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病理生理学(杨惠玲等主编)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在高职高专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高职高专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6b9e72c83c4bb4cf7ecd132.png)
思维导图在高职高专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作者:陈俊林周媛媛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6年第24期摘要: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不管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中都有一定的难度。
在高职高专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引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思维导图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69-02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同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内科学和外科学等学科都有密切联系[1]。
该课程内容复杂,逻辑性较强,抽象难懂,不管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中都有一定的难度。
而高职高专病理生理学教学课时少,内容多,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重点,提纲挈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程度[2,3]。
思维导图(mindmap)也叫心智图或脑图,是托尼·巴赞开发的一种应用于学习、记忆和思考等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通过图文并重的技巧,将人认知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想象的思路、途径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配置有序地表达出来。
以主题关键词为中心,将各级主题有组织、分层次、互相关联地展现出来,充分展示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有机整合。
是把握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思维方式的很好途径,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4,5]。
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在很多方面解决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问题,具有诸多优点。
1 有助于优化教师教学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且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间相互联系,错综复杂,这是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重要方面。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清晰的授课思路和学生对教师思路的把握决定了教学的质量,而思维导图恰恰是一种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顺教学思路的学习方法,它具有直观化、可视化的特点,能使知识点一目了然,可使教师快速了解整节课的内容。
2024年度临床《病理生理学》休克思维导图
![2024年度临床《病理生理学》休克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555e0ca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7.png)
2024/2/2
5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休克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典型症状,严重 时可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表现。
诊断依据
休克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其中,血压下降是休 克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但需注意血压正常者并不能排除休克的可能性。
2024/2/2
细胞代谢异常产生的有害物质可促进 休克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15
纠正细胞代谢异常措施
改善组织器官血液灌注
通过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等措施,改善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
纠正内环境紊乱
应用碱性药物纠正酸中毒,应用钙拮 抗剂等减轻钙超载。
提供能量物质
给予葡萄糖等能量物质,以满足细胞 能量代谢需求。
2024/2/2
20
调节炎症反应策略
抗炎治疗
使用抗炎药物如糖皮质激 素、非甾体抗炎药等,抑 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 伤。
2024/2/2
免疫调节治疗
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平衡炎症反应,改善休克 预后。
血液净化技术
采用血液灌流、血浆置换 等技术,清除血液中的炎 症介质和毒素,减轻全身 炎症反应。
21
抗炎治疗在休克中应用
9
微循环障碍类型及表现
01
缺血性微循环障碍
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
约肌张力增加,真毛细血管关闭,导致组织缺血、缺氧。
02
淤血性微循环障碍
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松弛,而毛细血管后阻力仍较高,使得毛
细血管静水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导致组织淤血、水肿。
2024/2/2
Chapter
2024版年度病理生理学思维导图(景晴版)
![2024版年度病理生理学思维导图(景晴版)](https://img.taocdn.com/s3/m/0a75e9e8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d.png)
全身影响
消耗机体营养,导致恶病质;分泌生物活性物质,引起内分泌紊乱;对免疫系统产生抑 制作用,降低机体抵抗力。
2024/2/3
转移影响
肿瘤细胞通过血液、淋巴等途径转移到远处器官,形成转移灶,对机体造成更广泛的损 害。
28
06 缺氧与应激反应
2024/2/3
29
缺氧类型及原因低张Fra bibliotek缺氧由于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引起。
化学性因素
包括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类、有机磷农药等,可通 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引起中毒。
2024/2/3
5
病因学分类
营养性因素
营养过剩或缺乏都可 引起疾病,如肥胖症、 糖尿病、佝偻病等。
遗传性因素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可 引起遗传性疾病,如 血友病、白化病等。
免疫性因素
免疫功能异常可引起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
02 疾病
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 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03 亚健康
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也称为“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2024/2/3
4
病因学分类
生物性因素
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可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疾 病。
物理性因素
如机械力、温度、气压、噪声、电离辐射等,可对人 体产生直接或间接损伤。
34
水钠代谢失调类型及原因
水过多
摄入水分过多或肾脏排水功能不足,导致稀 释性低钠血症。
水缺乏
摄入水分不足或失水过多,引起高渗性脱水, 严重时可导致休克。
钠过多
摄入过多含钠盐分或肾脏排钠减少,导致高 钠血症,可引发高血压等疾病。
病理学(第九版)思维导图
![病理学(第九版)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8948ce6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a.png)
病理学(第九版)绪论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分类(研究和诊断⽅法)⼈体病理学(⼫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实验病理学(动物实验、组织和细胞培养)总论第⼀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免疫适应定义: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产⽣的⾮损伤性应答反应萎缩——肾压迫性萎缩病理变化: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减⼩,重量减轻,实质细胞内物质和实质细胞数⽬减少,⾊泽变深可出现脂褐素颗粒(细胞内未被彻底消化的、富含磷脂的膜包被的细胞器残体)类型⽣理性萎缩:胸腺⻘春期萎缩、⽣殖系统某些器官更年后萎缩-——细胞凋亡导致细胞数⽬减少病理性萎缩:按发⽣原因分为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化和损伤性萎缩(最先消耗脂肪组织)肥⼤——⼼肌肥⼤病理变化:肥⼤的细胞体积增⼤,核肥⼤深染,细胞功能增强;功能代偿作⽤是有限度的;假性肥⼤(实质细胞萎缩,间质脂肪细胞增⽣)类型⽣理性肥⼤包括代偿性肥⼤(举重运动员肌⾁)和内分泌性肥⼤(妊娠期⼦宫平滑肌增厚)病理性肥⼤包括代偿性肥⼤(切除⼀侧肾、左⼼室部分坏死)和内分泌性肥⼤(甲状腺亢奋)增⽣病理变化:胞有丝分裂活跃⽽致增⽣,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和细胞核形态正常或稍增⼤,可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是间质的重要适应性反应类型⽣理性增⽣包括代偿性增⽣(⾼海拔地区⾎红细胞增多)和内分泌性增⽣(⻘春期⼥性乳房和⼦宫内膜腺体增⽣)病理性增⽣包括代偿性增⽣(创伤愈合)和内分泌性增⽣(激素过多、⽣⻓因⼦过多)增⽣与肥⼤的关系:原因类似。
细胞分裂增殖能⼒活跃的组织器官的肥⼤可以是肥⼤和增⽣的共同结果,⽽细胞分裂增殖能⼒较低的组织器官的肥⼤仅仅因为肥⼤所致(⻣骼肌、⼼肌)化⽣定义:⼀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是⼲细胞转分化的结果类型上⽪组织的化⽣:包括鳞状上⽪化⽣(吸烟者的⽀⽓管假复层纤⽑柱状上⽪)、柱状上⽪化⽣(胃粘膜上⽪转化为肠上⽪化⽣、胃窦胃体由幽⻔腺取代-假幽⻔腺化⽣等)间叶组织的化⽣:⻣或软⻣化⽣等(幼稚的成纤维细胞在损伤后可转变为成⻣/软⻣细胞)意义:强化局部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减弱黏膜⾃净能⼒,引起恶变等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包括缺氧、⽣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营养失衡、神经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遗传性缺陷和社会⼼理因素等细胞和组织损伤的机制细胞可逆性损伤定义:细胞可逆性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称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常⻅可逆性损伤的特征细胞⽔肿⼜称⽔变性凡是能引起细胞液体和离⼦内稳态变化的损害,都可导致细胞⽔肿、线粒体受损,ATP⽣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病理变化镜下观:细胞质内红染细颗粒状物(肿胀的线粒体和内质⽹等细胞器),严重时表现为⽓球样变-病毒性肝炎,细胞质⾼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肿胀⾁眼观:器官体积增⼤、边缘圆钝、包膜紧张、切⾯外翻、颜⾊变淡脂肪变⽢油三酯蓄积于⾮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肝细胞质内脂肪酸增多;⽢油三酯合成过多;脂蛋⽩、载脂蛋⽩减少)病理变化镜下观:细胞质中出现⼤⼩不等的球形脂滴,⽯蜡切⽚中呈空泡状,冷冻切⽚中可⽤苏丹Ⅲ、苏丹Ⅳ等特殊染⾊进⾏区别⾁眼观:器官体积增⼤、边缘圆钝、淡⻩⾊、切⾯油腻感常⻅于肝、⼼、肾(近曲⼩管):脂肪肝、⻁斑⼼(与脂肪⼼不同,其为⼼肌脂肪浸润)肝细胞脂肪变病变区慢性肝淤⾎-⼩叶中央区磷中毒-⼩叶周边带严重中毒和传染病-全部肝细胞玻璃样变⼜称透明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质蓄积(蛋⽩质合成的先天遗传障碍或蛋⽩质折叠的后天缺陷)病理变化细胞内玻璃样变:均质红染的圆形⼩体,位于细胞质内,如Rusell⼩体、Mallory⼩体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胶原纤维增粗变宽,其间少有⾎管和纤维细胞,⾁眼呈灰⽩、质韧、半透明细⼩动脉玻璃样变:⼜称细⼩动脉硬化,细⼩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弹性减弱(熟悉)淀粉样变细胞间质内淀粉样蛋⽩质和黏多糖复合物蓄积,具有淀粉染⾊特征病理变化淡红⾊均质状物沉积于细胞间质、⼩⾎管基膜下或沿⽹状纤维⽀架分布刚果红染⾊为橘红⾊,遇碘为棕褐⾊、再加稀硫酸便呈蓝⾊(熟悉)黏液样变细胞间质内黏多糖和蛋⽩质的蓄积病理变化可形成特征性的黏液⽔肿(熟悉)病理性⾊素沉着⾊素增多并积聚于细胞内外含铁⾎⻩素:⼼衰细胞脂褐素:⽼年斑⿊⾊素:酪氨酸胆红素:⻩疸(熟悉)病理性钙化⻣和⽛⻮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病理变化:镜下呈蓝⾊颗粒状⾄⽚块状,⾁眼呈细⼩颗粒或团块,触之有沙砾感或硬⽯感类型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于坏死或即将坏死的组织或异物中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钙磷代谢失调⽽致钙盐沉积于正常组织内细胞死亡坏死基本病变细胞核的变化- 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三者并不⼀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胞质嗜酸性增强出现较晚,间质崩解液化成⽆结构物质类型凝固性坏死:蛋⽩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解作⽤较弱时,坏死区呈灰⻩、⼲燥、质实状态,轮廓清晰---⼼肝肾脾液化性坏死:细胞组织坏死后发⽣溶解液化(脑软化)纤维素样坏死:坏死呈细丝状、颗粒状或⼩条块状⽆结构物质⼲酪样坏死:结核病时,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状似⼲酪;镜下为⽆结构颗粒状红染物,是坏死更为彻底的特殊类型凝固性坏死脂肪坏死:酶解性或创伤性脂肪坏死,属液化性坏死范畴(急性胰腺炎)坏疽(局部组织⼤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性坏疽:动脉阻塞但静脉回流通畅时发⽣,坏死区⼲燥皱缩呈⿊⾊(凝固性坏死)湿性坏疽:多⻅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也可发⽣于动静脉均阻塞时,坏死区肿胀呈蓝绿⾊,界限不清(液化性坏死和凝固性坏死的混合物)---肺、肠管、⼦宫、胆囊⽓性坏疽:属于湿性坏疽,常⻅于深达肌⾁的开放性创伤合并产⽣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坏死区有⼤量⽓体⽽呈捻发感结局凋亡形态学和⽣物化学特征:细胞皱缩、染⾊质凝聚、凋亡⼩体形成(细胞凋亡的重要形态学标志)、质膜完整凋亡与坏死的⽐较(了解)细胞⽼化遗传程序学说——端粒酶错误积累学说第⼆章损伤的修复概述再⽣细胞周期(cell cycle)含义:指细胞从⼀次分裂完成开始到下⼀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
病理生理学(景晴版)思维导图
![病理生理学(景晴版)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47af640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8.png)
血清镁浓度>1.25mmol/L,常见原因包括摄入过多、排出减少及细胞外镁向细 胞内转移。
钙磷代谢紊乱
低钙血症
血清钙浓度<2.2mmol/L或游离钙浓度 <1.1mmol/L,常见原因包括摄入不足、 吸收障碍、排出过多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等。
低磷血症
血清磷浓度<0.8mmol/L,常见原因包括 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排出过多及甲状旁
应激与疾病的关系
原发性高血压
心理紧张刺激可能导致高血压 。
糖尿病
应激时交感神经兴奋和糖皮质 激素增多,促使血糖升高。
应激性溃疡
严重烧伤、休克、大手术后和 严重全身性感染时发生的急性 胃炎。
冠心病
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的发 生、发展密切相关。
恶性肿瘤
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的发生、 发展有一定联系。
THANKS
展和转归。
因果转化
在疾病过程中,原始病因作用于 机体产生的结果,又可作为新的 病因,引起新的结果。这种因果 关系的不断转化和发展,推动了
疾病的发展。
局部与整体关系
疾病往往从局部开始,随着病情 的发展,局部病变可影响整体, 甚至导致全身性反应。同时,整 体的功能状态也可影响局部病变
的发展和转归。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感谢观看
REPORTING
钾代谢紊乱
低钾血症
血清钾浓度<3.5mmol/L,常见 原因包括摄入不足、排出过多及 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
高钾血症
血清钾浓度>5.5mmol/L,常见 原因包括摄入过多、排出减少及 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
镁代谢紊乱
低镁血症
血清镁浓度<0.7mmol/L,常见原因包括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排出过多及细 胞内镁向细胞外转移。
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酸碱平衡紊乱思维导图
![临床医学病理生理学酸碱平衡紊乱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e0139108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1b.png)
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外H+↑或HCO3-↓引起的pH下降,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乱原因和机制AG增高型固定酸多(除含氯固定酸)Cl-正常,又称血氯正常型代酸。
固定酸产生↑乳酸酸中毒(休克、心脏骤停、肝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饥饿、禁食、酒精中毒)外源性酸摄入过多水杨酸中毒含氯的成酸性药物酸的排出↓肾功能障碍(滤过↓、分泌↓)Ⅰ型肾小管酸中毒大量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剂碱少HCO3-丢失↑腹泻、肠瘘、肠道引流肠道HCO3-直接丢失过多,AG正常,血氯升高型Ⅱ型肾小管酸中毒大面积烧伤其他原因高钾血液稀释性大量输入5%葡萄糖(G.S)或生理盐水(N.S)AG正常型HCO3-浓度↓,同时伴Cl-代偿性升高所致的代酸,又称血氯增高型代酸消化道丢失肾小管性酸中毒碳酸酐酶抑制剂高钾血症轻中度肾衰机体的代偿血液肺细胞肾血气指标变化pH↓,PaCO2↓,HCO3-↓↓↓,AB↓↓,SB↓↓,AB<SB,BB↓↓,BE负值增大对机体的影响心血管系统室性心律失常:与高血钾有关心肌收缩力下降:影响兴奋-收缩偶联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抑制:嗜睡、意识障碍、昏迷机制酸中毒时氧化磷酸化障碍→ATP↓→脑细胞能量不足谷氨酸脱羧酶活性↓,氨基丁酸(GABA)转氨酶活性↑γ-氨基丁酸生成↑(抑制性神经递质)骨骼系统防治去除病因补碱:NaHCO3或乳酸钠补碱时注意防止纠酸后的低血钾与低血钙发生呼吸性酸中毒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pH下降,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酸碱紊乱。
原因和机制通气不足外呼吸障碍,呼吸中枢抑制,呼吸道阻塞,呼吸肌麻痹.胸廓病变肺部疾患CO2吸入过多通风不良或呼吸机使用不当代偿调节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急性气道阻塞,中枢或呼吸肌麻痹引起的呼吸暂停等主要靠细胞离子交换和非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常因肾来不及代偿而表现为失代偿慢性呼吸性酸中毒原因气道及肺部慢性炎症引起的COPD及肺广泛性纤维化或肺不张PaCO2高浓度潴留持续达24h以上细胞离子交换,非碳酸氢盐缓冲系统,肾脏主要靠肾代偿,3~5天后继发性HCO3-升高血气参数PaCO2↑↑,HCO3-↑,AB↑,SB↑,AB>SB,BB↑↑,BE正值增大对机体的影响心血管系统类似代酸(心律不齐、心肌收缩力↓、血管扩张)中枢神经系统CO2扩血管作用→头痛CO2麻醉→肺性脑病防治原则去除病因:改善通气一般不补碱,以免加重病情代谢性碱中毒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pH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碱紊乱原因酸少剧烈呕吐,胃液抽吸胃液中H+丢失,Cl-丢失,K+丢失经肾丢失H+↑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低钾血症H+向细胞内转移, 低钾性碱中毒时,肾泌H+↑,反常性酸性尿低钾、低氯、低血容量、高醛固酮是代谢性碱中毒的维持因素碱多碱性药物摄入↑大量输入含枸橼酸盐的库存血肝衰竭时氨中毒分类盐水反应性碱中毒常见于呕吐、胃液丢失及利尿剂应用低血容量、低氯是维持因素补充盐水(NaCl)可纠正补充Cl-,促进HCO3-排出盐水抵抗性碱中毒常见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严重低钾及库欣(Cushing)综合征盐皮质激素和低钾是维持因素盐水不能纠正代偿调节血液缓冲弱酸参与中和肺的代偿呼吸抑制细胞离子交换H+进入细胞外,K+进入细胞内,易引起低钾血症肾调节碳酸酐酶活性↓→ 泌H+↓谷氨酰胺酶活性↓→泌NH4+↓HCO3-重吸收↓血气参数变化pH↑,PaCO2↑,AB↑↑,SB↑↑,AB>SB,BB↑↑,BE正值增大对机体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烦躁不安、精神错乱机制:γ-氨基丁酸生成↓谷氨酸脱羧酶活性↑,氨基丁酸(GABA)转氨酶活性↓ODC(氧离曲线)左移pH↑→Hb与O2亲和力↑神经-肌肉手足抽搐机制:碱中毒时游离Ca2+↓低钾血症 :心律失常防治原则盐水反应性碱中毒补NaCl,即可促HCO3-排出盐水抵抗性碱中毒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肾泌H+↓、重吸收HCO3-↓抗醛固酮药物螺内酯补钾基 本 概 念酸碱平衡指生理情况下,机体能自觉维持体液酸碱度相对稳定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