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 韵 系 联 法



《诗经〃关雎》:参差荇菜,左右 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采、友’押韵。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 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 采、有‘押韵。 《小雅· 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 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 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 —‘海、止、友、母、押韵。 《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 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须我 友。——‘子、否、否、友’押韵。
罗 、 周 上 古 31 韵 部

上 古 音 声 纽 系 统
上古音声纽的研究远没有韵部 研究成果显著,从时间上说韵 部的研究也要晚得多,严格意 义的声纽研究是从清代开始的。 但是也得出一些重要结论,且 为学术界公认。
钱 大 昕 的 声 纽 研 究
钱大昕的声纽研究 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又 号竹汀,江苏嘉定人。其关于 上古音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 《十驾寨养新录》卷五和《潜 研堂文集》卷十五。被誉为 ‘古音研究第一人 ’。


古 无 轻 唇 音



3、汉魏反切 《释文》悲,府眉切。悲,帮母; 府,非母。 《字林》副,判也。匹亦反。副, 敷母;匹,滂母。 《字林》邶,方代切。邶,并母; 方,非母。 《释文》庑,莫杜切。庑,微母; 莫,明母。

古 无 轻 唇 音

4、古读 〈尚书大传〉播国卒相行事。郑注: 播读如藩。播,帮母;藩,非母。 〈说文〉娓,顺也。读若媚,媚, 明母;娓,微母。 5、声训 〈释名〉负,背也。负,奉母;背, 帮母 〈说文〉晚,莫也。 〈诗经小雅采薇〉:靡室靡家。 郑注:靡,无也。
2、经籍异文 A、《论语季氏》:且在邦域之 中矣。陆德明《经典释文》:邦或 作封。 〈周礼大司乐〉:播之以八音。 郑注:故书播为藩。 〈诗经〉东有甫草。〈韩诗外传〉 作‘圃草’ B、《诗经大雅皇矣》:天立厥 配。《释文》:配,本亦作妃。 C、《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 丧。匍匐救之。《礼记檀弓下》 引作‘扶服救之。《孔子家语》作 ‘扶伏’。《左昭12》:奉壶饮 冰以蒲伏焉。《史记苏秦列传》 嫂委蛇蒲服。《汉书霍光传》: 中孺扶服叩头。皆‘匍匐’之异文。

谐 声 类 推 法
所谓‘谐声类推法’实际上是建立 在假设的基础上的。即假设《说文 解字》时代的形声字和和它们的声 符的读音是相同(通)的。也就是 说假设《说文解字》形声字反映的 是造字时期的语音系统。在这个基 本假设下,清代段玉裁提出了‘凡 谐声者必Biblioteka Baidu部’的著名论断.

歌部谐声例
谐 声 类 推 法
古 无 轻 唇 音

古 无 舌 上 音


二、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 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 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1、谐声字 周(章、幽):雕、凋、(端、幽) 凋(定、幽) 者(章、鱼):睹、都、赌、堵 (端、鱼) 至(章、质):垤、 、 (定、屑)

古 无 舌 上 音


3、古反切 《公羊释文》侄,大结反,娣,大 计反。 《释文》长,丁丈反,长,知母; 丁,端母 虫,徒冬反 虫,澄母;徒,定母 《礼记郊特牲》:母追。《释文》 追,多雷反。
[ ]

吴 棫 古 通 说 ] [
南宋吴棫(字才老)在前人研究的 基础上提出了‘古通’的主张,即 ‘两个韵部可通押’的观点。补充 了‘协韵说’的不足,发展了‘陆 德明‘韵缓说’。从方法论上为古 音学的科学发展打下了基础。诚如 清代顾炎武《韵补正〃序》所说: 考古之功,始于才老。
明 代 陈 第 的 语 音 历 史 观


韵 缓 说 批 判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针对沈重 ‘协韵说’提出反对意见,即陆氏 所谓的‘古人韵缓,不烦改字’的 说法。陆氏认为古人押韵限制宽泛, 后代读起来不押韵,是因为后人押 韵限制比较严格,不需要改变汉字 读音。 应该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是这种说法实质上是认为古(先 秦)今(唐代)读音是相同的。这 实际上否定了‘语音随着历史的演 变而演变’这条真理。因此也是错 误的。

古 无 轻 唇 音
D、《尚书禹贡》‘岷山之 阳’‘岷山导江’《史记夏本纪》 皆作‘汶山’。又《水经注汉水 篇》:文水即门水也。又鹦鹉, 《说文》作‘鹦 母 ’〈礼记曲 礼下〉: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山海经西山经》:(黄山)有 鸟焉,其状如枭,青羽赤喙,人舌 能言,名曰鹦 。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引〈江表 传〉:曾有白头鸟集殿前,权曰:‚此何 鸟也?‛恪曰:‚白头翁也。‛张昭自以 坐中最老,疑恪以鸟戏之,因曰:‚恪欺 陛下,未尝闻鸟名白头翁者,试使恪复求 白头母。‛恪曰:‚鸟名鹦母,未必有对, 试使辅吴复求鹦父。‛昭不能答,坐中皆 欢笑。

古 无 轻 唇 音





以上几方面的材料证明,上古汉语 轻重唇不分。要证明轻唇音是由重 唇音演化而来,还要有以下佐证。 6、对音材料。 梵文buddha,汉代沙门译为‘浮 屠’。‘浮’对译‘bu’。再如 ‘南无啊弥陀佛’,和尚读为‘囊 谟’可证。再如: paramita 菠萝蜜多(波,帮母字) Pahlava 朴桃 (朴,帮母字) yambu 阎浮 (浮,奉母字) Namah 南无(无,微母字) 风,朝鲜语读
古 音 学 韵 部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诗》、《骚》为代表的 上古韵文材料。——诗韵系联 法。 二、《说文解字》的谐声材 料。——谐声类推法


诗 韵 系 联 法
所谓‘诗韵系联法’简单的说就是 根据诗经韵例把可以一块押韵的字 联系起来,能联系起多少类就表明 《诗经》中有多少个韵部。如:

朱 熹 叶 音 说




二、 沈重‘协韵说’影响甚大,流弊所 致,包括南宋大学问家朱熹都未能脱其窠 臼。在沈重‘协韵说’的基础上,朱熹进 一步提出了‘叶音说’,如: 朱熹《诗集传〃郑风〃风雨》一章: 风雨凄凄,子西反。鸡鸣喈喈音皆,叶居 奚反。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再如《诗集传〃召南〃行露》: 谁谓雀无角?叶卢谷反。何以穿我屋? 谁谓 女无家?叶音谷。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 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叶五红反。何以穿我墉? 谁谓 女无家?叶各空反。何以速我讼?叶祥容反 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古 无 轻 唇 音




7、方言佐证 陕北话 鸡 娃儿 吴语(苏州):尾巴 蚊 子 粤语(广东):味道 袜3子 闽南(厦门):美妙 慕名 房间 肥肉 ?心腹 轻 浮 古迹古音遗留:阿房宫35


古 无 轻 唇 音


一、古无轻唇音。 ‘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也 就是说唐末以后读轻唇音的‘非、 敷、奉、微’四母在上古音里应和 ‘帮、滂、并、明’合而为一。 1、谐声字 非、诽——辈、排 奉、俸——捧、蓬、棒 汾、分— —盆、扮 复——愎



古 无 轻 唇 音


王 力 先 生 的 韵 部 分 类
王力先生总结了前人的看法,认为 上古音韵部在《诗经》时代是29部, 到了战国时期就成了30部。他把这 三十部分成3大类11小类,下面是上 古三十一韻部的音值表,表中的音 值基本上採用的是王力《漢語語音 史》中的擬音,只是將脂、質、真三 部的主要母音改擬為[i],原因是在現 代漢語方言中很難找到沒有[i]韻母 的方言,由此推論,上古漢語不可能沒 有[i]母音的韻母。這個[i]母音作為 脂、質、真三部的主要母音比較合 適。另外,表中‚祭‛部的擬音採 用的是王氏原歌部的擬音,而將歌部 的擬音改作後低母音[ɑ]。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南宋前流行两 种说法。 一、 南朝沈重‘协韵说 ’。如: 《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 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沈重于‘南’ 下注:协句,宜乃林反。意思是说 ‘南’字本应读‘那含反’,但在 这里为了和上下文的‘音、 心’押 韵,所以改读为‘乃林反’。这种 强改读音以迁就今音的作法本来是 错误的。但是在当时却产生了深远 影响。




诸 家 分 韵 情 况

为什么用了相同的研究材料,采取了大致 相同的方法,却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呢? 大致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 对《诗经》等韵文的韵例确定的标 准不统一。如 《诗经〃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礼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顾炎武、江永认为‘第一章的’皮、仪、 仪、为‘是一个韵部;第二章的‘齿、止、 止、俟、和第三章的‘体、礼、礼、死’ 是一个韵。而段玉裁、王念孙、江有诰却 认为第一章是歌部字,第二章是之部字, 第三章是脂部字,三章各自为韵。

诸 家 分 韵 情 况

三、 对谐声字的形成时代看法并不 一致。 严格说,谐声字系统形成的时代比 《诗经》时代要早得多,而且谐声 字内部本身也存在形声字产生时间 不一致的情况,如何处理这些情况, 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各家分部的差异。 如段玉裁主要从谐声系统考察上古 韵部,而有些音韵学家则主张削弱 谐声字系统在上古韵部研究中的作 用。

古 无 舌 上 音



2、古籍异文 《诗经庸风柏舟》: 彼两髦, 实维我特。《韩诗外传》引作‘实 维我直’按:特,定母;直,澄母 《书禹贡》:大野既猪。《史记 夏本纪》作大野既都。按:都, 端母;猪,知母。 又《庄子天下》彭蒙、田骈、慎 到闻其风而说之。 《吕览不二》:陈骈贵齐。‘田 骈’即‘陈骈’。
上古音系—古音学
本節重點講授上古音的演变
历史,上古音的研究对象和
研究方法、上古音系。
上 古 音 研 究 小 史

古音学孕育于六朝,萌芽于宋代吴 棫、郑痒,发轫于明代陈第,兴起 于清初康熙年间,清乾隆、嘉庆时 达到顶峰。‘古音学’是清代学者 针对‘今音学’而提出的;是研究 先秦两汉时期语音系统的学科,属 于传统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诸 家 分 韵 情 况
二、对例外押韵处理方法不同。 古人没有韵书,押韵完全本乎自然, 由于方言的存在,韵部和韵部之间 可能存在交叉,也就是有例外押韵 存在,如何处理这些例外情况,会 直接影响韵部的分合。形成了‘考 古派’和‘审音派’两大分部对立。 一般而言,考古派主张通押,分部 从宽,而审音派主张从音理出发, 从严分部。

古 音 学 产 生 的 学 术 背 景

随着语音的演变,六朝人已经开始 觉察到用时音读先秦韵文(如《诗 经》、《易经》、《楚辞》等)时 往往不能押韵,甚至于拗口。 唐明皇在读《尚书〃洪范 》 ‚无偏无颇,遵王之仪‛时,认为 ‚颇‛应改读为‚陂‛以叶音。

南 朝 沈 重 ‘ 协 韵 说 ’


明代〃陈第在其《毛诗古音考》 里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 至。’的著名论断,第一次明 确地从历史发展的观点廓清了 古音学的发展道路,为清代古 音学的全面鼎盛奠定了基础。 有清一代的音韵学家如顾炎武、 戴震等人在陈第的启发下,对 古音学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全面 总结。
·


麻——摩、靡 加——贺、驾 为——伪、沩 可——河、奇
也——他、池 皮——波、披 垂——唾、睡 我——饿、义

诸 家 分 韵 情 况
古韵学家通过上面两种方法的 综合运用,考证出了上古音系 的韵部:
顾炎武:10部 江永:13部 段玉裁:17部 王念孙、江有诰:21部 章炳麟:23部 黄侃:28部 王力:30部
·
协 韵 说 ( 叶 音 说 ) 批 判

‘协韵说’(包括‘叶音说’)这 种为了求得押韵而强行改变汉字读 音的作法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观点 的。因此是错误的。 按这种理论的流弊正如明代焦弘 《焦氏笔乘》所说:诗有古韵、今 韵。古韵久不传,学者于毛《诗》、 《离骚》皆以今韵读之,其有不合, 则强为之音,曰此‘叶’也。予意 不然。……如此,则东亦可音西, 南亦可音北,上亦可音下,前亦可 音后,凡字皆无正呼,凡诗皆无正 字矣,岂理也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