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修复技术治理水污染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微生物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微生物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微生物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水资源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人们开始寻找各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近年来,微生物修复技术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方法,它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来净化水环境。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与分类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生长特性和降解作用来降低或消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修复对象,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生物吸附技术生物吸附技术是利用微生物表面的吸附结构或物质来吸附和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通过选择适宜的微生物,可以有效去除重金属离子、有机物、农药等污染物。

2. 微生物降解技术微生物降解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将有机污染物降解成无害的物质。

通过培养特定菌株或采用自然界存在的菌群,可以降解各类有机物,如石油类化合物、农药残留等。

3. 生物转化技术生物转化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

例如厌氧微生物可以将硝酸盐还原成氮气,减少水体中的氮源。

二、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在水环境修复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下列举几个重要领域的应用案例。

1. 废水处理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废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携带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

同时,微生物也可以降解废水中的氨氮、硝酸盐等营养物质,减少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影响。

2. 河流及湖泊修复水体污染对河流和湖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而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帮助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

通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群落,可以促进水中有机物和富营养物质的降解,改善水质,恢复河流和湖泊的生态功能。

3. 地下水修复地下水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饮用水来源,但受到污染的地下水需要通过修复技术来保证水质安全。

微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在地下水中引入适宜的微生物,利用其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恢复地下水的水质。

生物修复技术治理水污染的研究进展

生物修复技术治理水污染的研究进展

生物修复技术治理水污染的研究进展摘要:从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3个方面系统介绍了生物修复技术的作用原理,阐述了生物修复技术用于治理氮磷、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修复水污染富营养化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据报道,我国目前有50%的河道和80%以上的湖泊受到污染,许多湖泊已达不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受污染水体的综合治理和修复已刻不容缓[1]。

生物修复技术是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项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减少污染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它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及降解等功能,对环境中污染物的降解起催化作用,加速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①费用省,仅为现有环境工程技术的几分之一;②环境影响小,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或导致污染物的转移;③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浓度。

生物修复的种类很多,根据被修复的污染环境,可分为土壤生物修复、地下水生物修复、沉积物生物修复和海洋生物修复等;根据生物修复所利用的生物种类,可分为动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根据人工干预的情况,可分为自然生物修复和人工生物修复,人工生物修复又可分为原位生物修复(in situ bioremediation)、易位生物修复(ex situ bioremediation)和反应器生物修复(reactor bioremediation)。

1 生物修复的作用机制1.1 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在人为优化的条件下,用自然环境中的土著微生物或人为投加外源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转化、降解与去除的方法。

微生物在生物修复中起着主导作用。

早期的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和转化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

可以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有很多,包括细菌、真菌及原生动物等。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及效果研究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及效果研究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及效果研究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已成为当前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课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为了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人们积极探索研究基于生态学原理的水生态修复技术。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水生态修复技术,并分析这些技术在不同水域环境中的应用效果。

一、湿地修复技术湿地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净化水质、保持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还能固定沉积物和养分,减缓洪水威胁。

湿地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恢复。

人工湿地采用人工构建的方法,模拟天然湿地的生态功能,通过湿地植被和微生物代谢等作用降解和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

天然湿地恢复则是通过蓄水、沉淀泥沙和培育湿地植被等方式使湿地重新恢复自然状态。

研究表明,湿地修复技术在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人工渗漏堤修复技术人工渗漏堤修复技术是一种修复河流水生态系统的有效方法。

通过在河岸上开凿槽道,使地下湿地与河流相连,形成了自然的河道系统。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滋养涵养水的功能。

此外,人工渗漏堤还能提高水流的平衡性,减少河道水流的冲击,稳定河岸,降低水污染的风险。

这种修复技术可以提高水生物的存活率,增加水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三、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使用适应性较强的植物来吸收和提取有害物质或改变环境中的有害因素的方法。

这些植物被称为修复植物,其根系具有可吸收和富集金属离子、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的能力。

植物修复技术在水生态系统的修复中被广泛应用,如用于河流污染的浮萍修复、湖泊底泥中重金属的富集修复等。

植物修复技术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且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较小。

四、生物多样性修复技术生物多样性修复技术旨在促进和恢复水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对于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生物多样性修复技术可以提高水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地下水污染现状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分析其主要污染源和污染途径,同时探讨当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本文旨在为地下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推动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介绍地下水污染的定义、分类及其危害,阐述地下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接着,文章将概述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包括污染范围、污染程度、主要污染物及其分布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如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等,并探讨不同污染源的贡献率和影响机制。

本文还将重点介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文章将总结当前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的主要类型、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

文章将分析不同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问题,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地下水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的发展。

这些建议将包括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建设、推广先进的修复技术和方法、加强政策引导和法规制定等。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旨在为地下水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地下水污染现状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其地下水污染现状尤为引人关注。

本段将对中国地下水污染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中国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污染问题亦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污染范围广,几乎所有地下水开采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二是污染程度重,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甚至达到无法利用的程度;三是污染种类多,包括重金属、有机物、放射性物质等多种污染物。

在污染源方面,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城市生活污水等都是主要的污染源。

水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水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同时,需要加强政 策引导和技术支持, 推动生物修复技术
用范围
的产业化发展
6
生物修复技术的挑战与对策
生物修复技术的挑战与对策
1. 技术挑战
尽管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许多优点,但在实际 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首先,不同污 染物的生物降解途径和速率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针对不同污染物进行优化处理。其 次,生物修复过程中可能受到环境因素(如 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的影响,需要控 制这些因素以保证处理效果。此外,生物修 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受到污染物的浓度 、种类和分布等因素的影响,需要针对不同 情况进行适应性调整
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治 理中,通过植物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此外,生物修复技术还可以应 用于农田土壤的改良中,通过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海洋污染治理 海洋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应用于海洋污染治理中,通过微生 物和植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海水中溶解态和颗粒态的污染物。此外,生物修复技术还可以 应用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中,通过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的自净能力
复合修复技术研发
结合不同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开 发高效、稳定的复合修复技术
政策引导与技术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生物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支持力度,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发展
7
未来展望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意识 的提高,生物修复技术将在水污
染治理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未来,生物修复技术将朝着以下 几个方向发展
5
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
生物修复技术作为 一种新兴的水处理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水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如今,我国河道污染严重,各项行业的发展对河道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需要及时进行治理。

本文论述了我国河流治理现状、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类型及其在河流治理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修复技术;河道治理1.水生态修复技术概述通过对植物、微生物及其他原生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水体进行有效的净化,达到了净化水质的目的。

水生态治理技术在治理水污染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该技术不仅成本低,而且在实践中效果显著。

在此基础上,从源头上进行污染控制,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对水体生态的有效恢复。

2.河道治理中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2.1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对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收、转化,以达到净化水体、恢复水体生态的作用。

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单一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多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对水体的修复。

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因素对河川生态修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均能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对水体中有机物、无机污染物进行吸收、降解、过滤等处理,从而实现水体的净化;动物再生技术主要是利用动物群体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吸收和降解,以改善水质。

技术人员可以向受污染的水体中投放极具抗性的鱼类和昆虫,利用它们的食物链,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质,或通过降解来提高水质;微生物处理技术是指通过与植物和植物的共生微生物,来净化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技术人员可以在河道内种植水生植物,在河道内饲养水兽,提供适宜的微生物繁殖条件,并利用微生物吸收水中的氨、氮、磷,使水体得到净化。

2.2生态岸坡技术为了恢复水体的状况,采取了多种措施,使被破坏、被污染的水域生态环境得到恢复。

目前,我国水利事业由传统的防洪工程向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的方向发展,在管理理念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采用生态岸坡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河床的环境,例如:用降缓坡岸代替垂直坡岸,在缓坡岸上种植树木,选择具有高根系的植物,并加固堤岸结构,避免河道被河流冲刷,从而保证堤岸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繁殖。

生物科技与水资源管理利用生物技术解决水污染问题

生物科技与水资源管理利用生物技术解决水污染问题

生物科技与水资源管理利用生物技术解决水污染问题生物科技与水资源管理:利用生物技术解决水污染问题近年来,随着全球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管理挑战。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科技的应用逐渐成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生物科技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利用生物技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方法和效果。

一、生物科技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1 微生物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微生物技术是将微生物应用于水处理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选种合适的微生物,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

例如,利用好氧微生物可以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而利用厌氧微生物则可以去除水中的硝酸盐。

此外,生物膜技术也是微生物技术的一种重要应用,通过附着在载体上的微生物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并实现水的净化。

1.2 植物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植物技术是利用植物的生理特性和代谢途径,对水中污染物进行吸附、转化或降解的一种方法。

例如,适宜的水生植物如水葫芦、莎草等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从而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同时,一些植物还可以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无毒的沉淀物。

植物技术不仅能够降低水污染程度,还能为生态系统提供生态服务,提高水质。

1.3 基因工程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来实现特定性状的技术。

在水污染物的处理中,基因工程可以用于改良微生物和植物,使其具有更好的降解能力或吸附能力。

通过改变微生物和植物的基因,可以提高其分解有机物和去除重金属的效率,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水处理。

此外,基因工程还可以用于检测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提高水质监测的准确性。

二、生物技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效果2.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利用生物科技处理污水,不仅可以去除污染物,还可以将污水转化为可再利用的水源。

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和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水源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2 修复受污染水体生物科技在修复受污染水体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浅析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论文

浅析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论文

浅析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论文浅析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论文一、现代生物技术相关学问分析现代生物技术,就是一DNA技术为主导,是对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统称,主要包含包含微生物、细胞、酶、基因、蛋白质及生物修复等工程与技术。

其中,各项工程技术都有其相应的理论基础与应用领域,但又是相辅相成的,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其特点主要体现为:1、此项技术一生物为对象,注意再生资源的可循环利用。

2、一般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过程简洁,操作具有肯定的持续性,能够有效节约资源,降低环境污染。

3、位高纯度、优质及平安牢靠的生物制品供应了新的研发途径。

4、常规技术与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5、能够依据人们对新物种、品种及其他经济价值生命类型的需求进行制造。

二、水污染中现代生物技术的详细应用(一)固化微生物技术对于水污染治理,在微生物技术应用下,通过固化微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取得的效果是令人赞美的。

经过肯定时期的进展,培育微生物,在工厂废水及难降解物的分解中得到了很大的应用,为人们有效处理这些废弃物开拓了新的渠道。

经过长期讨论实践,通过固化微生物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固定并长期进行废水处理,是的菌落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尤其是对难降解的有毒物质,其作用更是特别显著。

有效处理生物菌落的应用后,在活性污泥上将其固定好,对废水處理效果更佳。

(二)生物栅修复生物技术中的生物膜能够为原生动物、微生物及小型浮游生物等水污染治理供应所需的生长条件,而此项技术就是将生物膜与水生植物特点融为一起,增加水污染治理效果。

在空气与水分接触的过程中,在汽态、固态及液态见,微生物存在模式不断相互转换,从而使得微生物存在形式更加丰富,生态系统更加简单。

假如被污染水流流经此生态系统时,治污根系就会阻挡污水中的部分悬浮物质,此时生物膜的异化、通化及吸附等功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清理掉流经水体中含有的有机质。

(三)生物反应器生物反应器,是现代生物技术进展的重要方向,新型现代生物膜反应器,内部装有较大的载体,是其共同特点,这有利于在微生物附着生长中,形成相应的.生物膜,相较之汽态反应条件,其供气与供应性好,为污染物与微生物的接触留有了充分的时间,是的微生物代谢力量不断增加。

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介绍了污染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评价水体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污染水体生物修复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污染水体;生物修复;研究进展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及人口的增多,大量的工矿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业污水排入江河湖海,造成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受重金属、有机毒物、油类及氮、磷营养盐等的严重污染。

据报道,近20年来,我国有害的赤潮事件就有300多起,仅1998年全年发生赤潮22起,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1],比如,2000年东海发生的特大赤潮、2006年松花江流域化学污染事件、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等都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因此,水体污染的预防治理,特别是污染水体的修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污染水体修复的方法主要有:①物理方法。

包括截污治污、挖泥法、换水稀释法等。

②化学方法。

包括投加除藻剂、投加治磷剂等。

③设置人工湖、水系综合整治等其他方法。

④生物方法。

包括水体曝气、投加微生物、种植水生植物、养殖水生动物、湿地技术等。

其中,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能减少污染负荷,增加环境容量,特别是截污治污等控制污染源的方法,起着治本的作用,能有效保证“净化水质”。

与传统方法物理修复法和化学修复法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下列优点:污染在原位被降解解除;修复时间短;操作简便、对周围环境干扰小;费用低,仅为物理化学修复经费的30%~50%;不产生二次污染等[2]。

因此,生物方法为主要手段的生物修复技术,日益成为环保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1生物修复研究进展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将存在于土壤、地下水和海洋等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或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使污染生态环境修复为正常生态环境的工程技术体系[3]。

生物修复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微生物对污染环境的治理,但是,随着近年来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修复技术在污染环境治理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仅导致了空气和水质污染严重,还给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致力于探索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本文将介绍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一、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土壤污染是生态环境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在农业、工业和民生活动中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废弃物和污染物以及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将很容易导致土壤污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如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热解修复、电化学修复等。

其中,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某些微生物、植物或其代谢产物来分解、转化和去除污染物。

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减少土壤污染物物质的残留量和毒性,改善土壤的环境质量和植物的生长环境,使受污染的土壤逐步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环境。

二、水污染修复技术水资源也是生态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人们的过度开采和排放污水会给水资源带来重大威胁。

目前,全球水污染是一项严重的环境问题,而水污染的类型和程度也越来越严重。

在水污染修复技术领域,最常用的技术是生物修复技术和物理化学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工程方法去除污染的技术。

它可以利用生物体进行水中有机物、无机物质的能量转换或通量转换,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而在物理化学修复技术领域,光催化技术又是一个常用的方法。

光催化技术是一种利用半导体材料光催化氧化过程令 contaminant转化成低毒的物质。

它具有高效、节省能源、环境友好等特点。

在造纸厂废水处理、印染废水处理、饮用水处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空气污染修复技术空气污染修复技术是另一个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领域。

在现代社会中,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影响全球公共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量的燃烧排放、工业排放、交通运输排放等活动导致了空气污染。

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水是生命之源,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水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传统的水污染治理方法往往昂贵且效果有限,因此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手段备受重视。

生物技术利用生物体的生理代谢过程,运用生物体的特性来清除水中污染物。

本文将探讨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以及其优势和局限性。

1.植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是一种利用植物修复水体中污染物的方法。

植物通过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这种方法不仅具有环保效果,还可以实现可持续的治理。

例如,一些具有良好吸附能力的水生植物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亚洲莲花、香蒲等。

同时,植物修复法还可以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

2.微生物降解法微生物降解法是利用微生物对水中有机物进行降解的一种生物技术。

微生物降解的过程中,微生物通过代谢活动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净化水体。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将有机物转化为对生态系统有益的物质。

目前,微生物降解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处理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3.生物固相吸附法生物固相吸附法利用生物吸附剂对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和去除。

生物吸附剂通常是一些具有特殊吸附能力的生物材料,如改性海藻、微生物膜等。

这些生物吸附剂在吸附水中污染物的同时,还可以起到保护生物活性和再生利用的作用。

生物固相吸附法具有高效、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势,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具有诸多优势,如具有针对性,操作简便,治理效果持久等。

然而,生物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治理周期长、适用范围窄、技术成本高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不同生物技术的特点,并结合具体的水污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法。

总而言之,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为水污染治理带来创新和突破。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物技术将成为水污染治理的主要手段,为保护水资源做出更大的贡献。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水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态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水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概述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手段,对受损的水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使其恢复到接近自然的状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水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河道疏浚、底泥清淤、人工增氧、生态补水等。

河道疏浚和底泥清淤可以去除河道中的淤泥和污染物,增加河道的行洪能力和水体的自净能力;人工增氧可以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改善水质;生态补水可以增加水体的流量和流速,促进水体的交换和循环。

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除藻、化学沉淀、氧化还原等。

化学除藻可以快速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藻类,改善水质;化学沉淀可以去除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和磷等污染物;氧化还原可以改变水体中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使其更容易被去除。

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核心,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物质;植物修复是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和代谢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动物修复是利用水生动物的摄食和代谢作用,控制水体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的生长,改善水质。

二、水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1、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微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筛选和驯化高效的微生物菌株,提高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和适应性。

同时,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2、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生植物的筛选和培育、植物根系分泌物的作用机制、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等方面。

水体污染治理的生物修复技术

水体污染治理的生物修复技术

水体污染治理的生物修复技术随着人类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水体污染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重要问题之一。

水是生命之源,如何将水体污染治理到合理水平,使其能够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环保等多方面需求,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近年来,生物修复技术日益成为处理水体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而与传统的化学、物理治理不同,生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引入某些生物,从而利用其生物活性代谢作用,将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对环境更加友好的物质,进而实现水体污染的治理目的。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藻类修复技术、水生生物修复技术等多种形式。

下面将对其中的几种常见的技术形式进行论述。

一、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顾名思义,是通过利用一些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水体污染物进行代谢分解,从而实现对水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

常见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生物滤池法、好氧反应器法、厌气反应器法等。

生物滤池法是通过装载特定微生物载体材料,将水源中的污染物过滤出来,利用特定微生物菌株将其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和去除。

这种技术对于处理废水或者是在家庭装置中处理水的效果非常显著。

好氧反应器法和厌气反应器法则是通过设备制造好氧或厌氧条件,以此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去除。

前者通常适用于处理大规模的废水,后者则适用于一些中小型的水体治理场合。

二、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通过引入一些具有吸收、催化、代谢能力的植物来实现水质的改善。

对于一些用于景观或者农业用途的水体,这种技术是特别有效的。

植物修复技术能够降低污染物浓度,而且可以改善水质的外观。

常用的植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湿地技术、浮床技术、稻田技术等。

人工湿地技术是在一定的底部材料中增加吸收、代谢的植被,并让水体自然流动通过,以此将其中污染物吸收降解。

浮床技术是通过将适合水生生长的植物放置在浮床上,在短时间内有效抑制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延续其生态系统的平衡。

稻田技术是将生活污水灌溉到有机水稻田地中,通过有机生化反应、深层回灌和杀菌消毒等方式,并增加微生物种群等因素,来达到净化和收集废水的效果。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研究一、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和原理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体自身的代谢机制和生物学特性来修复受污染的环境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水环境治理中,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生物体的活性成分对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降解、转化或吸附,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其原理是利用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等生物体来吸收、降解、转化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二、生物修复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1. 微生物降解污染物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主要分解者,在水环境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利用微生物可以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例如利用厌氧细菌降解有机废水中的苯、酚类物质,利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降解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等。

通过调控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有效降解水中的污染物,净化水体。

2. 植物修复水质植物修复是一种利用植物吸收、转化或吸附水中有害物质的技术。

通过选择适应水环境的植物,如芦苇、莲、浮萍等,将其种植在受污染的水体中,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盐和重金属离子,从而净化水质。

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维护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环境治理中。

3. 动态修复技术动态修复技术是利用水生动物来修复受污染的水体。

通过引入一些适应性强的水生动物,如塘虱、蛭、螃蟹等,利用它们的摄食、吸附和生物富集能力,来净化水质。

这种技术能够有效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和废弃物,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三、生物修复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研究进展目前,生物修复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研究进展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方面,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利用一些高效微生物菌剂对水中的有机废水进行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植物修复水质方面,科研人员也不断加大了对适应水环境的植物种类的筛选和应用,使得植物修复技术的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动态修复技术方面,一些新的水生动物被引入到水环境中,取得了一定的修复效果。

四、生物修复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展望尽管生物修复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微生物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微生物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微生物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地下水污染是一种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修复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微生物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1. 微生物修复的原理和机制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代谢能力进行有机物和无机物的降解和转化,从而减少或消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

微生物修复的主要机制包括生物氧化、生物还原、酶解、菌根吸附等。

通过这些机制,微生物可以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达到地下水污染修复的目的。

2. 微生物修复的应用案例2.1. 石油污染修复石油是一种常见的地下水污染物,对水质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威胁。

通过引入适宜的微生物,可以降解石油中的有机物,从而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

例如,利用厌氧细菌可以将石油中的芳香烃降解为较低毒性的产物,从而修复石油污染的地下水。

2.2. 重金属污染修复重金属是另一类常见的地下水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风险。

微生物修复可以利用微生物的吸附能力将重金属物质从地下水中去除或转化为不易溶解的形式。

例如,某些细菌可以通过吸附重金属离子来修复地下水中的重金属污染。

3.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优势和挑战微生物修复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微生物修复具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可以针对不同种类的污染物进行修复。

其次,微生物修复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修复方法,不会产生或产生较少的二次污染。

然而,微生物修复也存在一些挑战,如修复速度较慢、修复效果不稳定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改进。

4. 微生物修复的未来发展趋势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地下水污染修复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通过改造微生物菌株,提高其修复效果和速度。

此外,结合其他物理化学方法和微生物修复技术,形成多重修复体系,也是微生物修复的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总结:微生物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

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水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修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水生态系统,恢复其功能和稳定性。

该技术的发展对于保护水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水生态修复技术的背景、方法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背景介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和环境的不断恶化,许多水体生态系统遭受到了污染和破坏。

水污染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因此,研究和应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方法1. 湿地植被修复技术湿地被认为是自然界最具生态功能的水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植被修复技术通过恢复湿地的植被群落结构和功能,提高水质净化效果,降低水污染程度。

2. 氧化还原修复技术氧化还原修复技术是利用还原和氧化反应来修复受到污染的水体。

通过将还原剂引入水体中,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并通过氧化反应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3.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体的生命周期、代谢机制和生态位特征对水体污染物进行去除的技术。

如利用植物的吸附、分解和转化功能来净化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

4. 沉积物修复技术沉积物是水体中大量污染物的存储和转化场所,通过沉积物修复技术可以恢复沉积物的生态功能,提高水体的净化效果。

三、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范围1. 河流生态修复河流是水生态系统中最常见的水体类型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许多河流遭受了污染和破坏,水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恢复河流的水质、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等要素,保护河流的生态系统完整性。

2. 湖泊生态修复湖泊是重要的水资源和风景名胜地,但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湖泊面临富营养化和生态破坏的问题。

水生态修复技术可以通过有效管理和控制湖泊的生态因素,恢复湖泊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3. 海洋生态修复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也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

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摘要详细介绍了污染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并评述了水体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污染水体生物修复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污染水体生物修复微生物水生植物1前言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步提高,用水量急剧增加,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加,导致淡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据报道,我国目前有50 %的河道和80 %以上的湖泊受到污染,许多湖泊已达不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1]。

水体污染致使水体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自净能力减弱,甚至消亡,同时,景观水体水质恶化对该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影响,这些均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由此可见,受污染水体的综合治理和修复已刻不容缓。

目前,污染水体的修复技术主要有截污技术、底泥疏浚和底泥覆盖技术、人工曝气富氧技术、人工岸边植被技术、清水冲污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等,但采取截污、底泥疏浚和覆盖、曝气富氧、清水冲污以及岸边植被缓冲带的建设等在某种程度上都属于辅助治理手段,不能彻底改善水质,而生物修复技术则是最具发展前景的主体修复技术。

2污染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清洁环境的低投资、高效益,便于应用、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技术,它利用特定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吸收、转化或降解,达到减缓或最终消除水体污染、恢复水体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这一过程是受控或自发的[2]。

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费用省,仅为现有环境工程技术的几分之一,如采用生物清淤比机械清淤费用将节省80 %以上; (2)环境影响小,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或导致污染物的转移; (3)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浓度; (4)可用于处理常规污染治理技术难以应用的场地,如受污染的地面水体、受石油污染的洋面、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3 ,4]。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地下水是人类饮用水的重要来源,但由于人类活动、工业废水和农业排放等原因,地下水污染日益严重。

传统的清洁技术往往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因此,寻找一种经济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污染治理技术势在必行。

微生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生物治理方法,近年来备受关注,并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来降解和清除污染物的方法。

微生物在地下水污染的修复中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可以通过合理调控其数量和类型来适应不同污染环境。

其次,相对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微生物修复技术更加经济有效,可以降低清洁成本。

此外,微生物修复技术能够实现污染物的完全降解,而非仅仅是转化为其他形式。

这些优点使得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被广泛应用。

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通过三个重要的途径发挥作用:生物降解、生物吸附和生物转化。

生物降解是指利用微生物降解能力,将有机物污染物转化为无机物或其他无毒物质的过程。

例子包括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溶剂、石油类化合物和农药等物质。

生物吸附是指利用微生物表面的特殊吸附能力,使污染物物质附着在微生物细胞表面,或进入细胞内部并在其中转化。

生物转化是指微生物利用可降解污染物为可利用的能源,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产物。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例如,在有机物污染防治方面,研究人员利用厌氧微生物修复技术成功降解了多氯联苯和多氯二苯醚等有机污染物。

此外,微生物修复技术也被用于处理水银、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等无机污染物。

研究人员通过调控微生物的产物代谢途径和毒物抗性途径,提高了对这些无机污染物的处理效果。

然而,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地下水污染防治中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微生物的生存环境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挥作用,例如适宜的温度、pH值和氧气含量等。

基于微生物修复的地下水污染原位治理药剂筛选研究

基于微生物修复的地下水污染原位治理药剂筛选研究

基于微生物修复的地下水污染原位治理药剂筛选研究地下水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法通常比较耗时、昂贵,并且对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的风险。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更有效、可持续的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法。

基于微生物修复的地下水污染原位治理药剂筛选研究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

微生物修复是一种利用微生物降解、吸附、转化等作用来修复、恢复受到污染的环境的方法。

在地下水污染的治理中,选择合适的微生物修复药剂具有重要意义。

药剂的选择应考虑到微生物对于目标污染物的降解能力、适应性、生存能力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首先,针对目标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是筛选微生物修复药剂的关键。

不同的污染物对应着不同的微生物降解菌株。

例如,对于石油类物质的污染,常见的降解菌株主要包括石油降解菌、石油酚降解菌等。

在筛选药剂时,需要确定目标污染物的组成和浓度,并通过微生物降解实验来评估不同菌株对于目标污染物的降解效果。

其次,适应性和生存能力也是选择微生物修复药剂的重要考虑因素。

地下水环境对微生物的生存条件有很高的要求,如适宜的温度、pH值、氧气和营养物质等。

在筛选药剂时,需要进行一定的适应性实验,检验微生物菌株是否能适应地下水环境中的温度、pH值等条件,并考虑其生长速度和竞争能力。

此外,对环境影响的评估也是选取微生物修复药剂的必要步骤。

一方面,需要评估所选药剂对非目标污染物的影响,以确保治理过程中不会引入新的污染问题。

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微生物菌株的生态安全性,避免引入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菌株。

基于微生物修复的地下水污染原位治理药剂的筛选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课题,涉及到生物学、环境科学、地下水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术。

目前,研究人员采用多种筛选方法来选择合适的微生物修复药剂,如生理生态学方法、遗传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实际的筛选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收集和分离具有潜在修复能力的微生物菌株。

可以从自然环境中采集样品,如土壤、污泥、水样等,或者从已知的菌株资源库中获取。

水污染防治中的生物修复技术

水污染防治中的生物修复技术

水污染防治中的生物修复技术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在众多水污染防治方法中,生物修复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生物修复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来减少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修复污染水体的目的。

它主要依靠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有机体的代谢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或者降低其毒性。

微生物在生物修复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许多微生物具有分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例如,一些细菌能够分解石油烃类物质,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还有一些真菌可以降解农药残留等污染物。

这些微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途径,将污染物作为营养物质吸收并进行分解代谢,从而实现对水体的净化。

植物修复技术也是一种常见的生物修复方法。

水生植物如浮萍、水葫芦等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重金属等污染物。

它们通过根系的吸附和吸收作用,将污染物固定在植物体内,然后通过收割植物将污染物从水体中去除。

此外,植物还能够为水体中的微生物提供栖息和生长的场所,促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

动物修复技术在水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但也具有一定的潜力。

例如,某些贝类和鱼类能够摄取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和有机污染物,从而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

首先,它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技术,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方法相比,生物修复不需要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生物修复技术的成本相对较低。

微生物和植物等生物资源丰富,获取和培养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可以在原位进行修复,不需要将污染水体转移到特定的处理设施中,降低了运输和处理成本。

此外,生物修复技术还具有可持续性。

一旦生物群落建立起来,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我维持和繁衍,持续发挥净化水体的作用。

然而,生物修复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生物修复的过程通常较为缓慢,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显著的修复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修复技术治理水污染的研究进展摘要:从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3个方面系统介绍了生物修复技术的作用原理,阐述了生物修复技术用于治理氮磷、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的研究现状,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修复水污染富营养化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据报道,我国目前有50%的河道和80%以上的湖泊受到污染,许多湖泊已达不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受污染水体的综合治理和修复已刻不容缓[1]。

生物修复技术是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的一项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减少污染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或使其无害化,从而使污染了的环境能够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初状态的过程。

它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及降解等功能,对环境中污染物的降解起催化作用,加速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与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以下优点:①费用省,仅为现有环境工程技术的几分之一;②环境影响小,不会形成二次污染或导致污染物的转移;③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浓度。

生物修复的种类很多,根据被修复的污染环境,可分为土壤生物修复、地下水生物修复、沉积物生物修复和海洋生物修复等;根据生物修复所利用的生物种类,可分为动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根据人工干预的情况,可分为自然生物修复和人工生物修复,人工生物修复又可分为原位生物修复(insitubioremediation)、易位生物修复(exsitubioremediation)和反应器生物修复(reactorbioremediation)。

1生物修复的作用机制1.1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在人为优化的条件下,用自然环境中的土著微生物或人为投加外源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转化、降解与去除的方法。

微生物在生物修复中起着主导作用。

早期的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微生物降解和转化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

可以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有很多,包括细菌、真菌及原生动物等。

废水中的有毒物质的成份非常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

生物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微生物群体依靠细胞壁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吸收消化,同时产生一定的代谢物质,再作为其它微生物的养料,进行吸收消化,周而复始,直至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全部分解。

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主要包括好氧和厌氧两个过程,完全的好氧过程可使其转化为CO2、H2O、SO42-、PO43-、NO2-、NO3-等无机物,厌氧过程的主要产物为小分子有机酸和其他产物(CO2、CH4和H2等)。

微生物虽然不能够将重金属通过降解而去除,但却可以通过对重金属的转化和固定过程降低其毒性,还可以将重金属积累在菌体内[2]。

湖泊污染的生物修复,主要是在湖泊中加入营养盐,用曝气机搅拌混合。

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可作为碳源被微生物利用,使污染的浅水湖泊得以生物修复。

海洋油污染的生物修复,主要依靠低温微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作用来实现。

海洋本已存在大量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原油的泄漏能刺激该类微生物的大量增殖,从而加速石油的分解,最终达到清除石油污染的目的[3]。

降解石油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陆地、寒带、温带、热带等不同环境中,能够分解石油烃类的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以及藻类等共100余属、200多种,而环境条件对微生物存在数量有限制作用。

由于自然界石油的降解是一系列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没有一种微生物能降解石油中所包含的所有碳氢化合物,有些微生物本身并不能分解碳氢化合物,但其在石油去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

1.2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理论为基础,直接利用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及与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或降低环境污染物的一项新兴技术。

植物,特别是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都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因此,在污染水体中种植对污染物吸收能力强且耐性好的植物,应用植物对污染物的吸附、吸收、富集和降解(植物根系-根际微生物的联合作用)等,将水体中污染物去除或固定,从而实现水体修复的目的。

植物对污染物可通过根系吸收,也可以直接经茎、叶等器官的体表吸收,吸收到体内的有机物,如酚、氰等可以直接降解,重金属、有机氯农药,如DDT、六六六等难降解物质,可贮存在植物体内,甚至达到很高的浓度时,植物仍不会受害。

植物可直接吸收污染物质,通过转化和输送,以非植物性毒素的形式进行积累。

另一方面,植物通过向水体中分泌营养物质(单糖、氨基酸、脂肪族化合物、芳香烃等)和酶以及传递O2到根部来刺激根系周围微生物生长,并改变水体的生化活性,从而加速水体的生物修复作用。

近年来研究表明植物根系的分泌物不但可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同时可诱导微生物降解某些难降解的有毒物质如多氯联苯。

水生植物可向沉积物、根围、茎叶围释放营养物质和O2,使沉积物中的微生物通过好氧的方式矿化污染物,提高微生物活性及对污染物的矿化能力[4]。

藻类和微型动物在水体的生物修复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藻类光合作用释放氧,可使严重污染后缺氧的水体恢复至好氧状态,这为微生物降解污染物提供了必要的电子受体,使好氧性菌对污染物的降解能顺利地进行。

另外,水生植物根系部分还会栖生一些小型动物,它们通过吞噬过多的藻类和一些病原微生物,间接地对水体起到净化作用[5]。

1.3动物修复在污染水体治理修复中,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水上养殖,可在氮磷污染较重的水域适当增加食草和浮游植物鱼种的投放,以控制和消耗过度繁殖的藻类、提高水质。

鱼类是动物修复的重要参与者,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

水蚤以藻类和有机腐屑为食,能有效除去藻类,同时它又可作为鱼类等水生动物的饵料被消耗。

螺、蚌等底栖动物也可摄食碎屑、藻类,虾和鱼类可摄食藻类、碎屑、浮游动植物等,它们都能够明显限制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同时降低水体中的COD、TP、DO和pH。

在湖泊及观赏性水体中,加入颜色鲜艳的鲤鱼、金鱼等,既可提高观赏价值,又可吞噬水草、藻类及其他小动物,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动物在水体污染处理中主要起辅助作用,但它在处理污染物质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效益及观赏效益,是传统生物修复的必要补充[6]。

2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2.1脱氮除磷一般来说,当天然水体中总磷浓度大于0.02mg/L、无机氮浓度大于0.3mg/L时,就可认为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促使水中的藻类急剧生长,大量藻类的生长消耗了水中的氧,使鱼类、浮游生物因缺氧而死亡,从而它们腐烂的尸体使水质受到污染。

因此,去除水体中大量的氮、磷,是治理富营养化污水的根本。

然而,氮、磷元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因而治理氮、磷污染的最好方法是植物修复。

徐永健等[7]根据江蓠对环境水体中的不同营养类型及浓度有着灵敏的生理生化反应差异的特点,论述了江蓠可作为准确测量环境中生物可获得营养盐浓度变化的指示生物的可行性。

李睿华等[8]探讨了美人蕉、香根草和荆三棱3种水生植物带改善河水水质的作用,发现有植物带对污染物降解的效果好于无植物带,其中荆三棱带效果最好,它在整个运行期间对COD、NH4+-N和TP的去除效果分别为44.1%、78.7%和71.4%。

人工湿地污水净化系统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去除污水中的氮磷。

湿地植物能通过吸收、吸附和富集等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包括对氮、磷的吸收利用。

赵丽娜等[9]比较了几种春季湿地植物的污水处理效果,总结出菖蒲和香蒲的处理能力较好,其对TN、TP 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2.46%、90.36%、65.05%和69.82%、91.32%、77.15%;芦苇的处理效果略次于菖蒲和香蒲,其TN、T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58.84%、74.60%和57.19%。

CHRIS[10]研究了流入污水的水质对湿地去除氮、磷的影响,停留时间从2d 增加到7d,结果发现在没有种植植物的湿地中TN的和TP的去除率分别从相同的12%增加到41%和36%,而在种植了棒灯芯草时分别从48%和37%增加到75%和74%,但当流入污水中氮磷含量增加时,种植了植物的湿地去除效果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没有种植植物的却下降。

此外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对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效果都有影响,植物生长过程中,各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能力总体上持续增强,各水质指标pH、DO、TN、NH3-N、NO3-N、TP和COD等均呈下降趋势,其中TP和COD呈逐步下降,pH、DO、TN、NH3-N、NO3-N 则呈现锯齿形波动,但总体上仍是下降过程[11]。

邓仕槐[12]指出污水处理后,湿地植物各器官中的氮磷含量及分布有变化,芦苇叶对氮、磷的积累量最大,姜花根对氮的积累量最大,而对磷积累不明显。

李建娜等[13]考察了7种湿地植物对氮、磷的吸收能力。

结果表明,稳定生长4个月后,平均总生物量在1215~3500g/m2,植物氮、磷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3.76~23.11、1.44~3.80mg/g。

香蒲具有最高氮积累量达48.18g/m2,梭鱼草具有最高磷积累量为7.23g/m2,姜草对氮、磷的积累量最低分别为21.40、1.68g/m2。

植物地上部氮、磷积累量与地下部的氮、磷积累量差异较大,除姜草外,植物地上部、地下部的氮、磷积累量比均大于3,黄花美人蕉地上部、地下部的氮、磷积累量比分别达11.75、12.10g/m2。

通过植物收割去除氮、磷量约占湿地总去除量的2%~6%。

2.2降解有机污染物20世纪以来,大量的人工合成化合物被排放入水体,由于其本身结构的复杂性和生物陌生性,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在处理这类污染物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生物强化技术通过在污水中加入优势高效菌种来增加和改善处理系统的能力,是一种利用生物治理废水的高效技术,在废水治理中的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

解宏端等[14]采用生物强化技术,向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中投加高效菌剂,考察了其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和最佳控制参数。

结果表明,在连续进水的条件下,控制活性污泥的SV30为30%、高效菌液的投加量为0.3%(菌液与焦化废水的体积分数)、水力停留时间为15h,系统对挥发酚的去除率为99.94%,出水挥发酚<0.5mg/L,达到《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6—92)的一级标准要求;对COD的去除率为85.60%,与未投菌的对照组相比(COD去除率为60.87%),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在活性污泥中投加X4菌对含油脂废水进行强化处理,可以提高油脂的去除率。

未驯化的活性污泥对油脂的降解作用十分缓慢,在24h内只降解9%的油脂。

驯化后的活性污泥对油脂具有较好的去除能力,在24h内对油脂的降解率为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