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三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药剂学

广东药学院

中药制药系

王芳

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注射给药

吸入给药

皮肤给药

直肠与阴道给药

鼻粘膜给药

口腔粘膜给药

眼部给药

注射给药

方法:

静脉注射

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

鞘内注射

关节腔内注射

静脉注射

无吸收,生物利用度100%,注射后4分钟内血药浓

度达最大。

最大容量小于50 ml,需容量大时可静滴。

一般为水溶液,水醇溶液或乳剂。

肌内注射

容量2-5ml

影响肌内注射药物吸收的因素较少,一般吸收速率仅次于静脉注射

溶媒为水、复合溶媒或油。长效注射剂用油溶液、混悬剂 注射部位与疗效有关,血流量大,吸收多.

皮下与皮内注射

皮下注射:1~2ml

皮内注射:量小于0.2ml,难进入血液循环

由于皮下组织血管较少,血流速度比肌肉组织慢,药物吸收较肌内注射慢(胰岛素、疫苗、植入剂)

动脉注射

使药物靶向分布于某特殊组织或器官

抗癌药经动脉作区域性滴注,用于肿瘤治疗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的优点.

危险性大,极少使用

照影剂抗肿瘤药物,抗生素

鞘内注射:

药物经血流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时经过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

可用于克服血脑屏障(如治疗结核性脑膜炎)

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血管外给药:

血流量

药物的理化性质

剂型因素

生理因素

(1)影响吸收最主要因素为血液速率。

a. 按摩注射部位增加血流速率,促进吸收。

b. 合并使用类固醇类药,可使局部毛细管收缩,

血流速下降,从而长效。

(2)血管周围组织及毛细管的状态也影响吸收,心脏病或肾病性水肿导致吸收减慢。

药物的理化性质

肌内注射,皮下注射时:

药物从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取决于分子量

大分子主要通过淋巴途径吸收。某些药物可在肌肉

内与蛋白质紧密结合(苯妥英钠)吸收比口服还慢。

分子大小对肌注部位消除的影响

剂型因素

药物从制剂中的释放是吸收的限速过程

水溶液>水混悬液> 油溶液>O/W乳剂>W/O型乳剂 >油混悬液

溶液型注射剂

混合溶媒:注射后药物可能析出

严重偏离生理pH的溶媒:药物溶解或更稳定,在组织液的pH下可析出沉淀,长效

渗透压:血管外注射给药,低渗或高渗

油为溶媒:溶媒与组织液不相溶,形成储库,缓释。 加入高分子化合物:黏度增加,促进长效

混悬型注射液

溶出为吸收限速过程

溶出影响因素:溶解度、粒子的表面积、药物的结晶状态与粒径大小。

药物微粒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主要在肝脾中(喜树碱混悬剂治疗肝癌)。

油混悬剂一般用于肌肉注射。药物吸收达数星期、数月。

乳浊型注射剂

O/W型乳剂静脉注射后,富集于单核吞噬细胞丰富的脏器,如肝、脾、肺、肾等。

肌内注射:多通过淋巴系统转运

可作为靶向作用,长效制剂

第二节口腔黏膜给药

优点:避开首过效应与胃肠道降解

口腔片—颊粘膜颈内静脉——全身循环

舌下片——舌下粘膜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

硝酸甘油舌下给药1~2 min起效。

二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剂型因素

生理因素

药物穿透主要屏障:角质化上皮和非角质化上皮

药物吸收以被动扩散为主,脂溶性药物较易吸收

口腔粘膜中渗透能力:舌下>颊>牙龈>腭

影响吸收主要因素:唾液的冲洗

唾液分泌

唾液中的酶、粘蛋白

剂型因素

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pH-分配学说

大多弱酸弱碱类药物主要通过脂质膜吸收,遵循分配学说. 亲水性药物吸收取决于分子量大小,小分子可迅速通过.

穿透促进剂:金属离子螯合剂,脂肪酸、胆酸盐、表面活性剂。

第三节皮肤给药

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贴片(patches)

✓软膏剂(ointments)

✓局部或全身作用

皮肤结构

药物在皮肤内转运的过程

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表皮途径)为主要途径。

角质层水性的活性表皮真皮毛细血管血液循环

两种途径通过角质层:

细胞间隙(类脂质双分子层);细胞膜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1、生理因素

2、剂型因素

3、透皮吸收促进剂

生理因素

个体,动物种属,年龄,性别,部位,皮肤状态

皮肤的水化能改变皮肤的渗透性。当皮肤用塑料或软膏后,防碍水分蒸发,汗在皮肤内积蓄,使角质层密度降低,药物渗透性变大。

药物积蓄,主要在角质层。亲脂性药物在角质层形成高浓度,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

皮肤温度升高,渗透速率提高。

剂型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2、给药系统性质

3、透皮吸收促进剂

药物的理化性质:

(1)脂溶性药物易通过角质层,但脂溶性太强的药物难透过表皮和真皮,在角质层蓄积。

(2)分子型易透过皮肤吸收,离子型一般不透过(3)药物的熔点:低熔点易透过

(4)分子大小:分子量大于600,难透过角质层

给药系统性质

(1)药物从给药系统中越容易释放则越有利于经皮吸收。

(2)脂质体可包裹药物,增加局部皮肤积累,持续释药,减少全身吸收,避免毒副作用.

透皮吸收促进剂

有机溶剂类:乙醇、丙二醇、醋酸乙酯、二甲基亚砜

有机酸和脂肪醇类:油酸、月桂醇、月桂氮卓酮及同系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