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教学原则

合集下载

教学规律和原则PPT课件

教学规律和原则PPT课件
在教学中注意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实践、教师与学生间关系的协调、处理
如何在知识的掌握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关键是让知识变“活”
(四)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
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称;
教学为何具有教育性?
教学
规律与原则
CONTENTS
1 |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2 | 教学原则
1| 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是由多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展开的 动态运行过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 手段组成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学过程纷繁复杂, 存在多种关系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关系反映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间接学习的优点是:
Chancellor George O在sbor短ne 时间内掌握大量科学文化知识
said on Monday: "I am
determined making the
tdheactiswieon培gsotoo养n 获取知识的习惯与能力,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reform the British economy
成本低 and tackle our debts.
直接学习的特点:
学生具有主动性; 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的不确定性; 知识的零散性; 学习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个性化的能力素质形成 个体价值的获得
直接学习的优点:
有助于培养6学3%生主动学习、实践4技2%能及推理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入问题本质 内部,对一个问题的处
63%
42%
在教的活动中,教师主体性(主导地位)的发挥: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创造性;反对“教师中心论”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的出现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学校的出现。

教育的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生产劳动中的非学校教育教育制度形式上: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学制的建立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后)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中国:我国的学校教育形成于:夏代。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是在:西周以后。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朝;1905年废除。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和佛教手中。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教育发展的历程(古代)古代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5.刻板性教育发展的历程(近代)近代教育的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教育的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4.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教育发展的历程(现代,20世纪以后)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一)国外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教学是什么,答案形形色色,目前,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七种1、教学即传授知识、技能2、从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去定义,教学即成功3、教学是一项有意向的活动4、教学是一项教师依照学生的心智、理性和判断,遵循某些道德规则,友善对待学生的问题以及为学生理解做出探索的活动5、科学的教学定义应该是一个命题组合英国的彼得斯和赫斯特认为教学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教师有目的的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图;二是说明适当的学习内容;三是选择恰当的认知方式。

6、教学与发展的观点主要代表是赞科夫等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托的教育实验家,他们深人研究教学的整体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材料后,发现人类经验知识的迅速增长,而教学的时间期限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他们提出了新的教学的概念。

他们认为,“教学就是旨在加速个人心理发展,加速掌握对周围世界已知的规律而精心组织的认识活动,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在智、情、意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7、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二)我国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教学是由教师、学生相互作用以课程为中介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教育活动3、教学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适应范围有多种(三)现代教学概念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将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二、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二)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各门学科课程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体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三、教学理论流派(一)行为主义的教学流派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教学论》读书笔记

《教学论》读书笔记

《教学论》绪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生、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

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教学论就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1、教学的概念: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2、教学的地位:教学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是特别重要地位。

3、教学的任务: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

第二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

第三节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一、教学活动诸要素:(教学活动七要素:学生、目的、内容、方法、环境、反馈、教师)1、教学活动是为谁而组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2、为什么要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目的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3、教学目的凭借什么去完成?主要凭借教学内容或课程,这是教学活动中最有实质的因素,他指的是一定在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内容组织的结构或体系。

4、教师怎样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的?方法(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5、教学环境(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教学环境)。

6、反馈(教学是在教室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

7、教师(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师态度、教学能力)二、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要围绕学生主体组织安排,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目的受社会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制约;教学的目的主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课程受制约于教学目的;方法受制约于课程,它是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从而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在方法的进程中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环境受制约与外部环境(物质和精神,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分为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环境。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讲义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讲义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讲义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1)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

(2)教学的内涵教学的本职是:教学活动是一种页数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第二,教学有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好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主动,生动,活泼,全面发展。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观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平的的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三体结构:教师(领导),主导作用的中介,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相互作用。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直接经验:亲自活动,探索经验。

间接经验:他人认识成果。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间接体验。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个人历史积累和现时感性经验。

教育学(公共课)教学大纲

教育学(公共课)教学大纲
教学(上)
18
第十章
教学(下)
10
第十一章
德育
8
合计:72学时
大纲内容
第一章教育学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功能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学产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提高学生学习教育学的自觉性。
重点和难点
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认识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重点和难点
本章重点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与改革,难点是义务教育问题。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教育体制改革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教师的地位、作用和劳动特点,在此基础上较为深刻地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教师素质结构的认识,使学生懂得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及完善教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三)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重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中,使基础理论紧密结合中学教育实际,尤其是注重对当前中学教育中的热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将创新教育思想渗透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从而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保障。
(五)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认识能力,并注重锻炼、激发学生的思维。
重点和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教师工作基本环节,难点是教学评价
第一节教师工作基本环节
一、教师工作基本环节概述
二、教师工作基本环节的内涵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第三节教学评价
第十一章德育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德育工作的意义,明确德育的任务内容,增强德育的责任感。其次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德育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育人的能力。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节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学科、教材和教学对象,遵循以下教学原则: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通过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设计具有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创造具有学习乐趣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主动的探究欲望。

2.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个体特点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的教学评价和个体化的学习辅导,帮助每个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充分发展自身的优势,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3.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组织学习小组、进行项目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4.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教师应当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践性的教学活动、组织实验、模拟现实情境等方式,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重教学过程的启发性教师应当注重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引导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教师应当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人际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正面引导学生的情绪表达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7.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教师应当创设一个积极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公正、公平的评价方式,积极鼓励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第六章 教学

第六章 教学

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二、教学的基本任务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二、教学过程的本质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四、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方法一、教学原则(概念、我国主要的教学原则)二、教学方法(概念、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常用的教学方法)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一、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概念、特点、优点与不足)二、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三、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分组教学与复式教学第五节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的概念二、教学评价的功能三、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四、教学评价的原则第六节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的概念二、常见的教学模式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与本质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学的本质: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二、教学的基本任务(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五)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意义、基本要求)(一)备课1、备课的意义:备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收集教学资料,为上课做准备。

2、备课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其次,教师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学期)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二)上课1、上课的意义: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那么,教师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是什么?一、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二、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三、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四、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节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结合教学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以实际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

(2)在教学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是因为借助理论知识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组织,加以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

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

(3)在教学活动中,以实际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是因为通过实际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引导学生通过该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的倾向;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5)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辩证关系。

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统领我们的教学。

具体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综合实践教材。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1、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你怎么理解这样的教学理念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教学思想(1)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教学的一般原理

教学的一般原理
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 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4)我国教育家李秉德认为,“教训就是指教 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活动。进一步说,指的 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在这些不同的认识也能找到一些共同点: 第一,都强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 第二,都明确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 地位; 第三,都指出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功能。 现在我们认为,教学的定义中应该明确地或隐含地 从两个方面给以说明:教学应该怎样;教学应该如 何。
• 2、对话策略的形式
• 作为师生共同的活动形式,对话有两种基 本形式:问答和讨论,分别指师生之间和 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 (1)问答策略及其运用
• 问答策略也叫提问策略。根据师生在问答 活动中参与程度、支配权力的不同,有两 种主要的表现形式:问答和“对话式”回 答。前者是教师几乎完全控制着回答的过 程和方向,教师可以提问,而学生则不能。
• 缺点是:第一,对教师的语言 表达能力和组织听讲的能力要 求高。 第二,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的主体地位落实难,极易形 成学生学习被动的习惯,独立 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够。
• 第三 ,课堂交流沟通单调,气 氛沉闷。第四、不利于学生个 性的发展
• 2、讲述的功能和表现形式
• 讲述至少有两种功能:一是说明是什么或 怎么做,使人明白、理解某个概念、程序 或规则;二是解释原因,如分析某个概念 产生的原因,告诉学生为什么必须按某些 程序去做,给出制定某些规则理由等。
第五章 教学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过程 第二节 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和原则 第三节 教学方法
第 一 教学概述

节 (一)教学的涵义
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来探讨教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

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中心)工作。

三、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当代“教学”观变革: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孔子的“学、思、行”思想;《学记》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产婆术”;夸美纽斯推行班级授课制;卢梭能动的儿童观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三中心”、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论;杜威、凯洛夫、赞科夫、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二、教学过程的性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传授/接受模式:引起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二)问题/探究模式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学方法、过程和原则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学方法、过程和原则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教学方法、过程和原则一、教学概述(-)教学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这种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积极引导和培养,主动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从而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

2.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1 )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2)教学与智育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来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这是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二)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 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历史上关于教育阶段的理论如下。

(1)孔子:学、思、行。

教育综合知识系统讲义(上册)------------------------------------------------------ J(2)《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

(4)夸美纽斯:自然、模仿、偏差、纠正。

(5)赫尔巴特:明了(清楚)、联想、系统、方法。

(6)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二、教学的任务(_)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实质教育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

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他们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

教育学(第六章)PPT课件
最好 •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能有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 •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5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检查和巩固知识
16
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指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 求,与教学基本规律相一致,是教学基本规律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的细化。
2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 有行为方式,包括主要行为(呈示、对话、 辅导等)和辅助行为(激发动机、教师期望、 课堂交流、课堂管理等)两大类。
3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的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 知识,并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来 进行的。
智育目标的全面实现,除了借助教学,还需 要通过通过课外活动等其他方式。
7
基础知识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 应的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是组成一 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反映了科学文化发 展的现代水平。
基本技能指各门学科中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 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最主要、最常用的能 力,如语文的阅读、写作,数学的运算,物 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8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 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 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的智力是遗 传、环境和教育,以及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 结果。
10
(一)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交往、共享经验的活动。 教学是师生间知情意行诸方面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两种不可取代的行为。 课堂教学应呈现出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 的多元的、变动的态势,呈现出可变动的、师生 多向的、多中心的互动关系。

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的基本理论
来进行思维的。
Company Logo
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Company Logo
2、启发性原则
概念: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 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 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代表人物: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优秀的教 师的教学是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 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 论。) 苏格拉底——产婆术。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 发现真理。
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Company Logo
5、因材施教原则
概念: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 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 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 最佳的发展。
代表人物: 孔子 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Company Logo
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Company Logo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艾宾浩斯的遗 忘曲线)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Company Logo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概念: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 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代表人物: 《学记》 ——学不躐( liè)等;不陵节而施 (不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
充分发展。 ? 子路问:“闻斯行诸?” ?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冉求问:“闻斯行诸?” ? 子曰:“闻斯行之” ?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

教学基本理论、规律与原则

教学基本理论、规律与原则

单向传递:师
生。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
信息的占有者,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
信息传授给学生,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信息传输。
双向传递:师
生。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
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
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
充,交流彼此的知识、情感、体验。
教学的基本理论、规律和原则
用于处理外部事物的程序性知识, 相当于技能。 用于调控自身认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
教学的基本理论、规律和原则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实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教学活动、教学过
程三者的内涵是一致的。 (一)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 共性:
教学的基本理论、规律和原则
特殊性: 1.认识目的的发展性 2.认识对象的间接性 3.有领导 4.简捷性
教学的基本理论、规律和原则
多向传递:教学中的交往并不限于师生的交 往互动,还包括生生交往互动。
教师
学生
学生
教学的基本理论、规律和原则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1.含义 2.学生的学习应以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为主。知
识的丰富性与学习条件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 学生不可能重复人类全部实践道路,也不可能事 事亲自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经过精 心挑选编写的教材,能做到高速高效,具有简捷 性。
揭示性格
庸俗、虚荣

势利、冷酷
教学的基本理论、规律和原则
教育学,无论就教育的理论或者教育的实践 来说,都还没有对人的个性——对他的创造 性力量和能力的培养,对理想、兴趣和爱好 的形成,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说在对年幼 儿童的教育上的缺点还不是特别地显眼,那 么在对少年的看法上,忽略人的个性则往往 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七十九)

第八章 教学

第八章  教学

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规律 1、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2、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 提高 3、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一般它应当包括以下几阶段: 1、引起学习动机(动力);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表象(感知)基础上通过分析、 比较、抽象等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 3、巩固知识(复习); 4、运用知识(通过教学实践活动); 5、检查知识学习效果(有利于教师、也有利于学生发现
问题)。
不能割裂内在联系要灵活运用这种结构
教学意义上的学与纯粹的自学中的学有什么不同?(不仅知识、还有 方法、情感交流、个性人格影响;互动—单向信息交流) 自言自语、独白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多种形态:课内、课外、班组、小组、个别化等;共性:教师和学生共同的 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练习、辅导、评定等。多样性:远距离教学手段的开展。
教学与智育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智 育是指向受教育者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 能,专门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活动。教学是实施 智育的一条主要途经,但并不等同于智育。讲教 学,突出它的是教育的途径之一;讲智育,突出 它的是教育内容之一。教学作为实施教育的基本 途径,它不仅要完成智育任务,还要完成德育、 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智育作为学 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除了通过教学来完成外,还 可通过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及班主任工 作等途径来完成。
• 传授与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首要任务) •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启发

第五章 教育学的基

第五章  教育学的基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 • •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规律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 统一的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的规律
• 该规律是指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要处理 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 教学过程是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 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人类认识过程密切相关。 教学必须遵循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即实践、认 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基本认识路线,注意丰 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将其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指导学生实践。但教学过程的认识活动又有其特 殊性。
• 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并不是不要直接经验,相 反,学生的学习是离不开直接经验的。学生的认 识也必须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从感性到理 性,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事实上,学生在入学 前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直接经验,这是他们认识 世界和接受间接经验的基础。但在学习过程中还 需要不断丰富他们的直接经验,为其迅速掌握间 接知识创造条件。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取间接 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中具 有重大作用。 • 直接经验:实践——知识——实践 • 间接经验:知识——实践——知识
•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 统一的。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 导,学生才能迅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获得 发展;同时,也只有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教学活动时,教师的指导、调节才能起到 应有的作用。 •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 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三节 教学原则
•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 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 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教师要 顺利完成教学工作,必须研究和掌握教学 活动中的一系列原则。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二)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二)

2018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公版)——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二)第三章中学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Ⅰ、教学的内涵①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②特点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Ⅱ、教学的任务①形式教育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基本观点:通过开设各类学科发展学生智力,学科内容的实际意义无关紧要。

②实质教育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基本观点: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智力发展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③教学任务的内容(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教学过程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③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④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平是我们所说的智力就是指一般能力。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知识与能力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表现在:①知识与能力的联系(1)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2)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系统的知识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②知识与能力的区别(1)能力与知识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2)在个人身上,知识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

(3)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Ⅲ、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结合教学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以实际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

(2)在教学活动中,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是因为借助理论知识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教师把人类长期积累的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组织,加以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现代化的水平。

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

(3)在教学活动中,以实际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应用,是因为通过实际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际操作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引导学生通过该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的倾向;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5)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辩证关系。

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统领我们的教学。

具体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⑤补充必要的综合实践教材。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1、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你怎么理解这样的教学理念?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教学思想?(1)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我对这个教学理念或教学思想的理解是这样的:(2)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3)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应该防止两种过激倾向。

不能只强调学生主体,只重视学生的作用,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

也不能只强调教师主导,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我们应该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既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普遍提高教师的思想修养和专业水平,增进教师的教学经验与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沟通,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创造性,才能实现师生主体之间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相得益彰的互动与合作,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使师生保持动态的平衡。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你怎么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1)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

(2)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因: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体质,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

要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必须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寻求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

(3)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要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对学生提出分层次的要求,留出选择的余地;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要引发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同时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现代教学理念倡导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你怎么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1)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师要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地学习,在学习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因,一方面教师受过专门训练,不仅“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思想修养,而且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能够发挥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学生还不能熟练掌握学习规律,熟练运用学习方法,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需要教师的帮助,需要教师的主导。

(3)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条件: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的条件,即具备应有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品德及人格;另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必须具备各种客观条件,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否得到学生的肯定,教师工作的条件是否得到基本的环境保证。

(4)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应该做到以下点:(1)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引导,为学生精选合适的学习内容,控制学生的学习进程,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质量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和纠正(2)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 教师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产生正面影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6、现在常常提的“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你怎样理解?“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学习者、教育者、教育内容,这三个要素中,学习者要占有主体地位,要以学习者为本,要以学习者为主体,这样先进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出改变,包括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目的。

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要由学生学习的灌输者和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2)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发生变化。

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全体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3)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

由讲授式教学、填鸭式教学转变为指导式、探究式教学。

(4)教师的教学评价要更加完善,要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做出评价,追求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健康全面发展。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过程。

你对这一理念有何看法?你怎么看待教学工作的双重任务?(1)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各方面能力,坚持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2)教师要注意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因为传授知识是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发展智力以及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因为发展智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是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进一步认识新知识,掌握新知识的条件。

(3)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与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

也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

(4)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教师要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保质保量完成教书任务,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发展学生智力,训练学生的其他各方面能力;③增加教学活动中对发展能力的环节;④补充必要的综合实践教材。

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

(1)教学活动以传授知识为基础,集中传授规律性的知识。

学生通过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才具有真正的思维能力,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

(2)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一定时问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

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

通过思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3)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从始至终都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启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始终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结合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现代教育理论倡导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你对这一理念有何看法?你怎么看待教师工作的双重任务?(1)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原则。

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借助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教师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教书,传授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因为教书是教师的天职,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教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在教学中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

一种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不能认为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

因为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

(4)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