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国学概论复习考试题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系国学概论复习考试题目

《尚书》经文的真伪:

《尚书》经文的真伪问题,学术界多以秦始皇焚书为界。凡形成于先秦的文献典籍皆认为“真”;秦火之后,后人编造而冒称《尚书》经文者为“伪”。始皇焚书,《尚书》遭焚禁最严,亡数十篇。《汉书*艺文志》:“《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迄于秦凡百篇。……秦燔书禁学,济南伏生独壁藏之。汉兴,亡失,求得二十九篇。”解说《尚书》经文的《传》,也有后人所撰而冒称前贤所撰的现象;因其所冒者为西汉武帝时的孔安国,故被称为“伪孔《传》”。《尚书》真伪问题:

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献了一部《古文尚书》,58篇(内有《今文尚书》33篇),并有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此即后来所说的《伪古文尚书》及《伪孔传》,其中包括《今文尚书》28篇,但梅把它分成了33篇,分《尧典》下半为《舜典》,《皋陶谟》下半为《益谡》,《顾命》下半为《康王之诰》。梅氏又从《书序》中选了18个篇题,从当时存有的一些古籍中搜集文句缀成22篇,另新撰《泰誓》3篇,这就是《伪古文尚书》25篇。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汇集各家成果,列出128条证据,指出《古文尚书》当为伪书。

《尚书》今古文问题:

经书的今古文之争起于《尚书》。秦灭后,秦博士伏生取出曾藏于屋壁夹缝中的《尚书》竹简,但多已断烂,经过整理,得出28篇,

再加上当时人所献《泰誓》(有人说是伪书),共29篇。因为这29篇是用汉代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写的,故称之为《今文尚书》。《古文尚书》,指汉代人发现的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尚书》。班固说:“《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刘歆当时请以此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家的反对,从此引起了今古文之争。孔氏壁中《古文尚书》亡佚于魏晋之际。

三家诗:

西汉时期,保存研究《诗经》的主要有四家,即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鲁人毛亨与赵人毛苌共传的“毛诗”。其中,毛诗的传本经文原用先秦古文写成,属古文诗学。而鲁、齐、韩同属今文诗学,传本经文都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合称“三家诗”。东汉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独存。

《尚书》的书名:

《尚书》是上古王朝夏、商、周等的历史文献汇编。本称《书》。所谓“书”,在上古专指史官的记载。史官的职掌是记载君主的言论与重大事件。史官的记录汇集成册,便称为《书》。

《尚书》之名起于西汉,汉孔安国说:“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王充《论衡*正说》:“《尚书》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如王充所说,其解有二:一、尚指上古,由来久远;二、

尚指帝王,高居在上。

《诗经》中的国风:

1.《毛诗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这一解释,大意是说,由于风能吹动万物,所以就用“风”来比喻风教、教化和讽刺、讽谏的作用。

2.朱熹《诗集传》:“国者,诸侯所封之域;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这是说,国,指诸侯所管辖的区域;风,是民俗歌谣。

3.高亨《诗经今注》:“所谓国风,就是各国的乐曲。”

现在一般研究者认为,“风”即“声”,也就是地方乐歌或土风歌谣。采诗说:

采诗之说,始于汉代。《礼记*王制篇》说:“天子五年一巡守(视察诸侯所守之地)。岁二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艺文志》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说法,他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班固与何休对采诗的说法虽有不同,但都肯定有采诗的事。但是在先秦古籍中找不到有关采诗制度和采诗活动的记载。采诗之说虽无明证,却是很有可能的。因为统治者为了考察民情,了解施政的得失,以便于巩固政权,很需要通过采诗掌握民众的思想动态。此外,通过采诗,还可丰富宫

廷乐章,以满足庆典、祭祀和宴乐等对声乐的需求。从这部诗歌总集编纂成书的客观情况来考虑,也可以说明它是经过采集整理而完成的。《诗经》中的诗歌,其创作年代长达五六百年,包括的地区十分广阔,而其形式、用韵却基本一致。这在古代交通不便,各地语言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如果不是通过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要完成这样一部体制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编辑是根本不可能的。

删诗说: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课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凡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对于这种说法,拥护者不少,反对者也大有人在。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夫子返鲁在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丁巳,时年已六十有九,若云删诗,当在此时,及何以前此言诗,皆曰“三百”,不闻有三千说耶?此盖史迁误读正乐为删诗云耳。”方玉润根据孔子言诗,只说“三百”而未说三千;只说为雅颂正乐,未说对诗有所增删的记载,否定司马迁关于孔子删诗之说。另外,《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关于季札观乐的记载,可为否定删诗之说最有力的证明。吴公子季札游鲁观周乐,让月工为他演唱《风》、《雅》、《颂》。其分类、名目、先后次第和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还不满十岁,由此可以断定孔子以前《诗经》已有定型的本子,今本《诗经》根本不可能由孔子删定。一般认为整理编辑《诗经》的是周王朝的乐官。

四始说:

始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此四始是指《风》,《小雅》,《大雅》,《颂》四者的开始。《毛诗序》也提到“四始”,认为《风》,《小雅》,《大雅》,《颂》四者为王道兴衰之所由始。

《周礼》:

《周礼》,初名《周官》、《周官经》,是古文经学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儒家“十三经”中,它是唯一一部阐述儒家理想官制的典籍,对中国古代官制的置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周礼》涉及范围广泛,举凡城乡建置、礼乐兵刑、天文历法、宫室车服、农商医卜、工艺制作等几乎无所不包,它是我们了解、认识和研究我国古代官制、政治史、文化史的一把钥匙。

《周礼》是一部以官吏制度体系与政治思想体系相结合的有机的理想政治典章。在其官制体系里,汇集了周秦以来实存和虚拟的官名与职掌;在其思想体系里,融合了儒、法、阴阳等思想。

作者及成书年代:以下几种意见:1.《周礼》为周公手作,成书于西周。这一说法影响最大。刘歆就持此看法。后郑玄大力倡导此说。后来贾公彦、王安石、张载、朱熹等都倡此说。2.《周礼》作于西周。代表为当代学者蒙文通和日本学者林泰辅。3.《周礼》作于春秋。代表为当代学者刘起釪。4.《周礼》作于周室东迁之后,战国之前。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