拍摄前准备:穿防护衣(包括陪同人员)。

去除一切影响X 线影像质量的物品。

如病人身上的金属饰物,膏药等。

耐心给患者(特别是儿童)说明拍片步骤,以取得合作。

4、调整患者体位:依照检查目的及拍摄部位,按标准摆好体位。

危重病人应有临床医生陪同,协助移动病人和摆位,以免因摄影操作而加重病情,发生意外。

5、选择曝光条件:根据投照部位,体厚和机器条件,选择最佳的千伏,毫安和时间。

6、曝光:再次确认曝光条件,然后曝光。

曝光过程中,密切注意设备运转情况。

7、注意事项:
( 1 )孕妇不得进入照片室。

(2)孕妇和婴儿一般不宜进行X 线检查。

(3)医务人员在进行摄片操作时,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在摄片室停留。

(4)做好受检者的放射防护。

受检者需要陪同时,对陪同者也应进行放射防护
(5)曝光时打开照片室门口红色曝光警示灯,提醒患者不要随意推
门。

附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R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1.开机顺序:开显示器电源——DiDi workstation(控制工作站)电源——X光机电源。

随后打开EasyVision workstation(后处理工作站)电源。

2.关机顺序:X光机电源——DiDi workstation(控制工作站)电源——EasyVision workstation(后处理工作站)电源——显示器电源。

关控制工作站时点显示器右下角“System”——“stop”——“SHUTDOWM”系统退出各应用程序直至显示“program terminated”及“ok”,此时可关主机电源。

(如点“System”——“stop”后误点“LOGOUT“则回应用界面可键入“sabre”)。

关后处理工作站时点显示器左上角“门把手”图标——“三角形”图标——选“0”回车,直至显示“program terminated”及“ok”,此时可关电源。

3.工作顺序:第一种方法:在DiDi上手动输入,点击“Enter”输入病人资料包括检查部位和投照位置点击“Confirm”完成资料输入并点“Cancel”关闭此窗口,选中此病人后点“Start Exam”开始检查——给病人摆位——关门开始曝光——观察图像曝光是否正确——如要重拍点“Reject”,正确点“Confirm”。

拍下一个病人点“Patient List”——在后处理工作站上处理图像并打印胶片(或在本机点击VIEM进入编辑)。

第二种方法:在中文登记工作站上通过“新增”一项登记好病人,随后在DiDi上点“Worklist Query”找到病人,选中此病人后点“Start Exam”——选好检查部位和投照位置开始曝光,后面工作同上。

4.工作时保持室内温度18—25度和湿度45%左右。

5.球管吊架系统运动时尽量缓慢,防止撞坏机械部分。

6.胸片架面板上不得有肿物挤压及撞击,以免弄坏探测器。

7.开关机不得太频繁,以免损坏机器。

8.定期校正探测器,PHILIPS推荐4周,校正一次探测器。

9.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工作,当机器发生障碍时及时通知PHILIP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