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性格中了解中美文化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民族性格中了解中美文化差异
如果比较文化差异的话,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两个国家比美国和中国更具可比性了。
今天,提到中美文化差异,几乎会让每一个人自然地联想到东西方文化差异。
的确,作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中美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因此在人们有关东西方文化的探讨中,中国和美国自然而然地成为东方和西方的代表。
一种文化通过生活在这一文化辐射范围之内的人们的处世原则、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具体行为体现出来,构成了创造和拥有这一文化的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
所以,不同的文化必然产生不同的民族性格,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迥异的民族性格。
一、中美民族性格的差异
1.动与静
由于受古希腊开放型海洋文化的影响, 美国人的经济活动多以商业为主, 生活方式多以流动为主, 价值观念多以个体为主, 形成了好动、求变的性格。
好动的性格表现在处世上, 他们企图征服自然, 战胜自然, 争取个性解放, 在奋斗中克服常规。
他们是开拓主义者, 不喜欢安分守己, 循规蹈矩;有较强的进取心, 说话办事讲求效率;有较强的独立性, 喜欢冒险、竞争, 好战。
在美国人心目中, 变化意味着不断打破常规, 不断创新;没有变化, 就没有创新。
求变、求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 因此, “做事”、“有所成就”、“个人至上”自然成了他们的文化取向。
美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就业机会竞争激烈, 许多美国人四处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或机会。
他们不喜欢一辈子呆在同一个地方, 他们认为成功的人应该是那些走遍天涯海角
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
早期的北美移民就是通过个人奋斗, 不断进取, 才获得生存和财富的。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 太平洋的西岸, 三面陆地, 形成了封闭型的大陆文化, 经济活动多以农业为主, 日常生活以“静”为本位, 价值观念多以群体为主。
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就把静作为一种美德。
老子认为“静是事物的根”。
儒家主张“明心见性”;道家与佛教讲究“修身养性”。
因而, 中国人寻求的是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人们形成了顺从自然, 相互依赖,“求稳”、“安分守己”、“循规蹈矩”、“知足常乐”的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把性格文静当作一种美德。
中国人在处世上相对来说要比西方人保守, 多数人不愿去冒险、竞争, 喜欢随大流, 习惯在老地方呆一辈子, 喜欢从事相同的职业, 而不愿调换工作单位。
但随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 这种状况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特别是年轻人, 他们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
2.外向与内向
美国由于受基督教和新教传统的影响, 认为物质财富的获取与上帝的恩施之间有某种必然的联系。
他们把人看成是不自足的存在, 是一个罪人;把价值之原追溯于上帝, 形成外在的超越。
由于人的不自足, 人只有不断地向外探求, 不断地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 人才能由一个不自足的存在转化为一个自足的存在。
求变、求动的取向使美国人形成了向外索取的外向型民族性格。
在为人处世上, 外向性格突出表现为放纵个性, 好表现自己, 突出自己, 喜欢以我为中心, 强调个人成就, 追求个人享受, 自由发展, 自我实现, 自我肯定。
因此, 美国人有很强的个人自信心。
外向型性格的人感情比较外露, 不拘礼节, 说话坦诚、直率, 不含糊, 喜欢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但他们注重个人隐私, 乐于标新立异, 有创新精神。
在与人交际时,面对别人的夸奖和表扬, 他们会笑着接受。
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 辅以道家、佛家思想, 形成了极强的内向型民族性格。
中国人把人看成是一个自足的存在, 认为人生价值的判断来自人的心性, 来自人的善端。
内向型的民族性格往往表现为性情温顺、尊老爱幼、内向含蓄、安分守己、谦虚谨慎、中庸守常、知足常乐。
按照中国人的风俗习惯, 在待人接物时, 做到要谦虚, 讲礼貌, 要注意言行得体。
在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夸奖和赞扬时, 人们习惯于表示谦虚, 往往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不敢当!”“过奖了”,“过奖了”等。
而接受别人的夸奖和赞扬就是“自大”、“翘尾巴”,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中国人在与
人交际时, 讲求”卑己尊人”, 举止庄重, 谨慎从事, 说话委婉含蓄, 习惯于忍让。
中国人因谦虚而出名, 有关这一方面的俗语很多。
例如:“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满招损, 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是非总为多开口, 烦恼皆因强出头”、“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等等。
在公开场合, 中国人一般不爱发表意见, 也不愿公开表态。
非得说话或表态时, 喜欢兜圈子, 用委婉含蓄或模棱两可的语言, 不喜欢直接触及问题的要害。
在与西方人进行交际时, 往往会在这一点上被误解或产生文化冲突。
3.实惠与面子
“面子是交际事件中的参加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告意象”[ 3] (p.300)美国人比较务实, 他们更关心的是保全自我的面子。
由于“天人相立”的哲学思想导致他们形成了个人至上的价值观。
在决定自己的行为时, 他们更多地考虑了自己的标准和利益, 有时甚至要牺牲别人、朋友或家人的利益。
他们认为个人利益、个人实惠要比人的脸面重要。
因为利益是实在的, 而面子是虚的。
在商业社会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 人们之间的利益以合同、契约来规定,“面子”在美国社会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里, 人人都在为挣钱而忙碌, 多讲情面会限制竞争, 影响个人利益。
特别是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美国人不会顾及情面而忍气吞声, 他们往往选择利益而不是“面子”;做错事时, 敢于当面认错;在课堂上, 学生可以向老师提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 与老师争论问题。
中国人的价值观内化于心性, 讲求个人修养和品行, 这些心情的外在表现, 就成了人的脸面。
由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 亲戚套亲戚, 朋友连朋友。
在与人交往时, 讲求“人情面子”。
人们认为有“面子”是一种体会, 是别人看得起你;没“面子”是一种耻辱, 是别人看不起你。
因而“面子”的作用很大。
人们为了“面子”即使做错了事,也不敢认错。
有时为了“面子”, 在朋友和熟人面前会“打肿脸充胖子”。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的“精神胜利法”,就是“面子”胜利法。
中国人养成了在言行上不愿得罪人,逢人说好话的习惯。
在实际的交际中, 讲求万事以和为贵, 与不同辈份和身份的人意见不同时, 为了给对方或双方保全“面子”, 通常避免正面的冲突和争辩, 喜欢用含蓄、婉转的方式来表达。
中国人在这一方面往往被西方人误解, 认为“言行不一致”。
4.独立性与依赖性
独立性是美国民族性格的重要特征。
由于受个体取向的价值观的影响, 美国人提倡“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的精神对年轻一代影响很大, 做长辈的也比较注意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
美国人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给他们灌输独立意识, 鼓励孩子们从小就学会自己穿衣、吃饭, 自己挣零化钱等, 父母们也不过多地干涉子女们的私事。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18 岁左右能成为独立自主、自食其力并对自我行为负责的独立的个人。
在美国, 一般年龄在18 至21 岁的年轻人都喜欢自食其力, 他们离开父母和家庭, 开始独立谋生。
价值观以群体为取向的中国人具有强大的内在凝聚力, 历来非常重视家庭。
中国人的生活主要以父母和家庭为中心。
子女喜欢和父母亲住在一起, 以便互相之间有个照应。
在家庭生活中, 中国人形成了尊老爱幼, 患难与共的优良传统。
做长辈的经常要告诫孩子们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
即使子女们长大了, 父母们仍过问他们的事情。
这就直接造成了许多子女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
有时会出现子女干涉父母的私事或父母干涉子女的私事。
这种依赖性可以从“在家靠父母, 出外靠朋友”,“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等谚语中看出。
而现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人的许多家庭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许多子女长大后离开了父母和家庭, 但与西方国家的年轻人比起来, 独立性方面还远远不够
二.总结
随着中美两国的交往日益频繁, 两国之间不同的文化也在相互影响,相互发展。
中国的一些旧观念开始受到挑战, 民族性格也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 但两国人民的性格差异仍然存在。
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差异的存在。
了解中美的民族性格差异, 不仅有
助于人们增强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意识, 减少文化冲突或误解,而且有助于人们预测对方的交际行为和交际风格, 提高交际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