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保健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内空气污染来源:1,人的呼吸2,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及家具3,家用化学品和办公用品4,室外大气污染5,燃料燃烧

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1,可出现爆发流行2,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3,一旦查明原因,采取正确的措施后能迅速控制

营养: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并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有益成分以满足机体自身生长发育、生存和增进健康的生物学过程。

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

平均需要量(EAR)

推荐摄入量(RNI):可以满足某一特定人群中绝大多数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适宜摄入量(AI):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摄入量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

氨基酸模式:蛋白质中各种必须氨基酸之间的相互比例

限制性氨基酸:食物蛋白中的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较低,限制了其他氨基酸的利用,造成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

生物价= 储留氮/吸收氮X100

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对人体来说又必不可少的脂肪酸

人体能量消耗:1,基础代谢2,体力活动3,食物热效应4,生长发育

维生素A缺乏:暗适应时间的延长,重者为夜盲、干眼病、结膜干燥、角膜软化、结膜颞侧的1/4

处出现毕脱斑、毛囊角化和干燥。

维生素A最好的来源: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全奶、奶油、禽蛋等;良好来源:深绿色蔬菜和水果。

维生素D缺乏:影响骨骼和牙齿钙化,引起骨骼变软、弯曲变形。婴幼儿可发生佝偻病,成人可导致骨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

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水鱼、肝、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及鱼肝油制剂中。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

维生素E缺乏:动脉粥样硬化、癌、白内障、涉及老龄化的其他退行性过程。维生素E含量较丰富的食品:植物油、硬果、种子类、豆类。

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维生素B1缺乏:脚气病。

维生素B1良好来源是动物的内脏(肝、肾、心)和瘦肉,全谷、豆类和坚果。中国居民谷类是B1主要食物来源。维生素B2又名核黄素。维生素B2缺乏:“口腔—生殖综合征”

维生素B2食物来源:动物性食物如肝、肾、心、蛋黄和乳类是B2的良好来源;植物性食物如菠菜、韭菜、油菜及豆类含B2也较多。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

维生素C缺乏:摄入严重不足时可患坏血病。

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在植物性食品中,新鲜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C的最好来源,尤其是绿色蔬菜。水果中以柑橘类含C较多。(P242~250)

脂溶性维生素不容易缺乏(D除外)因为不溶于水,相对稳定,更容易过量中毒。水溶性维生素特点相反。

母乳喂养:①营养素齐全,全面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②含丰富的免疫物质,增加婴儿抗感染能力。③增进母子交流,促进婴儿智力发育。④母乳无菌、经济、方便、温度适宜。⑤哺乳反射性刺激子宫收缩,利于母亲产后恢复。

营养学的核心是合理营养;合理营养是通过平衡膳食来实现的

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

1)摄取的食物应供给足量的营养素和热能,以保证机体活动和劳动所需要的能量;保证机体生长

发育、修复组织、维持和调节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适应各种环境和条件下的机体需要。

2)摄取的食物应保持各营养素的平衡,包括各营养素摄入量和消耗量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膳食安排应尽量多样化,注意粗细粮、主副食、荤素、呈碱性和呈酸性食物搭配,使各营养素达到RNI和AI要求,比例适宜。

3)食物应无毒无害,保证安全。为了保障人体健康,食品中的微生物、有毒成分、化学物质、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真菌及毒素等有害物质应符合食品卫生标准。

4)食物应通过合理烹调和加工,减少营养素的损失,提高消化吸收率,并具有良好的色、香、味,引起食欲。

5)合理膳食制度和良好饮食习惯。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以一日三餐一点制为优,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食源性疾病(foodborne disease):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WHO 定义)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

①发病与食物有关,病人有同一可疑食物食用史

②发病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暴发性

③中毒病人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④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化学性有害因素(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

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噪声、振动、电磁辐射)

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致病寄生虫:煤矿井下钩虫)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不合理;

劳动强度过大、生产定额不当;

劳动中的精神(心理)紧张:职业性紧张;

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长期处于某种不良作业体位或使用设计不合理的工具。

职业性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外伤)

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职业病的特点:

①病因明确,除少数职业病的病因不能确定到具体毒物外,有明确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史;

②有明确的接触水平-效应关系;

③接触同样职业性有害因素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发病,很少出现个别病例;

④大多数职业病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妥善处理,预后较好;

⑤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患者个体对于人群发病率毫无意义。

职业性损害防制原则:“三级预防原则”,“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一级预防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