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measles)病理改变及流行病学

合集下载

麻疹 ppt课件

麻疹 ppt课件
• 近年发现麻疹在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并发症等 方面有一些变迁,在儿童发病率明显下降的同时 ,未计划免疫(计免)或免疫失败的青少年发病 在继续增加。
(二)麻疹病毒的抗原变异
• 近年来一些国家分离的麻疹野病毒的血凝素 蛋白(H)和核蛋白(N)基因已有了较大的 变异,有多个基因型。
• 已证实麻疹野毒株存在多个谱系的实验结果 越来越多,根据H和/或N蛋白的基因序列同 源性的差异,大致可将当前流行的麻疹病毒 分为6个谱系。N、F、H、M、P和L基因的异 质性均有报道。
(四)流行特征
1.发病率
• 在疫苗可预防疾病中,麻疹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 群最严重的六种传染病之一。40年前没有麻疹疫 苗时,几乎全部儿童都有受染发病,当时全球平 均现患者3亿,死亡人数700万~800万/年,是全 球死亡例数最多的。虽然开展计划免疫后麻疹发 病率急剧下降,但全球每年仍有3500万例麻疹, 其中70万儿童死于麻疹,而且可有严重的并发症 ,包括巨细胞肺炎(GCP)、包涵体脑炎(MIBE)和 少见的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由于麻疹感 染可导致免疫抑制,继发感染很普遍。( 1)发热,一般来自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 热伴惊撅。
( 2)上呼吸道炎,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 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
( 3)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 ( 4)科普利克斑
• (二)出疹期
• 发热第3一4d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 ,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 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一5d出齐。皮疹初为淡 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 ,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 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疹间皮肤 正常。
• N和H基因是麻疹基因组中最易变异的基因 。

麻疹(全)

麻疹(全)

传播途径
• 病毒随飞沫排出,主要经呼吸道直接传播。 病毒进入易感者鼻部而感染,经眼结膜也 可能侵入。麻疹病人住过的房间,病人迁 出后,经开窗通风半小时后即无传染性。 麻疹间接传播机会极少,但如被病人污染 的手巾、衣物等,在几分钟内接触易感者 (特别是进入鼻腔)仍可被传染。与麻疹 病人接触过的双手可能携带病毒,在短期 内仍可传染易感者。
典型麻疹
• 其他 可有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呕 吐、腹泻等症状。此外,胸背部可见 到类似风疹、猩红热或荨麻疹样的皮 疹,数小时即消退的前驱疹。前驱疹 可能是一种病毒血症的表现。但有无 前驱疹,与出疹期的临床表现的轻重 和预后无明显关系。
典型麻疹
极期(出疹期) 从出疹到退疹一般3~5日。主要表现为 出现特殊皮疹,体温增高,全身症状 加重。
非典型麻疹
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 异型麻疹,是出疹型麻疹的一种非典型麻疹,它不同于轻型和重型麻 疹,但又具有轻型和重型麻疹的部分表现及某些特殊表现。异型麻疹 潜伏期基本同一般麻疹(7~14日):临床主要特点有:①前驱期卡他 症状轻或无,发病突然和全身症状(全身乏力、肌痛、头痛、腹痛) 明显,预后良好;②无麻疹粘膜斑;③出疹期皮疹不典型,如皮疹出 现的顺序与正常相反,常为多形性皮疹(斑疹、丘疹、斑丘疹、疱疹、 瘀点或瘀斑,偶见荨麻疹)伴四肢水肿;④肺部受损较常见,肺炎症 状轻重不一,肺部X线检查可出现肺门淋巴结肿大和/或胸腔积液, 双肺可见到小叶性、大叶性或节段性浸润等改变,病变可持续数日或 数周,甚至更长时间;⑤出疹期常有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沉增高,偶可 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血小板减少等现象;⑥恢复期血清血凝抑制抗 体明显增高可确诊,异型麻疹一般抗体达1:1000以上,而典型麻疹抗 体一般在1:160。 • 异型麻疹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再感染自然麻 疹。接种疫苗到发病时间,一般为6个月至6年,曾有报告相隔长达16 年者。

第四节麻疹应

第四节麻疹应
A.1天 B.2天 C.3天 D.4天 E.5天
(5)麻疹治疗的关键是:
A.抗病毒治疗 B.中医治疗 C.抗菌 治疗 D.激素治疗 E.对症治疗,积极 防治并发症
麻疹目前的流行现状 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发病 率显著下降,但是:①发病年龄向大年龄推移,成 人麻疹增多;②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 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率也下降;③边远地区、少 数民族地区及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由于计划免疫空 白,仍有麻疹流行。
发病机理与病理
上呼吸道
麻疹病毒
眼结膜
局部黏膜上皮细胞内复制
典型麻疹
前驱期:有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上呼吸道炎 症状及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分泌物增多等结膜 炎表现。可有头痛、呕吐、腹泻;婴幼儿偶伴惊厥。 发病2~3日,约90%患者在口腔颊粘膜与第一臼齿相 对处,可见针头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绕有红晕, 初起数目少,后可增多蔓延至口唇及齿龈等处,持续 2~3日后消失,称为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对早 期诊断麻疹有重要价值。
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体温于12~24小时 内降至正常,各种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 顺序逐渐隐退,疹退后可有糠麸样脱屑, 并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约1~2周后消失。 无并发症者病程10~14日。
典型麻疹病程概括 烧3天,出3天,退3天。
轻型麻疹 发热低,上呼吸道炎症状轻,麻疹 粘膜斑不典型或缺如,皮疹稀疏、色淡或隐约 可见,疹退后不脱屑,病程短,并发症少。多 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近期内接受输血或注射丙 种球蛋白者及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
诊断
麻疹易感者,发病前2周内有麻疹患者接触史。 结合临床上急起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状,眼结 膜炎症状,出现麻疹粘膜斑,典型皮疹,疹退 后糠麸样脱屑,色素沉着等可确诊。实验室检 查:血白细胞总数略减少,淋巴细胞增多。必 要时可查多核巨细胞或病毒分离。

麻疹(measles)PPT课件

麻疹(measles)PPT课件
腺皮质激素,喉梗阻者应及早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
41
预 防
• 管理传染源 • 患者 早发现,早隔离。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d,伴有呼吸道并发 症者延长到出疹后10d。 • 接触者 医学检测最长潜伏期,已作被动免疫者延长至4周
• 切断传播途径
• 减少到公共场所
• 轻型病人可在家隔离
• 居室、病房常开窗、通风
皮疹尽退,留棕色遗痕
7
临床表现
潜伏期6~18天,平均10天
典型麻疹三期 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每期约3天(简记为3、3、3天) 全程9-12天
“烧3天,出3天,退3天”
8
(一)典型麻疹表现: 1.潜伏期:6-18天 2.前驱期:发疹前期,一般3-4天。
(1)发热:中度以上发热。 (2)上呼吸道炎表现:卡他症状,结膜 充血、 流泪畏光及眼睑水肿是本病特点。 (3)Koplik斑:早期诊断麻疹的依据。 (4)偶见荨麻疹,斑疹,猩红热样皮疹。 (5)非特异症状。
鉴别 诊断
幼儿急疹
相同点 ➢ 均为病毒感染、前驱期时间、高热、皮疹形态、血常规
不同点----幼儿急疹 ➢ 无明显上感、眼结合膜炎症状 ➢ 热退后出疹 ➢ 皮疹数量少 ➢ 见于颈部及躯干,面部疹少 ➢ 疹退后不留痕迹 ➢ 无麻疹粘膜斑
33
幼儿急疹
34
别 诊 断


相同点
皮疹、发热
不同点
药物疹 :用药史、皮疹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对称性分 布、发痒、血常规
原发性麻疹肺炎:发生在前驱期、出疹期,症状轻,多数预后 好。
继发性麻疹肺炎:发生在出疹期、恢复期,细菌感染多见,症 状重,表现为高热、惊厥、心肺功能不全、紫绀、呼吸困难, X线肺部阴影。

麻疹PPT课件

麻疹PPT课件

编辑版ppt
7
麻疹
病原学
麻疹病毒形态
编辑版ppt
8
麻疹病毒编辑形版p态pt
9
麻疹
编辑版ppt
10
麻疹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至出疹 后5d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 病毒,具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二)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麻疹
编辑版ppt
14
麻疹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复制繁殖, 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毒血症),病毒被单 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其中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侵 入血流,造成第2次病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
编辑版ppt
15
麻疹
(一)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编辑版ppt
4
麻疹
编辑版ppt
5
麻疹
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单链RNA病毒,麻疹病 毒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包膜有三种结构 蛋白,其中融合蛋白在病毒扩散时可使病毒细胞与 宿主细胞融合。
编辑版ppt
6
麻疹
病原学
麻疹病毒在外界生活力不强,对阳光及一般消 毒剂很敏感。紫外线能很快灭活病毒。在流通的空 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病毒耐寒、耐干 燥。
目前认为麻疹发病机制:① 麻疹病毒侵入细胞直接 引起细胞病变;② 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在 麻疹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编辑版ppt
16
麻疹
(二) 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麻疹的病理变化特征是感染形成多核巨细胞。因病 毒或免疫复合物在皮肤真皮表浅血管,使血管内皮细胞 肿胀、增生,单核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和 血浆渗出,表皮细胞变性坏死,而形成麻疹皮疹和粘膜 疹。

麻疹

麻疹

六、实验室检查
1.血 象:WBC↓,L↑
2.多核巨细胞:出疹前2d~出疹后1d,分泌物沉渣 检多核巨细胞
3.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 4.病毒分离:分泌物,血尿行病毒分离
七、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1.流行病学:麻疹接触史
2.临床表现:三期
3.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风疹、猩红热、幼儿急疹
七、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酌情使用小量退热剂;频
繁剧咳可用镇咳剂 3.并发症治疗:给予相应措施 喉炎-雾化吸入疗法 支气管肺炎-抗菌药物 心肌炎-护心、强心剂 脑炎-同乙脑
九、预 防
1.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隔离至出疹后5天,接触者检疫3周 2.切断传播途径:不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带口罩 通风换气,日光或紫外线照射 3.保护易感人群 - 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0.25ml/kg 接触麻疹者5天内 - 主动免疫:麻疹减毒活疫苗
3.典型麻疹的出疹先后顺序是 A.耳后 发根 颜面 躯干(胸,背,腹) 四肢 手足心 B.颜面 躯干(胸,背,腹) 四肢 耳后 发根 手足心 C.耳后 手足心 发根 颜面 躯干(胸,背,腹) 四肢 D.手足心 颜面 躯干(胸,背,腹) 四肢 耳后 发根 E.躯干(胸,背,腹) 四肢 颜面 耳后 发根 手足心
勤剪指甲;
课堂练习
1.麻疹病人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B.易并发肺炎
C.病后免疫力不牢固 D.麻疹疫苗接种能有效预防感染 C.全身斑丘疹为其特点
课堂练习
2.麻疹传染性消失的时间是:
A.潜伏期
B.出疹后5天
C.出疹后1周 D.出疹后10天 E.出疹后2周
课堂练习
C.四肢皮疹

第02章05麻疹 传染病学第8版

第02章05麻疹 传染病学第8版
传染病学第八版
第二章 第五节 麻疹measles
1
概述

定义: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 状及眼结膜炎,特征表现为口腔粘膜斑、 皮 肤斑丘疹。
2
病原学


麻疹病毒,副粘液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只有一个血清型。 电镜下球形或丝状,核心含为单链RNA,外有脂蛋 白包膜,有三种结构蛋白(基质蛋白、血凝素和融合 蛋白),是主要的致病物质。 在体外抵抗力较弱,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 感,56度30分钟即可灭火。但,对寒冷及干燥环境 有较强的抵抗力,室温下可存活数天。

(四)流行特征

7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麻疹病毒→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 →局 部繁殖→局部淋巴组织→入血(形成第一次 病毒血症) 麻疹病毒→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广泛繁殖→ 大量病毒→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 麻疹病毒→播散至全身主要呼吸道、眼结膜、 胃肠道等→临床症状明显
8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1

科氏斑
12
2.出疹期



时间:从病程的第3-4天开始,持续1周。 出疹顺序:耳后、发际—额、面、颈—胸、背、 腹—四肢—手掌、足底。 性状: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直径3-5mm, 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高峰时,皮疹融合,颜 色转暗。 伴随症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体温40度,嗜睡或 烦躁,咳嗽加重,咽红、舌干,结膜红肿畏光,出 现心力衰竭。
3
4
5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急性期的患者是最重要的传 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 天内具传染性。 传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结膜分 泌物均有病毒,恢复期不带 病毒

麻疹PPT课件

麻疹PPT课件

麻疹粘膜斑(KOPLIK’ SPOTS)
时间:发疹前1-2天出现。 典型部位是颊粘膜沿第二磨牙的部位。可见于唇内、软 腭 形态:直径约0.5-1mm(大头针帽大小)的灰白色小点, 周围有红晕。 发展:1~2天内很快增多,皮疹出现后逐渐消失。 本病特有体征,具早期诊断价值
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麻疹皮疹
麻疹颈部皮疹
麻疹躯干皮疹
麻疹手部皮疹
麻疹足部皮疹
4、恢复期 convalescence 皮疹出现后3至5天,体温开始下降、精神食欲好 转。 如此时体温不降低,可能提示有并发症。 同时,皮疹开始按照出现的顺序消退,疹退后皮 肤留有棕色色素以及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痊 愈。
麻疹恢复期棕色色素沉着斑
8个月~4岁最易感。但现在发病年龄两端上升(<8m; >15y)
图1 1995 年至2011 年河南省麻疹平均发 病率
图2 1995 年至2011 年河南省麻疹病例年 龄构成比
第三、发病机理
第四、 CLINICAL
MANIFESTATION
典型病例
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疹期及恢复期4个阶段。
二、传染源:
患者,唯一 飞沫、眼鼻咽分泌物、气管分泌物、血、尿 出疹前5天-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出疹后10天)
三、传播途径
直接---飞沫 间接---日用品、玩具
四、易感者
人类普遍易感。未患过、未种疫苗、疫苗接种失败 (原发性免疫失败)、疫苗接种后多年(继发性免 疫失败)
非典型麻疹
3.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多见于接种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后4-6年,再次感染 麻疹者。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乏力等,多无麻疹粘膜 斑,2-3天后出疹,但从四肢远端开始,渐及躯干及面部。 皮疹为多形性,有斑丘疹、疱疹、紫癜或荨麻疹等。常并发 水肿、肺炎、胸腔积液,血中嗜酸细胞增多。

麻疹 PPT课件

麻疹  PPT课件

無特異抗病毒治療 一般治療和對症治療
一般治療
給予易消化的富有營養的食物,補 充充足水分;保持皮膚、粘膜清潔;
臥床休息,房內保持適當的溫度和 濕度,有畏光症狀時房內光線要柔和;
對症治療
高熱時可用小量退熱劑,慎用退熱藥; 煩躁者鎮靜;劇咳時鎮咳祛痰; 繼發細菌感染可給抗生素,補充維生素A。
概述 病原 發病機制 病理 臨床表現 併發症 診斷 鑒別診斷 流行病學及預防 治療 新進展
麻疹
Measles
概述 病原 發病機制 病理 臨床表現 併發症 診斷 鑒別診斷 流行病學及預防 治療 新進展
概述
麻疹是一種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 呼吸道傳染病
臨床特徵為:發熱、上呼吸道感染症 狀、Koplik斑和全身斑丘疹
概述 病原 發病機制 病理 臨床表現 併發症 診斷 鑒別診斷 流行病學及預防 治療 新進展
疹退後,表皮細胞壞死、角化形成脫屑
皮疹處紅細胞裂解,疹退後形成棕色色 素沉著
概述 病原 發病機制 病理 臨床表現 併發症 診斷 鑒別診斷 流行病學及預防 治療 新進展
典型麻疹(Typical measles)
潛伏期
一般為10~14天(接受過免疫患兒 可延長至3~4周),此期可有輕度 體溫上升。
典型麻疹(Typical measles)
概述 病原 發病機制 病理 臨床表現 併發症 診斷 鑒別診斷 流行病學及預防 治療 新進展
麻疹接觸史
典型臨床表現
前驅期鼻咽部找多核巨細胞(協助 早期診斷)
ELISA法檢測麻疹抗體(出疹1~2 天時)
概述 病原 發病機制 病理 臨床表現 併發症 診斷 鑒別診斷 流行病學及預防 治療 新展
Differential Diagnosis

麻疹

麻疹

出疹性疾病鉴别诊断
麻疹 (rubeola)
风疹 (rubella)
病原 全身症状和其他特 征
皮疹特点
麻疹病 卡他症状

结膜炎、发热
Koplik斑
风疹病 耳后、颈后、枕后

淋巴结肿大
红色斑丘疹,特别 的出疹顺序,退疹 后有色素沉着几细 小脱屑
退疹后无色素沉着 及脱屑
发热与皮疹的 关系
发热3~4天, 出疹时体温更 高
童\青少年 • 麻疹病后免疫力持久 • 6个月内的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而
较少患病
出疹前5天- -出疹后5天 并发肺炎: -出疹后10天
流行特征
a.分布:全世界 b.年龄:以往<6个月龄婴儿低致病,8个
月—4岁为发病高峰。 建议:麻疹初免年龄由8月龄提前到6月龄。 c.感染类型:隐性感染:轻型麻疹:典型麻疹: 3:2:1。
球菌 环口苍白圈、扁桃 1周后全身大片脱 热
体炎

病原 系
全身症状及其它特征
皮疹特点
发热与皮疹的关
肠道 埃可病 发热,咽痛,流涕,结 散在斑疹或斑丘疹, 发热时或热退后
感染 毒
膜炎,腹泻,全身或颈、很少融合,1-3天消 出疹
柯萨奇 枕后淋巴结肿大
退,不脱屑,有时
病毒
可呈紫癜样或水泡
皮疹
药物
原发病症状
Vit A 补充(WHO)
<1岁 10万单位/日 ×2
年长儿 20万单位/日
对症处理 高热 烦躁 咳嗽
预防 控制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一般隔离至出 诊后5天,合并肺炎延长至10天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儿 被动免疫 丙种球蛋白 0.25ml/kg 主动免疫 麻疹减毒活疫苗

儿科学教学课件:麻疹

儿科学教学课件:麻疹

二.病原学
麻疹病毒是单股螺旋RNA病毒,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 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抗原性稳定,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接近圆形或卵圆形的颗粒,直径约为100-150nm。它 的特性是耐低温,对热和一般消毒剂敏感,在流通空 气或日光下半小时灭活,含有病毒的飞沫在室内空气 中保持传染性一般不超过 2小时,但在低温及干燥条 件下有较好的耐受力(32小时)。
并发症(续)
结核病恶化 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 可引起干眼症,
重者出现视力障碍,甚至角膜穿孔、失明。
八.实验室检查
血液像 白细胞总数减低, 淋巴细胞升高。 病原学诊断 麻疹病毒分离。 多核巨細胞检查 涂片染色或电子顕微鏡。 血清抗体检查 ELISA法麻疹IgM阳性,出疹
早期即可出现阳性。
九.诊断和鉴别诊断
麻疹
Measles
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早期 诊断要点、典型的临床表现、常见并发 症、防治原则。掌握麻疹与其他常见出 疹性疾病的鉴别。
(二)了解麻疹发病机制。其他类型麻 疹的临床表现、预防、治疗。
一.概念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呼吸 道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结膜炎、 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又称柯氏斑)、 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 样脱屑为主要特征。
1.全身淋巴组织增生,有多核巨细胞形成。多 核巨细胞:多个巨噬细胞融合形成的具有核内 外包涵体的巨细胞,分为①网状内皮巨细胞: 存在于全身淋巴组织和肝、脾等脏器中;②上 皮巨细胞:主要位于皮肤、眼结合膜、呼吸道 和消化道粘膜等处 。
2. 麻疹皮疹的病理改变:真皮毛细血管内皮增 生、血浆渗出、红细胞相对增多形成淡红色斑 丘疹。疹退后,表皮细胞坏死、角化形成脱屑。 皮疹处红细胞裂解,疹退后形成棕色色素沉着。 颊粘膜下层的微小分泌腺发炎,其病变内有浆 液性渗出及内皮细胞增殖形成Koplik斑。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

【概述】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有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

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为其特征。

本病传染性极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

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我国自1965年,开始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已控制了大流行。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典型麻疹诊断不难。

麻疹粘膜斑对出疹前早期诊断极有帮助,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及皮疹形态分布特点均有助诊断;麻疹后留下色素沉着及糠麸状脱屑在恢复期有诊断意义。

出疹期麻疹需与其他出疹性疾病鉴别,如:①风疹前驱期短,全身症状轻,无粘膜斑,皮疹散在,色稍淡,1~2日即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②幼儿急疹多见于婴幼儿,突发高热数日,热退时出玫瑰色散在皮疹为其特征;③猩红热,发热咽痛1~2日,全身出猩红色针尖大小皮疹,疹间皮肤也发红,疹退后伴大片脱皮。

白细胞数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咽拭子培养可获A组β溶血性链珠菌;④肠道病毒感染,皮疹无特异性,可为斑丘疹、疱疹、瘀点,常伴咽痛、肌痛、腹泻及无菌性脑膜炎;⑤药物皮疹每有近期服药史,皮疹多样,停药后皮疹不再发展而逐渐消退。

【治疗措施】对麻疹病毒至今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故治疗重点在加强护理,对症处理和防治并发症。

(一)护理及对症治疗应卧床休息,单间隔离,居室空气新鲜,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衣被不宜过多,眼、鼻、口腔、皮肤保持清洁。

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并应多喂温开水。

不可忌嘴,恢复期尚应加餐。

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

体弱病重者可早期给丙种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

近年报告给麻疹病人补充维生素A,一次10万~20万IU口服,可减轻病情,使病死率下降。

(二)中医中药治疗前驱期初热时,可用宣毒发表汤或升麻葛根汤加减,以辛凉透表,驱邪外出;外用透疹药(生麻黄、莞荽子、西河柳、紫浮萍各15克)放入布袋中煮沸后在床旁蒸薰,或稍凉后以药汁擦面部、四肢,以助出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改变】麻疹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广泛的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即一种称Warthin-Finkeldey巨细胞,其大小不一(15~100μm),内含数十至百余个核,核内外均有嗜酸性包涵体,尤以胞浆内为多,电镜下包涵体内有排列整齐的病毒核壳体。

此种巨细胞广泛存在于全身网状内皮组织内,如淋巴结、扁桃体、胸腺等处;另一种称上皮巨细胞,主要存在于呼吸道上皮,也具有核内外嗜酸性包涵体。

这种巨细胞常可从上皮表面脱落,故可在分泌物中找到。

除全身淋巴组织增生外,呼吸道病变也甚为突出,自鼻咽至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粘膜肿胀、充血、淋巴细胞浸润,可找到上皮多核巨细胞,管腔内充满炎性渗出物。

肺呈间质性肺炎,肺泡壁细胞增生、浸润、水肿,出现多核巨细胞等,严重者可形成麻疹巨细胞肺炎。

继发细菌感染则呈大片支气管肺炎。

皮疹切片可见真皮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水肿、单核细胞浸润、血浆和红细胞渗出等,引起色素斑,继而表皮细胞变性,有多核巨细胞、细胞间水肿,形成空泡、坏死,而后角化脱屑。

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的病变与皮疹相似,有粘膜及粘膜下水肿,但多核巨细胞数目更多,含核也较多,水肿重于炎症。

并发脑炎者脑组织可有充血、水肿、血管周围炎性浸润,甚至有脱髓鞘改变。

严重病例肝、心、肾也可伴混浊肿胀及脂肪变性。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麻疹传染性极强,人类为唯一自然宿主。

急性患者为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

一般认为无症状感染者及麻疹病毒携带者数量少,传染性很低。

(二)传播途径和方式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从潜伏期末到出疹期初,患者口、鼻、咽及眼部粘膜分泌物中含大量病毒,患者讲话、咳嗽、打嚏时,病毒可藉飞沫小滴散布到周围空气中,经鼻咽部或眼结合膜侵入易感者,密切接触者也可藉手的污染而传播。

本病的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有潜伏期第七日起已具传染性,但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

患者若并发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

经衣服、用具等间接传染者甚少。

(三)易感者凡未患过麻疹或未接受过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

初生儿大多已自母体经胎盘获得被动免疫抗体。

这种免疫力可维持4~6个月,以后逐渐下降,至9个月时抗体水平已测不出,但认为15个月之前此种免疫力仍可干扰接种麻疹活疫苗的效果。

因此,在普种疫苗之前,我国麻疹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高;但自广泛接种疫苗后,发病年龄有推迟现象。

据上海资料,6个月至5岁及5~9岁两组各占40%,华北有报告14~23岁发病者占67%(1985年),美国1977年报告青少年占25%.如母亲未患过麻疹,新生儿也可得麻疹。

(四)流行情况麻疹一般呈地区性流行,在未普种疫苗的地区,当易感者累积至40%以上时,在人群集中的大城市中可发生大流行,约每2~3年流行一次,而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农村、边区、山区则间隔时间较长。

麻疹的传染性很强,与患者共同生活的易感者(同一家庭或托幼机构中)几乎90%可受感染。

发病季节以冬、春为多,但一年四季均可见。

男女之间无差别。

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很少第二次患病。

全球普遍推广麻疹活疫苗后麻疹流行情况有以下变化。

1.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流行高峰削平我国解放前发病率约5000/10万,1958年1000/10万,1965年全国普种疫苗后发病率逐年下降,1988年降至8.9/10万,美国1963年起普种疫苗发病率1982年降至0.7/10万。

随着发病率下降流行高峰也明显削平,发病以散发和局部流行为多。

2.流行间隔延长而不明显普种疫苗前流行间隔与人口密度有关,易感人群积累至一定人口%,即可发生流行,城市1~3年一次,农村2~6年一次。

普种疫苗后这种流行间歇规律不明显,流行间歇延长。

3.发病年龄后移普种疫苗前发病者98%为10岁以下儿童,尤以0~4岁为多,占80%左右,普种疫苗后1992~1993年广西某地流行0~4岁仅占18.0%,5岁以上儿童与青少年占80%以上,国外流行情况也如此,疫苗普种前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为多,美国普种疫苗后1987年患者57%为9~19岁青少年。

4.流行中病例临床表现以轻症不典型者增多,普种疫苗后流行时患者以轻型为多,重症大大减少,并发症也甚少见,病死率显著
下降。

流行过后有5%~15%的人群无麻疹史而抗体上升,认为种疫苗后血凝抑制抗体≥1∶16基本不会感染麻疹,随抗体水平下降隐性感染率上升。

1987年浙江某县报告,抗体在1∶8者隐性感染14.3%,1∶4者32.7%,1∶2者升至8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