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水肿中医内科学
• 3.临床辨证以阴阳为纲,分清病因、病位,还 须注意寒热、虚实的错杂与转化。
• 4.治疗原则为发汗、利尿、泻下逐水;阳水应 以驱邪为主,发汗、利水、解毒或攻逐;阴水 当以扶正为主,温肾健脾。
辨证论治二治疗原则发汗阳水祛邪酌用逐水利小便配合活血化瘀健脾阴水扶正祛邪利水温肾辨证论治三证治分类水肿阳水证治水肿阴水证治证型脾阳虚衰证肾气衰微证主症身肿腰以下为甚按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特点之凹陷不易恢复甚按之凹陷不起腰部冷痛酸重尿少临脘腹胀闷纳减便或增多床兼症溏小便短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表面色萎黄神倦肢冷面灰或白光白现心悸气促舌淡苔白腻或白舌淡胖苔白苔脉滑脉沉弱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病机脾阳虚衰气不化水肾气虚衰水失蒸化治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例方实脾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附子
病位在肺、脾。 阴水属虚或虚实夹杂,多由饮食劳倦、禀赋
不足、久病体虚所致,病位在脾、肾。
[病因病机]
5.水肿转归: 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水湿壅盛或阴水日久,脾肾衰微→水邪凌心犯肺。 水肿后期,肾阳衰败,气化不行,浊毒内闭→关格。 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膀胱气化无权
→癃闭。 阳损及阴→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水肿兼眩晕。
• 5.一般而言,阳水易消,阴水难治。
[临证备要]
• 1.正确使用攻下逐水法:
• 适应症:全身高度浮肿,气喘、心悸、腹水、
小便不利、脉沉而有力者;
• 代表方:十枣汤---
•
以祛水为急,使水邪从大小便而去。
• 注意:逐水峻药应慎用。
应中病即止,待水肿衰其大半即应停药,以
免过用伤正,俟水退后,即行调补脾胃,以善
特发性水肿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断治疗
沦著 ・ 社 巾 药
特 发 性 水 肿 的中 医辨 证 分 型 及 诊 断 治 疗
刘 占国 张 江 平
动后下肢…现肿胀 , 微恶风寒 , 无汗 , 口不 渴, 尿常规正常 。舌淡 , 苔薄 白, 脉浮缓或 紧 。治 宜 : 宣 肺利 水化 湿 。方 药 : 麻 黄连 翘赤小豆汤加减 : 陈德兴采用宣肺利水化
湿的方法… , 根据 张 仲景 《 伤寒 论 》 中 的
麻 黄 连 翘 赤 小 豆 汤 化 裁 治 疗 妇 女 特 发 性 水肿 5 0例 , 痊愈 的 4 3例 , 好 转 的 5例 , 无 效 的 2例 , 总有 效 率 9 6 % 。 方 中 以 麻 黄 为君 , 发汗利水 , 开鬼 门 , 使 湿邪从 汗 出 ; 配 合 桑 白皮 、 赤 小豆宣肺利水消肿 ; 陈皮 、
《内经》 云: “ 饮入 于 胃 , 游溢 精气 ,卜
输于肺 , 通调 水道 , 下 输膀 胱 , 水津 四布 ,
效率 9 7 . 2 %, 取得 了满 意的效 果 。方 中 以焦 白术 为君 , 补脾益气 , 使脾气得实 , 则
脾 健 运 而 水 自行 , 更 以 炮 附 子 为 臣补 先 天 元 阳之 气 亏 , 补 肾 的 同 时 又 问 以 补 火 生 土, 所 以治 脾 。配 以 生 姜 入 肺 经 , 其 性 走 而不守 , 通调水 道 , 决渎 三焦 , 散 发水 气。 佐 以茯 苓 、 泽泻 、 车 前子 三药 即利 阴中之
苓淡渗利湿 健脾 , 逐水饮 出下 窍 ; 白术 燥
五经 并 行 ” 。认 为肺 为 水 之 上 源 , 主 行
水 。若 雾 露 之溉 , 灌 注 四旁。若 肺 气 郁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水肿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水肿
1、心力衰竭水肿:常选用真武汤(白术、白芍、茯苓、附片、生姜);
2、心包积液:常选用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
3、渗出性胸膜炎:常选用椒目瓜蒌汤(椒目、瓜蒌、桑皮、葶苈子、泽泻、猪苓、茯苓、车前子、杏仁、枳壳、桂枝、冬瓜皮);
4、肝硬化腹水:常选用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或下瘀血汤(大黄、桃仁、地鳖虫);
5、急性肾炎水肿:常选用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或复方地肤子汤(地肤子、荆芥、苏叶、桑皮、瞿麦、黄檗、车前子、蝉蜕);
6、慢性肾炎水肿:常选用益肾汤(当归、赤芍、川芎、红花、丹参、桃仁、益母草、银花、白茅根、板蓝根、蒲公英);
7、肾病综合征水肿:常选用桃仁四物汤(当归、地黄、赤白芍、川芎、桃仁、红花)加丹参、益母草、鸡血藤、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等。
或决水汤(车前子、茯苓、王不留行、肉桂、赤小豆)合滋肾通关丸(知母、黄檗、肉桂);
8、特发性水肿:常选用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苏叶、乌药、陈皮、生姜、木瓜、甘草)。
或者行气利水汤(木香、厚朴、大腹皮、槟榔、枳壳、桑皮、茯苓、苡米、牛膝、冬瓜皮);
9、功能性水肿:常选用归脾汤(党参、黄芪、白术、茯神、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10、营养不良性水肿:常选用千金鲤鱼汤(鲤鱼、白术、生姜、芍药、当归、茯苓)。
或者补土利湿方(党参、苍白术、赤猪苓、苡米、山药、泽泻、防己、神曲、陈皮);
11、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水肿:常选用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萸肉、杞果、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鹿角胶)。
中医水肿病证及治疗
中医水肿病证及治疗水肿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症的病证。
病因病机1.病因(1)风邪袭表:风为六淫之首,每夹寒夹热,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博,发为水肿。
(2)疮毒内犯:肌肤患痈疡疮毒,火热内攻,损伤肺脾,致津液气化失常,发为水肿。
(3)外感水湿: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时间过久,水湿内侵,困遏脾阳,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水无所制,为水肿。
(4)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为水肿。
2.病机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传输,三焦气化不利。
其病在肺,脾,肾,关键在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淤血。
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
风邪犯肺,肺气失于宣畅,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为水肿。
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功能。
外感水湿,脾阳困阻,或饮食劳倦损及脾气,造成脾失转转输,水湿内停,成水肿。
3.诊断要点(1)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全身。
(2)轻者仅眼睑或足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严重者可见尿闭或尿少,恶心呕吐,头痛,抽搐,神昏等危象。
3.可有乳蛾,心悸,疮毒,以及久病体虚史。
辨证论治4.辨证论治肾阳衰微证主症: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苍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细无力。
病机概要:脾肾阳虚,水寒内聚。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代表方剂: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常用药物:附子肉桂巴戟肉仙灵脾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等。
5.预防与调护1.避免风邪外袭,外感风邪,是水肿发生与复发的重要因素,为防止风邪外袭,病人应注意保暖,感冒流行季节,外出带口罩,避免去公共场合,室内通风,多锻炼,常服用玉屏风散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防止水湿外侵,生活环境潮湿者,宜迁居干燥处,平时应避免冒雨涉水,或湿衣久穿不脱,以免湿邪外侵,造成水肿发生。
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现代医学多用于:急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 腱鞘积液等。
(五)阴水--脾阳虚衰
主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
(三)阳水--水湿滞留
主证:全身浮肿,小便短少,身体困重,
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化湿健脾,通阳利水 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桂枝10白术20猪苓20茯苓30泽泻10桑白皮10
陈皮10大腹皮15茯苓皮20生姜皮10 苍术10 葶苈子10
(四)阳水--湿热壅盛 主证: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
西医对应疾病参考: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 性肾炎急性发作 等属于风水泛滥证的。
(二)阳水--湿毒浸淫
主证:眼睑头面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
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恶风发热,舌质红, 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 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金银花15g,野菊花6g,蒲公英6g, 紫花地丁6g,紫背天葵6g 。 西医对应疾病: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 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水痘、 玫瑰糠疹、过敏性皮炎等。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型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术后黄疸、妊娠期黄疸等 。
茯苓10 白芍10 附子(炮、去皮、破八)10 白术20 甘草5 生姜10 现代医学多用于:肝、肾、心性水肿,耳源性眩晕 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水肿的辨证论治
水肿的辨证论治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目窠、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
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慢性肾炎以及心功能不全所致的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等,均可参照本文处理。
水肿,有阳水、阴水之分。
阳水发病急骤,多从头面部先肿,皮肤鲜泽光亮,按之凹陷易恢复,肿势腰以上为剧;阴水起病缓慢,多从下肢先肿、皮肤萎黄或灰黯、按之凹陷恢复较慢,肿势腰以下为剧。
临床辨证,当以阴阳为纲。
阳水属实,有风水、水湿、湿热之别,治以祛邪,分别给予发汗、利水、攻逐等法;阴水多属本虚标实,治以扶正祛邪,用健脾、温肾、通阳利水等法。
若因脾虚气血不足,湿邪留滞者,则宜补气养血,健脾化湿,不宜过于分利。
按语:(1)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失常密动相关。
治疗时应根据脏腑病证,灵活运用利水、宣肺、益气、温化等法。
(2)在临床上还必须注意阴水与阳水的转化。
如阳水迁延不愈或屡经反复、正气渐伤,可转为阴水;阴水复感外邪导致水肿加剧,则可表现阳水标实证。
不论阴水或阳水,若水肿不退,日益增剧,水邪上凌心肺,均可出现腹大、胸闷、喘咳、心悸等严重证候。
(3)上述各个证型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二证或者二证以上同时出现。
如水湿郁久,既可伤及脾阳,又可湿郁化热,壅阻三焦。
脾阳不振,日久不仅伤及肾阳,形成肾阳衰弱证,又往往脾肾阳虚,同时存在,而且在临床上比较多见。
临证时当注意证型间的转化与兼夹,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
(4)当水肿消退后,应根据肿退后的临床表现给予培本,采取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巩固疗效。
(5)气血两虚证,多属营养不良性水肿,功能性水肿,肿势一般不剧,治疗上以补养为主,切忌过于分利。
(6)水肿病均应忌盐及硷类食物,以利于消退水肿,并应注意休息,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发生,避免病情反复发作。
(7)水肿病经过一般常法治疗无效,有血瘀证候,如肌肤有血缕赤痕,舌质有紫气瘀斑,下肢肿硬色紫,或妇女月经不通者,可参合运用活血化瘀法,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泽兰、刘寄奴、凌霄花、马鞭草、路路通、益母草等。
水肿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水肿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水肿一、概述1.水肿的定义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2.水肿的源流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对水肿病的发病已认识到与肺、脾、肾有关。
对于水肿的治疗,《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在治疗上又提出了发汗、利尿两大原则:“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水肿》中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
3.《素问·汤液醪醴论)对水肿治则的认识《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垄……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4.《丹溪心法》中对阴水、阳水分类的认识“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涩赤,此属阴水。
”5.主要相关西医疾病的诊断慢性肾炎:临床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症状。
早期可体倦、乏力,腰膝疫软等,水肿时有时无,病情时轻时重,伴随病情发展可渐有夜尿增多,肾功能有不同程度减退,最后发展戒肾衰竭二、病因病机1.水肿的病因(1)风邪袭肺风为六淫之首,每夹寒夹热,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搏,发为水肿。
(2)疮毒内犯肌肤患痈疡疮毒,火热内攻,损伤肺脾,致津液气化失常,发为水肿。
(3)外感水湿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湿衣裹身时间过久,水湿内侵,困遏脾阳,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水无所制,发为水肿。
(4)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嗜食辛辣,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因生活饥馑,营养不足,脾气失养,以致脾运不健,脾失传输,水湿壅滞,发为水肿。
(5)禀赋不足,久病劳倦先天禀赋薄弱,肾气亏虚,膀胱开合不利,气化失常,水泛肌肤,发为水肿。
或因劳倦过度,纵欲无节,生育过多,久病产后,损伤脾肾,水湿输布失常,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2.水肿的病机及转化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阉,三焦气化不利。
水肿的辨证论治
水肿的辨证论治水肿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阳水和阴水是水肿的两种主要类型。
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所致,起病较急,病程较短,肿多先起于头面,按之凹陷即起,常伴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实、热证。
阴水多因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起病缓慢,肿多先起于下肢,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常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
辨证时应注意阳水和阴水之间可互相转化,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
二、治疗原则水肿的治疗应分阴阳而治,阳水主要治以发汗、利小便、宜肺健脾,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总以祛邪为主;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健脾、益肾、补心,兼利小便,酌情化瘀,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
虚实并见者,则攻补兼施。
三、分证论治___1、风水泛滥症状:浮肿起于眼睑,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甚者眼睑浮肿,眼合不能开,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痛,小便短少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口渴,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兼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如浮肿较甚,此型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越婢加术汤。
方用麻黄、生石膏、白术、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以宣肺散表、清热健脾、化湿消肿为主。
也可以加入浮萍、茯苓、泽泻等药物,以协助宣肺利尿消肿功效。
如果风热偏盛,可以加入连翘、桔梗、板蓝根、鲜白茅根等药物,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如果风寒偏盛,则去石膏加入苏叶、桂枝、防风等药物,以助麻黄辛温解表之力。
如果出现咳喘较甚的症状,可以加入杏仁、前胡等药物,以降气定喘。
如果出现汗出恶风的情况,可能是卫气已虚,可以使用防己黄芪汤加减,以助卫解表。
如果表证渐解,但身体仍然感到沉重且水肿不退,可以按照水湿浸渍型进行治疗。
对于湿毒浸淫的症状,可以使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进行治疗。
前方使用麻黄、杏仁、梓白皮等药物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方使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等药物加强清解湿毒之力。
水肿辨证论治
水肿辨证论治水肿是因外感风寒湿热毒邪或内伤劳欲、饮食情志失调、久病体虚,使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终致三焦失去宣上畅中导下功能、膀胱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而致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出现以体表浮肿胀大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甚者可伴有胸水、腹水等。
其病机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与心肝两脏密切相关,临床不可忽视。
本病发病率高,可见于西医多种疾病过种程中,因而病情复杂,且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
1治法1.1 消肿当调气: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脏腑组织各种机能活动、水液代谢全赖气的推动,气机通畅则水液不会潴留,气虚气滞均可导致水肿的发生或使原有水肿加重。
所以治疗水肿要注意补气行气及调理气机的升降开阖。
“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
邪气犯肺,宣降失司,肺气郁闭,则水道不通,自当据表寒表热的不同而疏表祛邪、宣散肺气,表解亦当少佐发汗药于利尿剂中,目的在于宣开肺气,肺为水之上源,里气得通则水道通畅。
湿困中焦,升降受阻,脾气滞而不运则水停,故当在澡湿利尿的基础上加用行气之品能更好地起到运脾利水的作用。
行气可疏肝、调理气机使三焦通达水道畅通,同时脾主运化、肾司开合与肝之疏泄功能息息相关,当预以重视。
1.2 消肿当活血:“血水同源,血不利则为水”。
水肿常有血瘀见症,尤其是水肿日久气血虚衰,络脉瘀阻,形成血瘀。
则属虚实夹杂。
瘀不除则肿难消。
常选加桃仁、红花、赤芍、泽兰、坤草、丹参、水蛭、蜈蚣、全蝎。
但活血利水多耗气,故用此类药宜加用补气药防之,气充能使活血化瘀药作用增强。
活血祛瘀法往往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1.3 消肿重培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水肿既病正气己然内虚。
《付青主女科》治疗产后水肿“必以大补气血为先”,说明治疗水肿要注意扶正培本。
当据气血阴阳及肺脾肾心之不同而补之。
不可一味利之,可能越利越肿或肿势易于反复。
肾阳虚损,血浆蛋白低于20 克/升者更应先培其本再图消利。
常以济生肾气丸为主,选加阿胶、紫河车、红参等血肉有情之品扶正培本,常收到较好的疗效。
中医内科:水肿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水肿辩证论治。
细目一:概述一、水肿的概念及源流1.水肿的概念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2.水肿的源流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其病因病机,《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金匮要略》以表里上下为纲,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
该书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在治疗上提出了发汗、利尿治法的适应证:“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备急千金要方》首次提出了水肿必须忌盐。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云:“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便多泄……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
”此外,严用和对于水肿的治疗,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在前人汗、利、攻的基础上开创了补法,使水肿的治法更为完备。
《仁斋直指方·虚肿方论》创立活血利水法治疗瘀血水肿。
明代李梃《医学入门》提出疮毒致水肿的病因学说,对水肿的认识日趋成熟。
二、《丹溪心法》中对阴水、阳水分类的认识;《素问·汤液醪醴论》对水肿治则的认识《丹溪心法·水肿》将本病分为阴水、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
”对于水肿的治疗,《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
三、水肿与西医病名的关系本篇论及的水肿主要以肾性水肿为主。
包括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等。
水肿中医辩证论治
水肿中医辩证论治水肿是指由外感、内伤多种原因造成肺脾肾三脏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致使体内水液潴留,泛滥于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的疾病。
西医学中心原性水肿,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所见之肾原性水肿,低蛋白血症、维生素B,缺乏症、严重贫血等引起的营养不良性水肿,甲状腺机能减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引起的内分泌性水肿,以及特发性水肿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早在《内经》时代,中医学对水肿病已有了较为系统与朗确的认识。
《内经》中出现了风水、石水、涌水的名称,对水肿症状已作详细描述,如《灵枢·水胀》说:“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素问·评热病论》中说:“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对水肿的病机病位,《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阴阳别论》指出:“三阴结谓之水”。
《素问·水热穴论》说:“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又说,“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下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
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按表里上下把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5种类型;又由五脏发病的机制与证候,言及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
《中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充分认识到水肿病之危重难愈,指出:“人中百病,难疗者莫过于水也。
水者,肾之制也。
……又三焦壅,荣卫闭络,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故为水病”。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将水肿划分成“十水候”;同时指出了水肿病与肾、脾、胃三脏密切相关,说:“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胃合,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浸渍脏腑,脾得水湿之气,加之则病,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独归于肾,三焦不泻,经络闭塞,故水溢于皮肤,而令肿也”,又说,“水病者,由脾肾俱虚故也……令人上气体重,小便黄涩,肿处按之,随手而起是也”。
水肿的中医辩证论治
水肿的中医辩证论治1.风水相搏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无汗,肢节酸楚,小便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疏风解表、利水消肿。
越婢加术汤加减。
2.风热水停证:眼睑浮肿,延及全身,来势迅速,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红肿疼痛,身发疮疖,甚则溃烂,小便不利,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疏风情热、利水消肿。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蝉衣、片参等。
3.水湿内停证:全身水肿,按之没指,不易随复,小便短少,身体闲重,胸闷腹胀,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濡缓。
化湿利水。
丘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4.湿热窒盛证:遍身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脘腹胀闷,烦热口渴。
小便短黄,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清热利湿消肿。
疏凿饮子加减。
5.脾气虚水泛证:下肢肿胀,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痞满胀闷,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声低气短,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弱。
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春泽汤加淮山、黄芪、防己等。
6.脾阳虚水泛证:肢体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畏冷肢凉,小便短少,大便或溏,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温补脾阳、利水消肿。
实脾饮加桂枝、黄芪等。
7.水气凌心证:水肿日甚,心悸胸闷,气息喘促,倚息不得卧,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胖,脉弦细。
温补心阳、化气行水。
真武汤加减。
8.血瘀水停证:久病水肿,腹大青筋,口渴但欲漱水不欲咽,肌肤甲错,面色黧黑,舌质紫暗,苔润,脉沉迟涩。
活血化瘀、化气利水。
血府逐瘀汤合四苓散加减。
9.肾阳虚水泛证: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少,四肢厥冷。
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白,舌质溯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温补肾阳、利水消肿。
济生肾气丸加减。
10.阴虚水停证: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
滋阴利水。
六味地黄汤加猪苓、阿胶等。
简述水肿的辩证要点
简述水肿的辩证要点
水肿的辩证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别阳水和阴水:阳水发病急骤,从头面开始,继及四肢及胸腹,腰以上为剧,按之凹陷较容易恢复,常伴有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证的表现。
阴水发病缓慢,水肿迁延反复不愈,多从下肢开始,继及腹胸、上肢、头面,以下肢为甚,按之凹陷深而难复,常伴有脾肾阳虚之证。
2. 辨病因:水肿发生后,要辨别病因是外感还是内伤。
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内伤多由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所致。
3. 辨部位:根据水肿的部位,可以判断病因。
肾炎的水肿部位主要见于额头、眼睑、双侧的下肢脚踝部;心源性的水肿常见于下肢;肝源性的水肿主要见于腹水,主要的水肿发生在腹围的增大以及下肢的水肿。
4. 辨原发病:需要鉴别诊断的就是相应的原发病,包括肾炎性的要去查尿常规里面有没有蛋白尿血尿、肾功能肌酐的情况。
如果是心源性的要结合以往病人有没有胸闷、气促、活动耐量的下降,需要做心电图和心超。
肝性的水肿需要结合有没有乙肝病史、丙肝病史、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的病史,需要做肝脏门静脉腹水的B超以及血肝功能的检查。
5. 辨虚实:阳水多为实证、热证;阴水多为虚证、寒证。
凡因
风、湿、热毒邪侵袭,起病急骤,病程短,水肿以上半身为甚,伴有外感症状者属阳水;有肺肾亏损所致,或羊水失治日久转化,起病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水中以下半身为甚,伴有正气亏虚表现者属阴水。
总之,水肿的辩证要点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因、部位、原发病和虚实等因素,以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中医关于“水肿”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水肿”的证治分类一、阳水(一)风水相搏1.临床表现: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
可兼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
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
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邪外犯,肺失通调,风遏水阻。
3.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4.代表方:越婵加术汤。
5.常用药:麻黄、杏仁、防风、浮萍疏风宣肺;白术、茯苓、车前子淡渗利水;石膏、桑白皮、黄芩清热宣肺。
若风热偏盛,加银花、连翘、桔梗、板蓝根、鲜芦根,或用银翘散加减;风寒偏盛,去石膏,加苏叶、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夹有风湿,肢体关节疼痛,伸屈不利者,加羌活、独活、穿山龙,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一身悉肿,胸闷腹满,小便不利,加猪苓、大腹皮行气利水。
(二)湿毒浸淫1.临床表现:眼睑浮肿,延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2.证机概要:疮毒内陷,肺脾失调,水湿内停。
3.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4.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前方宣肺利湿,后方清热解毒。
5.常用药: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肺利水;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丹参凉血活血。
若脓肿毒甚者,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疮痍糜烂流水者,加土茯苓、萆薢、石韦、苦参利湿解毒;皮肤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蜕、白蒺藜祛风除湿止痒;疮疡色红肿痛或小便红赤者,加丹皮、赤芍、生地黄、泽兰等凉血化瘀;大便不通,加大黄、萃葶苈子通腑泄实。
(三)水湿浸渍1.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下肢为甚,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2.证机概要:水湿内侵,脾阳被困,泛溢肌肤。
3.治法: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4.代表方: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前方理气化湿利水,后方通阳利水,燥湿运脾。
5.常用药: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行水;苍术、厚朴、陈皮、草果燥湿健脾;桂枝、白术、茯苓、猪苓通阳化气行水。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下肢肿中医辨证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下肢肿中医辨证水肿水肿就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气化、膀胱开合不利,导致体内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表现以头面、眼帘、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水肿既就是一个有独立意义的病证,又就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水肿有阴水、阳水之分,阳水易治、阴水难除,久则反复发作,不易速愈,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及内分泌失调引起的水肿均可参考本篇辨证施护。
【病因机制】水肿的形成与风邪袭表、外感水湿、饮食不节、体虚劳伤有关。
风为六淫之首,每夹寒夹热,侵袭肺卫,肺失通调,风水相博;久居湿地、冒雨涉水或衣着冷湿、汗出渍衣,使水湿内侵,脾为湿困,使其健运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嗜食辛辣肥甘,久则湿热中阻,损伤脾胃;或平素饥饱失宜,饮食失于调摄,脾运不健,生化无权,传输失司,水湿壅滞;体虚劳伤、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弱;久病喘、咳痢或产后体虚,或劳倦过度、纵欲无节、生育过多等,损伤脾肾,水湿输布失常,泛溢肌肤,均可发为水肿。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
病因多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病机特点为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合,水液潴留,泛滥成肿。
病性总属本虚标实,有阴水、阳水之分,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辩阳水与阴水阳水多为实证、热证;阴水多为虚证、寒证。
凡因风、湿、热毒邪侵袭,起病急骤,病程短,水肿以上半身为甚,伴有外感症状者属阳水;有肺肾亏损所致,或羊水失治日久转化,起病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水中以下半身为甚,伴有正气亏虚表现者属阴水。
2、变病因辩外感与内伤,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等表证;内伤多由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所致。
外感多实,内伤多虚。
外感日久不愈也可由实转虚;内伤正气不足,表卫虚弱,又易招致外感。
一般而言,水肿头面为主,恶风头痛者,多属风;水肿下肢为主,纳呆身重者,多属湿;水肿而伴有咽痛溲赤者,多属热;因疮痍、猩红赤斑而至水肿者,多属疮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肤色萎黄或悔暗,按之如泥,凹 陷难复。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2.辨病因、病位(上下分治) 3.辨危急、轻重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四)治疗要点
1.基本原则 “开鬼门”、“洁净腑”、“去宛陈莝”。 上半身肿甚——发汗, 下半身肿甚——利尿。 合并瘀血的——活血祛瘀。
《素问·至真要大论》又指出:“诸湿肿满,皆属 于脾”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二、历史源流
《素问》指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 … …开 鬼门,洁净府”是治疗原则。
《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 “凡水肿等
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 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全身浮├──────────────┤
│水肿│肿 │头面、四肢浮肿先于腹胀大,无│
││
│皮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之征。│
└──┴───┴──────────────┘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腹胀大,腹皮青筋暴露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水肿,四肢先肿
(三)辨证要点
1.水肿先辨阴阳(阴阳分治)。 阳水——起病急,颜面先肿,腰以上肿甚
(三)阳水--水湿滞留
主证:全身浮肿,小便短少,身体困重,
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化湿健脾,通阳利水 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桂枝10白术20猪苓20茯苓30泽泻10桑白皮10 陈皮10大腹皮15茯苓皮20生姜皮10 苍术10 葶苈子10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四)阳水--湿热壅盛
主证: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
喝,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祛湿、利水消肿 方药:疏凿饮子加减
水肿的中医辨证论治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概念:
水肿:液体在组织间隙内积聚过多。 积水:液体在体腔内积聚过多称。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水肿的西医分类
范围: 全身性水肿 局部性水肿 器官水肿
部位: 皮下水肿 脑水肿 肺水肿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原因: 肾性水肿 肝性水肿 心性水肿 营养不良性水肿 淋巴性水肿 炎性水肿
三、病因病理
(一)风邪外侵 风寒或风热毒邪袭表,入侵于肺,肺失宣肃,
肺气不宣,水道不通,风水相搏,泛溢肌肤, 发为水肿。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三、病因病理
(二)感受水湿,脾气受困 冒雨涉水或久居湿地,水湿内侵,脾为湿困,
运化失司,水湿停聚,泛溢肌肤而成水肿。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三)湿毒浸淫,疮毒内犯 肌肤疮疖肿毒,未能清解消透,疮毒内犯
一、水肿的中医概念
水肿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体内水液潴留, 泛溢肌肤,临床以头面、眼睑、 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 为特征的病证。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二、历史源流
《金匮要略》张仲景称:水气,分风水、皮水、 正水、石水、黄汗五类。
《丹溪心法‘水肿》分阳水、阴水。“若遍身肿, 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 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 水”。
(一)诊断要点
临床以头面、眼睑、四肢、 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二)鉴别诊断
┌──┬───┬──────────────┐
│病证│同 点│ 不 同 点
│
├──┼───┼──────────────┤
│臌胀│腹胀大│腹胀大症状先于四肢或全身浮肿│
│ │四肢或│且伴有皮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
➢ 西医对应疾病参考: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 性肾炎急性发作 等属于风水泛滥证的。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二)阳水--湿毒浸淫
主证:眼睑头面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
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或恶风发热,舌质红, 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则:宣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毒,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左心衰→心源性肺水肿
呼吸困难 端坐呼吸 粉红色泡沫痰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右心衰→心源性水肿
下垂性水肿 静脉压升高 肝肿大 腹水 双下肢明显水肿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脑组织水肿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脚踝凹陷性水肿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 (一)阳水---风水泛滥
➢ 主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
伴恶风发热,肢节酸痛,小便不利,或咽喉红肿疼 痛,或咳嗽气促,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滑, 或数,或沉。
➢ 治法:祛风解表,宣肺行水 ➢ 方药:越婢加术汤加减
生麻黄15 生石膏30 白术15 甘草5 生姜10 大枣10 车前子10 石苇20 白茅根20 茯苓30
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枣12枚,桑白 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金银花15g,野菊花6g,蒲公英6g, 紫花地丁6g,紫背天葵6g 。
西医对应疾病:以皮肤瘙痒、水疱、糜烂、渗出等为特征的皮 肤科疾病。如荨麻疹、急性湿疹、红皮病、脂溢性皮炎、水痘、 玫瑰糠疹、过敏性皮炎等。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重型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腹水、水术肿中医后辨证黄论治疸、妊娠期黄疸等 。
肺脾,通调、运化失常,水湿泛滥成肿。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四)饮食不节、劳倦过度 饮食不节或劳倦太过,损伤脾胃,脾气虚
亏、运化失司,水湿停聚成肿。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五)劳欲太过,久病及肾 房事不节,房劳过度或久病伤肾,肾气亏
虚,不能化气行水,致使膀胱气化失常,水 液停聚成肿。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四.诊断与辨证治疗要点
阳水——祛邪:发汗、利尿、攻逐。 阴水——扶正:健脾、温肾。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2.治水十法
(1)利尿法; (2)发汗法; (3)逐水法; (4)燥湿法; (5)清热利水法; (6)疏肝理气法; (7)活血祛瘀法; (8)健脾益气法; (9)温阳利水法; (10)育阴利水法。
水肿中医辨证论治
五.辨证施治
水肿的西医发病机制
组织间液量的恒定,有赖于血管内外以及体内外 液体交换两方面正常的平衡调节。这两方面调节之 一发生异常,即可引起水肿。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一)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二)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三)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四)淋巴回流受阻
二、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一)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二) 肾小管重吸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