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历代本草书籍汇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薄荷(《新修本草》)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栽培或野生。

南北均产,尤以江西、江苏、浙江、广西、广东、湖南等地产量为多。

原植物生于溪沟旁、路旁、山野湿地,海拔高达3500米。

喜温暖湿润气候,对环境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

味辛,性凉。

归肺、肝经。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透疹、疏肝解郁、清利头目。

临床一般生用,名称薄荷、薄荷叶、薄荷梗。

【本草汇言】
《药性论》:使。

能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尤与薤作菹相宜。

新病差人勿食,令人虚汗不止。

《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

及头风等。

《开宝本草》:味辛、苦,温,无毒。

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

《本草图经》: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及小儿风涎,为要药。

《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

治骨蒸热劳,用其汁与众药熬为膏。

《药类法象》:气温,味苦辛。

疗贼风伤寒,发汗。

主清利头目。

破血,利关节。

治中风失音,小儿风痰。

解劳乏,与薤相宜。

新病瘥人不可多食,令人虚汗不止。

《药性赋》:味辛,性凉,无毒。

升也,阳也。

其用有二:清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

《汤液本草》:手太阴经、厥阴经药。

《象》云:能发汗,通骨节,解劳乏。

与薤相宜。

新病瘥人勿多食,令虚汗出不止。

去枝梗,搓碎用。

《心》云:上行之药。

陈士良云:能引诸药入荣卫,又主风气壅并。

《本草发挥》:洁古云:薄荷能发汗,通关节,解劳乏。

与薤相宜。

新病瘥
人不可多服,令人虚汗不止。

《主治秘诀》云:性凉味辛。

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

去高巅及皮肤风热。

《本草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疠疥,风瘙瘾疹。

揉叶塞鼻,止衄血。

薄荷入手太阴,足厥阴,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疠疥为要药。

戴元礼治猫咬,取其汁涂之有效,盖取其相制也。

《本草经疏》:薄荷感杪春初夏之气,而得乎火金之味,金胜火劣,故辛多于苦而无毒。

洁古:辛凉,浮而升,阳也。

入手太阴、少阴经。

辛合肺,肺主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主热,皆阳脏也。

贼风伤寒,其邪在表,故发汗则解风。

药性升又兼辛温,故能散邪澼恶。

辛香通窍,故治腹胀满霍乱。

《食疗》以为能去心家热,故为小儿惊风,风热家引经要药。

辛香走散以通关节,故逐贼风。

发汗者,风从汗解也。

本非脾胃家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难主下气。

劳乏属虚,非散可解。

三疗俱非,明者当自别之。

简误: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

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证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也。

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

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在下而属脾故也。

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

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

小儿身热,因于疳积者不可用。

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

《本草蒙筌》:味辛、苦,气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

无毒。

入手厥阴包络,及手太阴肺经。

下气令胀满消弥,发汗俾关节通利。

清六阳会首,驱诸热生风。

退骨蒸解劳乏,善引药入荣卫。

乃因性喜上升,小儿风涎尤为要药。

新病瘥者忌服,恐致虚汗亡阳。

猫误食之,即时昏醉,盖亦物相感尔。

《本草乘雅》:气温性凉,具转夏成秋,为高爽清明之象,则气有余,自与薄弱虚寒,阴营不足者不相类也。

第气象燥金,倘阳明之上为病,并在所忌。

木曰林,草曰薄。

薄者疾驱,荷者负荷而驱也。

诗言载驱薄薄,顾名思义。

方之奇方急方也,味辛气温,禀辛金用,驱贼风,表汗出,开上焦,宣谷味,于是宿食消,胀满解,霍乱定,烦劳之张精续,剂之宣剂轻剂也。

通并格,历关节,去愤气,却肾气,彻风涎,疗阴阳毒,破血止利,利咽喉口齿头目,治瘰疬瘾疹疮疡,皆生于风者,取效甚捷,更详奇急宣轻之义,靡投不善矣。

《药性解》:薄荷,味辛,性微寒,无毒,入肺经。

主中风失音,下胀气,去头风,通利关节,破血止痢,清风消肿,引诸药入荣卫,能发毒汗,清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

按:薄荷有走表之功,宜职太阳之部。

中风诸患,固其专也,而血痢之证,病在凝滞,今得辛以畅气,而结适为之自释矣。

《药鉴》:气温,味辛,气味俱轻,升也,阳也。

惟其性辛凉而轻浮,故能散在上之风热,除气逆之胀满,清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经之领头。

与地骨皮同用,能退骨蒸之热。

与桑白皮同用,能泻肺经之邪。

佐甘菊,并能清心明目。

臣四物,更兼调经顺气。

表虚者禁用。

《景岳全书》:味辛微苦,气微凉。

气味俱轻,升也,阳也。

其性凉散,通关节,利九窍,乃手厥阴、太阴经药。

清六阳会首,散一切毒风,治寒头痛寒热,发毒汗,疗头风脑痛,清头目咽喉口齿风热诸病,除心腹恶气胀满霍乱,下气消食痰,辟邪气秽恶,引诸药入营卫,开小儿之风涎,亦治瘰疬、痈肿、疮疥、风瘙、瘾疹。

作菜食之除口气,捣汁含漱,去舌胎语涩,揉叶塞鼻止衄血。

亦治蜂螫蛇伤。

病新痊者忌用,恐其泄汗亡阳。

《本草备要》:轻宣,散风热。

辛能散,凉能清,《本经》:温,盖体温而用凉也。

升浮能发汗。

搜肝气而抑肺盛,消散风热,清利头目。

治头痛头风,中风失音,痰嗽,口气、语涩、舌胎、含漱。

眼、耳、咽喉、口齿诸病,辛香通窍而散风热。

皮肤瘾疹,瘰疬疮疥,惊热凡小儿治惊药,俱宜薄荷汤调。

骨蒸。

破血止痢,能治血痢。

血痢病在凝滞,辛能散,凉能清。

虚人不宜多服。

能发汗疏表,夏月多服,泄人元气。

《本经逢原》:薄荷辛凉上升,入肝、肺二经,辛能发散,专于消风散热,凉能清利,故治咳嗽失音,头痛头风,眼目口齿诸病,利咽喉,去舌苔。

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其性浮而上升,为药中春升之令,能开郁散气,故逍遥散用之。

然所用不过二三分,以其辛香伐气,多服久服,令人虚冷。

瘦弱人多服,动消渴病。

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

《本草求真》:薄荷专入肝,兼入肺。

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皆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凉热、骨蒸、衄血则妙。

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
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

辛能散,凉能清。

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而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气虚食之,令人虚汗不止;阴虚火甚食之,令人动消渴病。

《得配本草》:辛、微苦,微凉。

入手太阴、足厥阴经气分。

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口齿耳鼻诸病。

治心腹恶气,胀满霍乱,小儿惊热,风痰血痢,瘰疬疮疥,风瘙瘾疹,亦治蜂虿蛇蝎猫伤。

薄荷,猫之酒也。

配生地、春茶,治脑热鼻渊;配花粉,治热痰;配蝉蜕、僵蚕,治风瘙瘾疹;配生姜汁,治眼弦赤烂;配白蜜、白糖,化痰利咽膈。

入消遥散,疏肝郁;捣取自然汁,滴耳;捣取自然汁,和姜汁、白蜜,擦舌苔语涩;揉叶塞鼻,止衄血。

取汁滴鼻中即止。

新病瘥人,服之令虚汗不止。

瘦弱人,久服动消渴病。

肺虚咳嗽,客寒无热,阴虚发热,痘后吐泻者,皆禁用。

《本经疏证》:吐下则胀满应减,下气则宿食应行,即不减不行,亦宜以宽中理气消导顺降为治,何取于薄荷?不知薄荷之凉,大有似乎豆蔻辈,原能宽中理气消导顺降者也。

特其芳烈外发,不似豆蔻辈内藏,所以重在散发,而治内不专耳。

设使恶气宿食既已内扰,仍复托根于表,则非薄荷之内解其结,外剧其根,何以使表里尽除,略无遗患耶?伤寒发汗自有专剂,又何取于薄荷?不知寒之来系贼风所引,则与凡伤寒异,曰贼风者,冬之南夏之北春之西秋之东风也,曰贼风伤寒,则定是夏令伤北风之寒,其乘虚也甚,其入人也深,非麻黄、桂枝、葛根、青龙调解营卫者所能治。

薄荷之辛温芳烈,足与假苏香薷等,原能开散风寒者也。

况其转味之凉,又能和中调气。

假使贼风伤寒虽从外入,内已成窟,则非薄荷之外剿其从,内覆其穴,何以能一举两得耶?所以然者,此物产于南,不产于北。

茎方赤色,叶相对生,中春而发,秋尽乃萎,原具夏气之全,足发冱寒之覆,是以于滞气之外有所连,客感之内有所据者,均能使拔茅连茹,不劳再举。

但验其根不畏寒,苗不畏暑,则可以得其消息之所在矣。

《本草新编》:薄荷,味辛、苦,气温,浮而升,阳也,无毒。

入肺与包络二经,又能入肝、胆。

下气冷胀满,解风邪郁结,善引药入营卫,又能退热,但散邪而耗气,与柴胡同有解纷之妙。

然世人止知用柴胡,不知薄荷者,以其入糕饼之中,轻其非药中所需也。

不知古人用入糕饼中,正取其益肝而平胃,况薄荷功用又实奇乎。

惟前人称其退骨蒸之热,解劳乏之困,乃未免虚张其辞。

余尝遇人感伤外邪,又带气郁者,不肯服药,劝服薄橘茶立效。

方用薄荷一钱、茶一钱、
橘皮一钱,滚茶冲一大碗服。

存之,以见薄荷之奇验也。

或问薄荷实觉寻常,子誉之如此,未必其功之果效也?曰:余通薄荷之实耳。

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

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更神也。

或问薄荷解风邪郁结,古人之有用之否?昔仲景张夫子尝用之,以解热入血室之病,又用以治胸腹胀满之症,子未知之耳。

夫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

木得风乃条达,薄荷散风,性属风,乃春日之和风也。

和风,为木之所喜,故得其气,肝中之热不知其何以消,胆中之气不知其何以化。

世人轻薄荷,不识其功用,为可慨也。

《本草分经》:辛散升浮,体温用凉。

发汗,能搜肝气而抑肺盛,宣滞解郁,散风热,通关窍。

《本草思辨录》:薄荷,《唐本草》治贼风伤寒发汗,《食性本草》治阴阳毒、伤寒头痛,苏颁、王好古亦皆谓治风寒,外此诸家则皆谓治风热,究将何从?考古方多用于风热,鲜用于风寒,煮汁饮之,则洁古所谓去高巅及皮肤风热者甚验。

气味辛凉而不似荆芥之温,终当以治风热为断。

邹氏解贼风伤寒,谓夏之贼风乃北风,定是夏令伤北风之寒,此于薄荷之治,亦尚有合。

但邹氏专主此说而于风热不推及之,且以薄荷根不畏寒,苗不畏暑,为消息之所在,则泥之至矣。

惟其根不畏寒,所以苗不畏暑。

不畏暑,正辛凉之金气足以当日,与麻黄所产之地,冬不积雪,可对观而明。

邹氏又谓薄荷发寒沍之覆,与荆芥香薷等,试思香薷何物而可与之等量耶?
薄荷于头目肌表之风热郁而不散者,最能效力。

若配合得宜,亦可治上中焦之里热。

凉膈散、龙脑鸡苏丸,以除胃热、胆热、肾热,可谓用逾其分矣。

逍遥散合煨姜,又能变凉风为温风而治骨蒸劳热,彼存胶柱之见者,得毋闻而惊怖耶?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少用则凉,多用则热(如以鲜薄荷汁外擦皮肤少用殊觉清凉,多用即觉灼热)。

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

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疼,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瘈疭,头疼目疼,鼻渊鼻塞,齿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

痢疾初起挟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热,则其痢易愈。

又善消毒菌(薄荷冰善消霍乱毒菌薄荷亦善消毒菌可知),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要药。

为其味辛而凉,又善表疹瘾,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

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

麻黄服后出热汗,热汁能解寒,是以宜于伤寒;薄荷服后出凉汗,凉汗能清温,是以宜于温病。

若以麻黄发温病之汗,薄荷发伤寒之汗,大抵皆不能出汗,即出汗亦必不能愈病也。

薄荷古原名荷,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药,《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皆未载之,至唐时始列于药品,是以《伤寒论》诸方未有用薄荷者。

然细审《伤寒论》之方,确有方中当用薄荷,因当时犹未列入药品,即当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转用他药者。

试取伤寒之方论之,如麻杏甘石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盖麻杏甘石汤,原治汗出而喘无大热,既云无大热,其仍有热可知,有热而犹用麻黄者,取其泻肺定喘也。

然麻黄能泻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气之盛,又善搜肺风),薄荷亦能泻肺定喘,用麻黄以热治热,何如用薄荷以凉治热乎?又如凡有葛根诸汤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盖葛根原所以发表阳明在经之热,葛根之凉不如薄荷,而其发表之力又远不如薄荷,则用葛根又何如用薄荷乎?斯非背古训也,古人当药物未备之时,所制之方原有不能尽善尽美之处,无他,时势限之也。

吾人当药物既备之时,而不能随时化裁与古为新,是仍未会古人制方之意也。

医界之研究伤寒者,尚其深思愚言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