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指挥家李德伦与歌剧
久违了朱逢博
大师剪影19久违了朱逢博■ 李定国朱逢博是中国久负盛名的一代歌唱家,也是迄今为止把西洋唱法天衣无缝地融入中国民歌中的典范。
朱逢博的歌声,空灵飘逸、通透圆润又清澈甜美,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更听不出有任何歌唱技巧运用的痕迹,达到了随心所欲、歌人合一的境界。
朱逢博是中国歌坛里程碑式的人物,她开启了中国民歌演唱的一种新风。
她鲜明的声线和独特的演唱风格,风骚独领。
但凡听过她演唱芭蕾舞剧《白毛女》的唱段,是很难忘却、走出这歌声的。
在金秋十月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下午,我有幸随作曲家沈传薪和舞蹈家黄洪玲夫妇,一同驱车前往本市西南一隅的一幢公寓,去探望久违的歌唱大家朱逢博。
这天,黄洪玲专门带去了赶烧出来的几个地道上海小菜,其中有朱逢博喜爱吃的油爆虾、八宝辣酱、素鸡、萝卜烧肉等等。
朱逢博是个念旧有情的人。
自退出歌坛、淡出公众视线的这些年里,她深居简出,基本回绝所有社会活动,只是偶尔与旧时挚友往来。
黄洪玲与朱逢博是当年舞蹈学校《白毛女》剧组的同事、好友。
这么多年,无论风云变幻,她们都一如既往地相互关照、常来常往。
而沈传薪则是朱逢博刚进入上海歌剧院后被送往上音进修时的钢琴伴奏老师。
那时好学的朱逢博,常常在课余时间拖住沈传薪为其开小灶,而沈传薪也是不厌其烦地尽心尽力。
当年,沈传薪创作的歌曲《红杉树》就是由朱逢博唱响全国的。
屈指算来,这对夫妇与朱逢博的交往和友谊,已长达半个多世纪。
午睡刚起的朱逢博,对客人到访的喜悦溢于言表。
她一面招呼大家入座,一面赶忙泡水沏茶。
朱逢博的寓所三房一厅,很敞亮。
客厅充满着艺术氛围,四周挂着一些名人的字画和她当年光鲜的剧照。
一架老式的柚木斯坦威立式钢琴上,放满了她和爱人施鸿鄂录制的唱片和CD。
客厅的四周及阳台,摆满了郁郁葱葱的花草盆景,呈现了片片盎然绿意,令人赏心悦目。
朱逢博说:这些花草是她每天都要陪伴、打理的,这样既能修身养性、打发时光,又锻炼身体、陶冶情趣。
岁月匆匆,往事历历。
已很多年不见的朱逢博老师,如今已是一位82岁的老人。
与音乐为伴的人生——记著名指挥家李德伦
与音乐为伴的人生——记著名指挥家李德伦■ 烸 铂【编者按】李德伦,1917年6月6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唐山丰润区。
中国知名指挥家,辅仁大学历史系肄业,被誉为“中国交响乐之父”。
他曾历任中国交响乐团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艺术指导、常任指挥,北京交响乐团顾问等职。
李德伦降生于1917年6月6日早晨6时,按照中国的习惯说法,两个六已经大顺了,三个六当然更加吉利。
在他出生第二天,辫帅张勋与段祺瑞的军队在北京城打得不可开交,但这跟襁褓中的李德伦无关。
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人生,李德伦几次遇险,却每次都能逢凶化吉,人称“福将”。
李家是回族,阿訇给李德伦起的名字是阿普杜拉阿琪。
李家不是书香门第,但做官的父亲很看重子女教育,几度搬家,私塾的老师却形影相随,这使李德伦有机会了解四书五经,甚至七侠五义。
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李德伦最早的音乐启蒙也来自母亲的哼唱儿歌。
母亲毕业于师范学校,婚后相夫教子。
李德伦小时候非常憨厚,家人也没看出以后有成为音乐家的素质。
二十年代的北京基本上还是故都的模样,工业文明的影响依稀显现,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依然是天桥的杂耍和会馆里的京戏。
李德伦家里有唱机,还有京剧名角的唱片。
他喜欢唱京戏,就跟着唱机学,像谭鑫培的《卖马》什么的。
另外,李德伦的家庭有京剧环境,父亲和杨小楼、余叔岩这些京剧演员都是朋友。
当时有名的老开明剧院里间包厢是属于李家的,那时,西洋的电影和音乐只是点缀,像李家这样的殷实家庭,既听京戏也看电影,算是一种时尚。
每个电影院里都有音乐乐队,最少的是两个人,一个钢琴一个小提琴,多的有五六个人,给无声电影配乐。
很难断定这样的耳濡目染与日后的指挥大师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至少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1930年,李德伦考上北京师范大学附中。
他在学校时非常活跃,话虽不多,但成绩很好,在同学中比较有威信。
因为纪律散漫,操行评语得了丙,这使得李德伦无法免试升入高中。
他倒是不懊悔,他不怕考试,而且此时音乐的曼妙魔力已经使他着迷,学校考音乐的时候,他的分数是全班最高的。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的通知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化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2.02.17•【文号】办艺函[2012]65号•【施行日期】2012.02.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文化部办公厅关于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的通知(办艺函〔2012〕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总政宣传部艺术局:为提高我国交响乐指挥艺术水平,发现、鼓励优秀指挥人才,推动我国音乐艺术繁荣发展,文化部定于2012年6月18日至23日在青岛举办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
现将比赛章程印发给你们,请各地遵照比赛章程认真做好组织、选拔、推荐工作。
特此通知。
附件:1. 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章程2. 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选手报名表二○一二年二月十七日附件1: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章程一、总则(一)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文化部艺术司、青岛市人民政府、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承办。
(二)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将于2012年6月18日至23日在青岛市举行,全部赛事由比赛组织委员会主持。
(三)第一届李德伦全国指挥比赛邀请国内外指挥等音乐家组成比赛评选委员会。
评选委员会对各轮比赛的评定为本比赛不可改变的最终决定。
二、比赛内容本届比赛分音像预选、现场比赛2个阶段;现场比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3个阶段;参加初赛、复赛、决赛选手的比赛顺序在现场抽签决定,抽签顺序号沿用至比赛结束。
(一)音像预选:报名者须提供30分钟DVD光盘,曲目可以包括古典、浪漫、印象派及以后的作品,但不能与初赛、复赛、决赛曲目相同。
如无条件指挥乐队,也可用双钢琴代替。
评委会将评选出若干选手参加现场比赛,组委会将于2012年4月10日公告每位申请者是否可以参加现场比赛。
(二)初赛:1.选手听觉题,由演奏者在钢琴上弹奏和弦连接,选手将和弦记录在谱面上。
世纪之约
转眼2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对这段不 寻常的友情依念念不忘,1999年恰 值斯特恩先生访华20周年,前不久他 又荣获了20世纪最后一次《留声机》 大奖中最耀人的“终身成就奖”。
18日下午,在李德伦的执拗下,医生不 得不让他破例走出医院去做演出前的排练。 天气很冷,大家给李德伦里三层、外三层 地裹着,用轮椅把他推下去,实行24小 时特护。坐着轮椅的李德伦来到世纪剧院 的舞台上。这时斯特恩跟他的儿子小斯特 恩正在排加演的节目.
一回头,看见了李德伦,他一边拉着琴, 一边合着节拍走到李德伦面前,为李德伦 演奏。李德伦按捺着激动的心情注视着自 己的老朋友,静静欣赏他的演奏。琴声毕, 斯特恩走来深情地与李德伦紧紧拥抱。之 后,他又捧着李德伦的脸,李德伦扶着斯 特恩的胳膊,两个白发老人泪光闪闪,久 久凝望,他们想说的话太多,而这时,什 么也说不出。
演出结束,整个舞台都被鲜花淹没了, 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斯 特 恩
李 德 伦
世纪之约
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不想老眼昏花的斯老竟然发现了场下的李 老,于是斯老一边拉着琴,一边迈着已显 蹒跚的脚步来到李老面前。两位老人相视 无语、表情含蓄,但眼神中却流露出内心 的激动。
几人把李德伦搀上了指挥台,这时大家才 发现,李德伦的身体弱得不能再弱了!所 有在场的人都为他揪心:病成这样还能演 吗?他的手能举起来吗?大家都屏住呼吸 看着他。这时,人们对欣赏李德伦的艺术 似乎觉得不那么重要了,比欣赏他的艺术 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生命如何与艺术融合 产生一种令人震惊的光芒!
19日晚,两位老艺术家终于联袂登上了舞台, 再现了20年前那令人难忘的一幕。尽管老人家 们的状态都远不如20年前了,但他们的真挚情 感却感染了所有的观众。屏幕上播放着20年前 的真实纪录,剧场内回荡着跨越20年的真情表 白,在回忆与现实的交叠中,人们再次听到了 伊萨克· 斯特恩,一位终生致力于音乐传播交流 的“传教士”、一位与中国人民有着深厚友情 的小提琴大师的心声。
李德伦在山西二三事
作者: 刘德增
出版物刊名: 人民 音乐
页码: 28-28页
主题词: 指挥家;交响乐;乐团;剧团;曲目;乐队;歌剧;李德伦;大师;年代
摘要: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山西省歌舞剧团改编为院的建制,下设歌舞、歌剧、交响乐三个团,为了强化交响乐的建设,除扩充编制、添置乐器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大师级的指挥家来排练曲目训练乐队.于是院部便派我和王作成同志赴京拜请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同志.一个周末,我们按响了中央乐团李宅的门铃,开门的正是李老师,我们道好后,他却摊开双手嘴里直说抱歉、手不干净握手就免了,你们坐吧.进了门只见厅内地上躺着一辆自行车,他说,我有修自行车的爱好,视其为乐趣,边说边把自行车拖至一边.。
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
课时教案课题:红土地的歌的(第一单元)第 1 课时总序第 1个教案教学目标: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学会演唱《浏阳河》,并主动收集不同演奏(唱)形式的《浏阳河》进行听赏。
教学重点: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浏阳河》。
教学难点:学会用多种形式演唱歌曲《浏阳河》。
教学准备:课件、相关音像资料、表演道具教学过程导入(欣赏《浏阳河》)二、复习(一)回忆旋律老师范唱全曲。
学生找一找歌词出现了几问几答,内容是什么?(二)歌曲风格的把握1、欣赏张也演唱的《浏阳河》。
思考:与我们唱的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这样演唱有什么特色?2、找出方言并朗诵,体验民歌的旋律和方言相结合的特点。
三、歌曲的艺术处理(一)结合湘土文化、歌词特点与速度变化处理作品1、歌词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可以用什么演唱形式来表现?(对唱)用怎样的情绪来问?怎样的情绪来答?2、请大家听好老师的伴奏。
1)思考:两遍的情绪是否一样?为什么?2)音乐知识:快—慢—快(二)、创作1、铺垫:1)听录音——思考:跟我们唱的相比多了些什么?2)分辨录音中的二声部旋律:前奏中、长音处、同音重复3)教师介绍为歌曲创作二声部的方法4)思考: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5)老师同学生一起合作演唱。
2、分组练习四、学生展示请其他组的同学仔细欣赏,看看他们用了哪些形式和方法来表现歌曲。
五、评价小结批注教学后记:课时教案课题:红土地的歌第 2 课时总序第 2个教案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洞庭鱼米乡》、湖南民歌《放风筝》和江西民歌《斑鸠调》,感受“红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湘赣两地民间小调的特点,以与放风筝的传统文化。
2、学会演唱《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并从中体会人民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深厚感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教学难点:了解湘赣地区的音乐文化与相关背景。
教学准备:课件、相关音像资料、表演道具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民歌大会萃1、听赏湖南民歌《放风筝》(媒体播放《放风筝》)(课件出示:姐妹们和她们的风筝)2、复习歌曲《浏阳河》(老师弹琴,学生歌唱《浏阳河》)a、全班齐唱b、男女对唱师:湘江边有个什么县?(湘潭县)出了个什么人领导人民得解放啊?(毛主席)3、听赏《洞庭鱼米乡》(课件出示:伴随音乐《洞庭鱼米乡》,画面展现洞庭湖上的优美风光)4、听赏《斑鸠调》(课件出示:音乐播放江西民歌《斑鸠调》)三、歌曲学唱《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播放《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这首歌体现了什么呢?(毛委员和江西人深厚的军民之情)1、随琴划拍默唱曲谱2、解决难点3、齐唱歌谱4、歌曲表现与处理(声音的强弱、速度变化等等)分组讨论、排练、表现。
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系统十分完整,有着科学的教学模式。我国虽然向俄罗斯学习,从幼儿园开始就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标准,导致了各学生之间的音乐素养差异较大,难以进行整体性的知识讲解。在义务教育中,音乐教育普遍受到轻视,课程教材较为老旧,难以提升学习兴趣。许多相关的音乐高等院校也主要招收高经验性人才,难以培养真正热爱音乐的学生。因此,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还需要向俄罗斯方面多多借鉴,改革音乐课程标准,进行科学的音乐教育。
在苏联音乐家的影响下,音乐学院自一年级就开设作曲课,制定作曲课教学大纲,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得了显著效果。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的习作音乐会中、院校内许多作曲家当时创作的作品中,常可以发现其受到的苏联作曲专业的有益影响。
3、俄罗斯音乐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和影响
俄罗斯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音乐家在俄(苏)的学习和创作为回国后的艺术实践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且成功探索出了新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结束语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体系对于推进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推动性的作用。但是由于两国教育文化的差异性,部分教育者对于俄罗斯音乐教育体系照搬照抄,没有考虑两方的变化因素,造成了国内音乐教育的难以进步。国家的音乐教育要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国情的创新,才能使音乐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上文根据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俄罗斯教育体系对于国内音乐教育的启发
1、发展民族音乐
俄罗斯的音乐教育向来十分注重民族音乐的发展,主张"民众的就是世界的",认为音乐是整个民族灵魂的体现。这种音乐的灵魂性是我国音乐教育所缺失的。自建国以来,我国起步艰难,百废待兴,因此许多教育资源依赖于其他国家的资源,而忽略了民族自身文化的发展,缺乏对民族音乐的自豪感。虽然我国有很多独特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形式,例如戏曲、民歌等,但是多数教育者乐于吸收国外的优秀音乐作品,没有大力宣传民族音乐,导致民乐逐渐衰落,不复之前的辉煌。因此,如何在音乐发展中大力发展民族音乐,加入民族灵魂是我国的音乐事业需要发展的方向。
音乐史上的代表人物全套资料
音乐史上的代表人物全套资料(全套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代表人物的代表作音乐之父——巴赫(德国)《受难曲》、《弥撒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音乐神童——莫扎特(德国) 《费加罗的婚礼》、《唐.横》、《魔笛》《土耳其进行曲》;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
古今乐圣——贝多芬(德国)歌剧《费黛里奥》《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三、第四、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月光曲》、《悲怆钢琴奏鸣曲》、《庄严弥撒曲》歌曲之王——舒伯特( 德国)《即兴曲》歌曲《魔王》声乐套曲《天鹅之歌》《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音乐神灵——亨德尔( 德国) 《尼塞亚》、《以色列人在埃及》《圣约翰受难乐》,歌剧《阿尔米拉》。
指挥之王—-卡拉杨( 德国)欧洲音乐的总指导歌剧之王-—威尔弟(意大利)《茶花女》《阿依达》《弄臣》《奥赛罗》音乐之王——斯卡拉蒂( 意大利) 练习曲为主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意大利) 演奏家《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进行曲之王-—苏萨( 美国):《星条旗永不落》、《棉花王》、《华盛顿邮报》、《越过海洋的握手》流行歌曲之王-—福斯特( 英国) :《哦,苏珊娜》、《尼德叔叔》、《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故乡》、《金发的珍妮姑娘》、《美丽的梦中人》、《老黑奴》园舞曲之父一一老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闲聊波尔卡》《拉德斯基进行曲》荒野探险家徐仁修《森林狂想曲》拥有全世界第一张台湾大自然音乐。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交响曲之王-—海顿( 奥地利) 交响曲有《告别》、《时钟》、《狩猎》、《惊愕》、《军队》、《伦敦》、《牛顿》等,故他被称作”交响乐之父"。
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的阅读答案
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的阅读答案《黄河大合唱》这篇文章,雄壮而激奋,深刻地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时代、生活和群众的革命精神。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能对你有帮助!《黄河大合唱之保卫黄河》阅读原文《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
他很早就有一个宏愿:用音乐表现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和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创作冲动的必然结果。
1938年10月,诗人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过黄河,奔赴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当他见到黄河的惊涛骇浪、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不禁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
万山丛中游击健儿的抗敌英姿,更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心弦。
在这些震撼的感召下,1939年初,诗人开始酝酿创作一部长篇朗诵诗。
不久,光未然因行军时不慎摔伤,回延安住院治疗。
冼星海与他在上海时就认识,得知消息后前去看望。
见面后光未然谈起创作朗诵诗的构想,冼星海听后十分兴奋,希望他把它写成歌词。
稍后,光未然再也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躺在病床上,一连五天口述了400多行诗句,经人协助笔录,终于完成了《黄河吟》,这也就是后来《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1939年春的一天,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在延安的一个宽大的窑洞里举行晚会,光未然和冼星海都应邀参加。
光未然带病一气呵成地朗诵了自己的这部新作。
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
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
这将是中国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
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冼星海于3月26日开始了大合唱的创作,到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就完成了,仅用了六天时间!这虽然还只是歌曲旋律的初稿,但已为这部巨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冼星海不愧为是作曲大师!在钦佩冼星海的才华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他为创作这部作品付出的艰辛劳动。
实际上,在拿到歌词后的一个多月里,他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不仅为收集创作素材作了细致的调查,而且为写作大型作品进行了先期的“练笔”——完成了第一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的创作和排练演出。
中国交响乐之父——李德伦青岛不会忘记你
百 周年 纪 念 音 乐 会 ” 。
“ ■■ t■ }# ●
m’ ● }
目t
■i■ ■● ■§■
音 乐 史 ,最 值 得 令 人 崇 敬 永 世 不 忘 的 唯 有 李
所 周 知 ,一 直 以 5 0 0 0 年 文明史傲居世界 的中
Bb
..
■ ■
~
㈣
c… ●
■ ■
1 q ‘ ¨ ~
● l “I ■●, 瞳 ■● ’ ■■ ■ '■= ■
… T n 0’ 0 ■ ■ ●^ … …
携 过 的 乐 坛 后 辈 汤 木 海 、 陈 燮 阳 , 有 跟 李 老
张阑勇等。
■ ■
tH*■■
兴 趣 ,无 论 从 音域 、 音 量 、表 现 力 诸 多 方 面 ,国 乐 在 交 响 乐 面
前 实 在 是 逊 色 许 多 。 至 于 乐 式 、和 声 、 对 位 等 要 素 更 无 从 谈
起 。 即 使 被 誉 为 国粹 的京 剧 ,在 西 洋 歌 剧 旁 边 ,简 直 是 极 原 始
C0nce r t r evl ew
匈 乐之父
李德伦
国 ,从 来 音 乐 没 有 什 么 重要 地 位 。 尽 管 文 人 墨 客 、 大 家 闺 秀 可 以 以 练 竹 自我 陶 醉 , 甚 至 听 / / ' 韶 后 三 月 食 肉 不 知 其 味 , 观
放 .
( 听 ) 止 矣 。 但 是 ,如 果 他 们 听 到 交 响 乐 , 国 乐 在 心 目中 的 地
后 的乐 团迅 速 发 燕尾 服 ,尽 管 现在 不 提 倡 八 个 样 板 戏 ,事 实 上
俄罗斯音乐之我见
俄罗斯音乐之我见作者:马嗣春来源:《音乐生活》2021年第07期俄罗斯的音乐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源于他们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以及显著的民族特点。
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中,音乐文化是以法国、德国、意大利为中心,但到了19世纪30年代,在东欧和北欧的若干国家出现了一批作曲家,他们立志于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分别在各自的创作中运用本民族的题材和形式,反映了民族的风情与民族的精神,人们称其为民族乐派作曲家,称其创作的音乐为民族主义音乐。
如捷克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芬兰的西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以及俄罗斯的格林卡、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可夫斯基等等。
在众多的民族乐派的发展中,仅有俄罗斯民族乐派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可谓根深叶茂。
俄罗斯专业音乐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0世纪末,那个时候,俄罗斯的音乐和其他国家一样,都是宗教音乐占有绝对的地位,神圣的权利是不可侵犯的,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作曲家,但由于作品没有任何显著的特点而被埋葬于音乐的大海之中。
17世纪以后,专业音乐教育不再被宗教垄断,在世俗的剧院、王宫贵族的家庭中,都开始逐渐把音乐作为娱神的工具转变为娱人的奢侈品。
尤其是在俄罗斯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涌现出一批作曲家,形成了自己的作曲学派,为后期俄罗斯音乐的繁荣做了良好的铺垫,虽然还不是很成熟,但已经初见端倪。
到了19世纪,俄罗斯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一些作曲家的创作中出现了浪漫主义的倾向,在题材上多选择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追求豪华的舞台效果,音乐中也充满了多愁善感的情调。
30年代以后,格林卡的出现标志着俄国音乐进入了成熟阶段。
他在音乐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将俄罗斯的专业音乐赶上了欧洲音乐强国的水准,为俄罗斯艺术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从而确立了俄罗斯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
他的标志性的作品是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创作囊括了三种因素,其一,是扎根于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土壤;其二,是吸取了城市音乐文化的养分;其三,是借鉴了古典、浪漫乐派的音乐成果。
乐为歌剧 鞠躬尽瘁——我所认识的荆蓝
妯 妈 、 小歌 剧 《 家 作 L》编 剧 、《 彭 德 ^ I ^ 轿》导演等。
J J n 入 鲁 艺 已 开 始 台 演 戏 , _ 义伍 华 北 联 入学 习 了 俄语 。 拟 歌 剧 的 老 战 和 中 央歌 剧 院 资 历 颇 的 演 , 删 黼 埘 删 一 些 : 联 史 艺 作 评 沦, 具 代 表 性 。 ” ( 黄 奇 爻 )
1 9 5 0午 , r l , 火歌 剧 院 还 是 中 央 戏 剧 学 院 歌 剧 【 I 1 J , 她 就
K 、剧 院 井 改 时 期 的 领 导 小组 成 和 支部 委 员 ( 名 列 刘 晦 嵘 百 ) 。J 足制豁 的老伴 儿, 曾f | 总 政 边化 部 剧 K、 总 之 前, 时诗嵘 老师还未扒 任剐院 K) 、 艺 术 室 编 剧 、 导演 。 政文_ 厂 I 州长 等 职 , 足 “ 解 放 。 干 1 l 新 t , 命 文 的 代
ll l
t! r
。
蓝 老 师 后 竟 是 卡 u 当赞 赏 , 写J 篇 小 的 沦 爻 , 对
此 剧 予 以 了 热 情 的 赞 扬 和 充 分 的 £。后 求 ,《 … 歌 l 史》
1 9 4 2 参』 J I j L作 , 1 9 州 入 党 。 曾 是 鲁 艺 文 学 系 学 贝 , 存 r f 1 评价 《 再 别 康 桥 》 时 即 口 :“ 作为 名 从 延 发 疋 过 求 的 新
请介绍一下音乐指挥家黄晓彤的一些事情
请介绍一下音乐指挥家黄晓彤的一些事情1956年,黄晓彤作为公派留学生赴莫斯XX乐学院学习,师从指挥大师亚历山大·高克攻读歌剧、交响乐指挥,本科四年扎实的专业训练与音乐熏陶让他从根本上体悟到俄罗斯指挥学派的艺术精髓。
1960年学成回国后,黄晓彤教授就一直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为国家培养了八十多位乐队指挥人才,他的高徒陈燮阳、汤沐海、余隆、谭利华、张国勇、林友声、王永吉、杨又青和许忠都已是中国乐坛的翘楚。
黄先生堪称中国指挥界的“一代宗师”。
熟悉黄晓彤教授的人都知道,他不仅才华极高,而且一生勤奋好学,一辈子都在钻研他热爱的指挥艺术,退休离开教学岗位后,仍在家中研读总谱,思考与研究相关的艺术与学术问题。
指挥家在交响音乐会的舞台上或歌剧演出的乐池中带领音乐家们为观众奏响优美的音乐时,看似潇洒、光彩,实际上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和艺术磨炼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表演水平。
指挥的培养有着诸多的科目,主要包括听觉训练、总谱阅读、作品研习(指挥两架钢琴上呈现的“乐队演奏”)与真正指挥管弦乐队演奏的艺术实践。
一个优秀的指挥除了要有非常敏锐的“音乐听觉”,更需具备出众的音乐理解力和艺术表演的能力,而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指挥家的手势来传递。
黄先生说:“指挥手势里的音乐和呼吸是可以看得见的。
”此言听来平实,但意义深刻。
正是指挥在台上的一举一动(包括眼神与面部表情)直接影响到乐团的演奏效果,这种影响大到作品演绎的整体性把握,小到音乐细节的精巧处理,渗透其中的是融入指挥家技艺、修养、品位与感觉的艺术个性。
黄晓彤教授的指挥教学既具深厚的理论蕴涵,又能展示表演艺术本真的实践要义,被公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指挥教学法,它在延续俄罗斯指挥学派优秀传统的同时,结合了黄先生自己经过长期探索而积累的学术理念和艺术探索。
黄先生自豪地说:“每一个现在大名鼎鼎的指挥,我当年都把着他的手挥过。
”受到过黄先生栽培的这些指挥家们无不为老师的学术造诣、音乐修养和艺术指导所深深折服。
洪侠 中国歌剧舞剧院常任指挥
洪侠中国歌剧舞剧院常任指挥
李珍
【期刊名称】《广播歌选》
【年(卷),期】2008(000)011
【摘要】洪侠,国家一级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指挥协会会员,中国
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指挥学会理事。
198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获学士学位。
1989年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深造,先后师承吴灵芬、李华德教授;1993年参加李德伦先生举办的指挥大师班的学习。
曾任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常任指挥,沈阳音乐学院指挥
【总页数】1页(P25-25)
【作者】李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76
【相关文献】
1.李洪侠:对商业地产不能盲目跟风追潮 [J],
2.我国乐团首次聘请欧洲著名指挥家常驻上交乐团上交外籍常任指挥上任 [J], 邢
晓芳
3.指挥台上的新星——记上海乐团常任指挥曹丁 [J], 吴申;
4.广州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林大叶专访 [J], 无
5.民银智库李洪侠:提高市场化程度增强货币调控能力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和李德伦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和李德伦中国当代著名指挥家李德伦(1917-),早年曾赴前苏联深造。
当时,中国与前苏联的关系还十分密切。
1953年,前苏联著名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去世了,就在同一年,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与世长辞。
李德伦就在这一年来到前苏联,并有幸欣赏到了另一位前苏联著名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在这一年的新作《第十交响曲》(Op.93)。
过后,有一位前苏联音乐教师曾向李德伦询问欣赏这部作品后的感受,李德伦当时疑惑地说:“怎么如此沉重呢?”那位教师只以苦笑作答。
青年时代的李德伦,正沉浸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喜悦之中。
他显然跟那个时代的所有中国人一样,认为苏联“老大哥”是中国的榜样,世界上不会再有哪个国家比苏联更先进、更发达、更富足、更自由。
在这种心境之下,他是根本无法理解肖斯塔科维奇的那种“沉重”的。
直到1976年,风云变幻的中国经历了“三巨头”逝世、“四人帮”垮台以及唐山大地震的冲击。
李德伦此时再度欣赏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许多。
音乐的确是没有国界的。
两个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使李德伦暂时无法听懂肖斯塔科维奇那略显晦涩的音乐语言;而两个国家相似的命运,又最终使这两位不同国籍、
不同时代的音乐家有了心灵上的沟通。
1992年,已经七十五岁高龄的指挥家李德伦依然矍铄。
他来到清华大学,义务普及古典音乐欣赏知识,其间向学生们讲述了这一典故,并亲自指挥演出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交响曲》。
《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和李德伦》。
李心草中国交响乐在路上
李心草中国交响乐在路上有关李心草李心草曾说,“作为搞古典音乐的音乐家,其实道路走得很安静很平稳,就是一场音乐会接着一场音乐会这样走下来”。
不过对于这位不到50岁就执起中国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指挥棒的年轻指挥家来说,2011年注定有些不平常:元旦之际,已故国交元老李德伦的夫人李珏把一根大师曾用过的指挥棒交到了首届“中国之声”的指挥李心草手上,之后他随国家大剧院完成了自组建以来的首次出国访问,歌剧《图兰朵》在首尔获得了空前的热捧,连续演出四场,谢幕的喝彩声最长的一次达到18分钟之久。
未经休息,他又投入了由凤凰卫视与中国交响乐团联合主办,富有中华特色的“龙风呈祥――全球华人新春音乐盛典”的紧张排练,这一顿“音乐年夜饭”,正是李心草以及中国交响乐团献给全国人民的新春贺礼。
这台“跨界混搭”的新春音乐会上,不仅汇集了歌剧、民歌、戏曲,更有首次尝试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西洋探戈的交响协奏曲。
在排练场中,这部协奏曲让演奏家们与李心草颇下了很大工夫来磨合,虽然难度不小,但李心草认为,“对于中国的指挥来说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
本来就是中国人,对于乐曲是了解的,对于外国指挥就不行”。
而对记者的李心草毫不讳言中国交响乐团已经成为亚洲顶级乐团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洋交响乐的组合名声日渐响亮,只是他始终不认同在中国文化这点上的大肆渲染,“不同地方有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特点,我们到拉丁美洲听到拉丁音乐激动得都快扭起来了,其实是一回事。
不要特意地去渲染我们的文化让外国人有多么的感兴趣,新鲜,全世界所有的艺术摆在面前都是平等的。
”李心草亲眼目睹了许多好的作品登上舞台进行首演,然而演完遍就不再演出,乐团仍去演出保留曲目,其根源便在于作品离经典差距很远。
至于如何以交响乐的形式表现出中国气韵,李心草觉得这完全取决于作曲家。
“指挥和演奏家是二度创作者,咱们就说话剧和电影,最重要的是剧本,基础要好。
个烂剧本拍不出好片子。
而且演员去演电影还有可塑性,但是音乐家演奏乐曲就没有多大的可塑性,因为他必须按照谱子演奏。
西洋管乐(侧重单簧管)事业在四川的发展(二)
西洋管乐(侧重单簧管)事业在四川的发展(二)文/向振龙◎教工管弦乐团1958年前学院还有一支“教工管弦乐团”,其中有专业教. All Rights Reserved.师,也有不是搞专业的教职员参加,穆志清教授也在乐团里,我记得的还有教材科的向子恒在乐团里拉提琴(其他人现在记不清楚了)。
我曾听过他们排练及演出。
◎演出交响音乐《沙家浜》1967年我和学打击乐的同学陈德成、学钢琴的但昭义曾筹划音乐学院与省歌舞团排演舞剧《白毛女》,因故这事就放下了。
后来我们觉得演出交响音乐《沙家浜》更合适,于是陈德成在北京以四川省文艺战士的名义给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写了个961964年管弦乐队赴德阳演出(自搬定音鼓)1961年为四川省群莫会奏乐过仔细商量,向团长提出了具体建议:首先找市革委宣传组,向他们说明如果在成都市能演出革命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社会影响会很大,艺术上也能让市级各文艺单位得到很大提高。
团长经过思考并联系好后,让我们去市革委宣传组直接向两位组长汇报我们的建议,我们三人并请了熊冀华指挥老师一同去了。
两位组长非常同意我们的建议,也提出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最担心的是怕音乐学院的军宣队和工宣队不同意放这么多师生去参加演出。
我们建议首先要以市革委的名义发一个红头文件,写明决定成立成都市《红色娘子军》剧组,市歌舞剧团、音乐学院军宣队、工宣队及革委会、市川剧团、市曲艺团的领导都是剧组领导小组成员,市革委将演出样板戏这个重任交给以上几个单位共同完成,这样来一切问题都能顺利的解决,经市革委宣传组与这些单位联系后,成都市“红色娘子军”剧组正式成立了。
这时,首要的事是需立马去抄总谱及学舞蹈,但是当时的中央芭蕾舞团是样板团,他们一律不接待外地去学习的团体。
打听到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在演“红色娘子军”,于是我们急奔西安。
我们三人及熊指挥与管弦系丁孚祥主任、毕受明副主任、邢学智书记都去了,任务是负责抄总谱,当时已是冬天,我们住在没有暖气的招待所,一边抄谱,一边对着手哈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响乐指挥家李德伦与歌剧
提起著名交响乐指挥家李德伦同志,文艺界都很熟悉,但是很少人知道他和歌剧事业有过一段不解之缘。
他曾于1940年代至1950年代间的中国歌剧初创时期,担任过延安管弦乐团、人民文工团与中央实验歌剧院的指挥,指挥过那些早期歌剧的首演,现在恐怕只有有限的一批老同志还能记得。
他在当年艰苦条件下,对歌剧演奏方面所做的可贵的探索和建树,他从实践中获取的指挥经验,以及对中国年轻的歌剧事业做出的贡献,是很值得广大歌剧工作者予以认真思考和重视的。
德伦生长于京剧票友世家,父亲同中国老一代京剧大师余叔岩、杨小楼交往甚密,著名京剧艺术家李少春是其父的义子,都曾是李家座上客。
因此,他自幼喜看京剧,学唱京剧,对京剧与戏曲十分酷爱。
他的夫人李珏,长期担任中央实验歌剧院第二小提琴首席,也曾是京剧票友。
少年就学于姜妙香等京剧名家,年轻时在上海常登台演唱《玉堂春》《四郎探母》《霸王别姬》《穆柯寨》等剧,在上海京剧票友界颇有名气。
1946年毛主席离开延安前夕,李珏在延安演出了京剧
《玉堂春》《打渔杀家》《宇宙锋》,受到毛主席为首的中央领导同志的热情欢迎。
之后到了太行山等地区,又与著名演员李和曾数次同台演出京剧《打渔杀家》。
李德伦由于母亲自幼对他的培养,同时自身也很喜欢音乐。
少年时代,电影尚处在无声时期,当时北京的电影院都有乐队,配乐的都是俄国或德奥的音乐家,所以他对欧洲音乐听的也很多。
有声电影出现以后,德伦对美国百老汇的歌舞片、音乐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特别当他偶然看到歌剧演员主演歌剧片段的影片,如美国男中音劳伦斯・蒂贝特在影片《大都会歌剧院》中演唱的《卡门》《丑角》《塞维利亚理发师》《浮士德》等剧的片段及咏叹调,美国女高音歌唱家葛瑞丝・摩娅演唱的《蝴蝶夫人》《托斯卡》《绣花女》等歌剧片段,更是喜欢得入迷。
为了弄清楚这些歌剧的剧情内容,没有中文书作参考,李德伦就到北京图书馆查看英文的《歌剧大全》。
想学唱,就参加了学校歌咏队,并开始学钢琴。
他对歌剧的热爱既全面又广泛,由声乐到器乐、交响乐,甚至觉得,如能在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看一场正式的歌剧,就是他最大的幸福了。
1940年李德伦在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大提琴,当时正值抗战初期上海租界区被称为“孤岛”的期间。
他在那里看到了张吴作曲、黄永熙指挥的歌剧《上海之歌》以及钱仁康作曲的歌剧《大地之歌》,后者由黄飞然和电影演员白虹、乔奇等
扮演主角,当时音专的许多学生都参加了配角的演唱与乐队演奏。
他还观看了在周慕西家排演的由萨利切夫指挥,伍正谦、沈湘等主演及许多音专同学参加演出的《茶花女》全剧,和后来由伍正谦与高芝兰演出的《茶花女》第二幕。
此间,他曾听说有个歌剧叫《农村曲》,但没看过。
那时中国自己创作的歌剧很少见,在上海能看到这些歌剧已实属不易。
这些歌剧全由私人资助和上海音乐界组织起的“乐艺社”赚点钱来支持演出的。
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偷袭珍珠港,占领了上海,“孤岛”不复存在了。
德伦因为经济发生困难,就去卡尔登剧场参加排演上海艺术团费穆导演的话剧《杨贵妃》,由黄贻钧、陈洪指挥配音乐队。
他在这里只是临时打工,在乐队里拉大提琴。
到了1943年他参加了黄佐临主持的“苦干剧团”,才签订了“乐队指挥、配音兼演员”的正式合同,成为职业演员。
在此期间,李德伦参加过吴祖光写的《牛郎织女》、匈牙利话剧《梁上君子》《视察专员》《乱世英雄》《金小玉》等剧的演出,并在其中扮演角色,同时给这些剧目进行乐队或唱片的配乐。
这种工作一直持续到日本投降之后。
与此同时,他大量观摩了上海“俄罗斯歌剧团”演出的歌剧,如《叶甫盖尼・奥涅金》《鲍里斯・戈杜诺夫》《弄臣》《乡村骑士》《丑角》《玛侬》《浮士德》及舞剧《胡桃夹子》
《天鹅湖》等。
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对欧洲歌剧有了初步认识。
1946年1月,欧阳山尊与李丽莲等,作为延安来沪的文艺界人士,在上海拉斐尔剧场的文艺晚会上演出了《兄妹开荒》,李德伦参加了音乐伴奏。
这样,他初次接触到了延安的秧歌剧,了解了它是在中国戏曲与民间音乐的基础上��作的新型小歌剧。
解放战争开始,全国进步青年向往的延安,在李德伦面前展现出一幅崭新的天地。
他怀着从事交响乐工作的强烈愿望与理想参加了延安管弦乐团。
但在那紧张的战争年代,革命任务之频繁,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搞纯音乐谈何容易。
他反复思考这一问题,终于得出了结论:首先服从革命需要,为革命做贡献是当务之急,而从事歌剧工作,是开拓通往交响乐、从实际出发到达理想彼岸的可行之路。
他立即提笔给管弦乐团团长贺绿汀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大致内容是:“我们在革命战争环境下,置身于广大工农群众中,看来,搞歌剧是开辟通往交响乐的必由之路。
我们要创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歌剧,应运用中国民族音乐的因素,根据创作剧本内容与台词谱写音乐;根据剧中人物角色区分声部和谱写出歌曲,而不是所有角色用同一种固定音高和程式的板腔。
要从歌剧的间奏、伴奏入手,使广大群众了解与接受交响乐,喜欢交响乐。
让交响乐与声乐结合起来,
让新歌剧的音乐更加绚丽多彩、丰富动听。
”
目标既定,他全力以赴投入了工作。
1947年1月,由梁寒光等人以陕北民歌为基础谱写的歌剧《兰花花》在延安和晋察冀演出了。
这是李德伦到延安指挥的第一部大型歌剧。
同年年底,在冶陶镇召开的晋冀鲁豫土改大会上,发现太行武乡地区人民文工团演出的秧歌剧《赤叶河》剧本很好,由作者阮章竞做了进一步修改,梁寒光作曲,李德伦指挥,初演于石家庄。
《赤》剧全剧由管弦乐队伴奏。
创作排演中,李德伦请求作曲者:在场与场之间,在演员没有唱和道白、需要描述其心理动作与形体动作间,在人物感情大起大落的变化问,演员咏叹、宣叙过门的心态描绘中,及创造一定的舞台气氛时,如狂风暴雨、江河涌浪等……应充分发挥音乐的交响功能与效果。
和声配器与旋律的布局要讲究、合理;运用管弦乐的烘托、渲染、突出、抒发等手段来塑造人物性格、人物形象,以最终创造出真实动人的舞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