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选读》)《左迁至蓝

合集下载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说课稿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说课稿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说课稿一、教材说明《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唐诗宋词选读。

该诗选自唐代文学家杜牧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备受瞩目。

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及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话题导入《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描绘了一个文人在官场失意后的心情和境遇,展现了作者对人事无常和人生悲喜的思考。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对现实的观察。

在课堂上,我们将通过文本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命运和人生价值等话题。

三、课文分析1. 诗歌背景杜牧的《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写于晚唐年间,当时他因党争失势而被贬官至蓝田一带,身陷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写自己的遭遇和心情,表达了对时局和人生命运的反思。

2. 诗歌结构这首诗共有四十六句,分为十个句块。

每个句块以对仗或押韵的形式呈现,使整首诗具有鲜明的韵律感。

3. 诗歌内容《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通过诗人的自述,揭示了他在官场失意后的困境和内心挣扎。

他用生动的象征手法表达了对势力斗争和命运无常的深刻理解,同时抒发了对家国忧患的关切之情。

4. 诗歌意义这首诗以作者亲身经历为背景,既是一篇自传,又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对社会黑暗现象的呼唤的诗篇。

它通过对个人遭遇的描写,呈现了晚唐社会的丑陋现实。

同时,它也蕴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四、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4.理解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5.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课文•分享关于杜牧和唐代文学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唐代文学的兴趣。

•列举一些贬官和官场黑暗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的背景。

2. 诗歌解读•逐句解读《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五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五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Word版含答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人名片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并称为“韩柳”。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有《昌黎先生集》。

二、诗词故事韩愈与叩齿庵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惊骇。

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分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了。

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

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两颗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

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而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

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有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高深的人。

韩愈自愧以貌取人,忙向他赔礼道歉。

这以后,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三、文题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

从唐贞观年间开始,一共举行了七次迎送佛骨的活动,第六次迎佛骨的时候,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韩愈当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了这首名篇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2017-2018学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课件(14张)

2017-2018学年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课件(14张)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该诗有杜甫诗“沉郁顿挫”之风。首联直写被贬原因,语中无 怨悔之意。颔联申述忠而获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情悲且壮。尾联交代后 事,沉痛,凄楚难言。
第 2 步悟读——诗情画境 高山流水,大气磅礴;英雄失路,豪情不减。悲情发乎胸襟,壮志凌于云 端!一封奏折,何其殷勤;满腔忠诚,何其恳切;妙笔生花,何其动人!实指 望“圣明”回心转意,不料想天子怒不可遏。虽说“残喘”之年,不足挂齿, “衰 朽”之躯,无须顾惜,然而弊政不除,心何以安?“圣明”蒙蔽,臣何以忠? 忠心反被君心弃,从此谁敢再谏君?天高“九重” ,如“云横秦岭” ;路远“八 千” ,偏“雪拥蓝关” 。大祸临头,祸及全家;远行凭马,马却踟蹰!唉,有什 么办法呢?王命在身,身不由己!侄孙韩湘远道而来,应该是心知而肚明。瘴 江的水可能是断魂水,乃叔祖的忠骨可能要长埋于瘴江之畔了。
[巧识文]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抒发了韩愈因横遭贬谪而产生的悲愤之情以及联想 到前程凶多吉少的感伤。凸显出作者刚正不阿的品格。

[知识· 梳理] 第 1 步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 △ △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 △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
【内容赏析】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 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 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年少逐春, 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 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 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 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学案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学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教课目的:1.领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认识诗句含义,意会诗词的境界。

3.熟读背诵诗歌。

教课要点及难点:1.忠而获罪的气愤。

2.叙事、写景、抒怀的交融。

教课假想:1.以朗诵、吟诵来领会诗歌所包含的感情。

2.一课时。

教课内容及过程:一、注音并简介作者1.给以下加点词注音。

朝奏()九重天()瘴江()2.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①作者:②背景:二、译释诗句,认识粗心。

1.释词:奏:贬:圣明:惜残年:蓝关:2.感知构造:诗的前四句皆叙,后四句转写。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3.翻译诗文:三、议论指导。

1.诗中直接抒怀的是哪一句?表示了什么?2.认真领会“云横秦岭家安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

诗人是如何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觉的?剖析:四、总结概括。

1.2 .五、讲堂练笔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封朝秦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由。

“朝”与“夕” ,“九重天”与“路八千”,让人深切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从而表示自己的心迹。

“圣明”而有“弊事” ,相对成趣。

C.“云横秦岭家安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即景抒怀,情悲且壮。

“马不前”表露出英豪迷途之悲。

“横”“拥”两字形容物态都不得很精当,且有气概。

D.“知汝远来应存心,好收吾骨瘅江边。

”沉痛而冷静。

诗人向侄孙交待后事,语义紧扣第四句,从而表露出踊跃向上的情怀。

高中语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课件 苏教版 选修1

高中语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课件 苏教版 选修1

• 这是一首游仙诗。李贺虚构了一 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显然有所寄托。 诗人心怀壮志而生不逢时,宝贵的 青春年华被白白地浪费了,这叫他 怎不愤恨不已?“逝将去女,适彼 乐士。”(《诗经。魏风。பைடு நூலகம்鼠》)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对当时社 会现实和个人境遇不满的曲折表现。
• 画面之三是神奇的耕牧图景。 仙人王子晋吹着细长的笙管,驱使 神龙翻耕烟云,播种瑶草,多么悠 闲自在!画面之四是:穿着艳丽服 装的仙女,漫步青洲,寻芳拾翠。 青洲是传说中的仙洲,山川秀丽, 林木繁密,始终保持着春天的景色。 来这儿踏青的仙女,采摘兰花,指 顾言谈,十分舒畅。
• 人间怎样呢?末两句用雄浑的笔 墨作了概略的点染。在青洲寻芳拾 翠的仙女,偶然俯首观望,指点说: 羲和驾着日车奔驰,时间过得飞快, 东海三神山周遭的海水新近又干了, 变成陆地,扬起尘土来了。这就是 人们所常说的“沧海变桑田”。诗 人借助具体的形象,表现了尘世变 化之大和变化之速。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在离京 去贬所,到达蓝关时写的,此时诗人的 怨愤尚有余息。此前,韩愈已是刑部侍 郎,经过多年的历练,其仕途正是通达 之时,而且是抱定“为圣明除弊事”的 政治理想,力辟佛教:但皇帝不察忠心, 几至杀身。故此,诗歌中充满了不平之 气。“不平则呜”,所以诗虽出以凄切 之语,却不衰飒,有一种“忠犯人主之 怒”的豪气充斥在诗歌中。
• 最后一联,第七句,直写 “今逢”之世,四海为一家,江 山一统;第八句又把视线放在眼 前的景色上来:往日的军事堡垒, 如今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是六朝覆灭 的见证,是分裂失败的象征。 “四海为一家”江山一统,才是 最终的必然结果。
诗歌的寓意
•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 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 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 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 割据状态。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 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诗人在诗中将 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 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 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 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 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结合诗的生平、思想侧重理解诗歌“凄切而不衰讽”的抒情特征
2.初步掌握贬谪诗的一般特征
3.背诵全诗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所以,我们主要通过学生自学、互学、群学的模式来学习这首诗。

3重点难点
1.结合诗的生平、思想侧重理解诗歌“凄切而不衰讽”的抒情特征
2.初步掌握贬谪诗的一般特征
4教学过程
1【导入】导入
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由士而仕、投身宦海。

但宦海有不测风云,忠而被贬,贤而遭迁不乏其人。

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屈原、白居易、刘禹锡等,均曾有过这样辛酸凄惨的经历。

韩愈也未能逃脱。

你对韩愈了解有多少?
2【讲授】讲授
简介作者与背景。

3【活动】思考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找出写景的句子。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学生想象描绘)
3、这幅画面有着怎样的特点?(境界雄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横”字言广度,“拥”字言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境界雄阔,气象苍茫,为人们所激赏。

4、“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此想向我们倾吐什么?(体会五、六句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秦岭”指终南山。

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诗),何况天子更在“九重”之上,岂能体恤下情?云遮。

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左迁至蓝关至侄孙湘-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通过介绍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左迁至蓝关故人》和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这两首诗词,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左迁至蓝关故人》的意境与情感。

2.理解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的意境与情感。

三、教学难点1.掌握唐宋诗词的语言特色和韵律。

2.理解《左迁至蓝关故人》和《如梦令》的诗意与情感。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时间上课内容第一课时介绍骆宾王及其《左迁至蓝关故人》第二课时介绍李清照及其《如梦令》第三-四课时阅读和理解《左迁至蓝关故人》第五-六课时阅读和理解《如梦令》第七-八课时探究唐宋诗词的语言特色和韵律第九-十课时讲解《左迁至蓝关故人》和《如梦令》的诗意第十一-十二课时诵读、背诵和鉴赏《左迁至蓝关故人》和《如梦令》五、教学方法1.朗读实践法:教师将《左迁至蓝关故人》和《如梦令》逐句朗读,学生跟读。

2.分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左迁至蓝关故人》和《如梦令》的诗意、情感和语言特色。

3.归纳概括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概括出唐宋诗词的语言特色和韵律。

六、教学评估及方式教学评估采取多种形式,包括课堂学习情况评估、作业评估和阶段性的学习评估。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课堂参与度评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包括讨论和回答问题等。

2.作业评估:布置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3.阶段性学习评估:在课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时,进行测试或阶段性测评。

七、教学资源1.教材: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

2.多媒体资源:使用教学课件、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辅助教师教学。

八、教学反思本课程注重通过情感和语言的细致描绘来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同时探讨和体验唐宋诗词的语言特色和韵律。

学生通过课后的思考和理解,在朗诵、讨论和写作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诗词,提高其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1】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修:《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1】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目标: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凄切而不衰飒”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柳宗元引入新课。

)二、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学生先读书下注释,后教师补充)1、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岁丧父,由嫂氏抚养成人。

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2、背景知识补充: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传播也盛极一时,法门寺是史书所载中国境内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刹之一(或称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圣地。

优质课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选读》选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课件(30张ppt)

优质课高三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选读》选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课件(30张ppt)

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 之情。
6、诗歌中运用了哪些对比手法?
“朝奏”和“夕贬”; “九重天”和“路八 千”。
7、诗歌中“横”与“拥”字用得较有意 境,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横”状广度,“拥”状 高度,故全诗气势磅礴。
8.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 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诗人是 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 的?
1).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自己凛然无悔、 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 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 伤痛的。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 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 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上一句是回顾, 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下一句 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 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马不前”其 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 悲。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学习目标
1.体会叙事、写景中抒发的感情。 2.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词的意境。 3. 熟读背诵诗歌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6)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 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 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 称韩文公。 是 “唐宋八大家” 之首。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 集》中。
2.结构: 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 “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 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 五六句 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 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 怨。
3.译诗: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贬往八 千里外的潮阳。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国事中的弊政,哪里肯 因为老病而顾惜残年余命。 阴云遮蔽秦岭,不见家乡何处;大雪阻塞 蓝关,征马不愿前行。 我知你远道而来的心意,好为我收尸于瘴 气弥漫的岭南水滨。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翻译及赏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翻译及赏析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翻译及赏析《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容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代: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版本一)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版本二)译文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洲。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注释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

蓝关:在蓝田县南。

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

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

八千,不是确数。

“欲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肯:岂肯。

衰朽(xiǔ):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圣明:指皇帝。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雪拥”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

拥:阻塞。

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汝(rǔ):你,指韩湘。

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

高中语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课件 苏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课件 苏教版选修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chóng) • (zhāo)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zhàng •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⑴[左迁]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称降职为左迁。 [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 [侄孙湘]侄孙韩湘,字北渚,公元823年(穆宗长庆三年)登进士第,官大 理丞,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⑵[一封]指《谏迎佛骨表》。封,指谏书。 [朝奏]早晨送呈谏书。 [九重天]指皇帝。 ⑶[潮州]又称潮阳郡,州治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县。 [ [路八千]言长安和潮州间相距遥远。 ⑷[圣明]对唐宪宗李纯的颂词。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了解古文运动
• 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 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 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 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他杰 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 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 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 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 宋八大家”之首。
写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 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 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 礼拜。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 《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 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 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 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 的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 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韩湘 匆匆赶来,来陪伴这孤苦的老人。韩愈于是 写下了这首诗,悲歌当哭,送给侄孙韩湘。

2016春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课件:《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共45张PPT)

2016春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课件:《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共45张PPT)

品读诗歌,领会诗情
学法参考:
①可以从诗人的炼字之功去体会诗情。 ②可以从语气、语调等方面去感受。
③可从以事传情、借景抒情等手法来领会。
④可以从诗人的形象、人格方面来把握。
自由阅读:
1、借助注释,翻译诗歌。 2、首联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3、颔联表明诗人怎样的心迹 ? 4、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这 幅画面有着怎样的特点?诗人在此想向我 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写景的作用是什 么? 5、试分析尾联的作用。
贬谪诗中,诗人一般会抒发 什么样的情感?
1、英雄末路之悲 2、忠而被贬之愤 3、壮志难酬之怅 4、生不逢时之叹„„ 清人纪昀认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韩愈(768—824) 字退之,唐代著名 文学家、思想家,----- 古文运动 的 倡导者, “唐宋八 大家”之一。祖籍 昌黎,人称之为韩 昌黎,谥“文”, 故又称“韩文公”。
语极凄切: “朝奏夕贬” “路八千” “衰朽残年” “家何在” “马不前” “好收吾骨瘴江边”
不衰飒:景 “云拥雪横” 境界雄浑 气势 磅礴

慷慨激昂 刚正不阿
总结
首联 被贬原因 颔联 申述忠心 颈联 即景抒情 尾联 交代后事
追寻韩文公足迹
——韩愈在潮州
贬潮,对韩愈而言或许是不幸, 但对潮州百姓而言则是大幸。他治潮 八月,政绩昭彰:驱鳄、兴学、勤农、 释奴。特别是启用贤士,兴学育才一 节,对潮州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故 为潮人历代传诵、景仰。
初通诗意,整体感知
早晨向皇帝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被 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 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 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阴云遮蔽秦岭,家在哪里? 立马蓝 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 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及翻译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及翻译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及翻译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给侄孙湘的一篇诗词,表达了作者在被贬谪至蓝关时的心情和感悟。

本文将提供该诗词的原文及翻译,并对其进行简要解读。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及翻译》篇1一、原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二、翻译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三、解读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在被贬谪至蓝关时写给侄孙湘的一篇诗词。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曾担任过刑部侍郎等职务,因其上书反对宪宗皇帝迎佛骨而被贬潮州。

这首诗表达了韩愈在被贬谪时的心情和感悟。

诗中,韩愈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表达了自己被贬谪的遭遇,用“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

在诗的后半部分,韩愈描述了自己被贬谪至蓝关时的情景,“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前途的迷茫。

最后,韩愈向侄孙湘表达了自己的生死观,“好收吾骨瘴江边”,表示自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总结起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篇充满爱国情怀和坎坷命运的诗词,它不仅表达了韩愈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也表达了他对人生挫折的坚韧和乐观。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及翻译》篇2原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翻译: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想为圣明除去弊端,岂能因衰朽而吝惜余生。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创(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创(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创(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创(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创(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著名诗篇,全诗是王之涣先依石碑题字、后题诗石。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提升其审美能力、文化意识和人文素养。

下面是对该诗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基本的鉴赏能力,使他们对于诗歌语言、诗歌表现手法、诗歌情感等方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使学生能够从中感悟到王之涣的家国情怀。

3. 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表达。

二、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取如下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结合PPT,为学生详细讲解本首诗歌的背景、结构、语言、表现手法、情感等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

2. 讨论法:带领学生就具体的问题进行研讨与探究,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朗诵法:通过学生自由组合、自由演绎诗歌,使学生真正领会到诗歌表现手法、节奏等要素。

4. 演讲法:要求学生自主选题,撰写关于诗歌的大题目演讲稿,鼓励学生在演讲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与表现力。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中有关《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步:诗歌背景介绍通过PPT详细讲解该诗歌的背景,使学生明了诗歌所表达的时代背景、情感背景等等。

第三步:诗歌结构分析通过PPT详细讲解该诗歌的诗歌结构,帮助学生突破诗歌的表面,深入到语言和结构的深处。

第四步:诗歌表现手法分析通过PPT详细讲解该诗歌的诗歌表现手法,使学生明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第五步:感悟诗歌的情感通过PPT详细讲解该诗歌的作者的情感,使学生重点感悟文中的家国情怀。

第六步:诗歌演讲结合前面学到的知识与意义,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展示、自由表演,展现学生的理解与表现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