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专题复习教案:碳及其化合物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2218642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60.png)
3.小组合作,设计一项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要求实验方案合理、操作简便。学生需要将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整理成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上分享。
4.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碳及其化合物性质、反应及应用的小论文,字数在500字左右。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举例恰当。
-知识讲解: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实践操作: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提高实验技能。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采取分层次教学,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如PPT、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碳及其化合物研究领域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的学习,既有知识储备上的基础,也有认知发展上的需求。然而,由于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反应和应用较为复杂,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2022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第4章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第4讲碳硅及无机非金属材料讲义
![2022届高三化学高考备考一轮复习第4章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第4讲碳硅及无机非金属材料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cf83030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bc.png)
第4讲碳、硅及无机非金属材料[课程标准]1.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结合实例认识碳、硅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3.能借助国家关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药物开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分析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考点一碳及其重要化合物1.碳单质:存在形式有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足球烯等,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
[点拨] ①碳单质的结构不同导致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似。
②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2.碳的氧化物(CO、CO2)的比较CO CO2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溶解度小)毒性有毒(易结合血红蛋白)无毒(温室效应)化学性质还原性可燃性,还原氧化铁—氧化性—①与炽热的木炭反应②Mg在CO2中燃烧与水反应—CO2+H2O H2CO3与碱反应(石灰水) —Ca(OH)2+CO2===CaCO3↓+H2O(检验CO2)相互转化CO2C,△①O2;②CuO CO用途燃料、冶炼金属灭火、制汽水、植物肥料、化工原料等3.碳酸(H2CO3):弱酸、不稳定。
碳酸只能存在于水中,在水中与CO2共存,因此常把CO2+H2O当碳酸用。
4.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的比较正盐(CO2-3) 酸式盐(HCO-3) 溶解性只有钾、钠、铵盐可溶一般都可溶热稳定性正盐>酸式盐溶液(同浓度)pH(同温度)正盐>酸式盐相互转化CO2-3①CO2+H2O;②H+OH-HCO-31.(2021·济宁一模)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主创团队用石墨烯制作了-20 ℃能发热4 h的智能服饰;用铝合金管材和碳纤维制作了高2.35 m、重量仅为10 kg的熊猫木偶,向世界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第13讲 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案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4章 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 第13讲 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f21b5ef524ccbff02184e7.png)
第四章非金属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考纲解读] 1.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C、Si、Cl、S、N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13讲碳、硅及其重要化合物一、碳、硅单质1.单质的结构、存在形态、物理性质和用途2H 2O与浓HNO 3反应09 C +4HNO 3(浓)=====△CO 2↑+4NO 2↑+2H 2O4HF===SiF 4↑+2H 2↑3.硅的工业制法及提纯石英砂――→①焦炭高温粗硅――→②氯气加热SiCl 4――→③氢气高温高纯硅 反应①:01 SiO 2+C=====高温Si +2CO↑。
反应②:02 Si +2Cl 2=====△SiCl 4。
反应③:03 SiCl 4+2H 2=====高温Si +4HCl 。
二、碳、硅的氧化物 1.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01 无色气体,02 有毒,03 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①燃烧:2CO +O 2=====点燃2CO 2,04 淡蓝色火焰(空气中燃烧)。
②还原Fe 2O 3:05 Fe 2O 3+3CO=====高温2Fe +3CO 2(冶炼金属)。
2.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比较 物质二氧化硅二氧化碳结构01 空间网状结构,02 不存在单个分子03 存在单个CO 2分子主要物 理性质硬度04 大,熔、沸点05 高,常温下为06 固体,07 不溶于水熔、沸点08 低,常温下为气体,09 可溶于水 化①与水不反应10 CO 2+H 2OH 2CO 31.硅酸(H2SiO3)2.硅酸盐(1)硅酸盐是由硅、氧和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是构成地壳岩石的重要成分。
(2)硅酸盐组成的表示方法通常用二氧化硅和金属氧化物的组合形式表示硅酸盐的组成,如硅酸钠(Na2SiO3)可表示为Na2O·SiO2,长石(KAlSi3O8)可表示为01 K2O·Al2O3·6SiO2。
2022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学案
![2022化学第三单元自然界中的元素第1节碳的多样性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bc131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94.png)
第1节碳的多样性备考要点素养要求1.碳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2。
了解碳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认识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能从碳的多样性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2.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有关铝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考点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必备知识自主预诊知识梳理1.同素异形体由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互称同素异形体。
2。
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用短线连接).3。
碳的化学性质自我诊断1。
碳元素形成的单质硬度都很大吗?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12C、13C、14C是碳元素的三种同素异形体()(2)金刚石的硬度大,则C60的硬度也同样大()(3)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相同,化学性质相似()(4)碳常温下就能与浓硫酸剧烈反应()(5)水煤气的主要成分为CH4()(6)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无化学变化发生()关键能力考向突破考向多种多样的碳单质【典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碳元素的单质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B.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C。
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不属于化学变化D.C60是新发现的一种碳的化合物归纳总结1.碳的三种同素异形体的比较表续用途钻具、装饰品电极、润滑剂、耐火材料超导材料、生物方面有优异的性能2.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由碳元素组成的金刚石、石墨等混合,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但它们不是纯净物而是混合物。
3。
非金属元素单质,一般熔、沸点较低,硬度小,但金刚石等含碳元素单质,熔、沸点高,硬度大。
4。
碳在高温下有较强的还原性,能还原出比它更强的还原剂,如FeO+C CO↑+Fe,C+H2O(g)CO+H 2等。
对点演练能证明金刚石和石墨属于同素异形体的客观事实是()A。
两者都有较高的熔点B。
两者化学性质都很稳定C.等质量的金刚石、石墨完全燃烧后只得到等质量的二氧化碳D.两者都易导电考点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必备知识自主预诊知识梳理1.一氧化碳(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碳和碳的化合物 复习导学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 复习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3b2cd5a58da0116c174926.png)
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金刚石、石墨、C60的形态和用途及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
2.掌握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的化学性质。
3.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4.掌握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5、掌握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二、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一)、金刚石和石墨1、碳的单质:主要包括。
这些单质主要由于,因此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同一种元素既可以形成单质;也可形成纯净物;也可以形成混合物)2、金刚石(C)自然界中最硬的矿物质之一A、形态及性质:B、用途:。
3、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A、物理性质:一种深灰色的有金属光泽而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质软、有润滑性和导电性B、用途:。
4、活性炭与木炭:因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而且具有,能吸附色素、毒气、有异味的物质。
用于制糖工业食品工业和防毒面具等方面。
5、C60 一个分子中有60个碳原子,性质稳定。
(二)、碳的化学性质:1、常温下性质稳定用于木电线杆古代字画及书写档案材料2、可燃性作燃料C+O2 (充分燃烧) 2C+O2 (不充分燃烧)3、还原性冶炼金属 C + 2CuO(置换反应)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产生的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
C在反应中得到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是剂,具有还原性。
CuO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是剂。
具有氧化性。
小结:还原剂:夺去氧元素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得到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元素的物质,具有氧化性。
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
(三)、一氧化碳: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可燃性2CO+O2还原性CO+CuO毒性(煤气中毒)(四)、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A:一般情况下B: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与石灰水的反应:CO2+Ca(OH)2=3、二氧化碳的制法:A、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煅烧石灰石:CaCO3B、实验室制法:a、药品:b、原理:CaCO3 + 2HCl =c、反应装置(固液常温型)d、步骤:连→查→装→定→收(装:先固后液)e、二氧化碳的收集:4、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
高中化学碳的特征教案
![高中化学碳的特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693732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9.png)
高中化学碳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碳的化学性质;
2. 掌握碳的物理性质;
3. 能够区分碳的同素异形体。
教学重点:
1. 碳的化学性质;
2. 碳的同素异形体。
教学难点:
1. 掌握碳同素异形体的区分方法;
2. 理解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仪器:试管、火石、火柴等;
2. 实验试剂:碳粉、木炭、石墨等;
3. PPT或教材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碳的不同形态和应用领域,引发学生对碳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碳的物理性质和同素异形体(15分钟)
1. 讲解碳的物理性质,包括石墨的六角形结构、钻石的密堆结构等;
2. 讲解碳的同素异形体,如石墨、金刚石等的区别。
三、进行实验观察(20分钟)
1. 实验一:用火石和火柴点燃碳粉、木炭和石墨,观察它们的燃烧情况;
2. 实验二:用试管和灯芯绒加热石墨,观察其性质变化。
四、讨论总结(10分钟)
和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碳的化学性质和同素异形体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总结碳的同素异形体特点,列举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馈: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纠正错误和巩固知识点。
教学延伸:
邀请专家进行碳的应用领域讲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深度。
教学结束。
碳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碳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700fa2cf12d2af90342e624.png)
碳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案 考点突破1、碳的单质和碳的氧化物2、CO 2、CO 32-、HCO 3-之间的相互转化3、Na 2CO 3、NaHCO 3的性质及转化关系4、碳酸盐性质的一般规律 夯基固本 一、碳族元素碳族元素: 6C 14Si 32Ge 50Sn 82PbIV A碳 硅 锗 锡 铅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吸引电子的能力依次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最外层都有4个电子,既可以失电子又可以得电子,是最容易形成共价化合物的族。
常见化合价有-4,0,+2,+4。
碳族元素特点:1、形成化合物最多的一族;2、单质晶体类型最多的一族: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过渡晶体;3、易形成共价化合物一族;4、半导体比较集中的一族;5、无机非金属材料比较集中的一族 碳的主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CO 2CaC 2CO Na 2CO 3CH 4CNaHCO 3CaCO 3H 2CO 3二、碳单质及其氧化物1、碳单质(有多种同素异形体)结构:碳的同素异形体物理性质比较化学性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a. 较强的还原性(加热或点燃)与O2;H2O;HNO3;CuO等的反应b.较弱的氧化性:C +Si ==SiC(金刚砂)还原性:Si>C2、碳的氧化物性质比较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无色无味难溶于水无色无味可溶于水的气体。
的剧毒气体。
类属:不成盐氧化物类属:酸性氧化物CO2+2OH-==CO32-+H2OCO2+Na2O==Na2CO3价态:较强还原性价态:较弱的氧化性CO+CuO==CO2+Cu CO2+2Mg==C+2MgOCO+FeO==CO2+Fe CO2 + C == 2CO 用途:燃料、还原剂、化工原料用途:灭火剂、致冷剂、人工降雨、饮料、制纯碱、尿素实验室制法3、含氧酸及盐碳酸碳酸盐酸式碳酸盐主要物只存在于水溶液中大多不溶于水的固体大多溶于水的固体理性质主要化酸性(二元弱酸) 与酸反应与酸反应与碱反应学性质受热分解受热分解受热分解规律:1、稳定性(多元弱酸)正盐>酸式盐>酸2、溶解度酸式盐>正盐特例:溶解度Na2CO3>NaHCO3【讨论】工业上如何制取CO和CO2?焦炭通过高温水蒸气煅烧石灰石【讨论】请写出以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长时间煮沸小苏打溶液2、苏打溶液中慢慢滴入少量稀盐酸3、小苏打溶液中加入烧碱4、小苏打溶液中加入少量(大量)石灰水5、含0.04mol小苏打的溶液中加入含0.03mol熟石灰的石灰水6、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少量(大量)烧碱(石灰水)1、2HCO3-=H2O+CO2↑+CO32-2、CO32-+H+=HCO3-3、HCO3-+OH-=H2O+CO32-4、2HCO3-+2OH-+Ca2+=CaCO3↓+2H2O+CO32-HCO3-+OH-+Ca2+=CaCO3↓+H2O5、4HCO3-+3Ca2++4OH-=3CaCO3↓+4H2O+CO32-6、Ca2++ HCO3-+OH-=CaCO3↓+H2OCa2++2HCO3-+2OH-=CaCO3↓+2H2O+CO32-Ca2++ HCO3-+OH-=CaCO3↓+H2O。
高中化学必修1《碳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碳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d4481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3.png)
高中化学必修1《碳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掌握常见碳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书写。
3.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碳元素的基本性质:原子结构、化合价、同素异形和同分异构现象等。
2.氯代烃和碳氢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书写。
3.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反应。
4.乙炔、乙醇和乙酸的性质和常见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验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究有机化合物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与生活相关的有机化合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理论讲解:介绍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原子结构、化合价等。
3.实验操作: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验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4.实验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总结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
5.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6.小结归纳: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小结和归纳,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
7.提问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实验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意识。
3.讨论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贡献。
4.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练、作业和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准备相关的课件,清晰展示碳及其化合物的概念和实验过程。
2.实验器材和药品: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药品,并确保安全使用。
3.研究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复所学内容。
以上是高中化学必修1《碳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概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金属与碳教案
![高中化学金属与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e260fe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7.png)
高中化学金属与碳教案
一、教学内容
1. 金属的性质和化合物
2. 碳的性质和化合物
3. 金属与碳的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金属的性质和化合物的特点
2. 掌握碳的性质和化合物的特点
3. 理解金属与碳的化学反应机理
三、教学步骤
1. 金属的性质和化合物
- 介绍金属的性质:导电性、热导性、延展性、塑性等- 讲解金属氧化物的形成及性质
- 演示金属的氧化反应
2. 碳的性质和化合物
- 讲解碳的晶体结构及性质
- 介绍碳的同素异形体和它们的性质
- 演示碳与氧化铁的反应
3. 金属与碳的化学反应
- 介绍金属与碳的反应类型和实例
- 讲解金属和非金属碳的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 演示金属与碳的反应实验
四、实验设计
1. 实验名称:金属与碳的化学反应
2. 实验材料:小块金属、碳粉、酸
3. 实验步骤:将金属块与碳粉混合后,加入少量酸并观察反应
4. 实验结果:观察到气体生成、颜色变化等现象
五、教学评估
1.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解答问题
3. 提供练习题目和作业,进行考核和评分
六、教学反思
在本课程中,我们通过对金属与碳的性质和化合物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及化学反应的机理。
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加深了对金属与碳化学反应的理解和印象。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金属与碳的化学反应。
《碳及其化合物》 教学设计
![《碳及其化合物》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ede6e66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7b.png)
《碳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知道碳单质的同素异形体。
(2)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
(3)理解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碳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碳单质和碳的化合物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对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用途。
2、教学难点(1)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含碳物质,如钻石、石墨、煤炭、二氧化碳灭火器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这些物质都含有碳元素,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碳及其化合物。
2、讲授新课(1)碳单质①介绍碳的几种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和 C60。
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它们的外观,讲解它们在硬度、导电性等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并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原因。
②进行实验探究:分别将金刚石、石墨在氧气中燃烧,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总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2)二氧化碳①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气味。
通过实验,向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观察塑料瓶的变化,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结论。
②化学性质a 进行实验: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让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而了解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
b 演示实验: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然后对集气瓶进行加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的结论。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化合物(总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化合物(总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367a07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7.png)
4.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复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碳在环境、能源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参与低碳生活的实践。
3.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3.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练习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简答题等。
3.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性质、反应方程式等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化合物(总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碳及其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和相关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理解碳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3.掌握碳的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及重要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难点:
-碳单质与碳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二氧化碳在环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及影响。
-实验操作中的安全规范和技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碳及其化合物》 导学案
![《碳及其化合物》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8ee69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6.png)
《碳及其化合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掌握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4、知道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二、知识梳理(一)碳的单质1、金刚石(1)物理性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2)用途:用于裁玻璃、切割大理石、作钻头等。
2、石墨(1)物理性质: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片状固体,质软,有滑腻感,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2)用途:用于制铅笔芯、电极、润滑剂等。
3、 C60(1)C60 分子是由 60 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这种足球结构的碳分子很稳定。
(2)用途:应用于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
4、无定形碳(1)包括木炭、活性炭、焦炭和炭黑等。
(2)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具有吸附能力,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
(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1、稳定性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可燃性(1)氧气充足时:C + O2 点燃 CO2(2)氧气不充足时:2C + O2 点燃 2CO3、还原性(1)与氧化铜反应:C + 2CuO 高温 2Cu +CO2↑(2)与氧化铁反应:3C + 2Fe2O3 高温 4Fe +3CO2↑(三)二氧化碳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CO2 + H2O = 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H2CO3 = H2O +CO2↑(3)与石灰水反应:CO2 + Ca(OH)2 =CaCO3↓ + H2O 该反应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3、用途(1)灭火,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2)作气体肥料,因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3)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等,因为干冰升华吸热。
4、实验室制取(1)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cdabe4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1.png)
【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碳单质1、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等,由此说明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的物质。
3、碳单质的化学性质①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靶向练习1、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C 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B .金刚石、石墨和C 60都由碳元素组成,结构相同 C .木炭具有还原性,常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D .石墨很软,不能用于制石墨电极2、(6分)碳在地壳中的含量不高,但它的化合物数量众多,而且分布极广。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图①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填“活泼”或“不活泼”)。
(2)图②、③、④对应三种碳单质:图②单质的名称是 ,图③单质的名称是 ,图④单质的化学式是 。
(3)C 为+4价,Cl 为-1价,由C 和Cl 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学习任务二 碳的氧化物及相互的转化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色味态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 比空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溶解性 溶于水溶于水 化 学 性 质可燃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同)一般不燃烧也不还原性 不具有还原性 毒性 有 ,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 无毒,在空气中含量超过1%对人体有害与水的反应 不反应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不反应 用途2 ⑥① ① ⑤ ② ② ③ ⑧ ③ ④ ⑦ ④ ⑤ ;⑥ ⑦ ; ⑧点拨提升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只有一字之差。
C CO 2 H 2CO 3CO CaCO 31. 有人认为,二者就像孪生兄弟,这是因为____(填序号)。
A. 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B. 它们由相同的元素组成C. 它们都有毒D. 它们都能溶于水2. 也有人认为,二者化学性质相差甚远,请给出一条支持他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其实,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过程:CO→CO2 __________________ CO2→CO __________________靶向练习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碳酸类饮料B.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C.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D.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2、两个软塑料瓶中分别充满CO和CO2两种无色气体,下列试剂不能将二者鉴别出来的是()A.澄清石灰水B.水 C.紫色石蕊试液D.氯化钠固体3.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及其化合物乐陵一中臧君岭一、课标解读二、知识再现知识点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1、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碳是构成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既有态的碳元素,又有态的碳元素,如。
2、碳的常见主要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比较3、同素异形体是指,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有、、等, 和 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4、碳单质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化学方程式(2)、还原性:∆+CuO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HNO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温2SiO C +_____________________;()∆+g O H C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1、碳的氧化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还原性举例:可燃性C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举例: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举例:氧化性Mg CO CO 2、自然界中碳主要以_________的形式存在的,像32CO Na 这样含有______的盐称为_______ _,像3NaHCO 这样含有__________的盐称为__________。
3、3NaHCO 和32CO Na 的性质比较(三)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1)植物通过__________吸收空气中的_________形成________,并释放出________,再转化为淀粉。
(2)空气中的_________有很大一部分被海水吸收,溶于水_________逐渐变为_________。
这些______又与空气中的2CO 和水反应生成__________。
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化合物间的转化(1)溶洞的形成过程: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 的燃烧(与氧化物转化),写出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垢形成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炉炼铁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题解悟例1、2CO 通入下列溶液中,不可能产生沉淀的是( )A 、2CaCl 溶液B 、()2OH Ca 溶液C 、32CO Na 溶液D 、3NaSiO 溶液解析:A 中,弱酸(2CO 的水溶液)不能与强酸盐(2CaCl )发生复分解反应;B 中()O H CaCO OH Ca CO 2322+↓=+,在过程中可以产生白色沉淀;C 中会发生↓=++322322NaHCO O H CO CO Na ,(因在相同条件下,3NaHCO 的溶解度小CO 2CO C ① ② ③ ④于32CO Na 的,所以32CO Na 溶液浓度大或者饱和时,会有沉淀生成);D 中3232223CO Na SiO H O H CO NaSiO +↓=++,而硅酸是一种白色胶状沉淀。
故选A 。
变式训练:过量的2CO 通入下列溶液中,最终有沉淀产生的是( )A 、2CaCl 溶液B 、()2OH Ca 溶液C 、()Ca COO CH 23溶液D 、3NaSiO 溶液例2、除去混在32CO Na 粉末中少量的3NaHCO 最合理的方法是( )A 、加热B 、加NaOH 溶液C 、加盐酸D 、通入足量的2CO 气体解析:根据二者的热稳定性,32CO Na 受热不分解,而3NaHCO 受热易分解,O H CO CO Na NaHCO 223232+↑+∆故加热可除去32CO Na 中混有的3NaHCO 固体,而其他答案都是在溶液里才能进行反应,故选A 。
变式训练:除去3NaHCO 溶液中少量32CO Na 的方法是( )A 、加热B 、加NaOH 溶液C 、加盐酸D 、通入足量的2CO 气体例外、现有25ml ,2mol/l 的32CO Na 溶液和75ml,1mol/l 的稀盐酸反应,(1)将32CO Na 溶液缓缓滴入盐酸中;(2)将稀盐酸缓缓滴入32CO Na 溶液中;在标准状况下产生气体体积的情况是( )A 、均为0.84lB 、均为0.56lC 、(1)>(2)D 、(2)>(1)解析:虽然都是32CO Na 和盐酸反应,但滴入顺序不同,结果产生的2CO 的量不一定相同。
(1)将32CO Na 溶液滴入到盐酸中,因为一开始盐酸过量,故只要能反应的全部转化为2CO 气体,(注意判断过量问题);↑++=+223222CO O H NaCl HCl CO Na1mol 2mol 22.4l0.05mol 0.075mol V 1l molmol l V 84.02075.04.221=⨯= (2)将稀盐酸滴入到32CO Na 溶液中,因为开始时32CO Na 过量,反应则分两步进行,第一步:NaCl NaHCO HCl CO Na +=+3321mol 1mol 1mol0.05mol 0.05mol 0.05mol第二步:↑++=+223CO O H NaCl HCl NaHCO (注意判断过量问题)1mol 1mol 22.4l0.05mol (0.075-0.05)mol V 2l moll mol V 56.014.22025.02=⨯= 21V V >∴,故选C 。
三、夯实基础1、金刚石、石墨和碳60的性质有所不同,原因是( )A 、构成原子不同B 、各自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C 、具有不同的几何外形D 、硬度不同2、下列物质的化学名称、化学式和俗名一致的是( )A 、碳酸钙 3CaCO 石灰石B 、氢氧化钠 NaOH 纯碱C 、碳酸钠 32CO Na 苏打D 、碳酸氢钠 3NaHCO苏打 3、下列各变化中,在木炭燃烧时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 A. CO O C 222点燃+ B. 22CO O C 点燃+ C. CO C CO 22∆+ D. 22O C CO +∆4、以下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碳酸盐的是( )①纯碱②蛋白质③大理石④方解石⑤胡胡萝卜素⑥菱铁矿⑦淀粉A 、只有①②④⑥B 、只有①②③④⑥⑦C 、只有①③④⑤D 、只有②③④⑤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32CO Na 溶液与2)(OH Ba 溶液反应↓=++-3223BaCO Ba COB 、NaOH 溶液与()23HCO Ca 溶液反应O H CO OH HCO 2233+=+---C 、3NaHCO 溶液与盐酸反应O H CO H CO 22232+↑=++-D 、3NaHCO 溶液与2CaCl 溶液反应↓=++-3223CaCO Ca CO6、为制备干燥、纯净的2CO ,将大理石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气体先后通过由下列物质的两个吸收装置,两个装置中应依次分别盛放( )A 、水;无水2CaCl 固体B 、饱和3NaHCO 溶液;浓硫酸C 、浓硫酸;饱和3NaHCO 溶液D 、饱和3NaHCO 溶液;稀硫酸7、关于32CO Na 和3NaHCO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32CO Na 比3NaHCO 易溶于水B 、3NaHCO 比32CO Na 稳定C 、石灰水能和3NaHCO 反应,不与32CO Na 反应D 、等物质的量的32CO Na 和3NaHCO 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8、无色的混合气体可能含有2CO 、CO 、水蒸气、2H 中的一种或者几种,依次进行如下连续处理(假定每步处理均反应完全)①通过碱石灰石,气体体积变小②通过赤热的氧化铜时,固体变为红色③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为蓝色④通过澄清石灰水时,溶液变得浑浊,由此可以确定原混合气体中( )A 、一定含有2CO 、O H 2,至少含2H 、CO 中的一种B 、一定含有O H 2、CO ,至少含有2CO 、2H 中的一种C 、一定含有CO 、2CO ,至少含有O H 2、2H 中的一种D 、一定含有CO 、2H ,至少含有O H 2、2CO 中的一种9、某二价金属的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混合物跟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的和产生的2C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4,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1:3B 、2:3C 、3:4D 、4:510、把2CO mol x 通入含()2OH Ca mol y 的石灰水中,充分反应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当y x ≤时,生成g x 100沉淀B 、当y x ≥时,生成g y 100沉淀C 、当y x y 2<<时,生成()g x y -2100沉淀D 、当x y ≤2时,无沉淀生成11、下列应用体现了碳的导电性的有( )A 、铅笔芯中含有碳B 、干电池中用石墨棒作电极C 、用墨书写的书画年长日久也不变色D 、用碳取暖12、纯净的()23HCO Ca 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固体质量为原试样质量的一半时,()23HCO Ca 的分解率是( )A 、50%B 、75%C 、92.7%D 、100%13、有10g 含有杂质的3CaCO 和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了0.1mol 2CO ,试推断杂质的组成可能是( )①3NaHCO 和3MgCO ②32CO K 和2SiO ③3MgCO 和2SiO ④32CO Na 和3NaHCO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14、将空气与2CO 按体积比5:1混合,跟足量赤热焦炭反应,恢复至原温度,在所得的气体中,一氧化碳体积分数为(假设空气中,其它成分不计)( )A 、29%B 、43%C 、50%D 、100%15、加热3CaCO g m 使之分解,并按下图继续变化,最后得到3CaCO 的质量不可能是( )A 、g m 5.0B 、g mC 、g m 2D 、g m 3四、能力提高1、将足量的2CO 通入KOH 和()2OH Ca 混合稀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 )和通入2CO 体积(V )的关系正确的是( )3CaCO 2CO CO ()2OH Ca 2O C ∆2CO 3CaCO n n n V nA B C D2、在一定温度下向足量的饱和32CO Na 溶液中加入1.06g 无水32CO Na ,搅拌后静止,最终析出的晶体的质量( )A 、等于1.06gB 、大于1.06g 而小于2 .86gC 、等于2.86gD 、大于2.86g3、在已平衡的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各放一个等质量的烧杯,分别装入100ml 1mol/l 的盐酸,再分别加入x g 3NaHCO 和y g 3KHCO ,反应后天平仍平衡,则x 、y的关系正确的是( )A 、g y x 0.10<<B 、g x y 0.10≥>C 、g y x 0.10≥=D 、g y x 4.8≥=4、欲除去一氧碳气体中的氧气、2CO 和水蒸汽等杂质,需使含杂质的一氧化碳气体依次通过的一组物质是( )A 、浓硫酸、NaOH 溶液、灼热铜网B 、NaOH 溶液、浓硫酸、灼热铜网C 、灼热铜网、浓硫酸、NaOH 溶液D 灼热铜网、NaOH 溶液、浓硫酸5、质量相等的石墨和足球烯所含的质子数( )A 、前者多B 、相等C 、后者多D 、无法确定6、根据碳族元素的相似性与递变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CO 、2PbO 均为强氧化剂B 、2CO 、2PbO 都是弱氧化剂,而CO 、PbO都是还原剂C 、()4OH Sn 可与NaOH 反应而不和盐酸反应D 、锗单质的熔点介于铅、硅之间,是半导体材料7、加热3NaHCO 和O H CO Na 232x ⋅混合物40g 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得残留物固体21.2g ,把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全部通入含有0.05mol ()2OH Ba 的溶液中,恰好使生成的沉淀完全消失,则x 的值为( )A 、6B 、7C 、9D 、108、如图所示,甲、乙、丙是三种常见单质,X 、Y 、Z 三种化合物中有一种为离子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