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学习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学习研究开题报告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学习研究开题报告

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严亚雄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各科新的课程标准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过程性目标”,强调学生的“经历、体验、探索”,给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也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过程性目标。这就表明在数学学习中,必须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经历——过程”,强调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二)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体验”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的文献中,在19世纪70年代才成为与“经济”这个词相区别的惯用词。狄尔泰通过反思性、通过内在存在去规定体验的概念。从哲学角度看,“体验”概念不仅是“原始的经历”,其中还存在着与生命的内在联系。生命与体验不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而由其意向性内容所规定的体验更多地存在于某种与生命的整体或总体的直接关系中。

“体验学习” 在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此期间,先后有两个机构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并使其有所发展,一是户外发展学校(Outward Bound School),二是PA 主题式冒险训练机构(Project Adventure Inc.)。二者分别从个人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和团队建设(Team Building)二个方向切入。虽然有着不同的训练结构,但都共同运用“体验学习”的教学模式,强调“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并且设计了许多“具体的经验”,如游戏(Game)及活动

(Activity),在培训的过程中以轻松生动的方式(Everything is for fun)进行引导,让学员发现自己原本存在的优势与弱势,达到认知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很明显,这种体验式的学习仅在技能领域得到应用,而没有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应用。

在“体验”的研究中,日本最早提出了在高中开设“劳动体验学习课”。国内对体验学习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作了自己的探索。较多的是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如心理学家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中指出:“情感教育的过程应该是逻辑——认知与情感的——体验共同构成完事的教育过程。”而情感能力主要是讲情感体验能力,包括直接的情感体验能力、想象的情感体验能力和理性的情感体验能力。而像《辞海》等书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

国外对体验学习的研究首先是经验主义者提出的“白板说”,其中就提出了“行动”、“体验”对人的重要性。其后,构建主义、行为主义、认知理论都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体验”时学习的重要性。八十年代美国人大卫·库伯,他在当时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式学习圈”。他提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现论,最后将理论应用实践当中。

目前开展“体验教育”研究的多停留于少先队综合实践活动中,很少涉及学科教学,尤其是充满理性的数学学科教学,它过多地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掌握,却忽视了个体情感、体验、领悟、想像等行为的心理过程;过份地强调对知识的记忆、背诵、模仿,却有意无意的扼杀了儿童的直觉、敏感、童心和灵性,教育的结果只求知识复现的正确性而完全忽视儿童的体验能力。就数学教育实践工作而言,具体到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少。因此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既是解决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学习相关理论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积淀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需要,更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本校教育教学特色的需要。

二、概念界定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体验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在英语中,与体验相对应的单词是experience,可译作经验、由经验获得的知

识或技术,还可译作经历、阅历等。在德语中,体验为Erleben有经历、经受、遭到、亲见等含义。从词的组合上分析,Erleben是由leben加上一个富有能动意味的前缀er一构成,leben是“生命、生存、生活”的意思,er一意指“使受到”、“使感到”,因而德语的Erleben尤指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据此,一些英译者经常把德语Erleben一词译作life-experience或是Experience of life(生命体验)。由此我们可将以上对体验的解释理解为个体通过观察、生活、实践而获取知识,丰富生命,并通过内在感受、反思等方式去把握生命。

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活动,体验更多的是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还有学者将体验的过程理解为个体自我建构的过程。如张华教授认为体验是“意义的建构与价值的生成”。也有人认为体验是一种情感化的融通性的全息认知(活动),它使人在主客交融的视域中,达到对关系世界的理解和对生命意义的洞悉.所谓全息,“就是指部分包含整体的信息””。体验往往是瞬间性的,但却包含了体验者全部的人生阅历、经验,即其意识内容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整体性存在:体验者的“过去”与“现在”甚至“未来”交互渗透',成为“当下”的意识事实,整体地呈现于“这一个”体验中。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体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更是一种心理状态。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在亲历中经历着生理、心理、认知及情感的变化;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亲历中获得的有关活动情景的表象及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的融合统一;作为一种状态,是主体受内外刺激而具有的心境、情绪和情感。

2、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可以说是我国源渊流长的一种优良的学习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提出“圣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以身(亲身)体(体验)之”(《淮南子》)。在《礼记·中庸》里,不仅提出“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修身”主张,而且还概括出了关于学习过程的反省思维模式,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其“笃行之”,既是学、问、思、辩后的实践,又是对学、问、思、辩的各个层次阶段的节节反省,使“行”和学、问、思、辩结合起来,经过体验反省,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