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中药贴敷大全
中药贴敷大全中药贴敷是中医治疗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将药物敷贴在患处,让药物渗透到皮肤深层,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贴敷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贴敷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板蓝根贴敷。
板蓝根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等功效。
将板蓝根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后敷贴在患处,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咽喉炎等疾病。
二、当归贴敷。
当归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将当归煎煮后,用纱布包裹敷贴在下腹部,可以缓解痛经、调理月经不调等问题。
三、川芎贴敷。
川芎是一种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适用于各种疼痛和瘀血症状。
将川芎煎煮后,用纱布敷贴在患处,可以缓解疼痛、消肿止血。
四、黄连贴敷。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常用于疮疡肿毒等疾病的治疗。
将黄连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敷贴在患处,可以加速疮疡愈合,减轻疼痛。
五、白芷贴敷。
白芷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风寒头痛、关节疼痛等疾病的治疗。
将白芷煎煮后,用纱布敷贴在患处,可以缓解疼痛、舒筋活络。
六、当归川芎贴敷。
当归川芎贴敷是一种常见的中药贴敷方法,常用于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将当归和川芎煎煮后,用纱布敷贴在下腹部,可以缓解痛经、调理月经。
七、穿心莲贴敷。
穿心莲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疮疡肿毒等疾病的治疗。
将穿心莲煎煮后,用纱布敷贴在患处,可以加速疮疡愈合,减轻疼痛。
八、三七贴敷。
三七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功效,常用于外伤出血、瘀血等症状的治疗。
将三七煎煮后,用纱布敷贴在患处,可以加速伤口愈合,止血生肌。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药贴敷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操作要点,使用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健康!。
帖敷配方穴位帖敷明细
中科帖敷配方风寒感冒发热:退热粉+柴胡+石膏+新华片贴肚脐风热感冒发热:退热粉+黄连+连翘+石膏+新华片贴肚脐+暑湿感冒发热:退热粉+藿香+佩兰+石膏贴肚脐食积发热辩大便:不通的大便干的不通+桃仁+石膏贴肚脐大便头干的不通+食积等分+石膏贴肚脐正常的食积+二丑+莱菔子+石膏贴肚脐腹泻发热食积+参苓白术散+石膏贴肚脐长期发热的四黄大黄黄苓黄连牛黄贴涌泉风寒咳嗽:寒咳粉+麻黄+白矾痉挛性咳嗽+桑白皮鼻子流清水+桂枝贴膻中或肺俞风热咳嗽:热咳粉+麻黄+半夏镇咳祛痰+甘草黄涕+防风贴膻中或肺俞寒热交杂:一贴寒咳一贴热咳贴膻中或肺俞前竖后横毛细支气管炎:呼噜喘的毛支+麻黄+川贝有火的+黄芩贴膻中或肺俞大便正常的+寒咳贴膻中或肺俞大便青绿色的+参苓白术散+白矾贴肚脐大便三次以上的腹泻+参苓白术散等分+岩白菜素贴肚脐大便干的+不通方+桃仁咳嗽的都可加咳粉贴肚脐咽炎咳嗽:嗓子痒的+薄荷嗓子有痰咳不出的+桔梗嗓子咳嗽疼痛的+冰片上鄂黄者咽后壁发红者+黄芩贴天突咽炎咳嗽:咽后壁有淋巴滤泡增生:咽炎+薄荷+桂枝+三棱+大黄热咳+麻黄+桑枝咽炎咳嗽都加咽炎分晚上嗓子吱吱响或不响响者老慢支+麻黄+胆南星贴膻中不响者加热咳嗓子干+三黄大黄+黄苓+黄连贴肚脐大便干+不通粉贴肚脐腹泻:寒泄疼痛+元胡水样便+车前子漏屁股拉一点拉一点+五倍子贴肚脐脓血样便+吴茱萸呕吐+异丙嗪热泄直接此方就成贴肚脐病毒性腹泻:第一天秋泄粉+参苓白术散等份第二天至第三天秋泄粉+赤石脂第四天秋泄+赤石脂+雄黄都贴肚脐疼痛:额窦炎头痛:鼻炎粉+葛根+黄芩+川芎清涕者+桂枝黄涕者+防风贴额头颈椎炎的:疼痛粉+芒硝+羌活+川芎贴痛点腰椎炎:疼痛粉+羌活+芒硝+伸筋草+川断贴痛点肩周炎:疼痛粉+芒硝+羌活+伸筋草+左桑枝+右桂枝贴痛点腘窝炎:疼痛粉+芒硝+乳香+没药贴痛点膝关节骨质增生或骨刺:骨增粉+疼痛各等份+芒硝跟骨刺:骨增粉+芒硝各等份+消炎痛8片跟骨刺药连续贴十天其余部位贴三天停三天上羌活下独活左桑枝右桂枝劲不离川芎腰不离川断见刺加芒硝化脓性扁桃体炎:扁桃体粉+大黄+芒硝+青黛+冰片+消炎痛4粒贴局部腮腺炎:腮腺炎+大黄+芒硝+冰片+青黛+消炎痛贴局部颌下淋巴结:淋巴结粉+芒硝+冰片+三棱+莪术+消炎痛贴局部疼痛加红肿热痛方不疼加三棱+莪术食积发热:不通+食积+桃仁+石膏+新华片+柴胡三黄或四黄贴涌泉大黄黄苓黄连人工牛黄火疖子:大黄芒硝青黛冰片可加沙蒿子加消炎痛贴局部鹅口疮:手足口粉+黄连+吴茱萸+地丁+制霉素+维生素B2各两片贴涌泉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粉+黄芩+西药左氧片乌洛托品呋喃妥因三任选二贴关元手足口+黄连+射干+地丁贴涌泉穴盆腔炎:盆腔炎粉+元胡+消炎痛贴关元壮腰健肾散:阳痿,加蛇床子,早泄加覆盆子,时间短加五倍子,事后出虚汗加五味子,阴囊潮湿加地夫子,治疗期间少或不过夫妻生活;女性手脚冰冷的加蛇床子;贴关元或神阙。
穴位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疗法
一、晐喘
(咳嗽、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咳喘方:
方剂:白芥子莱菔子甘遂麻黄细辛肉桂
选穴:大椎肺俞膏肓定喘肾俞天突膈腧脾俞膻中
二、眩晕
(高血压)
眩晕方
方剂:天麻白芥子胆南星吴茱萸白术川芎
选穴:神阙中脘涌泉(双侧)大椎太阳
三胃脘痛、呕吐
胃痛方
方剂:川楝子肉桂高良姜丁香延胡索木香吴茱萸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足三里
四腹泻
止泻方
方剂:炮干姜肉桂吴茱萸丁香补骨脂五倍子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关元足三里
五.便秘
通便方
方剂:大黄芒硝当归枳实厚朴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关元
六、失眠
安眠方
方药:酸枣仁珍珠母吴茱萸合欢皮肉桂黄连取穴:神阙涌泉(双侧)三阴交心腧穴
六、痛经
痛经方
方药:小茴香炮姜元胡五灵脂生蒲英没药
香附川芎艾叶
取穴:神阙中脘天枢穴(双侧)关元
七、关节痛
止痛方
方剂:川乌当归川芎乳香没药栀子骨碎补大黄三七羌活独活桂枝
取穴:外敷关节疼痛处
初次敷贴:成人6小时,儿童2-4小时。
如有局部皮肤潮红发痒过敏,可提前揭掉。
初次贴敷无明显皮肤过敏者,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一般成人不超过10小时,儿童不超过6小时。
健脾补气的中医穴位贴敷方法
健脾补气的中医穴位贴敷方法中医学认为,脾与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脾虚则易引发一系列身体不适症状,如食欲不振、疲倦无力、肌肉松弛等等。
而补气则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中医学中有许多针对健脾补气的穴位贴敷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且有效的穴位贴敷方法,供读者参考和尝试。
穴位贴敷法在中医学中被广泛运用,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经络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或强化身体功能的目的。
对于健脾补气来说,以下是几个比较有效的穴位贴敷方法:1. 足三里 - 位于小腿前侧,当膝盖下方的腓骨外侧突起处。
此穴位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使用方法是用一块清洁的透气性胶布,将足三里穴位贴住并施加适当的按压力度,然后保持15-30分钟。
2. 中脘穴 - 位于胃的正中央,也就是脐眼周围。
这是一个重要的脾胃经络穴位,能够调节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使用方法与贴敷足三里穴位相似。
3. 神门穴 - 位于耳廓上方,也就是两侧上耳郭与下耳郭的连线上。
神门穴是一个通用穴位,可以用于调节多个脏腑功能,其中包括调理脾胃功能。
使用方法是选择合适大小的透气性胶布,将神门穴位贴住,然后进行按压和保持15-30分钟。
4. 足太阴肝经穴位 - 就中医学而言,脾胃与肝脏的相互关系密切。
足太阴肝经穴位包括太冲穴(位于足背与脚踝骨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位于内脚踝骨下方),以及大敦穴(位于足趾之间)。
按压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脾气肝气,有助于提高消化功能和补充体力。
虽然中医穴位贴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健脾补气的问题,但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不同,使用者应注意以下事项:1. 首先,在使用穴位贴敷方法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建议。
他们能够针对个体情况给予更为准确的指导和建议。
2. 贴敷穴位时应确保穴位周围的皮肤干净和无创伤。
避免在感染或其他皮肤病变的区域使用贴敷方法。
3. 贴敷时间根据个体情况而异,通常在15-30分钟左右。
[临床经验]痹证的穴位贴敷疗法
[临床经验]痹证的穴位贴敷疗法
1# 楼主
药物组成:白芥子、元胡各30g,细辛、威灵仙各20g,乳香、没药、丁香、川椒各15g,马钱子20g、冰片5g。
制法;上药研末极细,装瓶备用。
用法:用时取药末(每个穴位3g),用生姜汁适量调匀,摊在4*5cm的麝香追风膏上,贴于穴位上固定。
贴药时间2--6小时。
在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各贴一次。
或者在平时的晴朗天气均可贴敷。
每10天一次。
贴敷取穴:局部取穴。
如:膝关节取犊鼻(双)、梁丘、血海、足三里;踝关节取申脉、照海、昆仑、丘墟;肩关节取肩髃,肩髎,臑俞、肩前。
注意:在治疗期间,切忌冷水洗澡。
穴位贴敷的制作与用法
寒贴
【制作方法】白芥子6克、延胡6克、细辛6克、制甘遂3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生姜调和,制成药饼。
贴于百劳、肺俞、膏盲。
大伏天开始贴治,隔7~10天贴一次,直至末伏结束,共贴3年。
【主治】用于寒性哮喘、咳嗽、喘证。
热贴
【组成】麻黄6克、生石膏20克、葶苈子10克、桑白皮10克、白果10克、甘草5克、苏子10克。
研末,醋调备用。
【用法】三伏天敷贴。
用时每次用醋将上药末调成糊状,用胶布固定穴位,可选用肺腧肾腧定喘大椎等,每穴用药末3克,每周贴一次,连贴7~8次。
虚贴
【组成】制附片10克、川乌10克、肉桂5克、桂枝10克、细辛5克、干姜6克、蜀椒6克、天南星10克、吴茱萸5克、补骨脂10克,上药洗净,麻油1000毫升浸1夜,煎熬去渣,入乳香、没药各10克,受膏成膏药。
【用法】伏天外贴,穴位取肺俞,每次2~3次。
【主治】温阳散寒,温肺化饮。
用于阳虚寒饮之寒哮。
肺脾两虚型喘证
【制作方法】五味子3g 白芥子4g 白术3g 半夏3g 当归3g 细辛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脾腧、中脘、命门
肾虚型喘证
【制作方法】五味子3g 淫羊藿3g 肉桂3g 甘遂1.5g 细辛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肾腧、命门
过敏性鼻炎
【制作方法】白芷3g 白芥子3g 荆芥3g 苍耳子3g 细辛1.5g 辛夷花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肾腧、命门
虚寒型胃脘痛
【制作方法】吴茱萸3g 高良姜3g 香附1.5g 山茱萸3g 枳实3g
【制作方法】酒调和,贴于中脘、天枢、足三里、胃腧。
养生妙招穴位贴敷补气血
养生妙招穴位贴敷补气血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感到疲惫不堪。
补充气血是改善亚健康的关键之一。
而穴位贴敷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之一,可以起到补气血的功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养生妙招,借助穴位贴敷的方法来补充身体的气血,帮助人们恢复健康。
一、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肌肉外侧缘,当膝盖弯曲时,该穴位凹陷处的水平的第一横纹上方三寸。
贴敷足三里穴能够补益气血,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将穴位贴敷贴贴敷在足三里穴上,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身体的疲劳状态。
二、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脚的最底部,正中央,当两脚并拢时,涌泉穴位于足底中央,这个穴位与全身各个穴位都有联系。
涌泉穴是人体的气血之源,贴敷涌泉穴能够补充气血,提高免疫力。
将穴位贴敷贴贴敷在涌泉穴上,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三、合谷穴合谷穴位于手背的第一、四节指关节之间,当大拇指与食指并拢时,合谷穴位于手腕横纹的最高点处。
贴敷合谷穴能够滋养气血,调和阴阳。
将穴位贴敷贴贴敷在合谷穴上,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四、太溪穴太溪穴位于小腿内侧小腿骨的后下方,比较容易找到。
贴敷太溪穴能够益气血,养心生血。
将穴位贴敷贴贴敷在太溪穴上,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提高心肺功能。
五、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后正中线的包头上,正好在两个耳垂的中间处。
贴敷百会穴能够补益脑神经,促进血液循环。
将穴位贴敷贴贴敷在百会穴上,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增强记忆力。
总结起来,穴位贴敷是一种有效的养生方法,可以帮助补充气血,增强体质,改善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穴位贴敷的方法和具体操作,最好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贴敷一些常用的穴位,如足三里穴、涌泉穴、合谷穴、太溪穴和百会穴,来改善我们的健康状况。
养生是一种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从小细节入手,才能够真正达到调和阴阳,补益气血的效果,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
中药穴位贴敷10法
中药穴位贴敷10法【运用处方】中药贴敷第1方(冬病夏治消喘膏)【方药组成】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
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度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所选取的穴位上。
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
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取下。
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取下。
所使用的药物应该在当天配制,决不可使用前日剩余或储藏于冰箱的药物。
贴敷的时间以每年三伏天的“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可以根据当地气候因素和个人用药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方药功效】温经散寒,化痰平喘。
【主治病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慢性咳嗽。
感冒,头痛,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胃炎,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肾炎,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免疫功能低下。
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无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男子阳痿、遗精,早泄。
妇女痛经、白带、慢性盆腔炎。
小儿哮喘及反复呼吸道感染。
荨麻疹,冻疮,硬皮病。
慢性咽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运用处方】中药贴敷第2方(天灸膏1方)【方药组成】白芥子50%,斑蝥50%。
【制用方法】称取等量药物,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
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所选取的穴位上。
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三伏天里,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
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
穴位贴敷方
穴位贴敷方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三伏三九穴位帖敷方感冒
薄荷大蒜生姜(风寒大椎穴)
咳嗽
麻黄白芥子肉桂细辛半夏丁香(风寒肺俞脐)
白芥子(少)山药(痰湿肺俞晚用)
吴茱萸肉桂丁香冰片(肺虚痰湿脐)
失眠
吴茱萸米醋(涌泉)
吴茱萸肉桂
小儿积食
山药大黄甘遂(脐)
便秘
山药大黄甘遂(脐)
大黄酒(加热脐)
生姜蜂蜜(贴脐大便不通)(贴睾丸小便不通)
小儿遗尿
丁香肉桂酒(脐)
吴茱萸肉桂(肾俞命门)
预防哮喘
白芷白芥子甘遂半夏
呕吐
生姜半夏(胃寒)
泄泻
白胡椒干姜肉桂吴茱萸
呃逆
丁香吴茱萸生姜姜汁
腹胀
大黄醋
鹅口疮
吴茱萸醋(涌泉)
痛经
肉桂丁香冰片细辛川芎元胡红花当归乳香没药
头痛
川乌醋(风寒)
眩晕
白芥子酒(百会翳风呕吐+内关足三里)
腰痛
肉桂川乌乳香冰片独活(肾俞命门八髎姜汁或酒调)
痹症
乌头干姜胡椒细辛肉桂丁香(寒湿)
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痛痹)
保健
白芥子细辛元胡甘遂肉桂。
穴位贴敷基础方
穴位贴敷基础方
1、腰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丹参、川乌、元胡、莪术、陈醋调和,凡士林外敷痛处。
有小刺激。
2、治带下:取棒根皮、白果、黄柏各20克,敷于脐部,每日换药1次,连用5~7天,白带明显减少。
3、治恶阻:用公丁香、陈皮、半厚各20克,取新鲜生姜30克,煎浓汁调为糊状,敷于脐部,每日换药1次,连敷2-3次,可治脾胃虚寒、胃失和降、早孕呕吐。
4、胃溃疡:黄芪20、白及10、炙甘草10,连敷1个月,敷3月可痊愈。
5、妊娠水肿 :取车前子 10克 ,4个去壳田螺 ,大蒜 5瓣 ,共捣碎成饼敷脐上 ,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每日一换 ,每次敷 8小时。
6、产后恶露不下 (子宫内瘀血 ) :取红花 15克 ,桃仁 25克 ,益母草30克 ,共研细末 ,用黄酒调敷脐部 ,每日换药一次 ,连用 5~ 7天。
7、产后腹痛:取艾绒铺脐部,纱布盖严,再用热水袋放纱布上面热烫。
此法对产后受寒所致的腹痛不止有良效。
8、闭经:红花2g,甲硝唑6片,香丹针,调贴关元穴
9、尿床:五味子,炙麻黄,益智仁,氨茶碱针,等量贴肚脐
10、子宫肌瘤:桂枝茯苓丸贴脐,口服大黄庶虫丸
11、肩周炎:舒筋活血片,氯唑沙宗片,三七片等量贴痛处
12、面瘫:全蝎0.2g,僵蚕0.2g,白附片0.5g,马钱子0.2g,强的松2片,消炎痛2片,
13、三叉神经痛:生川乌、生草乌、白芷、马钱子、黄丹、香油等量调匀贴痛处。
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有哪些
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有哪些穴位敷贴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康复。
穴位敷贴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的症状和需要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贴敷。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穴位敷贴的操作方法。
1.前天柱穴贴敷:前天柱穴位于手臂内侧,肘尖延长线与掌心相交的位置。
用温水将手臂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前天柱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2.足三里穴贴敷: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3寸的位置。
用温水将小腿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足三里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3.内关穴贴敷:内关穴位于手腕横纹的正中线上,掌侧突骨的一横指之上。
用温水将手腕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内关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4.后蒸腾穴贴敷:后蒸腾穴位于足背外翻腰窝中央。
用温水将足背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后蒸腾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5.天柱穴贴敷:天柱穴位于颈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一横指的位置。
用温水将颈部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天柱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6.翳风穴贴敷:翳风穴位于肩胛骨下缘与脊柱外侧缘的中间,第三胸椎棘突下一横指的凹陷处。
用温水将肩胛骨上方的皮肤擦拭干净,然后取一张医用贴纸,将贴纸剪成适当的形状,贴敷在翳风穴上,贴好后用力按压一下。
以上只是一小部分常用的穴位敷贴方法,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穴位可以选择。
贴敷穴位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疾病情况进行选择,同时要注意贴敷的时间和频率,一般来说可以每天贴敷1-2次,每次持续10-30分钟。
在贴敷的过程中要保持坐姿放松,不要过度活动,以免贴敷部位受到影响。
此外,为了增加穴位敷贴的效果,有时还可以在贴敷的过程中使用一些辅助疗法,比如在贴敷前先用温水泡脚、热敷或按摩贴敷部位等。
胆囊息肉的穴位贴敷和中药外敷经验分享
胆囊息肉的穴位贴敷和中药外敷经验分享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上出现的良性肿瘤,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胆囊息肉虽然多数为良性病变,但仍需引起重视。
除了手术治疗外,中医中药的贴敷和外敷疗法也能帮助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
本文将分享一些胆囊息肉的穴位贴敷和中药外敷的经验。
一、穴位贴敷疗法1. 气海穴可调整气血,缓解疼痛穴位:脐中离上丹田三横指,即离脐点约四指宽度的位置。
方法:用温热的艾叶在气海穴上贴敷,每次20分钟,每天2-3次。
效果:气海穴是胆经的穴位,贴敷后能够调和气血,舒缓疼痛感。
2. 天突穴可活血化瘀,促进康复穴位:胸骨最下方的窝骨上窝。
方法:将艾叶烧热,贴敷在天突穴上,每次20分钟,每天2-3次。
效果:天突穴可以活血化瘀,促进胆囊病变的康复过程。
3. 中府穴可调节胆囊功能穴位:胸肋下1寸,第6肋间。
方法:用温热的艾叶在中府穴上贴敷,每次20分钟,每天2-3次。
效果:中府穴是胆囊的经穴,贴敷后可调节胆囊功能,改善相关症状。
二、中药外敷疗法1. 桑叶外敷法方法:将桑叶洗净煮沸,然后敷在胆囊息肉的位置上,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
效果:桑叶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够抑制息肉的生长,缓解症状。
2. 生姜外敷法方法:取一块鲜姜片,贴敷在胆囊息肉的位置上,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
效果:生姜具有温通的作用,能够促进胆囊的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感。
3. 乌药外敷法方法:将乌药研磨成细末,与温开水调成糊状,敷在胆囊息肉的位置上,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
效果:乌药能够活血化瘀,促进组织修复,对于缓解胆囊息肉症状有辅助作用。
总结:胆囊息肉的穴位贴敷和中药外敷疗法是中医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针对特定穴位和应用中药进行外敷,能够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康复,缓解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使用该疗法前建议咨询中医医师,了解自身身体状况和禁忌症,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穴位贴敷和中药外敷疗法能够辅助治疗胆囊息肉,但并不能替代手术治疗。
中药穴位贴敷
中药穴位贴敷——晐喘(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1.咳喘宁贴敷散1号:方剂: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麝香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蜂蜜适量和并穴位外敷,胶布固定2-4小时连续3次,每周一次。
选穴:大椎肺俞膏肓定喘肾俞天突膈腧脾俞膻中每次选用4穴痰多加丰隆穴主治;久咳、痰喘(慢性咽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2.咳喘宁贴敷散2号方剂:白芥子半夏麻黄公丁香肉桂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调匀和并固定于脐中,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主治:咳喘3.咳喘宁贴敷3号方剂:麻黄、吴茱萸、白芥子共研细末,姜汁调糊纳脐中固定。
每2日换药1次,6次为1疗程。
痰多加草决明、莱菔子。
主治:哮喘二、眩晕(高血压)1.眩晕停1号:珍珠母、槐花、吴茱萸方剂:上药共研细末,米醋调膏敷于脐中及双侧涌泉穴主治:肝阳上亢眩晕(高血压)2.眩晕停2号:方剂:吴茱萸菊花肉桂共研细末,老醋调膏于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次晨去除。
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主治:肝阳上亢型眩晕(高血压)3.眩晕停3号方剂:天麻白芥子胆南星苍术白术川芎共研细末,每次取20g,姜汁调膏,睡前贴敷中脘及双侧内关穴或涌泉穴,用胶布固定次晨除去。
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主治:痰浊型眩晕(高血压)头昏头晕。
三胃脘痛1.胃痛1号方剂:附子肉桂高良姜小茴丁香木香吴芋共研细末,姜汁调膏纳脐中以胶布固定,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主治:寒凝气滞胃痛,胀满腹泻。
2.胃痛2号方剂:青皮川楝子吴茱萸延胡索砂仁共研细末,醋调薄并敷于双侧涌泉穴,足三里穴,每日1次。
3.胃痛3号方剂:大黄栀子当归丹参芒硝香附共研细末,清水调膏纳脐中或胃脘部,或神阙、麝香膏固定每日1次。
主治:胃痛胃胀嘈杂反酸四腹泻1.止泻1号方剂:白胡椒炮干姜肉桂吴芋丁香大茴共研细末,姜汁调并敷脐,每日1次。
主治:寒湿泄泻,长鸣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清稀。
2.止泻2号方剂:黄连黄柏砂仁五倍子共研细末,醋调薄并纳脐每日1次。
主治:湿热泄泻,腹痛腹泻,肛门灼热,口渴喜饮3.止泻3号方剂:黄芪补骨脂吴茱萸肉冠附子五倍子小茴香共研细末,醋调敷脐。
穴位贴敷:内科疾病之咳嗽
穴位贴敷:内科疾病之咳嗽1.咳嗽贴方(《中国民间敷药疗法》)穴位:肺俞(双)、膻中、大椎、曲池(双)药物组成:麻黄12克,桂枝10克,石膏6克,积实6克,紫菀8克,苏叶20克制用方法:将药物共研细末,以麻油或凡土林调拌成膏。
先在穴位处拔罐或刺血,然后敷上药膏,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
风寒咳嗽加肩儡(双)、承山(双),风热咳嗽加中府(双)、中院。
主治:外感咳嗽。
2.桂附散[1985年《湖北中医杂志》(1)穴位:肺俞(双)药物组成:附片、肉桂、干姜各20克,山柰10克。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先用拇指在两侧肺俞穴用力按摩半分钟左右,使局部潮红,再将小撮药粉放于穴位上,并以医用胶布3cm×3cm贴牢即可。
隔日换药1次。
主治:急慢性咳嗽(风寒型)。
3.止咳方[1986年《四川中医》(6)]穴位:涌泉(双)药物组成:大蒜适量。
制用方法:将大蒜去皮,捣成泥状备用。
取捣烂后的大蒜泥如豆瓣大一团,置于伤湿止痛膏中心。
每晚洗足后贴双足涌泉穴,次晨揭去,连贴3~5次。
主治:咳嗽、百日咳。
4.止咳平喘膏[1989年《山东中医杂志》(1)]穴位:大杼(双)、定喘(双)、肺俞(双)、天突、膻中药物组成:黄芩、大黄各30克,麻黄20克,细辛6克,葶苈子24克,丹参15克,生姜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
取药粉适量,用鲜生姜汁调成糊状,取适量敷于大杼、定喘、肺俞、天突、膻中穴上(每次取6或7个穴位),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
贴8~12小时取下。
每日1次,6次为1个疗程主治:咳喘。
5.清热化痰膏(《理瀹骈文》)穴位:肺俞(双)药物组成:党参、半夏(制)、白术(麸炒)、陈皮、茯苓、甘草、胆南星、香附、黄岑、黄连、麦冬、积壳、石菖蒲、生姜、竹茹各等份。
制用方法:麻油熬,黄丹收。
每取适量,贴肺俞穴,外盖纱布,胶布固定。
主治:咳嗽(脾虛痰热型)。
6.久咳方(《中国民间疗法》)穴位:涌泉(双)药物组成:胡椒7粒,桃仁10粒,杏仁4粒,栀子仁3克。
(完整word版)穴位贴敷治百病——儿科
小儿腹泻(一)敷脐方[组成]车前子、丁香各1克,肉挂2克. (车前子一袋【分15次用】丁香一袋【分3次使用】肉桂2带【分3次使用】)[制法]上药各研细末、和匀备用.[用法]用时取2克置脐中,然后以加热之纸膏药盖贴于上。
每隔2天换药1次。
[功用]温中止泻。
[主治]1小儿腹泻(脾虚型),[疗效]一般1次即可获效。
无不良反应.[附记]引自《中药贴敷疗法》。
(二)贴剂膏[组成]朱砂、樟脑、松香、明矾各等份。
[制法]上药各研细末,和匀备用.[用法]成人取黄豆大2粒,小儿减半,填于脐中心,外用胶布或膏药封贴,1次不愈者,可在24小时后更换1次。
[功用]温散止痛,因肠止泻。
[主治]1肠炎与婴幼儿腹泻(单纯消化不良)。
[疗效]1治疗肠炎30例,痊愈28例,无效2例。
用治轻型幼、婴儿腹泻30例,痊愈37例,无效3例。
贴后一般2—12小时见效。
[附记]引自1g 75年《赤脚医生杂志》(5)。
(三)止泻敷脐方[组成]吴茱萸、肉桂、黄连、木香各3克,苍术5克. (吴茱萸1袋、肉桂1袋、木香2袋苍术1袋)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与适量葱白捣烂如泥状,摊成药饼状备用。
[用法]上药分2次敷于神阴穴上,外用伤湿止痛膏覆盖固定。
24小时换药1次。
同时配用西药止泻4味药(复方新诺明,多酶片,复方地芬诺脂,次硝酸铋),按体重给药。
[功用]温中燥湿,消炎理气.[主治]小儿肠炎.[疗效]治疗65例,全部有效。
[附记]引自l 991年《陕西中医》(8)。
加减:脾胃虚寒考去黄连,加小茴香、赤石脂各5克;湿热下注者去肉桂、吴茱萸,加秦皮5克。
(四)复方五倍散[组成]五倍子9克,生姜、吴茱萸各6克,白胡椒7粒。
葱白1段。
(五倍子2袋,生姜、吴茱萸各两袋,??)[制法]上药姜葱捣烂,余药研细末,食酷20一25毫升加热至50一60℃与上药搅拌成稀糊状备用。
[用法]脐部先用凡士林涂檫1遍,再趁热(不烫)敷脐部(约6厘米×6厘米,厚0.3—0。
中药贴敷疗法特效配方
中药贴敷疗法特效配方
小儿咳嗽帖敷的配方为麻黄、杏仁、白僵蚕、元胡、细辛、鱼腥草、黄芩、栀子与蜜调制。
小儿脏腑娇嫩,易受到外邪侵袭,最容易侵害肺脏,出现咳嗽咳痰等等表现,尤其是到了秋季干燥时节好发。
因此经常咳嗽的小儿可以选择穴位贴敷对于经常咳嗽的效果较好,且贴敷的时间多为三九以及三伏时节。
配方有:(1)麻黄、杏仁、细辛:主入肺经,主要作用为宣肺化痰润肺止咳,祛风解表等功效。
(2)黄芩、鱼腥草、栀子: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
(3)白僵蚕、元胡:具有祛风通络的作用,可以使药效通达经络。
最后用蜜调服,蜜也有润肺止咳之功效。
穴位贴敷的穴位多为后背的肺俞穴、膈俞穴、以及天突穴和膻中穴。
穴位帖贴敷的时间不宜过长,如果贴敷部位的皮肤发红或者出现水泡要立即将贴敷药膏取下,并注意皮肤部的护理,避免感染。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穴位:神阙、大椎、涌泉;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
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穴位:风池、大椎;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
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穴位:肺俞、大杼、后溪;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
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穴位:肺俞、膻中、涌泉;办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牢固。
此用于寒咳。
哮喘处方:老姜9g,麻黄4.5g;穴位:膏肓、大杼;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穴位:足心;办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日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穴位:天突、肺俞;办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大批,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处方:鹅不食草适量;穴位:鼻孔;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
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
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穴位:脐下;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
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吐逆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穴位:涌泉;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
此治热性呕吐。
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穴位:脐腹;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
失眠的穴位贴敷疗法
失眠的穴位贴敷疗法失眠的穴位贴敷疗法一、方法将珍珠母及丹参各10g共研细末,过筛后备用。
先用酒精棉球擦净脐窝,再取以上药粉撒脐窝内,以填满为度,上盖一胶布固定牢固。
每晚睡前1次,一般连用5~7天为1疗程,即可奏效。
无不良反应,病人亦无不适感,适用于老年人失眠二、将20g吴茱萸、10g合欢皮、10g酸枣仁打碎,磨成细粉,加入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敷在患者各个穴位,其中,敷贴穴位包括三阴交穴、涌泉穴、心俞穴、肾俞穴等,每天敷1次,每次持续敷贴5小时,连续敷1个月;(3)中药穴位贴敷的中药都要现配现用,在贴敷时,药膏要均匀地敷在患者的穴位上;在贴敷穴位前后,可以适当按摩穴位,这样有利于药物吸收,可以最大程度上增加疗效,当按摩到穴位有热胀感时,就可以停止按摩了;(4)如果患者在贴敷后出现皮肤局部瘙痒、痛疼、烧灼的症状,医护人员应该立刻取下药膏贴,马上为患者清洗皮肤,在清洁皮肤后,用酒精擦拭患者的贴敷穴位处,防止患者感染;(5)在中药穴位贴敷期间,提醒患者注意饮食,切忌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禁饮浓茶、咖啡和红牛等兴奋饮料。
三、安神敷脐方组成:肉桂0.3g;冰片1~2g;吴茱萸3g;黄连5g,取上药研末,袋装备用。
服用方法:每夜临睡前取药粉10克(1袋),敷于神阙,以手顺时针方向揉按神阙穴36周,入睡,晨起取下,佩戴时间约7~8h。
每袋药物可反复使用5日,待药味减淡后更换药袋。
四、1.1印堂穴持续贴敷的方法:利眠贴(院内自制)的制作过程,将黏性较强的医用胶布剪成4cm长、2cm宽(不含柄)“T”字形,特制成一种利眠贴,其柄长约1.2cm,宽约1.2cm,在利眠贴中央的黏面装有厚度约1mm、直径约1cm的凸出胶面,然后用光面纸包装备用。
其应用步骤如下。
在患者使用睡眠帖之前嘱其停用一切催眠镇静类药物,而后令患者在睡觉前洗脸后,利眠贴贴于额前印堂处,最好是持续1h左右后再开始卧床休息,同时注意,在休息时首先要取仰卧位,集中注意力保持一段时间后,即可自由变换卧位。
1_国医堂穴位贴敷方案20200621(5)
1_国医堂穴位贴敷方案20200621(5)九品退热——金银花——表热消炎——北豆根——里热湿热——知母——湿热化痰——白果——热痰风寒——鱼腥草——驱里寒鼻炎流涕——鹅不食——解表寒虚寒咳——川贝——虚寒止泻——乌梅——腹中寒消食——陈皮——益气健脾、开胃消积国医堂处方口诀一:治病先治急(炎症、发热)、再治根(寒、热、湿)、后治症(流涕、咳、痰、喘等)。
国医堂处方口诀二:寒热夹杂证,以治热为主,治寒为辅,或不治寒。
中医治疗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一人一方以下常见病贴敷方案供参考,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
常见病贴敷方案:一、感冒(风寒感冒初期、风寒感冒中期、风寒感冒后期、风热感冒、流感)1、风寒感冒初期:打喷嚏、鼻流清涕、恶寒无汗、鼻塞、鼻痒(西医诊断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大椎——鹅不食草;天突——鹅不食草(肺俞或风门可加强鹅不食草)中脘——陈皮(提升中气,宣发卫气);最少3贴,最多5贴。
2、风寒感冒中期:流鼻涕,鼻塞,声音嘶哑、咳嗽,咳清痰大椎——鹅不食草天突——鹅不食草膻中——鱼腥草(可在肺腧加强)中脘——陈皮神阙——知母5贴为宜。
3、风寒感冒后期:咽部红肿、充血、流清涕,咳白痰、或伴有发热(有热像产生时,咽部最先红肿,痰由清转白)大椎——金银花天突——北豆根膻中——北豆根神阙——知母(可加强:中脘陈皮,高热涌泉知母)4、风热感冒:舌红苔黄、咽部红肿、咳嗽、发热等(西医诊断细菌性感冒)大椎——金银花天突——北豆根膻中——北豆根中脘——陈皮神阙——知母肺热在肺腧加北豆根、高热在肺腧加金银花、黄痰在肺腧加白果。
5、流感:发病快、浑身酸痛,高热等贴敷歌诀:甲流横行闹翻天,院内院外人为患穴位贴敷来降魔,治疗甲流事倍半高热初期金银花,大椎解表就用它肺腧风门鱼腥草,透邪达表离不了天突膻中鹅不食,郁而化热豆根加肺与大肠相表里,中脘陈皮促消化神阙知母火下行,辅助退热别落下甲型流感猛如虎,中西结合效果佳初期高热口服配,奥司他韦病毒杀穴位贴敷显身手,联合用药笑开花国医堂创第三代,抗击流感顶呱呱二、发热1、上感发热(热证):咽痛,咽部红肿充血,化脓性扁桃体炎,咽颊炎,咳嗽、发热大椎——金银花天突——北豆根膻中——北豆根(扁桃穴加强北豆根)中脘------陈皮神阙-------知母(根据病情加减,肺腧金银花,膻中北豆根,涌泉知母,中脘陈皮)化扁:天突膻中北豆根,神厥涌泉用知母,大椎就用金银花,扁桃化脓一把抓(加强扁桃穴北豆根)2、上感发热(寒证):恶寒重、发热轻、舌淡苔白、鼻塞、流清涕(风寒感冒伴随发热)大椎——金银花肺腧(或风门)——鹅不食草(发散风寒)天突——鱼腥草膻中——鱼腥草中脘——陈皮神阙——知母根据病情加减膻中鱼腥草,中脘陈皮3、积食发热:腹胀、厌食,不思茶饮等大椎——金银花中脘——陈皮神阙——知母(加强天枢陈皮、涌泉知母)发热篇总结:发热标准方:大椎金银花、神阙涌泉知母+病灶贴敷,腮腺炎、带状疱疹、肠系黏膜炎、气管支气管、肺热等都可导致发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穴位:神阙、大椎、涌泉;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
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穴位:风池、大椎;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
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穴位:肺俞、大杼、后溪;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
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穴位:肺俞、膻中、涌泉;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
此用于寒咳。
哮喘处方:老姜9g,麻黄;穴位:膏肓、大杼;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穴位:足心;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穴位:天突、肺俞;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处方:鹅不食草适量;穴位:鼻孔;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
每用时,取药末约,放入鼻孔中。
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穴位:脐下;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
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穴位:涌泉;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
此治热性呕吐。
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穴位:脐腹;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
此治寒性呕吐。
呃逆处方:皂角末10g;穴位:鼻孔;方法:上一味,用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
此治突呃不止证。
处方:姜汁、蜂蜜各等量,丁香10g;穴位:中脘、阴都;方法:上三味,共捣如膏,取之敷于中脘、阴都穴。
1日换药1次。
此治久呃不止证。
泄泻处方:丁香2g,肉桂1g;穴位:神阙;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以水调和,做成黄豆大药丸,放在肚脐神阙穴上,外贴普通膏药固定。
便秘处方:大黄末10g,芒硝40g;穴位:脐部;方法:上二味,用适量黄酒调和,涂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再用热水袋热熨10分钟左右。
处方:白矾末20g;穴位:脐部周围;方法:上一味,先做一纸捻,围在脐周,将白矾末放于其中,用冷水慢慢淋湿白矾末。
处方:葱白(连须)10g,生姜10g,淡豆豉10g,食盐5g;穴位:脐部;方法:上四味,共捣烂如泥,制成饼状,烤热,趁热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眩晕处方:嫩茶叶60g;穴位:鼻孔;方法:上一味,研为极细末。
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
1日数次。
失眠健忘处方:吴茱萸9g,米醋适量;穴位:涌泉;方法:吴茱萸捣烂,用米醋调成糊状,敷贴双足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
处方:酸枣仁适量;穴位:耳穴神门、皮质下、心、肾、脑点;方法:用开水将酸枣仁浸泡去外皮,分成两半,以酸枣平面贴在直径约10mm的圆形胶布中心备用。
选耳穴,每次1-2个,将药贴压于穴上,并按揉1-2分钟,每日数次按揉。
3-5日换药一次,4次为1疗程。
汗证处方:何首乌适量;穴位:神阙;方法:上药研为细末,用水调成膏状,贴敷神阙穴,用纱布固定。
此用于自汗证。
处方:五倍子(蜜炙)、枯矾各等份,乳汁适量;穴位:肾俞;方法:上二味药混合研细末,过筛,加入乳汁调和成膏,取10-15g药膏,敷于肾俞穴,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
1日换药1次。
此用于盗汗证。
吐衄处方:大蒜2个;穴位:足心;方法:大蒜2个,捣为泥,敷贴双足心,4小时敷1次,连续敷贴。
此治吐血。
处方:白及15g;穴位:印堂;方法:上一味,研为细末,用冷水调和,涂敷两眉之间印堂穴,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
此治鼻衄证。
注意:治疗期间忌喝酒。
水肿处方:针砂、猪苓、生地龙各9g,甘遂10g;穴位:脐部;方法:上四味,先将针砂加食醋煮数沸,取出炒干,再同猪苓、地龙共研为细末,用葱汁调和,做成饼状,贴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1日换药2次。
癃闭处方:独头大蒜1个,山栀子6g,食盐60g;穴位:脐部、阴囊;方法:共捣为末,加清水调和,敷于脐部,若小便不通,再加敷阴囊部位。
遗精处方:硫黄、丁香、胡椒、杏仁各10g,麝香少许,红枣肉20g;穴位:脐中;方法:上六味,共捣研如泥,做成黄豆大药丸若干粒。
每用时,取一丸放在脐中,外用纱布固定。
处方:五倍子(炙)15g,煅龙骨15g;穴位:脐中;方法:共研末,唾液调糊为丸,如龙眼核大。
用时纳入脐中,外以布扎。
3日1换,久用有效。
面瘫处方:皂角(去皮)1500g;穴位:地仓、颊车;方法:上药研末,用陈醋调成膏状,敷贴面部穴位地仓、颊车,左侧病患贴右边穴,右侧病患贴左边穴。
药干燥后换掉再敷。
头痛处方:葱白、薄荷各等份;穴位:太阳、眉心;处方:用开水泡上药,后贴于双侧太阳穴及眉心处。
此用于风热感冒头痛。
处方:川芎、芒硝各10g;穴位:鼻孔;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
每用时,以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患者鼻孔中。
此治偏、正头痛。
胸痹处方:丹参、川芎各适量;穴位:A组:心俞、巨阙、内关、上巨虚;B组:厥阴俞、中脘、间使、足三里;配穴:偏于气滞者加肺俞、气海,偏于血瘀者加膻中、膈俞,偏于寒凝者加关元、命门、中极,偏于痰浊壅盛者加太白、丰隆;方法:将中药丹参、川芎各适量,制成粟粒大小的药丸2粒,贴在7mm×7mm的二氧化锌橡皮膏上。
每用时,将膏药贴于所选穴位上,隔日贴药1次。
腹痛处方:葱白(连须)7个,胡椒适量,枯矾6g;穴位:脐部;方法:上三味,共捣烂,用乳汁调和,做成饼状,敷在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此治寒积腹痛。
处方:老生姜60g,豆豉15g,葱头(连须)3根;穴位:脐中;方法:上三味,共杵成药饼,烤微热,贴脐中,布扎12小时。
此用于便秘腹痛者。
处方:川楝肉30g;穴位:肛门;方法:上一味,用酒浸泡1小时左右,取出,用干净纱布包裹,塞入肛门内。
此治虫积腹痛。
痹证处方:吴茱萸16g,大蒜1头;穴位:足心;方法:上二味,共捣烂,取药包患侧足心。
1日1次。
坐骨神经痛处方:马钱子、乳香、没药、麻黄各250g;穴位:阿是穴;方法:上四味,共研为细末,加蜂蜜调成膏状。
每用时,取膏药适量敷于痛点阿是穴,外用纱布包扎固定。
三叉神经痛处方:马钱子、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等份;穴位:太阳、下关、颊车或阿是穴;方法:上五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每用时,取药末适量,以黄酒或醋调成膏状,敷贴在穴位上,外用纱布覆盖,并以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
痛经处方:食盐(研末)300g,生姜120g,葱头1握;穴位:阿是穴;方法:上三味,先将姜、葱洗净,后共炒热,温熨腹部痛处阿是穴。
经闭处方:红花50g、食醋200ml;穴位:鼻孔;方法:上二味,一同煎煮,趁热熏蒸患者鼻孔。
崩漏处方:蓖麻叶1张;穴位:头顶;方法:上药捣烂,包在患者头顶上。
1日换药1次,可止血。
处方:艾叶适量;穴位:隐白;方法:上药捣烂,加热,敷贴隐白穴。
1日换药1次。
左右穴同时使用,也可交替使用。
胎位不正处方:鲜生姜适量;穴位:至阴;方法:上一味,捣成泥状,用生姜泥分别敷贴双侧至阴穴,外用塑料薄膜包裹。
每日贴1次,可连续用2-3日。
乳痈处方:生半夏10g;穴位:鼻孔;方法:上一味,研细末。
每用时,以一纸筒,取药末少许,放入患者鼻孔中。
处方:生南星1粒;穴位:鼻孔;方法:上一味,捣烂,用细纱布包裹成花生米大小的药栓,塞入一侧鼻孔中,当鼻内有热辣感即取出,塞入另一侧鼻孔中。
乳缺处方:麦芽、芒硝各等份;穴位:乳房;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备用。
每用时,将药袋贴敷乳房上,湿则另换1药袋,交替使用。
小儿惊风处方:天南星1个,全蝎1条;穴位:囟门;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唾液调和成膏状,敷涂于患儿囟门上。
抽搐止则停用。
若抽搐未止,则继续敷涂。
此用于小儿急惊风。
处方:胡椒、栀子各7粒,葱白7根;穴位:心窝;方法:上三味,共捣研烂,加细面,以鸡蛋清调和成泥状,摊在布上,贴于心窝处。
此治小儿慢惊风。
小儿泄泻处方:五倍子、吴茱萸、公丁香、灵磁石、白芥子各等份,冰片或麝香少许;穴位: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配穴:吐乳加内关,发热加大椎,久泻加脾俞、肾俞、大肠俞;方法:前五味,共研极细末,加冰片或麝香少许,用油膏调成黄豆大药丸。
取药丸贴敷穴位,盖以伤湿膏。
1日换药1次,5次为1疗程。
小儿积滞处方:胡椒、公丁香;穴位:肚脐;方法:上二味,研细末,以水调和成饼,贴敷肚脐,24小时更换1次。
小儿顿咳处方:阿魏6g,膏药1张;穴位:天突;方法:将阿魏放膏药上,敷贴天突穴。
小儿发热处方:铅粉30g,酿酒小曲10枚;穴位:胃口及手心、足心;方法:以鸡蛋清调水粉,略稀,涂小儿胃口及两手心。
复以酒曲研烂,用热酒和做二饼,贴两足心,用布扎之。
小儿夜啼处方:陈茶叶适量;穴位:脐上;方法:将茶叶嚼烂后,捏成小饼状,敷贴在患儿脐上,外用棉花盖上扎好,10分钟后即可停止。
小儿尿床处方:五倍子30g;穴位:脐部;方法:上味药,研为细末,用唾液调和,分做成6块药饼。
临睡前取药饼一块置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
处方:硝石、白面各10g;穴位:足心;方法:上二味,共研为细末,用井水调和成糊状。
临睡时涂于足心,外以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
湿疹处方:白芷、白及、白枯矾、黄柏、硫黄各25g;穴位:阿是穴;方法:上五味,共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若湿疹未流水或未溃烂,取药末以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部阿是穴处;若湿疹已流水或溃烂,取药末直接撒于患部阿是穴处。
每日换药1次,病甚者可每日换药2次。
扭伤处方:大黄粉、生姜汁各适量;穴位:阿是穴;方法:上二味,混合调匀成膏状,备用。
每用时,将药膏平摊在扭伤处阿是穴,覆盖油纸或塑料薄膜以保持湿润,再用纱布、胶布等固定。
敷12-24小时,若未愈者,再敷之。
目赤肿痛处方:决明子适量;穴位:太阳;方法:上一味,炒,研细末,以茶调敷太阳穴,干则易之。
处方:独头大蒜2粒;穴位:足心;方法:上一味,去皮,切成薄片,贴于两足心,外用纱布固定。
处方:黄木香花50g;穴位:头顶百会;方法:上一味,铺于头顶百会处,外用纱布固定。
咽喉肿痛处方:绿豆粉30g;穴位:颈项;方法:用鸡蛋清调绿豆粉成膏糊状,敷贴在双侧颈项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