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课程中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翻译课程中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目前已成为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翻译是逻辑活动的产物,本文从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阐释了活动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要求,并进一步探讨翻译课程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一、引言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大学生一踏入校门便把考研作为下一步奋斗的目标,而每年考研的报名人数也是持续增长。2011年研究生报考结束后,来自教育部的消息称2011年全国151万人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研究生报名人数连续四年持续增长,增幅达7.9%。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研深造,客观上要求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以后从事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每一个从事英语专业教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翻译教师也不例外。
二、当前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内学界一般有着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普遍低于其他文科专
业学生的先入之见,虽然文秋芳等学者通过研究否定了这一先入之见,但研究结果同时也证明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思辨能力
的提高上不及其他文科的学生,这足以说明本科阶段提高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迫在眉睫。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我国各语种外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于1998年出台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中也指出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便是“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并指出当前外语专业课程建设主要面临的任务之一便是“在开设新课和改造现有课程的过程中,重点摸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新《大纲》对培养外语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
为贯彻和落实《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育部于2003年批准实施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新《大纲》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即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新《大纲》尤其强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明确提出了应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并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有专门阐述。教学原则上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在教
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要做到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翻译活动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要求及培养
匈牙利拉多·久尔吉曾指出翻译是逻辑活动,翻译作品是逻辑活动的产物。作为翻译活动的实施者,译者本身具有主体性,逻辑分析是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思维过程。翻译是一种实践,译者所进行的活动不仅是跨语言的,而且还是跨文化的,同时又具有跨学科性,译者可以会面临源于不同学科的翻译任务,因而对译者的思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这贯穿翻译过程中理解、表达和校核的各个环节。
(一)准确理解原文,消除语言歧义
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能正确的理解就谈不上正确的表达。作为译者,当原语对于译者来讲是非母语的情况下,正确把握原文意义是翻译中的关键,是避免误译的第一步,但是作为第二语言的原语对于译者来讲存在太多的“陷阱”。当调动所有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仍然不得原文要义的情况下,译者必须进行充分发挥思辨能力的作用,适当的进行推理。比如:
例1. 原文:i have read your article; i expected to meet an old man.
误译:我读过你的文章,我本料想会见到一个老人。
改译:我读过你的文章,没想到你这么年轻。
在翻译课堂上,本人拿此例来考察学生,但是能够马上做出反应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这就说明他们在理解上出现了问题。按照字面来理解,原文的意思是“我读过你的文章,我本料想会见到一个老人”。译文两个分句初看没有什么联系,逻辑上讲不通。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我读过你的文章,没想到你这么年轻。”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的,根据原文可以推理出作者的文风比较老成。原文中“expected”用的是过去式,就表明不第二个分句表达的内容是过去的事情,不是现在。经过逻辑推理与引申便可得出一个结果“没想到你这么年轻”。由此可见,学生发挥思辨能力能消除理解中模糊现象。同样也可以借助逻辑分析的方法消除语言歧义,避免误译。
(二)运用辩证思维,做到恰当表达
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正确的理解并不意味着必然能正确表达。要做到正确的表达还需要许多具体方法和技巧,这都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析辩。英译汉时为了使译文符合汉语逻辑,常常要调整语序。比如:
例 2 .原文: i will not go unless i hear from him.
译文一:我不去,除非他通知我。
译文二:他不通知我,我就不去。
译文一按照原文语序翻译,表述欠妥;译文二在逻辑分析的基础
上调整了译文的语序,通顺流畅,符合汉语逻辑思维习惯。英汉两种语言在按照逻辑思维组句时有同有异。英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其状语从句的位置可前可后,有时还可以置于句中。汉语语序主要靠逻辑思维而定,多按逻辑顺序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由条件到结果排列。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按照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方式等对译文进行重组,才能做到合乎译入语表达习惯的恰当表述。再如:
例3. 原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文: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
原文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简意赅的特点,为了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译文增加了表示逻辑关联词“if”,并增补主语“you”,同时根据逻辑分析调整了语序,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句首,译文通顺流畅,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三)校核译文,做到正确传译
校核阶段是理解与表达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原文进一步核实以及对译文语言进一步推敲的阶段。尽管译者在翻译时十分小心,但译文难免会有错漏或字句欠妥的地方,甚至还会发生严重的误译。因此校核仍然是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译者可以运用逻辑分析来避免一些错误。
例4.原文:(现在上海人的传统形象开始起了变化,)他们的言语和行动都充满了信心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