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教案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1.4认识动能和势能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1.4认识动能和势能](https://img.taocdn.com/s3/m/cd620e7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1.png)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我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一直致力于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充满乐趣和探索的学习环境。
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科学活动时,我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一、设计意图在这次活动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索式学习方法,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和特点。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能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则是让孩子们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使活动更加生动有趣,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滑梯、小车、篮球、斜坡等,以及一些观察和记录的工具。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小车从斜坡上下滑的过程,引发他们对动能和势能的兴趣。
2. 探索:孩子们分成小组,利用教具进行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小车在不同高度和斜度下滑行的情况。
3. 讨论:我引导孩子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讨论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并尝试解释原因。
5. 应用:孩子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滑梯下滑时会感觉凉爽等。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重点是让孩子们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和特点,难点是让他们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实施情况,发现孩子们在操作和观察过程中积极参与,对动能和势能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在解释实际问题时,部分孩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深入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同时,我还将引导孩子们进行拓展延伸,探索更多与动能和势能相关的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14.3欧姆定律的应用(二)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14.3欧姆定律的应用(二)](https://img.taocdn.com/s3/m/48f3bad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7.png)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14.3欧姆定律的应用(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自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4章第三节“欧姆定律的应用(二)”。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欧姆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深入应用,如电阻的串联和并联,以及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2. 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3. 实际问题中欧姆定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原理;2. 学生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3. 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欧姆定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计算;2. 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3. 实际问题中欧姆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2. 学具:课本、练习册、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内容:一个电路中,有两个电阻分别为R1和R2,串联连接。
当通过这个电路的电流为I时,求电路中的电压U。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理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原理,掌握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3. 课堂讲解:讲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的原理,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4.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6. 课堂拓展: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进行解决。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电阻的串联:R1 + R2 = R2. 电阻的并联:1/R = 1/R1 + 1/R23. 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U = IR七、作业设计1. 题目1:一个电路中,有两个电阻分别为R1 = 10Ω和R2 =20Ω,串联连接。
当通过这个电路的电流为I = 2A时,求电路中的电压U。
答案:U = IR = 2A × (10Ω + 20Ω) = 60V2. 题目2:一个电路中,有两个电阻分别为R1 = 10Ω和R2 =20Ω,并联连接。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11.4认识动能和势能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11.4认识动能和势能](https://img.taocdn.com/s3/m/9e903c79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7.png)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11.4认识动能和势能我的口吻写文档: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在设计这节幼儿园课程时,我注重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和兴趣。
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孩子们在实践操作中认识动能和势能。
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小车、斜坡、篮球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气球,一张白纸,一支彩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孩子们坐在操场上,我拿着一个气球,问孩子们:“你们知道气球为什么会飘起来吗?”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我引导他们思考气球的动能和势能。
2. 讲解:我向孩子们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通过举例让孩子们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 实践操作: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有一个气球、一张白纸、一支彩笔。
孩子们需要用气球推动白纸,并画出气球的运动轨迹。
通过实践,孩子们能直观地看到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5. 应用:孩子们分组进行小车斜坡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高度下的速度变化,从而理解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我让孩子们谈谈他们的学习感受。
他们表示,通过实践操作,他们对动能和势能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但仍有部分孩子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我会让孩子们在家里观察身边的动能和势能转化现象,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讲怎样认识电阻(第1讲)导学案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讲怎样认识电阻(第1讲)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47d85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32.png)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讲怎样认识电阻(第1讲)导学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节幼儿园课程,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和体验电阻的概念。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实践性、探究性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电阻,理解电阻。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电阻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电阻的概念,以及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活动,我准备了电阻模拟器、电线、灯泡等教具,以及孩子们的动手操作工具。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孩子们看到灯泡的亮度变化,引起他们对电阻的好奇心。
2. 讲解:我向孩子们解释电阻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电阻的大小与电流的关系。
3. 实践: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电阻的大小,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进一步理解电阻的概念。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电阻的概念,以及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我通过实验和动手操作,让孩子们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孩子们进行课后思考,让他们试着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孩子们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会对物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幼儿园课程时,我发现了几个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让孩子们理解电阻的概念是一个难点。
电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理解它可能有些困难。
让孩子们知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也是一个难点。
这个知识点涉及到一些物理原理,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可能比较复杂。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1.4认识动能和势能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1.4认识动能和势能](https://img.taocdn.com/s3/m/3a58197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0.png)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 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高度等。
5. 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动能(E_k)= 1/2 m v^2,势能(E_p)= mgh(重力势能),其中m为物体质量,v为物体速度,h为物体的高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的运用,以及实际情境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小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速度的变化,引发同学们对动能和势能的思考。
2. 知识点讲解:(1)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3)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质量、速度、高度等。
(5)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动能(E_k)= 1/2 m v^2,势能(E_p)= mgh(重力势能)。
3. 例题讲解:通过几个典型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及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判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4. 随堂练习: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4. 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一个质量为2kg的小球,速度为3m/s。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3.1从闪电谈起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3.1从闪电谈起](https://img.taocdn.com/s3/m/2be104a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e.png)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3.1 从闪电谈起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性。
下面,我就以“我的口吻”来阐述一次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活动过程、活动重难点、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设计意图本次教学活动以“闪电”为主题,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闪电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在活动设计上,我采用了情景引入、互动探究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闪电的基本知识,如闪电的形成、种类等。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3. 提高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种类。
2.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掌握闪电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闪电模型、图片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课件,向孩子们展示闪电的图片,引发他们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种类,让孩子们初步了解闪电。
3. 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分组,利用提供的材料,制作闪电模型,加深对闪电知识的理解。
4. 分享交流: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讲解制作过程中的所学所得。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制作闪电模型,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种类。
2. 活动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掌握闪电的基本知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课后观察闪电,了解闪电与天气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同时,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闪电现象,增强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它们分别是:知识讲解环节的注意力引导、实践活动环节的制作技巧指导和课后拓展延伸的实践参与度。
下面,我将详细补充和说明这些重点和难点。
1. 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动画等,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5.2认识电功率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5.2认识电功率](https://img.taocdn.com/s3/m/f3ce4d4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02.png)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5.2 认识电功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5章第2节“认识电功率”。
该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电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电功率的物理意义。
具体内容包括:1. 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多少。
2. 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 = W/t,其中P表示电功率,W表示电流做的功,t表示时间。
3. 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反映了电流做功的快慢程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功率的概念,掌握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2. 能够运用电功率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难点:电功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灯泡、电阻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家庭电路中用电器的工作情况,让学生观察用电器在工作时的电流和电压变化,引发学生对电功率的思考。
2. 知识讲解:讲解电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示例:一个灯泡在电压为220V时,通过的电流为0.5A,求灯泡的电功率。
解:根据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 = U I,代入已知数值,得到灯泡的电功率为110W。
3. 随堂练习: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压和电流下灯泡的电功率,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电功率的概念。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电功率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电功率:单位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多少计算公式:P = W/t物理意义:反映了电流做功的快慢程度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概括电功率的概念。
2. 请写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3. 一个灯泡在电压为220V时,通过的电流为0.5A,求灯泡的电功率。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4.3欧姆定律的应用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4.3欧姆定律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c1024b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1.png)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4.3 欧姆定律的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4章第3节“欧姆定律的应用”。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1. 欧姆定律的实验探究及公式:I = U/R2. 欧姆定律的应用:a. 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b. 分析电路的串并联关系;c. 设计电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欧姆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及公式;2. 学会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欧姆定律的实验探究及公式的理解和应用;难点:欧姆定律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如串并联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等);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当电源电压变化时,电路中的电流会发生什么变化?2. 实验探究:3. 公式讲解:讲解欧姆定律的公式 I = U/R,让学生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4. 应用讲解:举例讲解如何运用欧姆定律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分析电路的串并联关系,以及设计电路的方法。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实际电路问题,让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欧姆定律应用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欧姆定律的应用1. 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2. 分析电路的串并联关系;3. 设计电路。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通过一个电阻值为2Ω的电阻,求电流大小。
答案:I = U/R = 6V / 2Ω = 3A2. 题目:一个电路由两个电阻串联而成,第一个电阻值为4Ω,第二个电阻值为6Ω,求整个电路的电阻值。
答案:R = R1 + R2 = 4Ω + 6Ω = 10Ω3. 题目:一个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2V,通过一个电阻值为3Ω的电阻和一个电阻值为6Ω的电阻并联,求电路中的总电阻。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 (全书完整版)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 (全书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5fea09a9ec3d5bbfc0a7452.png)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汇总第十一章机械功与机械能11.1怎样才叫“做功”1.阐述功的含义,说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叙述功的原理.3.重点:概述功的计算公式W=F·s,并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物理规律的方法,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质.一、怎样才叫“做功”1.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那么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二、力对物体做了功吗2.观察课本活动2中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了功的是(B)三、怎样测算功4.在力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5.力学中的“功”的公式是W=Fs.6.“功”的单位是焦耳(J);1焦耳的物理意义是物体在1 N的力的作用下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1 m.7.一质量为2000 kg的小车在拉力作用下沿水平路面前进了400 m,做了3×105J的功,求拉力的大小和重力所做的功.解:W=FsF===750 N因为物体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故重力做功为零.四、机械功原理8.研究表明:人们使用机械工作时,省力必然费距离;省距离则一定费力;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能都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机械功原理,在历史上被誉为“机械的黄金定律”.1.讨论交流下列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你把书包举高的过程中是否对书包做功?(2)把书包举在高处停留不动是否做功?(3)张明同学提着书包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张明对书包做功了吗?(4)李强同学在练习篮球投篮,篮球在空中飞行的那段距离,手对篮球做功了吗?(5)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该力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通过以上几个实例可知有三种情况不做功:a.有力无距离不做功(s=0),即劳而无功;b.没有力不做功(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F=0),即不劳无功;c.力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时力不做功(s=0),即劳而无功.2.分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题目.(1)一个重1000 N的车,在100 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前进50 m.当推力撤掉后,车由于惯性又继续前进了5 m.求:推力做的功.解:W=Fs=100 N×50 m=5000 J.(2)某足球运动员在水平方向用25 N的力,将重为10 N的球沿水平地面踢出,踢出后球在地面上滚了30 m才停下来.在球滚动过程中,脚对球所做的功为(D)A.750 JB.300 JC.450 JD.0 J写出你的判断理由:当球在滚动过程中,脚不再对球施加力的作用,因此不再做功.归纳总结利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①在使用公式求功之前,要明确哪个力做功.②要搞清力的大小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③要注意单位的统一.3.如图所示,在整修寺庙过程中,甲和尚将一块重400 N的石头提到2 m高的庙墙上,乙和尚把重110 N的瓦片提到6 m 高的房檐上.请帮助老和尚比较甲、乙两个和尚的贡献大小.甲(选填“甲”或“乙”)和尚的贡献大,判断的依据是甲做功更多.4.图示为一园林工人用割草机进行割草的示意图,园林工人用50 N的推力推动重为100 N的割草机沿水平方向匀速割草40 m,割完草后,他将割草机提起水平走了10 m,随后又提着割草机上了8 m高的三楼放下,则他对割草机做了多少功?解:园林工人推动割草机水平匀速割草40 m所做的功:W1=Fs=50 N×40 m=2000 J.园林工人提着割草机水平走了10 m,此过程不做功,W2=0.园林工人提着割草机上8 m高的三楼时所做的功:W3=Fh=Gh=100 N×8 m=800 J,故园林工人对割草机共做功W=W1+W2+W3=2000 J+0+800 J=2800 J.5.你是如何理解功的原理的?答案在理想情况下,使用任何机械所做的功都等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在实际情况下,由于机械间的摩擦及机械本身的重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用任何机械所做的功都大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11.2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1.复述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2.通过功率定义的学习,掌握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3.重点:复述功率的定义、单位,叙述功率的物理意义,应用功率公式P=进行简单计算.4.通过对功率公式的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比较做功的快慢1.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不同的物体做相同的功,所用的时间越短,做功越快;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时间相同,做功越多的物体,做功越快.二、认识功率2.填一填:(1)功率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功率.(3)功率的公式:P=.(4)功率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瓦特(W).1 W的意义是 1 s内所做的功为1 J.②常用单位:1 kW=103W.3.四个同学在石峰公园进行登山比赛.如果规定功率最大者获胜,那么胜出者一定是(D)A.体重最大的一个B.时间最短的一个C.速度最大的一个D.做功最快的一个4.甲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5000 W,它的物理意义是这台机器每秒做功5000焦耳;乙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20000 W,它的物理意义是这台机器每秒做功20000焦耳;这两台机器中乙机器做功更快.5.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柴油机的功率为8.82kW;汽车起重机的功率可达320kW.6.用速度的知识迁移出功率的定义、计算和单位,这种方法叫迁移法.像这种定义速度和功率等物理量的方法叫做比值定义法.7.举重运动员在3 s内把1000 N的杠铃举高了1.8 m,他对杠铃做了1800J的功,他的功率是600W.8.根据例题的解题过程,尝试解答以下问题.叉车将质量为200 kg的货物在10 s时间内匀速提高2 m(g取10 N/kg).求:(1)货物的重力;(2)叉车对货物做功的功率.解:(1)G=mg=200 kg×10 N/kg=2000 N(2)W=Gh=2000 N×2 m=4000 JP===400 W.1.推导功率的另外一个公式:P===Fv.交流与讨论:一辆小轿车以10 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条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 N,则:(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2)5 s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解:(1)P=Fv=6000 N×10 m/s=6×104 W(2)W=Pt=6×104 W×5 s=3×105 J.2.设计估测人的功率的实验.现代生活中健身已成为一种时尚,爬楼梯就是一种即方便又环保的健身方式,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量爬楼时的功率.(1)实验器材:电子秤、刻度尺、秒表.(2)实验步骤:①用电子秤测出小明的质量m;②用刻度尺测出一级楼梯的高度h0,数出楼梯的级数n,计算出爬楼梯的高度h=nh0;③用秒表测出爬楼梯所需的时间t.(3)写出根据测量数据计算爬楼功率的表达式P=.(4)小明先用较慢的速度爬楼梯,测得功率为P1,然后用较快的速度爬楼梯,测得功率为P2,则P1 <(选填“>”、“<”或“=”)P2.(5)生活中哪些体育运动还能用类似的方法测量出人的功率?答案爬杆、跳绳、攀岩、引体向上等.3.在学习了功率的知识后,三位同学想比较爬杆时谁的功率大.以下是他们讨论后得出的三套方案,其中可行的是(D)①用相同的时间爬杆,测量出各自的体重和爬上杆的高度,即可比较功率大小②都爬到杆顶,测量出各自的体重和爬杆用的时间,即可比较功率的大小③爬杆后,测量出各自的体重、爬杆用的时间和爬上杆的高度,算出功率进行比较A.只有①B.①②C.①③D.①②③4.一列质量为1×103t的火车,以180 km/h的速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整列火车受到的阻力是9×103 N.则:(1)火车的牵引力多大?(2)火车行驶1 min时间内,重力做了多少功?机车牵引力做了多少功?牵引力的功率多大?解:(1)牵引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故F=f=9×103 N(2)在重力的方向上火车没有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做功为0v=180 km/h=50 m/sW=Fs=9×103 N×50 m/s×60 s=2.7×107 JP===4.5×105 W.第十二章复习课1.复述内能的概念,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比热容与热值的意义、热机效率、热机工作原理、能的转化等.2.重点:关于比热容、热值的简单计算.3.经历复习过程,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一、内能1.物体的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内能和质量、温度有关,改变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2.燃料燃烧的过程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太阳能是人类使用的最大量的一种能量,获得的主要途径是热传递.3.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A.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C.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D.物体内能增加,一定吸收了热量二、热值4.热值的计算公式是q=,单位是J/kg.5.煤油的热值是4.6×107 J/kg,它表示: 1 kg的煤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4.6×107 J,则10 kg 的煤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4.6×108J.6.现代火箭利用液态氢作燃料是因为氢的热值大.7.当瓶中的煤油倒去一半后,煤油的(D)A.比热容不变,热值和密度都变为原来的一半B.比热容、热值和密度都变为原来的一半C.比热容、热值都变为原来的一半,密度不变D.比热容、热值和密度都不变三、比热容8.比热容是指1 kg的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 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其公式是c=,它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质量无关.9.甲、乙两物体质量、初温都相同,甲的比热容大于乙的比热容,当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后相互接触,接触以后内能的变化情况是(B)A.甲的内能增加,乙的内能减少B.甲的内能减少,乙的内能增加C.甲的内能不变,乙的内能减少D.甲、乙的内能都不变10.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不计热量损失,完全燃烧6 kg热值为1.26×107 J/kg的干木柴能使250 kg 30 ℃的水温度升高到(B)A.120 ℃B.100 ℃C.90 ℃D.无法确定四、热机11.热机是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再通过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12.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有四个冲程,分别是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冲程.13.内燃机的四个冲程中,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压缩冲程,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冲程是做功冲程.1.小组讨论:汽车的诞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事实上,人类很早就在探寻着更好的代步工具,法国人居纽于1769年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驱动的三轮车.现在你看到的这幅漫画,据说是牛顿所设计的蒸汽汽车原理图,试就该原理图回答下列问题:(1)找出原理图中运用了哪些物理知识?(至少说出三点)答案杠杆原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滚动代替滑动.(2)该原理图中涉及哪几种形式的能量?请简述对应的能量转化过程.答案化学能、内能、机械能(动能);通过燃烧燃料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蒸气向后喷出,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使汽车向前运动的力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哪个?答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向后喷出的蒸气反过来给汽车一个向前的推力;喷出的蒸气是施力物体.2.小明和小芳探究了泡沫塑料与棉絮两种材料的保温性能的好坏,具体做法是:用两只相同的密闭的烧瓶各盛80 ℃的热水2 kg.瓶内各插入一只温度计,瓶外分别用大小、厚度都相同的泡沫塑料和棉絮包好,放在同一地点使其自然冷却,然后每隔一段相同时间观察温度计示数并记录水温于下表中:时间t/min010203040 (140150160)包泡沫塑料的瓶内水温t1/℃8066564944 (222120)包棉絮的瓶内水温t2/℃8060473832 (202020)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他们做实验时的环境温度为20℃,对比水温的变化情况可知泡沫塑料保温性能较好.(2)经过160 min后,两瓶中的热水一共向外界放出了多少热量?[水的比热容c水=4.2×103 J/(kg·℃)](要有计算过程)解:Q=cm(t-t0)=4.2×103 J/(kg·℃)×4 kg×(80 ℃-20 ℃)=1.008×106 J.(3)从表中热水温度变化的快慢情况分析,瓶中热水放热时还有什么规律?答案温差越大,散热越快.(或开始散热快,后来散热慢)3.(多选)如图所示,为了解白纸和黑纸的吸热性能,小明将质量都是1 kg、初温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完全相同的瓶中,再用大小、形状和厚薄相同的白纸和黑纸将瓶包起来,然后将两个瓶子放在太阳光下.在30 min内,小明每隔3 min测一次水的温度,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水的比热容c=4.2×103 J/(kg·℃)]根据小明的实验和记录可知(BD)日照时间t/min0 3 6 912 15 18 21 24 27 30白纸瓶水温t1/℃23 24 25 25 26 27 27 28 29 2930黑纸瓶水温t2/℃23 25 26 27 28 29 30 3132 33 34A.白纸的吸热性能好于黑纸B.黑纸的吸热性能好于白纸C.30 min内,白纸瓶中的水内能增加了1.26×105 JD.30 min内,黑纸瓶中的水内能增加了4.62×104 J4.太阳能热水器内盛有40 kg的水,在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升高了25 ℃,求:(1)水吸收的热量;(2)这些热量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千克的焦炭放出的热量?[q焦炭=3×107J/kg,c水=4.2×103 J/(kg·℃)]解:(1)Q=cm(t-t0)=4.2×103 J/(kg·℃)×40 kg×25 ℃=4.2×106 J(2)m===0.14 kg.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12.1认识内能1.说出内能的概念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说出影响内能的因素.2.重点:列举做功和热传递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3.通过感受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一、什么是内能1.(1)在水平面上高速运动的小汽车,它具有动能;校门口新搬来了一个臭豆腐的小摊,同学们远远地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是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运动的臭豆腐分子同样具有动能,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增大,分子的动能增大.(2)如图所示,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在无规则地运动着,所以分子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由于和地球之间存在着引力,所以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物体内部分子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之间也存在着势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3)动能和势能的单位都是J,内能的单位也是J.(4)如图所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对于同一物体来说,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当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会减少.二、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2.许多事例表明,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3.同学们用力搓手,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答案手感到热;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手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4.把冰块放在手心,有什么感觉?手心的内能如何变化?答案手心感到凉,说明手心的温度降低,内能和温度有关,手心的内能减少.5.通过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6.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的温度不同;传递方向是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传递内能的多少是热量,它的单位是J.一杯热咖啡冷却一段时间后,咖啡的内能减小,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咖啡的内能.1.在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玻璃杯中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到的现象是热水杯中的墨水扩散得快.实验说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热运动越剧烈.结论:物体的内能和温度有关,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会增加;一个物体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会减小.2.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案是空气,而不是棉花.(2)为什么要放入蘸了乙醚的棉花?答案空气温度升高无法直接观察到,这是用转换法显示空气温度升高.(3)实验现象是什么?答案棉花着火燃烧.(4)实验说明了什么?答案对物体做功,可以增加物体的内能.3.图示是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瓶子里装有一些水,用力打气,在瓶塞未跳起前,瓶内气体的内能将增加,原因是压缩瓶内气体做功(或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继续打气,当瓶塞跳起时,观察现象,得出结论.(1)出现什么现象?答案瓶塞被冲出,瓶内有白雾产生.(2)瓶塞跳起说明了什么?答案说明瓶内气体对外做功.(3)出现水雾是什么现象?水雾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液化.水蒸气液化放热,表明瓶内气体的内能减少了.4.如何使一根铁丝烫手?(1)用手来回地弯折铁丝.原理: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2)在酒精灯上烧.原理: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归纳:改变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它们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12.2热量与热值1.复述热量的概念,查阅热值表.2.重点:说出燃料的热值的概念并会进行简单计算.3.通过“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实验,培养团队协调合作及动手能力.一、什么叫做热量1.在物理学中,把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叫做热量,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小.2.热量通常用符号Q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热量的单位与内能的单位相同,都是焦(J).二、探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3.对于同一种物质水而言,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跟水的质量和温度变化有关.4.本实验的主要器材有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量筒、烧杯、石棉网和手表.其中量筒的作用是可以控制水的多少,手表的作用是可以根据加热时间的长短来粗略判定水吸收热量的多少.三、燃料的热值5.实验表明,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是不相等的.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与燃料质量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它的符号是q,单位是J/kg.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Q=qm.6.通过查表可知汽油的热值4.6×107J/kg,表示的意义是 1 kg的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4.6×107 J.则2 kg的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9.2×107J.7.现代火箭用液态氢作燃料,主要是因为它具有(C)A.较大的比热容B.较低的沸点C.较大的热值D.较高的凝固点8.关于燃料的热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和燃烧状况无关B.燃烧1千克某种燃料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C.燃料燃烧时,质量越大,热值越大D.燃料不完全燃烧时的热值比完全燃烧时的热值小9.(多选)为提高燃料的利用率,下列方法可行的是(AB)A.把块状燃料粉碎成粉末状B.用鼓风机向炉膛吹气C.利用热值大的燃料D.向锅炉加大燃料的投放量1.用同样的炉火烧开温度相同的一壶水(A壶)与半壶水(B壶).(1)哪壶水需要加热的时间长?答案A壶需要的时间长.(2)哪壶水吸收的热量多?答案A壶水吸收的热量多.(3)这说明了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答案物体的质量.2.往两个同样的水壶中倒入质量相等的水,C壶内倒入的是10 ℃的水,D壶内倒入的是90 ℃的水,用同样的炉火把它们烧开(加热到100 ℃).则:(1)哪壶水需要加热的时间长?答案C壶水需要加热的时间长.(2)哪壶水吸收的热量多?答案C壶吸收的热量多.(3)这说明了物体吸收热量多少又与什么因素有关?答案物体的温度变化.3.请大家从下列几种燃料的热值表中找出:干木柴、柴油、汽油等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燃料的热值.几种燃料的热值固体q/(J·kg-1)干木柴1.2×107烟煤2.9×107无烟煤3.4×107焦炭3.0×107木炭3.4×107液体q/(J·kg-1)酒精3.0×107柴油3.3×107石油4.4×107汽油4.6×107煤油4.6×107气体q/(J·m-3)天然气7.1~8.8×107氢气1.4×108液化气4.9×107煤气1.8×107思考:(1)柴油的热值是多少?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答案q柴油=3.3×107 J/kg;1千克的柴油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3.3×107 J.(2)3 kg的柴油完全燃烧,它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答案Q=mq=3.3×107 J/kg×3 kg=9.9×107 J.4.在某特种专用汽车测试中,汽车在一段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5.6 km,受到的阻力是3.0×103 N,消耗燃油1.2 kg(假设燃油完全燃烧),若燃油的热值q=4×107 J/kg.求:(1)这些燃油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2)专用车牵引力所做的功.(3)已知热机效率η=×100%(式中W为热机在某段时间内对外所做的功,Q为它在这段时间内所消耗的燃油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则该专用车的热机效率是多少?解:(1)Q=mq=1.2 kg×4×107 J/kg=4.8×107 J(2)W=Fs=fs=3.0×103 N×5.6×103 m=1.68×107 J(3)η=×100%=×100%=35%.12.4热机与社会发展1.复述热机中的能量转化.2.重点:描述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认清事物的两面性,知道热机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影响环境.一、热机1.热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热机的种类很多,有蒸汽机、汽油机、柴油机、燃气轮机、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等.2.热机的共同特点:将燃料燃烧时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然后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二、汽油机3.图示为汽油机的构造,看图填写各部分名称:①进气门、②气缸、③曲轴、④连杆、⑤活塞、⑥排气门、⑦火花塞.4.汽油机在工作时,燃料在汽缸内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5.活塞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6.汽油机的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7.(1)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是热机效率. (2)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是减少热机工作中各种能量的损失,如:使燃料完全燃烧、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减少机械摩擦等.8.图示为内燃机的能量流向图,则该热机效率η等于(B)A.×100%B.×100%C.×100%D.×100%三、热机与环境9.所有热机工作时都要排放废气,热机排出的废气不仅温度高于环境温度,而且含有铅、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严重污染空气.10.减少热机废气中的有害物质、控制废气排放的总量已成为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1.探究活动:内能和机械能的转化.仪器:铁架台、试管、水、橡皮塞、酒精灯、火柴.方案:如图所示,把仪器组装好,用火柴点燃酒精灯,对试管里的水加热.现象:水沸腾,塞子被冲出后继续向前运动.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酒精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内能,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将内能转移给水,使水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水沸腾后,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塞子被水蒸气冲出.结论:塞子被冲出的过程中,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2.汽油机的工作过程.(1)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端向下运动,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从进气门进入汽缸.(2)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燃料混合物被压缩,压强增大,温度升高,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3)做功冲程:压缩冲程末,汽缸顶部的火花塞发出电火花,点燃缸内燃料,燃料爆发性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4)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把废气排出汽缸.(5)想一想并回答下列问题:①在四个冲程中,哪些冲程发生了能量的转化?答案压缩冲程,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②哪个冲程使汽车获得动力?答案做功冲程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做功冲程里机械获得了动力.③哪个冲程排出了汽车的尾气?答案排气冲程.④内燃机上飞轮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在四个冲程里,只有在做功冲程中内燃机对外做功,飞轮的作用就是靠它的惯性来完成其他三个辅助冲程.3.目前,“节能减排”已引起全球的关注.如何减少能耗,提高汽车发动机的效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大多数家用汽车的发动机均为汽油机,它把汽油燃烧产生的内能部分转化成机械能,再通过传动机构将动力传给车轮使汽车行驶.请你将图中汽油机工作时的能源图补充完整.(2)发动机的效率是汽车的经济性能指标之一.厂家提供的某汽车出厂的部分参数如下:①测试数据: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9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百公里耗油量为V0(L),发动机输出功率为P0(kW);②使用燃料:93#汽油[热值为q0(J/kg)、密度为ρ0(kg/m3)].请用以上参数推算出在测试条件下,该汽车发动机的效率.解:η=====.(3)热机的污染包括哪些污染?答案包括废气污染、噪声污染、热污染等.。
12.1认识内能导学案-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2.1认识内能导学案-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25e01a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5.png)
12.1认识内能导学案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2章第1节“认识内能”。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以及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内能的概念,掌握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2. 学会通过实例分析内能的改变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3. 能正确区分内能和机械能,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以及如何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热水、冷水、气球、钢尺。
学具:导学案、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温度对内能的影响。
实验1:将一只热水杯和一只冷水杯放在教室里,让学生感受热水杯的温度高于冷水杯,从而引入内能的概念。
实验2:让学生用手挤压气球,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感受做功改变内能的过程。
2. 知识讲解:介绍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讲解1:内能的概念。
介绍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讲解2: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解释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讲解3: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做功和热传递。
举例说明:搓手取暖、晒太阳取暖等。
3. 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内能的改变方式。
实例1:钢尺弯曲。
让学生观察钢尺在受热后的弯曲现象,分析内能的改变方式为热传递。
实例2:踢足球。
让学生分析踢足球时,脚对足球做功,足球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的过程。
4. 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2:选择题。
选择正确的答案:(1)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____;(2)物体吸收热量,内能____;(3)内能与机械能____。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七、作业设计作业1:填空题。
2023-2024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及答案
![2023-2024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2b3bbb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1b.png)
20232024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导学案及答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初中物理教师,我根据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份详细的导学案,以及相应的答案。
这份导学案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和第二章“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在第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在第二章中,我们将探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学习如何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
2. 掌握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绳子、木板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导学案。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例子,引发同学们对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思考。
2. 探究与实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3. 讲解与讨论: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与反馈:给出随堂练习题,让同学们进行练习,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物理实验的基本步骤2. 第二章: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描述一个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例子,并说明力的合成与分解在该例子中的应用。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两个力的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2. 答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的例子:两个人相互推挤,他们之间的力是相互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11.4认识动能和势能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11.4认识动能和势能](https://img.taocdn.com/s3/m/9ccb78f3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2e.png)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1.4节,主要讲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 势能的概念和分类,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3. 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如质量、速度、高度等;4.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体会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难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判断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的场景,思考下落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2. 知识点讲解:(1)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2)势能的概念和分类,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3)动能和势能的影响因素,如质量、速度、高度等;(4)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一个物体在不同高度下的动能和势能。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分析一个物体从高处下落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写出计算过程;3.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和转化是否掌握到位,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动能和势能在不同条件下的转化,如非保守力场中的势能等。
粤沪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粤沪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82c5dc9ec3d5bbfd0a74a4.png)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粤版) 物理教学设计方案九年级(上册)二○一○年九月目录第十一章电路初探第十四章热机与内能11.1 从闪电谈起14. 1 认识内能11.2 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14.2热量和热质11.3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流14.3研究物质的比热容11.4 探究电路中的电流14.4热机与社会发展11.5 怎样认识和测量电压第十四章补充训练题11.6 探究电路中的电压第十五章电磁铁与自动控制第十一章补充训练题15. 1 从永磁体谈起第十二章探究欧姆定律15. 2 奥斯特的发现12.1 怎样认识电阻15. 3 探究电磁铁的磁性12.2 探究欧姆定律15. 4 电磁继电器与自动控制12.3 欧姆定律的应用第十五章补充训练题补充教材第十二章补充训练题第十三章机械功与机械能13.1 什么是功13.2 比较做功的快慢13.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13.4 认识动能与势能第十三章补充训练题2010.9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第十一章电路初探一、课标要求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3.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4.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5.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二、本章教材分本章是电学的入门篇,主要内容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路的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和电流表,电压和电压表。
教材第一节“从闪电谈起”,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然后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这些知识为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关于电路,教学从最简单电路入手,由简单到复杂、从定性到定量逐步认识电路。
先学习电路的基本组成,再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然后定量研究电流的强弱,学习电流的概念,进而用电流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最后探讨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用电压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作为电学部分的入门,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手连接电路。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3.1从闪电谈起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3.1从闪电谈起](https://img.taocdn.com/s3/m/c7b6e33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f.png)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导学案: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1. 闪电的产生和特点2. 静电现象的解释3. 静电的利用和防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产生和特点,知道静电现象的解释。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闪电的产生机制,静电现象的解释。
2. 教学重点:闪电的产生和特点,静电现象的利用和防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闪电演示仪。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闪电击中树木的视频,让学生观察闪电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产生的。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闪电的产生机制,解释静电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静电的产生和消失过程。
3. 例题讲解(10分钟):举例说明静电的利用和防止,如静电除尘、静电涂装等,让学生了解静电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有关静电的习题,让学生当场解答,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3.1 从闪电谈起一、闪电的产生和特点1. 闪电的产生机制2. 闪电的特点二、静电现象的解释1. 静电的产生2. 静电的消失三、静电的利用和防止1. 静电的利用2. 静电的防止七、作业设计1. 描述闪电的产生机制。
2. 解释静电现象的解释。
3. 举例说明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播放闪电击中树木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产生的,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了闪电的产生和特点,静电现象的解释,以及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但在课堂上,对于闪电产生机制的讲解,学生可能仍有一些疑问,课后可以进一步查阅资料,加深对闪电产生机制的理解。
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提高学生对静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6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导学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6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2246e9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c.png)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6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导学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宝石,只要用心去打磨,他们都能闪耀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设计出既能激发孩子们兴趣,又能帮助他们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景引入、实践操作、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孩子们体验到科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知识。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并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PPT、电路图、电线、灯泡等。
2. 学具:每个孩子一份电路图、一份实验记录表、一组电路器材。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电路的基本概念,激发他们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0分钟)利用PPT,简要讲解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知识,让孩子们对串并联电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 实践操作(10分钟)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4. 交流分享(5分钟)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让孩子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并掌握串并联电路的基本知识。
活动难点:如何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并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串并联电路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在实践操作中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但同时,我也意识到,部分孩子在实验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培养。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3.1从闪电谈起导学案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3.1从闪电谈起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a7c4b1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6.png)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导学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孩子们的学习应该以兴趣为导向,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设计的一次幼儿园科学活动——《认识闪电》。
一、设计意图这次活动的设计,我采用了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模拟自然现象的过程中,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让孩子们认识闪电,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
教学难点:如何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闪电演示仪、图片、视频等。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通过播放闪电的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闪电的壮观。
然后,我展示了一张闪电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闪电。
3. 实践: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我让他们分组进行实践。
每组孩子们需要用彩纸剪出云层和闪电的形状,然后用胶水将它们粘贴在一起,形成一个闪电的形成过程。
4. 分享:在实践结束后,每组孩子们都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并分享了他们对闪电形成原理的理解。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让孩子们认识闪电,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
活动难点:如何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闪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实践中积极参与,展示出了很高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鼓励孩子们在家里观察闪电,并记录下来。
我还向他们推荐了一些关于科学的书籍和网站,希望他们在家里也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活动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是如何让孩子们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
这是一个涉及到科学知识点的教学,我需要找到一个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接受。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2013新打印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2013新打印版)](https://img.taocdn.com/s3/m/e143687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6.png)
教案: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探究与物理实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2. 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3. 第三章:运动和力运动与静止力的概念与作用4. 第四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量的种类与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
2.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能够解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以及力的作用。
4. 学生能够掌握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能够分析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分类与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 教学重点:运动和力的概念,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如小球、绳子、滑轮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物理实验,引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讲解:根据教材内容,逐章讲解各个章节的知识点,通过示例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3. 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4.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
可以使用图示、流程图、表格等形式进行板书。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给出实例。
解释运动和力的概念,给出实例。
分析一个能量转化和守恒现象,给出实例。
2. 答案: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有关,化合物的性质与其组成元素有关。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形态、位置、状态等发生变化,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新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机械功与机械能11.1 怎样才叫“做功”1.阐述功的含义,说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叙述功的原理.3.重点:概述功的计算公式W=F·s,并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物理规律的方法,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质.一、怎样才叫“做功”1.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那么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二、力对物体做了功吗2.观察课本活动2中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3.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了功的是(B)三、怎样测算功4.在力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5.力学中的“功”的公式是W=Fs .6.“功”的单位是焦耳(J);1焦耳的物理意义是物体在1 N的力的作用下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1 m.7.一质量为2000 kg的小车在拉力作用下沿水平路面前进了400 m,做了3×105J的功,求拉力的大小和重力所做的功.解:W=FsF===750 N因为物体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故重力做功为零.四、机械功原理8.研究表明:人们使用机械工作时,省力必然费距离;省距离则一定费力;即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能都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机械功原理,在历史上被誉为“机械的黄金定律”.1.讨论交流下列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你把书包举高的过程中是否对书包做功?(2)把书包举在高处停留不动是否做功?(3)张明同学提着书包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张明对书包做功了吗?(4)李强同学在练习篮球投篮,篮球在空中飞行的那段距离,手对篮球做功了吗?(5)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该力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通过以上几个实例可知有三种情况不做功:a.有力无距离不做功(s=0),即劳而无功;b.没有力不做功(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F=0),即不劳无功;c.力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时力不做功(s=0),即劳而无功.2.分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题目.(1)一个重1000 N的车,在100 N的水平推力作用下前进50 m.当推力撤掉后,车由于惯性又继续前进了5 m.求:推力做的功.解:W=Fs=100 N×50 m=5000 J.(2)某足球运动员在水平方向用25 N的力,将重为10 N的球沿水平地面踢出,踢出后球在地面上滚了30 m才停下来.在球滚动过程中,脚对球所做的功为(D)A.750 JB.300 JC.450 JD.0 J写出你的判断理由:当球在滚动过程中,脚不再对球施加力的作用,因此不再做功.归纳总结利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①在使用公式求功之前,要明确哪个力做功.②要搞清力的大小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③要注意单位的统一.3.如图所示,在整修寺庙过程中,甲和尚将一块重400 N的石头提到2 m高的庙墙上,乙和尚把重110 N的瓦片提到 6 m 高的房檐上.请帮助老和尚比较甲、乙两个和尚的贡献大小.甲(选填“甲”或“乙”)和尚的贡献大,判断的依据是甲做功更多.4.图示为一园林工人用割草机进行割草的示意图,园林工人用 50 N的推力推动重为100 N 的割草机沿水平方向匀速割草40 m,割完草后,他将割草机提起水平走了10 m,随后又提着割草机上了8 m高的三楼放下,则他对割草机做了多少功?解:园林工人推动割草机水平匀速割草40 m所做的功:W1=Fs=50 N×40 m=2000 J.园林工人提着割草机水平走了10 m,此过程不做功,W2=0.园林工人提着割草机上8 m高的三楼时所做的功:W3=Fh=Gh=100 N×8 m=800 J,故园林工人对割草机共做功W=W1+W2+W3=2000 J+0+800 J=2800 J.5.你是如何理解功的原理的?答案在理想情况下,使用任何机械所做的功都等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在实际情况下,由于机械间的摩擦及机械本身的重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用任何机械所做的功都大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11.2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1.复述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2.通过功率定义的学习,掌握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3.重点:复述功率的定义、单位,叙述功率的物理意义,应用功率公式P=进行简单计算.4.通过对功率公式的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比较做功的快慢1.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方法:不同的物体做相同的功,所用的时间越短,做功越快;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时间相同,做功越多的物体,做功越快.二、认识功率2.填一填:(1)功率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功率.(3)功率的公式:P= .(4)功率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瓦特(W).1 W的意义是 1 s内所做的功为1 J.②常用单位:1 kW=103W.3.四个同学在石峰公园进行登山比赛.如果规定功率最大者获胜,那么胜出者一定是(D)A.体重最大的一个B.时间最短的一个C.速度最大的一个D.做功最快的一个4.甲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5000 W,它的物理意义是这台机器每秒做功5000焦耳;乙机器做功时的功率是20000 W,它的物理意义是这台机器每秒做功20000焦耳;这两台机器中乙机器做功更快.5.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柴油机的功率为8.82kW;汽车起重机的功率可达320kW.6.用速度的知识迁移出功率的定义、计算和单位,这种方法叫迁移法.像这种定义速度和功率等物理量的方法叫做比值定义法.7.举重运动员在3 s内把1000 N的杠铃举高了1.8 m,他对杠铃做了1800J的功,他的功率是600W.8.根据例题的解题过程,尝试解答以下问题.叉车将质量为200 kg的货物在10 s时间内匀速提高2 m(g取10 N/kg).求:(1)货物的重力;(2)叉车对货物做功的功率.解:(1)G=mg=200 kg×10 N/kg=2000 N(2)W=Gh=2000 N×2 m=4000 JP===400 W.1.推导功率的另外一个公式:P===Fv .交流与讨论:一辆小轿车以10 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条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 6000 N,则:(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2)5 s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解:(1)P=Fv=6000 N×10 m/s=6×104 W(2)W=Pt=6×104 W×5 s=3×105 J.2.设计估测人的功率的实验.现代生活中健身已成为一种时尚,爬楼梯就是一种即方便又环保的健身方式,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测量爬楼时的功率.(1)实验器材:电子秤、刻度尺、秒表.(2)实验步骤:①用电子秤测出小明的质量m;②用刻度尺测出一级楼梯的高度h0,数出楼梯的级数n,计算出爬楼梯的高度h=nh0;③用秒表测出爬楼梯所需的时间t .(3)写出根据测量数据计算爬楼功率的表达式P=.(4)小明先用较慢的速度爬楼梯,测得功率为P1,然后用较快的速度爬楼梯,测得功率为P2,则P1< (选填“>”、“<”或“=”)P2.(5)生活中哪些体育运动还能用类似的方法测量出人的功率?答案爬杆、跳绳、攀岩、引体向上等.3.在学习了功率的知识后,三位同学想比较爬杆时谁的功率大.以下是他们讨论后得出的三套方案,其中可行的是(D)①用相同的时间爬杆,测量出各自的体重和爬上杆的高度,即可比较功率大小②都爬到杆顶,测量出各自的体重和爬杆用的时间,即可比较功率的大小③爬杆后,测量出各自的体重、爬杆用的时间和爬上杆的高度,算出功率进行比较A.只有①B.①②C.①③D.①②③4.一列质量为1×103 t的火车,以180 km/h的速度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整列火车受到的阻力是9×103 N.则:(1)火车的牵引力多大?(2)火车行驶1 min时间内,重力做了多少功?机车牵引力做了多少功?牵引力的功率多大? 解:(1)牵引力与阻力是一对平衡力,故F=f=9×103 N(2)在重力的方向上火车没有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做功为0v=180 km/h=50 m/sW=Fs=9×103 N×50 m/s×60 s=2.7×107 JP===4.5×105 W.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第1课时1.复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2.概述额外功的存在,明白机械效率小于1及没有单位的原因.3.重点:结合实例辨认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利用机械效率公式η=W 有W 总×100%进行相关计算.4.培养将科学技术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意识和习惯.一、什么是有用功与额外功1.观察课本活动1中的a 图,回答以下问题:(1)在利用滑轮组把重物向上提的过程中,对哪些物体做了功? 答案 对重物、动滑轮(细线)做了功,还有克服了摩擦力做功. (2)有目的且有需要的功是对什么做功? 答案 重物.(3)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什么? 答案 对动滑轮、细线及克服摩擦力做的功.2.人们需要的、有价值的功,叫做 有用功 ;对人们既无利用价值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 额外功 ,有用功加额外功是总共做的功,即动力对机械做的功叫做 总功 .3.用水桶从井中提水时,对桶做的是 额外 功,对水做的是 有用 功;如果不慎把桶掉到井里了,从井中把桶捞上来时,对桶做的是 有用 功,对水做的是 额外 功.4.W 总= W 有用+W 额外 ,由于W 额外 > 0,因此总功必定 大于 有用功. 二、什么是机械效率5.(1)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而我们希望所做的额外功越 少 越好,即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越 大 越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机械效率 .(2)分析可知 有用功 跟 总功 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即η= W 有用 W 总×100% (字母表达式),变形公式W 有用= ηW 总 ,其中η表示 机械效率 . 6.你认为机械效率有单位吗?为什么?答案 没有;机械效率是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它只是一个百分数. 7.有没有效率等于100%的机械?为什么?答案 没有;使用任何机械都要做一部分额外功,有用功不可能等于总功,且由于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8.一台起重机将重3600 N 的货物提高4 m .如果所做的额外功是9600 J,则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 解:W 有=Gh=3600 N ×4 m =14400 JW 总=W 有+W 额=14400 J +9600 J =24000 Jη=W 有用 W 总×100%=14400J24000J ×100%=60%.1.填写下表中各种机械做额外功的原因.(不计绳重)2.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为600 N 的重物,动滑轮重20 N,则拉力要多大?(摩擦及绳的重力不计)要使重物上升2 m,绳子自由端需拉过几米?拉力所做的功是多少焦?提升重物所做的功是多少焦?提升动滑轮所做的功是多少焦? 解:F=600N+20N2=310 Ns=2h=2×2 m =4 m W=Fs=310 N ×4 m =1240 J W=Gh=600 N ×2 m =1200 J W 额=G 动h=20 N ×2 m =40 J .上题中进一步分析:有用功是 克服物体的重力所做的功 ;额外功是 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总功是 拉力对滑轮组所做的功 .3.现在地震时有发生,于是人们开始重视加固维修房屋,工地上常常可以看到如图所示的场景.假如该工人通过滑轮把50 kg 的水泥缓缓提升4 m 到房顶,所用拉力约300 N .该机械的效率约为 83.3% .4.云南省遭遇了百年不见的特大旱灾,某村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打井抗旱救灾.他们准备用抽水机在一口打好的井中,将井下10 m 深的水抽到地面.若抽水机每小时抽水7.2×105kg,机械效率为50%.则:(g=10 N/kg) (1)抽水机所做的有用功是多少? (2)抽水机所做的总功是多少?解:W 有用=Gh=mgh=7.2×105kg ×10 N/kg ×10 m =7.2×107JW总=W 有η=7.2×107 J50%=1.44×108J . 5.根据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关系以及机械效率,小组内交流讨论写出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这三种功的计算方法.解:有用功:(1)W 有=Gh ;(2)W 有=W 总-W 额;(3)W 有=ηW 总额外功:(1)W 额=G'h (G'为机械动滑轮重力或额外阻力);W 额=W 总-W 有;W 额=W 总(1-η) 总功:(1)W 总=Fs ;(2)W 总=W 有+W 额;(3)W 总=W 有用η.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第2课时1.熟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2.归纳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3.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4.激发探究科学的热情.一、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阅读课本活动2,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需要什么器材?答案 两个滑轮、细线、重物、弹簧测力计. (2)该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答案 重物的重力G ,匀速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 ,重物上升的高度h ,绳子自由端下降的高度l.(3)计算有用功、总功及机械效率的公式是什么? 答案 W 有=Gh ;W 总=Fl ;η=W 有W 总×100%=GℎFl ×100%.2.资料表明,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 40%~50%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50%~70% ,抽水机的机械效率是 60%~80% . 二、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联系实际说说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办法有哪些?(1)减小 额外功 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办法.如: 减小机械的重力及机械间的摩擦 .(2)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增大 有用功 也可以提高机械效率,如 增加物重 . 4.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办法是改进 机械结构 ,使它更合理、更轻巧;另外在使用中要经常保养,定时 润滑 ,使机械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5.王奶奶家住六楼,她腿脚不好,上下楼不方便,社区的“助老爱心”小组帮她想了一个好办法:用一根轻质长绳(绳重不计)、一个滑轮和一个篮筐上下吊物品.你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王奶奶提高机械效率?答案用塑料袋或布兜代替篮筐,用轻质滑轮,在滑轮轴间加润滑油,在体力、装置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更重的物体.1.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分别做了三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1)写出表中标有编号①、②和③的空格处的数据.(2)在实验操作中应该怎样拉动弹簧测力计?(3)分析实验数据,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4)不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又与其他哪些因素有关?(列举一例)答案(2)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弹簧测力计.(3)物体的重力.(4)物体的重力;动滑轮的重力;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力.2.如图所示,工人利用动滑轮在10 s内将重为100 N的重物(包括桶)沿竖直方向匀速向上提升了5 m.若该动滑轮重10 N,忽略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A.提升过程中,绳的拉力F做了500 J的功B.提升过程中,绳的拉力F做了550 J的功C.提升过程中,绳的拉力F做的功率是50 WD.该滑轮装置的机械效率是100%3.如图所示,斜面长5 m,高1 m,工人沿斜面方向用400 N的力把重1600 N的木箱匀速推到车上,则推力对木箱做的功是2000J,斜面的机械效率是80%.4.工人要把桶装货物搬上汽车,采取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用绳子绕过圆桶利用斜面把货物拉上车厢.若整个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在2 min内分别把4个重1500 N的圆桶沿3 m长的斜面拉上1.5 m高的车厢.则:(1)工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2)在圆桶沿斜面匀速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人用的拉力是多大?(3)你认为把“绳子绕过圆桶向上拉”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4)如果还想省力,请你提出一条改进措施.(5)斜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解:(1)W有=Gh=4×1500 N×1.5 m=9000 J(2)W总=W 有η=9000J80%=11250 J 所以, F=W 总=11250J=468.75 N(3)圆桶本身相当于一个动滑轮,可以省力.(4)增大斜面的长度或减小摩擦等.(其他合理答案即可) (5)盘山公路、楼梯等.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1.说出什么是能量,记住能量的单位.2.能说出什么是弹性势能及其影响的因素.3.重点:说出什么是动能,通过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说出什么是重力势能,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根据现象,指出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及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之间的转化.4.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一、什么是能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能”,你能说出几个有关“能”的词吗?如:热能、电能、能源开发等.“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能”的概念跟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比如:电流能做功,说明具有电能.因此,我们认为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它就具有能.2.能的单位就是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J),能的单位也是焦(J).二、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湍急的河水能把石头冲走,流水能做功;飞行的子弹能把木板打穿,飞行的子弹能做功;风吹动帆船航行,空气流动形成的风能做功.这些物体都能做功,它们都具有能.它们的能量是由于运动才具有的.水由于运动、子弹由于运动、空气由于运动而具有能.物理学中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4.判断下列物体中哪些物体具有动能.A.静坐的人;B.足球场上奔跑的运动员;C.炮膛中准备发射的炮弹;D.从飞机上投出的炸弹;E.被电风扇吹动的空气.具有动能的是BDE;理由是这些物体正在运动.5.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三、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6.人们在打桩时,必须把重锤高高举起,当重锤落下时可以做功,因为重锤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锤下落时沿着重力的方向向下运动了一段距离,所以举高的重锤可以做功,从而将木桩打入地里.一个重锤如果静止地压在木桩上是不能做功的.重锤只有在被举高的情况下才能做功,即重锤被举高时才具有做功的本领——能.一池静止的水是不能做功的,但是这一池静止的水如果处在高山上,水落下时就可以做功,把水车冲得转起来.我们把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7.质量相同的物体,被举得越高,它的重力势能越大;被举相同高度的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8.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量有关,弹性形变量越大,弹性势能越大.四、机械能的转化9.如图所示,比较小球在A、B、C处的势能和动能情况(A、B分别在左右最高点,C在中间最低点),可得出结论:物体具有的动能与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0.有摩擦等阻力时,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中,机械能会不断减少.机械能跟其他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1.一个物体具有能量,它一定做功吗?不一定.小结:能与功的关系是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它一定具有能量,但物体具有能量,不一定正在对外做功.2.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1)如图甲所示,让两个质量相同的钢球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h A>h B)滚到水平面上,小球推动纸盒运动,会发现 A (选填“A”或“B”)球把纸盒推开的距离远,说明A球具有的能量大(选填“大”或“小”).(2)如图乙所示,将两个质量不同的钢球(m C>m D)从斜面上相同的高度滚到水平面上,并推动纸盒做功,会发现 C 球将纸盒推开得更远,说明 C 球具有的能量大.写出你的探究结论:小球的质量相同时,小球的位置越高,滚到水平面上时速度越大,具有的动能也越大,纸盒被推开的距离越远;高度相同时,小球滚到水平面上时速度相同,小球的质量越大,具有的动能越大,纸盒被推开的距离越远.这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速度和物体的质量有关.3.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让物体自由下落冲击小方桌,方桌的桌腿是四根钉子,放置在沙箱的沙面上.如图所示.(1)通过观察钉子进入沙面的深浅来判断物体重力势能的大小.(2)比较图中A和B是通过控制质量来验证重力势能的大小与高度的关系.(3)要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应选择图中的C和D进行对比实验.(4)实验结论: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有质量和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4.小组内交流讨论,在探究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两个实验中,运用了哪两种科学探究方法.答案转换法、控制变量法.5.自制单摆进行实验,讨论它在运动的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请你解答下列问题:(1)用一根细线和一块橡皮,自制一个单摆,进行实验.用作图的方法画出摆球的运动轨迹.(2)描述上述实验中橡皮在不同位置(主要是最高点、最低点)重力势能及动能的变化情况.答案橡皮在最高点时重力势能最大,动能为零;橡皮在最低点时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上升过程中橡皮的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即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下降过程中橡皮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即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3)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吗?你能举例说明么?答案可以,例如射箭时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水平面上运动的小球撞击弹簧时,将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归纳总结: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第十二章内能与热机12.1 认识内能1.说出内能的概念和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说出影响内能的因素.2.重点:列举做功和热传递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3.通过感受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一、什么是内能1.(1)在水平面上高速运动的小汽车,它具有动能;校门口新搬来了一个臭豆腐的小摊,同学们远远地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是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运动的臭豆腐分子同样具有动能,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增大,分子的动能增大.(2)如图所示,物体内部的分子始终在无规则地运动着,所以分子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由于和地球之间存在着引力,所以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物体内部分子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之间也存在着势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3)动能和势能的单位都是J,内能的单位也是J.(4)如图所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对于同一物体来说,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当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会减少.二、怎样改变物体的内能2.许多事例表明,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两种方式对于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3.同学们用力搓手,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答案手感到热;说明克服摩擦力做功可以使手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4.把冰块放在手心,有什么感觉?手心的内能如何变化?答案手心感到凉,说明手心的温度降低,内能和温度有关,手心的内能减少.5.通过热传递的方法可以改变内能,热传递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6.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的温度不同;传递方向是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传递内能的多少是热量,它的单位是J.一杯热咖啡冷却一段时间后,咖啡的内能减小,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咖啡的内能.1.在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玻璃杯中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到的现象是热水杯中的墨水扩散得快.实验说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热运动越剧烈.结论:物体的内能和温度有关,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会增加;一个物体温度降低时,它的内能会减小.2.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案是空气,而不是棉花.(2)为什么要放入蘸了乙醚的棉花?答案空气温度升高无法直接观察到,这是用转换法显示空气温度升高.(3)实验现象是什么?答案棉花着火燃烧.(4)实验说明了什么?答案对物体做功,可以增加物体的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