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史地]经济生活第四单元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
核心思想
一、基本理论
1.市场调节
①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决定了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资源。
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
③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能够促使生产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④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并非所有行业和领域市场都能起作用。
即使生产能够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调节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2.市场秩序
①良好的市场秩序要靠市场规则来维护。
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②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凡不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企业、商品,均不允许进入市场。
禁止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非法垄断及其他非法竞争行为。
市场交易必须自愿、
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禁止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
③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树立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国家宏观调控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②宏观调控,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③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通过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通过经济司法活动,保证各项经济政策的执行、经济合同的履行,打击各种经济违法犯罪行为,是国家实施法律手段的两种措施。
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④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我国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③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但这只是共同致富必然经历的过程。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④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5.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①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②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项目标: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④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样,是—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6.树立科学发展观
①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②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③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
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代接—代地永续发展。
④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落实“五个统筹”。
⑤这—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7.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
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8.面对经济全球化
①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②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③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跨国公司通过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④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⑤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
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9.经济参与经济竞争与合作
①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的。
世贸组织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②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有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③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加入世贸组织,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同时,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也是严峻的考验。
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能否把有利条件用足,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关键在于我们自己。
我们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④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⑤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二、运用能力
1.市场调节理论:①举例说明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②分析、评价市场调节的优缺点,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③学会分析市场调节所固有的弊端。
2.市场秩序理论:①联系实际说明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必须遵循市场规则。
②学会分析诚实守信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3.国家宏观调控理论:①学会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②分析说明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如何运用三种手段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论:①学会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
②通过我国经济生活和经济建设中的大量事例,分析、论证“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
5.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分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意义。
6.树立科学发展观理论: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知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7.积极参与经济竞争与合作:①评述遵循或违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典型案例。
②以“引进来”、“走出去”的典型事例,分析企业如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分析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充分认识资源的有限性,树立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不浪费资源的观念。
2.明确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树立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树立为中华民族在世界竞争中争光的使命感。
3.培养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
4.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5.结合总体小康取得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目标,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6.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兴工业化道路。
7.全面看待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增强对外开放意识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8.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和爱国主义精神。
知识过关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调节
1.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但在—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有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的。
【深入理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进行。
(1)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引导资源配置的指示器。
价格提高,将会促进生产,增加供给,抑制需求;反之,则减少供给,刺激需求。
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使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
(2)供求指的是商品与货币、卖与买两个方面。
供求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
生产者、经营者根据供求的变化不断调节生产经营活动,引导人、财、物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配置。
(3)竞争是指商品的买方之间、买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围绕商品的价格和质量等进行的较量。
通过买者之间、卖者之间、买卖双方之间围绕价格和质量方面的较量,使社会资源不断向效益高、急需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流动,价值规律的要求得以贯彻。
从这个意义上讲,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本质要素,是市场活动的灵魂。
市场机制就是在上述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能够促使生产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应用指导】
该知识可用来分析当前我国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要性;分析当前农村出现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分析加大改革攻坚和体制创新力度,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分析为什么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扩大非公有资本的文化市场准入;分析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必须建立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并且尊重经济规律。
4.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并非所有行业和领域市场都能起作用,有些领域市场不能调节,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有些领域市场能够调节,但不让它调节,如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
就是在市场广泛发挥作用
的领域,市场调节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因此,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说成严重的两极分化。
【深入理解】
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有哪些?
【应用指导】
该知识可分析论述改革开放的主调从“先富”转向“共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剖析市场上一些地区制假售假屡禁不止的原因。
5.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也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
二、市场秩序
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如果没有“游戏规则”,就会导致消费者利益得不到保护,企业市场无序,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坑蒙拐骗污染社会风气,导致经济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2.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
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市场准入规则规定哪些企业、商品可以进入市场。
凡不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企业、商品,均不允许进入市场。
市场竞争规则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禁止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非法垄断及其他非法竞争行为。
市场交易规则主要对交易方式和行为作出规定。
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禁止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
【指点迷津】
市场规则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因素。
3.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为此,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应用指导】
该知识可通过当前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性;可用来分析国家为什么要取缔传销和变相传销;分析发展文化事业加强道德建设,规范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的重要性。
4.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树立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深入理解】
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
(1)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市场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会引起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利益的冲突,这就需要制定规范经济活动参加者行为的各种规则,以保证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地运行。
加强法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就不可能形成规范的巾场秩序,也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
(2)市场经济又是道德经济、信用经济。
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共性主要有: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运行法制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还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二者运行的经济基础不同。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必然导致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但这只是共同致富必然经历的过程。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应用指导】
该知识可分析分析在十一五规划中“先富论”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的必要性。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