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游客:
从成都离开,途中我们经过了****,领略了****,现在,马上就要到****。
都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想必上午我们坐车离开成都市区的时候,各位心中一定是恋恋不舍吧。是啊,在成都,我们一起长边正宗川味小吃,体验独特的川式麻将,吃喝玩乐,好不得意。可是大家心中总觉得少点什么,我想,大概是因为还没有听过最正宗的川剧的缘故吧。如果说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那川剧就是一个看了就会喜欢,而且越看越着迷的戏剧。作为四川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无疑是品赏川剧的好地方,但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川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瑰宝,是我国戏曲艺术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它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源多且远,在国内外享有美誉,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群众,深受人民喜爱。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高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一种声腔,明末清初从外地传入四川。高腔传入四川以后,结合了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间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
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川剧高腔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高腔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高腔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的。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部都是帮腔,有的曲牌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是由戏决定的。
川剧高腔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它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川剧好看不好听”说竟时兴起来,从口头到报刊,都不乏其人其文。这使不少的人不是陷入困惑,就是萌生误解。似乎一时之间,古雅优美的川剧便“瘫了”唱的这支“脚”,成了“好看不好听”的脚剧种。作为不了解、不喜欢川剧的人,特别是与川剧比较生疏的青年人,有此误解犹可说也,使人不解的是有些“川剧圈”的人,也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地附合此“说”。这就从一般性的误解升进为对川剧“唱”的本体性的怀疑了。
“川剧好看”自不必说,这里也无需说。
“川剧不好听”能成立吗?我们可以从史实、现实进行简要的概说。作为一个戏曲剧种,在它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成立、存在并能发展、繁荣,是少不了“曲”这支戏曲的“艺术之腿”的。从常识性“ABC”上说,戏曲若“曲”这支支撑“艺术躯体”的“艺术之腿”,在形成中便“站不住”、“立不稳”,就成了其它艺术样式,更谈不上形成“戏曲型”这种艺术形态了。既然川剧作为全国几大剧种(以前曾有川剧是全国“四大剧种”之一的说法)并发展、繁荣起来,解放后50年代还有过黄金时期的鼎盛年代,从巴山蜀水近亿人的喜闻乐见到蜚声全国,并逐步走向世界,是与川剧的“曲”分不开的。“曲”中自然包括唱。从历史上看,川剧的衍进历程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全面综合发展过程,绝非现在出现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偏颇。说到川剧,似乎只有“变脸”、“吐火”、“踢慧眼”或其它特技。其实,这只是川剧整体艺术中技术或技巧中的极小部分。目前这种“以偏代全”的现象是一种不正常的“偏瘫症”。因为,它未说到“曲”中的“唱”,没有涉及到优美动听的“腔”。
半个多世纪以来,川剧舞台上几乎找不到一个有代表性的昆腔大幕戏。在新中国建立之
前,历史上流传于四川的昆腔大幕戏几乎都演化为高腔演唱,如号称川剧高腔四大本之《金印》、《琵琶》、《红梅》、《投笔》皆源于昆曲。而今,《金印》之《大挂剑》,《琵琶》之《坠马》,《红梅》之《游湖》,《班超》之《投军》、《荣归》,仍旧以昆腔演唱,可见其由昆而高、高中夹昆的演化痕迹。现存的川昆剧目数量不多,濒于失传。而灯戏基本上就只适合于演出生活小戏,数百年来,没有大的改观,虽然近20年来个别剧团也编演了一些以灯调为主的大幕戏,但很难作为川剧的优秀剧目保存下来。对川剧这样一个大剧种而言,只能演出小戏、折子戏,是不能作为川剧之代表性声腔的。
川剧中拥有较多剧目的胡琴、弹戏两大声腔,虽然较之昆、灯两种声腔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也有不少的大幕戏。但就其声腔音乐的个性特色、发展的系统性、完整性而言,远未达到同类声腔如京剧、豫剧、秦腔、蒲州梆子等剧种的发达程度。在各自的声腔体系中,川梆子、川胡琴的艺术形态都不能居于领先位置,在川剧的五种声腔中,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也远不及川剧高腔。
第三,高腔锣鼓是川剧音乐的灵魂,是统一五种声腔的基础。川剧的五种声腔各有不同的主奏乐器,构成了各自的音乐特色。高腔以锣鼓为伴奏乐器,配以喷呐,没有丝弦器乐,形成了丰富的锣鼓曲牌,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可以驾驭不同风格、内容的剧目。胡琴腔顾名思义是以胡琴为主奏乐器。弹戏又叫盖板子,以盖板胡琴为主奏乐器;灯戏则以音质特殊的胖筒胡琴为主奏乐器。昆曲以笛子为主奏乐器。这五种声腔音乐之形成统一的剧种风格是以高腔锣鼓为基础的,也可以说,高腔锣鼓是川剧音乐的灵魂,川剧鼓师如果不能演奏
高腔剧目,则不能称之为川剧鼓师。第四,高腔在四川的流传范围最广,扎根最深,在川剧五腔合流的发展过程中,高腔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川剧多种声腔在四川的川剧商腔在剧种形成发展中的标志意义及主体地位流布范围来看,高腔占据着川东、川南、川中及川西地区,胡琴主要流传于川西平原及川东地区,从陕西进人四川的弹戏班主要活动于川北地区。由此,川剧历史上有四条河道之分,但是,这主要是就其所擅长的剧目和声腔而言,并不是说不能演唱其他声腔。比如说,川西坝擅长胡琴戏,是指那时的成都地区有天籁、贾培芝、萧楷臣等在胡琴腔演唱上具有很高造诣的一批艺术家。川剧最早的高腔戏班庆华班就长期驻扎成都,后来成都的三庆会也因为有一批高腔窝子戏如《离燕哀》、《刀笔误》等而著名。新中国建立以前,大量民间流动的江湖戏班,主要依靠高腔剧目来维持日常演出。旧时民间有许多以“跑滩”为生的川剧艺人,他们不能加人类似三庆会这样拥有固定演出场所的大戏班,只能不停地穿梭于各地搭班演出谋生,如果不会唱高腔戏,演出路子不能“通江”,则难以在戏班立足,面临生存危机。川剧所谓昆、高、胡、弹、灯“五腔共和”,看似并列关系,实际上是以高腔为主导,其他多种声腔逐渐向高腔合流。前面已经谈到,人川的昆曲在清代后期,大批剧目改用高腔演唱,一些曲调演化为高腔中的昆头子,寄生于高腔而存在。胡琴、弹戏无论从剧目数量、艺术表现力还是流行范围、在民间的影响力都远不及高腔。因此,在川剧发展史上,“丝弦”戏班向高腔戏班融合的例证颇多,胡琴戏改唱高腔戏也十分常见。最近的例子有,徐菜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弹戏《欲海狂潮》,到2006年再度上演时,为增强其表现力、感染力又改用高腔演唱。
三、以五种声腔合流为标志来确定川剧形成的时期,不能准确反映川剧的历史与未来发展应该看到,川剧的多种声腔并非一个恒定数,而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所谓川剧的五种声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