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16 两汉玉
上博藏玉雄健瑰丽的汉晋玉器
上博藏玉雄健瑰丽的汉晋玉器第四部分雄健瑰丽的汉晋玉器(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两汉玉器在继承战国玉器的基础上有了更大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除神灵动物外,还流行云纹、乳钉纹等纹样。
在社会厚葬观念的驱使下,上层贵族使用葬玉的规模超过以往。
葬玉中玉晗多为蝉形,玉握则多为伏豚、雌豚简练刚劲。
受神学影响,辟邪类玉器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政治上分裂,征战频繁,交通阻塞,西域的玉材来源亦受到限制,琢玉也逐渐走向低调,玉制品甚少。
汉代的玉器延续了一些以前的形制,比如玉璧、玉带钩、玉觽、玉韘,还有玉具剑。
汉代是带钩制作、使用的鼎盛时期。
这件玉带钩白玉质地,满沁褐色,抛光莹润。
其钩首琢成回首鸭式样,带钩表面只简单地雕刻几条线,象征翅膀和尾翼,形象生动。
《鸭首带钩》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鸟纹璧》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龙纹觽》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蟠螭纹韘》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这个橱窗展示了一把铁剑以及一些装饰品,在古代上层贵族所佩的剑上,会用玉做装饰,这种用玉来装饰的剑叫做“玉具剑”。
玉具剑最早被发现于西周晚期,随后一直延续至两汉,两汉以后便不再流行。
《玉具剑》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玉具剑由4件玉饰物组成,一个是在柄的首部,呈扁圆形,称之为剑首。
《谷纹剑首》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而在剑柄和剑身之间的菱形饰玉叫剑格。
《兽面纹剑格》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在剑鞘的上部有一件长方形突出的饰玉,称之为剑璏(音卫)。
《兽面云纹剑璏》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在剑鞘下端的一个梯形饰玉,被称为剑铋(音必)。
有了这四件玉器装饰的剑就是玉具剑。
《螭纹剑珌》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代的玉器也更加成熟精美了。
你看这件鸟形佩饰与以前的玉鸟相比更具动态美,线条更流畅了,雕琢的有了一些层次,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鸟形佩》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这里还展示了一些汉代的葬玉,汉代人很讲究厚葬。
战汉玉器
秦汉玉器汉代玉器的分期及有关问题的探讨(1)一、序言关于汉代玉器的著录,最早见于宋元时期的金石学著作。
北宋吕大临《考古图》和元代朱德润《古玉图》都收录了一些汉代玉器、。
但由于这些玉器都是传世品,当时的金石学家们对于玉器偏重形制描述而缺少考证,只是将其笼统称为古玉。
清代瞿中溶和吴大澂以实物与古代文献相结合,详考各类古玉的名物制度,指出一些传世的汉代玉器,如刚卯、蝉形玉琀、鸠杖首等。
但他们所依据的主要是“三礼”等经书和汉儒注释,所以在考释上亦有不妥之处,把一些汉代玉器定为三代之器。
对于汉代玉器的发掘和研究始于本世纪初。
1910-1917年日本人关野贞等在朝鲜平安南道大同江南岸发掘一批汉代乐浪郡的墓葬,出土了玉璧、玉琀、玉猪、玉剑饰等玉器。
此后,一些学者开始运用这批资料研究汉代玉器。
日本学者滨田耕作和中国学者郭宝钧对汉代玉具剑各部位玉饰的名称、悬佩方式及蝉形琀的意义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
这一时期由于考古发掘的汉玉资料较少,故对汉代玉器还缺乏全面的认识。
建国以来,经考古发掘的汉墓在万座以上,出土了大批玉器。
这些玉器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时代也较明确,为全面地研究汉代玉器创造了便利条件。
夏鼐先生的《汉代的玉器》一文,扼要地介绍了汉代玉器原料的来源、治玉技术、器名、型式、纹饰、用途及其演变,指出汉代玉器在中国玉器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环。
还有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汉代玉器进行了比较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这些研究工作把对汉代玉器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汉代玉器绝大多数出自大、中型汉墓中,墓主身份为诸侯王、列侯、高级官僚及其家属。
这些墓葬虽大多数被盗扰,但出土玉器仍比较多,种类也较为复杂,基本上可以代表汉代玉器的面貌。
本文在对这些墓葬出土玉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参考个别一般汉墓和遗址出土的玉器,着重对汉代玉器进行分类和分期研究,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就汉代玉器的使用、产地、制作工艺等问题,作进一步补充和探讨。
汉朝的玉器制作中国玉文化的繁盛时期
汉朝的玉器制作中国玉文化的繁盛时期汉朝的玉器制作:中国玉文化的繁盛时期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玉文化繁盛时期。
汉朝统一了中国,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玉器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高峰,成为汉代社会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介绍汉朝玉器制作的技艺和风格,探讨汉代玉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一、汉朝玉器制作的技艺1. 玉石的选材汉朝时期,玉石的选材非常讲究。
汉代人对于玉石的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尤其青睐白玉、青玉和琥珀。
这些玉石质地坚硬,色彩纯净,并具有良好的光泽。
玉匠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在采矿、评估和采购优质的原料上。
2. 制作工艺的发展汉朝玉器制作工艺积累了前代的经验基础,逐渐形成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技艺。
汉代玉器的制作多采用“勾勒”和“刻画”的技术。
勾勒是通过用特制的镐在玉石上点画线条,然后再用锥永、磨砂机等工具进行雕刻和打磨的过程。
刻画则是直接用利器在玉石表面刻划图案,符号或文字。
这种技术在汉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使得汉朝玉器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3. 镶嵌和烧制在制作玉器时,汉朝还经常使用镶嵌和烧制技术。
镶嵌是将金、银、铜等贵重金属或其他宝石镶嵌在玉器上,增添了玉器的华丽度。
汉代玉器通常采用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来镶嵌,使得它们更加显眼和美观。
烧制则是将玉石放入高温的炉中进行烧烤,使其表面产生一层云纹或倒刮痕迹,增强了其艺术韵味。
二、汉朝玉器的风格1. 古朴典雅的风格汉朝玉器以其古朴典雅的风格著称。
玉匠们通过把握玉石的天然纹理,雕刻出各种动物、花鸟、人物和几何图案。
他们注重勾勒线条的流畅和简洁,力求在简单中体现美的意境。
同时,他们还利用不同的工艺和材质,使玉器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色彩和质地。
2. 崇尚自然的主题汉朝玉器的主题也多与自然有关。
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简单和谐的生活态度在玉器中得到了诠释。
例如,在汉代玉璧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葫芦、葵花、莲花等自然图案。
汉代古玉工痕特征
汉代古玉工痕特征
汉代古玉工痕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纹饰风格:汉代玉器纹饰多采用阴刻线,线条粗犷有力,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其中,“汉八刀”是汉代玉器工艺的代表,采用简练的线条进行刻划,刀法刚劲有力,无崩裂状和刀痕之迹。
2. 游丝毛雕:汉代玉器中常见的工艺,其线条细如毛发,连续不断,如一气呵成,具有细、绵、长、飘、劲、灵动等特征。
这种工艺多用于玉人的头发和衣服褶皱处,使其更加生动逼真。
3. 钻孔工艺:汉代玉器的钻孔工艺十分成熟,钻头普遍为铁制,使得玉器的孔洞可以打得十分直。
同时,汉代玉璧的外廓也采用大口径金属管琢磨,使玉璧更加圆整。
4. 雕刻工艺:汉代铁制砣具广泛应用于玉雕的各个方面,使得阴刻、浮雕、镂雕、圆雕等纹饰加工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
汉代玉器上的夔龙纹、云纹、卷云纹、谷纹、蒲纹、涡纹、乳丁纹等都是采用各种雕刻工艺结合雕琢而成。
5. 磨制工艺:汉代玉器的磨制工艺相当精细,玉器表面光滑细腻,棱角琢磨圆滑,细线条的刻道有毛道和跳刀的痕迹。
同时,汉代玉器中常出现一种名为“游丝毛雕”的工艺,其线条连续不断,具有极强的动感。
总体来说,汉代古玉工痕特征反映了当时玉器制作工艺的高度发
展,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文物信息和历史资料。
东周至两汉玉具剑发展及演变
东周至两汉玉具剑发展及演变【摘要】东周至两汉时期,玉具剑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东周时期,玉具剑的出现标志着玉器工艺逐渐成熟,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玉石的尊崇和追求。
到了战国时期,玉剑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当时贵族地位与身份的象征。
在秦汉时期,玉剑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工艺更加精湛,造型更为优美。
两汉时期的玉剑则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点,更加注重细节与刻画。
玉剑在历史上的地位也逐渐上升,成为一种奢侈品与收藏品。
东周至两汉玉具剑的演变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展现出玉剑的珍贵性与收藏价值。
这种古代艺术品对于后世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东周至两汉、玉具剑、发展、演变、东周时期、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两汉时期、制作工艺、艺术特点、历史地位、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珍贵性、收藏价值、传承、发展、文化艺术1. 引言1.1 东周至两汉玉具剑发展及演变东周至两汉时期的玉具剑,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武器,更是展现社会地位和文化品味的象征。
通过对东周至两汉时期玉具剑的发展及演变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艺术观念和制作工艺。
从东周时期玉具剑的出现开始,到战国时期玉剑的流行,再到秦汉时期玉剑的制作工艺改进,都反映了古代玉器工艺的发展历程。
两汉时期的玉剑则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点,体现了古代中国玉器工艺的精湛技艺和审美追求。
玉剑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战争中发挥着作用,更在社会礼仪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东周至两汉玉具剑的演变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珍贵性与收藏价值也备受重视。
通过对玉剑的传承与发展,可以促进后世文化艺术的繁荣与传统的传承。
2. 正文2.1 东周时期玉具剑的出现东周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玉器在这一时期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器物的制作中,其中包括玉剑。
东周时期玉具剑的出现标志着玉器在武器领域的应用。
玉剑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权力和尊贵。
东周至两汉玉具剑发展及演变
东周至两汉玉具剑发展及演变【摘要】本文探讨了东周至两汉时期玉具剑的发展及演变。
在东周时期,玉剑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
战国时期,玉剑成为贵族的象征和奢侈品。
随着秦汉时期的变革,玉剑也经历了一系列演变,从装饰品逐渐演变成实用的兵器。
在两汉时期,玉剑的地位更加突出,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玉剑的影响和传承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
东周至两汉时期的玉具剑承载了文化、历史和人们的情感,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
展望未来,还有很多关于玉剑的研究方向有待深入挖掘,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
【关键词】关键词:东周、两汉、玉具剑、发展、演变、起源、流行、地位、影响、传承、总结、展望、研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东周至两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玉器制作技艺达到巅峰的时期,其中玉剑是玉器中的一大特色。
对于东周至两汉玉具剑的发展及演变,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玉器的形制和工艺上,对于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探讨相对较少。
随着人们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不断增强,对于东周至两汉玉具剑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研究东周至两汉玉具剑的发展及演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玉器制作技艺的发展历程,揭示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经济的特点,探讨玉器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等诸多问题。
通过对玉剑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人们对于玉器的崇尚和追求,进一步挖掘玉器在古代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东周至两汉玉具剑的发展及演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古代玉器文化的认识,还可以为我们解读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趣味提供更多的历史依据和文化参考。
1.2 研究意义东周至两汉玉具剑的发展及演变是中国古代玉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研究这一话题,有着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东周至两汉玉具剑的发展及演变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玉器工艺的发展历程,揭示古代玉器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
西汉墓葬中的国宝级古玉赏析(附10件国宝精图)安徽历代出土玉器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内涵丰富,其中西汉出土玉器最为丰富,不仅玉质优良,而且设计新颖。
这里选取巢湖市放玉岗、北山头和涡阳县石弓山西汉墓出土的10件精美玉器,供藏友们鉴赏。
卮,古代一种盛酒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时期,主要有玉卮、漆卮、铜镶卮等。
这件西汉朱雀衔环玉卮,为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有光泽,局部有黄褐色沁痕。
卮为圆筒形,平底,三足,高9.8、口径7.91、底径7.4、壁厚0.3厘米。
卮的一侧高浮雕一只展翅欲飞的朱雀,头高出卮口,口衔绞丝活环,双目微凸,两耳上翘,两腿立于高浮雕螭虎的背部。
螭虎圆眼,张口,尖爪,胸部阴线刻“滴水纹”,绞丝尾呈“S”形向上翻卷。
卮的另一侧高浮雕一只立熊,神态灵动,与朱雀相呼应。
熊身弯曲呈环形扳手,扳手的两侧浅浮雕两只凤鸟。
整个器身图案自上而下分为五层:第一层浅浮雕兽面纹;二层和四层均为浅浮雕勾连云纹;三层为浅浮雕龙纹;第五层为浅浮雕龙凤纹。
古代的卮主要由盖和卮体组成,该玉卮无盖,是原本无盖,还是有盖已被毁坏,不得而知。
从考古发掘出土的卮来看,这件西汉玉卮具有战国的遗风,上下左右四方连续纹饰,组成的图案相互对称,构图主次分明,布局错落有致,雄浑古朴。
整器集高浮雕、浅浮雕、平雕及镂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于一器,设计新颖,雕琢精细,堪称古代玉雕一绝,代表了西汉玉器雕琢技术的最高水平,是当之无愧的国宝级文物。
此件和田青玉雕琢的玉卮,通高11.2、口径6.7、底径6.6、壁厚0.4厘米。
卮身为圆筒形,由盖和器身两部分组成,以子母口相扣合。
盖的中央饰柿蒂纹,边缘等距离高浮雕三组漩涡纹。
突出的是卮身高浮雕一昂首挺胸的朱雀,雀体拱曲形成环形扳手。
朱雀尖嘴(微残),两眼炯炯有神,双冠分开微向上翘,胸部圆平,阴刻一“几”字纹。
浅浮雕的双翅如同绸带上下翻卷,短腿利爪,两腿之间浅浮雕一心形纹饰。
卮的周身以谷纹为主,云纹为辅,平底,三足,底部阴线饰柿蒂纹和流云纹。
汉代玉器特征与鉴别
汉代玉器特征与鉴别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
汉代玉器工艺风格承继战国,但在器型品类、制作工艺与纹饰风格方面,均有所提高和创新,艺术达到空前高度,体现出汉人高超的审美情趣。
我们鉴定时要通过多方面来比对、判断。
本文将从汉代玉器用料、工艺、造型、纹饰及沁色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简要介绍。
汉代玉器用料特点两汉时期,社会安定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长达400年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给玉器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玉文化高度发达,汉代玉材如同其表现的玉文化一样,在以和田玉为主的脉络下呈现出一种多种玉材并举的状况。
西汉初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任西域都护,开通了与西域文化交流的通道,使新疆的优质玉料大量运往内陆,和田玉正式成为中国用玉的主流(图1)。
而汉代以前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白玉的使用是不多见的。
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以及玛纳斯碧玉和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水晶、玉髓、玛瑙等。
和田玉玉料主要来源于玉龙喀什河,为和田籽料(图2),其时山料因条件不具备尚未开采。
西汉末年到东汉时期,连年征战,国力耗尽,然而厚葬之风不减,于是出现“以石代玉”现象。
陕西地区就出土了大量的用汉白石制作的汉代祭祀用玉,这是因为玉石的开采成本和加工成本都较高,逐渐衰落的国力无法支撑繁多的祭祀活动所需要的大量玉器,遂用易取得、易加工的汉白石代替玉材,是国力渐弱的侧面反映。
水晶、玛瑙和绿松石在汉代玉器中也得到普遍使用。
如西安汉代陈请士墓出土的水晶印,纯净无瑕,洁净透明,质地致密细腻,是水晶中的上等品(图3)。
现代仿汉玉器的材质出于成本考虑,往往用价格较低廉的青海料、俄(罗斯)料、韩(国)料等来替代,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其中的差别。
笔者曾得到一件汉代工字佩(图4),灯光下可以看到玉质呈粥状结构,这并不符合新疆和田玉云絮状结构特征,而是俄料的典型特征。
俄料是俄罗斯产的透闪石玉,成分和新疆和田玉相似,透闪石含量在95%(新疆和田玉透闪石含量在99%)。
玉见华夏——南阳地区出土古玉精品赏析
玉见华夏——南阳地区出土古玉精品赏析文/图:方芳 李历松赏鉴APPRECIATION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之中,豫、鄂、陕三省交界处。
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饶、矿藏丰富,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就有先民繁衍于此。
独山矗立在南阳中部,以盛产玉料见称,所产玉料颜色丰富,比重大、硬度高,名为独山玉,是我国四大名玉之一。
这为先民就地取材制作工具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南阳也因此成为我国史前时期玉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
距离独山仅2.5公里之遥的黄山遗址,其发现和发掘填补了中原和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作坊遗存的空白,被评为“2021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实证南阳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便较为发达的玉器制造业。
作为“中原文化与江汉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区”,南阳地区出土的大量精美古代玉器,所涉时间基本覆盖中国古玉文化重要的发展阶段,完整地映衬出中国玉文化“物-神-人-物”的发展规律,是探寻先民治玉工艺发展轨迹,探索中国玉文化精神根源,探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脉络的重要物证,具有十分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汉·双凤出廓玉环直径 8.4厘米、孔径4.4厘米、厚0.4厘米,南阳市拆迁办164号墓出土。
白玉,受沁呈黄白色,质润微透。
环两面皆饰谷纹,廓外上琢“山”字凸饰,凸饰中间钻一孔。
左右出廓各饰一凤,凤高冠,勾喙,长尾046玉的等级化、礼仪化促进治玉水平原始社会时期,就地取材制作石器是人类生产实践的重要内容。
黄山遗址距今 6000-7000年前左右,出土了大量石器、玉器、陶器等生产工具,其中玉制生产工具数量和种类最多。
在制作石质生产工具及装饰物的过程中,先民受原始审美意念驱动,逐渐认识到其中一些石头更加温润而有光泽,慢慢产生了以美石为玉的观念,辨别出“石之似玉”者与“石之次玉”者,玉的概念渐臻当今真玉范畴。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水平持续提高,玉从“美”的象征成为巫觋手中的圣物,用来沟通神灵与感应天地,为人们求得庇佑。
春秋战国玉器的鉴别
春秋战国玉器的鉴别春秋战国玉器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它一改商周王作那种简单古朴的风貌,创制了一大批造型、图纹及工艺风格都为之一新的艺术珍品,为我国玉文化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然而长期以来,在古玉的鉴定和研究领域,人们总是习惯地把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统称为春秋战国玉器,将其艺术风格,合并称为春秋战国玉作风格。
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新资料的不断丰富,从而使我们对春秋与战国时期的玉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认真观察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春秋与战国玉器在工艺和装饰等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春秋玉器:由考古资料可知,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
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
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
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无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
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
这种独特的双阴线工艺及"形中有形"的装饰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极为流行,可谓春秋早期玉器的一大特色。
春秋中期以后,这种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
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
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磺、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了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所以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更富有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在春秋时期流行的寄生于造型内的繁密且抽象的龙纹装饰,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的改变,逐渐消失。
正如吴棠海先生在《认识古玉》中所说: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盛行的胆龙纹眼睛退化,解体成云、谷相杂纹,并逐渐发展为谷纹、蒲纹、乳钉纹等工整规律的几何纹样。
中国古玉器(商-汉)的分类及特征简析
中国古玉器(商-汉)的分类及特征简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国玉器源远流长。
据考证,中国玉器诞生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
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装扮自己,美化生活,由此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
玉器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载体,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礼仪、商贸、图腾、宗教、信仰乃至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玉器与漆器、丝织品、瓷器一并被称为中国的四大文化。
其中又以玉器产生最早,文化内涵最为丰富。
古玉器的文化内涵不仅包括设计艺术、碾琢工艺、文字记载等,而且还包括古玉器丰富的价值、礼仪功能、宗教功能、经济价值和装饰功能。
玉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通过玉器材料的特殊属性,寄托和展现古人思想意识。
玉器是远古先民顶礼膜拜的神物,是森严礼仪等级制度的象征,是古人审美观念的表现,更是中华民族美好品德的化身。
新石器时代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有大量的玉器生产、使用。
玉器同金属器及陶瓷不同,它比较坚固耐用,又不能熔炼改制,因而古人制造的玉器,一部分被葬人地下,一部分自然消失,还有很大一部分流传于世,成为人们的收藏品在中国,收藏古玉器的风气极盛,收藏古玉的人也极多。
据雅昌艺术网统计,1994年,经各种拍卖公司拍卖的玉器达3万余件,囊括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各种文化,例如: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
收藏玉器种类涉足礼玉、兵器及剑饰、葬玉,以及生活用品类、文房用品类、佩玩件等,几乎包括历史卜所有出现的玉器品种。
古玉器的政治价值表现在古玉器是社会等级制的物化,是古代人们道德和文化观念的载体。
出土的玉器基本卜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
浅谈汉代玉器的鉴赏
帝, 不失时机地借鉴秦法 、 作律九章 、 恢 复封建 、 制定礼
仪, 最终 完成 了 向封 建统 治者 的转 化 , 这 一 场波澜 壮 阔 的 伟 大斗争 最终 成 为 由一 个封建 政权 向另一个 封建 政权 的 过 渡 。汉 初 的统治 者 为 了巩 固 自身 的既得 利益 , 在政 治 、 经济、 法 律和 宗教 礼仪 方 面 对前 朝 制 度 进 行 了 部分 的筛 选 和继 承 , 这 就是 所谓 的“ 汉 承秦 制 ” 。 4 . 1 . 2 汉 继 楚 续 。和 政 治 、 经 济 方 面 形 成 鲜 明对 照 的
3 汉代 玉 器的材 质 和颜色 特点
是在原来周文化的母体 中成长起来 的, 在秦文化 中 占据
主要 地位 之一 的乃 中原 礼乐 。尽 管 当时周 礼 的用王 制度
汉 代玉 器基 本属 于 透 闪石 软 玉 , 其 中新 疆 和 田玉 和 玛 纳斯 玉 占很大 比重 , 和 田玉 中又多 见水 料 中的籽 玉 、 羊 脂 玉 。还有 一部 分玉 器 是 用 蛇纹 石 玉 制 造 的 , 其 他 玉 石
前端有十字花纹装 饰 , 面部 五冠减地 琢刻 , 眉 与鼻连 成 “ T ” 字型 , 小眼, 缄 口。虽工艺精 湛 , 形象生 动 , 但 已无汉 代舞 人
汉代 玉 壁 已经从 早期 的祭 祀之 用 , 变为 礼仪 、 丧 葬 和
、
装饰 的功能 , 到清代 已演变为多种用途 , 而饰 品颇多。汉 代玉壁除素面玉壁 , 玉壁上纹饰 、 布局更加多样化 , 壁面
( 3 ) 仿古玉的沁色是急于一时 , 浮于表 面的人 为做
法, 根 本 不能 与 自然天成 沁 色相 比。
清代玉器仿器 中有很 大一部分 , 不是为欺骗收藏者 而制 , 因其带有很多其 时代 的特征 , 对很多收藏者来说 ,
【玉器】战汉时期玉器特点以及战国时期古珠鉴定
【玉器】战汉时期玉器特点以及战国时期古珠鉴定战国汉代玉器特点:春秋末期铁器的出现,制玉的工艺有了第三次的变革,到汉代,制玉工艺水平进入了辉煌时代。
纵观战国到汉代的玉器,有如下几个特征:一、玉器经过石工具阶段、铜工具阶段到铁工具阶段,制玉工艺有了划时代的进步,进入了最完美的时期。
二、战国、汉代玉器制作讲究造型美,人们在一些完整的玉器造型上增加了和谐的壮士,突破了以前的呆板、单调的格局,达到了平衡、统一的视觉效果。
三、战国以后的玉器多顶撞地纹、如谷纹、蒲谷纹、卷云纹等,为了突出纹饰,玉工在制作时,勾轧、顶撞都要规矩整齐、线脚要利落,其地纹平整,面纹排列有序,这是该时期制玉一大特点。
四、纹饰细密,其线刻往往细如豪发,这种工艺称为”游丝工“,这是小工具勾砣运用熟练的结果。
那时候的阴纹很少有断开的现象。
五、玉器上的孔,或用管钻打,或铁挺或铜挺,那时候人手掌握打长玉器是非常有难度的。
六、玉器的缕空,用搜弓子搜眼尖角利落,是细铁丝运用的效果,这种丝和砂都得很细,操作中很容易断裂,费时费精力。
七、制玉的活换套技术战国时期很是成熟了。
春秋晚期扁平圆环状雕龙玉壁战国时期卷云纹灰白色玉璧战国时期变形蟠龙纹玉环战国晚期双璧形玉佩汉黄褐色回纹玉珌西汉镂空虎纹圆点纹玉彜战国水晶如何鉴定:一、晶体(材质),水晶无论新老大家都会关注晶体好不好,主要是指内部杂质多少。
战国水晶珠饰多见使用白水晶、紫水晶、茶晶。
大家可以仔细观察,战国水晶晶体的通透感与新水晶是有差别的,新水晶显得死板不灵动,即便带有杂质的战国水晶,只要无杂质部分,也是莹莹有内涵。
同时战国水晶珠饰等级高,带有杂质的不多,但由于水晶磕碰易损,难保存,现在见到开门藏品的“杂质”,可能为磕碰或磕碰后沁入所致。
二、工痕特点,水晶质硬却脆,所以对制作工艺的要求很高,要将水晶晶莹剔透的感觉,淋漓尽致的展现更是不易。
远观制式规整但细看手工特点明显,不像机械工艺那么规整,边缘与楞也没有那么硬、利的感觉,是一点点的修整而成,比如圆形是一点点的由方形修圆。
战汉古玉赏析——汉代玉舞人
汉代玉舞人,高95.3mm,宽42.7mm,厚4.8mm。
此玉舞人,双面镂空加工而成。
器表打磨精细,包浆浑厚统一,并呈玻璃光光泽。
整体土黄色沁居多,顶部衣袖处有一条黑色沁,伴随着绺裂,沁入玉肉,深入肌理,沁色过渡自然,表面多处布有牛毛沁,尤其是在腰部以下及裙摆处,更为明显。
玉舞人身体呈S型,着长裙修袖,一只手臂放于头顶部,长袖顺势自然垂于肩,另一只手臂斜放于身后,长袖垂于裙摆处,舞姿轻盈,身形婀娜。
面部用细阴线砣出五官,半月眼、直鼻、弯眉、嘴角微微上翘,如在笑中起舞。
玉舞人A面玉舞人B面自然条件下反光左右眼及鼻部加工痕迹特征放大图一左右眼及鼻部加工痕迹特征放大图二袖部的绺裂及黑沁色的延续下裙摆的土蚀土咬袖部的土蚀土咬痕迹玉表面的牛毛沁领口处包浆及研磨砂打磨,在玉表留下的痕迹特点首先,从入土特征分析:由上图可见,玉舞人表面打磨精细,包浆非常浑厚,与阴线内外统一,呈玻璃光光泽。
沁色整体为土黄色、赭色以及有少量黑沁,并伴随绺裂沁入玉质内部,而且在腰部以下和裙摆处有牛毛沁顺着玉质肌里分布,袖口和裙摆处局部有土蚀土咬,并发生白化现象。
所有入土特征无处不在,阴线,镂空,游丝毛雕等加工工艺内外特征一致,符合工在先,入土后受环境影响,统一产生各种变化的特点。
衣领处阴线加工,看似好像一次完成,仔细看阴线的宽窄及阴线底部的起伏,还可以看出砣机加工的痕迹特点。
再看阴线底部皮壳光泽,也是和玉表浑然一体。
其次,从加工工艺分析:从以上放大60倍的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所有阴线是由较短的砣痕连接而成,特别是在玉舞人面部和腋窝卷云纹转弯处,能更清晰地看到起砣、落砣和接砣痕迹。
在玉舞人侧面及镂空部分,拉丝切割痕迹明显,镂空面可见粗细、深浅、长短不一的打磨痕,且包浆浑厚。
玉表因研磨砂的粗细不均,而造成打磨痕迹的深浅、长短不一等特点。
再次,从形制上分析:1、玉舞人起源于战国,盛行于两汉。
战国的玉舞人做工细致,纹饰精美,其是在发型上,卷鬓角、呈扇形、两边发束披下。
战汉玉器的艺术特点及鉴赏
战汉玉器的艺术特点及鉴赏战国时期的汉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高峰之一、它不仅在工艺技巧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且在形式和造型上也极富创新性。
以下是战汉玉器的艺术特点及鉴赏。
一、艺术特点1.工艺精湛:战汉玉器的工艺技巧达到了极高水平。
玉器的加工工艺主要有雕刻和磨光两种形式。
雕刻玉器通常采用“刀削”技法,以刀具将多余的玉料切除,留下想要的形状。
而磨光玉器则通常采用磨料进行打磨和抛光处理,以求达到平滑光亮的效果。
2.动与静的结合:战汉玉器的造型多样,既有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又有深邃安宁的人物、神兽等造型。
通过将动态和静态的元素巧妙结合,战汉玉器使人感受到动与静的和谐统一3.多样化的主题:战汉玉器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自然界的动植物、人物、神话传说等。
其中,翡翠的玉石绿色配合天然纹理,象征着阳气的生机勃勃。
而白玉则被用于制作肖像、器具等,给人一种洁白纯净的感觉。
4.装饰精美:战汉玉器的装饰十分精美,常见的装饰元素有贝壳纹、蛇纹、云纹、雷纹等。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增加了玉器的观赏性,还赋予了玉器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鉴赏技巧1.观察构图:在鉴赏战汉玉器时,首先要观察其整体的构图。
研究其形体造型、线条流畅度、比例协调等方面的内容,判断其是否具备艺术的审美价值。
2.欣赏细节:仔细观察玉器的细节处理,包括花纹、雕刻工艺、装饰元素等。
考察其雕工的熟练程度、纹饰的精巧与纹理的自然流动等,进一步判断玉器的制作水平和艺术价值。
3.了解历史背景:了解玉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对于正确理解和欣赏战汉玉器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掌握战国时期和汉代的社会环境、文化风貌,可以更好地理解玉器的制作意义和表达内容。
4.探索个人情感:鉴赏战汉玉器不仅是一种客观的艺术欣赏,更是一种对于个人情感的寻求和表达。
玉器所表达的人文情感和审美观点,常常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境遇相呼应。
综上所述,战汉玉器以其工艺精湛、形态独特、富有创新性和丰富的主题内容,成为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瑰宝之一、通过仔细观察构图,欣赏细节,了解历史背景和探索个人情感,我们可以更全面地鉴赏和理解战汉玉器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江苏汉墓出土—战汉古玉鉴赏
江苏汉墓出土—战汉古玉鉴赏12上图为连云港市海州区网疃庄汉墓出土的西汉圆雕和田黄玉猪,现收藏于连云港市博物馆,为典型的汉八刀玉猪。
这一对西汉圆雕和田黄玉猪,是国内唯一发现的汉代和田黄玉猪,玉料为和田黄玉中的极品鸡油黄玉,当为汉代顶级玉猪。
考古出土的汉代玉猪里,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玉猪和扬州西汉广陵墓出土的玉猪都属极品,这对玉猪与之相比并不逊色。
上图为河北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玉猪,现收藏于河北省博物馆,材料为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玉质洁白明亮,温润细腻。
123上图为扬州博物馆收藏的西汉末期玉猪,材料为新疆和田白玉,典型的汉八刀工法。
1234567上图为扬州老虎墩墓出土的东汉飞熊玉砚滴,现收藏于扬州博物馆,是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砚滴。
12上图为扬州汉广陵王墓出土的西汉玉剑格,玉质精良,沁色精美。
12345上图为扬州汉广陵王墓出土的春秋双龙首玉璜,现收藏于扬州博物,为单面片雕,正面琢雕背向两龙,龙身饰浅浮雕卷云纹,纹样饱满。
12345上图为扬州汉广陵王墓出土的西汉玉蝉,现收藏于扬州博物馆,典型的汉八刀工法。
材料为新疆和田玉,通体玻璃光。
123上图为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墓出土的西汉牛首玉带钩,在考古出土的玉带钩中造型比较少见。
12上图为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墓出土的西汉人面玉带钩,在考古出土的玉带钩中造型比较少见。
1234上图为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墓出土的西汉玉环,据考证,玉环多为皇帝或侍候过皇帝的人才拥有。
123456上图为徐州博物馆收藏的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西汉玉卮,材料为和田玉,青黄色半透明。
玉卮的盖和杯身有色差,应为两块玉料雕琢而成。
玉卮盖钮为五瓣柿菱形,盖面四周凸雕三枚柱状纽,卮盖与卮身以子母口相扣合,玉卮底部雕三兽形足,口沿及底边各有一卷云纹饰带,其间满饰勾连云纹。
12上图为徐州博物馆收藏的东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西汉晚期龙凤貘纹玉环,呈黄白色,通体透雕,以三条虺龙蟠绕而成,环身透雕有龙、凤、貘及卷云纹,并以阴线刻划细部,线条流畅自然。
战汉古玉的工艺特征
战汉古玉的工艺特征战国至汉代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重要时期,而战汉古玉以其独特的工艺特征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雕刻技法、装饰样式和纹饰题材三个方面来介绍战汉古玉的工艺特征。
一、雕刻技法战汉古玉的雕刻技法主要有高浮雕、骨雕和线雕。
其中,高浮雕是指将玉料的表面雕刻出凸起的图案,使其形象鲜明、层次分明。
这种技法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在汉代达到了巅峰。
高浮雕的特点是形体丰满、线条流畅,能够表现出人物、动物等形象的精细特征。
骨雕是将玉料雕刻成如同骨骼一般的线条,形成简洁而有力的造型。
线雕则是通过细致的线条勾勒出图案,使其具有细腻的纹理和立体感。
二、装饰样式战汉古玉的装饰样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玉璧、玉环、玉佩等。
玉璧是一种圆形或方形的玉器,常用作祭器或装饰品。
它的特点是造型简洁大方,通常雕刻有几何纹样或神兽纹饰。
玉环则是一种戴在手指上的玉饰,形状呈环状,有的还有镂空的花纹。
玉佩是一种悬挂在胸前的玉饰,形状多样,常见的有方形、圆形、豆形等。
这些装饰样式不仅展示了战汉古玉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征。
三、纹饰题材战汉古玉的纹饰题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动植物、人物故事等。
神话传说题材常见的有龙、凤、狮子等神兽形象,以及神话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动植物题材则包括鱼、鸟、花卉等,这些形象常常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人物故事题材则以历史人物和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为主,如刘备、关羽等。
这些纹饰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方式,不仅展示了战汉古玉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
战汉古玉以其独特的工艺特征成为了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重要代表。
其雕刻技法精湛,装饰样式丰富多样,纹饰题材深入人心。
这些工艺特征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创作才华,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玉器的热爱和追求。
战汉古玉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高古玉:典型特征鉴别技巧(高清大图)
高古玉:典型特征鉴别技巧(高清大图)一、砣具下的阴线汉代砣制阴刻线工艺,当属汉八刀。
汉八刀并非八刀制作,而是代表刚劲简练的技艺。
汉代常见的八刀工艺,常出现于玉蝉、玉猪握、玉翁仲及分区玉璧中。
东汉青玉握猪一对台湾故宫汉代玉蝉台湾故宫汉代玉蝉台湾故宫汉代玉蝉汉八刀工艺砣痕拼接痕迹不明显,且后期经过仔细打磨,阴刻线中常见平行浅细划痕,这是砣具带动潮湿解玉砂返复砣工痕迹。
砣具工艺砣具是固定在砣架上,砣具下的工痕硬朗挺拔、犀利、流畅,没有杂乱无章的错位划痕。
阴刻线常见中间深两头浅形状,下刀处比收刀处相对深一些。
阴刻线转弯处砣工犀利、流畅,能看到解玉砂的划痕,呈现磨砂状。
没有明显的底子凹凸不平,这与砣具的快速运动有关,属于半自动化,超越了纯手工刻划的效率。
砣具转弯刻痕二、手工刻划下的阴线手抓握尖锐刻画工具,带动潮湿解玉砂,在玉器表面进行加工。
典型特征是细若游丝、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在大的分区玉璧中,游丝毛雕体现地淋漓尽致。
手工刻划痕迹冲出痕迹明显手工刻划阴线的工艺是徒手发力与解玉砂共同作用,对玉器进行刮蹭摩擦。
由于人手的发力不均,且难以固定,刻划工具容易在玉表打滑,因此常见阴刻线条冲出痕。
转弯处接刀痕对于谷纹等需要转弯的制作,手工刻划是一刀一刀拼接,且一般不对拼接痕进行打磨,阴线沟底常见凹凸不平的磨砂状,这与砣具下的沟底呈现差别很大。
沟边较为锐利,常见冲出划痕。
机器工仿拼接痕仿品刻划痕,使用高速旋转的金刚砂,快速削磨,沟底干涩生硬,沟边易产生崩口,与真品的转弯处手工刻划痕迹完全不同。
砣工与刻划工并存在汉代兽面纹或凤鸟纹分区玉璧中,常见砣痕与刻划痕并存的现象。
一般用砣具深砣几道明显的纹饰骨架,然后用游丝毛雕工艺进行装饰。
体现了汉代工匠们高超的工艺,粗细布局,极具章法。
汉代玉器徒手抓握磨石等工具刮蹭产生的视觉效果,可以看到,线条周边毛糙,未经后期打磨修饰,沟底也表现出粗糙之感,这种常见于葬玉,一般来说器物不够精美此工艺为加工后期经过仔细打磨,将毛躁的冲出痕迹修磨掉,一般出现在比较精美的玉雕之上。
古玉界:曾侯乙墓出土“十六节龙凤玉佩饰”高清图!
古玉界:曾侯乙墓出土“十六节龙凤玉佩饰”高清图!
十六节龙凤形玉饰
国宝级文物“十六节龙凤玉佩饰”,长达48厘米。
全器采用分雕连接法,用5块玉料分割对剖,之间再以玉环相连,制成可以活动折卷的16节。
其上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形态各异,生机盎然。
并饰有变形龙纹、谷纹、云纹、鳞片纹、绞丝纹、斜线纹等,布局严谨,对称考究。
采用镂空、浮雕、阴刻等技法,在连接各节的环除5块玉料各自透雕而成的固定或活动的环之外,另增加3个可拆装的榫卯合成的活环和一个玉销钉。
设计之巧妙、玲珑剔透;工艺之精湛、无以复加,代表了当时玉器雕琢工艺的最高成就。
兽面纹玉琮
玉璧
玉玦
龙形玉佩
鸟形玉佩
虎型玉佩
鱼形玉佩
四节龙凤形玉饰
玉璜
玉珩
玉剑
玉带钩
云纹玉梳
玉韘
方形玉镯
玉半琮
双面玉人
玉琀
云纹玉握
龙纹玉片
玉首削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汉代重要出土玉器简介
高16.9cm,长 15.6cm 1969年河北定 州北陵头村中 山穆王刘畅墓 出土
玉座屏
河北省定州博物馆藏
金镂玉衣 西汉
黄色,包括头罩、脸盖、上衣前后片、左右袖筒、左右 手套、左右裤筒、左右足套及遮裆等部分,长182cm, 各部分别用玉片和金丝连缀而成,共用玉片一千二百零 三块,金丝约2.567kg,玉片多为梯形和长方形,少数为 三角形和不规则四边形,正面抛光,色泽协调一致。 1973年河北定州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 研究所
剑饰件, 4cm高, 宽7.5cm,厚 2.5cm
熊虎相戏珌
西汉早期
镂雕双凤剑格
高18.9cm
玉马首 汉
英国伦敦维多 利亚艾伯物博 物馆收藏
高14cm
玉辟邪 汉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高18.5cm,长18cm,6.7cm 宽。 高18.2cm,1978年陕西省宝 鸡市出土(下)
陕西省宝鸡 市博物馆藏
龙纹璜形玉佩 西汉
现藏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青白色,体扁薄,镂空并体双龙呈璜形。龙首在两 端,作回首状,双身在中部衔接,两尾相交于身下, 角贴于颈部,张口露齿,龙体刻有阴线纹。顶部正 中和两龙颈部各有一圆孔,可穿系佩饰。长10.7cm, 中宽3cm,1983年广东广州南越王赵眛墓出土。
1983年广州南越王赵眛墓出土
独尊儒术
汉武帝刘彻即位以后,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的 中央集权制度,儒家学术符合汉王朝之需要。 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断然下令排斥百家 之言于官学之外.罢黜不治儒学的朝廷命官,大 幅度提拔和重用儒生,直至担任朝廷丞相之位。 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此以后,儒学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儒家 思想成为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汉玉概述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竖起了 反秦旗帜。随后,被秦征服的六国旧贵族死灰 复燃,企图“报父兄之怨”,其中代表人物有 楚国的项梁、项羽叔侄反秦大军。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进抵秦都咸阳灞下, 秦王子婴捧玺投降,伏地称臣。 又经五年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刘邦于安 徽垓下一举击败西楚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
镂雕龙凤纹环 西汉中期
直径8.5cm, 孔径2.9cm, 厚0.3cm 1978年湖南 省长沙市 咸家湖曹馔 墓出土,湖 南省长沙市 文物工作队 藏
丝缕玉衣 西汉
长173cm,肩宽44cm,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
玉龙虎并体带钩 西汉早期
长18.9cm,最宽6.2cm,最厚2cm, 1983年广东广州南越王赵昧墓出土, 广东省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汉代政治文化的三大特征,对汉代玉器的发展有 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汉承秦制在玉器上的表现:部分保留“周礼”的 用玉思想和礼仪制度,即以玉祀神的传统礼制和以 玉示礼的宫廷习俗。 西汉在礼仪方面的特征是: 周制虽遭崩溃,礼制精神尤存; 六器制度已经瓦解,以玉祭天仍然盛行; 宫廷仪仗固成历史,政治场所仍然用玉,更向 实用方向转化。
黄褐色,扁平,两 面纹饰相似。透雕 蟠绕夔龙,首尾相 接成一环形。张口 露齿,头上有角, 身刻云纹,尾刻鳞 节纹,并有卷毛, 构思奇特,神态生 动。径7.9cm。 1973年河北定州 中山怀王刘修墓出 土,现藏河北省文 物研究所。
龙形玉环 西汉
镂雕螭纹璧
东汉
高25.5cm,璧 外径19.9cm, 厚0.7cm, 河北定州北庄 刘焉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 究所藏
3、纹饰:继承先秦部分纹饰,出现一些新纹饰, 在雕刻手法上有创新。 分为几何纹和动物纹。 涡纹、谷纹、蒲纹最常见,几何纹与龙纹、风纹 等动物纹常组合出现。 出现植物图案纹饰。 4、工艺:雕刻手法多样,既有精细,又有粗犷。 精雕细刻者多,透雕普遍,大量使用高浮雕,仍 使用“游丝毛雕”工艺。 采用特色的“汉八刀”工艺,简练、准确刻划出 造型,如玉翁仲、玉蝉、玉猪。
第五节
两汉玉
透雕玉饰
汉编钟出土
汉 阳 陵 汉 俑 方 阵
战国时期,秦国经商軮变法,一跃成七国中实 力最强的国家。公元前256年,秦昭王灭周。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起用李斯,加紧了削平六 国的步伐。公元前221年,秦击败楚将项梁,齐国 降,南平百越,建立了大一统的秦帝国。
秦朝的统一是中华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分 天下36郡,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度量衡, 筑长城、建阿房、修骊山、开运河,短短15年作出一 系列震惊中外的壮举。为西汉王朝奠定了政治统一的 宏伟基础。
秦始皇用玉继续以和田玉为宝, 曾使四方之珍材、天下之 巧 工云集长安。但出土玉器很少。
杯为青玉,受沁后呈焦黄色,间有 褐色晕,杯身呈直口筒状,上层饰 有秦时流行的柿蒂纹、流云纹,中 层勾连卷云纹,下层饰流云纹、如 意纹。足作豆形,豆腹部刻有丝束 状花纹。 此杯器形规整,雕琢精细,气派、 庄重,为秦代玉器中的精品。 云纹高足杯(秦代) 高14.5厘米
玉鹰 西汉
白色,局部有红皮色。 圆雕,喙呈勾状,两 翼平伸,尾羽散张, 形如猎物前的俯冲之 势,身、翅皆满刻羽 毛纹。风格浑厚,线 条流畅,似毛羽刚丰 满的雏鹰。长7cm, 宽5cm, 1972年陕西咸阳出土。
现藏咸阳市博物馆
谷纹玉杯 西汉
青色,直口,平沿,腹深 呈筒形,圈足较高。腹部 上下端线刻勾云纹,中部 满饰谷纹,造型别致,纹 饰规整,高11.2cm,口径 4.5cm,足径3.1cm, 1976年广西贵县墓葬出 土,现藏广西壮族自治区 博物馆。
长乐玉壁 东汉
青色,有赭色浸蚀。扁平, 上部镂雕篆书“长乐”两 字及双螭。 18.6cm高,孔 径2.6cm, 12.5cm宽,厚 0.5cm,壁外缘阴刻篆书 五言诗一首,末署“乾隆 戊申御题”。此壁深得乾 隆帝珍爱,一直为宫廷陈 设品,现藏故宫博物院。
蟠螭心形玉佩
东汉
白色,扁平,心形,中有 圆孔,外周凸起透雕蟠螭, 三角形眼,独角,长尾下 垂,栩栩如生。长6.7cm, 宽4.5cm, 1953年湖南衡阳墓葬出 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玉辟邪 汉
玉铺首 西汉早期
高34.2cm, 宽35.6cm, 厚14.7cm, 重10.6公斤, 1975年陕西 兴平茂陵附 近出土。
陕西省博物馆藏
镂空蟠螭玉饰件 汉
长7cm,玉质青灰,含赭黄色斑,器体呈椭圆形,碾琢 镂空三螭,三螭扭屈蟠踡于一平墩之上,互相嬉咬,生 动有趣。 安徽省怀远县皇姑墳汉墓出土,怀远县文物管理所藏。
双凤系璧 西汉早期
通长6.7cm,宽3.6 cm, 1973年河北定州40号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兽首玉带钩 西汉
藏河北省博物馆
晶莹洁白,钩体较长,尾部略宽而圆鼓,腹下一圆形 磊钮。钩首作兽头形,两耳直立,眼眶方圆,吻部平 阔,作回首窥视状。背部浮雕一螭形兽,宽额尖吻, 身躯卷曲,拖着卷云尾伏卧于钩上。长5.8cm,宽 1.8cm,厚1.8cm。 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二、汉代玉器总体风格特征
1、玉质:流行和田玉,特别是羊脂玉。汉白玉驰名中外。 2、品种:传统玉器中有些消失,有些罕见: 礼器和仪仗器中的琮、璋和戈、钺、刀、铲基本消失; 饰玉中玦、坠、管、珠和笄极少见到; 璧、璜虽有出土,但多已改换。璧、圭主要用作礼仪玉 器,璜、琥只作佩玉之用。 玉璧有四种:①素面璧,②蒲纹或谷纹璧,③蒲纹或谷 纹+鸟纹或兽纹璧,④出廓璧,廓外为透雕螭、龙等动物。 涌现大量新的玉器种类: 饰玉:多种样式玉带钩、成套玉剑饰、玉簪;刚卯、司南 佩、铺首、翁仲、避邪;心形佩、组佩、玉舞人等。 陈设及实用器:座屏、高足杯、玉奔马、玉鸽、玉熊、玉 鹰等动物。 葬玉:量多类全、形制新,有玉衣、玉塞、玉握和玉含四 种
汉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在人们的 思想上,崇尚礼仪、注重节气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是汉代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结构的直接表现,主要 有三大特征:
汉承秦制
汉继楚绪
独尊儒术
汉承秦制
从陈胜大泽乡起义到秦王朝灭亡,作为农民起义 军的领袖人物刘邦,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之下取得军 事上的完全胜利之后,旋即就位称帝。 汉高祖刘邦不失时机地摭(zhi)拾秦法、作律九章、 恢复封建、制定礼仪,最终完成了向封建统治者的 转化。作为封建地主政权的刘邦集团为着自己本身 的政治利益,在政治、经济、法律和宗教礼仪方面, 完全继承了秦王朝的一切制度,这就是所谓的“汉 承秦制”。
外径9cm,厚0.4cm
兽首衔璧饰
镂空 龙凤纹环 玉佩
广东省广 州市南越 王墓博物 馆藏
通长16.7cm,横宽13.8cm
剑饰件, 直径5cm, 最厚3cm。
浮雕双螭纹剑首
1983年广东广州南 越王赵眛墓出土, 广东省广州市南越 王墓博物馆藏。
剑饰件,高6.1cm,宽 5.5cm,厚2.5cm。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汉代的丧藏风气? 2、两汉玉器出现哪些重要变化? 3、两汉玉器在中国古玉发展中的地位。
结合课堂内容,欣赏 《中国古代玉文化》之六
不朽的祈愿
END
涡纹玉枕 东汉
青绿色,圆雕,呈长方形,枕面隆起,中间部分稍凹。 顶及两侧布满阴刻双线勾连涡、图案化的动物纹饰,线 条清晰、流畅。高13cm,长34.7cm,宽11.8cm,重 13.8kg。 1959年河北定州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藏河北省博物馆
龙嬉朱雀玉佩 东汉
青色,有杂色。佩横长略弧 曲,近似矩形,中有镂孔。 两端各雕一龙一雀,首尾衔 接,身肢缠绕。龙体庞大, 雀躯小巧,皆雕琢剔透,精 微处以细线勾勒,栩栩如生。 长15.6cm,宽7cm, 1969年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刘 畅墓出土。 现藏定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