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0章 凯恩斯模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基本概念
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有效需求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摩擦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边际储蓄倾向投资边际效率投资乘数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IS曲线LM曲线
答:略。

二、思考题
1.凯恩斯怎样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
答: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上是一次革命。

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批判:
(1)指出真实工资不等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因为在货币工资没有变动,真实工资随物价上涨而下降时,工人仍然愿意受雇而不退出劳动市场,这说明真实工资大于现行就业量的边际效用。

(2)传统理论认为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失业只有两种: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

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暂时或局部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自愿失业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导致的失业。

凯恩斯指出这与实际不符,新提出了另一种失业—不自愿失业,这种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仍然找不到就业机会而出现的失业。

这种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只要消除了不自愿失业,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

这是凯恩斯充分就业概念的特殊含义。

(3)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认为这是把物物交换的规则,或者把支配鲁宾逊经济的规则简单地搬用到现代经济生活中。

按萨伊定律,传统的利息理论认为:储蓄代表货币资本供给,投资代表货币资本需求,由于利息率的自动调节作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使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凯恩斯否定这种观点,认为储蓄与投资是不同人分别作出的不同决策,不能简单地自动地联在一起,更不可能永远相等,所以萨伊定律不能成立。

因此,凯恩斯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由于社会的有效需求或总需求不足而出现不自愿失业,实现的均衡也不可能是充分就业的均衡,经常状态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避免地出现经济危机和失业。

2.说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失业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社会经济活动中总需求不足,市场上商品滞销,价格下跌,存货增加,资本家将会缩减生产,裁减工人,造成失业人员增加。

如果总需求增加,就业将会增加,人们收入也增加,随之消
费也增加,但是消费增加没有收入增加得快,二者之间出现一个越来越大的缺口。

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收入与消费的缺口就必须由增加投资来弥补。

一般情况下,由于投资不足,总需求决定的就业水平就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整个经济也就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状态。

有效需求不足,这是凯恩斯就业理论要回答的中心问题。

围绕这个中心问题构建了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体系。

凯恩斯就业理论主要由以下要点:
(1)总收入决定于总就业量。

(2)按照消费倾向,消费支出量决定于收入水平,从而决定于总就业量(根据上述第一条定理)。

(3)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D ),有效需求是由消费支出(1D )和投资支出(2D )两部分构成的(12D D D =+)。

(4)在均衡时,总需求(D )等于总供给(Z )。

因此,总供给超过消费有效需求部分等于投资有效需求(21D Z D =-)。

(5)在均衡时,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与投资量。

因此,就业量决定于总供给函数、消费倾向和投资量。

(6)总供给函数主要决定于供给的物质条件,它与消费倾向都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就业波动主要与投资量有关。

(7)投资量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

(8)资本边际效率决定于预期利润收益与资本资产的重置成本。

(9)利率决定于货币数量和流动偏好状态。

3.简要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与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

答:有很多因素都影响消费,如收入、价格、利率、资产、制度、风俗等,凯恩斯假定收入是决定消费支出的唯一因素。

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其特点是0APC >,10MPC >>,且APC MPC >。

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提出后,西方经济学界根据大量统计资料开展了广泛研究,论述了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各种收入假说,修正、补充了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并提出了新的消费函数。

(1)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长期消费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在长期中不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库兹涅茨的长期消费函数特点是:长期消费曲线为出自原点的直线,没有收入就没有消费;消费与收入保持固定比例K ,即斜率不变;在纵坐标上截距为零,表示收入为零时,消费也为零;由于K 为固定比例,因而MPC APC =。

库兹涅茨认为,在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动。

一般地说,长期平均消费倾向高于繁荣时的平均消费倾向且低于危机时的平均消费倾向。

(2)美国经济学家斯密西斯提出的短期消费函数也称为绝对消费函数。

认为长期消费函数是实际上发生的消费和收入的实现值。

由于短期消费曲线随时间向上移动,因而不能用一条短期消费曲线连接起来,只能用长期消费曲线连接
(3)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提出的短期消费函数,也称“相对收入假说”,消费决定于相对收入水平。

存在着一种消费的“示范效应”的情况下,随着收入的增加,边际消费倾向可能不是递减的,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

(4)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消费函数称为持久收入假说。

家庭或个人的收入和消费都包含两部分。

收入分为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消费分为持久消费与暂时消费。

即p t Y Y Y =+和p t C C C =+(下标p 表示持久,t 表示暂时)。

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具有固定比
例,即p p C KY =。

K 不依赖于持久收入的绝对水平,而取决于利息率等非收入因素。

在持
久收入与暂时收入、持久消费与暂时消费、暂时消费与暂时收入之间不存在联系。

(5)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用生命周期来论述的消费函数,称为生命周期假说。

他认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所获得的收入和财产。

人们总是想把一生的全部收入作最佳分配,以获得一生消费的最大满足。

他假设人们的储蓄主要是为了老年消费的需要。

强调了人们在储蓄与现期满意的消费之间必须权衡选择。

4.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答:(1)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在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部分所占比例,也就是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即/MPC C Y =∆∆或/b C Y =∆∆。

一般情况下,消费增量总是小于收入增量而又不会等于收入增量,这样,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而小于1,即01MPC <<,即人们收入的增加必然要带来消费的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总是小于收入的增加,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即资本边际效率会随着社会投资的不断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是凯恩斯理论体系中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

①从供给价格看,社会经济活动中投资越多,对资本设备的需求越多,资本设备的价格越高,为资本设备而付出的成本就越高。

如果其他不变,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必将下降。

②从预期收益看,随着投资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的未来供给会越来越多,带来销售困难或者降价,引起投资的预期利润率降低。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有着特殊意义: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削弱了投资的吸引力和私人投资的信心,会引起对资本品的需求不足,即投资不足。

私人投资不足必须由国家承担起投资的责任,维持一定的有效需求,解决经济危机与失业,使资本主义经济能很好发展。

5.简单凯恩斯模型中均衡收入是怎样被决定的?
答:局限于商品市场的简单凯恩斯模型分为两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三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和四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

(1)两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社会经济中假设只存在家庭和厂商两部门,不考虑政府和国外部门。

两部门凯恩斯模型有两个行为方程:Y C I =+,Y C S =+。

其中Y 表示总支出或总收入,C 、S 表示家庭预期的消费、储蓄,I 表示厂商预期的投资。

均衡国民收入是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时的收入,所以,决定两部门均衡收入的条件是:C I C S +=+,消去C ,则I S =,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收入就是均衡国民收入。

(2)三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在两部门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政府则构成三部门凯恩斯模型。

在存在家庭部门、厂商部门和政府部门情况下,模型中总支出与总收入公式可分别写成:Y C I G =++、Y C S T =++。

这时,总支出(Y )由消费(C )、投资(I )和政府支出(G )三部分构成,总收入(Y )由消费(C )、储蓄(S )和政府税收(T )三部分构成。

三部门凯恩斯模型的均衡收入是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时的总收入。

均衡条件是:C I G C S T ++=++。

两边消去C ,得I G S T +=+。

其经济含义是,投资和政府支出的总和等于储蓄和税收的总和。

移项可变为:I S T G -=-。

它的经济含义是投资与储蓄之差额等于政府支出与税收之差额。

(3)四部门简单凯恩斯模型:引入对外经济关系,增加一个世界市场或国外部门。

模型中总支出和总收入公式扩展为:Y C I G X =+++,Y C S T M =+++。

式中X 、M 分别表
示出口与进口。

总支出Y 分成四部分:消费(C )、投资(I )、政府支出(G )和出口(X )。

总收入Y 也分成四部分:消费(C )、储蓄(S 、税收(T )和进口(M )。

四部门凯恩斯模型的均衡收入仍然是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时的总收入。

均衡条件应写为:C I G X C S T M +++=+++。

公式两侧消去C ,则得:I G X S T M ++=++。

6.简述乘数理论。

答:乘数理论是考察和分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某一因素的变化或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状态和结果,即研究一个因素或变量的变化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

凯恩斯在论述收入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时,提出的投资乘数概念,是指投资增加与国民收入增加的比例关系,表明投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数倍的变动。

乘数原理运用于不同的领域和方面,就有不同的乘数。

除就业乘数和投资乘数外,还有其他乘数。

政府支出乘数是指政府支出增加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税收乘数是指政府通过税收增减变动而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二者之和;预算乘数是对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三者的统称;外贸乘数是指出口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货币创造乘数是指货币增加总额与最初新增货币额之比,即为法定准备率的倒数。

凯恩斯的乘数原理是关于投资变化与收入变化的关系的理论。

凯恩斯认为,当总投资增加I ∆时,国民收入增量Y ∆将是投资增量I ∆的若干倍或K 倍,K 就是投资乘数,即
/K Y I =∆∆。

投资乘数源于国民经济部门间的相互关联性,是存在于社会化市场化经济中的客观现象与规律。

从投资乘数公式中可以看出,乘数的大小同边际消费倾向成正相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小,投资乘数越小。

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恒等于1,所以,乘数同边际储蓄倾向成反相关。

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投资乘数越小;边际储蓄倾向越小,投资乘数越大。

7.什么是IS 曲线和LM 曲线,怎样推导?
答:(1)IS 曲线
①IS 曲线的涵义
商品市场是由消费品和投资品构成的市场,因为商品市场的均衡要求总供给(Y C S =+)等于总需求(Y C I =+),即I S =,所以,所有能够引起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变动的因素都要影响商品市场的均衡。

这里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条件下,假设消费只是收入的递增函数,储蓄只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投资只是利息率的递减函数。

这样,商品市场经济行为可用三个方程表示:
消费函数:()C C Y =
投资函数:()I I r =
均衡条件:()()Y C Y I r =+或()()I r Y C Y =-
因为收入减去消费等于储蓄,所以又可写成下面三个方程:
储蓄函数:()S S Y =
投资函数:()I I r =
均衡条件:()()I r S Y =
商品市场均衡条件就是当投资等于储蓄时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点运动的轨迹,称为IS 曲线。

②IS 曲线的推导
推导IS 曲线可以用储蓄—投资、消费—投资(收入—支出)来推导,本节使用四象限图形法。

如图10-21所示。

图10-21 IS 曲线的推导
图10-21中的横轴和纵轴将平面分成四个象限:逆时针方向依次为Ⅰ、Ⅱ、Ⅲ、Ⅳ。

假设从原点向横纵轴上取值都是正的,没有负的值。

首先分析第Ⅱ象限。

横轴表示投资,纵轴表示利息率,I 是投资曲线.()I I r =为投资函数,投资和利息率成反比例关系,即投资是利息率的递减函数,利息率高(1r ),投资低(1I );利息率低(2r ),投资高(2I ),所以投资曲线向左下方倾斜。

在第Ⅲ象限中,横轴表示投资,纵轴表示储蓄,45°线上的任意一点到横纵轴距离相等,即投资等于储蓄,是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第Ⅳ象限的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储蓄。

储蓄与收入成正相关,即储蓄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收入较低(1Y ),储蓄较少(1S );收入较高(2Y ),储蓄较多(2S )。

所以储蓄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

最后分析第Ⅰ象限,横轴表示收入,纵轴表示利息率。

IS 曲线的方程式为()()I r S Y =,IS 曲线根据第Ⅱ象限投资曲线和第Ⅳ象限储蓄曲线可以推导出来。

1E 点就表示投资等于储蓄时,收入和利息率的一个组合(1Y ,1r )。

同样,2E 表示投资等于储蓄时收入和利息率的
另一个组合(2Y ,2r )。

还有许多I S =的收入和利息率组合点,把1E ,2E 等这些点连接起来,便得到了IS 曲线。

IS 曲线也称为投资—储蓄曲线,它是表示社会经济活动中商品市场均衡的曲线,反映投资和储蓄相等时,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关系。

(2)LM 曲线
①LM 曲线的含义
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支配下所需货币量通称交易需求,用1L 表示,收入用Y 表示,这种
货币需求量和收入关系用函数表示为:
()11L L Y =
1L KY KPQ == 2L 代表投机动机所需货币量,用r 代表利息率,这种货币需求量和利息率的函数关系可写成:()22L L r =。

将1L 和2L 相加可得到货币需求公式,这是凯恩斯货币需求公式:
()()1212L L L L Y L r =+=+
假设M 、m 、P 分别表示实际货币量、名义货币量、价格指数,其关系为:/M m P =。

实际货币供给量M 可分为两部分,满足交易需求的是1M ,满足投机需求的是2M ,即:12M M M =+。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就是当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点运动的轨迹,称为LM 曲线。

②LM 曲线的推导
货币市场要研究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关系及其变动。

货币市场的均衡要求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等。

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可表示为:
货币需求:()()1212L L L L Y L r =+=+
货币供给:12M M M =+
均衡条件:()()12M L L Y L r ==+
均衡条件表示在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这时表示利息率和收入的对应关系的曲线称为LM 曲线,也称为流动偏好—货币数量曲线。

LM 曲线可以用四象限图形法推导出来,如图10-22所示。

图10-22 LM 曲线的推导
图10-22中的横轴与纵轴把平面分成四个象限:逆时针方向依次为Ⅰ、Ⅱ、Ⅲ、Ⅳ,表示的经济变量都是正值,纵轴、横轴上没有正负之分。

首先分析第Ⅱ象限,横轴表示货币的投机需求,纵轴表示利息率。

()22L L r =表示投机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随着利息率的变化而变化,利息率为1r ,投机需求为21L 。

利息率
下降为2r 时,投资需求增加为22L ,当货币市场的利息率下降到相当低的水平时,投机需求将趋向无穷大。

第Ⅲ象限中12M M M =+为货币供给,则1M 、2M 互为余数。

由于11M L =,22M L =,所以12 M M M =+也就是12M L L L ==+,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

MM 曲线与纵轴成45。

,则MM 曲线上任一点到纵轴和横轴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OM ),即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某点到两直角边距离之和恒等于直角边边长。

第Ⅳ象限中的()11L L Y =交易需求函数是由交易动机所引起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收入为1Y 时,交易需求为11L ,收入为2Y 时,交易为12L ,图中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
斜曲线,如其斜率为K ,可表示为1L KY =。

最后分析第Ⅰ象限,LM 曲线是表示货币市场均衡的曲线,其方程为()()12M L L Y L r ==+。

LM 曲线可由投机需求函数和交易需求函数推导出来,从第Ⅱ象限的利息率1r 和第Ⅳ象限的收入1Y 分别向第Ⅰ象限的纵轴和横轴作垂线,得交点1E 。

再从2r 、2Y 向第Ⅰ象限的纵轴和横轴作垂线,又得交点2E 。

还有许多M L =的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
点,把1E 、2E 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LM 曲线。

在货币市场上,LM 曲线上的任一点都是使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收入和利息率的组合点。

但是,在经济社会中,每一时期收入水平和利息率的实际组合不一定都在LM 曲线上,如图中()12,A Y r 是位于LM 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息率组合,则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21,B Y r 是位于LM 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息率组合,则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 曲线上的收入和利息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8.IS LM -模型怎样说明均衡国民收入与利息率同时决定的过程?如出现不均衡说明调整与达到均衡的过程。

答:(1)把商品市场的均衡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结合起来,合并在一个图中,就达到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又称双重均衡,这就是IS LM -模型。

见图10-23所示。

图10-23 IS LM -模型
图10-23中,横轴为收入,纵轴为利息率,IS 曲线与LM 曲线的相交点E ,就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的均衡点。

此点不但决定均衡收入水平e Y ,而且也决定均衡利息水平e r ,除E 点(e Y ,e r )外,都是非均衡点,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处在非均衡状态。

(2)从不均衡向均衡的调整
平面坐标被IS 曲线与LM 曲线相交后分成四个区域:按照顺时针方向,依次为①、②、③、④。

四个区域都处在非均衡状态,即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都没有达到均衡,如果市场处于非均衡状态,收入和利息率就会连续不断地从不均衡向均衡进行调整,调整过程如图
10-24所示。

图10-24 不均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
收入和利率组合是A点,在③区,处于非均衡状态,I S
>引起收入上升,从点A沿平行于横轴的箭头向右移动;L M
>引起利息率提高,从A点沿与纵轴平行的箭头向上移动。

在I S
>的共同作用下,引起收入和利息率组合点A沿对角线箭头(合力作用方向)>、L M
向右上方移动到B点。

B点在IS曲线上,这时,商品市场虽然达到均衡,但是,货币市场仍然不均衡。

B点的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利率提高,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又从B点沿着平行于纵轴的箭头向上方移动到C,在C点,L M
>,I S
<,再移动到D点。

最后,一直移动到E点。

E点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它表示的收入和利息率的组合,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唯一组合。

从A点到E点的运动过程,就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连续调整过程。

同样,在图10-24中,假定经济社会处于F点所表示的收入和利息率组合的不均衡状态。

会出现从F点经G、H、J点到E点的连续调整过程,同A点到E点的过程一样,也就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

9.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如何影响均衡收入与利息率?
答:(1)IS曲线的移动。

在LM曲线既定条件下,假设储蓄、政府财政收支不变,如果投资增加,IS曲线将会向右移动同LM曲线在较高的位置上相交,这表示一个较高收入和较高利息率的综合的双重均衡组合;如果投资减少,IS曲线将会向左移动,同LM曲线在较低的位置相交,这表示一个较低收入和较低利息率的综合的双重均衡组合。

如图10-25所示。

图10-25 IS曲线的移动和均衡
简单的凯恩斯模型中只研究商品市场的情况,由于乘数的作用,投资的增加将会引起收入按某一倍数增加。

IS LM
-模型中货币市场的存在限制了乘数的作用。

原因在于,在货币供给既定条件下,投资增加在引起收入增加的同时,又引起利息率的提高,利息率提高将要阻碍投资的增加,也会阻碍收入的增加。

在图10-25中,投资增加,收入增量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是EA 或01Y Y',即收入从0Y 增加到1Y'。

但是在IS LM 模型中,利息率由0r 上升到1r ,较高利率阻碍了收入较快增加。


以,收入从0Y 只增加到1Y ,较高利率阻碍了收入较快增加。

所以,收入从0Y 只增加到1Y ,即
01Y Y 小于01Y Y'。

反之,投资减少时,收入减少不是由
Y 到2Y ',而是只减少到2Y ,即02Y Y 小于02Y Y '。

(2)LM 曲线的移动。

在IS 曲线既定条件下,如果货币供给增加,会使LM 曲线向右方移动,同IS 曲线在较低的位置相交,这个较低的均衡表示较高收入和较低利息率的双重均衡组合。

如果货币供给减少,会使LM 曲线向左方移动,同IS 曲线在较高的位置相交,这个较高的均衡点表示较低收入和较高利息率的双重均衡组合。

如图10-26所示。

图10-26 IS 曲线的移动和均衡
如图10-26所示,原来LM 与IS 相交于E 点,表示收入为0Y 、利息率为0r 的双重均衡组合。

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移动后的1LM 与IS 的交点为1E ,表示收入为1Y ,利息率为1r 的双重均衡组合。

反之,由于货币供给减少,移动后的2LM 与IS 相交于2E ,则2E 表示收入为2Y ,利息率为2r 的双重均衡组合。

在货币需求不变条件下,货币供给增加使利息率降低,引起投资增加,进而引起收入增加。

收入增加必然引起交易需求增加。

但是,在货币供给增加引起收入与交易需求增加的同时,又限制了收入与交易需求的增加。

原因在于货币供给增加,利息率降低要引起投机需求的增加。

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投机需求增加便限制了交易需求的增加。

按0r 水平,货币供给增加,应使收入增加到1Y',但是,由于货币供给增加,利息率降为1r ,较低的利息率水平增加了货币投机需求,限制了货币交易需求,所以,收入只从Y 增加到1Y ,而不是到1Y'即01Y Y 小于01Y Y'。

相反,货币供给减少在引起收入减少的同时,又限制了收入的减少。

原因
在于货币供给减少引起利息率上升,利息率上升引起货币投机需求减少。

这样,收入不是从0Y 减少到2Y ',而只减少到2Y ,即02Y Y 小于02Y Y '。

(3)IS 曲线与LM 曲线的同时移动。

两条曲线的同时移动可以有许多种不同情况的组合。

IS 曲线右移,LM 曲线左移;IS 曲线左移,LM 曲线右移;IS 与LM 同时右移;IS 与LM 同时左移。

不但移动的方向可以不同,而且移动的距离也可以不一样。

所以,两条曲线同时移动的情况错综复杂,必须进行具体分析。

如图10-27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