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中破读音评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中的破读音研究评介
一、破读音产生的时期
关于破读音出现的时期,历来争议有很多。颜之推、陆德明是较早论述破读现象的,他们分别代表了古人对破读音的两种不同的观念:颜之推认为破读没有现实的语音基础,是“穿凿”“不通”的,“不可行于今”,不认可破读;陆德明则认为破读“有自来矣”、“古已有别”。其后人们对破读音的认识不外乎肯定或否定。对于破读音产生的时期,清代顾炎武、钱大昕、段玉裁等多赞同颜说,认为汉以前没有破读。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一》“观”字条:“古人训诂,寓于声音,字各有义,初无虚实动静之分。好恶异义,起于葛洪《字苑》,汉以前无此分别也。”周祖谟先生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他注意到郑玄《三礼》注,高诱《淮南》、《吕览》注等东汉经师的著作中已经出现破读,所以断言破读始于后汉。王力认为破读发生在中古:“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变化上面。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梅祖麟先生认为破读发生在上古。在这三种观点中,梅祖麟先生的观点无疑是超前的,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
二、破读音的来源
上文分析各位先贤的观点可知破读现象是到了一定历史时期才出现的,那么破读是在语言发展中自然产生的还是六朝时的“训诂之师”认为创造的,这个问题历来也有分歧。清代学者如顾炎武、钱大昕、段玉裁等都认为破读在上古汉语里没根据,是后代注释家
为了训诂的方便创造出来的。陆德明云:“凡度长短曰长,直亮反;度深浅曰深,尸鸠反;度广狭曰广,光旷反;度高下曰高,古到反;相承用此音,或皆依字读。又《周礼》‘前期’之前,徐音昨见反,是前亦有去声也。此类皆出乎六朝经师强生分别,不合于古音。”当今学者对清代先贤的这种看法大多持反对意见,主要根据是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破读现象。周祖谟列举了北京口语里的破读实例,说明破读确实存在于语言中,殷焕先指出:“前贤以为破读出于‘经师’的‘闭门造车’,其言不可依信,不必深论了。从现代方言看,明显地可以看出破读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确乎出于语言的自然,这也不必置疑了”但许多学者在指出破读出于语言自然的同时,又认为陆德明等所记之破读未必都是真实的语言记录。
三、破读音的本质
破读是古代汉语中重要的语言现象,又称为读破、破音或破音异读。它是古代汉语异读的三种类型之一(异读的另外两类是: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破读主要是通过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语言现象,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又称为一种音变构词手段,通过音变,构造了新词,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古人对破读音和假借音常常分辨不清,二者常被混为一谈。如戴震《论韵书中字义答秦尚书惠田》:“音声有不随故训变者,则一音或数义;音声有随故训而变者,则一字或数音。大致一字既定其本义,则此外音义引申,咸六书之假借。”戴震这里所说的假借我们今天叫做“破读”,是一种字形不变、读音改变、意义关联的用
词用字现象。破读与通假有本质的不同。所谓通假的指古人写字的时候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本字”与借字之间在意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其核心在于读音相同或相近。而破读则是要通过不同的读音来表示相关的意义。假借立足于音同而意义没有关系,而破读则立足于音异而意义有联系。破读反映的是词义的引申,这是破读最重要的语言学意义。汉语词义引申推动读音和汉字形体的发展,表现在读音的变化上就是破读,表现在文字形体上就是古今字、区别字。破读的本质是什么?王力、周祖谟、高本汉都认为是形态。王力:“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周祖谟先生说:“然汉语古代书音以四声区分词性及词义颇似印欧语言中构词上之形态变化”纵观破读实例,破读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破读后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有变化,这种情况支持了形态说;一种情况是破读后只是词汇意义变了,语法意义不变,这种情况用形态说解释不了。两种情况有一个共同点,即都产生了新词,因此,可将破读看作是一种构词法。构词法的作用是产生新词,而不必管它产生的是语法意义相同的词还是语法意义不同的词。
四、对破读音的处理
吕冀平、陈玄荣《古籍中的“破音异读”问题》认为:古人注解古书,对一些字又的“破读”,有的不“破读”,可能是经师从语言里存在的破音辨义的事实中得到启发,进一步试图把它当做一种语言的类推作用、训释经籍的手段来普遍推演,全面贯彻,于是就
出现了与口语脱节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不是全部)字的破音异读并没有实际的语言事实根据,而只是一些运用“语言类推作用”的训诂家人为的规定。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江南学士读《左传》,口相传述,自为凡例。”保留在古书注疏和字典辞书中,历代人们对这些字的多个读音众说纷纭,有的坚持异读破音,有人反对破读。在今天的语言条件下,这些现象情况复杂,我们队这些异读音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而不必把这些传统读音视为不可侵犯。
对于破读异音,在当代语言条件下,人们说话写文章完全不必坚持异读破音,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遵循发展了的语音、语义和语法规则来说话读书;在古籍的阅读中,则应区别对待,如果一个读音仅仅是古音今音、文读白读或其他不区别意义和语法作用的多种读音,就不必强生分别,而如果一个字(词)的不同读音具有区别意义和语法功能的作用,则应该予以区别,否则就可能造成误解,这一类字可以编写一些工具书,便于读者查阅。
参考文献:
[1]周祖谟.问学集·四声别义例释[m]. 中华书局,1966.
[2]王力.汉语史稿(中册)[m].商务印书馆,1980.
[3]唐作藩.破读的性质和作用[j].汉语拼音小报,1980,11.
作者简介:
常晓伟,重庆市西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