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概论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与教育统计
教育学专业的教育经济与教育统计教育经济与教育统计是教育学专业中的重要分支领域,它研究的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以及教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在当今社会,教育经济和教育统计在教育改革和教育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教育经济和教育统计的概念、意义以及在教育学专业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教育经济教育经济是研究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的是教育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以及教育资源的效率和公平性。
教育经济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投入和产出、教育财政、教育市场等方面。
教育经济旨在通过经济理论和方法,对教育资源的分配进行研究,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经济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资源的配置规律,合理安排教育经费的分配,优化教育发展的布局。
通过教育经济的研究,可以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改善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平衡现象,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教育统计教育统计是研究教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的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教育数据,以揭示教育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教育统计的研究对象包括学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投入和产出数据、教育质量评估等方面。
教育统计借助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教育改革的评估提供依据。
教育统计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了解和把握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通过教育统计的研究,可以监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效果,提供决策的依据,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教育经济与教育统计的应用教育经济和教育统计在教育学专业中的应用广泛且重要。
首先,教育经济和教育统计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决策者可以通过对教育资源的经济学和统计学分析,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政策措施,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的普及。
其次,教育经济和教育统计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估提供依据。
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教育经济和教育统计的数据和分析结果,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改进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经济学概论
第一章 概论第一节 经济学一、经济学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我们社会中的家庭、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的一门社会科学。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作为社会科学,它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是家庭、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的行为;但是社会行为有许多种,经济学只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行为,而把其他行为留给了其他学科去研究。
那么什么是经济行为呢?它是对稀缺资源的选择行为。
在经济学中,社会资源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品。
经济学的“土地”是指包括土地、森林、河流、矿藏等在内的自然资源。
劳动是指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资本品是指人类制造出来的用于生产的东西。
资源是稀缺(scarcity)的。
稀缺这个词用来描述资源的有限可获得性。
为什么资源的获得是有限的呢?在人类需要的无限性面前,资源永远是有限的。
所以我们说资源的有限是相对的有限,是相对于人类无限需要而言的。
既然资源是稀缺的,所以家庭、厂商、政府或其他组织的无限的需要就无法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同时满足。
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家庭、厂商、政府或其他组织面临选择(choice)问题。
经济学中的选择是指组织在资源配置面临多种可能性的时候,为了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的择优行为。
显而易见,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就是选择,而选择的内容就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的最基本的选择内容是什么呢?这就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二、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经济的最基本的选择有以下四个方面: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于经济中没有足够的资源去生产社会需要的所有商品和服务,即欲望总是超出可用资源,因而我们必须决定什么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并且舍弃那些相对次要的行为和商品。
一个国家的经济资源可以生产产品的机会是很多的,它的各种用途的总和被称为机会集合(opportunity sets)。
但我们可以将这众多的机会抽象为两种:例如民用品和军用品。
在几何上,一国经济资源能够生产两种产品最大组合的轨迹被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这样,我们可以用生产可能性曲线与两个坐标轴之间的区域表达经济的机会集合。
经济学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概论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 资源的配置与利用B. 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C. 资源的创造与开发D. 资源的保护与节约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 消费者行为B. 企业行为C. 政府行为D. 市场结构答案:C3. GDP的全称是()A. 国民生产总值B. 国内生产总值C. 国民收入D. 国内生产净值答案:B4.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A.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对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满足感逐渐减少B. 随着消费量的减少,消费者对每减少一单位商品的满足感逐渐增加C.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对每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满足感逐渐增加D. 随着消费量的减少,消费者对每减少一单位商品的满足感逐渐减少答案:A5. 通货膨胀是指()A. 货币供应量增加B. 货币供应量减少C. 货币购买力下降D. 货币购买力上升答案:C6.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不包括()A. 产品同质化B. 买卖双方众多C. 买卖双方对价格有影响力D. 进入和退出市场自由答案:C7. 以下哪项不是货币政策工具?()A. 利率政策B. 公开市场操作C.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D. 财政支出答案:D8. 机会成本是指()A. 做出选择时放弃的最大价值B. 做出选择时放弃的最小价值C. 做出选择时获得的最大价值D. 做出选择时获得的最小价值答案:A9.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A. 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B. 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C. 价格上升,需求量上升D. 价格下降,需求量下降答案:A10.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是()A. 繁荣、衰退、萧条、复苏B. 繁荣、萧条、复苏、衰退C. 衰退、萧条、复苏、繁荣D. 萧条、复苏、繁荣、衰退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供给曲线的位置?()A. 生产成本B. 生产技术C. 消费者偏好D. 政府政策答案:ABD2. 以下哪些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A. 经济增长B. 充分就业C. 价格稳定D. 国际收支平衡答案:ABCD3. 以下哪些是市场失灵的表现?()A. 公共物品B. 外部性C. 信息不对称D. 垄断答案:ABCD4. 下列哪些是财政政策的工具?()A. 税收B. 政府支出C. 货币发行D. 利率调整答案:AB5. 以下哪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A. 资本积累B. 技术进步C. 人口增长D. 资源开发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经济学概论的知识点整理
经济学概论的知识点整理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利用有限资源来满足无限需求的学科。
它涉及到个人、企业和国家等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
在经济学概论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经济学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原理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产、分配和消费财富的科学。
它的基本原理包括稀缺性、选择性、机会成本和边际效应等。
稀缺性指的是资源有限而需求是无限的;选择性指的是在有限资源下做出选择;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机会的成本;边际效应指的是每增加一单位资源的投入所带来的额外收益。
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它以市场价格为导向,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上自由交换商品和服务。
计划经济是由中央政府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它以计划和指令为导向,中央政府对生产和分配进行控制。
三、需求和供给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动。
当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时,价格上涨;当需求减少或供给增加时,价格下跌。
四、弹性弹性是衡量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的指标。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分别衡量了需求和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大于1表示需求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需求弹性小于1表示需求对价格变动不敏感。
供给弹性大于1表示供给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供给弹性小于1表示供给对价格变动不敏感。
五、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等。
生产函数是描述生产要素与产出之间关系的函数。
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通过生产函数可以衡量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
六、成本和收益成本是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投入,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化的成本,如租金和折旧费用;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化的成本,如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
教育经济与管理知识点
教育经济与管理知识点一、教育经济学概述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经济关系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经费管理、教育投资效益评估等方面。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系统中的各种资源,研究内容涉及到教育产出、投入、影响等多个方面。
二、教育管理学基本概念教育管理学是关于组织、计划、指导和控制教育组织活动的科学,主要内容包括教育领导、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方面。
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组织,研究内容跨越了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三、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的关系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在理论和实践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分析框架,为教育管理实践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而教育管理学则是教育经济学的操作平台,通过管理实践来实现教育经济学的理论目标。
四、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的应用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在教育政策制定、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质量评估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
通过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预测,可以为政府部门做出科学的政策决策;而通过教育管理学的实践操作,可以提升教育组织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五、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化,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未来,教育经济学将更加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益评估,教育管理学将更加注重组织与人员管理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应用。
六、总结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管理与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只有深入理解和研究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管理。
经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A. 人类活动中的货币交换B. 个人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C. 市场供求关系的学科D. 社会资源分配的学科答案:D2. “供求决定价格”是指:A. 供给者决定价格B. 需求者决定价格C. 如果供给多于需求,价格上涨D. 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价格答案:D3. 在纯市场经济中,资源是由谁来分配的?A. 政府B. 市场C. 企业D. 社会团体答案:B4. 当需求上升而供给不变时,其结果通常是:A. 供给过剩B. 供给不足C. 供需平衡D. 价格上升答案:D5. 机会成本是指:A. 市场上的最低价格B. 放弃一个选项所付出的机会C. 外部性造成的成本D. 支出超过收入的成本答案:B二、判断题1.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2. 机会成本是指一个选项的实际花费。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三、短答题1. 解释“稀缺性原理”。
答案:稀缺性原理是指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因此必须进行有效的资源分配来满足各种需求。
2. 举例说明市场失灵的情况。
答案:市场失灵可能发生在外部性问题、公共产品和垄断市场等情况下。
例如,环境污染通常是一个外部性问题,因为环境污染的费用由其他人承担,而污染者并不受到相应的惩罚。
四、论述题请简要阐述供给和需求对价格决定的影响。
答案:供给和需求是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
当供给多于需求时,价格往往会下降,因为供应者会降低价格来促使需求增加。
相反,当供给不足于需求时,价格往往会上涨,因为供应者可以提高价格以抵消需求过热的影响。
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关系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使得价格能够自动达到供需平衡。
这种供求关系的市场机制在市场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反映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总结:经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主要包括选择题、判断题、短答题和论述题。
通过这些问题和答案的探讨,读者可以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经济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经济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D2. A3. C4. B5. A6. C7. D8. B9. D10. C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系统,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主体。
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的总体运行规律,比如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等;微观经济学则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比如消费者、生产者、市场等。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
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和服务提供者的作用,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统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物价稳定、维持金融体系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政策利率、实施开放市场操作等方式来实施。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
供求关系体现了市场的均衡机制,通过市场价格的变动来调整商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实现市场的自动调节。
供给是一定时间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一定时间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点即市场均衡点,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确定。
2. 经济增长是国民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投资、促进科技进步等方式实现。
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业率,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同时,经济增长也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压力等问题,需要平衡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概论名词解释
《经济学概论》复习范围一、名词解释1.经济学:是研究市场主体如何选择,决定社会稀缺资源的使用方式的一门社会科学2.实证经济学:是在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设的前提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结果,它不对现象进行好坏或坏的评价也不对应该如何做进行问答3.需求的价格弹性:也简单称作需求弹性,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价格变动作出的反应程度4.消费者均衡:指的是消费者达到最大满足程度,也即消费者从消费中得到得总效用最大时的一种状态5.效用:经济学把消费者从商品和劳动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称为效用6.恩格尔曲线:是反映货币收入量与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曲线,它又被称为收入—需求曲线7.完全竞争市场:也称为纯粹竞争市场,是一种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竞争得以充分展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最具效率的一种市场结构8.市场失灵:一般将市场作用受到限制的情况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并不是认为市场完全不好,而是指市场没有实现或不能实现可能达到的理想效果9.公共物品:就是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10.外部性:是指从事某种经济行为的经济单位不能从其行为中获得全部收益或者支付全部成果,结果,社会所得到得收益或成本与经济行为人的收益或成本不相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使得私人的最优与社会的最优产生偏差,从而自发行为导致低效率11.科斯定理:可以概括为如果交易费用为零,那么无论产权如何界定,市场机制都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12.道德风险:是指个人在获得保险公司的保险后,降低防办意识而采取更冒险的行为,从而使风险发生的概率增大的动机13.委托代理:是指由于委托人不能确切了解代理人能力与努力程度等方面的信息,代理人追求自己利益目标的行为可能会使委托人的利益受到损失14.机会成本:是以放弃用同样的资源生产其他产品或将同样的资源投入另外一种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最大收入来衡量的1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16.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本国居民在国内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17.国民生产净值(NNP):是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18.充分就业:如果一个社会只存在这类自然失业,而不存在或已消除了由于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周期性失业,这种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19.周期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失业,也就是凯恩斯所说的非自愿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事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20.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21.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水平的这种扩张与收缩的周期性波动22.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增减政府支出或者调整税收等手段来达到特定的经济目的23.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息率和其他信贷条件,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的措施24.存款准备金比率:其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以控制其贷款25.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量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用MPC表示26.菲利浦斯曲线:是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提出的一条用来表示失业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教师必读书目100本 表格版
2017
54
《教育测量与评价》
郑玉英
2016
55
《教育学概论》
王汉芳
2015
56
《中小学教育学》
吴玉章
2018
57
《教育史》
张德芬
2017
58
《教育哲学》
杨洪波
2016
59
《教育法学》
刘涛
2015
60
《教师伦理与法律》
李德胜
2015
61
《教育社会学》
王书红
2017
62
《教育经济学》
吴振兴
2016
吴玉章
2019
19
《学校教育学》
于振华
2016
20
《教师个案研究》
王宁
2017
21
《教育学导论》
李光斗
2015
22
《课程理论与设计》
刘涛
2018
23
《教育学科学研究方法》
钱峰
2017
24
《教育思想史》
郑玉英
2016
25
《教育法学引论》
杨洪波
2015
26
《教育社会学导论》
王书红
2017
27
《学校领导与管理学导论》
36
《教育哲学导论》
杨洪波
2016
37
《教育法学导论》
刘涛
2015
38
《教育社会学导论》
王书红
2017
39
《学校领导与管理学基础》
吴玉章
2018
40
《学校教育学基础》
于振华
2016
41
《教育法学概论》
《经济学概论》课件
少数几家大公司主导市场,产品可能相似或 完全相同。
垄断竞争市场
市场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卖者,产品具有差异 性。
完全垄断市场
只有一个卖者提供产品,没有其他替代品。
消费者行为
效用最大化
消费者在有限的收入和商品价格下,追求效用(满足度)最大化 。
边际替代效应
消费者愿意用一种商品替代另一种商品,以获得最大效用。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
国际经济一体化
指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 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过程, 包括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 化等。
全球化
指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交织、 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过 程,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高 级阶段。
区域经济一体化
指一定区域内的国家通过协 议和合作,建立共同的经济 政策和贸易规则,实现经济 一体化。
3
经济学通过运用各种理论和分析工具,帮助人们 理解经济现象,预测经济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 提供科学依据。
经济学的重要性
经济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 导和实践经验,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科学之 一。
通过研究经济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运 作、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等经济问题,为个人 和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新古典经济学
总结词
新古典经济学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 古典经济学的成果,强调个体利益最 大化。
详细描述
新古典经济学家关注微观经济主体行 为,如消费者、厂商等,通过供需分 析来解释市场现象。其代表人物包括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弗里德里希·哈耶 克。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总结词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强调总需求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学对于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产业政策 、财政和货币政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助 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经济学概论知识点
经济学概论知识点1.经济学的定义和范畴: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产生和利用稀缺资源的科学,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主要分支。
2.供需理论:供需理论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理论之一,它解释了市场上商品和劳动的定价是如何决定的。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影响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3.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它研究的是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行为对总体效益的影响。
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是决定个人和企业行为的重要因素。
4.生产与成本:生产与成本是研究企业如何生产产品以及生产成本如何形成的经济学理论。
生产函数、边际产品、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是这一领域的重要概念。
5.市场结构:市场结构研究市场中企业的数量、产品的差异以及企业间的竞争程度。
熟知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6.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导致经济效果的偏离。
其中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信息和市场势力等问题。
7.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和结构的方法。
其中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投资和消费等指标。
8.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活动的长期趋势和速度。
经济发展则涉及到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变革,包括人口增长、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问题。
9.货币与通货膨胀:货币是经济活动中广泛使用的交换媒介。
通货膨胀则是指货币供给过度增加导致价格水平普遍上涨的现象。
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和货币政策是与之相关的关键概念。
10.国际贸易与全球化:国际贸易研究不同国家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全球化则是指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移民等活动日益加深的现象。
比较优势、关税与贸易壁垒、汇率和贸易政策是研究这一领域的重要概念。
以上只是经济学概论中的一部分知识点,经济学作为一门复杂而深入的学科,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需要学习和掌握。
对经济学感兴趣的人可以进一步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更深入的专业课程来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
《经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需求价格弹性:是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当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变,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点以后,总产量的增加额将越来越小的现象。
3、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最终会减少的规律。
5、GDP均衡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与均衡的国民收入总需求相等的国民生产总值。
6、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的两种要素的各种不同的最大数量组合的轨迹。
7、无差异曲线: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
二、简答1、简述四种市场结构类型的特征:市场结构的类型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垄断市场。
各类市场结构的特征如下表:2、简述垄断形成的原因:垄断之所以产生,基本原因是市场上存在很强的进入障碍,也就是说,通过进入障碍破使其他生产者无法进入该市场与垄断者进行竞争。
垄断者依靠自己已经掌握的市场力量,如较低的成本、良好的服务、创新的产品等优势形成一个针对其他生产者的进入壁垒,限制其他生产者进入。
进入壁垒的形成源于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
这构成垄断形成的具体原因。
(1)生产发展的集中趋势。
(2)规模经济的要求。
(3)保护专利的需要。
(4)存在行业进入壁垒。
(5)行业进入存在法律限制。
3、简述GDP、NDP、NI、PI和PDI之间的关系:国民收入核算包括五个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各项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如下:国内生产净值NDP=国内生产总值GDP—折旧;国民收入NI=国内生产净值NDP—间接税净值—企业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收入PI—个人税收;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
浙大远程教育-经济学概论
B C D B D
A D D D D B B B C A D A A B
第4页
第5页
单选题
单选题
单选题 单选题
单选题
单选题 单选题
单选题 单选题
单选题
从最终使用者的角度看,将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加总计算GDP 的方法是() A、支出法;B、收入法;C、生产法;D、增加价值法。 在一个不存在政府和对外经济往来的经济中,若现期GDP水平为5000 亿元,消费者希望从中支出3900亿元于消费,计划投资支出总额1200 A、GDP不处于均衡水平,将下降;B、GDP不处于均衡水平, 亿元,这些数字表明:() 将上升;C、GDP处于均衡水平;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A、今年的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 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 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平都比去年提高了;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 A、实际所得;B、主观感受;C、没有购买的部分;D、消费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 剩余的部分。 A、分割市场的能力;B、一个巨大的无弹性的总需求;C、每 个分市场上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D、保持市场分割以防止商品 要能有效地实行差别定价,下列哪一条以外都是必须具备的条件() 在较有弹性的需求时被顾客再售卖。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 济金;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D、保险公 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体系? 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A、一定是对的;B、一定是不对的;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 “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 是错的;D、以上三种说法都是全对。 A、由于减少收入而减少储蓄S;B、由于增加收入而增加了储 蓄S;C、不是由于增加收入,而是其他原因使储蓄S增加;D 如果在消费-收入图形上,消费曲线向上移动,这意味着消费者() 、不是由于增加收入,而是其他原因使储蓄S减少。 如果完全垄断厂商在两个分割的市场中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那么垄 A、可以实行差别价格;B、不能施行差别价格;C、既能也不 断厂商( ) 能施行差别价格;D、上述都不对。 A、厂房设备投资的利息是可变成本;B、贷款利息的支出是可 变成本;C、总成本在长期内可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补偿固定资本无形损耗的折旧费是固定成本。 A、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都将下降;B、均衡价格将下降,均 衡交易量的变化无法确定;C、均衡价格的变化无法确定,均衡 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的情况下(). 交易量将减少;D、均衡价格将上升,均衡交易量将下降。 A、时间长短;B、可否调整产量;C、可否调整产品价格;D 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划分取决于( ) 、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A、资源在所有生产活动中都同样有效率;B、成本递增规律; 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即向外凸出)反映了() C、存在政府政策;D、失业率高。 在得出某种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时,下列因素除哪一种外均保持为常 A、个人收入;B、其余商品的价格;C、个人偏好;D、所考 数() 虑商品的价格。
《经济学概论》教学大纲
《经济学概论》教学大纲一、教学对象本课程大纲适用于财经类各专业三年制高职学生.二、学分与学时本课程在教学计划进程表中的学分为3,学时为54.三、课程模块类别与课程属性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课程属性:必修课.《经济学概论》是经济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经济类专业的许多后续课程(包括许多核心课程),都与本课程的内容和分析方法存在密切联系.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系统地讲授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中的许多内容、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具有参考意义.这些内容就是本课程讲授的重点内容.《经济学概论》是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必须够用的原则,以市场化配置和利用为核心内容、讨论了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理论和失业,通胀和经济紧缩,以与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简明生动地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具与方法,理论运用和政策分析.这些知识基本满足了高职学生经济管理类专业对经济基础理论的要求.学会用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思考问题,是本课程最主要的要求.本课程采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为教材.全书共分14章,其中第1章为导言、第28章为微观经济学内容、第9 13 章是宏观经济学内容、第十四章是对经济学理论的演变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四、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性质:该课程是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任务: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目的: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明确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能力.本课程教学中应该坚持的两个原则:第一、循序渐进、先慢后快的原则.本课程内容的特点是难点偏前、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原理,特别是分析方法,理应先夯实基础、在此前提下才能为学好后面的章节做好相应的知识储备.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课程的教学通常安排在大学二年级进行、但由于学生自身阅历和理解能力的有限,为使抽象的宏观经济理论具体化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举一些我国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案例,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以达学以至用的目的.具体要求:1.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2.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和经济方面的报刊杂志,使其更多地了解基本经济理论与其在各方面的应用.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增强学生自身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经济问题的敏感性.3.要求学生注重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4.要重视图示工具的运用,并适当运用数学工具.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本课程的先行课程为经济数学.该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最为合理.经济现象错综复杂,经济运行是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建立经济模型是解决经济问题的主要方法,这就需要数学工具尤其是微积分知识作为学习该课程主要基础.本课程又是经济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注重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解释,其内容涵盖微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常理论课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各专业的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六、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分章节)第一章经济学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稀缺性,选择性,机会成本,资源配置以与经济学等概念;掌握经济学的十大原理.2.理解两个基本的经济模型和资源配置与利用中的基本问题与解决方式.3.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层面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知道学习经济学对个人、企业与政府的意义、会用机会成本概念解释经济现象.【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经济学的定义与基本问题2.经济学十大原理3. 经济学的基本内容4. 经济学的方法5.经济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1.掌握供求相互作用怎样决定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以与竞争在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形成中的作用.熟练掌握需求或供给变动的几何表示、知道供求分析的实际运用和供求分析的三个基本步骤2.理解需求或供给受不同因素影响的变化程度(弹性理论);3.了解需求或供给与影响需求或供给的不同因素,并严格区分需求量或供给量变动和需求或供给变动;1.需求理论2.供给理论3. 均衡理论与其运用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分析1.掌握消费者剩余概念.2.理解消费者均衡原则;理解序数效用论主要以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和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的均衡,来解释消费者行为和需求曲线.3.了解边际效用论(基数效用论)的总效用,边际效用概念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曲线;2.序数效用论第四章厂商理论1.掌握长期中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以与规模收益.理解和掌握产量规律,成本规律,利润最大化原则.2.理解短期中一种变动投入下的生产函数,产量规律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3.了解产量变化规律,理解生产函数,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概念.1.厂商的生产活动:投入与产出2.成本分析3. 成本,收益,利润和产量第五章市场理论:竞争与垄断与厂商行为【目的要求】(加粗,顶格)1.掌握不同厂商的市场均衡条件以与厂商的目标选择.掌握不同市场条件下经济效率(市场绩效)的差异.2.理解不同的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3.了解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四种市场类型与其特点.1.市场类型2.完全竞争市场3. 垄断市场4. 垄断竞争市场5.寡头垄断市场第六章要素收入理论1.掌握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方法以与收入调节的政策.掌握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区别与联系.2.理解西方经济学对利润,利息的定义.理解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3.了解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四大生产要素与对应的地租,工资,利息,利润1.要素的需求和供给2.劳动和工资3. 土地和地租4.资本和利息5.利润:风险,创新与垄断第七章外部性,公共物品与政府1.掌握解决外部性的办法,熟悉科斯定理与产权的重要性.2.理解外部性的类型,外部性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理解经济运行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3.了解外部性,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等基本概念.1.外部性与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2.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其对策3.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第八章国民生产总值,总需求和总供给1.把握总收入与总支出、实际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恒等关系,领会失业和失业率与奥肯定律.熟练掌握总供求模型与实际运用.2.理解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诸多因素与它们如何影响总供求,理解实际总供给与潜在总供给与不同总供给曲线的区别.3.了解国民生产总值等几个宏观变量1.宏观经济变量2.总需求与总供给3. 总供求均衡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决定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掌握乘数理论的实际运用.2.理解决定国民收入的因素,即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投资函数,领会储蓄与投资的关系与均衡国民收入.3.了解总需求的构成与各自特点、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需求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数量关系即乘数理论.1.第一节宏观经济变量2.总需求与国民收入3. 乘数原理4.不同的理论和相异的政策第十章失业和通货膨胀1.准确掌握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基本概念,掌握政府在一定的失业率和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之间作相机抉择,从而力争把失业和通货膨胀控制在对社会来说比较安全的范围内.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失业,通货膨胀的原因,相互关系与政策.2.理解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经济根源.1.失业与原因2.通货膨胀原因与类型3.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与菲利浦斯曲线第十一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1.掌握如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和消除经济周期的影响.2.理解经济增长模型.理解经济增长对一国居民的意义.3.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和经济周期的分类.1.经济周期与成因2.经济增长模型3. 经济增长是非论第十二章宏观经济政策1.掌握如何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经济.2.理解凯恩斯主义的理财原则.3.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其局限性.1.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2.货币政策的内容与运用3. 经济中的自动稳定因素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相机抉择3. 供给管理政策第十三章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1.掌握影响国际收支均衡的因素.2.理解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官方储备项目等国际收支项目.3.了解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2.比较优势和资源赋予学说3. 汇率制度4.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与编制原则第十四章经济学理论的演变代结束1.理解西方经常理论与中国经济.2.了解经济学的历史,主要派别和发展前景.1.经济学的历史2.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3. 经济学的前景七、学时分配建议表序号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含讨论、习题课)3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分析析9第九章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4第十四章经济学理论的演变-代结束机动复习合计八、成绩考核本课程是考试课.既要注重基础理论与知识的考核、又应注重理论与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核.《经济学概论》考核含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课外调研、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各方面.成绩评定按《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课程考核成绩评定办法》执行.九、教材与参考书目1.教材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由缪代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教师用书①吴柏麟,尹伯成:《经济学基础》,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年;②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大出版社, 2000 年;③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三版2002 年;④朱善利:《微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⑤梁小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此外,在教材后面列出了许多中外学者的有关著作,老师们在教学之余可浏览.(2)学生用书①《经济学基础》张劲松等、 2005 年8 月科学出版社,该书的主要亮点是将我国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实践贯穿其中、主要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经济基础理论、第二部分为微观经济运行、第三部分为宏观经济内容.②《经济学基础》李明泉主编, 2004 年 2 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本是在体系,结构和内容上都有突破,尤其是其内容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为一体的一本新编经济学教材,是为财经类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济学概论
经济学概论
1 经济学概论
经济学是研究决定价值资源分配的社会性原理、过程及结果,和决
定消费、生产、交换、保存等经济活动结果的经济特征与规律的学问。
又称社会生产经营行为科学。
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的基础学科。
它指导
经济规律的阐释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的探索。
2 概念
经济学的研究关注点,主要包括价值、货币、市场、投资、效率、利润、产出、消费、成本等概念和诸如物价的涨落等问题。
它既从宏
观层面,以政府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调节、国民经济和国际经济比较
研究等问题展开,也从微观层面,从消费者决策、效用决策、企业决策、产品兼容个别行为研究展弋。
3 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分析基本方法涵盖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经
济模型、经济发展基本过程分析、实验室分析、案例分析等。
其中比
较研究和实证研究是最为流行和重要的研究方法。
4 目标
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以更有效的方式来实现个人、国家和企业的
经济目标。
经济学专注于提供关于如何利用限量资源来满足更大的需
求的答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目标的实现。
它致力于寻求如何最好地
使用和调整资源,以满足最终的目标,例如实现有效的组织治理。
综上所述,经济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利用理论和实证的手段,研究和阐释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提供帮助和指导以达到有效的经
济管理。
经济学概论学习心得
经济学概论学习心得
经济学概论是一门广受欢迎的学科,因为它帮助我们理解了市场经济、货币政策和全
球化等复杂的现象。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经济学的重要性,并收
获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知识。
首先,经济学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的本质。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经
济问题,例如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等。
然而,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往往是模糊
和片面的。
通过学习经济学,我们学会了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深入了解了市
场机制、价格体系、货币政策以及全球化等方面的知识。
这种全面的理解使我们能够更好
地判断和应对经济问题。
其次,经济学教会我们如何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学习经济学不仅是为了了解经济现
象本身,也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自身资源。
通过学习经济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投资、消费、贷款等行为的原理,进而更加准确地决策。
例如,在面临投资决策时,我们可
以运用各种分析工具来评估投资风险和回报,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最后,经济学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世界。
经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它影
响着整个国际体系。
通过学习经济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经济体系的发展趋势,掌握全
球化的影响,更好地面对全球化体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综上所述,学习经济学概论不仅是一种学习经验和知识的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
转变。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拥有更全面的经济学知识,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做出明智的决策并应对经济问题。
老年大学教案经济学概论1
老年大学教案经济学概论1老年大学教案:经济学概论1导言:经济学作为一门广泛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学科,对于老年大学学员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本教案旨在为老年大学教师提供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以帮助学员全面了解经济学概论。
一、课程背景和目标1.1 课程背景老年大学教育是满足老年人终身学习需求的重要途径。
经济学概论1作为老年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员提供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员对经济运行的理解能力,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经济学打下基础。
1.2 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1)使学员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培养学员运用经济学方法进行问题分析和决策的能力;(3)引导学员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个人生活的影响;(4)激发学员对经济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2.1 教学内容(1)经济学的定义与范畴(2)供求理论与市场机制(3)成本与效益分析(4)价格与效用理论(5)货币与金融(6)经济增长与发展(7)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2.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引导学员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员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其运用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入实际案例,让学员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实际情境,加深理解。
三、教学计划3.1 教学安排本课程共设14周,每周上课2小时。
3.2 课程安排第1周:经济学导论- 经济学的定义与范畴- 社会经济问题的性质与解决方法......第14周: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组织四、教学评估4.1 评估方式(1)课堂参与:学员积极发言、提问和讨论的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学员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3)期末考试:考察学员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2 评估标准评估将综合考虑学员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权衡。
经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经济学中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A. 如何生产B. 如何分配C. 如何消费D. 如何实现经济增长2. 机会成本是指:A. 做出选择时放弃的最有价值的东西B. 做出选择时放弃的最低价值的东西C. 做出选择时放弃的所有东西D. 做出选择时放弃的任何东西3.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A.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商品带来的满足感增加B.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商品带来的满足感减少C.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商品带来的满足感不变D.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商品带来的满足感先增加后减少4.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不包括:A. 买卖双方众多B. 产品完全同质C. 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完全了解D. 买卖双方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5. 以下哪项不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A. 国民收入B. 通货膨胀C. 利率D. 企业生产成本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需求法则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
2. 描述市场失灵的几种情况,并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市场失灵。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1. 论述供给侧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30分,共30分)1. 某国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决定增加公共投资。
请分析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经济效应,并讨论其可能的副作用。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D2. A3. B4. D5. D二、简答题1. 需求法则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比关系。
这一法则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帮助企业确定价格策略,预测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制定生产计划。
2. 市场失灵的情况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和垄断。
市场失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市场参与者无法完全预见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外部性),某些商品或服务的特性使得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公共物品),市场参与者之间信息的不平等(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参与者利用市场力量限制竞争(垄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西方教育经济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 何估算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何估算个人 的教育投资和收益以及收益率;教育同收入分配 和再分配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教育同劳动力市场 变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预测未来的劳动力供求; 如何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教育经费,以便尽可能提 高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等等。 教育经济学以教育在经济增长和教育在社会 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观 和微观经济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是一 门社会科学,它在阐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 原理和规律的同时,并根据设定的前提,运用数 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检验 有关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预测这一关系的变 动趋势。
由此,一些有关教育经济的新学说应运而 生,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筛选假设理 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和社会化理论, 它们并称为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
1.筛选假设理论(又叫文凭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迈克 尔· 斯宾塞和索罗等提出筛选理论,他们认 为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认知 能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 长的论断是不正确的,教育的作用主要不 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 能力的人进行筛选。“教育作为一种筛选 装置,它为雇主提供信号来帮助雇主识别 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 业岗位 。
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韦锥出版了《教育经济学》 一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次年,国际经 济学学会召开年会,主题为“教育经济学的问 题”,会后会议发言被汇集成册出版,这部论文 集的出版,使社会上公认了教育经济学的存在, 为以后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20世纪60年代这一期间,美国的舒尔茨、贝 克尔、丹尼森等代表的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 础和核心内容的西方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一直处 于主导地位,被称为 “主流派”。
但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出现,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美国舒尔 茨、英国维泽、美国贝克尔等西方经济学 家的著作,为现代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是与物 质资本相对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式,它体 现在人的身上,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 入;而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 途径,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对经济 增长产生连续的作用。这一论点成为20世 纪70年代西方许多教育经济学著作的理论 出发点。
教 育 经 济 学 概 述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 学科。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收益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介 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教育经济学沿革
自教育产生以来,就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 系。早在古代,中国和外国的一些学者就对教育和经济 的相互关系作过一些论述。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教育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太明显,也不可能对教育 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作出量的计算。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教育 对改革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从而引起了经济学家对教育经济效益问题的日益重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斯密、德国历史学 派先驱者李斯特等人,对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了不 少论述。例如,斯密提出:“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 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教育经济学的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 大的发展,在国际学术界也有了一定的地位,许多发展中 国家纷纷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教育经济学,世界各国涌现出 一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学者,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及论 文层出不穷。 但是,就在教育经济学传播到世界各国的同时,西方 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 受此影响,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把资金投入到教育, 希望通过教育带动经济的复苏,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不 景气的经济状况与教育的不断扩张发生矛盾,出现了种种 人力资本理论不能揭示和解决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人 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性并试图摆脱它的束缚,采取新的方法 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这刺激了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
上个世纪20年代,教育经济学以独立学科的形 式最早于出现在前苏联,它创建的标志是前苏联 著名经济学家、科学院院士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 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这是世界上 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在该文中,斯特鲁米林 第一次计量了前苏联教育投资对国民收入的贡献 和收益率。该文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是体力劳动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是脑力 劳动与教育程度的关系。他提出教育与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有关系,学历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 年龄相比教育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比较持久, 办教育比搞建设的收益更大等观点。斯特鲁米林 的这篇论文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在当时并未引起 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几十年后,人们才注意到 它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形成
远在教育经济学形成之前,国内国外已有很多关于教育 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思想。 在我国,先秦诸子即认识到发展教育是使经济发展, 国家富强的条件;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 也都认识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如孔子的“庶富教” 的思想,说明了人口、经济、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颜 元的“实学”“实行”的思想认为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 础。在西欧,古希腊的柏拉图也论述过教育对生产所起 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 低下,生产劳动还基本上处于简单的体力劳动阶段,知 识和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还很少,因而人们也只是认识 到教育和经济之间的一些联系,但还不能充分认识到教 育对经济增长的重大意义,也不可能形成完整的教育经 济思想体系。
教育经济学的不断成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教育经济学不断完善不断 成熟的时期。在研究方法上,更趋向于实证分析 和个案分析。 西方学者开始研究过度教育及其与生产率的 关系问题。过度教育表现为知识失业和知识贬值, 知识失业是指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超过了社会需 求,大量的学生毕业即失业。知识贬值是指受过 较高教育的劳动者从事只需受过较低教育的劳动 者就能胜任的工作,大材小用,资源浪费。西方 的教育经济学家认为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并 不必然是正向的。要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教 育结构与经济结构相平衡,劳动者能够找到满意 的工作,实现其职业愿景,而不是劳动者所受教 育的层次越高越好。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涉及教育与工 资问题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 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戈登、多林格等。 他们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 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为劳 动者提供大公司、大企业的工作,次要劳 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小企业、小公司的 工作。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 技能,而在于它是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 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作。
17世纪到19世纪初期间古典经济学和庸俗 经济学产生并得到了发展,一些学者注意 到了人的素质对生产力的影响,并根据劳 动价值理论,对教育的经济意义作了进一 步的论述,提出了一些教育经济思想。但 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学和教 育学自身发展的限制,还不可能形成一门 独立的教育经济学科。
教育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20世纪50年代末、60 年代初,西方教育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而出现。关于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教育对经济增 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等研 究,使人们清晰和实证地认识到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 属性。70年代初出现的筛选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 论,以及70年代末出现的教育的社会化理论,从不同 侧面对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挑战和批判,同时丰富了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20世纪 60、70年代的教育投资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繁荣,各 国的教育投资热情在80年代中期开始有所下 降,教 育财政出现紧缩。尽管如此,人力资本理论在教育经 济学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的动摇。人们对教 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仍然予以高度的关注,这方面 的研究继续为人力资本理论提供着有力的支持。近年 来,知识经济的出现及其与教育的关系开始引起人们 的关注。高等教育系统作为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和培 养有知识的人才的发源地,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所 起的作用更加不容忽视。
其后近一百多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创立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中包含了很多科学的 教育经济思想,对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作了一系列 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学的建立奠定了 科学的理论基础。近代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主 要有古襟和杨贤江。古襟1934年发表《中国教育 之经济观》,运用了经济的观点阐述教育问题, 辩证地论述了教育和经济的制约关系;杨贤江所 著的《新教育大纲》论述了教育能生产和再生产 劳动力,认为科学因实用而生,而进步。西方学 者主要有大卫· 李嘉图和马歇尔等。大卫· 李嘉图 提出教育投资的基本思想,马歇尔提出生产要素 包括教育,教育要由国家投资等。众多的教育经 济思想初步形成,这些教育经济思想为以后教育 经济学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舒尔茨发 表了题目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就职演说,被认 为是教育经济学的独立宣言。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区别了以往物力资本 的概念,提出了人的劳动能力也是一种资本,可 以带来收益。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 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收益比物力资本 带来的收益还要大。经济要发展就要重视人力资 本的投资,又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源泉是教 育,所以也要重视教育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 接理论来源。
3.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方, 它的创始人是鲍里斯和金梯斯。社会化理论是一 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 和结构方面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 功能。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 社会功能,而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 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上述这些理论在批 评人力资本理论的同时,确实提出了一些新的观 点和主张,但是,由于这些理论或缺乏证据的支 持,或缺乏逻辑上的严密性,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所以最终未能获得普遍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