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治疗7 d、治疗14 d不同时间点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脑梗死面积、中线结构位移情况以及治疗效果(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中度残疾、恢复良好)。结果治疗7、14 d,两组患者GCS评分、脑梗死面积、中线位移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84.8%,高于对照组的5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提高存活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疗效

大面积脑梗死会导致脑水肿、脑组织缺氧等不良情况,病情进展快,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1]。现于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选择在本院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现对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治疗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66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

2.46±10.23)岁,起病至手术时间6 h~4 d,平均时间(2

3.46±2

4.85)h,术前GCS评分3~8分,平均GCS评分(

5.67±1.23)分;对照组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52.83±10.55)岁,起病至手术时间8 h~4 d,平均时间(23.82±24.06)h,术前GCS评分3~8分,平均GCS评分(5.42±1.73)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患者取平卧位,全身麻醉后进行顶枕大骨瓣、颞顶、额颞开颅,并在梗死位置行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患者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患者全身麻醉后,施术者在距离颧弓上耳屏前1 cm处行一切口,向上方延伸至顶骨正中线,并以弧形状从顶结节位置折向前行,之后沿着正中线延伸至前额部发际下,且在顶部骨瓣正中线矢状窦旁开2 cm,保证骨窗与颅底接近,将颞骨、蝶骨嵴外1/3处咬除,保证脑中轴压力降低并使侧裂血管回流改善,减压骨窗位置向下到达颅窝底,向后接近横窦,将额叶、顶叶、颞叶、枕叶、枕顶、枕底枕叶、枕底、颅中窝以及颅前窝完全显露出来,提吊骨窗边缘硬脑膜并切开,切口型为Y型,并在非主侧半球进行选择性病变脑组织切除,术前中脑搏动差且有小脑幕裂孔疝术

的患者行小脑幕裂孔切开,复位脑疝,扩大硬膜腔,扩大硬膜腔时根据脑膨出情况选择帽状腱或颞肌筋膜进行,减张缝合,充分侧向减压。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亚低温冬眠、脱水、激素、气管切开等常规治疗。

1. 3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3 d、治疗7 d、治疗14 d不同时间点GCS评分、脑梗死面积、中线结构位移情况以及治疗效果(死亡、植物生存、重度残疾、中度残疾、恢复良好)。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各时间点GC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治疗7 d、治疗14 d GCS评分分别为(5.42±1.73)、(4.56±1.24)、(7.83±1.46)、(9.75±1.62)分,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67±1.23)、(4.08±1.12)、(5.50±1.27)、(6.21±1.39)分。治疗前、治疗3 d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观察组患者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92、9.53,P<0.05)。

2. 2 两组各时间点脑梗死面积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治疗7 d、治疗14 d脑梗死面积分别为(79.83±2.55)、(89.24±2.65)、(61.36±2.83)、(47.23±

3.11)cm2,对照组患者分别为(78.65±2.72)、(91.13±2.67)、(79.35±2.77)、(71.22±

2.85)cm2。治疗前、治疗3 d两组患者脑梗死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观察组脑梗死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6.10、3

3.67,P<0.05)。

2. 3 两组各时间点中线位移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 d、治疗7 d、治疗14 d中线位移分别为(11.23±1.42)、(11.20±1.27)、(7.68±1.93)、(

3.55±1.45)mm,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0.65±1.36)、(12.24±1.46)、(12.76±1.45)、(10.62±1.71)mm。

治疗前、治疗3 d两组患者中线位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两组患者中线位移明显恢复,且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9、18.12,P<0.05)。2. 4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1例死亡、1例植物生存、2例重度残疾、1例中度残疾、28例恢复良好,恢复良好率为84.8%;对照组3例死亡、3例植物生存、4例重度残疾、4例中度残疾、19例恢复良好,恢复良好率为57.6%。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P<0.05)。

3 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