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潘三矿180万吨井型的设计含有全套图纸可编辑

合集下载

淮南矿业集团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 精品

淮南矿业集团采煤工作面设计说明书 精品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潘三矿1622(3)工作面设计说明书会审意见1、1622(3)运顺溜煤眼施工完毕后要进行套壁并注浆。

2、1622(3)轨、运顺使用无极绳绞车运输。

3、建议在轨顺里段施工一个组装硐室用于组装支架。

4、工作面液压支架要使用在线观测系统进行矿压观测。

5、为满足回采期间的设备要求,运顺的掘进尺寸为:中宽*中高=5400*3300mm。

6、1622(3)工作面的锚索长度变更为7500mm,并且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要根据顶板岩性及时变更锚索长度。

7、为满足运顺皮带机的敷设,运顺皮带机机头硐室长度40m,刷扩深度1.5m。

第一章地质简要说明(详见地质说明书)一、概况1、水平、采区、工作面名称及工作面标高:1622(3)工作面为一水平西三采13-1煤层工作面,地面标高为+21.1~+25.8m,工作面标高为-503m~-595m。

2、井下位置及采掘四邻情况:该面位于西三13-1煤上部采区,工作面东起西三采区上山,西至潘三-丁集井田边界保护煤柱,北起F20-1(逆)和Fd3断层保护煤柱,南至F20-1(逆)和Fd3断层保护煤柱以南336m。

采掘情况:采区的西三13-1煤层回风上山正在掘进。

东部的1422(3)工作面已于1997年5月14日收作,1432(3)工作面已于20XX年8月15日收作,1412(3)工作面已于20XX 年12月27日收作。

3、走向、倾斜长度:走向长1416m,倾斜长240m。

4、对应地面位置:利民新河、条张家村、后李庄村之间的农田、灌溉渠,村庄条张家村和后李庄村正在搬迁。

二、煤层情况1、13-1煤:煤厚在1.8~5.3m之间,平均厚度为3.7m,黑色,块状及颗粒状,弱玻璃光泽,煤岩组分以亮煤、镜煤为主,暗煤次之,属半亮~光亮型煤。

2、该面煤岩层总体呈单斜状,北高南低,赋存稳定,可采指数1.0,变异系数4.3%。

3、煤(岩)层产状185~250°∠3~15°,平均倾角为7°。

淮南矿务局潘三矿“11·13”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淮南矿务局潘三矿“11·13”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报告

淮南矿务局潘三矿“11·13”特大瓦斯爆炸事故调查报告1997年11月13日19时20分,淮南矿务局潘三矿东四采区掘进203队施工的1772(3)轨道顺槽发生一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事故波及到了东四采区进回风上山、开拓三队、201掘进队施工的1761(3)运输顺槽工作面、202队施工完毕正在回收设备的1761(3)轨道顺槽以及综一区综采工作面。

事故发生时,该采区有作业人员104人,死亡88人,其中抢救事故过程中有2名救护队员遇难;受伤13人,其中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238.6万元。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极为重视,派员赶赴现场参加抢救。

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同志作了重要批示,煤炭部张宝明副部长对事故抢救处理作了五点指示。

煤炭部部长王森浩、副部长王显政、总工程师尚海涛;劳动部副部长林用三,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李永安,监察部、全国煤矿地质工会有关领导;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副省长黄岳忠、省人大副主任吴昌期,以及安徽省、淮南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先后赶到事故现场,参加事故的抢救工作,慰问了受伤职工和伤亡人员家属。

根据国务院《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国务院令34号),成立以煤炭部副部长王显政为组长,劳动部副部长林用三、安徽省副省长黄岳忠、煤炭部总工程师尚海涛、监察部执法室事故处处长周可喜、全国煤矿地质工会副主席张文生、淮南市常务副市长杨爱光为副组长,部、省、市有关领导为成员的“淮南矿务局潘三矿‘11·13’ 瓦斯爆炸事故部、省联合调查组”。

特邀4名瓦斯治理专家协助调查组进行事故技术原因调查分析。

事故调查组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通过现场勘察,查证资料,与有关人员谈话、取证,技术分析,基本查明了事故的经过、原因、性质和责任。

根据事故发生的原因,结合淮南矿务局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止同类事故发生的建议防范措施,提出了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矿井概况潘三矿始建于1979年6月,1992年11月投产,设计能力和核定能力为300万t/年,1996年实际产量197万t,1997年计划产量210万t,1~10月实际产量173万t。

安徽淮南矿业集团潘一东区矿井风井

安徽淮南矿业集团潘一东区矿井风井

安徽淮南矿业集团潘一东区矿井风井绞车基础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编制人:技术经理:安全经理:项目经理:中煤五建三处潘一项目部二OO八年四月二十二日潘一东区矿井风井绞车基础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安徽淮南矿业集团潘一东区矿井风井井筒掘砌工程由中煤五公司三处施工,目前大临筹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为确保绞车基础施工质量,安全、快速按工期完成,特编制本措施。

一、工程概况潘一东区矿井位于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境内,距洞山约20km,该矿井由合肥设计研究院设计,工广内现暂设有主、副、回风井三个井筒,矿井设计生产能力500万吨/年,立井开拓。

三个井筒的表土及风化基岩段均采用冻结法施工,基岩段采用地面预注浆封水,预计井筒注浆段剩余漏水量小于6m3/h。

实测自然地坪标高+21.6m。

风井布置两套单钩提升。

设计工广东、西侧各布置一台2JKZ-3.6/15、JKZ-3.2/18型绞车。

绞车基础设计标高+23.2m,高出原始地坪1600mm。

基础外围施工尺寸比设计尺寸放大200mm。

其基础混凝土标号均为C20。

二、施工方案风井绞车基础采用挖掘机挖土,人工配合修整。

当基础挖设土方工程符合设计尺寸后,先进行垫层施工,然后立模、加固,浇筑混凝土。

内、外模均采用δ30 mm木板加工而成。

砼采用商品砼。

三、施工顺序绞车基础施工工序:熟悉设计图纸→基础放线→基础挖设、修整→基础垫层施工→立模、加固→预留孔埋设、加固→基础及预留孔位复验→浇筑混凝土→模板拆除→基础养护。

四、施工方法(1)施工前,工程技术人员首先应熟悉基础设计图纸,确保对图纸所示的基础尺寸及标高熟悉后,方可施工。

(2)按照图纸设计基础尺寸,由技术员依据井筒十字基点将基础的十字中心线及基础边框轮廓线画出,并用木桩作标记。

(3)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挖设基础入地部分(入地深度3000mm),人工修整,按设计尺寸找够荒径,进行基础底部垫层施工。

(4)垫层施工时尽量保证混凝土连续浇灌,在混凝土未凝固之前放置φ18 mm的钢筋(钢筋放置不得影响模板及预留孔施工),钢筋插入垫层基础400mm,上部预留400mm,保证上部基础与下部垫层接触良好,增强基础结合力。

潘三煤矿矿井涌水量预计及评价

潘三煤矿矿井涌水量预计及评价

2019年19期研究视界科技创新与应用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潘三煤矿矿井涌水量预计及评价于光辉(安徽省煤田地质局水文勘探队,安徽宿州234000)1矿区概况潘三矿位于淮南市潘集区,距洞山约34公里,距凤台县城约1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1′45″~116°48′45″,北纬32°47′30″~32°52′30″。

潘三矿井田东起第九勘探线,西至十五勘探线;东与潘一矿毗邻,西与丁集矿相接,北边界东段以F 1-3断层为界,西段为潘四东井田南边界,南部以13-1煤-900m 等高线地面投影为界,东西走向长9.6km ,南北倾向宽5.8km ,面积54.3km 2,区内无小煤窑及老窑。

2矿井涌水量现状及分析矿井投产以来,自1993年1月至2016年11月,潘三煤矿对矿井涌水量进行了连续系统观测,据观测数据统计,最小涌水量为135.30m 3/h ,最大涌水量为482.6m 3/h 。

其中最大涌水量482.60m 3/h 是2010年2月因原西风井井壁破裂出水而造成的;其次417.1m 3/h 是2007年西一B 组煤采区12318工作面回采时顶板砂岩出水所致。

正常情况下矿井涌水量为135.3~370.4m 3/h 。

3采区及涌水量预计水平划分3.1一水平采区划分潘三煤矿一水平自动向西划分5个采区,并全部打开,东四采区、东三采区、西一采区、西二采区、西三采区。

3.2二水平采(盘)区划分潘三矿-817m 二水平分为东一采区、东二采区及西翼采区,主要开采13-1和11-2煤层。

3.3涌水量预计水平(块段)本次二水平涌水量预计以13-1煤底板等高线图为底图,以13-1煤底板等高线为界线,分为5个水平(块段),具体是:-650m 水平:东自潘三矿与潘一井田边界,西至丁集井田边界;北自煤层露头,南至-650m 底板等高线。

淮南潘集一号井开拓方式的设计体会

淮南潘集一号井开拓方式的设计体会

淮南潘集一号井开拓方式的设计体会
徐应樵
【期刊名称】《煤炭工程》
【年(卷),期】1990(000)0S1
【摘要】潘集一号井位于安徽省中部,属淮南矿务局管辖。

设计能力300万
t,1983年12月投产,1989年出煤202万t,最高日产量曾达8620t。

为了很好地总结该矿的设计经验,1990年4月我院对该矿进行了调研,认为该井原设计的开拓方式是合理的,现将情况叙述如下: 本井田走向长6.8km,倾斜宽约5.7km,面积约
39km~2。

井田位于潘集背斜的南翼,煤层倾角4°~20°,一般7°~10°,原地质资料井田内共有断层17条,落差大于100m的有4条,投产至今已发现落差大于3m以上的断层43条,其中小于20m有33条,井田东西翼构造较简单,北部构造较复杂。

井田内可
【总页数】5页(P85-88,91)
【作者】徐应樵
【作者单位】合肥煤炭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82
【相关文献】
1.潘集一号井主井井塔液压滑模技术 [J], 饶族辉
2.基于环境一号卫星影像的淮南潘集采煤塌陷积水区富营养化评价 [J], 裴文明;董
少春;姚素平;徐翀;陈永春
3.对淮南潘集二号井煤层瓦斯与地质构造关系的浅析 [J], 秦祥基;郭中强
4.淮南潘集二号井地应力测量 [J], 彭向峰;于双忠
5.潘集一号井建设中三材使用情况分析 [J], 刘精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淮南矿区潘三矿地质构造及煤与瓦斯突出特征

淮南矿区潘三矿地质构造及煤与瓦斯突出特征

NWW--SEE,地层倾角一般5~10。,呈浅部陡一
深部缓的趋势。在Ⅸ~X线局部地段,因受F1、 F1—1、F1—2的影响,地层倾角高达30~50。, 甚至直立。因受区域性南北挤压作用,井田内发育 次一级的董岗郢向斜和叶集背斜。 潘三矿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控制井田构造分区 的断层有3组: (1)F1断层,为井田的北边界。 (2)F1—1、F24、F26断层组,各断层在走 向上成接力状分布,呈波状起伏,F24与F26平行 展布,断层带较宽,并有次级附生断层分布,断层 组附近的北盘地层倾角较小,一般为7~10。,而 断层组的南盘地层倾角较大,一般为18~20。,断 层附近的地压比较大。 (3)F5、F47、F49断层组,由F5、F5一l、 F47、F49等断层在走向上断续或互相接力构成的 断层组,分布在叶集背斜的北翼靠近背斜轴,与背 斜轴的走向基本一致,与背斜是同一构造作用的产 物,断层性质有正有逆,反映了复杂的压扭性力学 特征,断层倾角较大,有时表现为挠曲。 以3个主体断层组为界,相应构成北、中、南 3个近东西向的构造分区。北区大中型断层多,断 层密度大,各个方向的断层和正逆断层均有分布, 地层倾角一般在10~20。之间。中区为宽缓的向斜
图3 1731(3)下巷道突出点素描
发生的自然因素(地压、瓦斯和煤的物理力学性 质)外,采掘作业是突出的诱发因素。采掘作业包 括炮破落煤、手镐落煤、风镐落煤和机械落煤。在 支护、打钻、装煤、更换支架甚至无人作业时,也 发生过少量突出。综上所述,矿井地质构造和构造 软煤的发育程度及其空间展布,对淮南矿区煤与瓦 斯突出的发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煤与瓦斯突 出预测预报与防突过程中,弄清煤与瓦斯突出的主 导影响因素,逐步掌握并利用矿区突出发生的规 律,采用先进的探测技术与方法对矿区的地质构造 与构造煤分布范围进行准确地探测预报,是矿井煤 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潘三矿排矸系统巷道升级改造

潘三矿排矸系统巷道升级改造

潘三矿排矸系统巷道升级改造发布时间:2022-10-31T01:30:07.429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12期6月作者:章德宝[导读] 通过对出矸巷道的优化改造,形成了一条贯穿西部采区的连续化出矸系统章德宝安徽省淮南市淮河能源集团煤业公司潘三矿 232096摘要:通过对出矸巷道的优化改造,形成了一条贯穿西部采区的连续化出矸系统,该排矸巷道的形成为岩巷开拓头面的连续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减少了各施工地点中间转载点的程序,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降低了安全生产隐患。

关键词:连续化运输;箕斗提升;矸石仓;淮河能源潘三煤矿1992年11月投产,设计年产原煤300万t,经过几次技术改造和扩建工程建设后,年原煤产量提升到500万t。

工业广场内有主井、副井、中央回风井、深部井;浅部边界布置东回风井和西回风井。

随着开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程扩建后,掘进和开拓队伍增加,岩巷进尺产生的矸石量也相应增加。

大量矸石进入出煤系统降低了煤质,增加的矸石量使系统的损耗和维修频率增加。

因此需要优化矿井排矸系统,进行分装分运,建立一套矿井排矸出货系统。

1.原出货系统存在的问题1.1路线简介矿井西部主要出煤、出矸主要依靠一条皮带机大巷,原采煤和掘进工作面通过迎头皮带机运至采区内小立井,通过小立井和主运大皮带沟通运至中央大皮带,最后通过主井升至地面选煤厂。

部分开拓头面通过带有耙矸机的临时储矸仓转至有轨矿车内,通过运输巷转运到副井,通过副井运至地面存矸区域。

1.2存在问题1)煤、矸混运。

由于整个西部出货系统仅有一部皮带,部分开拓岩巷生产期间必须通过同一条皮带出货,造成煤、矸混运,影响煤质。

2)增加了系统维护成本。

开拓岩巷炮掘头面由于产生的大块矸石进入到皮带,加速了皮带带面的磨损。

沿途的开拓头面和主运皮带搭接点经常有矸石进入到底皮带,造成底皮带被埋。

矿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维护。

2.施工条件和概况2.1、拨门位置:-810m西翼矸石胶带机大巷(东段)在-817m西翼轨道石门(北)施工到SJ27点前59.325m后按方位角170°继续向前施工(具体以地测科下达的地测联系书为准)。

推荐-180万吨矿井初步设计 精品

推荐-180万吨矿井初步设计 精品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说明书180万吨矿井初步设计二〇一三年七月()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工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前言是采矿工程专业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运用大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联系矿井生产实际进行矿井开采设计,并就本专业范围的某一课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进行的一次综合性能力训练,也是对一个采矿工程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训练。

本次设计的内容是古书院180万吨矿井初步设计。

是在古书院矿井田概况和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搜集到的其它相关原始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在辅导老师深入浅出的精心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受益非浅。

此次是根据国家煤炭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结合设计矿井的实际情况,遵照采矿专业大纲的要求,在收集、整理、查阅大量资料的前提下,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完成设计的。

通过本次设计,我看到了许多以往自己欠缺的地方,提高了综合能力,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目录摘要古书院矿位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沁水煤田的东南缘,面积23.4平方公里。

主要开采3号煤层。

3#煤层埋藏较浅,瓦斯含量低。

(精编)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安全管理情况

(精编)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安全管理情况

(精编)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安全管理情况介绍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安全管理情况介绍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潘三矿隶属于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安徽省淮南市西北部,距淮南市约34km。

潘三矿于1992年11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3.0Mt/a,2006年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4.0Mt/a。

2008年实施了技术改造及扩建工程,扩建后矿井生产能力为5.0Mt/a。

2011年5月8日矿井安全改建及二水平延深工程开工建设。

矿井采用立井、主要石门及分组集中大巷开拓方式。

目前全井田共划分两个水平开拓,一水平标高-650m,下山开采至-730m,二水平标高-960m,-810m设有辅助水平。

目前全井田共有5个井筒,其中工业场地内布置有主井、副井和矸石井,浅部边界布置东回风井、西风井。

一水平共划分有5个石门采区,即西一、西二、西三、东三、东四石门采区。

一、矿井安全生产系统(一)提升系统主井井筒净直径7.0m,井深758.6m。

布置2套16t扇形闸门底卸式双箕斗,采用钢丝绳罐道。

安装2台洛阳矿山机器厂生产的塔式多绳摩擦轮提升机,配低速直流悬挂式直联电动机,功率2600kW,转速58r/min。

电控系统采用大功率可控硅整流设备,西门子S7控制回路。

其中主井1#车电控部分已改造为全数字控制系统。

副井井筒净直径8m,布置1套1.5t双层四车双罐笼,采用组合钢罐道。

井塔内安装1台(JKM-4×4(Ⅰ)型)塔式多绳摩擦轮提升机。

配(ZD-120/45型)高速直流电机,功率1800kW;转速500r/min;设计提升速度9.96m/s,副井实际提升速度为6m/s。

(二)通风系统矿井建立了独立可靠的通风系统,采用了两翼对角抽出式通风方式。

主要进风井为副井、矸石井,主井为辅助进风井;回风井为位于矿井井田两翼的东风井和西风井。

全矿总进风量为25439m3/min,总回风量为26394m3/min,矿井风量有效利用率88.29%。

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矿井水资源化研究与应用

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矿井水资源化研究与应用
 ̄/mg L 检 测项 目 分 析 结 = ( / )
Cd Fe Zn Hg < O. 01 2. 56 0. O71 O. O01 9 < O. O O1 O. O3 0。 008 0. 0699 O. 89 0. 0023 0. 39 80
二 、矿井 水处 理工 艺流 程
潘三矿 净化 水厂与矿井建设工程 同步施 工,设计 处理 率达1 0 %。 0 厂 区 面 积 为8 0 m 日 处 理 量 为 1 0 t 实 际 处 理 能 力 为5 0 t 8 0k , 0, 2 4 0~ 6 0 td 0 0 / 。采 用 的是跌 曝 净化 法 ,即用碱 式 氯化铝 ( AC)作 为水 P 处理 剂 的 混凝 沉 淀 工 艺 。 出水 水 质 达 到 国 家 污 水 综 合 排 放 标 准 ( 8 7 — 9 6) GB 9 8 1 9 一级 标准 ,处理 后 ,部 分用 于生 产用 水。 水 处 理 工 艺 如 图 1 示 所
图 1 井 水 处 理 工 艺 流 程 矿
随着 矿井产 能 的提升 ,矿 井水 日涌 出量 加大 ,净化 水厂 日处理 量 也同步 加大 ,导致 矿 井水 外排 量与 日俱增 ,对 周边地 区生 态环境 造成 一定 影 响响 ,也 造成 了水资 源 的浪费 ,因此 ,需要 对矿 井水经 行 深度 处理 。 原矿 井水 经过 跌 曝、加 药 ( AC、P P AM )混凝 、沉 淀 、过滤 、 加氯 消毒后 ,出水 虽达 到一 级排污标 准 ,但 如果想 要作为生 活用水 , 其C c、浊度 、色度 、氟化 物、B 总大肠杆 菌数超标 较为严 OD r OD 及 重 ( 见表2),对进 一步 处理 不利 。
高铁 酸钾 氧化9 6%的B OD,9 0%以上 的COD,去 除8 %的氨 氮和 6 7 5%的磷 (P)。PH 5 5 ,原 水浊 度 为2 度 ( 后 余浊 )下 , 在 .时 8 沉 3 / 的高 铁酸钾 可去 除856 0mg L .%的三 氯 乙烯 ( 。 C HCI)、1 0%的 0 萘 ( H 。 因此 ,KF O 水处理 中起 到氧化和混凝 的双 重功效。 C。 。) 2e 在 3 22 .利用 高铁酸钾 的强氧 化性 ,破 坏细菌 的细胞壁 、细胞膜及 细胞 结构 中 的一 些物质 ( 酶 ),抑制 蛋 白质 及核酸 的合成 ,阻碍 如 菌体 的生 长和繁 殖 ,起到 杀死菌体 的作用 。高铁酸钾 在P 在6 68 H ~ . 时 ,常 温 下加入 6 mg L),3 n ~1 O( / 0mi 即可 杀灭 水体 中致 病菌 、 大肠杆 菌 、伤 寒杆菌等 ,去 除率 ̄9 .5 以上 ,出水无 异味且适 口 _ k 99 % 性好 ,达 《 生活 饮用水 卫生 标准 > ( 7 9 2 0 GB5 4 — 0 6),具体 出水

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选煤厂技术改造初步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管理资料]

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选煤厂技术改造初步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管理资料]

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选煤厂技术改造初步设计说明书煤炭工业太原设计研究院二○○五年五月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选煤厂技术改造初步设计说明书工程编号:C2165工程规模:()院长:总工程师:项目负责人:煤炭工业太原设计研究院二○○五年五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原料煤基地概况 (7)第二章建设规模及工作制度 (8)第三章选煤工艺 (9)第一节煤质特征及其可选性 (9)第二节产品结构 (13)第三节选煤方法、分选粒级及工艺流程 (13)第四节选煤工艺流程的计算 (19)第五节主要工艺设备的选型与计算 (22)第六节工艺布置及工艺系统技术操作 (22)第七节生产技术检查 (27)第四章给水排水 (29)第一节给水水源 (29)第二节用水量及水压 (29)第三节给水系统 (29)第四节排水系统 (30)第五章采暖、通风及供热 (33)第一节热源及供热方式选择 (33)第二节耗热量计算 (33)第三节通风除尘 (33)第六章电气 (35)第一节供配电 (35)第二节工艺系统设备的控制 (37)第三节自动化 (38)第四节检测、计量、保护装置 (39)第五节生产管理系统 (40)第七章生产辅助设施 (41)第八章建筑物与构筑物 (42)第一节概述 (42)第二节设计原始资料 (42)第三节建筑物和构筑物设计 (42)第九章运输 (45)第十章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 (46)第一节厂址确定依据 (46)第二节原始资料 (46)第三节场地特征 (46)第四节总平面布置 (46)第五节竖向布置 (48)第六节场内运输 (48)第七节管线综合布置 (48)第八节防洪排涝 (48)第九节绿化 (49)第十一章职业安全与卫生 (50)第一节概述 (50)第二节职业安全 (52)第三节工业卫生及劳动保护 (54)第四节职业安全卫生机构设置 (55)第十二章环境保护 (57)第一节概述 (57)第二节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59)第三节污染防治措施 (60)第四节绿化设计 (62)第五节环境管理及监测机构设置 (63)第六节环境保护投资概算 (63)第十三章建设工期 (64)第十四章技术经济 (65)第一节编制依据和投资范围 (65)第二节资金筹措 (66)第三节建设项目总造价 (66)附录1:机电设备目录附录2:概算书前言一、项目背景潘三矿选煤厂是隶属于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的矿井型动力煤选煤厂。

晓南矿180万吨年矿井通风及矿井排水设计毕业设计 精品

晓南矿180万吨年矿井通风及矿井排水设计毕业设计 精品

目录前言 (4)1 矿井概况 (5)1.1 矿区概述 (5)1.2 井田及其附近的地质特征 (5)1.3 煤炭性质及矿层特征 (5)2 矿井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6)2.1 井田境界 (6)2.2 井田的储量 (6)2.3 矿井服务年限 (7)2.4 矿井的一般工作制度 (8)3 矿井开拓方式及开拓系统 (8)3.1 井筒的设计及用途 (8)3.2 开采水平的设计 (9)3.2.1 水平高度的确定 (9)3.2.2 井底车场的设计及作用 (9)3.2.3 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10)3.3 采煤工艺 (11)3.3.1 回采工艺 (11)3.3.2 进刀方式 (11)3.3.3 工作面支护 (11)3.3.4 端头支护 (11)3.3.5 超前支护 (11)3.3.6 工作面劳动组织表 (11)3.3.7 技术经济指标表 (12)4 采区巷道布置及采区生产系统 (12)4.1巷道布置 (12)4.2 开采顺序 (14)4.2.1 沿井田走向的开采顺序 (14)4.2.2 沿井田倾向的开采顺序 (14)4.3 采区布置及主要参数 (14)4.3.1 首采采煤工作面长度的确定及推进方向长度 (14)4.3.2 工作面推进度与生产能力 (14)4.3.3 盘区及工作面回采率 (15)4.3.4 盘区巷道及硐室布置 (15)4.4矿井提升与运输系统 (15)4.4.1 矿井提升系统 (15)4.4.2 矿井运输系统 (18)4.5矿井供电、排水与压气系统 (18)4.5.1 矿井供电系统 (18)4.5.2 矿井排水系统 (19)4.5.3 矿井压气系统 (19)5.1 确定矿井通风系统 (21)5.2 风量计算 (21)5.2.1 采煤实际需风量 (21)5.2.2 掘进需风量 (23)5.2.3 硐室需风量 (24)5.2.4 分配矿井总风量 (24)5.3 计算井巷通风阻力 (24)5.3.1 确定矿井通风的达产时期 (24)5.3.2 确定通风容易时期和困难时期 (25)5.3.3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及风量调节 (25)5.3.4 局部阻力的计算 (32)5.3.5 自然风压 (32)5.4 矿井通风总阻力和等积孔计算 (32)5.4.1 通风总阻力 (32)5.4.2 等积孔 (32)5.5 主要通风机选型 (33)5.5.1 选择原则及步骤 (33)5.5.2 主要通风机的选择 (33)5.5.3 主要通风机工况点 (33)5.5.4 选择电动机 (34)5.6 概算矿井通风费用 (35)5.6.1 计算主扇运转耗电量 (35)5.6.2 吨煤通风电费计算 (35)6通风构筑物 (36)6.1 通风构筑物 (36)6.2 主要通风机附属设备 (36)7 矿井排水系统设计 (37)7.1 矿井概况 (37)7.2 矿井井下排水系统 (37)7.3 井底水仓的设计 (38)7.3.1 一般规定和要求 (38)7.3.2 水仓容量 (39)7.3.3 水仓的规格尺寸 (40)7.3.4 水仓的位置及清理 (40)7.3.5 排水方式及方法 (40)7.4 设备的选择 (40)7.5 水泵房的布置 (48)7.5.1 水泵房的布置要求 (48)7.5.2 水泵房内设备布置要求 (49)8 结论 (51)致谢 (52)参考文献 (53)附录A (54)前言矿井通风就是依靠通风动力,将定量的新鲜风流,通过设定的通道不断的通入井下,以满足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井下各种硐室的通风需要;同时将井下的污浊空气不断排出地面。

安徽淮南潘集矿区供水井设计施工优化及建议

安徽淮南潘集矿区供水井设计施工优化及建议

安徽淮南潘集矿区供水井设计施工优化及建议
丁同福
【期刊名称】《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
【年(卷),期】2003(000)0z1
【摘要】根据淮南潘集矿区第四系上部含水层赋存特点、水动态特征,对成井孔深、孔径、过滤器长度等参数优化了设计及施工,对水井集中取水存在的问题提出初步
建议.
【总页数】3页(P255-256,258)
【作者】丁同福
【作者单位】淮南矿业集团地质勘探处,安徽,淮南,232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1.12
【相关文献】
1.淮南潘集矿区塌陷水域富营养化分析 [J], 李玉;高良敏
2.淮南潘集矿区底泥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陈同;高良敏;苏桂荣
3.淮南潘集矿区新生界松散下部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 [J], 徐慧;卜万奎;李文平
4.氢氧同位素对淮南潘集矿区地下水的指示作用 [J], 周小平;彭吟雪;马雷;刘满才;
钱家忠
5.淮南潘集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在小麦中累积特征研究 [J], 刘旭; 郑刘根; 陈欣悦; 杨涛; 陈永春; 程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潘三井筒下部含水层的治理

潘三井筒下部含水层的治理

潘三井筒下部含水层的治理
卞政修
【期刊名称】《煤炭科学技术》
【年(卷),期】1986(000)004
【摘要】<正> 水对新井建设影响很大,据全国统计,井筒工程量只占全部井巷工程量的2~3%,而施工时间却占整个工期的30~40%。

从潘集矿区已经施工的井筒看,用于打钻注浆封水,应付突然出水和处理排水设备故障的时间占15~27%。

因此,分析水文地质资料、选择合理的治水方案,有计划的开展探水、放水、堵水、缩短治水工期是加
【总页数】3页(P49-51)
【作者】卞政修
【作者单位】淮南煤矿建设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7
【相关文献】
1.朱集矿副井井筒含水层涌水特征及治理对策 [J], 汪敏华;丁同福
2.井筒含水层的治理方法及应用 [J], 江登顺;王怀超
3.井筒过M6含水层出水原因分析及治理 [J], 邹军
4.潘三矿副井井筒淋水治理技术 [J], 魏明
5.潘三矿西三C组煤下部采区煤层群开采方案的思考 [J], 唐义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南潘三矿180万吨井型的设计(含有全套图纸)(可编辑)优秀设计全套CAD图纸,联系 1360715675 各专业都有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全套设计,联系 1360715675 各专业都有1.1矿区概况1. 1. 1矿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及交通条件位置:潘集三号井位于淮南市洞山西北,离洞山直线距离约32公里,地处凤台县城正北,相距15公里,行政区划属淮南市潘集区所管辖,井田范围地跨潘集、芦集、田集、贺町四个乡。

地形:潘集矿区位于淮河北岸矿井井田范围为淮河冲积平原,区内地势平坦,地面标高+20.0~+23.0米,一般为+21.0米左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坡度约万分之一。

居民点分布情况:本矿井居住区选在工业广场的南面,与工业广场紧紧连成一条,居住区地势较高,自然标高约为22.0米,一般情况下不受内涝水威胁。

矿区工农业生产情况及电力供应:区内土壤大部分为黄土、白浆土,土质贫瘠,农业以小麦、水稻、山芋为主及少量大豆、玉米、高粱等。

种植习惯多为二年三熟制。

矿井电源:35KV工广变电所从芦集变电所馈出3457、3459两路架空线路,线分别长3.2KM、3.52KM;架空线路型号为LGJ-185,两路电源一路正常运行,一路备用。

潘一变馈出3413线路经田集机厂后进工广变电所,线路长7KM,型号为LGJ-120,3413线路正常热备用,在工广变电所进线隔离刀闸处断开,作为矿井的保安电源工广变电所分别馈出3422线路5.96KM至西风井变电所、3423线路3.74KM至东风井变电所,东、西风井变电所之间用3424线路联络,在西风井变电所处断开,形成东、西风井变电所的分列运行,3422、3423、3424线路型号为LGJ-70,东、西风井变电所构成矿井35KV供电网络。

距本矿最近的电源为淮南发电厂。

本矿井供电源从潘集220kv变电所以两路35kv线路引来,且双回路供电。

交通:矿区铁路专用线与阜淮线、淮南线连接,向东南经合肥至芜湖,可延伸至沪杭、皖赣线,向西约90公里经阜阳至京九线各站,公路30公里与206国道相接。

水运由淮河进入长江,在淮河建有自营码头,专门从事煤炭的水运业务。

煤炭主要销往淮南平圩与洛河电厂及江浙一带附:潘三矿交通位置图(图1.1)图1.11. 1. 2矿区气候条件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度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本区属寒温带湿润气候,季节性明显。

年平均温度在15.2~15.3C。

之间,极端最高气温41.4C。

(1959年8月24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1.7C(1969年1月31日),一年中夏季高温(7月份),平均气温为28~28.4C,冬季低温(元月份),气温平均在1.2C左右。

风向一般春夏季节多为东南风、东风,冬季多为东北及西北风,风力一般2~4级,最大风力8~9级,平均风速为3.18m/s,最大风速为20m/s。

降雨量的时空分布不均,据合肥煤矿设计院编制的“潘集矿区环境水利及开发影响分析”研究报告质料,泥黑河流域年平均降雨量为873mm,最大降雨量为1556mm,最小降雨量为413mm,雨量分布不均。

同年内7~8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的40%左右。

另根据淮南矿区的资料,最大降雨量为462.1mm,(1991年6月),最大日降雨量为218.7mm(1991年6月14日)最大小时降雨量为77.5mm,全年蒸发量为1400~1600mm。

初霜为10月中旬~下旬,终霜为4月上旬~中旬,霜期91~174天,最长连续13天。

初雪为11月上旬~中旬,终雪为2~3月,降雪期为54~127天,最长连续降雪6天,日最大积雪深度为160mm。

冻结始于12月,终结于2月,最大冻结深度为30cm,一般为7~15cm,消融期1~28天。

1. 1. 3矿区水文情况淮河是我国的五大水系之一,淮南煤田处于淮河中游两岸,潘集?丁集各井田处于淮河左岸的泥河、黑河分流域,泥河发源于凤台县米集,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穿过丁集、潘三、潘一、潘二四个井田,由淮南市严家沟入淮,全长60公里,茨淮新河开挖以后,流域面积减为606平方公里。

淮河从井田以南10公里处通过,淮河一般水位标高为+17.0m,历史最高洪水位:凤台县峡山口为+25.36m1954年;李嘴孜为+25.43m1954年,淮河最大流量为10800m3/s,你和泥河不能通航,自西北向东南流经井田中部,雨季淮河水位高于泥河水位时,两岸低洼地带易形成内涝,内涝积水时间往往长达100天以上,据1951年至1984年统计,内涝水位超过+20.0m高程的有8年,泥河最高洪水位(青年闸),1991年7月9日13时达21.87m,1991C年7月10日8点为21.94m,黑河最高水位:1991年7月7日9时达22.44m。

在井田西南部还有一条架河西干渠,属农田灌溉用的人工河,河流宽17~60米,自西北流向东南。

农业及居民用水的水源、水质:矿井及居民供水水源为第四系上部含水组,取用第四系上部含水层的下段厚50~60米作为供水水源,水源井供水,成井深度100m左右。

潘三矿水源井11座,其中工业场地5座,生活区4座,东风井2座。

水质类型为HCO3?Na和HCO3?CaMgNa型,矿化度0.228~0.437g/L,总硬度12.12~18.49Ha,PH值7.7~8.0,氟含量0.1~0.8毫克/升。

主要水文地质参数:单位涌水量为3.589~3.077L/S.m;导水系数648.75~598.38m2/d,渗透系数为9.105~11.437m2/d,储水系数为(6.6~3.8)×10-4,越流系数为(4.33~5.54)×10-4。

潘三矿设计生产、生活及消防用水量为:14350m3/d,其中,工业场地用水量6100m3/d,东风井用水量2050m3/d,西风井用水量1700m3/d,居民区用水量4500m3/d。

水质分析表(表1.1)项目单位样品号1 2 3 4 5 6 7 8 9杂菌总数个/ml 200 30 800 1600 120 10 100 40--大肠菌群个/ml 2380 230 2380 2380 230 9 9509 --氨氮N mg/L -- -- -- -- -- -- -- -- --亚硝酸盐 mg/L -- 0.0005 0.0001 -- 0.003 --0.0002 -- 0.0003耗氧量 mg/L 1.84 1.22 2.08 2.30 1.25 1.4 1.74-- 1.81砷 mg/L -- 0.0001 0.0002 0.0004 -- -- 0.0002-- 0.0004氟化物 mg/L 0.80 0.60 0.60 0.60 0.30 0.5 0.44-- 0.44说明与综合评价 1、资料来源:《潘集水源井井水卫生鉴定书》,蚌埠市卫生防疫站,食卫字第80069号,1982年11月9日表1.11.2井田地质特征井田地形、勘探程度及地层概述井田地形:潘三井田属淮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为+20.0~+23.0m,一般为+21.0m,泥河贯穿于井田中部,由西北向东南流入淮河。

流域内一般地面高程为+19~+24m,下游为一开阔洼地,洼地最低高程为+16m,+20m以上高程以上地面逐渐平展开阔。

煤系地层概述:本区全为第四系地层所覆盖,属全隐蔽井田,第四系地层厚186~484m,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煤系下伏为寒武奥陶系地层。

一、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低部有4~6m厚的铝土质黏土岩,该层岩性为浅灰色微带青色,具紫红及锈黄色花斑,局部具鲕粒状结构,鲕粒分布不均,该层下部为质较纯的浅灰色黏土岩。

除底部这层铝土质黏土岩以外,岩层由灰色灰岩,黏土岩,砂质黏土,细至中砂岩组成,共含灰岩13层,灰岩总厚53m左右。

局部地区有小型火成岩侵入。

太原组属本区含煤层之一,地层总厚122m。

二、二叠系(P):二叠系自下而上分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

其中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为含煤地层,合计厚762m,含煤40余层,可采煤层5层,煤层总厚33.13m,含煤系数4.3%,可采煤层分布于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的下部。

石千峰组不含煤,厚270m。

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盒子组含煤地层总厚约762m,共分为七个含煤段,现分述如下:1. 山西组(P11):即第一含煤段,厚77m,底部为灰色致密泥岩,富含腕足类化石,系海湾沉积,其上为深灰色砂质泥岩与薄层细砂岩组成砂页岩互层,含较多云母片及菱铁结核,常见波状、缓波状及斜层理,上部以砂岩、粉砂岩为主,间夹泥岩,下部含煤两层(1、3煤),因岩浆侵入,影响煤层厚度及间距变化大,煤层局部变质为天然焦。

2. 下石盒子组(P12):即第二含煤段,厚135m,底部为胶结松散的灰白色中粗砂岩及含砾砂岩。

(骆驼钵砂岩),具冲刷现象,含炭质及泥岩体,向上为厚约5m左右的含铝质泥岩,有时含花斑,为主要标志层之一,中上部为粉砂岩、细砂岩和泥岩,5?1与4?2煤层间发育砂页岩互层,具底栖动物通道。

上石盒子组(P21):包括第三~第七含煤段,总厚550m。

(1)第三含煤段厚110m,底部以9煤顶灰白色细~中粒砂岩与第二含煤段分界,中部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含鲕粒,上部以泥岩为主,夹薄层细砂岩,含煤4层。

(2)第四系含煤段厚106m,底部为灰白色较坚硬的中砂岩或石英砂岩,下部有1~2层花斑状泥岩,分布稳定,为主要标志层之一,中上部以灰色泥岩为主,夹薄层砂岩含煤5~6层,是主要含煤段之一,其中13-1煤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

(3)第五煤段,厚70m ,以青灰色为主要特征,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夹细砂岩,下部有2~3层花斑状泥岩,分布稳定,为主要标志层之一。

砂岩、粉砂岩及砂质泥岩时有交替出现,构成互层状,具波状及透镜状层理,含煤4层,其中16-1,16-2煤局部可采。

(4)第六含煤段厚105m,由灰色、灰绿色及青灰色粉砂岩、砂岩及泥岩组成。

19煤附近常有薄层燧石层,中下部含海绵骨针化石,含煤4层,多不稳定。

(5)第七含煤段,厚159m,主要为深灰色,局部青灰色泥岩、粉砂岩及中细砂岩。

岩性变化较大,常具缓波状层理,局部含泥质包体,含煤4~5层,极不稳定,其厚度及煤质变化大。

勘探程度:查明了主要煤层的层位、层数、厚度、结构、可采边界、控制了主要煤层露头位置,采用了煤层间距、煤组间的岩石性质、煤层组合、煤层结构、煤层发育程度、顶底板岩性、植物化石、标志层及电测曲线等对比依据,主要煤层对比可靠,次要煤层对比比较可靠。

该井田中等煤层属稳定~较稳定,采用750米勘探线距,浅部孔距较少构造,地震采用375m×500m的测网,故勘探程度较高:1. 严密控制了井田构造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