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诊疗指南2020
发热诊疗指南2020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
随着各种疾病的发展,发热诊疗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2020年的发热诊疗指南,包括常见的发热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一、发热疾病分类根据发病机制和病原体不同,发热疾病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感染性发热疾病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非感染性发热疾病则包括肿瘤、风湿性疾病、药物反应等。
二、发热的诊断方法1. 体温测量:体温是判断是否发热的重要指标,通常正常体温范围为36.5℃~37.2℃。
口腔、腋下和直肠温度测量是常用的方法。
2. 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热症状、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以了解疾病的可能原因。
3.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查看皮肤状况、淋巴结肿大、脾大等,以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因。
4. 实验室检查: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病原体检测等,可以帮助确定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
三、发热的治疗原则1. 对症治疗:根据发热的原因,针对症状进行相应治疗。
比如,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可以使用退热药物缓解症状。
2. 抗感染治疗:对于感染性发热疾病,如细菌感染,应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是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3. 密切观察:对于病情严重或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相关检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特殊人群的发热处理1. 孕妇:孕妇在发热时需要特别小心,因为某些感染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孕妇应及时就医,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2. 儿童:儿童的发热常常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呕吐等。
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并及时就医。
3. 老年人:老年人的免疫力较弱,对感染更容易感染。
因此,老年人在发热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发热诊疗指南2020提供了对发热疾病的分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的指导。
对于发热患者和医生来说,遵循指南的建议可以更好地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医学诊断中的常见疾病症状与辨识方法
医学诊断中的常见疾病症状与辨识方法在医学诊断中,通过症状的辨识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医学诊断中常见的疾病症状以及相应的辨识方法。
一、发热发热是常见的疾病症状,其原因包括感染、炎症、免疫反应等。
对于发热的辨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测量体温:使用体温计准确测量患者体温,正常体温在36.5-37.5℃之间。
2.观察病程:发热的病程长短可以参考感染的类型,短期发热多为急性感染。
3.伴随症状:患者是否伴有咳嗽、咳痰、头痛等症状,可以进一步判断发热的原因。
二、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过敏、环境刺激等。
以下是咳嗽的辨识方法:1.咳嗽性质:根据咳嗽的性质可以判断其类型,干咳多见于病毒感染,咳痰多见于细菌感染。
2.咳嗽时间:观察咳嗽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长期咳嗽或夜间咳嗽可能是慢性气道疾病的表现。
3.其他症状:咳嗽伴随有没有咳痰、胸闷、气促等症状,可以帮助判断病因。
三、腹痛腹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疼痛的原因可以是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肝胆疾病等。
以下是腹痛的辨识方法:1.腹痛特点: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刺痛、隐痛、绞痛等)和放射痛情况。
2.伴随症状:腹痛伴随有没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可以帮助判断腹痛的病因。
3.疼痛缓解方式:观察疼痛是否因进食、位置改变等因素而减轻或加剧。
四、头痛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原因包括紧张型头痛、偏头痛、颅内感染等。
以下是头痛的辨识方法:1.头痛性质:头痛的性质可以是搏动性、压迫性、钝痛等,不同类型的头痛有不同的病因。
2.头痛位置:头痛的位置可以是全头痛、前额痛、眼眶痛等。
3.伴随症状:头痛伴随有没有恶心、呕吐、光、声敏感等症状,可以帮助判断头痛的类型。
五、皮疹皮疹是皮肤上出现的异常病变,常见的原因包括药物过敏、感染、自身免疫等。
以下是皮疹的辨识方法:1.皮疹性质:观察皮疹的形态、颜色、大小、分布等特点。
2.伴随症状:皮疹伴随有没有发热、瘙痒、疼痛等症状。
发热门诊患者的鉴别诊断和处理
一般成人很少出現濕性羅音,部分兒童可以聽 到哮鳴音。重症可出現發紺和實變體征。
其他病毒性肺炎: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
其他病毒性肺炎:影像學檢查
肺部以間質改變為主,也可有斑點狀、片 狀或均勻的滲出性陰影。
在具有免疫能力的病人中,伴有肺炎和敗 血症的彌散性真菌病少見,而且肺部病變 發展緩慢。
真菌性肺炎:臨床表現
具有免疫力病人的全身性真菌病表現為典 型的慢性過程。
症狀都比較輕,但可發生發熱、塞戰,盜 汗,厭食,體重減輕,全身不適以及抑鬱 等。
肺部表現可以有咳嗽,咯血,粘液痰,部 分病人可以有喘息。查體一般少有陽性體 征。伴有空洞病人可以有空腔的體征,部 分病人可以聽到濕性羅音和哮鳴音。
對症治療,抗病毒藥物治療,激素治療等。
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學特徵
冬春季節高發、傳播快,通過空氣飛沫傳 播,病人是主要傳染源。
潛伏期1~3天,在潛伏期末即有傳染性, 病初2~3天傳染性最強。
暴發流行時期常有先學生後居民的特點, 學齡前兒童和老年人常併發肺炎。
流行性感冒:臨床表現(1)
起病急,常以高熱起病,全身症狀較重而 呼吸道症狀相對輕,表現為頭痛、乏力、 全身酸痛。體溫可達39~40℃,2~3天後 熱退,但鼻塞、流涕、咽痛、乾咳症狀轉 為顯著,可有血絲痰,繼發細菌感染者轉 為膿性,部分病人可出現呼吸困難、發紺。
支原體肺炎: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正常或增高,血沉增快,50%病人 冷凝集試驗陽性。
支原體肺炎:影像學檢查
從微小病變到廣泛實變都有可能。最常見的是 支氣管周圍的肺炎,局限於下葉的片狀實變浸 潤影,可伴有間質改變,也可以呈多葉段分佈。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引言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症状。
准确的鉴别诊断是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的前提。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帮助医生和病人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发热症状。
病史及体格检查发热的鉴别诊断首先要从病史和体格检查入手。
病史询问应包括病症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发热的程度、伴随症状等。
体格检查要注意体温的测量、皮肤的观察、淋巴结肿大的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正常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10 × 10^9/L,成人的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约为50-70%。
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提示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等。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增高可能是细菌感染的标志,而淋巴细胞增多可能是病毒感染的表现。
2.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标志物,其水平常在炎症过程中升高。
正常人的CRP水平通常低于10 mg/L,而感染或炎症时可能升高。
3. 血培养对于高热、持续发热的患者,血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检查。
通过培养分离出的病原体可以帮助确定感染的种类,并指导相应的治疗。
4. 尿常规及尿培养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引起发热的原因。
尿常规可以检测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等指标;尿培养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尿路感染,并鉴定细菌的种类。
5. 血生化检查血生化检查可以评估肝肾功能、电解质平衡等。
肝功能异常可能与肝炎、肝炎病毒感染等有关。
影像学检查1. 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可以帮助了解肺部或骨骼系统的情况。
肺部感染、肺炎、肺结核等可能导致发热。
2.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较为清晰的影像,帮助了解身体各部分的情况。
腹腔感染、胸腔感染等可能导致发热。
3.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适用于检查腹部脏器,可以评估肝、胆、肾等器官的情况。
病原学检查1.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可以确定致病菌的种类,并对其敏感性进行测试,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2. 病毒定量检测病毒定量检测可用于判断病毒感染的程度,以及疾病的预后。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00中)(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0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0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24小时内波动达20C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390C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发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症状,在许多疾病中都会出现。
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以找出其原因。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疾病和状况,并说明它们与发热的关联。
感染感染是导致发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感染可以由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引起。
感染的类型和患者的症状往往有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感染疾病:•流感: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感染症状。
•细菌性肺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感染。
•葡萄球菌感染: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这种细菌可以感染任何部位,例如皮肤、心脏、关节以及消化系统。
•细菌性腹泻: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道疾病。
•酒渣鼻:由酿酒热菌引起的疾病,具有由脸部潮红、发热、头痛、疲劳等症状。
免疫系统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是指机体免疫力反应失调的一类疾病。
这些疾病会导致免疫系统攻击机体正常组织,从而导致发热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免疫系统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包括关节疼痛和肿胀,以及发热和疲劳等全身症状。
•系统性红斑狼疮: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状包括面颊部的蝴蝶状红斑,关节疼痛和肿胀,以及发热和疲劳等全身症状。
•Crohn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这些疾病属于炎症性肠病,表现为肠部炎症和溃疡,这些炎症会导致腹部痛和腹泻等症状。
药物反应一些药物可以导致发热反应。
此类药物包括某些抗生素、镇痛剂和抗癌药。
如果患者服用这些药物后出现发热,应尽快联系医生。
血液病一些血液病可以导致发热。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血液病。
•白血病:一种白血细胞恶性成长的血液病,可以导致发热以及疲劳、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的一种类型,其症状包括多种全身症状,例如发热、盗汗、疲劳和淋巴结肿大。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另一种白血病类型,其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贫血和感染等。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
通过对病人的症状、体征进行检查和鉴别诊断可以帮助识别疾病的类型和治疗方法。
如果您出现发热和其他症状,请尽快联系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最新整理)
.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 39-40 0 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 1 0 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 24 小时内波动达 2 0 C 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 39 0 C 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 . . . .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 24 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发热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发热门诊管理手册
发热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与诊断发热门诊管理手册发热是指人体体温升高到正常范围之上的症状,是许多疾病和感染的常见表现之一。
针对发热患者,合理的实验室检查和诊断策略对于及时发现病因、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份发热门诊管理手册,包括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流程等内容。
一、一般检查发热患者的一般检查包括体温测量、体征观察和病史询问。
精确的体温测量是判断发热程度的基础,可通过口腔、肛门或腋下测温。
体温超过38°C被视为发热的标准。
体征包括脉搏、血压、呼吸、心率和皮肤情况等,这些观察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二、常规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血常规检查是最常用的发热患者实验室检查之一,包括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增高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提示有感染、炎症或肿瘤存在。
低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暗示贫血或慢性疾病。
2. 尿常规尿常规检查可以检测尿液中的异常情况,包括蛋白质、糖、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
异常的尿常规结果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或其他疾病的存在。
3. 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查肝功能和肾功能检查是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可以评估肝脏和肾脏的功能状态。
异常的肝功能指标可能提示肝炎、肝损伤等情况,肾功能指标异常则可能暗示肾脏疾病或泌尿系感染。
4. C-反应蛋白和血沉C-反应蛋白和血沉是炎症指标,可用于筛查和监测感染性疾病。
增高的C-反应蛋白和血沉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特殊实验室检查1. 微生物学检查在诊断发热患者时,必要时需要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检测和真菌检查等。
细菌培养可从血液、尿液等标本中分离细菌,病毒检测则可以通过PCR、抗体检测等方式进行。
这些检查有助于明确感染性病原体的存在和种类。
2. 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包括免疫球蛋白测定、自身抗体检测等。
免疫球蛋白测定可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自身抗体检测可帮助鉴别自身免疫性疾病。
3. 基因检测基因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实验室技术,可用于检测某些遗传性疾病或基因突变。
发热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专业知识]
度脱水、恶性高热、恶性综合征。
专业精制版
11
急性感染
1、突然起病,伴有或不伴有寒战的发热。 2、全身不适感,肌痛或关节痛、畏光、眼痛、头痛。
3、呼吸道症状、尿路刺激症状、恶心、呕吐及(或) 腹泻。
4、脑膜刺激症状
5、淋巴结及(或)脾的急性肿大。
6、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12.0×109/L或低于 5.0×109/L。
4、短程热:<1个月 5、中程热:1-3个月 6、长程热:>3个月 7、FUO(Fever of Unknown Origin)
专业精制版
4
FUO的定义
1.1961,Petersdor and Beeson:发热38.30C以上、 持续3周以上、经查或住院1周以上诊断仍不明 确。
2、1999年,“全国发热性疾病学术研讨会”将发 热待查( FUO)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 体 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热、血清病 (2)结缔组织病:SLE、急性皮肌炎、结节
性多动脉炎、类风湿关节炎急性发作。
专业精制版
10
(3)组织坏死与血液吸收:急性胰腺炎、急 性溶血、脏器梗塞或血栓形成、体腔积血或 血肿形成。
(4)血液病、恶性肿瘤:急性白血病、恶性 淋巴瘤、肉瘤、癌、恶性网状细胞病。
(5)代谢紊乱:痛风发作、甲状腺危象、重
专业精制版
12
常见感染性疾病
病毒感染:流感、其它呼吸道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性肝 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风疹、流 行性腮腺炎、水痘、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全身性巨 细胞性包涵体病。
细菌感染:扁桃体炎、呼吸系统感染、尿路感染、血流 感染、伤寒或副伤寒等。
发热的鉴别诊断
发热的鉴别诊断发热是机体对抗感染和其他疾病的一种自然反应,它常常伴随着其他不适症状。
然而,在临床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发热病例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发热的鉴别诊断方法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1. 详细询问病史病史采集是确定发热原因的重要步骤。
医生应该询问患者的疾病发病时间、发热特点、伴随症状、病程等信息,以便进一步分析。
常见的感染疾病有肺炎、扁桃体炎、腹腔感染等,此外还应关注有无接触传染源的可能。
2. 仔细检查体格体格检查应着重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皮肤状况等方面。
体温持续性增高可能提示慢性感染,而体温波动性增高则可能与药物热、周期热等因素有关。
此外,皮肤状况的异常也可能为某些特定疾病的信号。
二、常见的发热相关疾病1. 上呼吸道感染(URTI)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疾病之一,其典型症状包括咳嗽、喉咙痛和鼻塞。
这类病毒感染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但发热持续一周以上时需要仔细鉴别是否合并细菌感染。
2. 大肠杆菌感染(UTI)大肠杆菌感染是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病症包括尿频、尿急和尿痛等。
对于存在发热的尿路感染病例,需进一步鉴别是否存在肾周围炎等严重并发症。
3. 肺炎肺炎是发热的常见原因之一。
除了标准的症状如咳嗽、咳痰和胸闷等,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往往表现得不典型,因此需要进一步仔细鉴别确诊。
4. 结核病结核病是一种全身性细菌感染疾病,主要侵犯肺部,但也可累及其他组织器官。
对于长期发热伴有咳嗽、盗汗等症状的患者,应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等检查以排除结核病可能。
5.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痛、关节肿胀和功能障碍。
部分患者发热可能是疾病活动性的表现,因此需要区分与感染引起的发热。
三、辅助检查与确诊1. 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是评估发热病例的基础检查,可以通过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中性粒细胞比值等指标了解感染程度。
发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52页】
常见“发热待查”传染病早期诊断要点(2) (根据本地区特点、个人经验)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CMV感染):往往造成 诊断困难。发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原因不明考虑该 病。皮疹、咽痛支持诊断,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10% 初步诊断,开展特异性检查提高确诊率!注意:早期 外周血可以分叶核为主,异淋可在疾病后期出现。
病例2
患者朱××,男,45岁,因“乏力4天,间歇性发热3天。” 于2001年12月9日入院,患者于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 力,3天前出现发热,呈间歇性,体温最高达39℃,伴畏寒、 寒战、大汗淋漓、全身肌肉酸痛、头晕、头痛、腰痛、恶心、 呕吐、腹胀、腹泻,尿量减少,呕吐胃内容物共约10次,非 喷射状;腹泻黄色稀便约6次,每次量不多,无粘液脓血。无 眼眶痛,无咽痛、咳嗽、咳痰,无腹痛,无尿频、尿急、尿 痛,无抽搐、昏迷。于当地拟“感冒”予“必理通、病毒唑、 先锋霉素、来比林、海王感冒胶囊”等治疗后,疗效欠佳, 为进一步治疗即到我院就诊,门诊拟“发热待查”收入我科。 “糖尿病”病史三年。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对少见、无咽痛、 皮疹、淋巴结肿大暂不考虑。
• 肾综合征出血热:有发热、头痛需考虑该病, 但发热超过6天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少见且无腰痛, 尿蛋白不多,无鼠类接触史,可能性较小。
诊断分析(3):以上疾病的鉴别诊断
• 麻疹:发热一周未出疹,无呼吸道症状,无柯 氏斑暂不考虑。
• G-阴性菌败血症:无原发灶、无严重中毒症状、 后期无寒战,有待血培养等进一步观察。
• 疟疾:间日虐常有发作期(寒战、高热、大 汗)、间歇期典型过程。恶性虐可有不规则发 作,流行病学史、贫血、脾大提示诊断。反复 多次血、骨髓涂片找疟原虫确定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一.发热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回顾: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TH)(一)体温调节中枢次级中枢:延髓,脊髓大脑皮层也参与体温的行为性调节稽留热:体温持续在 39-40 0 C,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 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 1 0 C。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羌虫病持张热:体温在 24 小时内波动达 2 0 C 或更多。
可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网状细胞病等,也见于伤寒和副伤寒。
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到 39 0 C 以上,往往伴有恶寒或寒战,历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一至数天后又再突然升高,如此反复发作。
是间日疟、三日疟的特点,也可见于化脓性局灶性感染。
(二)常见热型波状热: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微热状. . . . .态,不久又再发热,呈波浪状起伏。
可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周期热等。
再发热:又称回归热,热型特点是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地互相交替。
可见于回归热、鼠咬热等。
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动无规律。
可见于流感、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疟、风湿热等。
双峰热:体温曲线在 24 小时内有两次高热波峰,形成双峰。
可见于黑热病。
恶性疟、大肠埃希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等。
双相热: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而完全解热。
此型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脉络从脑膜炎、登革热、麻疹以及病毒性肝炎等。
注意:1.临床上热型由于受很多因素(抗生素、激素、体质等)的影响而不具有典型性。
. .2.分析热型时还应注意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热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出现的现象。
如肺炎链球菌性肺炎合并脓胸或败血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转为驰张热,故临床上对此种现象应加以注意。
3.也有学者将波状热与再发热归为反复发热。
4.后发热:此型与双相热较难区分一般是指某些感染性疾病在退热后一至数天后再次出现发热。
有学者提出分析后发热与第二次发热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①其他感染性疾病经治疗好转,但不彻底,停药复发。
②细菌感染疾病抗菌显效,但病原菌并未完全消灭而转为 L 型细菌再次发热。
③在原发病用药控制退热后,一直未停药,随后再发热应想到药物热。
④反复发热疾病的第二次发热。
⑤在原发病已经好转、控制的情况下,并发有关或无关的新并发症。
<1 个月为短热程:这部分患者发热的原因多因感染性疾病所致,病原体可为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等。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 . . . .道感染等,大多以突发畏寒、高热起病,伴或不伴有流涕、鼻塞、打喷嚏、咽痛等症状,可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辅助检查可发现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
此外,一些传染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也多以上呼吸道症状为首发。
例如:流行性腮腺炎、脊髓灰质炎、麻疹。
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诊断时应注意发病的季节、患者的生活、工作环境,是否有类似病源及疫区的接触史。
一般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的热程多在 1 周内可恢复,少数可达 1 周以上,其他疾病发热一般亦布超过 2 周,如发热 2 周以上仍未退则应警惕是否在原发病基础上合并并发症或原诊断是否正确。
非感染性疾病出现短热程的也并不少见,也可表现为不同的热度。
手术后的短程发热,在不超过 38。
C 的情况下,多被认为是局部吸收所致。
近年来对肺栓塞的认识逐渐提高,发现在肺栓塞的患者中有43%可有一过性低热,其中有7%的患者可伴有高热,并有血常规的增高。
心肌梗死及其他组织脏器血管栓塞的疾病也有同样类似表现。
. .此外,部分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的疾病也可表现为短热程,如:亚急性甲状腺炎、强直性脊柱炎、Reiter 综合症等。
(三)热程 1-3 个月为中热程:1.感染性疾病:多见于原发疾病基础上合并其他感染,或原发疾病隐匿或迁延未愈。
(前者可见于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基础上的细菌感染或在一般细菌感染基础上,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药物治疗-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等因素引起条件致病菌、耐药菌或真菌的感染。
后者多见于一般性细菌的隐匿性感染,如:隐源性病灶所致的感染,往往由于临床上查找病灶困难,致使病程迁延。
此类病灶可隐匿于泌尿、肝胆、盆腔生殖系统等部位,在热型上可表现为低、中或高热,或反复交替出现。
在特异性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结核菌感染。
病灶可位于肺内或肺外,患者可表现为长期午后低热,甚至反复查找而不能明确病位,在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下,体温才缓慢下降。
其他病原体及原虫感染所致的中热程可见于:螺旋体、蠕虫、鞭毛虫、弓形虫、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
2.结缔组织病:这部分疾病侵犯多器官,以皮肤、浆膜腔、肝、肾损害为表现,. . . . .热型可表现为多样性,有时常与合并症同时出现,加之有些结缔组织病有一定的自限性,而易被临床忽视,造成漏诊或误诊,使热程延长。
在诊断这部分疾病时应注意发热只是其疾病活动的一种征象,往往还同时伴有关节痛、肌痛、皮疹、脱发等全身表现。
3.恶性肿瘤:均可由肿瘤本身引起发热,成为中长热程。
热型多样化,临床上更多见于合并感染所致的发热。
>3 个月为长热程:此型需注意患者的发热症状可有反复,并非是发热持续达 3 个月以上,在这部分疾患中,以免疫系统疾病、肿瘤为多见,感染性疾病相对少见,此外,也可有少数患者可有神经功能性发热。
长热程:1.感染性:最常见的可导致长热程的感染性疾病是结核杆菌感染,并以肺外结核多见,如脊柱结核、肝结核、肾结核、盆腔结核等,此类患者病灶多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近年来耐药结核菌株的出现也成为难治结核的原因之一。
随着抗生素的不断进展,普通细菌感染所致的长热程在临床上已较少见,但临床上仍应警惕隐源性感染灶所致的发热。
此外,临床上不可忽视 AIDS 患者的存在,该病可分为四期,最初在急性感染期可有高热及类似流感样症状,淋巴结肿大,2 周后. .症状消失,进入无症状期。
发展到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期患者可再度发热,此时多为不规则低热呈中长热程,伴消瘦、腹泻、贫血等症状。
进入艾滋病期,患者可合并各种病原体感染难以控制,表现出持续或间歇的各种热型。
2.恶性肿瘤:机制尚不明确,但有报道长期发热中恶性肿瘤占 7%-31%,位居第二。
其中各型血液系统恶性病变均可导致长期发热,其中尤以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为突出,热度多为高热,热型多样性。
实体瘤中以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肺癌、肾细胞癌、甲状腺转移癌多见,尤其在肿瘤的中晚期,可表现为不规则低热、驰张热等热型,这部分患者对抗生素治疗不敏感,但对萘普生和激素治疗敏感。
3.结缔组织病:各种结缔组织病均可出现长热程的临床表现,尤以 SLE、RA、风湿热、成人Still 病、PM 和 DM 等多见,这部分患者的发热症状可经治疗或自行缓解,而后反复发作。
其中,SLE 活动时发热伴浆膜炎、肾炎、关节炎。
RA 发热多为低热,偶有高热,可伴有关节痛和肌痛。
持续高热常是 PM 和 DM 的首发症状,可伴有肌痛和肌无力。
成人 Still 病则以高热、外周血 Rt 中 WBC 增多,皮疹、关节疼痛为表现。
同时仍不能忽视结缔组织病也同样存在合并感染的问题。
. . . . .4.其他:在长热程中还可由重度贫血。
甲状腺功能亢进,手术后低热、感染后低热、功能性低热的原因引起,重度贫血所致的发热多为低热,很少有高热出现,感染后低热多发生于病毒感染后,表现为高热后遗留低热,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无异常发现。
功能性低热中以神经功能性低热为主,多见于女性,夏季好发,体温一般不超过 38 0 C,这类患者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注意:热程的含义并非是指发热不退所持续的时间,而是更多意义上讲发热疾病的病程,包括某些反复发热的过程。
在临床上热程的提出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注意:热程的含义并非是指发热不退所持续的时间,而是更多意义上讲发热疾病的病程,包括某些反复发热的过程。
在临床上热程的提出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38 0 C 低热:多见于病情较轻者、慢性病患者或功能性发热者。
38.1 0 C -39 0 C 中热:大部分疾病伴发热时,体温多在此范围。
(四)热度 39.1 0 C -41 0 C 高热:多见于急重症患者。
>41 0 C 超高热:可见于乙型脑炎、脓毒败血症、. .伤寒(重症)、中暑及中枢性高热等。
注意:临床上不应以热度来衡量疾病的轻重,在某种意义上热度的高低反应了机体的防御应急能力。
但热度过高可对集体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体温>注意:临床上不应以热度来衡量疾病的轻重,在某种意义上热度的高低反应了机体的防御应急能力。
但热度过高可对集体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体温>42 o C 时,往往提示患者病情严重,应积极采取措施,以避免高热对组织造成的损伤。
时,往往提示患者病情严重,应积极采取措施,以避免高热对组织造成的损伤。
二.发热机制:(一)什么是发热:1. 诊断学上的定义是当机体在 pyrogen 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2.病理生理学上的定义是当由于pyrogen 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 0.5o C)时,就称之为发热。
3.其他参考书上指出发热是指身体因某种原因而使体温调节中枢机能失常产生的高体温。
有的还指出:. . . . .发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治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月经前期生理性体温升高剧烈运动应激(二)体温升高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与 SP 相适应)病理性体温升高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 SP 水平)(三)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EP 诱导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EP),再经一些后继环节引起体温升高。
1.细菌① G G+ 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和枯草杆菌等。
这类细菌除了全菌体致热外,其代谢产物也是重要的致热物质,如葡萄球菌释放的可溶性外毒素、A 族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以及白喉杆菌释放的白喉毒素。
② G G- 菌:典型菌群有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致贺菌属等。
这类菌群的致热性除了全菌体和胞壁中之外③分枝杆菌:典型菌群为结核杆菌。
2.病毒:常见的有流感病毒、SARS 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外致热源 3.真菌:如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鹅口疮、肺炎、脑膜炎、深部真菌感. .染以及新型隐球菌所致的脑膜炎等。
4.螺旋体:常见的有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和梅毒螺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