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
摘要:英国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J.Needham) 在《中国科学史》这本书中讲到:“可以毫不费力地证明,中国古代的这些发明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学者们多年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这个难题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各抒所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一经形成就应用于对各种具体问题的理论分析中,针对这一难题,笔者将从自然观的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李约瑟难题
公元前一世纪,中国的汉朝与欧洲的罗马帝国处在同一发展水平线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基本接近。在十八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十四世纪明朝初期阶段早已基本具备。但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在当时的中国。并且英国革命发生之后,中国的经济地位在世界范围迅速有领先地位转向衰落。针对这一现象,李约瑟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即自十六世纪,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渐渐缓慢落后,相对而言,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各文明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到了现代中国就不在领先于其他文明,反而落后。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
自然观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自然观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从蒙昧时代的神话自然观,古代有机自然观,发展到到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和近代机械自然观,实现一步一步发展进步,到现在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科学的理论,可以应用于对具体问题的理论分析。到了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有了可观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
大的思想导师,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反思,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随着实践进一步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标志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45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的问世。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1](第3卷)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我们所面对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了一种体系,即各种物质相联系的总体。自然界首先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及其过程总和,实际上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然后,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指出,“现实的自然界是属人的自然界,人化的自然,历史的自然界,并非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是工业与社会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世世代代作用的结果。”[2](第4卷)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在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类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自然的人类学的自然界。”[3](第42卷,P.131)本文将根据马克思自然观从人与自然关系,物质的,实践的,社会历史的,生态价值的自然观方面研究“李约瑟难题”。
1.从人与自然关系看“李约瑟难题”
,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自然界与人类不可分割,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经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对自然的异化及扬弃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自然界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之后,步步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后,更是铺平了发展道路,带来了全新的推动力。在机器工业阶段,机器大生产对自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异化,这更接近人与自然辩证统一,所以过程中带动的科
技发展更加日新月异,不断涌现。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时期,人对自然没有太大的异化,对自然的影响不够深入,所以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及灵感远远不够。2.从物质的自然观看“李约瑟难题”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的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物质的普遍性和联系性。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物质自然的客观性推动科技进步的事实来阐释。实践表明,哲学的每进一大步都有赖于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而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建立新的自然观,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中国16世纪以前的农业社会,畏惧自然,神化歪曲自然现象,自然科学发展极其落后,即使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明朝,这样的现象仍在继续,所以科学技术发展滞后。反之,在西方的工业生产,资本家原始掠夺,追逐利润,科学技术发展推动自然科学进步,理论发展有重回实践,所以科技有了蓬勃发展。
3.从实践自然观看“李约瑟难题”
自然界要成为对人来说真实的,感性的,客观的存在,必须通过人类的实践的中介作用,在实践中,将自然界尽可能纳入自己的活动范围。
古代中国,尤其是15世纪以前的科学发明,都是简单的发明,通过原理,很容易转化为操作,所以当时科学技术较为先进,理论上也有很多突破,多以书籍和发明为主。但中国封建时期一直都是小农经济为主,手工业有相对进步,但重农抑商,自给自足,束缚了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首先要有需求和发明的动力驱使。小农经济不足以驱动。而英国工业革命从手工业发展迅速,到蒸汽机发明,有了新的动力,将工业纳入机器生产的轨道,将工业纳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强大的需求,理论在工业生产中迅速转化为实践,得到应用。
4.从社会历史的自然观看“李约瑟难题”
人的活动以自然为基础,历史也不能脱离自然。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角度把握自然观,自然界的发展和社会不可分割。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为了便于统治,儒家正统思想在思想上控制民众,选官
制度一直到发展到八股文,极其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研究范围。思想受限导致的学科不能够自由发展,中国古代只注重文学,忽视了自然学科发展,那是科技进步的主要来源。而西方注重各学科发展,数学,物理,化学,美术,音乐等等,所以能够早早取得进步。
5.从生态价值的自然观看“李约瑟难题”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这为生态自然观提供了理论来源。认识自然界的产物,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应当融入自然而不是征服,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古代,以农业社会为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对环境的破坏不大,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凸显,农耕文明排斥机器生产等可能破坏自然,大幅度改变自然的生产方式,这就阻碍了中国古代工业发展,没有使得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中国古代民众有着畏惧自然的早期生态观念。西方资本主义原始掠夺,机器生产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产资料私有制带来巨大弊端,不注意保护环境,忽略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但是同时生产需求,和一味追求经济和资本发展的机器大生产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没有成型的生态观念,不注重生态文明发展。尝到大自然的反击后,进行反思,开始注重生态自然科学的发展,节能环保的科技发明,为科技发展提供动力。
总结
总而言之,自然观可以从各个角度对“李约瑟难题”进行分析,从人与自然关系,实践,物质,社会历史,和生态价值各个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相互依赖,人类需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实践活动把握自然规律,符合自然规律。无论是科技发展,经济进步都要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中吸取教训,服务于未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