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3、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4、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如下:
1. 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作战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3. 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4. 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5. 势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6. 虚实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7. 军争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8. 九变篇:将帅有五种过失:不明智而不致疑,勇敢而不顾忌,貌庄而不生猛,看地势而不尽其利,计议大事而不论及小事。

9. 行军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10. 地形篇:领兵者,智也;战者,仁也;守者,信也;处者,义也。

11. 九地篇: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12. 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13. 用间篇: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以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知其详。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孙子兵法原著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著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著及译文1.《始计篇》1.原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3.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4.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5.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译文:1.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2.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全文及解释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原文】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原文】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原文】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别为:第一篇: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此,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爵禄、punishments 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是故,调五事之比,以度胜负。

第二篇:作战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无智者不从,无道者不行。

夫兵之事,速则易器,而晚则难成。

故不尽知道,则不能行法;不谙法,则不能全师。

故知之在心,行之在形,不在累卵之枝,而在五绝之地。

治兵之道,必借于诈;诈则必行于眼前,故治兵之道,曰“形三,神三”。

“形三者,一曰金赤,二曰白黑,三曰此非;神三者,一曰神速,二曰神隐,三曰神明。

金赤白黑者,所以变化万化之状,神速、神隐、神明者,所以无穷之际,辞让有节之士也。

因而制之,则形不可测,神不可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负之道也。

第三篇:攻战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兵不厌诈,诈则必取,无诈而不取。

故敌虽高,则必可与战也;敌低,则必可取也。

故右上而左下之兵,出奇无穷,水逆转轮,攻其不备,此兵家之所谓胜,不可先传也。

第四篇:军形篇孙子曰:“将军居贵戚,三军士卒住安帐。

见则贵简,进则与之俱,权杖左右,贵者先,士卒死。

当其进也,合于鸡鸣;下其营也,得于钟鼓。

”第五篇:兵势篇孙子曰:“凡兵有五贼,必亡;有五常,必存。

五贼者:疾、贫、辱、惧、饥。

五常者:智、信、仁、勇、严。

凡此,以五常遗之,则民服;以五贼遗之,则民不服。

”第六篇:虚实篇孙子曰:“凡为客者,先礼后兵;先德后怨。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这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从政治思想上使人民与君主保持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害怕任何危难。

所谓天时,是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热,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

所谓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时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平易,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带兵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诚实忠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

所谓法制,即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和纪律法规,人员的权责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

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由孙武撰写。

《孙子兵法》全文共有十三篇,每篇都有其主题和重点,以下是各篇的简要概述:
1. 计篇:探讨战争计划和策略的重要性,提出了“道、天、地、将、法”等五个方面的分析。

2. 作战篇:主要讨论战争的物资准备和后勤保障,强调速战速决的重要性。

3. 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取胜的策略,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著名观点。

4. 形篇:分析军队的实力和形势,强调保持自己的实力和利用敌人的弱点。

5. 势篇:探讨军事态势的营造和利用,主张借助地势、气势等因素取得优势。

6. 虚实篇:论述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策略,使敌人产生错觉和误判。

7. 军争篇:研究在战争中争取先机和主动权的方法。

8. 九变篇:探讨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应变的策略,强调指挥员的决断能力。

9. 行军篇:主要关注军队行军和驻扎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侦察敌情。

10. 地形篇:分析不同地形对战争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地形进行作战。

11. 九地篇:研究在各种地形条件下的作战方法和策略。

12. 火攻篇:阐述火攻的战术和运用,以及如何利用火攻打击敌人。

13. 用间篇:探讨间谍的运用和情报的重要性,强调情报工作对战争胜负的影响。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它不仅对军事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商业、管理、个人生活等其他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
第一章计篇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为兵法是国家安危的关键,关乎生死存亡,所以必须深刻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首先用五个事项来考察,并对其情况进行判断: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贵乎民生,而轻死,重关生死之权,易以动众也。

道指的是统治者与民众的共识,重视民生,对于生死权重,易于激励人心。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天表示天气、季节等自然因素。

地者,距离、难易、广狭、险易也。

地指的是地理上的距离、难易,以及地形的广狭以及险易程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将指的是指挥军队的将领,需要具备智慧、信誉、仁爱、勇气和严肃等品质。

法者,曲制、官道、主烦也。

法表示组织管理、制度、纪律等。

凡此五者,将近者存,将远者亡。

这五个方面的因素,离得近的存活,离得远的灭亡。

故合五利,而五危,五易,而五难。

所以要协调五利,警惕五危,借助五易,克服五难。

总之:
孰能通此五者,可以使民与上同意,可以使虏与敌争锋,可使寡人有所取于国家。

故经之以五事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阳、阴者,天地之道也;变化、循序者,兵主之道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此兵之姿势也。

所以见胜于无形,而不可诱也。

能而示之不能,进而示之不进,退而示之不退,是谓诡道.。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如果您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军事思想,用我领兵作战必定失败,我就离开。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那么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孙子兵法原文加译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始计篇【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有道?将领哪一方更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好?兵力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

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

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完整《孙子兵法》原文-译文,跟着古人学谋略,做有智慧的人!

完整《孙子兵法》原文-译文,跟着古人学谋略,做有智慧的人!

完整《孙子兵法》原文-译文,跟着古人学谋略,做有智慧的人!《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注:以下内容为孙子兵法原文和注解。

由于篇幅较长,建议可分开阅读。

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孙武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到国家的生存,需要高度重视。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要思考五件事情:①道:指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②天:指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③地:指敌我双方所处的地理环境;④将:指领导战争的将领;⑤法:指执行战争的条例和方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终身不与民争利,夫何必智为!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只有领导得到民众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

领导者要不求私利,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天、地的环境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领导者要了解环并善加利用,才能获胜。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和民、修省也。

注:将领应该具备智慧、信誉、仁爱、勇气和严格的纪律。

法律制度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况和环境,并与民众相协调。

领导者还应该常常总结经验教训,修正过失,使自己和部队得到进步。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注:领导者了解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将会取得胜利,不知道五个事情的重要性,就会失败。

故兵贵胜,不贵久。

不故而能取敌者,其勝人矣。

注:战争追求胜利,而不是拖延时间。

久不可复,故明君合于租税之民,致之以死力,而后可与敌持久之战。

不合于租税之民,而令之与敌持久之战,必敝帚千金,而后能有为者。

注:如果国家财政不充裕,国家就不能与敌人进行持久战。

这就必须在国家建立起强大的税收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人民投身于保卫祖国的战争,才能打赢持久战。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得地,不知山林、隘塞、湍澗之形者,不能得财,不得其资而用兵者,是谓亡国。

注:领导者不了解敌人的策略和情况,不了解地形和环境,不了解国家的经济力量和兵力,就不能打赢战争。

孙子兵法文言文

孙子兵法文言文

孙子兵法文言文《孙子兵法》始计第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兵者,指战争。

地,所在之处。

道,途径。

察,考察、研究。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作战第二•原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注释:驰车千驷,指轻车千辆。

革车千乘,指重车千辆。

带甲,指披甲的士兵。

馈粮,运送粮食。

奉,供给。

举,出动。

•译文:孙子说:根据一般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统兵十万,沿途千里转运粮草,内外的日常开支,使者往来的费用,修缮武器用的胶漆、战车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日须耗费千金,作好了这些准备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啊。

谋攻第三•原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注释:全国,使敌国完整地降服。

破国,击破敌国。

军、旅、卒、伍,均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

军形第四•原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注释:先为不可胜,先创造条件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

待,等待。

•译文: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

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

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而不能保证一定能战胜敌人。

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可强求。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首先是一封自荐信,就像是我们现在的应聘或者求职表一样,只不过他是直接向国王求职。

既然地写给国王的,一是要有极高的起点,高度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

所以对于我们后人的学习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为我们的思想往往没有他们那么高。

这就像是爬珠峰的人向我们描述峰顶的情景一样,虽然我们许多人都想往着那个高度,可是毕竞上去的人还是少数。

而上去的人,大多是经过专门训练的,连他们说的话都有较强的专业性。

这对于我们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来说要听懂他们的话是有难度的。

其实兵法对于我们来常人来说也是这样。

《孙子兵法》是竞争哲学的圣典,也是一切竞争参与者必须遵守的准则。

但是难在孙子兵法本身是一个变化的准则。

本来他的高度就是我们常人难以达到的,再加上一个变化,就更加大了我们学习他的难度,况且我们如果只是看孙子兵法而不去了解相关的其他书,就是把孙子兵法背烂了也毫无作用。

这就像我们挖树根儿一样,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树径的大小往下挖,这样的做法几乎不可把树根挖出来。

孙子兵法也是。

因为他的原则性太强。

而一些细节性的东西,又没有说出来,比如用间篇,他只是说非常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至于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这三种境界,或者说如何把自己训练成这样的人。

而我们只有通过间才能对于己与彼有个详尽的了解,他把这关键的地方给省掉了。

使得这本书成了我们常人难以岂及的天书。

加上,既使我们一辈子不学孙子兵法日子也照样过。

更何况,历史曾不至一次地出现过一字不识但打起仗来,也很牛,还做了黄帝呢。

在以上的原因之下,兵法不被大家所普遍选择也就变得很自然了。

其实《孙子兵法》就像武术套路一样,每一个练过武术套路的人都知道,练套路是为了把自己的身体各部分的反应能力以及力度都有主有次地练出来。

套路本身不是用来打人的,它的目的是练熟套路之后对于一个向你进功的人,你可以因应对方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达到把对方击倒的目的。

我小时候,也曾经对于套路有种想法,就是对其中的一个招式,我就想,如果他用这一招,比如他向前打拳的时候,我就打他后面。

而后来我才知道,练武的人们,在打架时,是不会死板地把一套拳按照从头尾的顺序练着与人打架的。

我们学习兵法,其实也与套路相似,如果你在应用时,像打套路一样从头到尾打着套路与人打架,你只有挨打的份儿。

孙子兵法只是套路,你在用时,必须因应对方的变化而变化自己。

这在兵法第六篇说的很明白,用兵要像水一样,水是跟据容器的形状或者流经地的地形而变化自己的形状的,而用兵就用根据自己与对方的实际情况而变化应用。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西汉三年,韩信率一万人被水布阵。

敌军望见,隔水大笑。

因为被水布阵是兵法上所不允许的。

一般来说我方迎着水,让敌方背着水,这是胜敌之法。

但是后来这场仗胜了。

韩信的部下在战后问他:“兵法上说,布阵一般是右靠山,左前对水布阵,而将家反而背水布阵,我们不服,但是缺胜了,为什么?”韩信回答:“这合兵法,但你们没有仔细考虑罢了。

兵法不是说: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且我与所带领的部队相处不常,没有得到大家的倾心相附,这就是常言所说的:驱市井之人作战,如果不把他们置之死地,使人人各自为战。

而把他们置于生地,他们都逃跑了,还打什么仗!”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灵活运用兵法的例子。

在实际应用中,你不能死搬兵法,用兵的目的是最终的胜利,你只要能保胜利就行。

如果你死搬兵法中的哪句话,而最后失败,人们是不会夸你学兵法学的好的。

俗话说,杀猪打屁股,各有各的杀法。

只要把把猪打死就行,你涛涛不绝地讲了一大堆杀猪理论,结果给你一头猪,你就是杀不死他,岂不是理论害了你,如果这样你不如不学杀猪理论。

不学或许你还能把猪杀了。

兵法十三篇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承的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看,始计为总论,作战讲速胜的必要性,以及不速胜的危害。

此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历史上因兵久而拖累国家进入一种被动局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谋攻篇讲的是全胜之道,全胜之道必要条件是主不系军,不迷军,不乱军,这是必要的,如果不是这样既使将有天大的本领也无济于战事的胜利。

军形篇主讲了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战之可胜,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这是非常关键的,我们不要小瞧这一点。

不可胜者,要守,可胜要攻。

守就要做到匿于九地之下,使敌不知其所攻。

攻就要做到动于九天之上,使敌不知其所守。

这样才能胜于易胜者。

这一篇中讲到胜者先胜而后求战,败者先战而后求胜。

这一句话就可以用来判断我们身边的人的行为方式,如果他做事情总是把成功寄托在可能胜利的基础上,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是个无谓的冒险者,既使他偶尔胜利了也总有一天他会自己把自己推上死路的。

兵势篇讲了,势的重要性,势可以认为是快,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态势,这要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了。

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然后讲了,势也要借助于诡道,没有诡道,势就显地乏力或者说不能够显示出它本应有的威力。

十二诡道可在这里因敌而用了。

最后讲了,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这是一个良将的素质所在。

良将能够知人而善任,这样做起事来就显地轻松多了。

安排人做事,首先要遵守用人所长的原则。

要用人所长就要对其了如指掌。

历史上有不少用人不当而攻败于瞬间的事情,这是不得不仔细慎重考虑的。

虚实篇主讲胜可为也。

敌虽众可使无斗。

那么如何使敌之众不能参与战斗呢。

这就要求作将帅的能够从整体战局上着手,能够清晰,客观地判断对手的重心在那里,虚虚实实,能够做到使对手佚而穷,饱而饥,锐而抑,这就要求能够清晰地知道敌之情,这就要用间了。

这一篇对于我们现实中的企业竞争是十分有益的,我们首先要借助于网络的优势,对于我们的营销队伍的情况及时或者随、时随地的了解动态和作出战略步置。

该放弃的局部利益要坚决放弃,这里就要人为地把地某个部门的业绩拉下来,因此对于这个部门要做一些相应的工作,使他们能够从心理上明白这事关全局的胜利因而要全力以赴地配合。

这对于国际竞争优为重要。

军争篇主讲,利害的运用,利可以使敌放弃捷径而迂其途。

害可以使对手忘记自己的重任,而为小事所烦扰。

军争目的是为了有利的条件或者地形,或者其他一切有利于整个作战胜利的东西。

此篇中也同、时提出了军心,军势气,军力量的竞争方法。

佯北勿从,锐卒勿攻,围师必阙(让对手有撒退的路子,这样可以换散团队的战斗力,使在战斗着人因有人逃跑而放弃战斗。

对手不战而退,对于我们不就可以坐享其战果了么。

)但是这些方法不是绝对的,有时佯北也可以把他吞了,因为对方的战将是个无能之辈,加上我们先前的示敌以弱,他这时可能以这种方式引我们出战,所以我们就让敌人认为我们上钩了,所以把们的兵力全部投入战斗,这样我们就可以全歼敌军。

但是这种情况是极少的,所以不把它当成常尤来对待。

九变篇。

主讲我们要在变化中因应敌手而作出相应的对策,这在虚实篇中也讲了就是水论的意思。

战争的变化因素太多,所以要求我们作为将帅要有变化应对的思想。

地形有变化,天气有变化,军队有饥饱的变化,一些官员有可能战事中因家里的事情或者说对手的财或色的利诱而产生相应的心理的以及行动上的变化,这都要求我们的将帅有适应变化而作出及时对策的能力。

、在这一篇中提出了,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患可信,杂于害而患可解。

这是非常科学的,我们如果能够守住有害的因素不让它发产的话,剩下的不就都是有利的因素了么。

老子有言,知其雄守其雌,我们在捉鸟时,捕获取一对中的一只,另一只也会来自投罗网的。

当然我这里不是提昌捕鸟。

利害是一对,白黑是一对。

美恶是一对,我们严守着恶的一面不让它发展,剩下的就几乎全是美的东西了。

难道生活中不就是这样的么。

比如一个人,他知道损人利已是不对的,于是他努力做到不损人的事情,自然而然的美德就会表现出来了。

这一点也告戒我们不要把我们的员工恶的一面给引诱出来,要善于把员工好的一面,具有伟大事业心的,要全心人意为人民服务的一面引导出来,当然不能再用大公无私这种方法了。

善恶是一对,我们扬了善的同时把恶压下去了,一反一正是个双收获,由此可见我们做事不同会产生多么大的反差。

这一篇的最后提出了,将有五危的(俗话说千招儿会不如一招儿熟。

这是对于我们有可能没有精力练收千招儿的人来说的。

而现今在这种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条件下,一招儿熟就显地十分单弱了。

所以我们不能单独只会一种,而要几种配合使用,正如奇与正的用兵之道一样,奇正至少从字面上看是两个。

当然不能这样解释了。

说这么多目的是让大家明白,要把孙子兵法用好就必须把十三篇看成一个整体,而不要只是看了其中的一篇就认为得在真理了。

其实这十三篇是没有顺序的,正象一个活人一样,我们说这个人如何如何是指这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指这个人的某个部们如何如何比如说这个人的手如何打字快,这个人的脑子如何好使,这个人的腿多么有力气,这个人的腰多么细而有力,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把这些器官从这个人身上去掉的话,那么这些器官就成了一堆肉而已,他不再有任何的作用。

这与十本篇的整体性是一样的。

我常想,我要是能那孙武交流交流就好了。

光看这十三篇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够把孙武的整体思维全部明白的,加上我的智力平平,决无窥其一斑就知全貌的能力,今天的有一点的体会也是十、多年来的集中精力于其中的结果,我相信如果有一个智力高的人像我这样执着的话,可能要经我现在所体悟的多地多。

)关于五危现在暂且不谈。

下面谈谈行军篇,这是篇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日常经营。

或者说处于竞争中的日常经营,在九,十两篇中都提出了,关于爱卒的问题,这一点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因为曾经有或者现在仍有一种说法就是孙子的愚民思想,其实我们深入学习的话,我们会发现在竞争中的愚、目的不是愚本身,而主要是出于防间的意图。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一举一动让一个小兵都能够判断出来我们下一步要干什么,我们的对手当在就会轻易而举地了解我们的行动,从而在我们的行动路线上埋下足以把我们毁灭的杀伤性武器就会让我们全军覆没而跟本不用于我们直接较量了。

那我们还打什么仗,干脆回家抱孩子算了。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

方则止,圆则行。

孙子说这话不是废话,这是一个格物的哲理性思维,也就是要求我们从自然界中的事物观察我们人类的行为动因。

木石之性是安则静,危则动,我们人不也是如此么?我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满足于自己目前的美娇妻好儿子。

整天生活在美娇建的柔软的怀抱中,他还会出去战斗么?突然有一天,有人把他的美娇妻从他的怀中抢走了,眼争争地被抢走了,这时我们给他一把枪,我们可以想像,就是他不会开枪,拿枪托他也有可能把对手打死。

这就是人与木石相同的地方。

地形篇中写了六地,接着写了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然后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功,恃吾有所不可功也。

又写了六败之道,这六败不是为将的过错所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

又谈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地形者兵之助也。

在这一段中提出了“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