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厚煤层分布与成因模式_胡社荣
2#、4#煤煤层厚度变化分析报告 文档
2#、4#煤层厚度变化分析报告一、概况晚古生代华北石炭-二叠系含煤沉积环境: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受海西地壳运动、东吴地壳运动作用,海侵、海退范围广,且海水进退频繁,华南、西南大部分地区沦为浅海,晚石炭世晚期,西伯利亚板块向南俯冲加剧,华北板块北部地势变高,南部地势相对变低,秦岭海槽的海水,可能还有一部分古太平洋海水,由南向北,侵入华北地台。
在晚石炭世末期华北逐渐成为统一的海域,由北向南依次为冲击平原、海岸平原、浅滩。
因此石炭系太原组煤层主要以滨海沉积环境含煤沉积为主。
到二叠系由于海水逐渐退去沉积环境有滨海-陆相过度相含煤沉积,即我矿二叠系山西组煤层以陆相含煤沉积为主。
二、井田2#、4#煤沉积环境及煤层赋存情况晚古生代海水进退对聚煤作用有很大关系,根据井田勘探报告,我矿开采煤层为石炭-二叠纪及煤层,为一套滨海相-陆相(河流、盆地)为主碎屑岩含煤沉积。
我矿开采井田上组煤层(2#、4#煤)为二叠系山西组煤层,其沉积环境为陆相盆地河流沉积,其煤层沉积受河道河流冲刷影响较大;下组煤层(8#—9-2#煤)为晚石炭系太原组煤层,太原组为一套滨海相(泻湖、潮坪、浅滩)、三角洲沉积相(三角洲平原、滨海、泥坪及浅滩)含煤沉积,其煤层沉积受海侵、海浪、海潮剥蚀影响较大。
山西组为滨海-陆相过度相含煤沉积,含煤沉积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中粗砂岩,局部有砂砾岩。
根据陕西省府谷矿区冯家塔井田精查地质报告的综合垂直层序图(附图1),山西组含煤1-4层(1#、2#、3#、4#煤)由两个沉积旋回组成,每旋回的底部为大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的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局部砾岩,向上为小型槽、板状交错层理的细砂岩、水平层理的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夹菱铁矿条带。
其沉积环境为河流相泛滥盆地含煤沉积。
井田2#、4#煤层为二叠系山西组煤层,煤层赋存整体稳定,为倾向北西的单斜构造。
根据井田煤岩钻孔对比图知,井田部分钻孔揭露2#、4#煤层结构发生变化,煤层厚度变化大,直接顶岩性变化大(泥岩、砂质泥岩-中、粗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巨厚煤层形成条件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巨厚煤层形成条件
庄军
【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
【年(卷),期】1995(000)001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早中侏罗世延安期,成煤古地理背景总体为一巨型内
陆湖盆,同时还发育了河流体系,它们共同控制了煤层的沉积。
深覆水区为无煤区,浅覆水的浅湖,滨湖区煤层厚度不大但发育稳定,湖坪区煤层厚度大,变化不亦大,只有洪泛盆地区煤层最厚。
文章着竽探讨了巨厚煤层条件。
【总页数】1页(P9)
【作者】庄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0.5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大中型油田形成条件与勘探策略 [J], 王建民
2.巨厚煤层综采工作面顶板离层水形成条件分析及危险性评价 [J], 杨庆;乔伟;乐建;郭伟
3.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安组巨厚煤层内古气候旋回分析 [J], 董国旗;王东东;刘海燕;毛强;尹露生
4.复杂断块油田的特殊形成条件──复杂断块油田形成条件系列论文之六 [J], 王平
5.巨厚煤层高强度开采地表移动特征及机理研究 [J], 韩永斌;孔素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厚煤层的形成条件
巨厚煤层的形成条件地质与环境学院煤及煤层气工程1202班袁淑慧1209010202论文摘要:适宜的沉积古地理环境为沼泽发育、植物繁殖和泥炭聚积提供了天然场所。
成煤作用既受到剥蚀区位置、范围、性质、抬升速率和物源供应的影响,又受到沉积区位置、范围、沉降速率、稳定水体及其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厚煤层、成煤作用1、引言煤层是由泥炭层转化而来的,泥炭沼泽可以发育于各种各样的沉积环境,形成的煤层也可以赋存于各种不同的沉积序列。
泥炭的堆积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植物的大量繁殖,这是泥炭的物质来源,沼泽水位的逐步抬升,以避免有机质的氧化分解,碎屑沉积物的贫乏,以保证泥炭质量。
只有泥炭层堆积界面的增高和沼泽水面的抬升保持均衡,泥炭层才能不断增厚。
这种均衡状态一旦遭到破坏,泥炭的堆积过程就随之终止。
2、宏观控制成煤条件2.1古地理环境适宜的沉积古地理环境为沼泽发育、植物繁殖和泥炭聚积提供了天然场所。
成煤作用既受到剥蚀区位置、范围、性质、抬升速率和物源供应的影响,又受到沉积区位置、范围、沉降速率、稳定水体及其水动力条件的影响。
因此,聚煤古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动态环境。
2.2古构造因素对成煤作用的制约古构造是作用于聚煤盆地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①从构造观点出发,可以把聚煤盆地看作一种特殊的构造形迹,即是说聚煤盆地在大地构造格架中占据一定部位,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和构造样式,与周围的其它各种构造形迹有着成生联系,可以归入某种构造体系。
聚煤盆地是特定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地球动力背景。
②地壳的沉降范围、幅度、时期和速度,决定了聚煤盆地的范围、岩系厚度、沉积补偿及沉积相的组成和分布。
2.3古气候和古植被的作用植物遗体的大量堆积是聚煤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地史期植物的演化表现为突变和渐变两种形式: 突变期,在较短的地史时期中有大量新旧属种的更替,是植物进化的飞跃阶段;渐变期,植物属种比较单一,但扩展迅速,茂密成林,往往是强盛的聚煤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序 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姓名
性 别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女
导师姓名
学科专业名称
学位论文题目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的船舶烟气脱硫喷淋流场数值 分析 空心微珠改性无机硅酸锌涂层性能的研究 基于采煤机振动特性的煤岩识别方法研究 动态定向电场激励法煤巷综掘超前探测仪发射装置研 制 浓密膏体管道输送系统研制及阻力影响因素研究 管道裂纹的电磁激励红外热像无损检测数值仿真研究 基于示踪时差法的浓密膏体管道流量测量装置研究
我国民间金融利率及其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物联网的煤炭企业物资超市管理研究与系统实现 我国煤炭企业销售绩效评价研究 煤炭井工矿劳动定额制定方法及应用研究 碳纳米管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层间韧性的改性研究 开挖卸荷条件下硬岩的变形特性研究 温度条件下岩石含 III 型裂纹断裂规律实验及数值模 拟研究 恒阻大变形缆索静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灌水对北京地铁 10 号线盾构隧道稳定性影响研究 活性粉末混凝土高温爆裂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KdV 型方程在超对称 Reciprocal 变换下的性质研究 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社会建构视角下的工程风险研究
机电学院 机电学院 机电学院 管理学院 力建学院 力建学院
19 20
高祥涛 贾雪娜
男 女
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
力建学院 力建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 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名单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姓名 许力峰 孙全 刘世奇 王亚茹 刘珂铭 赵飞 贾敬艳 朱学申 王浩森 姚征 刘文忠 王晓丽 张玲 万艳东 刘金光 刘娟 怀杨杨 章智明 鲁光辉 蒙小俊 张明 杨泽生 陈文超 张文磊 性 别 男 男 男 女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女 女 女 男 女 男 男 男 男 女 男 男 男 导师 姓名 张勇 秦跃平 许延春 秦跃平 张勇 黄玉诚 秦跃平 曹代勇 胡社荣 曹代勇 戴华阳 戴华阳 崔希民 竹涛 张玉秀 解强 郑水林 黄占斌 郑水林 张玉秀 杨巧文 吴 淼 田子建 郑晓雯 学科专业名称 采矿工程 安全技术及工程 采矿工程 安全技术及工程 采矿工程 采矿工程 安全技术及工程 矿产普查与勘探 地质工程 矿产普查与勘探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摄影测量与遥感 环境工程 生物化工 化学工艺 矿物加工工程 环境工程 矿物加工工程 环境科学 化学工艺 机械电子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 机械设计及理论 学位论文题目 薄基岩厚表土煤层群协调开采技术研究 煤岩动态损伤演化理论及数值模拟研究 姚桥煤矿微山湖下安全采煤论证及研究 煤粒瓦斯放散理论与实验研究 采动影响下工作面围岩裂隙演化规律研究 公格营子矿公路下压煤巷式充填开采研究 采空区瓦斯运移的有限体积法数值模拟研究 韩城区块煤层气井煤粉产出影响因素及规律研究 煤田火区动态变化研究与煤火成因分析 煤粉产出物理模拟及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矿山数据库管理与沉陷预警系统的开发应用 无人机遥感图像拼接与匀色关键技术研究 基于 ALOS/PALSAR 数据的土壤水分反演研究 低浓度瓦斯变压吸附实验研究 硅缓解龙葵镉毒害的生化机制研究 改性活性炭及磁性活性炭吸附镍离子热力学研究 新疆夏子街膨润土湿法选矿提纯研究 环境材料对土壤重金属的固化效应研究 硅藻土处理医药化工高浓度含盐废水的研究 苯酚降解菌的降酚特性及其在焦化废水中的除酚 作用研究 Ag+强化砷黄铁矿生物浸出的研究 基于悬臂式掘进机多工位支锚系统的研究 左手材料的设计及应用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液压支架三维可视化监测系 统研究 所属学院 资源学院 资源学院 资源学院 资源学院 资源学院 资源学院 资源学院 地测学院 地测学院 地测学院 地测学院 地测学院 地测学院 化环学院 化环学院 化环学院 化环学院 化环学院 化环学院 化环学院 化环学院 机电学院 机电学院 机电学院
中国西北侏罗系含煤盆地油田形成规律——(为庆祝《新疆石油?…
中国西北侏罗系含煤盆地油田形成规律——(为庆祝《新疆
石油?…
胡社荣; 吴因业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
【年(卷),期】2000(021)005
【摘要】中国西北侏罗系盆地残留地层厚度均在2000m以上,厚度大于3000m的地层分布在造山带的一侧或断陷盆地的沉积中心。
最大煤层厚度在10~203m,最大泥岩厚度分布范围为400~1020m,泥岩厚度是煤层厚度的数倍。
通过建立吐哈含煤盆地剖面成油模式,并对比分析世界已发现油田含煤盆地的石油地质条件后得出:烃源岩达到了成熟阶段,发育完整的湖(海)平面变化旋回层序,且在水进体系域、低位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中的次级水进体系域中发育有利生油的烃源岩,剖面上显示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是含煤盆地形成油田的关键。
【总页数】4页(P361-364)
【作者】胡社荣; 吴因业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
【相关文献】
1.塔里木盆地东南坳陷侏罗系沉积特征与构造演化——以若参1井为例(为庆祝塔里木油田石油会战20周年而作) [J], 罗俊成;孙雄伟;琚岩;李明和
2.中国西北地区构造体系特征与油气(为庆祝《新疆石油地质》创刊30周年而作) [J], 康玉柱
3.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地震物理波场模拟(为庆祝《新疆石油地质》创刊30周年而作) [J], 刘传虎
4.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系含煤盆地低成熟油田的形成 [J], 胡社荣
5.中国西北侏罗系含煤盆地油田形成规律 [J], 胡社荣; 张喜臣; 吴因业; 杨福忠; 罗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厚煤层的形成条件
厚煤层的形成条件
厚煤层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丰富的植物生物量:厚煤层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植物生物量,这种植物生物量通常由古代沼泽、湖泊或海洋等环境中丰富的植物残骸积累而成。
这些植物残骸在适宜的气候、地质和水文环境下,不被氧气分解,逐渐积累成煤炭。
2. 适宜的沉积环境:厚煤层的形成需要适宜的沉积环境,即湿地、水域或海洋等。
这些环境能够提供充足的水源、含氧量低的环境,有利于植物残骸的保存和积累。
3. 适宜的压实条件:植物残骸经过长时间的埋藏,随着沉积物的堆积和地层的压实,植物残骸逐渐形成厚煤层。
良好的压实条件能够促进厚煤层的形成,如地层的完整性、沉积物的重量和堆积速度。
4. 适宜的热演化条件:热演化是煤炭形成的关键过程之一,需要高温和压力条件。
地壳深部的地热和压力使得植物残骸中的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煤炭。
这些高温和压力条件对于厚煤层的形成非常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条件是相互作用和综合影响的,缺一不可。
而且厚煤层的形成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地质过程,通常需要几百万甚至上亿年的时间。
煤厚变化原因及特征
藕节状煤层 串珠状煤层 鸡窝状煤层 马尾状煤层
煤层分岔
黔溆煤田舒溶溪井田早二叠世梁山组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特点: 1.底板起伏不平,而顶板与煤层的接触面是平面; 2.煤层变薄的方向是底板突起的方向,煤层厚度是渐 变的; 3.煤分层或夹矸被基底隆起地段隔开而呈现不连续.
同生冲蚀特点: 1.煤层和冲刷物有共同的顶板; 2.煤层和冲刷物相混,煤中有冲刷物,冲刷物中有煤; 3.冲刷范围一般不大 4.冲刷物平面分布呈弯曲条带状
陷落柱
1.易与构造变动相区别。柱状陷落均被上覆的岩、煤碎块所 充填,棱角明显,形状很不规则,大小不一,杂乱无章,并 为粘土充填胶结; 2、陷落柱与围岩的接触面界线分明。多呈锯齿状折线,常 见红色铁质沉积物以及钙质或高岭石沉积物等充填; 3、陷落柱一般呈上小下大的柱状; 4、煤层在平面上呈大小不一的环形无煤区。
应用煤岩学
—煤厚变化原因及特害的定义和一般特点
矿井水害是指在煤矿基建和生产过程中 地下水涌入采掘空间,由于排水能力相对不 足而造成 淹没巷道、工作面、采区、矿井( 不同水平乃至 整个矿井)的现象,它轻则影 响生产,重则造成 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 是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一种突发性的地质灾 害。
后生冲蚀特点: 1.冲蚀范围较大,煤顶板及其底板均被冲蚀; 2.冲刷沉积物粒度较粗,常为砾岩、粗砂岩及中砂岩; 3.临近冲刷带的煤层,光泽变暗,灰分增高,裂隙发 育; 4.被冲刷的煤层与冲刷物犬齿交错。
构造变动
岩浆侵入
侵入岩类型:浅成岩类,脉岩,如闪长玢岩、煌斑 岩、辉绿岩等; 侵入岩产状:岩脉、岩墙、岩床 与煤层层理关系:垂直、斜交、顺层 结果:煤层变薄乃至消失,煤质与煤级规律性变化
地壳不均衡沉降 原生变化
煤层厚度 变化类型 后生变化 沉积环境及沼泽基底不平
煤层的厚度变化及原因.pdf
第二节煤层的厚度变化及原因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岩石之间的垂直距离。
根据煤层结构,煤层厚度可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和可采厚度。
煤层总厚度是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层厚度的总和;有益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厚度的总和;可采厚度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适于开采的煤层厚度。
按照国家目前有关技术政策,根据煤种、产状、开采方式和不同地区的资源情况等规定的可采厚度的下限标准,称为最低可采厚度。
达到最低可采厚度以上的煤层,称可采煤层(图4-6)。
不同煤层的厚度有很大差别,薄者仅数厘米,俗称煤线,厚者可达二百多米。
考虑到开采方法的不同,可采煤层的厚度可分为五个厚度级:煤厚0.3~0.5米为极薄煤层;0.5~1.3米为薄煤层;1.3~3.5米为中厚煤层,3.5~8.0米为厚煤层;大于8米的为巨厚煤层。
图4-6煤层的厚度煤层厚度是影响煤矿开采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煤层厚度不同,采煤方法亦不同;煤层发生分岔、变薄、尖灭等厚度变化,直接影响煤炭储量的落实和煤矿正常生产。
因此,研究煤层厚度变化的规律就成为煤田地质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煤层厚度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成因来说,可以分为原生变化和后生变化两大类。
原生变化是指泥炭层堆积过程中,在形成煤层顶板岩层的沉积物覆盖以前,由于各种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泥炭层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以后或煤系形成之后,由于构造变动、岩浆侵入、河流剥蚀等地质作用所引起的煤层形态和厚度的变化,则称后生变化,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煤层厚度的原生变化,主要包括聚煤坳陷基底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层分岔、变薄、尖灭,沉积环境和古地形对煤层形态和煤厚的影响以及河流、海水对煤层的同生冲蚀等。
(一)聚煤坳陷基底不均衡沉降引起的煤厚变化煤系形成过程中,聚煤坳陷基底的沉降常常是不均衡的,如沼泽基底的差异性运动,同沉积褶皱、同沉积断裂以及差异小振荡运动等,对于煤层的形态和厚度变化无不产生深刻的影响。
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_煤层厚度变化
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_煤层厚度变化
煤层是煤矿开采的对象,煤层厚度是评价煤层是否具有开采价值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选择采煤方法的依据。
煤层厚度发生变化时,将影响采掘部署和计划,使掘进率增高、采出率降低,所以煤层厚度变化是影响煤矿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及变化特征
1、煤层厚度的概念
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岩层的垂直距离。
根据煤层结构,煤层厚度可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可采厚度,如图1所示。
(1)总厚度: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厚度和夹矸厚度的总和。
图1中,煤层总厚度为0.20+0.50++0.40+0.25+0.90+0.30+0.55=3.01m。
(2)有益厚度: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厚度之和。
图1中,有益厚度为0.20+0.40+0.90+0.55=2.05m。
(3)可采厚度:指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采厚以上的煤层厚度或煤分层厚度之和。
图1中,可采厚度为0.40+0.90+0.55=1.85m
根据煤层厚度变化大小,把煤层厚度小于1.30m的煤层称为簿煤层,1.31~3.50m 的煤层称为中煤层,厚度大于3.50m的煤层称为厚煤层。
图1 煤层厚度示意图。
低山丘陵地带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地表岩移规律及特点
低山丘陵地带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地表岩移规律及特点摘要:本文讨论了低山丘陵地带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的地表岩移规律及特点。
通过采集地下煤层的地质勘探数据,并分析各层煤层开采前后的地表岩移动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低山丘陵地带的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对周边地面产生了巨大影响,需要充分加以控制。
地质勘探数据表明,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会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河流体系被破坏,煤体小孔渗漏明显加重,从而导致地表岩体移动、沉降,直接影响周边地表建筑的安全性。
研究还发现,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地表岩移动现象将发生加剧,因此建议开采地区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地表岩移动情况,以确保矿区安全供应。
关键词:地表岩移规律,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低山丘陵地带正文:1. 引言低山丘陵地带常见的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是当今煤矿开采的主要技术方法之一,地表岩移动是其最重要的后果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低山丘陵地带的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的地表岩移规律及特点。
2. 数据来源为研究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对地表岩的影响,我们采集了某低山丘陵地带的煤矿地质勘探数据,包括开采前和开采后的煤层分布、煤矿小孔渗漏情况和地面沉降量等。
3. 结果与分析通过分析该区域煤矿开采前后的地表岩移动规律,发现低山丘陵地带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对地表岩体有巨大影响,地下水位明显升高,煤体小孔渗漏明显加重,导致地下河流体系被破坏,同时地表岩体也产生了移动沉降现象。
此外,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表岩移动的现象也会随之加重。
4. 结论综上所述,低山丘陵地带的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会对地表岩移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开采地区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地表岩移动情况,以确保矿区安全供应。
5. 建议为了控制低山丘陵地带特厚煤层分层综放开采对地表岩移动的影响,应采取全面的开采技术控制手段,如采用控制措施、预测控制等,提高矿区开采效率,减少煤体点渗压力,避免矿区沉降、井下水位危害地上建筑安全;另外,在矿区开采前,应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以正确选择有效的地质技术方案。
千米以上深矿井开采研究现状与进展_胡社荣
第20卷第7期 2011年7月中 国 矿 业CHINA MINING MAGAZINE Vol.20,No.7Jul. 2011 矿业纵横 千米以上深矿井开采研究现状与进展胡社荣,彭纪超,黄 灿,陈培科,李 蒙(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摘 要:要借鉴国外深部矿产开采的理论与技术措施的经验,厘清国外深部开采矿山(井)的基本情况应该是首要的问题;同样,研究中国大陆的深部矿产开采也是一样。
通过国外超千米金属矿山和一些国家的煤矿开采情况的梳理,基本厘清了20世纪80年代初,联邦德国煤矿开采深度已达1443m;80年代中期,国外开采深度超千米的金属矿山至少有79座;到90年代,已达80多座;目前为百座以上。
1977年,我国赵各庄煤矿开拓水平深度达1056.7m;1990年,开采深度达1056.8m,开拓深度达1154.5m。
目前,山东省新汶孙村矿开采深度达1350m;国内开采深度超千米的矿井至少17座。
这些深矿井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东,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
这一研究,对于我国21世纪以来关于深部资源勘探与开采的设题研究的进一步决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超千米深井;孙村矿;中国东部 中图分类号:TD85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051(2011)07-0105-06An overview of current status and progress in coal mining of the deep over a kilometerHU She-rong,PENG Ji-chao,HUANG Can,CHEN Pe-ike,LI Me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It is a matter of prime importance to make clear a number of basic problems on The type ofmine geology hazard in minig coal and the metal depositions in depth over thousand metres in order to use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for reference,and also too,in China.The history of mining coal and metaldepositions on extra-deep mining are developed and clarified,ie,there existed 79metal mines in the early80s,over 80metal mines in the 90s,which are over 1000m,and over 114metal mines which are over 1450metres in 21st Century,abroad.The depth of underground coal mine development in Zhaogezhuang coalmine of Hebei Province is 1056.7min 1977,1154.5min 1990.The depth of mining coal is 1056.8minZhaogezhuang coal mine,and 1350min Suncun coal mine of Sangdong Province,in 1990.There existed 17coal mines over 1000mat present,which arrange in the east of daxinganling-Taihang mountain-xuefengmountain,in China.that is base of researching decision-making the prospect and exploitation of coal re-sources since 21st Century,which is highly significant. Key words:mine over 1000m;suncun mine;eastern part in China收稿日期:2011-01-12 20世纪60年代,吉林省磐石市石嘴子铜矿的开采深度已近千米(950m)。
超厚煤层分布与成因模式
5 0 T eS e S at o u aecam n, hn i oled InrM n o a C iahss g em (o6c a sa tik es m. h hn i s N . sr c ol ie S e S a i ,n e o gl , h a nl sa 1 E 2 f c fl i n i e N . ol em)hcn s
第2 3卷 1 期 21 0 1年 1月
di1 . 6 /i n17 - 8 3 0 1 1 1 o:03 9js .6 4 10 . 1 . . 9 .s 2 OO
文章 编 号 :64 10 (0 10 - 0 10 17 — 8 32 1) 10 0— 5
中 国 煤 炭 地 质
COAL GEOLOGY OF CHI NA
V 1 3N .1 o . o0 2
Jn a.
2 1 00
超 厚煤层分布 与成 因模 式
胡社荣 蔺丽娜 l, 灿 彭纪超 , , 1 黄 , 陈大野 , 国强 1 郝
( . 国矿 业 大 学 , 京 10 8 ;. 国科 学 院 地 质 地 球 物 理研 究 所 , 京 10 2 ) 1中 北 0 0 3 2中 北 0 0 9
煤 厚 达 50 中 国 内蒙 古 自治 区胜 利 煤 田胜 利 东 二 号 露 天 煤 矿 , 层 f 层 ) 达 2 47 总 煤 厚 达 306 m。从 沉 1m; 单 6煤 厚 4 .m, 2 .5
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的综合判别方法与成因模式
㊀第46卷第2期煤炭科学技术Vol 46㊀No 2㊀㊀2018年2月CoalScienceandTechnology㊀Feb2018㊀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的综合判别方法与成因模式王东东1ꎬ侯懿隽1ꎬ刘海燕1ꎬ吕大炜1ꎬ刘炳强2(1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ꎬ山东青岛㊀266590ꎻ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ꎬ北京㊀100083)摘㊀要:基于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识别困难的现状ꎬ为了更加准确㊁可靠地识别巨厚煤层的沉积间断面ꎬ以鄂尔多斯盆地彬长煤田延安组4号巨厚煤层为例ꎬ采用测井数据分析㊁煤岩煤质分析㊁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分析㊁一维连续小波变换以及米兰科维奇旋回识别方法ꎬ开展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的综合判别和间断面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ꎬ提出了一套定量判别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的方法体系ꎮ研究结果表明:对不同判别方法识别出的间断面予以赋值㊁加权和计分ꎬ并通过米兰科维奇旋回识别查明了沉积间断面发育的控制因素 偏心率ꎬ这使得巨厚煤层内部间断面的判别结果更加定量化和更具可靠性ꎮ据此ꎬ初步提出了滨岸带原地堆积巨厚煤层内部沉积间断面的成因模式ꎮ关键词:巨厚煤层ꎻ沉积间断面ꎻ彬长煤田ꎻ成因模式中图分类号:P539.2ꎻP618.1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253-2336(2018)02-0056-09ComprehensiveidentificationmethodofsedimentaryhiatalsurfaceinultrathickcoalseamanditsgeneticmodeWANGDongdong1ꎬHOUYijun1ꎬLIUHaiyan1ꎬLYUDawei1ꎬLIUBingqiang2(1 CollegeofEarthScienceandEngineeringꎬ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Qingdao㊀266590ꎬChinaꎻ2 CollegeofGeoscienceandSurveyingEngineeringꎬ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Beijing)ꎬBeijing㊀100083ꎬChina)Abstract:BasedonthepresentsituationofhardtojudgethesedimentaryhiatalsurfaceinultrathickseamꎬinordertomoreaccuratelyandreliablyjudgethesedimentaryhiatalsurfaceinultrathickseamꎬtakingtheNo.4ultrathickcoalseaminYan'anFormationofBin ̄changCoalfieldofOrdosBasinasanexampleꎬtheloggingdataanalysisꎬcoalpetrographyandcoalqualityanalysisꎬstablecarbonisotopeanalysisoforganicmatterꎬ1DcontinuouswavelettransformationaswellasMilankovitchCyclediscriminatewereappliedtomakeastudyonthecomprehensivedistinguishmentofthesedimentaryhiatalsurfaceinultrathickseamandthecontrolfactorsofthecrosssectionde ̄velopment.Asetofmethodstoquantitativelydistinguishthesedimentaryhiatalsurfaceintheultrathickseamwasprovided.Researchre ̄sultsshowedthatꎬthehiatalsurfacesidentifiedbydifferentdiscriminantmethodswereassignmentꎬweightedandscoringꎬthecontrolfac ̄torofthehiatalsurfaceswaseccentricityꎬfoundoutbyMilankovitchCyclesꎬwhichcouldmakethediscriminantresultsofthehiatalsur ̄facesinultrathickcoalseammorequantitativeandmorereliability.Onthosecircumstancesꎬageneticmodeofthesedimentaryhiatalsur ̄faceinultrathickseaminonshorezonewaspreliminarilysummarized.Keywords:ultrathickseamꎻsedimentaryhiatalsurfaceꎻBingchangCoalfieldꎻgeneticmode收稿日期:2017-12-08ꎻ责任编辑:曾康生㊀㊀DOI:10 13199/j cnki cst 2018 02 0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402086)ꎻ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计划资助项目(J14LH06)作者简介:王东东(1983 )ꎬ男ꎬ山东潍坊人ꎬ博士ꎬ讲师ꎮE-mail:wdd02_1@163.com引用格式:王东东ꎬ侯懿隽ꎬ刘海燕ꎬ等 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的综合判别方法与成因模式[J] 煤炭科学技术ꎬ2018ꎬ46(2):56-64WANGDongdongꎬHOUYijunꎬLIUHaiyanꎬetal Comprehensiveidentificationmethodofsedimentaryhiatalsurfaceinultrathickcoalseamanditsgeneticmode[J] CoalScienceandTechnologyꎬ2018ꎬ46(2):56-640㊀引㊀㊀言在煤层厚度分类中ꎬ单煤层厚度大于8m的煤层称为巨厚煤层[1]ꎮ世界范围内发现了许多厚度巨大的煤层ꎬ比如我国胜利煤田早白垩世煤系中单煤层厚度可达244.7mꎬ前苏联齐良宾煤田科尔金矿区中三叠系单煤层厚度可达200m[2]ꎬ巨厚煤层的成因机制一直是煤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ꎮ根据传统的观点ꎬ厚煤层的形成是泥炭堆积速率与构造沉降速率长期处于均衡补偿状态的产物[3-5]ꎮ众所周知ꎬ从泥炭到煤层的演化过程中是不断压实和生排烃的过程ꎬ泥炭(煤)的物质不断压实减少ꎬ表现65王东东等: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的综合判别方法与成因模式2018年第2期为泥炭(煤)的厚度不断减小ꎮ目前ꎬ学者对泥炭到煤层的压缩比例的认识不统一ꎬ压缩比例范围变化较大[6-8]ꎬ从30ʒ1到11ʒ1到1.2ʒ1.0ꎮ按照这几个比例ꎬ形成超过200m的单煤层ꎬ至少需要泥炭层240mꎬ最大可达6000mꎻ连续形成厚度如此之大的泥炭而没沉积间断ꎬ其作用机制还有待商榷ꎮ据统计ꎬ目前世界上最厚的单泥炭层约20m[9]ꎬ这势必难以解释泥炭连续沉积形成巨厚煤层的过程机制ꎬ同时也是对 将今论古 思想的挑战ꎮJarrett等[10]认为目前对于巨厚煤层的成因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即 巨厚煤层是由一个古泥炭沼泽体形成的ꎬ且为连续㊁等时的泥炭聚积记录 ꎮ实际上ꎬ巨厚煤层中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间断面(Hiatalsurfaces)ꎬ根据煤岩煤质特征可以识别出暴露间断面(ExposureHiatalSurface)和淹没间断面(DrowingHiatalSurface)ꎬ或者Shearer等[11]划分出的非有机质层段(Inorganicparting)㊁氧化层段(Oxi ̄dizedparting)和降解-非氧化有机层段(Degradativenon-oxidizedorganicparting)ꎮ王国力等[12]研究发现巨厚煤层是由 填积型 和 退积型 煤层叠加而成的ꎮ李晶等[13]在巨厚煤层内部识别出了水进水退含煤小旋回ꎬ认为巨厚煤层垂向上由水退-水进含煤小旋回叠加构成ꎮ庄军等[14]认为不同泥炭沼泽类型(低位沼泽㊁中位沼泽㊁高位沼泽)相互演化㊁叠加ꎬ进而发育形成了巨厚煤层ꎮ可见ꎬ国内外的煤地质学者已经认识到巨厚煤层内部存在沉积间断面的事实ꎬ将巨厚煤层的成因机制的认识推进了很大一步ꎮ但目前对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的研究程度较为薄弱ꎬ主要依靠密集的煤层取样和定量的煤岩煤质测试数据进行定性的识别ꎮ单一方法识别出的结果其可靠性值得商榷ꎬ且需要依靠野外密集采样和大量试验测试ꎬ采样条件苛刻㊁测试成本高ꎬ存在诸多限制条件ꎬ鉴于此ꎬ笔者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煤田延安组4号巨厚煤层为例ꎬ介绍一种综合识别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的定量化方法ꎬ并研究了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发育的控制因素ꎬ进而初步提出了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的成因模式ꎮ1 区域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中北部大型的中新生代坳陷盆地ꎬ盆地周围被秦岭㊁六盘山㊁贺兰山㊁大青山及吕梁山环绕ꎬ彬长煤田位于该盆地西南部ꎬ成煤期在煤田内存在几个古隆起ꎬ没有地层沉积ꎬ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物源ꎻ彬长煤田的大佛寺煤矿位于该煤田的南部(图1a)ꎮ图1㊀鄂尔多斯盆地彬长煤田地质简图Fig.1㊀GeologicalsketchofBinchangCoalfieldinOrdosBasin彬长煤田的含煤地层是中侏罗统延安组ꎬ主要752018年第2期煤炭科学技术第46卷发育砂岩㊁泥岩㊁煤层等ꎮ延安组可以划分为5个段ꎬ自下而上为延一段到延五段ꎬ每个段上部发育一个煤组ꎬ下部以砂岩沉积为主ꎻ彬长煤田延安组地层剥蚀严重ꎬ仅保留下部2个地层段(图1b)ꎮ大佛寺煤矿延安组煤层普遍较厚ꎬ本次的研究对象是彬长煤田大佛寺煤矿ZK1钻孔中的延安组一段4号巨厚煤层ꎬ单层厚度11.3mꎬ主要的成煤环境为河漫沼泽㊁滨湖沼泽等(图1b)ꎮ彬长煤田延安组一段4号煤中的孢粉主要发育Classopollos-Cyathiditesminor孢粉组合ꎬ裸子植物花粉含量高于蕨类植物孢子ꎬ以Classopollis花粉含量高为特色ꎬCyathiditsminor孢子也占重要比例ꎬ反映出成煤植物主要为蕨类和裸子植物[15]ꎮ一般认为Classopollis的母体植物主要为掌鳞杉科ꎬ一般出现在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16-18]ꎬ也能适应潮湿气候[19]ꎻ而Cyathiditsminor孢子母体植物主要为桫椤科和蚌壳蕨科(部分)ꎬ主要生长在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20]ꎮ古植物孢粉㊁孢子组合等特征ꎬ反映了延安组4号煤层成煤期古气候环境的复杂性ꎻ成煤沼泽以森林沼泽为主ꎬ局部存在草本植物相对富集的沼泽环境ꎮ该时期植物群落的发育情况ꎬ反映了成煤期主要为暖温带-亚热带气候ꎮ2㊀资料准备与分析方法2.1㊀资料准备1)巨厚煤层按照一定间距自下而上系统密集采样当煤层厚度小于等于50m时ꎬ间距为0.2~0.5mꎬ当煤层厚度超过50mꎬ采样间距扩大到1mꎻ如果采样前能识别出米兰科维奇旋回ꎬ则保证岁差控制的煤沉积旋回厚度内采样数不少于3个ꎬ各样品分别进行煤岩煤质测试㊁微量元素测试和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测试ꎻ彬长煤田延安组4号煤层采样间距为0.5mꎬ共计22个样品ꎮ2)系统收集巨厚煤层层位的测井数据ꎮ彬长煤田延安组4号煤层系统收集了补偿中子㊁自然伽马㊁岩性密度等测井数据ꎮ2.2㊀沉积间断面识别方法1)依据样品的煤岩煤质测试㊁微量元素测试和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测试数据ꎬ分别用煤岩煤质组分判别法㊁特征微量元素判别法㊁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判别法㊁测井数据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判别法进行沉积间断面识别ꎬ并得出识别结果ꎮ2)对巨厚煤层补偿中子测井数据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分析ꎬ识别沉积间断面ꎬ得出分析结果ꎮ3)对巨厚煤层的自然伽马和岩性密度测井数据进行米兰科维奇旋回判别法分析:计算巨厚煤层中受米兰科维奇旋回的岁差㊁斜率和偏心率控制的煤沉积旋回的个数ꎬ与煤岩煤质组分判别法㊁特征微量元素判别法㊁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判别法㊁测井数据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判别法识别的沉积间断面所限定的旋回个数相比较ꎬ进而得到各沉积间断面的综合可靠程度ꎮ3㊀间断面类型与判别方法3.1㊀间断面类型划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将沉积间断面识别的可行性ꎬ可划分了2种典型的沉积间断面ꎮ1)水进型间断面ꎮ泥炭堆积过程中ꎬ水位逐渐上升㊁水体加深ꎬ导致泥炭堆积出现欠补偿ꎬ水体加深使得成煤环境较为潮湿㊁且偏向还原环境ꎬ之后水位逐渐降低ꎬ泥炭堆积逐渐转变为均衡补偿甚至过补偿ꎬ在这个转折时期ꎬ泥炭可能连续堆积ꎬ向湖(海)方向可能被湖相(海相)泥岩沉积代替ꎬ这个转折面称为 水进型间断面 ꎮ2)水退型间断面ꎮ泥炭堆积过程中ꎬ水位逐渐下降㊁水体变浅ꎬ导致泥炭堆积出现过度补偿ꎬ水体变浅使得成煤环境较为干燥㊁且偏向氧化环境ꎬ甚至部分泥炭暴露氧化ꎻ之后ꎬ水位逐渐升高ꎬ泥炭堆积逐渐过渡为均衡补偿甚至欠补偿ꎬ在这个转折时期ꎬ泥炭可能连续堆积ꎬ向岸方向也可能因暴露而终止堆积ꎬ这个转折面称为 水退型间断面 ꎮ3.2㊀间断面判别方法解析3.2.1㊀煤岩煤质组分判别法煤的显微组分种类和含量是反映煤成因的基本标志ꎮ一般认为ꎬ镜质组是由植物的根㊁茎㊁叶在覆水还原的条件下ꎬ经凝胶化作用形成的ꎻ但在干热的氧化沼泽环境下ꎬ植物的根㊁茎㊁叶主要发生丝炭化作用ꎬ形成惰质组[21]ꎮ如果泥炭沼泽水位高㊁较深覆水和潮湿的微环境ꎬ泥炭化作用以凝胶化作用为主ꎬ形成的泥炭转变成煤后镜质组含量就高ꎻ反之如果泥炭沼泽水位低ꎬ干燥微环境居多ꎬ以丝炭化作用为主ꎬ丝炭化作用发生在有机质沉积前或者沉积后的泥炭表层ꎬ丝炭化方式包括炭化㊁氧化㊁腐败作用等[22]ꎬ最后形成的泥炭转变成煤后惰质组含量就高ꎮ暴露间断面明显或者氧化层段ꎬ惰质组㊁壳质组和矿物质含量较高㊁镜质组/惰质组比值(简称镜惰比)较小ꎬ在淹85王东东等: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的综合判别方法与成因模式2018年第2期没间断面或降解-非氧化有机层段ꎬ镜质组含量很高ꎬ惰质组㊁壳质组和矿物质含量较低㊁镜/惰比较大ꎮ因此ꎬ煤中镜惰比大小ꎬ反映了泥炭沼泽总体或一定范围内氧化-还原环境的总体面貌ꎬ进而可判断泥炭沼泽潮湿-干燥的程度ꎬ煤中镜惰比亦可称为潮湿系数ꎮ水进型间断面表现为 两高一低 ꎬ水退型间断面则恰恰相反ꎬ表现为 两高三低 ꎮ 两高一低 指高镜质组体积百分含量㊁高镜惰比ꎬ低惰质组体积百分含量ꎻ 一高两低 指高惰质组体积百分含量ꎬ低镜质组体积百分含量㊁低镜惰比ꎮ无机矿物组分体积百分含量与间断面类型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ꎬ但在间断面处往往表现为相对的高值或低值ꎮ以彬长煤田延安组4号煤层为例ꎬ可以识别出4个水进型沉积间断面ꎬ编号依次为T1㊁T2㊁T3㊁T4和3个水退型间断面ꎬ编号依次为R1㊁R2㊁R3ꎬ自下而上表现为3个水进-水退旋回和半个水进旋回ꎬ巨厚煤层煤岩煤质组分判别法与沉积间断面如图2所示ꎮ图2㊀彬长煤田延安组4号煤层煤岩组分含量与沉积间断面Fig.2㊀PetrographiccomponentscontentandsedimentaryhiatalsurfaceofYan’anFormationNo.4ultracoalseaminBinchangCoalfield图2中镜质组含量较高反映水体较深的还原环境ꎬ惰质组含量较高则反映水体较浅的氧化环境ꎬ镜惰比越高ꎬ则反映了镜质组越多惰质组越少ꎬ则反映水体较深和还原环境ꎮ即水进型间断面表现为高镜质组体积百分含量㊁高镜惰比㊁低惰质组体积百分含量ꎻ水退型间断面则恰好相反ꎻ无机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在间断面附近常出现极值ꎬ起到辅助说明作用ꎮ3.2.2㊀特征微量元素判别法不同沉积条件下的水介质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ꎬ这便为利用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指示沉积环境分析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23-24]ꎮSr/Ba比值对气候环境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在一般情况下ꎬSr含量低指示潮湿的气候背景ꎬ反之指示干旱的气候背景ꎬSr/Ba比值大于1为咸(海相)水介质ꎬSr/Ba比值小于1为淡水介质ꎬ因为Sr/Ba比值是随着远离湖(海)岸而逐渐增大的ꎬ所以Sr/Ba比值能定性的反映介质古盐度ꎻSr/Cu比值可判别温湿还是干热气候环境ꎬ通常ꎬ铷/锶(Rb/Sr)比值较低反映气候温暖潮湿ꎬ反之ꎬ反映气候炎热干旱[25]ꎮTh/U比值则能较好地反映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特征:沉积物或沉积岩中Th/U比值可以作为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指示ꎬTh/U值在0~2指示缺氧环境ꎬ当这个比值达8时ꎬ表明指示在强氧化环境下[26]ꎮ敏感古气候微量元素参数Rb/Sr比值㊁Th/U比值㊁Sr/Ba比值可以作为气候潮湿-干旱和氧化-还原条件的良好指标ꎬ气候温暖潮湿的还原条件(水体较深)Rb/Sr㊁Th/U㊁Sr/Ba比值相对较低ꎬ气候炎热干旱的氧化条件(水体较浅)Rb/Sr㊁Th/U㊁Sr/Ba比值相对较高ꎮ水进型间断面表现为 三低 ꎬ水退型间断面则恰恰相反ꎬ表现为 三高 ꎮ 三高 指高Rb/Sr比值㊁高Th/U比值㊁高Sr/Ba比值ꎻ 三低 指低Rb/Sr比值㊁低Th/U比值㊁低Sr/Ba比值ꎮ在彬长煤田延安组4号煤层中ꎬ可以据此识别出3个水进型沉积间断面ꎬ编号依次为T1㊁T2㊁T3和3个水退型间断面ꎬ编号依次为R1㊁R2㊁R3ꎬ自下而上大致表现为3个水进-水退旋回(图3)ꎮ3.2.3㊀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判别法煤层中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可以表示泥炭沉积时的温度和湿度条件ꎬ气候因子(湿度和温度)对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ꎬ湿度与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具有负相关关系ꎬ干旱气候条件下植物叶片通过调整表层气孔导度改变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环境ꎬ从而使δ13C值升高[27]ꎮ相对湿度下降48%ꎬ会引起C3草本植物δ13C值升高0.07%~0.27%[28]ꎮ温度与植物δ13C值呈正相关关系ꎬ影响植物体碳同位素组成[29]ꎬ温度每升高1ħꎬ植物体内δ13C值增加0.017%~0.020%[30]ꎮ因此ꎬ在植物952018年第2期煤炭科学技术第46卷图3㊀彬长煤田延安组4号巨厚煤层微量元素㊁碳同位素特征与沉积间断面Fig.3㊀CharacteristicsoftraceelementandcarbonisotopeandsedimentaryhiatalsurfaceofYan anFormationNo.4ultrathickcoalseaminBinchangCoalfield种类ꎬ大气成分等条件一定情况下ꎬ干热气候有利于13C在植物体内的富集ꎬ成煤植物δ13C值偏高ꎻ相反ꎬ湿暖气候不利于13C在植物体内富集ꎬ成煤植物δ13C值偏低ꎮ即随着温度升高ꎬ气候变的干燥ꎬ泥炭沼泽环境氧化性增强ꎬδ13C变重ꎻ当大气湿度较低时ꎬ气孔导度和细胞内CO2浓度低ꎬ因而导致植物纤维素δ13C值增高ꎬ进而导致煤中δ13C变重ꎮ而水进型间断面表现为δ13C值变轻(值变小)ꎬ水退型间断面则恰恰相反ꎬ表现为δ13C值变重(值变大)ꎮ在彬长煤田延安组4号煤层中ꎬ可以识别出4个水进型沉积间断面ꎬ编号依次为T1㊁T2㊁T3㊁T4和3个水退型间断面ꎬ编号依次为R1㊁R2㊁R3ꎬ自下而上大致表现为3个水进-水退旋回(图3)ꎮ3.2.4㊀测井数据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判别法小波变换是空间(时间)频率的局部变换ꎬ能够有效地从信号中提取信息ꎬ通过伸缩和平移运算功能ꎬ可对函数或信号进行多尺度精细分析ꎬ进而解决傅里叶变换不能解决的很多问题ꎮ通过对测井数据一维连续小波变换ꎬ可以表征2个数据的 相似 程度ꎬ进而将数据体划分为几个 相似 的部分ꎮ巨厚煤层形成期ꎬ水体的进退度对煤的成分影响较大ꎬ而一些对此敏感的测井数据中则留下了相应的记录ꎬ通过一定的分析ꎬ如一维连续小波变换ꎬ则可以将这些信息还原出来ꎮ对彬长煤田延安组4号巨厚煤层的补偿中子测井数据进行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分析ꎬ设置参数伸缩尺度因子a=32㊁频率f=0.025ꎬ可以识别出4个水进型沉积间断面ꎬ编号依次为T1㊁T2㊁T3㊁T4ꎬ局部极大值线与水进型间断面的位置吻合度较高(图4)ꎮ图4㊀彬长煤田延安组4号巨厚煤层补偿中子测井连续一维小波变换与沉积间断面Fig.4㊀One-dimensionalcontinuouswavelettransformandsedimentaryhiatalsurfaceofYan anFormationNo.4ultrathickcoalseaminBinchangCoalfield3.2.5㊀测井数据米兰科维奇旋回判别法含煤地层通常发育在盆地构造变动相对稳定时期ꎬ它对沉积环境的改变ꎬ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既敏感又容易保存沉积作用信息ꎮLarge等发现在新近纪煤层中蕴含着米兰科维奇旋回的信息ꎬ并将此旋回信号作为度量时间的工具ꎬ较为精确地得出了煤层的堆积时限ꎬ进而对泥炭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ꎬ当时成功地计算出了前第四纪泥炭地的生产力水平ꎬ并对结果做出了合理解释[31-33]ꎮ在众多的沉积作用信息中ꎬ地层旋回是重要的㊁容易识别的信息之一ꎬ小到几厘米ꎬ大到上百米ꎬ同时也被多位学者应用于地层序列的旋回性研究中[34-38]ꎮ自然伽马曲线对古气候变化有良好的记录ꎬ是反映内陆盆地气候与环境变化良好的代用指标ꎮ利用自然伽马曲线对巨厚煤层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频谱分析(多窗06王东东等: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的综合判别方法与成因模式2018年第2期谱分析㊁最大熵分析)ꎬ从中提取其米兰科维奇旋回地质信息ꎻ如果不能识别出米兰科维奇旋回ꎬ则不使用该方法ꎻ如能识别出米兰科维奇旋回ꎬ分别计算巨厚煤层中包含的岁差㊁斜率㊁偏心率控制的沉积旋回厚度和数量ꎬ验证煤岩煤质组分判别法㊁特征微量元素判别法㊁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判别法㊁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判别法识别出的沉积间断面结果ꎮ彬长煤田延安组一段4号煤层的自然伽马(GR)和密度(DEN)测井曲线的频谱分析结果显示ꎬ置信系数大于95%的有效显著频率分布在低频㊁中频和高频3组范围内ꎬ依次为0.24~0.33ꎬ0.45~0.90和1.20~1.45周期/mꎬ平均值分别0.28㊁0.65㊁1.33周期/mꎬ对应的周期长度依次为3.57㊁1.54㊁0.75m(图5)[39]ꎬ周期之比约为4.7ʒ2.0ʒ1.0ꎮ该比值与中侏罗系延安组(巴柔阶)(约170Ma)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周期参数比值100ka(偏心率)ʒ37.2ka(斜率)ʒ21.7ka(岁差)=4.6:1.7:1.0[40-41]比较接近ꎮ据此ꎬ可以认为该煤层在泥炭地发育时期ꎬ受到了米兰科维奇旋回的驱动ꎮ图5㊀彬长煤田延安组段4号煤层测井曲线频谱分析结果Fig.5㊀LoggingcurvesspectralanalysisresultsofYan’anFormationNo.4coalseaminBinchangCoalfield㊀㊀上述图2㊁图3㊁图4中巨厚煤层厚度为11.30mꎬ共识别出了约3.2个周期ꎬ则平均每个周期长度约为3.53mꎬ与偏心率控制的煤层周期平均长度近似ꎬ可以认为该巨厚煤层中沉积间断面的发育受米兰科维奇旋回中偏心率周期变化的控制ꎬ进而从本质上找到了沉积间旋回发育的控制因素ꎬ增加了本研究识别出的沉积间断面的可信度ꎮ3.3㊀沉积间断面可靠性评价5种沉积间断面识别方法ꎬ在整个识别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判识作用ꎮ煤岩煤质组分判别法㊁特征微量元素判别法㊁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判别法用到的参数都与成煤泥炭沼泽的潮湿与干旱㊁氧化还原条件有直接的对应关系ꎻ一维连续小波变换判别法是分析测井数据进行 相似 数据段划分ꎬ为间接判别法ꎻ米兰科维奇旋回判别法则是通过识别巨厚煤层中包含水进水退旋回的厚度和个数来验证上述4种识别方法的结果ꎮ研究发现不同判别方法对间断面的敏感程度不同ꎬ为了更加准确地描述间断面的可靠性ꎬ可给各种判别方法进行了权重赋值ꎮ对于某个沉积间断面ꎬ能识别出沉积断面的方法ꎬ计1分ꎬ识别不出的计0分ꎬ各种方法的得分乘以权重后求和ꎬ满分为100分ꎬ得分越高ꎬ说明这个沉积间断面存在的可靠性越大ꎮ彬煤田延安组4号煤层中各沉积间断面的得分均较高ꎬ说明其可信度较高(表1)ꎮ162018年第2期煤炭科学技术第46卷4㊀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的成因模式滨岸地带是有利的聚煤地带ꎬ不同部位的成煤特征不同ꎮ滨岸带发育的煤层ꎬ向陆地方向煤层逐渐变薄㊁尖灭ꎬ向水体加深方向ꎬ煤层逐渐分叉㊁变薄㊁尖灭ꎬ只有在适宜的部位才能长期聚煤ꎬ发育厚度巨大的煤层ꎮ煤层的横向延深㊁分叉㊁尖灭等ꎬ是由成煤环境水体条件的变化引起的ꎮ如图6所示ꎮ图6㊀滨岸斜坡带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的成因模式Fig.6㊀GeneticmodeofsedimentaryhiatalsurfaceswithinultrathickcoalseamofonshoreslopeA㊁B㊁C示意了滨岸带不同部位ꎬ随着水体的进退ꎬ煤层与间断面(夹矸)的发育情况ꎮ图6中水进间断面代表了某个时期水位上升到最大ꎬ泥炭沼泽向左侧迁移ꎬ左侧部位(A)泥炭沼泽向岸扩大ꎬ仍然发育煤层ꎻ右侧部位(C)的泥炭沼泽水体加深ꎬ甚至被较深水覆盖而发育非煤沉积ꎻ中间部位(B部位)虽然水体深度发生变化ꎬ仍为泥炭沼泽环境ꎬ仍然发育煤层ꎮ图6中水退间断面代表了某个时期水位下降到最低ꎬ泥炭沼泽环境向右侧迁移ꎻ左侧部位(A)泥炭沼泽因水体变浅而被粗碎屑沉积替代ꎬ或者泥炭暴露发生氧化分解甚至遭受剥蚀ꎻ右侧部位(C)泥炭沼泽发育范围明显扩大ꎬ成煤范围明显向水域方向扩张ꎻ中间部位(B部位)虽然水体深度发生变化ꎬ仍为泥炭沼泽环境ꎬ仍然发育煤层ꎮ可见ꎬ在水进㊁水退过程中ꎬA和C部位的成煤作用都可能被中断ꎬ而B部位一直处于成煤环境ꎬ进而发育了巨厚煤层ꎮ5㊀结㊀㊀语巨厚煤层内部存在不同类型的沉积间断面ꎬ巨厚煤层的形成是由多个单煤层和间断面组成的复合体ꎬ每个单煤层代表一期连续沉积的古泥炭沼泽ꎻ古泥炭沼泽间的演化则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沉积间断面ꎮ煤岩煤质分析㊁微量元素分析㊁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分析㊁测井数据一维连续小波变换㊁测井数据米兰科维奇旋回分析等方法均可以从一定的角度识别巨厚煤层中的沉积间断面ꎻ采用多种方法分别识别巨厚煤层内部的沉积间断面ꎬ并对各种方法给予相应的权重和赋值ꎬ可以定量化的描述了各沉积间断面识别结果的准确性ꎮ通过巨厚煤层内部米兰科维奇旋回的识别ꎬ从成因本质上找出了沉积间断面发育的控制因素ꎬ认为偏心率周期是控制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发育的 源头 ꎬ大幅提高了沉积间断面识别结果的可信度ꎮ在此基础上ꎬ提出了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的成因模式ꎮ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杨㊀起ꎬ韩德馨.中国煤田地质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ꎬ1979.[2]㊀胡社荣ꎬ蔺丽娜ꎬ黄㊀灿ꎬ等.超厚煤层分布与成因模式[J].中国煤炭地质ꎬ2011ꎬ13(1):1-5.26王东东等:巨厚煤层沉积间断面的综合判别方法与成因模式2018年第2期HUSherongꎬLINLinaꎬHUANGCanꎬetal.Distributionandgeneticmodelofsuperthickcoalseam[J].CoalGeologyofChinaꎬ2011ꎬ3(1):1-5.[3]㊀李增学.煤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ꎬ2009. [4]㊀MCCABEPJ.Depositionalmodelsofcoalandcoal-bearingstrata[C].RahamaniRAꎬFloresRM.SedimentologyofCoalandCoal-bearingSequencesꎬ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SedimentologistsꎬSpecialPublicationꎬ1984:13-42.[5]㊀邵龙义ꎬ吕景高ꎬ张文龙ꎬ等.青海哆嗦公马矿区中侏罗统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J].煤炭科学技术ꎬ2017ꎬ45(1):180-188.SHAOLongyiꎬLYUJinggaoꎬZHANGWenlongꎬetal.SedimentaryenvironmentsandcoalaccumulationlawofmiddleJurassicinDuo ̄suogongmaMiningAreaofQinghai[J].CoalScienceandTechnolo ̄gyꎬ2017ꎬ45(1):180-188.[6]㊀ZARITSKYRV.Onthicknessdecreaseofparentsubstanceofcoal[C]//Proceedingsofthe7thInternationalCongressonCarbonif ̄erousStratigraphyandGeologyꎬComptesRendusꎬ4:Frefeld.West ̄falen:GeologischesLandesamtNordrheinꎬ1975:393-396. [7]㊀THOMASARꎬANNAWL.ThicknesschangeinvolvedinthepeattocoaltransformationforabituminouscoalofCretaceousageinCentralUtah[J].JournalofSedimentaryPetrologyꎬ1980ꎬ50(3):987-992.[8]㊀NADONGC.Magnitudeandtimingofpeat-to-coalcompaction[J].Geologyꎬ1998ꎬ26(8):727-730.[9]㊀RUENIGEF.OligotrophicforestedwetlandsinBorneo[J]//LugoAEꎬBrinsonMꎬBrownSꎬetalꎬEcosystemsoftheWorldꎬForestedWetlands:AmsterdamꎬElsevierꎬ1990ꎬ15:299-344.[10]㊀JERRETTRMꎬDAVIESRCꎬHODGSONDMꎬetal.Thesignifi ̄canceofhiatalsurfacesincoalseams[J].JournaloftheGeologicalSocietyꎬLondonꎬ2011ꎬ168:629-632.[11]㊀SHEARERJCꎬSTAUBJRꎬMOORETA.Theconundrumofcoalbedthickness:atheoryforstackedmiresequences[J].JournalofGeologyꎬ1994ꎬ102(5):11-617.[12]㊀王国力ꎬ张启林ꎬ马㊀珂.华亭煤产地含煤岩系成因地层分析及主煤层成因[J].沉积学报ꎬ1995ꎬ13(4)ꎬ55-63.WANGGuoliꎬZHANGQilinꎬMAKe.GeneticstratigraphyanalysisofthecoalmeasureandgenesisofthemaincoalseaminHuatingCoal-productingArea[J].ActaSedimentologicaSinicaꎬ1995ꎬ13(4)ꎬ55-63.[13]㊀李㊀晶ꎬ庄新国ꎬ周继兵ꎬ等.新疆准东煤田西山窑组特厚煤层煤相特征及水进水退含煤旋回的判别[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ꎬ2012ꎬ42(S2):104-115.LIJingꎬZHUANGXinguoꎬZHOUJibingꎬetal.Coalfaciescharac ̄teristicandidentificationoftransgressiveregressivecoal-bearingcyclesinathickcoalseamofXishanyaoformationineasternJunggarCoalfieldꎬXinjiang[J].JournalofJilinUniversity:EarthScienceEditionꎬ2012ꎬ42(S2):104-115.[14]㊀庄㊀军.鄂尔多斯盆地南部特厚煤层形成条件[J].煤田地质与勘探ꎬ1995ꎬ23(1):9-13.ZHUANGJun.Formationconditionsofextra-thickcoalseaminsouthernOrdosBasin[J].CoalGeology&Explorationꎬ1995ꎬ23(1):9-13.[15]㊀庄㊀军ꎬ吴景钧.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早中侏罗系聚煤特征与煤的综合利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ꎬ1996.[16]㊀苗淑娟.内蒙古固阳含煤层中生代地层及古生物[M].北京:地质出版社ꎬ1982.[17]㊀HARRISTM.ALitassic-RhaeticflorainSouthWales[J].Pro ̄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ꎬ1957ꎬ147(9):289-308.[18]㊀VAKHRAMEEVVA.RangeandPaleontologyofMesozoiccon ̄lfersꎬCheirilepidiaceae[J].PaleontologicalJournalꎬ1970ꎬ70(1):19-34.[19]㊀段宗怀.Classopollis花粉及其古气候意义[J].煤田地质与勘探ꎬ1991ꎬ19(6):14-21.DUANZonghuai.Classopollispollenanditspaleoclimatemeaning[J].CoalGeologyandExplorationꎬ1991ꎬ19(6):14-21. [20]㊀钱丽君ꎬ吴景钧.陕西北部侏罗统系孢子花粉组合:陕西北部侏罗纪含煤地层及聚煤特征[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ꎬ1987.[21]㊀鲁㊀静ꎬ杨敏芳ꎬ邵龙义ꎬ等.陆相盆地古气候变化与环境演化㊁聚煤作用[J].煤炭学报ꎬ2016ꎬ41(7):1788-1797.LUJingꎬYANGMinfangꎬSHAOLongyiꎬetal.Paleoclimatechangeꎬenvironmentalevolutionandcoalaccumulationinconti ̄nentalbasins[J].JournalofChinaCoalSocietyꎬ2016ꎬ41(7):1788-1797.[22]㊀STACHE.Stach stextbookofCoalpetrology[M].3rdEdition.Beijing:ChinaCoalIndustryPublishingHouseꎬ1990. [23]㊀王㊀梁ꎬ贾丽琼.微量元素比值在地质学中应用简介[J].内江科技ꎬ2011(11):129-130.WANGLiangꎬJIALiqiong.Briefintroductionofapplicationoftraceelementratioingeology[J].NeijiangScienceandTechnolo ̄gyꎬ2011(11):129-130.[24]㊀陆青锋ꎬ吴士豪ꎬ秦身钧ꎬ等.贵州盘县矿区煤中伴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J].煤炭科学技术ꎬ2017ꎬ45(10):169-176.LUQingfengꎬWUShihaoꎬQINShenjunꎬetal.GeochemicalfeaturesofassociatedelementsincoalfromPanxianMinefieldofGuizhou[J].CoalScienceandTechnologyꎬ2017ꎬ45(10):169-176. [25]㊀刘英俊ꎬ曹励明ꎬ李兆麟ꎬ等.元素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ꎬ1984.[26]㊀常华进ꎬ储雪蕾ꎬ冯连君.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对古海洋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J].地质论评ꎬ2009ꎬ55(1):91-96.CHANGHuajinꎬCHUXueleiꎬFENGLianjun.Significanceofredoxsensitivetraceelementsinmarinesedimentaryenvironment[J].GeologicalReviewꎬ2009ꎬ55(1):91-96.[27]㊀王㊀谋ꎬ李㊀勇ꎬ黄润秋ꎬ等.青藏高原腹地植物碳同位素组成对环境条件的响应[J].山地学报ꎬ2005ꎬ23(3):274-279.WANGMoꎬLIYongꎬHUANGRunqiuꎬetal.Theresponseofplantcarbonisotopecompositiontoenvironmentalconditionsinthehin ̄terlandofQinghaiTibetPlateau[J].MountainResearchꎬ2005ꎬ23(3):274-279.[28]㊀STUIVERMꎬBRAZIUNASFT.Treecellulose13C/12Cisotoperatiosandclimaticchange[J].Natureꎬ1987ꎬ328:58-60.36。
乌达煤田煤层自燃动态变化和产生原因
治 理 及 其 对 其 他 矿 区 的火 灾 治 理 提 供 了 参 考 或 借 鉴 。
关 键 词 :乌 达 煤 田 ;煤 自燃 原 因 ;煤 火 燃烧 动 态 变 化 ;治 理 期 再 生 煤 火
中 图分 类 号 :P 6 1 8 .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4 — 4 0 5 1 ( 2 0 1 3 ) 0 2 0 1 0 1 — 0 3
( 1 . 中国矿 业 大 学 ( 北 京)地球 科 学与 测绘 工程 学 院 ,北 京 1 0 0 0 8 3 ; 2 .神 华地 质勘 查 有 限责任公 司 ,北 京 1 0 0 0 1 1 )
摘 要 :通 过对 乌 达 煤 田煤 火 燃 烧 历 史 和 燃 烧 面 积 的 动 态 变 化 分 析 , 划 分 出 了 煤 火 产 生 和 治 理 的 四
个 阶段 : 1 9 6 1 ~1 9 8 0年 , 煤 炭 开采 遗 留 煤 井 下 自燃 为 主 阶 段 ; 1 9 8 0 ~2 0 0 6年 , 小 煤 窑 滥 采 和 忽 视 煤 火 治 理 导 致 煤 火 蔓 延 阶段 ; 2 0 0 6  ̄2 0 0 9 年, 煤 火不恰当治理导致 再生煤 火 , 煤火更 加扩张 阶段 , 和2 0 0 9年 至 目前 的 再 次 煤 火 治 理 取 得 突破 性 进 展 的 阶 段 。在 此 基 础 上 , 探讨 了 煤 火 产 生 的 四 大 原 因 : 开 采 遗 留 煤 和 煤 柱 煤 自然 氧 化 , 瓦斯 爆 炸 着 火 , 小 煤 窑 开 采 引 发 煤 火 和 煤 火 治 理 期 发 生 再 生 煤 火 。这 一 研 究 对 乌 达 煤 田 的煤 火
W ANG Ha o — s e n , H U S h e — r o n g , DU Ti n g ,XU J i a — s h a n , W ANG E n - ma n ,CHEN P e i - k e ,XI J i n
浅议影响煤层分布和煤层厚度及煤质的沉积因素
浅议影响煤层分布和煤层厚度及煤质的沉积因素
李鹏然
【期刊名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年(卷),期】2009(019)033
【摘要】从蓄水盆地的水位和水深变化、聚煤地段的地形起伏、差异压实效应、溢岸沉积作用、水系改道、海相顶板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影响煤层分布、煤层厚度及煤质的沉积因素.
【总页数】2页(P219-220)
【作者】李鹏然
【作者单位】忻州市煤田地质勘探队,山西忻州,0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2
【相关文献】
1.云南镇雄矿区煤层沉积特征及厚度影响因素分析 [J], 付登文
2.沁水煤田东缘15煤层厚度、煤质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J], 肖武权
3.影响煤矿接续资源勘查区组沉积环境和煤层厚度变化的因素分析 [J], 唐清敏
4.阳泉矿区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及其对煤层厚度分布控制 [J], 焦希颖;王一
5.邯邢煤田陶庄矿区山西组煤层厚度及煤质特征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J], 程昭斌;申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厚煤层成因机制研究进展
超厚煤层成因机制研究进展王东东;邵龙义;刘海燕;邵凯;于得明;刘炳强【摘要】为了研究超厚煤层(厚度大于40 m)的形成机制,许多煤地质学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传统的煤地质学理论认为,泥炭沼泽水面上升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长期处于均衡补偿状态便可以形成厚煤层,甚至厚度达数百米.将这些厚煤层按照一定的压缩比例恢复成泥炭厚度,则可达数千米;然而现今见到的单层泥炭厚度最厚不超过20 m;这种超厚煤层成因解释势必造成古代和现代泥炭堆积之间的巨大矛盾.异地堆积成因模式,从泥炭(煤)再搬运的角度解释了一些超厚煤层的成因,这些超厚煤层大都发育在断陷盆地内;多煤层叠加成因模式,从多期泥炭沼泽演化、泥炭层叠加的角度解释了一些超厚煤层的成因,这些超厚煤层大都发育在坳陷盆地内.这些模式可以用将今论古的思想解释现代和古代的泥炭沼泽发育特征的一致性.一个超厚煤层的形成,也可能是一种或多种成因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是否存在其他的成因模式,上述成因模式发育的控制因素和作用机理,如何准确而深入的挖掘超厚煤层内部蕴含的丰富地质信息,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6(041)006【总页数】11页(P1487-1497)【关键词】超厚煤层;均衡补偿;异地堆积;多煤层叠加;层内间断面;成因机制【作者】王东东;邵龙义;刘海燕;邵凯;于得明;刘炳强【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陕西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119;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王东东,邵龙义,刘海燕,等.超厚煤层成因机制研究进展[J].煤炭学报,2016,41(6):1487-1497.doi:10.13225/j.cnki.jccs.2015.1353Wang Dongdong,Shao Longyi,Liu Haiyan,et al.Research progress in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super-thick coal seam[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6,41(6):1487-1497.doi:10.13225/j.cnki.jccs.2015.1353煤层是一种常见的固体能源,也是一种敏感的沉积物,煤的形成是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构造等诸多地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成煤用过程中,成煤地质条件在煤层中或多或少的留下一些痕迹,特别是厚度较大的煤层,其中蕴含的成煤期地质信息更为丰富[1-2]。
陆相断陷盆地超厚煤层异地堆积的新模式
陆相断陷盆地超厚煤层异地堆积的新模式吴冲龙;李绍虎;王根发;罗映娟【期刊名称】《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年(卷),期】2003(28)3【摘要】在云南先锋盆地和小龙潭盆地的超厚煤层中 ,有丰富的异地成因的沉积学标志 .这些成因标志揭示了 2种新的异地堆积亚模式 ,即“先锋亚模式”和“小龙潭亚模式” .其中,“先锋亚模式”可归纳为“湖相植物碎屑扇三角洲 -水下重力流二次堆积” ;“小龙潭亚模式”可归纳为“湖相植物碎屑三角洲 -水下重力流二次堆积” .综合这 2种亚模式及笔者原先所建立的“阜新亚模式”和“抚顺亚模式” ,可以进一步概括出完整的中国中、新生代内陆断陷盆地超厚煤层的“异地 -微异地二次湖泊复合堆积模式” ,即“腐植型植物碎屑河流远源搬运→植物碎屑扇三角洲或植物碎屑三角洲沉积 +湖泊漂浮异地植物碎屑沉积 +湖滨沼泽泥炭微异地堆积+湖泊原地藻类泥炭原地堆积 +泥质碎屑或砂质碎屑或生物壳屑沉积→洪水、弱风暴流或水下重力流的混合和搬运作用→植物碎屑与无机碎屑的机械分异和再沉积” .【总页数】8页(P289-296)【关键词】陆相断陷盆地;超厚煤层;云南;先锋盆地;沉积学标志;异地堆积亚模式;小龙潭盆地;新生代;聚煤模式;中生代【作者】吴冲龙;李绍虎;王根发;罗映娟【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相关文献】1.陆相断陷湖盆复式叠合油气成藏与优势相富集新模式——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 [J], 周立宏;肖敦清;蒲秀刚;李洪香2.陆相断陷盆地断-拗转换体系与地层超覆油藏"T-S"控藏模式——以济阳坳陷第三系为例 [J], 宋国奇3.法国、中国断陷盆地厚煤层堆积机制分析 [J],4.法国,中国断陷盆地厚煤层堆积机制分析 [J], 王华;Courel,L5.陆相断陷盆地超厚煤层异地成因的探讨 [J], 吴冲龙;王根发;李绍虎;周江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陆相断陷盆地超厚煤层异地成因的探讨
陆相断陷盆地超厚煤层异地成因的探讨
吴冲龙;王根发;李绍虎;周江羽
【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
【年(卷),期】1996(15)2
【摘要】目前国内外有关煤层成园模式的研究较为薄弱,我国许多中、小型断陷盆地中所特有的超厚煤层至今成因不明。
笔者如实地将煤层作为沉积体看待,深入到煤层中去考察和分析其各种成因标志,将它与煤层顶、底板的成因标志分析结合起来,并且通过聚煤期的盆地构造一沉积演化研究、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和成煤物质堆积的动力学物理模拟来确定煤层形成机制,在大量实际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地—亚原地—原地混合堆积模式";介绍了这方面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并且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总页数】5页(P63-67)
【关键词】陆相断陷盆地;超厚煤层;聚煤模式;异地堆积;异地--原地混合堆积;成因【作者】吴冲龙;王根发;李绍虎;周江羽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
【相关文献】
1.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近海陆架盆地CO2成因类型 [J], 何家雄;夏斌;张树林;孙东山;刘宝明
2.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及近海陆架盆地CO2成因判识与运聚规律研究 [J], 何家雄;夏斌;王志欣;刘宝明;孙东山
3.先锋盆地超厚优质煤层的异地成因模式 [J], 吴冲龙;李绍虎;王根发;刘刚;孔春芳
4.陆相断陷盆地断-拗转换体系与地层超覆油藏"T-S"控藏模式——以济阳坳陷第三系为例 [J], 宋国奇
5.陆相断陷盆地超厚煤层异地堆积的新模式 [J], 吴冲龙;李绍虎;王根发;罗映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胡襄煤田煤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胡襄煤田煤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张小东;王思科;张硕;苗书雷;李文前【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3【摘要】根据河南胡襄煤田勘探钻孔资料,对煤层的稳定性和煤厚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区内二1煤层可采性指数为0.81,厚度变异系数为39%,属较稳定的全区大部可采的中厚-厚煤层;二2煤层可采性指数为1,厚度变异系数为11%,属稳定的全区可采的中厚-厚煤层;区内煤层厚度呈现东部厚西部薄的分布特征,局部出现无煤带或薄煤带;影响煤厚变化的因素主要为成煤时期地壳的不均匀沉降、成煤后期的古河流冲刷与断裂构造破坏作用.【总页数】6页(P321-326)【作者】张小东;王思科;张硕;苗书雷;李文前【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中原经济区煤层(页岩)气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第四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商丘476000;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第四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商丘47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相关文献】1.豫西新安煤田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J], 高荣斌;贺志强;来争武;吕保民;张俊伟;刘世忠;王恩营2.孙疃煤矿82采区下石盒子组主采煤层厚度变化特征及r地质控制因素 [J], 任泽强;何金先;董守华;吴泓辰;张晓丽;周逃涛;王爱宽;师帅3.山西省宁武煤田朔南详查区4号煤层厚度变化控制因素 [J], 李尧4.沁水煤田羊头崖详查区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 [J], 刘润斌5.甜水堡矿区煤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地质控制因素 [J], 马永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北侏罗系煤成油研究中的煤田地质学方法
西北侏罗系煤成油研究中的煤田地质学方法
胡社荣;侯慧敏;吴因业;罗平
【期刊名称】《石油学报》
【年(卷),期】1997(18)4
【摘要】运用煤田地质学方法分析、研究了西北侏罗系盆地的煤沼沉积环境演化
类型(以下简称煤沼演化类型),划分出:①没有发育湖相建造;②含煤建造上覆缺失湖相建造;③具有完整湖平面变化旋四层序的三种煤沼演化类型;研究了西北侏罗系含煤盆地,尤其是第二和第三煤沼演化类型的煤显微组分组成和烃源岩的成熟度特征。
根据西北侏罗系含煤盆地煤成油田形成和分布规律,依据煤沼演化类型、盆地沉积构造背景、有机岩组成特征等条件,提出了天山及其以北和塔里木周缘和祁连山两侧山前的前陆盆地等同沉积构造活动性较强的盆地是西北侏罗系煤成油勘探的有利区域,发育第一和第二煤沼演化类型的盆地及其伊犁和三塘湖盆地没有找到煤成油田的可能的看法。
【总页数】5页(P14-18)
【关键词】煤成油;盆地;侏罗系;煤田地质学;油气勘探
【作者】胡社荣;侯慧敏;吴因业;罗平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地质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8
【相关文献】
1.织纳煤田红梅煤矿煤中硫分特征及其成煤环境研究 [J], 李碧;徐阳东;汤立方
2.煤和煤系中微生物量对煤成油的影响和作用——研究现状与进展 [J], 胡社荣;方家虎;潘响亮;郝多虎
3.预防底板突水的目的含水层水文地质试验研究--鲁中煤田下组煤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方法 [J], 马培智
4.用光学方法研究煤成油岩石学标志 [J], 魏辉;姚素平
5.煤液化油中碱性氮化物的分析方法及分布研究 [J], 李延红;姜元博;孙策;邹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引言从煤炭开采的角度,可采煤层的厚度可分为5个厚度级:煤厚0.3~0.5m 为极薄煤层;0.5~1.3m 为薄煤层;1.3~3.5m 为中厚煤层;3.5~8.0m 为厚煤层;大于8m 的为巨厚煤层[1]。
然而,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盆地的煤层总厚700多m ,单层煤厚230m ;加拿大哈溪煤田二号露天区煤厚510m ;我国胜利煤田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6煤层厚244.7m ,三个煤层在聚煤中心区近于合并,煤层最厚处达320.65m ;我国吐哈盆地沙尔湖坳陷西山窑组总煤厚301m ,单层煤厚217.4m 。
有人将单层煤厚度超过60m 的称之为超厚煤层[2],也有人将40m 作为超厚煤层的起点[3]。
石炭纪至新近纪,各纪都有煤层厚度超过40m 的超厚煤层发育。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煤层的成因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巨厚煤层的成因,提出了多种成因模式。
研究这类超厚煤层的成因,对于盆地内煤炭资源的勘探与开采,乃至于煤田地质学理论与聚煤规律学说皆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世界单层煤厚度大于40m 的煤田(矿区)的情况与其成因模式作一简单阐述。
1世界超厚煤层分布自石炭纪以来至新近纪,世界上煤层单层厚度超过40m 的煤田或煤矿区的一些简要情况如表1所示[1~15]。
从超厚煤层的分布规律来看,古近-新近纪是超厚煤层发育最多的时代。
2超厚煤层成因关于煤层的成因,有“原地堆积”和“异地堆积”之说;在解释厚煤层形成的原因时,也经历了含煤地层“旋回说”到运用“层序地层学”解释煤层成因的阶段。
对于厚度大于8m 的巨厚煤层,尤其是煤层单层厚度大于40m 的超厚煤层,其成因研究文献较少。
作者简介:胡社荣,男,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收稿日期:2011-01-05责任编辑:唐锦秀超厚煤层分布与成因模式胡社荣1,蔺丽娜1,2,黄灿1,彭纪超1,陈大野1,郝国强1(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00083;2.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摘要:煤厚的分级主要是从煤炭开采的角度来确定的,大于8m 的厚煤层一概以巨厚煤层来称之。
世界上,煤层总厚最大的是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盆地,总厚达到700多米;加拿大哈溪煤田二号露天区则为单层煤厚最大的矿区,煤厚达510m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胜利煤田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单层(6煤层)厚达244.7m ,总煤厚达320.65m 。
从沉积、层序地层与构造诸角度出发,依据现代泥炭堆积与阴沉木堆积等现象进行厚煤层的成因研究,对异地成煤及一些超厚煤层的成因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初步评价。
关键词:超厚煤层;单层煤厚;累计煤层总厚;成因模式中图分类号:P618.11文献标识码:ADistribution and Genetic Model of Extra-thick Coal Seams Hu Sherong 1,Lin Lina 1,2,Huang Can 1,Chen Daye 1and Hao Guoqiang 1(1.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2.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29)Abstr act:Coal thickness gradation is mainly from coal mining point of view,thick coal seams thicker than 8m have a general designation of extra-thick coal seam.The Gippsland Basin in Australia has thickest total thickness of coal seams in the world;it can be 700m more as high.The No.2surface coalmine,Hat Creek coalfield,Canada is the mine area with largest single seam thickness of 510m.The Shengli East No.2surface coalmine,Shengli coalfield,Inner Mongolia,China has single seam (No.6coal seam)thickness of 244.7m,total coal thickness 320.65m.Start from deposition,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structural points of view,based on modern peat and buried wood accumulations carried out thick coal seam genetic study.Finally the paper has introduced and preliminarily assessed allochthonous coal-forming and some extra-thick genetic models.Keywords:extra-thick;single coal seam thickness;accumulated total coal seam thickness;genetic model中国煤炭地质COAL GEOLOGY OF CHINAVol.23No.01Jan .2010第23卷1期2011年1月文章编号:1674-1803(2011)01-0001-05doi :10.3969/j.issn.1674-1803.2011.01.01第23卷中国煤炭地质表1超厚煤层煤田资料Table 1Data sheet of extra-thick coal seam coalfields国家煤田或矿区地质时代煤层煤种苏联爱基巴斯杜斯煤田C 1卡拉干达组下部的一个复煤层组,厚180~260m 。
其中有4个煤层,由上而下,一煤平均厚22m ,二煤平均厚32m ,三煤平均厚83~92m ,四煤平均厚16m 。
肥煤、气肥煤法国Cevennes 盆地C 2主煤层(Sans-Nom 煤层)最厚达40m 。
法国Montceau 盆地C 220层煤层,第Ⅰ号煤层最厚达100m 。
苏联通古斯煤田西南部科库伊矿区P 1可采煤层25层,最上部的厚煤层厚度达60~70m 。
气煤(局部达肥煤)苏联齐良宾煤田科尔金矿区T 3矿区南翼浅部煤厚200m ,沿倾向分2层,上层厚50~60m ,下层厚100~150m ,向北煤层分为14-17可采煤层,每层厚1~12m 。
褐煤-烟煤过渡阶段苏联图尔干煤田库什穆隆矿区J 12个含煤组,下部称库什穆隆含煤组,上部称杜兹巴含煤组,共含煤19层,主要煤层是下厚煤层,厚10~50m ,上厚煤层7~30m ,煤层间距10~80m ,均在库什穆隆组内。
褐煤苏联图尔干煤田埃金萨矿区J 1库什穆隆组含15层可采煤层。
南部主要可采的厚煤层,平均厚70m ,向北部分岔成厚5~6m 的煤分层。
厚煤层之下还有3层透镜状的煤,个别地方厚度达15~17m 。
褐煤中国鄂尔多斯盆地华亭砚峡井田J 2延安组4煤层,最厚90.13m ,平均51.5m 。
不粘煤中国鄂尔多斯盆地彬长矿区J 2延安组4煤层,最厚42.24m ,平均25m 。
不粘煤苏联麦库边煤田南翼库利矿区绍普蒂J 2绍普蒂库利含煤亚组有4层煤。
由上而下,一煤厚21~56m (纯煤厚15~40m ),沿倾向煤层分岔并增厚到128m ;二煤近地表厚5~26m (纯煤厚4~17m ),沿倾向分岔并增厚到72m ;三~四煤厚24~40m ;五煤厚3~6m 。
相应各层纯煤厚4~14m 和3~5m 。
褐煤中国吐哈盆地沙尔湖坳陷J 2西山窑组含煤25层,单层煤厚217.4m ,总厚301m 。
褐煤-长焰煤苏联中亚安格连矿区J下煤层结构简单,厚25~30m ,上煤层结构复杂,煤和粘土呈透镜状互层,纯煤厚6~7m 。
整个复杂结构煤层厚40m ,在向斜的东翼和西翼厚度分别达60m 和100m ,南翼减薄到5m 。
褐煤苏联J 2侏罗纪含煤地层分上下2个煤组,特厚煤层位于上煤组,煤厚35~75m (平均厚55m ),结构简单褐煤J 2上煤层厚达57m ,沿走向长30km 。
褐煤J 21层煤,称鲍罗金煤层,厚34~43m ,结构简单褐煤中国胜利煤田胜利东二号露天矿J 3-K 16煤层厚达244.7m ,3个煤层在聚煤中心区近于合并,总的煤层厚度最厚达320.65m 。
褐煤美国泡德河含煤盆地E 1-E 2古新世尤尼恩堡组的一层怀俄达克-安德森煤层,厚15~30m 。
始新世瓦沙溪组的一层希里煤层,局部厚70m 。
褐煤苏联远东比金煤田E 有18层煤,南部一层煤厚70m 。
褐煤中国抚顺煤田E 可采煤层4-6层,主煤层最厚可达195m ,一般55m 左右,单层最厚70m 。
褐煤东德哈勒-莱比锡含煤区E 2下煤层有2个分层,煤层由<3m 到50m ,上煤层厚25m ,其上还有厚0.5~1.2m 的薄煤层。
褐煤澳大利亚拉特罗布谷含煤区E 22-N 12拉特罗布谷群分3个含煤组。
由下而上为:①特拉拉贡组:含2层煤,下部的二煤最大厚度70m ,上部一煤厚120m ;②莫韦尔组:为1个厚煤层组,最厚230m (有的报道煤厚300m );③亚卢恩层:主要煤层厚97m 。
褐煤捷克索科洛夫煤田E 3-N 1煤厚65m,向东北分为3个分层,各厚4~12m 、6m 和20~30m 。
褐煤(烛煤)Cr69%~73%加拿大哈溪煤田E 2一号露天区煤厚150~473m ;二号露天区煤厚510m 。
亚烟煤勘斯克—阿钦斯克煤田伊塔特矿区鲍戈托利矿区鲍罗金矿区澳大利亚格隆达利煤田N 1煤层最厚134m ,平均40m 。
褐煤西德下莱茵煤田N 1最大煤厚在维莱矿区达105m ,向南厚度变薄,向北和西北部分为3层,到荷兰境内尖灭。
褐煤波兰日托夫煤田杜洛夫矿区N 1主要煤层40~70m ,最厚达100m ,延展到东德厚度还有40~60m ,在一些地方其下还有煤层,厚6~30m 。
褐煤南斯拉夫哥伦巴尔煤田N 1煤厚约50m ,有2个分层,各分层厚度20~30m ,向西合并。
褐煤21期国家煤田或矿区地质年代煤层煤种苏联N 1一层煤,厚20~60m ,局部超过100m 。
褐煤N 1有4层煤。
由下而上,一煤厚3m ;二煤为复杂结构煤层,厚达100m (纯煤厚74m );三煤由3、12和5m 厚的三个煤分层组成;四煤有3~5个煤分层,厚7~80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