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

合集下载

对李约瑟难题的多种解答

对李约瑟难题的多种解答

李约瑟传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3解答一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另一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李约瑟研究中国以前人多地少,却认为人口少,所以各个王朝建立的一个首要任务是鼓励生育;而西欧人少地多,他们却认为生活的空间狭小,要向外扩张,这个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什么。

一、资源因素。

中国多山少地,半干旱气候的生态约束促使中国发展了节省能源、消耗劳力的农业技术,而非扩张资源、节省劳力的牧农技术,导致周期性的生态危机和治乱循环,阻碍了劳动分工的发展。

二、文化因素。

从文化竞争模型可以看到:冒险精神利于多元和创新,避险倾向利于稳定和赶超。

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导思想无不是规避风险、明哲保身。

三、系统复杂性因素。

劳动分工的发展,要求稳定的环境,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的出现不是单一文化的自身延展,而是多种文明冲突演化的结果。

中国面临单一小农经济造成的生态危机的恶化,秦汉以来自然灾害的周期不断缩短,农民起义和外敌入侵不断,加上政府货币、财政政策的多变,都不利于劳动分工的保持。

本观点的辩论:本观点的重点在于认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一在于小农经济导致的社会分工的不足,二在于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

但我们知道:首先,西方历史是从西欧庄园制经济发展过来的,而西欧庄园制经济是一个更封闭、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式,一个庄园内各种物品生产几乎无所不包,自给自足的程度达到极致,这也是西欧中世纪自罗马帝国后具有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功能的城市极端没落的根本原因,但这也没有影响西欧最终走向科学技术的进步。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班级:机制1206961学号: ***********: ***谈谈我对李约瑟难题的认识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虽然,李约瑟早在1944年2月重庆的中国农学会会议上就己提出了该问题,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现象、文官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流派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自然辩证法之李约瑟难题

自然辩证法之李约瑟难题

简析“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及给予的启示摘要:李约瑟难题是指自在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之间,中国在自然科学及技术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地落在了西方后面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相继作出了大量的探索。

通过解读“李约瑟难题”,去寻求与科学特性相吻合的民主制度和开放的思想观念,以及科学创新所需要具备的条件、科学发展的规律。

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促进我国科技的飞跃式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近代科学、科学发展李约瑟难题的由来:英国胚胎生物化学家、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在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15、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突然落后了? 李约瑟产生的疑问, 在其后的论著中以不同方式反复出现,被国内外学术界称为“李约瑟难题”。

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产生的由来,它表述的是一个历史事实:中国古代在自然科学及技术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有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四大发明。

它们分别促进了西方的文艺复兴与科技发展(印刷术、火药)、宗教改革(印刷术)、地理大发现(指南针);为近代科学技术在西方的产生奠定了条件;而对于中国的科技发展没有起到决定性支撑作用。

同时,更深一层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科学发展处境:中国长期处于经验科学阶段, 没有发展到近代意义上的理论科学;中国缺乏理论(形式逻辑)和几何学, 但产生了有机自然观。

中国没有产生欧洲伽利略式的近代科学;中国科学一直在稳缓地前进, 只是相对于16 世纪后的伽利略式的科学落后了。

有人说:李约瑟难题的答案是没有答案!我想也是。

这里不是说没有答案,而是没有固定的答案,每个对李约瑟难题有所理解的人都会有各自的见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日益发展昌盛的中国文化环境中 ,中国科学学界对“李约瑟难题”萌生浓厚了很大的兴趣。

自然辩证法作业-由李约瑟难题引发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作业-由李约瑟难题引发的思考

题目:由李约瑟难题引发的思考由李约瑟难题引发的思考“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英国人李约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这个困扰了很多人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被研究对象中国人不能立刻给出一个明确而又令人信服的答案,因为,中国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或是有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又没有研究它的兴趣和信心。

我想这就是问题的答案所在。

但最根本的问题并不是在于人的个体,我想中国人的智慧是不低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那么问题就出在社会上层建筑以及其立足的根本一经济基础上。

中国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国家,到现在也是。

既然如此,为什么古代中国的科学文明会如此灿烂而近代走下坡路了呢?首先,我要声明一点,这种落差是与西方国家的比较中产生的。

自古以来,中国的科学文明都是重文轻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偏科”,这种“偏科”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后更是严重。

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饱读诗书、出口成章的人,要成为这样的人就要参加全国考试,而考试内容是清一色的语文,你数理化学得再好也没用。

于是,男孩从会说话能认字的时候就开始读四书五经了,女孩更不用说,好好在家学着做家务,女子无才便是德嘛。

在这中间,有仕途不顺的,倒也没有改行,而是继续钻研文学,于是我们有了《史记》《四大名著》等经典作品。

在这种社会思想的影响下,几千年来中国人变得墨守成规,不思进取。

这两个词用在中国文化熏陶过的中国人身上没有贬的意思,体现出的是一种知足常乐、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心态。

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农村看到农民用一种工具在耕地,他打听到这种工具叫犁,于是他到集市上买了一把回去研究,结果他研究了半天才发现原来这玩意并没有发动机! 我当时听到这里的时候心里涌出一阵感动,这比《肖中克的救赎》还让人感到震撼,这是怎样的一种执着的精神啊,两千年之前中国人发明了犁,两千年之后还孜孜不倦地用着它。

自然辩证法--李约瑟难题

自然辩证法--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1 “李约瑟难题”之问及研究意义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技史》中提出注明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朋友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像伽利略、牛顿这样一些伟大的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呢······为什么中世纪中国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机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关于中国文明中是否曾出现过作用巨大的“科学技术”,又或者中国是否曾在某一阶段在科学技术上领先于欧洲,这在学界有着很大争论。

这些争论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不在于是否能够提出此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而在与提示我们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

李约瑟难题其实包含两个问题:1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出现在中国?2 为什么中国在近代发展进程中会整体落后与西方?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

求解李约瑟难题过程的实质是研究科学技术自身发展逻辑规律与启示政府重视科技发展内外影响因素的问题。

2 政治经济制度影响科学技术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而这与社会制度也有很大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发展历程都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个社会形态。

我们潜意识里都会认为东西方的封建社会的“社会建制”是相同的。

2.1 经济制度旧社会中国的农民是自由农民,他们从皇帝那里领到土地维持家用,同时对以皇帝为首的政府提供赋税,并受统一的法律制约和保护;中央政府从农民那里取得赋税来维持军队,而军队的士兵也来自农民。

这样中央政府有很大的权利、很大的力量建立强大军队,可以随时铲除任何挑战中央集权的豪强,呈现两头强、中间弱的局势,是高度中央集权形式。

在这样的土地制度下,小农经济使得人们能够自给自足,拥有土地便可维持生活所需,所以贵族阶级甚至全社会都对土地有着强烈的渴望和占有欲,从而便产生了强烈的重农轻商,对经商致富以鄙夷的态度,于是,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中国受到了限制,生产力上也没有对科学有进一步的要求。

从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区别的角度出发谈谈你对李约瑟问题的认识

从中西方古代自然观区别的角度出发谈谈你对李约瑟问题的认识

论李约瑟问题———基于古代中西方科技传统之差异视角理论月刊2011年第1期摘要:通过对古代中西方科技传统的比较,从中西方在科技传统的内在结构上的差异来分析李约瑟问题的根源。

科技传统可划分为三个系统:科学精神传统、科技内容结构和作用机制。

古代中国科学精神缺乏科学理性内核,缺少概念抽象,逻辑推理等,科技内容结构的特征是以实践和经验研究为主,而科学精神与科技内容相互作用,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研究方法以主体体悟式归纳总结为主,并以实用为原则,形成了以技术为主、理论薄弱和缺乏实验的特点,这决定了中国必然不能产生近代科学。

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李约瑟问题进行新的解读,以期对科学发展逻辑和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李约瑟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作用机制李约瑟问题是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半个多世纪前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来的,简单地说,就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作了解释,主要观点有自然环境决定论、历史决定论、制度决定论和科学理性决定论等。

这些观点对影响科技发展原因的解释各有侧重。

笔者认为更需要系统地从科技史的内在结构视角来解读,才能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李约瑟问题,可以换一种说法,即为什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结构中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这是一个涉及系统论的问题,需要用系统论的观点,探讨科学技术系统内部相互作用机制,以便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梅森在自然科学史导言中将科学的根源归结为两个传统即“技术传统”和“精神传统”。

科技传统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系统:科学精神传统、科技内容结构和作用机制。

科学精神传统包括世界观、认识论和思维方式,科技内容结构包括技术系统、理论系统和实验过程,作用机制包括科技发展目的或作用、研究对象、研究方向和范围以及研究方法。

三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一致性,而各系统内部结构之间也具有一致性。

自然辩证法论文---李约瑟问题之我见

自然辩证法论文---李约瑟问题之我见

李约瑟问题之我见摘要:李约瑟难题是学界一直关注并且讨论不断的问题。

本文提出李约瑟难题本身存在科学与技术两者概念混淆的问题,对科学和技术的概念、联系及区别进行了说明,并对纠正后的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剖析,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最后阐述了该难题在新时代下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科学,技术。

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大意是:中国在大约l6世纪前科学技术一直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却诞生在西方,而没有诞生在中国呢[1]?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该难题一经提出,就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不少学者都对之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答案。

现在看来,这些见解和答案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推敲起来似乎又都存在漏洞。

其实,由于李约瑟在提出该难题时混淆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重要概念,所以使得该难题本身就存在内在矛盾,不可能在其原来的意义上得到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首先弄清楚科学和技术的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科学是科学共同体采取经验理性的方法而获得的有关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性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技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体系,一种由特殊的社会共同体组织进行的特殊的社会活动。

不过技术这种知识体系指的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与人工过程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的体系[2]。

有时人们将各种人工的制品也列入技术的范畴,那是因为,这些人工制品如生产的设备和科学的仪器被看作是物化了的知识或知识的物质表达。

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技术的目的在于改造和利用自然,而当改造和利用自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就必须以认识自然为基础。

所以说,科学和技术的各自性质决定了它们是一对天生的“伙伴”。

正因为如此,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现象日益明显,这大大地促进了所谓的科学技术一体化进程。

就实际情况看,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并在科学和技术之间陆续诞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关于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关于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关于“李约瑟难题”之我见摘要: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奠基于先秦时期,到秦汉至宋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同一时期,欧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代表着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水平。

进入明清时期以后,中国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水平开始停滞不前,甚至是衰退,导致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在各方面落后于西方。

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自然科学那么发达,但是到了近现代却落后了呢?这就是众多的自然科学史学者试图回答的“李约瑟难题”【1】。

本文的笔者对“李约瑟难题”本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衰落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于1964年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甚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甚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五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於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2】其实,关於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的探讨,在李约瑟以前很久,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韩琦在〈关於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论述〉一文中【3】,就介绍了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D. Parrenin)、启蒙思想家伏尔泰(F. Voltaire)、重农学派代表人物奎奈(F. Quesnay)、英国哲学家休谟(David Hume)、法国哲学家狄德罗(D. Diderot)的有关论述。

而中国学者,早在本世纪新文化运动之初,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如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任鸿隽(1886-1961)在1915年创办《科学》杂志之时,就探讨了“说中国之无科学的原因”,认为“无归纳法为无科学之大原因”。

近年来,不但有许多学者不断对“李约瑟难题”的答案进行了探讨与研究,而且还有许多人对“李约瑟难题本身提出了质疑。

如1984年,《科学与哲学》译刊发表了席文的〈为甚么中国没有发生科学革命?--或者它真的没有发生吗?〉一文【4】。

自然辩证法—李约瑟难题之问

自然辩证法—李约瑟难题之问

李约瑟难题之问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一问题,在我看来中国人民从不缺乏智慧,却缺乏有智慧的君主和更加宽松的政治环境,这也导致中国的科技散布于历史长河中如星辰却没有启迪近来中国的科技进步,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虽然时代在变思想在进步,但我认为我们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仍受诸多禁锢。

一是统治者求稳思想作祟。

一种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必然会带来诸多颠覆性的变革,尤其是在军事、农业生产方面的变革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故中国的诸多科技发明都以统治者为主导或被统治者牢牢掌控,普通民众的创新精神更多的是被禁锢于狭小的领域。

二是见不得别人好思想蔓延。

中国人有一种病态的思想就是见不得别人好尤其是身边熟悉的人如果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必有人站出来反驳甚至深挖其“黑历史”,而黑历史更容易吸引人导致优秀的科技在黑暗“人设”面前崩塌,反而是舶来品不能够去深入了解其其余方面,只能看见其优秀的地方更容易被国人接受,如此辛苦的创新反受众人的“妒忌”,这也导致国人创新动力不足。

三是“追星”思想扭曲国人价值观。

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统治者身边的异性必是“群星云集”,古时是歌舞乐者,到了现在就是明星、网红,当一大群小学生、中学生都在呐喊着“我要当明星”、“我要成网红”时,试问谁来搞发明、谁来搞创新,且现实问题更是残酷,“星”者更受统治者的青睐,“星”者可以获得惊人的回报,当凤毛麟角的最高科学技术奖只有800万元时,这一切都回应了从事科技创新回报太低,还是当“星”、搞“红”来的更舒坦。

四是冒险与共享精神缺失。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人始终认为不冒险就不会出事,不冒险就绝对安全,不冒险就不会有风险,这种思想导致了我国的法律成为了一部国家和国民的“安全”法,我想国家的出发点是好的,因为国家的子民都是国家的财产,如果国民去冒险就会导致国家财富的损失,大家安稳的在各自轨道上运行最好,一颗不按常规运行的“彗星”就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理解“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难题.以下是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一,地理环境的产物。

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技术没有继续发展,跟中国所处在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三种差异其一,大国文明和小国文明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大国,欧洲是一群小国;其二,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农业文明甚至是小农文明,而欧洲是商业文明,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其三,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中国是大陆文明,欧洲是海洋文明。

中国的地理格局是,东临茫茫大海,这是古人难以逾越的海洋;西北部是茫茫沙漠,无垠戈壁;而西南耸立了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和纵贯南北的横断山脉。

这种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种屏障,让新观念难以传播,难以推广并成为社会风潮。

举例而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张衡对天文学方面的研究其实有着巨大的成果与成就,但这些如四大发明仅仅残留于技术层面(正面效应的结果),却没能在社会形成科学风,形成强有力的理论系统(负面效应的结果),这就解释了科学和工业为什么没能在中国得到全面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反观西方地理环境,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就是由于地理环境被迫使其中的人民形成了探索及开放的精神与性格,而对外贸易的需求同样也是西方快速发展科技的重要催化剂。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而言,西方所处的冒险环境比中国所在的较为安逸的环境更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学研究制度差异,中国古代没有普遍设立科学技术方面独立的学院和研究机构,科学知识不能积累和系统化,并且上升为理论并广泛传播。

最新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

最新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

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摘要:英国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J.Needham) 在《中国科学史》这本书中讲到:“可以毫不费力地证明,中国古代的这些发明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学者们多年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这个难题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各抒所见。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一经形成就应用于对各种具体问题的理论分析中,针对这一难题,笔者将从自然观的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李约瑟难题公元前一世纪,中国的汉朝与欧洲的罗马帝国处在同一发展水平线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基本接近。

在十八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十四世纪明朝初期阶段早已基本具备。

但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在当时的中国。

并且英国革命发生之后,中国的经济地位在世界范围迅速有领先地位转向衰落。

针对这一现象,李约瑟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即自十六世纪,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渐渐缓慢落后,相对而言,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各文明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到了现代中国就不在领先于其他文明,反而落后。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自然观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自然观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从蒙昧时代的神话自然观,古代有机自然观,发展到到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和近代机械自然观,实现一步一步发展进步,到现在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科学的理论,可以应用于对具体问题的理论分析。

到了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有了可观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大的思想导师,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反思,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随着实践进一步变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标志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45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的问世。

李约瑟难题 论文

李约瑟难题 论文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背景:英国学者李约瑟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对于这一难题,李约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事实上,李约瑟难题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在我看来,这两部分由信仰所连接交织。

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所思所想,并不全面,但也还算是思考的结果。

我的解释:一、科学萌芽与现代科学范畴不论是古代欧洲还是古代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并未真正出现过,在那个对各个概念没有系统定义的时期,由实践经验所产生的结论更适合被称为“科学萌芽”。

在罗吉尔·培根在希腊炼金术与中国炼丹术的结合中诞生了医疗化学实验方法,培根总结出了归纳逻辑和实验方法之后,现代科学才真正诞生。

西方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丹皮尔的科学史等,以及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等是专门研究“什么是科学”的学科,而古代中国并没有相关研究。

正如孔子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正名这一过程,系统完善的科学无法诞生。

202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解答及其启示范文1

202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解答及其启示范文1

202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解答及其启示范文 对“李约瑟难题”的争论长期以来经久不息,“李约瑟难题”对于我们当今发展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对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反思、疑问和总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李约瑟难题”的提出 李约瑟(1900年 12 月 9 日-1995 年 3 月 24 日),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其所着《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即《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1944年 2 月,李约瑟在重庆中国农学会的《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农业》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的中国发生?” 伴随着“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将其进一步推广并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二、“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国内外学者对“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使得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差异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可以认为,“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不仅是对中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比较,同时也是对中西方文化发展时代背景的考察。

只有深刻地了解文化的历史、现状和特征,才能更好地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途径进行合理地规划和设计。

因此,对“李约瑟难题”的破解势必能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广泛的启示。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李约瑟难题”进行扼要而全面的解答。

(一)、客观条件的制约1、自然观的缺失以及缺乏相应的土壤;2、中国崇尚实用主义,擅长总结经验而非创新;3、“学而优则仕”的第一追求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读书人的思想被束缚在名利上,过度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缺乏数字进行管理。

(二)主观因素的影响 1.闭关锁国政策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我们国家没有积极走出去了解其他国家而是一直以“天朝大国”自居,在其他国家开展科技革命的时候,自认为我们国家物产富饶,固步自封,仍旧过着三跪九叩的生活。

自然辩证法:李约瑟难题

自然辩证法:李约瑟难题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虽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和压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供迫切需要的动力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
•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 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 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中国落后的因素:
• 政治: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实行重家抑商政策, 明朝还限制手工生产的规模,压制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 经济: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虽然已经出现了 资本主义的萌芽,但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和 压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 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供迫切需要的动力。
中国落后的因素
• 文化:明朝八股取士制度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 清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制度,造成了社 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 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外交: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 又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 常交流。
• 总之,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中国没能产生 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
西方西方领先的原因:
•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为科 学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 经济: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科学技 术的发展积累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劳动力。
• 思想: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的启蒙 运动解放了思想,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思想 武器。

浅谈李约瑟难题

浅谈李约瑟难题

浅谈“李约瑟难题”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因其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而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关于中国发展史的相关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将该问题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

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一.什么是“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 - 全球化地球文明。

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

从1643年牛顿诞生到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然而,1840年的中国却进入了鸦片战争时期。

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气化时代。

从马可·波罗的诞生到工业革命电气化的开始,欧洲经历了约600年的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

二.对李约瑟难题的个人看法和分析(一)内部原因1.自然环境中国人生活在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气候温和,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多关注人伦;而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是开放的海洋性地理环境,人们需要长期与恶劣的自然做斗争,因此养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学传统,开放的地理环境又使他们与外界多有往来,造成了工商业的发达。

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

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

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一、什么是“李约瑟难题”要讨论“李约瑟难题”我们应该首先弄明自这个“难题”到底是什么。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ccdham, 1900-1995)在其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中国占代科技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而为何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却没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这就是引起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二、“李约瑟难题”原因探究关于“李约瑟难题”众多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很难找到较为一致的答案,不过学者们的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

总体来说,产生“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几点:3.科举制度的影响1.科举制度有学者指出,“中国不能孕育近代科学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科举制度的绝对影响。

”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导向和封闭、僵化、陈旧、狭窄的学习内容的结合,由此“世族俊才,皆志于科举”,执迷于四书五经。

所以围绕科举考试而建立的教育制度,把真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排斥在外,最终导致科学文化无人学、无人教、无人研究州。

这种情形不仅阻碍了科学技术在国内的传播,而且还束缚了人的思想,制约了人的创造潜力,使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都难以得到提高,因而,中国的科学得不到进一步的升华。

2.孔子儒家的保守思想占主导地位中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一系列保守落后的思想,特别是重义轻利,重农轻商,重“道”轻“技”,抑制商业发展,妨碍经济繁荣,影响科技进步,导致社会停滞。

李约瑟的难题的思考

李约瑟的难题的思考

李约瑟的难题的思考在我上自然辩证法之前,我不知道李约瑟难题是什么,一直都不怎么关注这类问题,可能是以前没有想过自己会继续学习读研,可能是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吧。

可是现在不管是出于自身还外部条件,都要求我们做一个深刻的认识,做一个总结,或者说作一个思考。

首先,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认识。

李约瑟(1900-1995),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1994年入选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李约瑟在中国长大,一生在中国待过23年。

他是一位著名的英国学者,本名约瑟夫.尼德汉。

他的第二任太太鲁桂珍是中国人,给他取了李约瑟这个中国名字。

他们夫妻一直致力于中国问题的研究。

他于20世纪30年代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期间,广泛收集英、美、德、法等国的外交档案、著作和回忆录等资料,写成《清帝逊位与列强(1908-1912)》一书,重新叙述了1908-1912提这段极为复杂的历史时期。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李约瑟的代表作,在书中他详细分析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

他在这部著作中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

在此基础上,李约瑟还提出一个至今仍备受关注的“李约瑟难题”,即:近代科学为何没有在中国产生?这就是所说的李约瑟难题。

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是:第一,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第二,为什么在公元前l 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第一个问题: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至夏商西周,下至近现当代。

在这浩瀚的文化长河里,人才辈出,星光闪耀,我们无限自豪。

可是细心的人会发现,太多让世界震惊的成就,领先世界的成就出现在封建社会,也就是中国古代。

从自然观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

从自然观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

从自然观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摘要:本文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和西方古代自然观上的异同,并对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做一粗浅解释。

关键词:自然观、李约瑟难题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其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中世纪时中国拥有较欧洲先进得多的科学技术,但在近代时却没有产生科学和科学革命。

在近代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仿佛运行良好的机器突然中断了一般,其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

针对这一问题,众多中西方学者均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解答,其内容涵盖地理区位因素、农业经济和商业经济差异、社会及政治制度、语言符号、思维差异等各个方面。

而自然观,作为自然科学的先导,对于科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自然观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李约瑟难题中的科学技术,可以理解为西方近代科学,即自然科学,是一种关于自然的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理性活动,人们通过科学认知,实现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探索和揭示,从而对外部世界的复杂图景做出理论的说明。

而自然观指的就是人们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和观点。

在人们对自然界的早期认识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和明确的实证方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处于自然哲学的阶段,而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自然观,又对后世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引用科林伍德的话说,自然观是自然科学的逻辑基础。

因此,了解中国及西方自然观的自身演化及差异,并由此探讨中国与西方在探索客观物质世界时的逻辑和方法,对于理解“李约瑟难题”一定会有所帮助。

以下,将从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发展,中西自然观的比较,以及中国古代自然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解释李约瑟难题。

一、中国古代自然观中国古代哲学家在思考人与自然关系、自然的存在方式以及演化过程时,形成了丰富的朴素自然观。

当前普遍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是一种有机自然观,讲求万物的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讲求天人合一,人顺应自然而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自然观角度探讨“李约瑟难题”
摘要:英国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J.Needham) 在《中国科学史》这本书中讲到:“可以毫不费力地证明,中国古代的这些发明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学者们多年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这个难题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各抒所见。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科学的世界观,一经形成就应用于对各种具体问题的理论分析中,针对这一难题,笔者将从自然观的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李约瑟难题
公元前一世纪,中国的汉朝与欧洲的罗马帝国处在同一发展水平线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基本接近。

在十八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中国早在十四世纪明朝初期阶段早已基本具备。

但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在当时的中国。

并且英国革命发生之后,中国的经济地位在世界范围迅速有领先地位转向衰落。

针对这一现象,李约瑟先生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即自十六世纪,中国经济与科技发展渐渐缓慢落后,相对而言,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各文明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到了现代中国就不在领先于其他文明,反而落后。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
自然观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自然观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从蒙昧时代的神话自然观,古代有机自然观,发展到到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和近代机械自然观,实现一步一步发展进步,到现在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科学的理论,可以应用于对具体问题的理论分析。

到了19世纪中期,自然科学有了可观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
大的思想导师,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反思,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随着实践进一步变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标志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945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具有历史意义的著作的问世。

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1](第3卷)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我们所面对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了一种体系,即各种物质相联系的总体。

自然界首先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及其过程总和,实际上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然后,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指出,“现实的自然界是属人的自然界,人化的自然,历史的自然界,并非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是工业与社会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世世代代作用的结果。

”[2](第4卷)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在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类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自然的人类学的自然界。

”[3](第42卷,P.131)本文将根据马克思自然观从人与自然关系,物质的,实践的,社会历史的,生态价值的自然观方面研究“李约瑟难题”。

1.从人与自然关系看“李约瑟难题”
,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自然界与人类不可分割,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经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对自然的异化及扬弃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自然界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之后,步步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后,更是铺平了发展道路,带来了全新的推动力。

在机器工业阶段,机器大生产对自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异化,这更接近人与自然辩证统一,所以过程中带动的科
技发展更加日新月异,不断涌现。

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时期,人对自然没有太大的异化,对自然的影响不够深入,所以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及灵感远远不够。

2.从物质的自然观看“李约瑟难题”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物质的自然观承认,自然界的物质的普遍性和联系性。

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物质自然的客观性推动科技进步的事实来阐释。

实践表明,哲学的每进一大步都有赖于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而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助于建立新的自然观,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中国16世纪以前的农业社会,畏惧自然,神化歪曲自然现象,自然科学发展极其落后,即使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明朝,这样的现象仍在继续,所以科学技术发展滞后。

反之,在西方的工业生产,资本家原始掠夺,追逐利润,科学技术发展推动自然科学进步,理论发展有重回实践,所以科技有了蓬勃发展。

3.从实践自然观看“李约瑟难题”
自然界要成为对人来说真实的,感性的,客观的存在,必须通过人类的实践的中介作用,在实践中,将自然界尽可能纳入自己的活动范围。

古代中国,尤其是15世纪以前的科学发明,都是简单的发明,通过原理,很容易转化为操作,所以当时科学技术较为先进,理论上也有很多突破,多以书籍和发明为主。

但中国封建时期一直都是小农经济为主,手工业有相对进步,但重农抑商,自给自足,束缚了工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首先要有需求和发明的动力驱使。

小农经济不足以驱动。

而英国工业革命从手工业发展迅速,到蒸汽机发明,有了新的动力,将工业纳入机器生产的轨道,将工业纳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强大的需求,理论在工业生产中迅速转化为实践,得到应用。

4.从社会历史的自然观看“李约瑟难题”
人的活动以自然为基础,历史也不能脱离自然。

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角度把握自然观,自然界的发展和社会不可分割。

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为了便于统治,儒家正统思想在思想上控制民众,选官
制度一直到发展到八股文,极其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研究范围。

思想受限导致的学科不能够自由发展,中国古代只注重文学,忽视了自然学科发展,那是科技进步的主要来源。

而西方注重各学科发展,数学,物理,化学,美术,音乐等等,所以能够早早取得进步。

5.从生态价值的自然观看“李约瑟难题”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这为生态自然观提供了理论来源。

认识自然界的产物,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应当融入自然而不是征服,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发展规律。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古代,以农业社会为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对环境的破坏不大,生态环境问题尚未凸显,农耕文明排斥机器生产等可能破坏自然,大幅度改变自然的生产方式,这就阻碍了中国古代工业发展,没有使得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中国古代民众有着畏惧自然的早期生态观念。

西方资本主义原始掠夺,机器生产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产资料私有制带来巨大弊端,不注意保护环境,忽略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但是同时生产需求,和一味追求经济和资本发展的机器大生产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没有成型的生态观念,不注重生态文明发展。

尝到大自然的反击后,进行反思,开始注重生态自然科学的发展,节能环保的科技发明,为科技发展提供动力。

总结
总而言之,自然观可以从各个角度对“李约瑟难题”进行分析,从人与自然关系,实践,物质,社会历史,和生态价值各个角度分析。

人与自然相互依赖,人类需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践活动把握自然规律,符合自然规律。

无论是科技发展,经济进步都要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中吸取教训,服务于未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卢国琼.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0)
[5] 刘晓宇.基于环保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解读[J].兰州学刊, 2012(10)
[6] 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7):8
[7] 赵笑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中共产主义的实现[J].兰州学刊,2014(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