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阿司匹林的五种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

合集下载

吃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副作用有什么

吃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副作用有什么

吃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副作用有什么阿司匹林是生活中常见药品,但是有不少患者可能在吃阿司匹林之后会感到不适,这和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有一定关联。

那么吃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副作用有什么,吃药时应当注意什么呢?1 什么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于抗炎、镇痛和解热的药物,通常针对发热性疾病,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解热镇痛的效果。

此外,也能够有效抗血小板聚集,因此针对脑梗塞、冠心病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较好,也可有效患者患者疼痛感,因此一些患者有偏头疼的感觉,同样会选择阿司匹林。

不同剂型的阿司匹林药物的适应症略有差异,具体而言,阿司匹林片适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出现心肌梗塞、中风和暂时性脑缺血的发生率。

阿司匹林肠溶胶囊,能够对血小板聚集过程起到有效的抑制效果,避免形成血栓,通常在动静脉瘘、人工心脏瓣膜、心房颤动、心肌梗死和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应用较多,同时也可以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治疗。

阿司匹林散通常在流行性感冒或普通感冒引发的发热疾病中应用较多,同时针对关节痛、痛经、肌肉痛、神经痛、牙痛和头痛等患者,也可以有效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阿司匹林泡腾片除了可缓解疼痛,避免患者发热,也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病,同时可避免心肌梗死和暂时性脑缺血发作。

2 阿司匹林和其他药物相互作用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联用,并不会增强药效,究其原因,是因为阿司匹林能够对非甾体抗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会增加出血与溃疡等胃肠道副作用的发生率。

另外,血小板聚集抑制作用进一步加强,会令其他部位出血的发生率更高。

和引发胃肠道溃疡、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血小板减少和低凝血酶原血症等药物联用,会增加出血或凝血障碍问题发生的风险。

溶栓药(尿激酶、链激酶)和抗凝药(肝素、双香豆素)和阿司匹林联用,同样会增加患者出血概率。

阿司匹林载荷抗酸药和尿碱化药联用,会促进药物从尿液中排出,降低血药浓度。

使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其防范

使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其防范

14 使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其防范马春生301900天津市蓟县卫生学校阿司匹林用于临床已有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发现它有很多新用途,临床使用更为广泛。

随着较大剂量和长疗程的使用,出现的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国内外文献屡有报道。

不良反应的类型(1)消化道出血:阿司匹林对消化道有刺激性,用量较大时(抗风湿治疗),易发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致消化道出血。

若每日服用3~6g,约有70%患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失血量2~6m l/日)。

胃镜检查40%服用者有散在性胃黏膜溃疡、水肿和出血性损害。

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溃疡和出血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水杨酸离子被胃黏膜吸收,产生局部刺激作用;②抑制凝血酶原的形成及降低血小板凝集;③干扰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硫糖蛋白,减少了保护胃壁的黏液形成,使胃黏膜失去屏障,引起氢离子逆向弥散增加,在胃酸、胃蛋白酶及细菌的共同作用下引起溃疡;④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由于前列腺素E 和A 有抑制胃液分泌和增强胃黏膜血流量的作用,当合成受抑制时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缺血,因而加重了对胃黏膜的刺激和损害。

(2)血凝障碍:小剂量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大剂量或长期使用能竞争性抑制维生素K,抑制肝脏凝血酶原形成,引起出血。

利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凝集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冠脉和脑血栓疾病,但大剂量应用则可增加出血倾向。

因此,对于术前病人、行经期妇女、妊娠末期、严重肝损害、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出血疾病患者应慎用和不用。

(3)水杨酸反应: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引起恶心呕吐、耳鸣、重听、眩晕、视力减退等所谓水杨酸反应,一旦出现上述反应应立即停药。

过敏反应:①局部反应。

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使病人发生窒息。

②全身反应。

如诱发哮喘或过敏性休克,特别是有鼻息肉和过敏性鼻炎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哮喘,有哮喘过敏史病人应忌用。

(4)肝肾损害:肝脏损害作用与水杨酸的血药浓度是平行关系,而以25mg/100m l 为损肝阈值。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虽说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药物,但是如果不正确服用的话一样会出现不良反应,首先表现的胃肠道方面,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其次是过敏反应,身上出现皮疹等;还有的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比如头痛、眩晕、耳鸣等,严重的话还会出现视力减退现象。

★1 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吐。

长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

长期使用应经常监测血像、大便潜血试验及必要的胃镜检査。

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等,对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有特效。

★2 过敏反应特异性体质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

系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所致,也与其影响免疫系统有关。

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一般用平喘药多无效,只有激素效果较好。

还可出现典型的阿司匹林三联症(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与鼻息肉)。

★3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症状一般在服用量大时出现,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停药后2-3天症状可完全恢复。

大剂量时还可引起中枢性的恶心和呕吐。

★4 肝损害阿司匹林引起肝损伤通常发生于大剂量应用时。

这种损害不是急性的作用,其特点是发生在治疗后的几个月,通常无症状,有些患者出现腹部的右上方不适和触痛。

血清肝细胞酶的水平升高,但明显的黄疸并不常见。

这种损害在停用阿司匹林后是可逆的,停药后血清转氨酶多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全身型类风湿病儿童较其他两型风湿病易出现肝损害。

阿司匹林引起肝损害后,临床处理方法是停药,给予氨基酸补液、VitC及肌苷等药物,口服强的松,症状一般在1周后消失。

★5 肾损害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1.胃肠道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可以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胃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抑制了胃黏膜内产生的前列腺素,导致胃酸分泌增加。

为了减少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与饭后服用:可以在饭后30分钟到1小时内服用阿司匹林,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使用缓释剂型:缓释剂型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配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2.凝血功能障碍: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减少血液凝固的能力。

这一特性使得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非常有效,但也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出血的风险。

为了减少这种不良反应,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控制用量:使用阿司匹林时,要控制用量在医生或药剂师建议范围内,并遵守使用时程。

-停药时间:如果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可能导致出血的操作,应在手术前适当的时间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具体停药时间取决于药物的作用时间及自身凝血功能。

-注意观察:如果出现出血不停或其他异常的情况,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使用了阿司匹林。

3.过敏反应:一些人对阿司匹林存在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眼部水肿等。

在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并及时就医。

对于已知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建议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选择其他药物代替。

4.嗜酸性白细胞综合症:长期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嗜酸性白细胞综合症。

该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皮疹和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停止使用阿司匹林。

5.耳鸣和听力损失: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耳鸣和听力损失。

这可能是因为阿司匹林对耳蜗中的毛细胞有损害作用。

为了预防这些不良反应,应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同时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总结来说,阿司匹林虽然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尤其是在长期高剂量使用或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中。

阿斯匹林副作用

阿斯匹林副作用

阿斯匹林副作用阿斯匹林,也就是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

它可以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退烧和抗炎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头痛、感冒、关节炎等疾病。

然而,尽管阿斯匹林在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但它也有一些副作用,需要我们注意和避免。

阿斯匹林的最常见副作用是胃部不适。

乙酰水杨酸可能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引起胃痛、消化不良、溃疡等问题。

因此,如果你有胃溃疡或敏感的胃部,最好避免使用阿斯匹林。

另外,乙酰水杨酸还可以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从而导致出血问题。

如果你正在接受手术或有出血倾向,应该避免使用阿斯匹林。

除了胃部问题和出血倾向,阿斯匹林还可能引发哮喘。

有些人可能对乙酰水杨酸过敏,导致呼吸道症状加重、喘息和肺炎等问题。

因此,如果你有哮喘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最好在使用阿斯匹林前咨询医生的建议。

另外,乙酰水杨酸还有一些少见但可能严重的副作用。

例如,长期大量使用阿斯匹林可能会导致肾脏损伤和肾衰竭。

此外,阿斯匹林还可能导致可逆性听力损失,尤其是在年长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所以,如果你有肾脏问题或听力损失的风险,最好避免滥用阿斯匹林。

除了这些明显的副作用,还有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需要注意。

例如,使用阿斯匹林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此外,乙酰水杨酸还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药物的副作用或降低其疗效。

因此,在使用阿斯匹林之前,最好告诉医生你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综上所述,阿斯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具有广泛的应用,但也有一些副作用需要注意。

胃部不适、出血倾向、哮喘、肾脏损伤和听力损失是一些常见的副作用。

此外,阿斯匹林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和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因此,我们在使用阿斯匹林前应该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并在必要时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使用该药物。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危害 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危害 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危害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为预防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临床上有许多中老年人都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A)。

一、阿司匹林的4大危害1、对胃肠道粘膜的损害值得关注。

ASA对胃肠道粘膜产生损害的机制主要有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两方面。

①局部损害。

②系统作用,最容易导致胃的消化性溃疡,发生出血、穿孔;同时低剂量ASA长期应用也可致食管、小肠、结直肠的损伤,发生溃疡、出血、肠腔狭窄和穿孔。

出血症状包括:呕出鲜红血(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呈暗红色(上消化道出血减缓或停止)以及黑便(肠道出血)等。

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2、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可引起皮下出血,患者表现为皮肤青紫或有出血点,甚至牙龈出血或鼻出血,老年女性尤为常见。

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凝血作用,会使手术出血风险加大。

这些应引起广泛的重视。

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能引起中毒,使患者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症状。

4、孕妇在怀孕3个月内服用阿司匹林,可致胎儿发育异常,之后长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有出血的危险,故分娩前2~3周应禁用。

二、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1、服用适宜的剂量,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

经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预防应用ASA的剂量,每日50~100mg(大多推荐每日75mg)长期服用最为适宜。

这样既可达到最佳的预防作用,又可使药物的毒性反应减到最少。

阿司匹林应该早晨还是晚上服用?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尚有争议,到底是晚上还是早晨服药各执一词。

有人根据夜里2时到上午10时之间血小板更活跃,也是心血管病高发时段,认为晚上吃阿司匹林更有效;也有研究发现,早晨服用夜间血中前列环素水平更高对预防夜间心血管病发作更有效,提出应早晨服药。

其实,在哪个时间段服药并不重要,只要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就能获得持续的血小板抑制效果。

从药效来讲,目前专家们的共识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持续性的,早晚没有多大区别,关键是坚持。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主要用于缓解轻度到中度疼痛和发烧,以及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心脏病和中风。

尽管阿司匹林在医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它也有一些副作用需要我们关注。

本文将介绍阿司匹林的常见副作用,并提供一些用药的建议,以确保我们的用药安全。

1. 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可以引起胃肠道不适,包括胃痛、恶心、呕吐、胃灼热感和溃疡等。

这是由于阿司匹林对胃黏膜产生刺激作用,增加了黏膜腐蚀的风险。

为了减轻这些不适,我们可以在饭后或与食物一起服用阿司匹林,以减缓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

此外,长期或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

2. 出血风险增加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然而,这也使得阿司匹林使用者出血风险增加。

如果您正在接受某种手术或有其他出血风险的情况(如消化道溃疡),请务必告诉医生您正在使用阿司匹林。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与其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相互作用,导致出血风险进一步增加。

3. 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哮喘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如果您对阿司匹林过敏,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寻求医生帮助。

4. 儿童和青少年发生雷氏综合症的风险阿司匹林使用与儿童和青少年患雷氏综合症的风险增加有关。

雷氏综合症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可导致脑肝病变和死亡。

因此,不建议给18岁以下的儿童或青少年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在发烧期间。

尽管阿司匹林有一些副作用,但在遵循正确的用药指导下,它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确保我们的用药安全:1. 请务必按照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使用药物,不要超过推荐的剂量或使用时间。

2. 在使用阿司匹林之前,告知医生您的药物过敏史和当前用药情况,以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3. 如果出现严重的胃痛、胃出血或其他胃肠道不适症状,请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并咨询医生。

4.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请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在发烧期间。

浅析阿司匹林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浅析阿司匹林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二、临床应用
鱼腥草因其广泛的药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1、呼吸道感染:鱼腥草对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具有 明显的疗效,可以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
2、尿路感染:鱼腥草可以治疗尿路感染,帮助排尿,减轻尿频、尿急等症 状。
3、皮肤病:鱼腥草外用可以治疗皮肤感染性疾病,如湿疹、痤疮等。
参考内容二
一、药理作用
鱼腥草,也被称为蕺菜,是一种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中药材。其主要的活性 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挥发油等,这些成分使得鱼腥草具有显著的抗 炎、抗氧化、抗肿瘤及抗菌等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鱼腥草的黄酮类化合物和挥发油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2、出血倾向: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虽然这种风险相 对较低,但仍需注意。如有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
3、肾功能损害:部分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会影响肾功能,加重肾病患 者的病情。但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阿司匹林对肾功能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三、阿司匹林的未来发展方向
1、精准医疗: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阿司匹林的使用将更加个性化。 基于基因和表型特征,针对不同患者制定最合适的用药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 不良反应。
1、肿瘤预防: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降低 癌症发病率。一项基于超过名受试者的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降低结 直肠癌、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
2、心血管保护:阿司匹林通过抗血小板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根据一项涉及名受试者的研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 生率降低25%。
参考内容
阿司匹林: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 应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物,自1899年以来一直被广泛用于镇痛、抗炎 和抗血小板治疗。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已不再 局限于这些传统领域。本次演示将探讨阿司匹林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以帮 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药物。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历经百年,在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处于不可动摇的基石地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

然而,任何药物均是一柄“双刃剑”,治疗获益的同时,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但盲目陷入“阿司匹林是不安全的”“阿司匹林易导致大出血”等误区,对阿司匹林望而却步的态度亦不可取。

阿司匹林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是不争的事实,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高危人群同样利大于弊。

只有正确认识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规范使用阿司匹林,合理预防与处理其带来的不良反应,才能有效避免危害,使获益最大化。

一、消化道不良反应常见的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以消化道不良反应为主,其中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较为常见,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导致消化道出血或溃疡,但严重的消化道出血较为罕见。

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占 20% ,包括胃灼热、反酸、恶心、腹胀、腹痛、胃部不适等。

阿司匹林之所以会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一方面是因为其对消化道黏膜有局部刺激作用。

阿司匹林可直接作用于胃黏膜的磷脂层,破坏胃黏膜的疏水保护屏障。

当阿司匹林在胃内崩解时,使细胞毒性物质释放增多,进而刺激并损伤胃黏膜。

此外,阿司匹林也可损伤肠黏膜屏障。

另一方面是因为阿司匹林具有全身作用,也是消化道损伤的主要原因。

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并非其特有作用,因为抗血小板药物均存在消化道出血风险,然而小剂量阿司匹林引起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并不高于氯吡格雷和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

消化道不良反应危险因素与高危人群识别常见的消化道不良反应高危人群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合用抗凝药物者;65 岁以上的老年人;有消化道出血、溃疡病史、消化不良或胃食管反流症状者;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者;此外,还包括吸烟、饮酒者等。

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处理当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时,是否停用抗血小板药物,需要根据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危险和心血管病的危险个体化评价。

如果患者仅表现为消化不良症状,可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而给予抑酸药;如患者发生活动性出血,常需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直到出血情况稳定。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acid,ASA),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在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预防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改善老年痴呆症状等方面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随着应用的增多,出现了大量不良反应如胃肠道症状、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瑞氏综合征、水杨酸反应、心脏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以及大疙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听力损害、习惯性和成瘾性、眩晕、鼻炎、涎腺肿大、诱发痛风、致畸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应选择合适的剂量、选择适宜的剂型、正确地服药时间、避免同时服用增加胃酸的药物及应该同时服用胃粘膜保护剂等即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签: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 临床应用1.1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阿司匹林能够通过乙酰化血小板的环氧化酶,进而阻止凝血素的生成,以达到阻止动脉病变的目的,并能减慢β 细胞的功能退化进度,从而控制糖尿病的进展。

无症状性糖尿病动脉疾病进展预防(POP)研究、日本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JPAD)研究及阿司匹林在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应用(AAA)试验结果均表明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可以有效的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1]。

长期高血糖可使血小板处于高度激活状态,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在:①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②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③血小板释放反应增强;④血小板促激活性增高参与血栓形成。

1.2预防心肌梗死阿司匹林在心肌梗死一级预防方面拥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被誉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很多国家的临床诊疗指南都推荐其用于一级预防。

在男性当中,阿司匹林可使首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4%,首次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66%[2]。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阿司匹林是常见的一种药物,不少家庭都备有。

但是凡药三分毒,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也是有的,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希望对你有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1、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吐。

长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

长期使用应经常监测血像、大便潜血试验及必要的胃镜检査。

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等,对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有特效。

2、过敏反应特异性体质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

系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所致,也与其影响免疫系统有关。

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一般用平喘药多无效,只有激素效果较好。

还可出现典型的阿司匹林三联症(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与鼻息肉)。

3、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症状一般在服用量大时出现,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停药后2-3天症状可完全恢复。

大剂量时还可引起中枢性的恶心和呕吐。

4、肝损害阿司匹林引起肝损伤通常发生于大剂量应用时。

这种损害不是急性的作用,其特点是发生在治疗后的几个月,通常无症状,有些患者出现腹部的右上方不适和触痛。

血清肝细胞酶的水平升高,但明显的黄疸并不常见。

这种损害在停用阿司匹林后是可逆的,停药后血清转氨酶多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全身型类风湿病儿童较其他两型风湿病易出现肝损害。

阿司匹林引起肝损害后,临床处理方法是停药,给予氨基酸补液、VitC及肌苷等药物,口服强的松,症状一般在1周后消失。

5、肾损害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

长期大量服用该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联,钾从肾小管细胞外逸,导致缺钾、尿中尿酸排出过高,较大损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一、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痛、退热、消炎等多种功效。

然而,阿司匹林也存在着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出血等。

为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二、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1. 胃肠道反应由于阿司匹林能够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影响胃肠道黏膜保护屏障的形成,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降低等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消化性溃疡等。

2. 出血由于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合成,从而增加出血风险。

主要表现为皮下淤血、鼻出血、月经过多等。

3. 过敏反应少数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后会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哮喘等。

三、防治措施1. 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用药方式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与剂量和用药方式有关。

一般来说,剂量越小、用药方式越科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就越低。

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应遵循医嘱,按照规定剂量和用药方式使用。

2. 配合其他药物使用为了减少胃肠道反应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以配合其他药物使用。

例如,可以同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

3. 注意饮食调理饮食调理也是防治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

在使用阿司匹林期间,应尽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酒精等刺激性食物。

4. 定期检查在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检查。

例如,在使用阿司匹林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依从性等指标。

5.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例如,在出现胃肠道反应时,可以选择口服抗酸药、胃黏膜保护剂等进行治疗。

四、结语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但也存在着不良反应。

为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在使用阿司匹林期间,需要注意剂量、用药方式、饮食调理等方面的问题,并定期检查身体指标,及时就医。

浅谈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论文

浅谈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论文
6.6重视服药者的病史
服用非甾类抗炎药或阿司匹林时曾发生过溃疡或出血者,属高危人群,应慎用或禁用阿司匹林。有慢性肝病,血小板过少凝血功能明显障碍的患者最好不用阿司匹林。因为,这些情况下很容易发生出血的副作用。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满意也不能使用阿司匹林,以免脑出血发生。
6.7服药前和服药期间应检查
在用药前最好先做血液化验,服用期间,应密切观察身体情况,一旦发现皮肤有瘀斑,或刷牙时经常出血,或鼻腔出血,或有烧心样感觉,或人便变黑等,要及时去医院化验血小板和出、凝血时间。一般停用阿司匹林后均好转,如出血不止,可加用维生素K、止血敏、凝血酶、三七片等止血剂。还要定期检查尿常规,发现蛋白尿或管型尿,应立即停用阿司匹林并及时就医。
6.3应防止同时服用可增加胃酸分泌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会增加胃酸的分泌,降低胃肠黏膜对胃酸的抵抗力。维生素B1可增加胃液的酸度,加剧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损伤[11]。阿司匹林在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扶他林、芬必得等)、抗凝药(如华法林等)联合使用时也可增高发生胃肠道出血的几率。因此,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应尽量防止同时服用上述药物。
参考文献
【1】虎.药物化学[M].:人民卫生,2005.
【2】樊一桥,吴国忠.药理学[M].第二版.:科学,2021,94—95.
【3】吴冰冰,梅琼.阿司匹林不良反响的国文献分析[J].中国药师.2021,11(2):224~225.
6.2选择正确的用药时间
阿司匹林发挥抗血小板凝聚作用的时间一般是在服药后48h左右。因此,人们只需每天服用1次阿司匹林即可。从人体生物钟来看,早上六点到十点血粘度较高,血压心率水平也高,是心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时段,而肠溶阿司匹林服用后需3—4h到达血药浓度顶峰。加之夜间人体活动少,血液粘稠血小板易于聚集,因此肠溶阿司匹林晚上服用效果更好。

服用阿司匹林的五种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

服用阿司匹林的五种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

服用阿司匹林的五种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
1.胃肠反应:本药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上腹不适,发生率
3%~9%,一般与饮食同服或饭后服,或改为肠溶片,亦可合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枸橼酸铋钾,或者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可减轻上述反应。

服药时应注意观察大便颜色有无变黑,必要时应检查大便潜血试验及定期做胃镜检查。

若已证实有胃溃疡活动者,应即刻停用阿司匹林,并对症治疗。

2.血液系统反应:长期服用本药可使凝血酶原减少,出、凝血时间延长,
偶见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因此,初始用药一个月内复查一次凝血酶原,出、凝血时间,血常规及血小板,若正常,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上述检验。

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可逆性耳聋、听力下降、头晕、头痛。

4.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有密切关系,剂量过大时,可致肾乳头坏死及肾衰竭,应注意定
期(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肝肾功能及尿常规。

5.过敏反应:常见的有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反应可致休克,发生率约
为%。

一旦发现,立即停药,并用支气管扩张剂及地塞米松等脱敏。

凡有特异质及有该类药物过敏史者,一律禁用该药。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危害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危害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与危害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血栓等症状。

然而,长期或滥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和危害。

1. 胃肠道问题: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溃疡、消化道出血等胃肠道问题。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可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增加胃酸分泌。

长期大量用药或超过建议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的人更容易出现这些问题。

2. 过敏反应:个别人可能对阿司匹林及类似药物过敏,出现皮疹、荨麻疹、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

有哮喘和鼻窦炎症状的人患过敏性鼻炎时,使用阿司匹林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3. 出血风险: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造成出血风险的增加。

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等情况下,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用药剂量只需低剂量,但即使是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使用也可增加出血的风险。

4. 肝肾功能受损: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损害肝肾功能,特别是在老年人和存在肝肾疾病的患者中。

5. 儿童使用风险:阿司匹林与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Reye综合症相关。

Reye综合症主要影响肝脏和大脑,并在儿童发烧时与阿司匹林使用有关。

因此,12岁以下的儿童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注意:以上只是阿司匹林可能出现的一些副作用和危害,具体情况还需依据个体的健康状况、用药剂量和疾病风险来评估。

在使用阿司匹林之前,请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阿司匹林及波立维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及波立维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上、下胃肠道不适,如消化不良、胃肠道和腹部疼痛。

罕见的胃肠道炎症、胃十二指肠溃疡。

非常罕见的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和穿孔,伴有实验室异常和临床症状。

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已观察到的出血包括手术期间出血,血肿,鼻衄,泌尿生殖器出血,牙龈出血。

也有罕见至极罕见出血的报道,如胃肠道出血、脑出血(血压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和/或与抗凝血药合用),可能威胁生命。

急性或慢性出血后可能导致贫血/缺铁性贫血(如隐性的微出血),伴有实验室异常和临床症状,例如虚弱,苍白,低血压。

严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出现溶血和溶血性贫血。

肾损伤和急性肾衰竭。

过敏反应伴有相应实验室异常和临床症状,包括哮喘症状,轻度至中度的皮肤反应。

呼吸道、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包括皮疹,荨麻疹,水肿,瘙痒症,心血管-呼吸系统不适,极罕见的严重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

极罕见的一过性肝损害伴肝转氨酶升高。

药物过量时曾报道头晕和耳鸣。

【禁忌】下列情况禁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对阿司匹林或其它水杨酸盐,或药品的任何其它成份过敏;·水杨酸盐或含水杨酸物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哮喘的历史;·急性胃肠道溃疡;·出血体质。

·严重的肾功能衰竭;·严重的肝功能衰竭;·严重的心功能衰竭;·与氨甲喋呤(剂量为15mg/周或更多)合用(见[药物相互作用]);·妊娠的最后三个月。

【注意事项】下列情况时使用阿司匹林应谨慎:·对止痛药/抗炎药/抗风湿药过敏,或存在其它过敏反应。

·胃十二指肠溃疡史,包括慢性溃疡、复发性溃疡、胃肠道出血史。

·与抗凝药合用(见[药物相互作用])。

对于肾功能或心血管循环受损的患者(例如,肾血管性疾病、充血性心衰,血容量不足、大手术、败血症或严重出血性事件),乙酰水杨酸可能进一步增加肾脏受损和急性肾衰竭的风险。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标签:阿司匹林;不良反应;防治措施为防治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许多中老年人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A)。

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75~325 mg/d)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随着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很多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其不良反应越来越常见。

如何防治这些不良反应,笔者总结了服用该药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将该药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1 主要不良反应1.1阿司匹林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对胃黏膜的损害,其损害机制可分为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两种情况。

1.1.1局部作用口服阿司匹林后,药物直接接触胃黏膜,不仅可使胃黏膜上皮细胞层完整性丧失还能分解粘液层,因此破坏了胃黏膜屏障。

这一方面为胃酸、胃蛋白酶对胃本身的侵蚀打开了通道,另一方面促进H+逆扩散,很快使胃黏膜出现瘀斑、浅表糜烂。

这些病灶可发生隐性出血,一般不会出现显性大出血。

1.1.2系统作用阿司匹林进入体循环后,由于其对环氧化酶(COX),特别是环氧化酶-1(COX-1)的抑制,减少了胃黏膜对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黏膜保护因素的损失;同时阿司匹林还能增加脂氧化酶活性,从而增加了具有收缩作用的白三烯,其中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均影响对胃黏膜的血流。

以上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不良作用使细胞修复能力受损,溃疡边缘的细胞再生受阻,延迟了消化性溃疡的愈合,因此患者易发生胃出血、穿孔等溃疡病的发生。

1.2低剂量阿司匹林长期应用也可导致食管、小肠、结直肠的损伤,发生溃疡、出血、肠腔狭窄和穿孔。

发生率较小,报道很少。

2防治措施2.1服用适宜的剂量每天服用小剂量(75~300 mg)的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此法预防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栓塞事件的发生。

每天服用中等剂量(500~3000 mg)的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

常用此法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牙痛等病症。

每天服用大剂量(超过4000 mg)的阿司匹林具有消炎及抗风湿的作用。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引言阿司匹林(aspirin),也被称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非处方药,常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血栓。

虽然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本文将详细探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提高读者对该药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不良反应分类根据不良反应的不同类型,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可分为常见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反应两大类。

常见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是指阿司匹林使用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痛、消化不良和恶心等症状。

2.凝血问题: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它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液的凝结。

然而,长期大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增加出血的风险。

3.过敏反应:部分人可能对阿司匹林过敏,表现为荨麻疹、呼吸困难和面部肿胀等症状。

4.肝肾损伤:大剂量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伤,导致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不全。

严重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指的是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引发的罕见但严重的副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胃肠溃疡和出血:长期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肠道溃疡和出血,严重情况下甚至可引发出血性休克。

2.偏头痛型中枢性胸痛(Reye综合征):Reye综合征是一种非常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多见于年龄在15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

该病的特征是在发生病毒感染后使用阿司匹林,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功能受损。

3.呼吸系统反应:少数人使用阿司匹林后可能出现支气管痉挛、哮喘和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反应。

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为了预防和减少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胃肠道反应的防治•尽量在饭后使用阿司匹林,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对于有胃肠道问题的人群。

•如有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出现,可尝试减少阿司匹林的剂量或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凝血问题的防治•对于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检查,以监测血小板数量的变化。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于止痛、退烧和抗血栓等治疗。

但是,它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并且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和减少这些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肝损害、过敏反应和出血等。

一些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包括胃痛、恶心、呕吐和消化不良等。

肝损害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而且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和哮喘等。

出血是一个严重的不良反应,经常导致严重的出血和甚至死亡。

为了防止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注意剂量。

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必须遵守医生的建议,并根据医生的指示合理调整剂量。

剂量过高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2. 勿要肝损害的病人使用。

对于肝损害的病人,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3. 避免混用。

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其他药物时,必须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不要与阿司匹林混用。

4. 注意饮食。

如果在使用阿司匹林期间出现胃肠道不适,应注意饮食。

应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或辛辣的食物。

5. 注意休息。

当感到疲劳时,应及时休息,放松身心,避免过度用药。

6. 了解可能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阿司匹林之前,应了解其可能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阿司匹林的过程中,如出现任何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因此,了解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使用药物,并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用阿司匹林的五种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
1.胃肠反应:本药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上腹不适,发生率3%~9%,一般与饮食同服或饭后服,或改为肠溶片,亦可合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枸橼酸铋钾,或者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可减轻上述反应。

服药时应注意观察大便颜色有无变黑,必要时应检查大便潜血试验及定期做胃镜检查。

若已证实有胃溃疡活动者,应即刻停用阿司匹林,并对症治疗。

2.血液系统反应:长期服用本药可使凝血酶原减少,出、凝血时间延长,
偶见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因此,初始用药一个月内复查一次凝血酶原,出、凝血时间,血常规及血小板,若正常,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上述检验。

3.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可逆性耳聋、听力下降、头晕、头痛。

4.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有密切关系,剂量过大时,可致肾乳头坏死及肾衰竭,应注意定期(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肝肾功能及尿常规。

5.过敏反应:常见的有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反应可致休克,发生率约为o.2%。

一旦发现,立即停药,并用支气管扩张剂及地塞米松等脱敏。

凡有特异质及有该类药物过敏史者,一律禁用该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