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框架《认识论》
高中政治必修四认识论部分
![高中政治必修四认识论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14483a09a300a6c30c229f30.png)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
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属性 理解 误区真理是客观的 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④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第二性的 ①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②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 ③真理是一成不变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认识论知识点总结课件(共16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认识论知识点总结课件(共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5bf4ddcaeaad1f346933f9b.png)
复习注意把握:
分清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实 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 有两个: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 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 验,他们都是实践的产物。
真理观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⑴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准主观同客观相符 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⑵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 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 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 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 反复才能完成,人们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过 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的认识经历着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类认识 是无限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 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人们的认识是一种波浪 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⑴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 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 会变成谬误。 ⑵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 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 的、历史的统一。 ⑶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这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错 误。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真理观)
⑴从真理本身看——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 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 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 错误。
高三政治课件-认识论 精品
![高三政治课件-认识论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302b1451767f5acfa1c7cd59.png)
38、①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中,现象是本质的现象, 本质是现实的内化,二者是不可分的。现象是外部特 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特征,认识了现 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只有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才能 有效地指导实践。(4分) ②江泽民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了腐败现象是剥削制度、 剥削阶级本质的现象,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就否定了 社会主义制度与腐败现象的必然联系,也否定了商品 经济必然产生腐败的谬论,对我们斩断腐败的根源,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有积极的指导意义。(4分)
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②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实践是认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识发展的 根本动力 ②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注意区分认识的根本任 务和根本目的) 实践是检 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 唯一标准 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认识对象都不是 ②实践是唯一的 为什么 怎样检验
⑵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有助于处理好学习书本知识 和掌握实际知识的关系。通过实践把书本知识真正消化, 变成自己切实掌握的知识,真正发挥科学知识对实践的指 导作用;有助于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向工农学习, 依靠群众,从而更好地为群众谋利益,为工农服务,为人 民服务;有助于处理好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 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实现 客观与主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 做贡献。(5分)
③讲话是我们对本质和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使我们在清除腐败的斗争中能抓住本质,对症下药, 取得更大成绩。(2分)(人生观,价值观,也视情 况给分)
41、(1)重要性:第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重要目标。第二,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 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 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政治保障。第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有助 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 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 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使国家长治久安。
高三认识论知识点框架图
![高三认识论知识点框架图](https://img.taocdn.com/s3/m/c0c44f1a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0d.png)
高三认识论知识点框架图
认识论是哲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讨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在高三阶段,对于认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是一个高三认识论知识点的框架图:
一、认识的概念与本质
1. 认识的定义与特点
2. 认识的本质及其意义
3. 认识的动力和动力来源
二、认识的来源与形式
1. 经验与理性的关系
2. 感性认识与概念思维的关系
3. 直观认识与概念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三、认识的过程与方法
1. 认识的过程:感性阶段、概念形成与思维阶段
2. 认识的方法:观察、实验、比较、分析、综合等
四、真理与谬误
1. 真理的概念与本质
2. 真理的标准与判定
3. 谬误的形式与防范
五、认识的局限与发展
1. 认识的局限性:人类认识的有限性
2. 认识的历史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辩证唯心主义认识论
六、认识论与实践
1. 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
2. 实践经验与科学认识的关系
七、认识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 认识论与人类学、心理学的关系
2. 认识论与科学方法论的关系
以上是一个高三认识论知识点的框架图,它可以帮助学生对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和整理,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同时,这个框架图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希望这个高三认识论知识点框架图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b15376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2f.png)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在高中政治必修4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认识论的知识点。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一、认识的本质和作用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认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实践。
人们通过认识来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2.认识世界。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了解到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3.改造世界。
人们通过认识世界的规律,不断改造和完善世界。
二、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过程既是主体(人)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过程,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复杂的辩证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联系。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获得对事物的直观认识,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和抽象的过程。
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主观能动性是认识的基础,但同时也要遵循客观规律来进行认识。
3.过程和结果的统一。
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它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
三、认识的方法和过程认识的方法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认识的工具和方式,它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和抽象。
2.分析和综合。
认识一个事物时,需要将其进行分析,逐步深入了解其各个方面,并进行综合,将各个方面的认识进行统一。
3.抽象和具体。
抽象是从具体事物中提取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
四、真理的判断和反思真理是认识的目标,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认识。
在判断真理时,我们要进行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事求是。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以实事为依据。
2.辩证思维。
在判断真理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综合各种因素,防止片面性。
3.批判精神。
对于已有的知识和观点,应该持有批判精神,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正。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43e9a4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5.png)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唯物论知识点总结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一原理与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以下几点:(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事实)作为根本出发点。
即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反对从主观出发的错误观点与做法。
(2)如何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是轻而易举的。
既需要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反对主观主义,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觉地用科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而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统一是从静态讲的,历史的统一是从动态来讲的。
因此,我们既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又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不仅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这一原理及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以下几点:(1)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cd5ea6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58.png)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考点1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③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高中政治高考复习《认识论》专题讲解PPT课件
![高中政治高考复习《认识论》专题讲解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9edc903cfc789eb162dc812.png)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例3 (08全国高考Ⅱ38)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改革开发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 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 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 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 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 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 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3)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中正确 的认识就是真理。把真理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 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3、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目的
关系 区别
认识的根本任务
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这是认识 过程的第一飞跃
认识的根本目的
一般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非选择题主要集中在客观规律性 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实践与 认识的关系等几个知识点上。
易错易混 1、“主观能动性”与“意识的能动性” 淆知识点
(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做”、“决心、意志、干 劲”。“主观能动性”包括“意识的能动性”,也包括实践活动, 而这两项内容密不可分。
2、意识、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真理、科学理论的比较
(1)意识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强调的是反映结果, 属于唯物论范畴,它与物质概念相对应。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 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也指反映结果,属于认识论范畴, 与实践概念相对应。二者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认识论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认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98968d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c6.png)
相识论实践观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题、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2)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建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建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社会历史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肯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肯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肯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试验活动。
4、原理:实践与相识的辩证关系内容:(1)实践是相识的基础,相识依靠于实践,实践对相识有确定作用①实践是相识的来源②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相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相识的目的和归宿(2)相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①正确的相识,科学的理论促进实践的发展;②错误的相识,不科学的理论则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详细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只强调实践确定作用的形而上学,反对夸大相识反作用的唯心主义。
真理观原理1、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区分:①真理的含义: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相识就是真理。
真理是标记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的含义:与客观对象不符合的相识是谬误。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
②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二者泾渭分明,相互对立,有严格的界限,不能混淆。
2)联系:真理和谬误之间又具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①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伴而行。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知识点复习(共19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知识点复习(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6ce0f450b1c59eef9c7b40f.png)
(二)【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
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实践
的发展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③来源是指认识的产生,动力是指认识的发展。
④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从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真理的知识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
③“选择”的过程要比“执行”更重要
④若无“执行”,“选择”就没有实际意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辩证分析”是采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等同于对
信息的辩证否定,①排除。不能说“选择”的过程比“执行”更重要,③不选。②④ 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因此选C项。
5、从“天下之事,一断于法”的法律思想,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 罪”的司法理念;从春秋时子产铸刑鼎首次公开法律,到汉唐以降历代相 沿的成文法典;从被马克思、恩格斯生产称赞的古罗马《十二铜表法》, 到《法国民法典》,再到现代各国的法治实施。古往今来,东方和西方, 人们都在对社会治理之道进行不懈探索,都不约而同地运用法律手段来规 制社会、调整行为。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 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法治经验,要扎根于中国现实, 使我们的法治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
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04a66e96f1aff00bed51e8f.png)
三一文库()〔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尊重自然的物质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3.意识的本质: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保持自己的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载体。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联系:唯物辩证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区别: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b.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及方法论:原理: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受惩罚。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1c7b6d0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1e.png)
⾼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中政治必修4哲学已经学习的差不多了,哲学知识认识论知识点学习的如何呢?下⾯店铺⼩编为⼤家整理⾼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政治必修4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原理及论:(3个) 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也属于唯物论)(见上页唯物论部分)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的和归宿.)另⼀⽅⾯,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 【⽅法论】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的统⼀,把已有的知识应⽤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标准.另⼀⽅⾯,要求我们注重学习科学理论,形在正确的认识.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限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限性,追求真理是⼀个永⽆⽌境的过程.(详见课本P48~49)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们对⼀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多次才能完成;⼈类认识是⽆限发展的,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考点再现】 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 (3)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 【主⼲知识】 ⼀、基本概念:主观能动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认识的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的、分析与综合、创新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 ⼆、核⼼原理: 1、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世界(+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这⼀原理中是如何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的?) 4、☆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高二政治认识论教案
![高二政治认识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5aee35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5.png)
高二政治认识论教案〔1〕相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科学理论的概念。
理解:〔1〕感性相识、理性相识和真理的含义。
〔2〕相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缘由。
运用:剖析对某一事物的相识过程, 说明相识的根本任务, 进而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
技能目标提高比拟分析实力, 造就学生综合概括实力。
情感目标〔1〕提高透过现象相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自觉性。
〔2〕能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上去分析假设干重大社会问题, 端正相识, 坚决社会主义信念。
教材分析本框题即相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相识本质, 不仅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 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因为:第一, 从本课的中心论题来看, 本课的中心论题是透过现象相识本质。
其次, 从思想教育意义来看。
要求每个人对他所接触的事物都由对现象的相识上升到对本质的相识。
关于“现象与本质的区分与联系”这个教学难点。
课本只是简洁作了讲解并描述, 对这一学问点要通过具体的概括给学生讲解清晰。
进一步能通过对现象与本质的区分与联系的应用来把握相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相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重点相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相识上升到理性相识, 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教学难点本质和规律的区分。
教学方法点拨法、讲授法学法指导阅读课文, 引导学生理清学问线索, 本框题的表达方式, 针对重难点问题要进展讲授, 力求创设情景, 化难为易。
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具〔投影仪、幻灯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或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播放《雾里看花》歌曲。
答复出歌词中所说的困惑, 归纳导入:要将世界看的“清清晰楚明明白白真真实切”, 单凭眼睛是远远不够的, “慧眼”即能透过事物看透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眼睛, 就涉及到现象和本质的关系问题, 涉及到相识的根本任务问题。
主体内容教学1、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的根本含义〔板书〕因为教材并没有给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下正式的定义, 更没有全面指出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的区分。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2fd1c0e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2.png)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总结认识论是高中诊治哲学的重点知识,具体哪些知识点需要学生掌握?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⑴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内容】:⑴认识具有反复性。
⑴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⑵认识具有无限性。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认识论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认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0b0c963e518964bcf847c84.png)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多变易失,凭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联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
方法论: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区别:含义、阶段、可靠程度不同。
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方法论: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原理:
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应当在实践基础上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向前推移,逐步深化,不断扩展。
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
方法论意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5、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二者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的分析。
方法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完整word版)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c73af7daef8941ea76e05fc.png)
政治必修四认识论知识点总结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知识点总结一、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尊重自然的物质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3.意识的本质: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保持自己的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和载体。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联系:唯物辩证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区别: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b.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及方法论:原理: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受惩罚。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高中政 治认识论知识点
![高中政 治认识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05beb9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1.png)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在高中政治的学习中,认识论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它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如何认识世界、获取知识以及知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一下高中政治认识论的相关知识点。
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认识论中最为核心的观点之一。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们所获得的知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源自于实践。
比如,我们通过亲自种植植物,了解到植物生长的过程和所需条件,这是直接的实践经验;而通过阅读书籍、听取他人的讲解获取关于植物的知识,则是间接经验,但这些间接经验也是他人通过实践总结而来。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中的新问题、新需求推动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和研究,从而深化和拓展认识。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生产的需求,人们对于材料性能的认识不断深入,促使材料科学不断进步。
再者,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是由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只有在实践中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认识,才被认为是正确的。
最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
我们学习各种知识,就是为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
比如,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科研活动;而错误的决策则可能导致实践的失败和损失。
二、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具有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一个暴露的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认识具有无限性。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因为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例如,对于宇宙的认识,从古代的“天圆地方”到地心说、日心说,再到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观测手段的提高,我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拓展,但仍然还有许多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doc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ba6d1a1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b.png)
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doc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高中政治认识论知识点一、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二、真理四大特性: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认识的根本任务
(为什么?)
b.错误认识对实践起消极阻碍作用
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4、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因为 表现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认
识
论 价 值 观
①认为市场经济条件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过时的观点是错误的。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53 b.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价值取向,因为它反映了公有制经济的客观要求,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认识和实践相统一 引申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表现: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⑤怎样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a.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尊重人、主动关心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b.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 c.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2、 ①实践决定认识(来源、动力、目的、标准四个方面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a.正确认识对实践起积极指导作用 引伸为: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坚持理论指导实践 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③科学实验(包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关系的实验) 作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活动的水平上 革和进步
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通过实践的三种形式得以说明②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b.依靠群众 学生:走与人民群众 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 人;实践的对象 生产活动的对象是自然界,社会活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实践的手段 工具和其他设备
特征 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实践最重要的特征) 与其他动物的自发的、无意识的、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社会性、历史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①生产实践(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 作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推动社会
4、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形式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社会实践) 包括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各阶层、各阶段之间的关系,经济、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等 作用:2、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即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之得到修正和完善(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从深度上说:认识要不断地深化3、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为什么? 从广度上讲:认识需要不断地扩展 总之,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③从进程上说:认识要不断地向前推移 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论:是概念、原理、观点的系统化,是人们把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达到的思维成果。
本质:事物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 ①本质、规律离不开现象,本质、规律总要表现为现象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事物 规律: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②现象离不开本质规律,现象是本质和规律的表现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 ③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b.加工制作 发挥作用 创造性思维 a.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合理想象历史唯②②怎样实现第
关系 )进步物社会维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