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音学
古代汉语 名词解释
一、音韵学
1、发展历史:
①上古音:
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
②中古音:
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
③近古音:
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公,古红切”,“红,户公切”。“公”、“红”互作反切下字,所以,“公”、“红”属同一韵类,这是互用。
“东,德红切”,“红,户公切”。“红”作“东”的反切下字,“公”作“红”的反切下字,所以,“东”、“红”、“公”三者属同一韵类,这是递用。
▲韵母基本原理之二:
“反切上字同类,反切下字必不同类。”如:
15、清人陈澧在《切韵考》中,运用系联法分析归纳了《广韵》的声、韵系统。
▲声母基本原理:
“切语上字与所切之字为双声,则切语上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声必同类。”如:
“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冬”、“当”都用“都”作反切上字,所以,“冬”“当”声母同类,这是同用。
“当,都郎切”、“都,当孤切”。“当”、“都”互作反切上字,所以,“当”、“都”声母同类,这是互用。
11、韵摄:
韵摄是中古以后等韵学的一个概念。同韵摄的韵,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
12、按韵尾进行分类,可以把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①阴声韵:
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母。如“妈[ma]”、“来[lai]”。
②xx声韵:
以鼻音[m]、[n]、[η]收尾的韵母。如“人”、“民”。
③入声韵:
以塞音[p]、[t]、[k]收尾的韵母。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在某些方言中还保存着。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第一章:绪论1、音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
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
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6、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音韵学上古音到中古音
• 二、研究中古声母系统的主要依据 1.《广韵》等韵书的反切 2.宋人韵图 3.六朝至唐代所存的直音和反切材料 4.外语对音材料。日语、朝语、越语 • 5.现代汉语方言
• 相关介绍: • 陸法言《切韻序》詳細敘述了《切韻》的成書過程: • 隋文帝开皇初年(即公元581—585年),一些有影 响的文人,聚在一起讨论南北朝以来各家韵书的得 失和新编一部韵书的问题,他们是:萧该、颜之推、 刘臻、魏颜渊、卢思道、薛道衡、辛德源、李若, 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学者、達官貴人。 • 《切韵》的作者陆法言当时只有二十多岁,他把萧、 颜等人讨论的内容记录下来,又参考了一些别的字 书、韵书,记下一个大纲。过了二十年以后,陆法 言就编撰成《切韵》一书,收字12150个。《切韵》 成书的年代是仁寿元年,即公元601年。
• 三、《切韵》声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 • 传统三十六字母,见下一张ppt: • 经过众多学者的潜心研究,《切韵》(《广 韵》)的声母系统,即中古的声母有38个, 与三十六字母有所不同。中古三十八声母 见下二张ppt:
• 《广韵》声母拟音,见下:
• 以三十六字母为基础来比较是这样的: • ①唇音“非敷奉微”4母分别并入“帮滂 並明”4母之中,这样就减少4个; • ②从齿音“照穿床审禅”中分出“庄初祟 生俟”5母,这就多出5个; • ③喉音“喻”母分成“喻三”(也称“云” 母或“于”母)和“喻四”(也称“以”母或 “余”母)两母。 • 这样中古声母的数量就比“三十六字母” 多了两个,总数为38个。
• 2.《广韵》的韵母 • 《广韵》的290个韵类是按声调计算的,即 韵类的声调不同即算不同的韵类;如果不 计声调,将平上去三声相承的韵类算一类, 入声因韵尾不同单算,则290类只有90类之 多。王力在《汉语史稿》中于戈韵和昔韵 中分别增添了[ ](戈开三)、 [ ](昔合三 )两音。按照《史稿》 的这种分类,《广韵》的韵类总数便成了 292类,不计声调为92类。这92类所含的不 同韵母共有142个,其中阴声韵40个,阳声 韵51个,入声韵51个。见下《广韵》韵类 和反切下字表:
古今语音异同
一般认为“三十六字母”反映了唐宋时代 的汉语声母系统,是一个上推古音、下联今音 的一个汉语声母系统。
《归三十字母例》
《守温韵学残卷》
《守温三十字母》
《三十六字母》
唐·守温三十字母
宋·三十六字母
(错处)喉音:心邪
(增加)舌音:娘
舌上音:日 牙 音:来
唇音:非敷奉微 齿 音:床
王力《三十六字母表》拟音
(切上字“得”“多”互用,同类。) 都,当孤切;当,都郎切。
(切上字“当”“都”互用,同类。) “东”韵:涷,德红切;又都贡切。 “送”韵:涷,多贡切(又音东)。 通过“又音”进行系联——“多”“都”同类
对《广韵》反切上字的归类:
陈澧 40类
黄侃、钱玄同 41类
高本汉、白涤州 47类
曾运乾、陆志伟、唐作藩、
反
切
韵
目
同
音
字
数
即相 邻韵
可以
通押
总结: 1、先以四声为纲,分5卷(上平、下平、上、
去、入)。 2、再把同韵字类聚为206韵(韵目,正文中用
“一”“二”等标识)。 3、每韵下声母、韵母全同的字归为同音字组,
叫小韵/纽(正文用“○”标识)。
4、小韵下先释义、后注音(反切法、直音法、 个别用“纽四声法”),再表明同音字数。
声母
母
声类
等第
见组[k]
见
(1)古 一 二 四
(2)居
三
声母系统(35个)
“声母”系统(35个):
帮滂並明
帮组、非组
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娘)日
精清从心邪晓
庄初崇生(俟) 照二
章昌船书禅
照三
见溪群疑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韵学名词解释整理⾳韵学名词整理第⼀章:绪论1、⾳韵学:分析研究汉字字⾳及其历史演变的⼀门学科。
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系统的,属于历史语⾳学范畴。
⾳韵之学细分为今⾳学、古⾳学、等韵学,后来⼜增加北⾳学,即近代语⾳学。
2、⼩学:中国古代研究语⾔⽂字的学问。
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字的学问叫“⼩学”,⽂字研究包括字⾳、字形、字义;⽽⾄晚到唐宋时,“⼩学”⼜细分为三个门类:⽂字之学、训诂之学、⾳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字、⾳韵、训诂之学⼜有很⼤发展,清⼈编《⼩学考》,把“⼩学”分为四类,⽂字、声韵、训诂、⾳义。
3、古⾳学:与“今⾳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以《诗经》⽤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系统的⾳韵学部门。
4、今⾳学:⼜称“⼴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系统的⾳韵学部门。
5、等韵学: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声、韵、调)系统。
唐宋⾦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略》、《韵镜》)。
到清代,⾳韵学家⼜利⽤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学6、北⾳学:以元代《中原⾳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的等韵图为对象,建⽴⼀门“近代语⾳学”(“北⾳学”)。
第⼆章:⾳韵学的基础知识1、反切:“反切”是⼀种注⾳⽅法,它是⽤两个汉字注出另⼀个汉字的读⾳,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结构的分析。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
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
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法。
“反切”早期不⽤“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唐代宗⼤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
清儒古音学语录
清儒古音学语录江永《古韵标准〃例言》:三百篇者,古音之丛,亦百世用韵之准。
稽其入韵之字,凡千九百有奇,同今音者十七,异今音者十三。
试用治丝之法,分析其绪,比合其类,综以部居,纬以今韵,古音犁然。
其间不无方语差池,临文假借,案之部分,间有出入之篇章,然亦可指数矣。
以诗为主,经传骚子为证,诗未用而古今韵异者,采他书附益之。
标准既定,由是可考古人韵语,别其同异,又可考屈宋辞赋汉魏六朝唐宋诸家有韵之文,审其流变,断其是非,视夫泛滥群言,茫无折衷,概以后世淆乱之韵,为古韵者不有间乎?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寄戴东原先生书》:丁亥,自都门归,忆《古韵标准》所称呼元寒桓删山先仙七韵与真谆臻文欣魂痕七韵,三百篇内分用,不如顾亭林、李天生所云自真至仙古为一韵之说。
与舍弟玉成取毛诗细绎之,果信。
又细绎之,真臻二韵与谆文欣魂痕五韵,三百篇内分用,而江氏有未尽也;萧宵肴豪与尤侯幽分用矣。
又细绎之,则侯与尤幽三百篇内分用,而江氏有未尽也;支脂之微齐佳皆灰咍九韵,自来言古韵者合为一韵,及细绎之,则支佳为一韵,脂微齐皆灰为一韵,之咍为一韵,而顾氏江氏均未之知也。
又细绎其平入之分配,正二家之踳驳。
迻书诗经所用字,区别为十七部。
李光地《顾宁人小传》:古者同文,声与形应。
凡字旁从某,音必从某。
后世不悟音讹,反谓古书为叶,皆非也。
唐韵承江左末流,部居悉舛,分合之间,纷不可治。
今当以《诗》《易》周秦之文为正,质验字旁,分者并之,合着离之。
使古书无二音,然后得复其旧。
顾炎武《音学五书〃唐韵正〃卷二〃五支》:以上字当与六脂七之通为一韵。
凡从支从氏从是从兒从此从卑从尔从知从危之属皆入此。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音表〃卷上〃五支之半》:‚凡所不载者即案文字偏旁以类求之。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今韵古分十七部表》: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明乎此,而部分、音变、平入之相配、四声之今古不同,皆可得矣。
‛段玉裁《古十七部谐声表》:六书之有谐声,文字之所以日滋也。
清代古音学
清代古音学
1、清代古音学,即《清代古音学》,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图书。
2、清代古音学的成就,在古韵分部方面,可以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是中国语言学史光辉的一页,是值得介绍给后人的。
3、《清代古音学》全面总结了清代古音学家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钱大昕、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严可均、姚文田、严可均、张成孙、朱骏声、夏炘、章炳麟、黄侃等学者古音学研究的学术成果,设专章论述了十人,即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钱大昕、孔广森、王念孙、江有诰、章炳麟、黄侃。
评论诸家成就和得失。
全书持论公允、评价准确,摭引丰富,资料详尽,即可作为学习传统语言学的教材,也是研究清代古音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音学源流及谐声与古音学研究的历史演进
古音学源流及谐声与古音学研究的历史演进董国华【摘要】古音学是传统音韵学的一大分支,是汉语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音学研究既是上古汉语音韵本体的研究,又是古音学史的研究.谐声是汉语中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与汉语音韵研究尤其是上古音研究是密不可分的.谐声与古音学研究既是利用谐声材料梳理、构拟古代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又是谐声与古音学史的研究.本文梳理、辩明谐声与古音学的源流和历史演进,为汉语音韵学、文字学、汉语语音史等学科,总结和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和发展方向.【期刊名称】《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6页(P46-51)【关键词】古音学;谐声;历史演进【作者】董国华【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11一、古音学的源流与分期通常所说的上古音一般是指周秦古音。
从断代上说,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前后约千余年,其上限为殷商甲骨文、金文时代,下限至汉代。
上古音研究是汉语音韵史研究的源头和根本,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河源唯长”,古今音异的意识,实萌芽于后汉。
由于语音变化,汉代人读先秦典籍时已发现了语音差异。
如郑玄笺《毛诗》,就提出了“栗裂”同音、“窴填尘”同音的问题。
《诗·豳风·东山》:“烝在栗薪。
”郑玄笺云:“古者声栗裂同也。
”《诗·豳风·东山》“烝在桑野”,《毛传》曰:“烝,窴也。
”笺云:“古者声窴填尘同也。
”陆德明《经典释文》云:“窴填尘依字皆是田音。
陈完奔齐以国为氏,而《史记》谓之田氏,是古田陈声同。
”故戴震在《声韵考》中说:“……言古声某某同,古读某为某之类,不一而足。
是古音之说,汉儒明知之,非后人创议也。
”①又如刘熙《释名》:“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
今曰车,声近舍。
”三国吴韦昭《辨释名》云:“古皆音尺奢反,自汉以来,始有居音。
”王力先生在谈到刘熙这句话时说:“在汉朝已经有人谈到古音。
古音韵学学习参考
古代音韵学习资料一自学材料1.万献初:武汉大学教授,《音韵学要略》,武汉大学出版社,超星学术视频2.高小方:南京大学教授,《古代汉语》1、2(音韵学知识在《诗经》讲解内),超星学术视频3.朱磊: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中国传统音韵学》,中国大学慕课本讲介绍有关古音的基本知识以及古书的读音问题。
让学生了解古今语音的差异,建立语音发展的观点,了解汉语语音史与音韵学史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古音知识的一些基本概念,为进一步的学习古音知识打好基础。
一、古今语音的异同语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古代语音与现代语音的差异表现在声、韵、调三个方面。
考察古今语音的材料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方言;(2)书面语语音演变史的分期:1.上古音(先秦两汉)以先秦两汉韵文、谐声字、重文、异文、假借、古书注音、声训等为研究材料。
可以拿《诗经》音作为代表。
2.中古音(魏晋至唐宋)主要以隋陆法言《切韵》(宋《广韵》的前身)为研究材料。
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
3.近古音(元明清)元代周德清的韵书《中原音韵》是反映这个时期语音系统的代表作。
4.现代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一)古今韵母的不同古今韵母的不同比较容易察觉。
我们读古诗就常常会发现有的押韵今音念起来不和谐。
如:长干吴儿女,嫁得瞿塘贾,眉目艳新月。
朝朝误妾期。
屐上足如霜,早知潮有信,不着鸦头袜。
嫁与弄潮儿。
(唐·李白《越女词五首》之一)(唐·李益《相和歌辞·江南曲》)李白诗中以“月、袜”为韵,古代同属入声月韵,但是现代韵母完全不同。
李益诗中“期、儿”为韵,今天用普通话来读觉得不押韵,但是用绍兴话来读听起来又和谐了。
古代联绵词中有一类是叠韵的,叠韵是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即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如“窈窕、辗转、蹉跎”等,这些词今天读起来仍然能感觉到它们是叠韵的。
但是也有不少古代叠韵联绵词,今天读起来却不叠韵了。
如“仓庚”,今音一个韵母是ang,一个韵母是eng。
《古代汉语》第7讲:古汉语音韵学
三十六字母 幫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徹澄娘; 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禪;見溪群疑,曉影匣 喻,來日。
發音部位:五音、七音、十音 發音方法:是否送氣、震動 古人名稱多:明代方以智:初發聲、送氣聲、忍 收聲;江永、江有誥、陳澧:發聲、送氣、收聲 名稱不一,所指一致。 清濁:(李登的《聲類》就有清濁)
2、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源於唐守溫和尚,受 悉曇啟發,30字母。如明。宋人根據實際語音整 理36字母。
聲類 來源於反切上字的歸類(陳澧),與聲母時同時不同。 如:端母有 “都”類(都丁多得德冬等)、 “豬”類(桌啄輟致誅竹等) 見母有 “古”類(股骨固孤怪改該瑰告等)、 “居”類(家加甲嫁街解戒幾雞等)
二、中古時期:公元三世紀到公元十三世紀,即魏晉南北 朝至隋唐宋時期(中古音) 三、近古時期:公元十四世紀到十九世紀,即元明清時期 (近古音) 四、現代:民國至今(現代音)
二、古漢語音韻學的主要內容
音韻學:音韻是漢字聲、韻、調的總稱。
音韻學就是辨析漢字聲韻調的發音及類別、研究各 個歷史時期語音演變及其規律的科學。
(二)、有助於研究詞語的訓詁、深入瞭解文字通假問題 顧炎武:“讀九經自考文始,而考文自知音始”。 王念孫:“訓詁之旨,存乎聲音。字之同聲近者,經傳往 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則渙然冰釋。 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之解,則詰鞫( jiéjú, 窮究)為病矣 ” 1.《詩經》“害澣害否?歸寧父母。” 2.《詩經》“心之憂矣,如匪(篚)澣衣。靜言思之,不 能奮飛”。衣音均影母,衣微部,音侵部。 3.《戰國策》:今王使慶令臣曰:‘魚欲用所善’。(慶, 盛慶,人名)“魚”與“吾”均為疑母魚部。 4.《荀子》:斂然(聚集之貌)聖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 世之俗起焉(人文典章制度固然由聖王創立,但表現在 一般人的日常世俗生活中。佛與勃均為並母物部: “僕雖罷駑(pínú)”,“罷”與“疲”同屬並母歌部
清代古音学【清代古音研究鸟瞰】
清代古音学【清代古音研究鸟瞰】一序言古音学是一门研究汉语上古音的学问。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当中,上古音到底属于哪一时段的语音,学界还有些分歧,流行的说法认为上古音就是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但有个别学者认为这段时间太宽泛,上古音应该仅限于周秦时期,不包括先周时代以至远古时代的语音(刘晓南,xx:135)。
本文依据清代学者研究上古音使用的材料――《诗经》等先秦韵文和《说文解字》中的形声字,采用刘晓南先生的说法。
古音研究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末,郑玄的“笺”、“注”或刘熙的《释名》里,一再提到“古音某,今音某”的语言现象。
古音研究的真正开始是在宋代的吴域和郑痒,但他们受制于《唐韵》分部的影响,又加上对古音研究的指导思想没有脱离“叶音说”的窠臼,因而缺乏科学价值。
到了明代的陈第明确提出了“古诗无叶音”的说法,建立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改,音有转移①”的正确语音历史观,古音研究的科学时代才算开始,但陈氏考察古音拘泥于只言片字缺乏系统性,因而古音学的研究具有突破性进展的时期是在清代,表现为名家辈出,如顾炎武、江永、戴震、钱大昕、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章太炎、黄侃等;成果丰硕,据耿振声先生统计可达167种②。
为近现代古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清代的古音研究做一个全面的鸟瞰,以便同行们参考。
二古音理论研究清代之前古音研究形成了两种指导思想。
一种以朱熹为代表的“叶音”说,主张用今音改古音以求得读古书的和谐,其精神内核是古今音不变;另一种以唐代陆德明、宋代吴域、明代陈第为代表的“音移”观,主张语音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古有古音今有今音。
清初顾炎武继承了“音移”观的指导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语音发展的阶段理论,顾氏认为:《诗经》“三百五篇,古人之音书也”,“然自秦汉之文,其音已渐戾”,其后“魏晋以下,去古日远,辞赋日繁”“休文作谱,乃不能上据雅、南,旁摭骚、子,以成不堪之典。
而仅按班、张以下诸人之赋,曹、刘以下诸人之诗所用之音,撰为定本,于是今音行而古音亡,为音学之一变。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音韵学1、发展历史:①上古音:指周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古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古音学;②中古音:指隋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明清学者称之为“今音”,并把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状况的学科叫做今音学;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音系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即北京音系)为代表。
2、反切:反切是一种传统的、较为科学的注音方法,也是我国古代使用得最为广泛的注音法。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
构成反切的两个汉字,第一个叫做反切上字,第二个叫做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叫做被切字。
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
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
如“攀,普班切”、“张,照帮切”。
3、双声、叠韵:双声,即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参差”“仿佛”“蜘蛛”;叠韵,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如“苍茫”“蹉跎”“彷徨”。
古代连绵词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
反切,就是运用双声叠韵原理创造出来的注音方法。
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
如“渴,苦曷切”,反切上字“苦”与被切字“渴”双声,反切下字“曷”与被切字“渴”叠韵。
4、字母:传统音韵学里,声母称为声,又叫做“纽”、“声纽”。
把具有双声关系的反切上字加以归纳,就可以得出反切上字的类别。
每一类反切上字代表一个声母,从同类汉字中选出一个汉字作代表,作该声母的标目字。
这类标目字就是字母。
如《广韵》,表示[t]的声母反切上字有“端”、“德”、“冬”等,从中选取“端”字作代表。
这样,[t]声母就成为“端”母了。
字母又称“母”。
唐末和尚守温首先提出三十字母。
到了宋代,音韵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增补成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霞、来日)5、五音、七音:是早期音韵学著作队声纽进行归纳分析时所用的术语。
古音学
古音学一、填空⒈宽式双声指:准双声、旁纽、准旁纽、邻纽。
⒉宽式叠韵指:对转、旁转、通转、对旁转。
⒊上古音三十二声母中的次清声母有:滂、透、昌、初、清、溪六个。
⒋上谷三十韵部中的阴声韵有:之、支、鱼、侯、宵、幽、微、脂、歌九部。
⒌上古舌音声母有:端、透、定、泥、来和章、昌、船、日、书、禅、喻。
⒍上古三十韵部中以塞音【-k】收尾的韵有:职、锡、铎、屋、药、觉。
⒎音韵学上根据韵尾来区分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
⒏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声母系统。
⒐上古全浊唇音声母是:並⒑上古全清舌面声母是:章、书。
⒒上古牙音声母是:见、溪、群、疑。
⒓从声母通变规律看,端母与庄母属:邻纽关系。
⒔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的几个声母是旁纽关系。
⒕准双声是指发音方法相同,而发音部位大致相同的几个声母。
⒖发音部位大致相同,发音方法不同的几个声母,是准旁纽关系。
⒗上古韵部收-k韵尾的是:职、锡、铎、屋、药、觉六个韵部。
⒘上古韵部收双唇鼻音韵尾的是:侵、谈两个韵部。
⒙与文、真、元三个阳声韵相对应的入声韵依次是:微、脂、歌。
⒚考查上古韵部的转化,同类同直行相互转化为对转,旁转是指:同类同横行者相互转化⒛不同类直行者相互转化成为通转,旁转后又对转的称为旁对转。
二、名词解释音韵学:音韵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中的一门学科,他研究的是我国各个时代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古音学:它以先秦韵语和谐声字为主要材料,以归纳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周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发音部位:是指发音时发音器官形成气流通道阻碍的部位。
发音方法:是指发音时发音器官(喉头、口腔和鼻腔)构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
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七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
清音: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从隋唐时期起,就已经使用“清浊”的概念,所谓“清”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
浊: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从隋唐时期起,就已经使用“清浊”的概念,所谓“浊”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三、⾳韵部分1、⾳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门传统学问。
2、今⾳学:⾳韵学的分⽀之⼀。
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系统。
3、古⾳学:⾳韵学的分⽀之⼀。
与“今⾳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如《诗经》、《离骚》、《⽼⼦》等⽤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系统。
4、等韵学:⾳韵学的分⽀之⼀。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学。
5、古代常见的⼏种注⾳⽅法:(1)譬况法:采取打⽐⽅的⽅法给汉字注⾳的⽅法,⽐如《淮南⼦》⾼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也是⼀种打⽐⽅的注⾳⽅法,如《说⽂》“宋,读若送”。
(3)直⾳法:即⽤同⾳字注⾳。
如“根,⾳跟”(4)反切法:⽤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致的),合成被注字的⾳。
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可⽤“莫袍切”来注⾳。
6、⼏种主要的⾳韵学著作及⾳韵学家:(1)《切韵》:隋代陆法⾔编著,是中古时期⼀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韵》⾥。
对后代的⾳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韵》:全称《⼤宋重修⼴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修订、补充,是我国第⼀部官修韵书;其语⾳系统与《切韵》基本⼀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的主要依据。
(3)《韵镜》:唐宋间编订的反映声、韵、调配合情况的等韵著作。
与《⼴韵》互为补充,是考察中古⾳的另⼀种重要材料。
(4)《中原⾳韵》: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据当时关汉卿、马致远等元曲家作品的⽤韵情况编纂⽽成,反映了⼗四世纪我国北⽅的语⾳系统,是研究近代⾳及其演变的重要依据。
古代汉语音韵学
• 戴震《声韵考· 卷一》:“微有韵书,先有
反切。韵书产生之前,反切散见于经传, 论韵者博考以成其书,反切在前,韵书在 后也。” • 反切是韵书的基础,无反切即无韵书。 • 出现最早的韵书是公元3世纪魏国李登著的 《声类》,其后,有晋朝吕静的《韵 集》。
• (3)南北朝时期四声说的创建是韵书产生的
补缺切韵》 • C《唐韵》,唐孙愐撰,是《切韵》 著名增广本之一,为唐代影响最大 的韵书。
• D《广韵》是宋朝陈彭年等在《切韵》基
础上修订而成的。全名为《大宋重修广 韵》,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 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它不仅 是中国音韵学的首要研究资料,而且是考 察上古音韵的重要基础;《广韵》还可以 看作字典,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意 义。
• 《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
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 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 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 • 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一是为研究 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 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
• 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
北异同, 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 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 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 精切,除削疏缓”。因此全书分韵有 193个之多。
•《切韵》《唐韵》及《广
韵》等叫《切韵》系韵书 。 • 《切韵》系韵书不断变更,但音
系不变。
• 《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一
部韵书,是汉语史上最重要的著作 之一。
• 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年,陆法言的父亲陆
爽在朝廷作官,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 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 言家聚会时讨论了编订新韵书的纲领性意见,陆法言执 笔把大家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 (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清代古音学
3段玉裁《六书音韵表》
• 清代学者对于汉语的音义关系已经有了理 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明确认识,所以卓有成就的语文学家, 大都在音韵学上潜心用功,二以段氏所得 尤多。罗常培先生说:“自明迄清学者研 究周秦古音有六大贡献,而段氏一人居其 二。”
• 段玉裁在音韵学方面的成绩主要有:第一, 把古韵分六类十七部。 段玉裁在顾、江的 基础上,博稽文献,析其异同,进而将之 脂支三部分立,并从真部分出文部,从幽部 分出侯部,创为十七部,按音理使邻韵者 以类相从,划归为六类。从段玉裁创立十 七部说开化寺,我们对上古韵母系统才有 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后来诸家分部的学说, 其实都是对段玉裁的补充。
清代古音学
• 形成:传统语言学三大部门的发展 是相互 联系相互制约的。由于顾炎武、江永、段 玉裁、戴震等人在上古音研究方面的重大 突破,并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古音系统使 得整个清代语言学发生了变革。下面将就 其重要的著作及观点予以分析评述。
1. 顾炎武的《音学五书》
•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学的开创人,他“潜 心声韵几十年,作《音学五书》,而古音 乃大明于天下”。《音学五书》是研究古 音的奠基之作,其中以《诗本音》、和 《古音表》最为重要,《诗本音》是《古 音表》的根据,《古音表》是《诗本音》 的归纳。
5.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 清代语言学家在声母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只 有钱大昕一人,他在古声类研究方面有开创之功。 钱大昕的语言学论述多散见于《十驾斋养新录》 和《潜研堂文集》中,而《十驾斋养新录》卷五 完事讨论音韵的,其中以《古无轻唇音》和《舌 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最为著名。他集中解决了两 大问题:一、古无轻唇音。“凡轻唇之音,古读 皆为重唇。”(《四声切韵表凡例》);二、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 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钱大昕还提到“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齿音,不 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就是说古代“章”、 “昌”、“船”等生母的字也有不少归舌头音。
朱晓农:《古音学始末》
朱晓农:《古音学始末》古音学始末——关于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史的分期问题*朱晓农一、引言一门学科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时候结束,这本来是学术史家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通行的学术和科学史观认为:学术或科学是累进的,后人只能在前人成就的大厦上添砖加瓦。
如果用图形来表示其发展,那就是一条连续曲线。
在这条连续曲线上,要确定一门学科的起点和终点是不容易的,如果不是说完全办不到的话。
因此,学术史家们在谈到某一学科的起点时,倾向于尽量往前推(注1)。
至于终点,则趋向于无限远。
新的科学史研究(参看库恩)表明,科学发展的曲线有连续,也有跳跃。
连续曲线表示常态科学,而跳跃表示科学革命。
科学进步不再是永远地逐步累积。
科学革命会引起世界观的改变,科学范式的改变,研究前提的改变,以及所关心的问题的改变。
后人不再是永远地添砖加瓦,而是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另找地基自建大厦。
我们就是在这种科学史观的启发下重新考察了古音学史,并处理了一些以往没注意或解决得不够理想的问题。
有迹象表明,库恩所谓的“范式的形成和转移”是一种普遍的发展模式(注2) ,而且在越是成熟的学科中就越是明显。
这就不奇怪了,为什么首先是在古音学而不是在人文学科或社会社学的其他学科中出现“范式的形成和转移”的发展模式。
二、传统的音韵学史观张世禄先生和王力先生是当代最重要的古音学史专家。
张著《中国古音学》、《中国音韵学史》和王著《中国音韵学》、《中国语言学史》中所论,代表着通行的古音学史观。
本节内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对古音学的起始是如何表述的。
【2.1】“河源唯长”。
前面说过,学术史家在讨论某学科起点时,倾向于尽量上推。
但是,这种“河源唯长”的追溯法,并不能使我们对于古音学的起点有个明确观念。
张世禄先生和王力先生都是在这种观点指引下上穷滥觞,把古音学的根源一直追到汉代。
张世禄(I,8-9):“吾国古音之学,发韧于宋明,而大盛于今世。
然推其源,则汉人解经,已明古音与今音有殊……明古今音读之异,实为考求古音之嚆矢。
第一节音韵学简介《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二)读若法 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为难字注音的方法。 意思是“读的像……音”。术语有:读若、读如、 读为、读似、读近。音如、音若、音相近、读曰 等。比如: 珣,读若宣。(说文· 玉部) 觭,读为奇伟之奇。(郑玄注《周礼· 太卜》) 嬗,音如蝉。(《汉书》服虔注) 珛,读若畜牧之畜。(说文· 王部)
韵尾 元 a n -n 真 e n 文 ən 韵尾 侵 ə m -m 谈 a m
这三十部是通过对《诗经》、 《楚辞》、先秦散文中的韵语 以及谐声系统归纳得出的,以 归纳《诗经》的用韵为例,先 要寻出《诗经》押韵的体例, 简称为韵例。
但由于对《诗经》的韵例看 法分歧以及由中古音上推上 古音的细密程度不同,所以 不同的古音学家得出的结论 不尽相同,章炳麟所说“前 修未密,后出转精”(国故论 衡)。
(三)上古三十韵部
最先对上古韵部进行归纳的是明末清初的 顾炎武,他通过对《诗经》的用韵的考 查,得出上古韵十部,其后有江永、戴 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 章炳麟、黄侃等九人不断得出新的结论, 最后集大成者为王力。他最初分上古韵 为二十九部,后来从侵部分出冬部,成 三十部: “古音十大家” (+钱大昕)
阴声韵 之 幽 无韵 宵 尾 侯 鱼 支 韵尾 歌 i 脂 微
ə u ô o a e ai ei əi
入声韵 职 觉 韵尾 药 -k 屋 铎 锡 月 韵尾 质 -t 物 韵尾 缉 -p 叶
ək uk ôk ok ak ek at et ət əp ap
阳声韵 蒸 əŋ 冬 uŋ
韵尾 -ŋ 东 o ŋ 阳 aŋ 耕 eŋ
乌鸦归巢夜蒙蒙, 今宵何处寄行踪? 此时进退无计用, 且去前途再筹谋。
川剧《乔老爷上轿》第一场:
2、阴入对转 阴声韵还可以同收塞音韵尾的入 声韵对转而相通。条件仍然是 主要元音要相同。从语音发展 的道理去看,就是:本来没有 塞音韵的音,在语音发展的过 程中,逐渐带上了塞音韵尾; 或者说原来有塞音韵的音,在 语音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落 了塞音韵尾。
古音常识
以韵文考拟古音例-1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髻彼两髦,实为我仪。
《邶风柏舟》
以韵文考拟古音例-3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邶风燕燕》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小雅何草不黄》 京师之野,于时处处。 《大雅公刘》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 我征徂西,至于久野 。
韵 、韵部
韵: 本义是指和谐的声音。 传统音韵学中的韵是 指为了声韵和谐诗词 入韵字的韵腹和韵尾 要相押,而不管有无 韵头和韵头如何。因 此韵的外延要比韵母 大。 韵部:韵书中的同韵字 归纳在一起,叫韵部。 从这个意义上说,韵就 是韵部。
韵 目、韵类
韵目: 韵部的代表字叫韵目。 在语音的不同发展时 期,韵的组合和实际 读法有所不同。音韵 学家沿用了《广韵》 的韵目名称。如一东 二冬三钟四江等。 韵类:一个韵部的字,除了 韵腹和韵尾相同外,还有韵 头的差别。如果在一个韵部 里再按韵头分类,就成了韵 类。同一韵类中的字,韵头、 韵腹、韵尾、声调均相同。 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韵母。 一个韵部里往往包含几个韵 类。
《楚辞云中君》
以韵文楚词考拟古音例-5
登昆仑兮食玉英, 与天地兮比寿, 与日月兮齐光,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 旦余济乎江湘。
《楚辞.涉江》
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韵 缓 说 批 判
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针对沈重 ‘协韵说’提出反对意见,即陆氏 所谓的‘古人韵缓,不烦改字’的 说法。陆氏认为古人押韵限制宽泛, 后代读起来不押韵,是因为后人押 韵限制比较严格,不需要改变汉字 读音。 应该说这种说法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是这种说法实质上是认为古(先 秦)今(唐代)读音是相同的。这 实际上否定了‘语音随着历史的演 变而演变’这条真理。因此也是错 误的。
古 无 轻 唇 音
一、古无轻唇音。 ‘轻唇之音,古读皆为重唇。’也 就是说唐末以后读轻唇音的‘非、 敷、奉、微’四母在上古音里应和 ‘帮、滂、并、明’合而为一。 1、谐声字 非、诽——辈、排 奉、俸——捧、蓬、棒 汾、分— —盆、扮 复——愎
古 无 轻 唇 音
古 无 轻 唇 音
古 无 舌 上 音
二、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 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 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1、谐声字 周(章、幽):雕、凋、(端、幽) 凋(定、幽) 者(章、鱼):睹、都、赌、堵 (端、鱼) 至(章、质):垤、 、 (定、屑)
上古音系—古音学
本節重點講授上古音的演变
历史,上古音的研究对象和
研究方法、上古音系。
上 古 音 研 究 小 史
古音学孕育于六朝,萌芽于宋代吴 棫、郑痒,发轫于明代陈第,兴起 于清初康熙年间,清乾隆、嘉庆时 达到顶峰。‘古音学’是清代学者 针对‘今音学’而提出的;是研究 先秦两汉时期语音系统的学科,属 于传统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古 音 学 产 生 的 学 术 背 景
随着语音的演变,六朝人已经开始 觉察到用时音读先秦韵文(如《诗 经》、《易经》、《楚辞》等)时 往往不能押韵,甚至于拗口。 唐明皇在读《尚书〃洪范 》 ‚无偏无颇,遵王之仪‛时,认为 ‚颇‛应改读为‚陂‛以叶音。
南 朝 沈 重 ‘ 协 韵 说 ’
古 无 轻 唇 音
7、方言佐证 陕北话 鸡 娃儿 吴语(苏州):尾巴 蚊 子 粤语(广东):味道 袜3子 闽南(厦门):美妙 慕名 房间 肥肉 ?心腹 轻 浮 古迹古音遗留:阿房宫35
王 力 先 生 的 韵 部 分 类
王力先生总结了前人的看法,认为 上古音韵部在《诗经》时代是29部, 到了战国时期就成了30部。他把这 三十部分成3大类11小类,下面是上 古三十一韻部的音值表,表中的音 值基本上採用的是王力《漢語語音 史》中的擬音,只是將脂、質、真三 部的主要母音改擬為[i],原因是在現 代漢語方言中很難找到沒有[i]韻母 的方言,由此推論,上古漢語不可能沒 有[i]母音的韻母。這個[i]母音作為 脂、質、真三部的主要母音比較合 適。另外,表中‚祭‛部的擬音採 用的是王氏原歌部的擬音,而將歌部 的擬音改作後低母音[ɑ]。
古 无 轻 唇 音
3、汉魏反切 《释文》悲,府眉切。悲,帮母; 府,非母。 《字林》副,判也。匹亦反。副, 敷母;匹,滂母。 《字林》邶,方代切。邶,并母; 方,非母。 《释文》庑,莫杜切。庑,微母; 莫,明母。
古 无 轻 唇 音
4、古读 〈尚书大传〉播国卒相行事。郑注: 播读如藩。播,帮母;藩,非母。 〈说文〉娓,顺也。读若媚,媚, 明母;娓,微母。 5、声训 〈释名〉负,背也。负,奉母;背, 帮母 〈说文〉晚,莫也。 〈诗经小雅采薇〉:靡室靡家。 郑注:靡,无也。
诗 韵 系 联 法
《诗经〃关雎》:参差荇菜,左右 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采、友’押韵。 《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 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 采、有‘押韵。 《小雅· 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 海。鴥彼飞隼,载飞载止。嗟我兄弟, 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 —‘海、止、友、母、押韵。 《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 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须我 友。——‘子、否、否、友’押韵。
谐 声 类 推 法
所谓‘谐声类推法’实际上是建立 在假设的基础上的。即假设《说文 解字》时代的形声字和和它们的声 符的读音是相同(通)的。也就是 说假设《说文解字》形声字反映的 是造字时期的语音系统。在这个基 本假设下,清代段玉裁提出了‘凡 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论断.
歌部谐声例
谐 声 类 推 法
诸 家 分 韵 情 况
二、对例外押韵处理方法不同。 古人没有韵书,押韵完全本乎自然, 由于方言的存在,韵部和韵部之间 可能存在交叉,也就是有例外押韵 存在,如何处理这些例外情况,会 直接影响韵部的分合。形成了‘考 古派’和‘审音派’两大分部对立。 一般而言,考古派主张通押,分部 从宽,而审音派主张从音理出发, 从严分部。
古 无 舌 上 音
2、古籍异文 《诗经庸风柏舟》: 彼两髦, 实维我特。《韩诗外传》引作‘实 维我直’按:特,定母;直,澄母 《书禹贡》:大野既猪。《史记 夏本纪》作大野既都。按:都, 端母;猪,知母。 又《庄子天下》彭蒙、田骈、慎 到闻其风而说之。 《吕览不二》:陈骈贵齐。‘田 骈’即‘陈骈’。
古 无 轻 唇 音
D、《尚书禹贡》‘岷山之 阳’‘岷山导江’《史记夏本纪》 皆作‘汶山’。又《水经注汉水 篇》:文水即门水也。又鹦鹉, 《说文》作‘鹦 母 ’〈礼记曲 礼下〉: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山海经西山经》:(黄山)有 鸟焉,其状如枭,青羽赤喙,人舌 能言,名曰鹦 。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引〈江表 传〉:曾有白头鸟集殿前,权曰:‚此何 鸟也?‛恪曰:‚白头翁也。‛张昭自以 坐中最老,疑恪以鸟戏之,因曰:‚恪欺 陛下,未尝闻鸟名白头翁者,试使恪复求 白头母。‛恪曰:‚鸟名鹦母,未必有对, 试使辅吴复求鹦父。‛昭不能答,坐中皆 欢笑。
诸 家 分 韵 情 况
为什么用了相同的研究材料,采取了大致 相同的方法,却得出不一样的结果呢? 大致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 对《诗经》等韵文的韵例确定的标 准不统一。如 《诗经〃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礼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顾炎武、江永认为‘第一章的’皮、仪、 仪、为‘是一个韵部;第二章的‘齿、止、 止、俟、和第三章的‘体、礼、礼、死’ 是一个韵。而段玉裁、王念孙、江有诰却 认为第一章是歌部字,第二章是之部字, 第三章是脂部字,三章各自为韵。
罗 、 周 上 古 31 韵 部
上 古 音 声 纽 系 统
上古音声纽的研究远没有韵部 研究成果显著,从时间上说韵 部的研究也要晚得多,严格意 义的声纽研究是从清代开始的。 但是也得出一些重要结论,且 为学术界公认。
钱 大 昕 的 声 纽 研 究
钱大昕的声纽研究 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又 号竹汀,江苏嘉定人。其关于 上古音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 《十驾寨养新录》卷五和《潜 研堂文集》卷十五。被誉为 ‘古音研究第一人 ’。
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南宋前流行两 种说法。 一、 南朝沈重‘协韵说 ’。如: 《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 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沈重于‘南’ 下注:协句,宜乃林反。意思是说 ‘南’字本应读‘那含反’,但在 这里为了和上下文的‘音、 心’押 韵,所以改读为‘乃林反’。这种 强改读音以迁就今音的作法本来是 错误的。但是在当时却产生了深远 影响。
[ ]
吴 棫 古 通 说 ] [
南宋吴棫(字才老)在前人研究的 基础上提出了‘古通’的主张,即 ‘两个韵部可通押’的观点。补充 了‘协韵说’的不足,发展了‘陆 德明‘韵缓说’。从方法论上为古 音学的科学发展打下了基础。诚如 清代顾炎武《韵补正〃序》所说: 考古之功,始于才老。
明 代 陈 第 的 语 音 历 史 观
麻——摩、靡 加——贺、驾 为——伪、沩 可——河、奇
也——他、池 皮——波、披 垂——唾、睡 我——饿、义
诸 家 分 韵 情 况
古韵学家通过上面两种方法的 综合运用,考证出了上古音系 的韵部:
顾炎武:10部 江永:13部 段玉裁:17部 王念孙、江有诰:21部 章炳麟:23部 黄侃:28部 王力:30部
诸 家 分 韵 情 况
三、 对谐声字的形成时代看法并不 一致。 严格说,谐声字系统形成的时代比 《诗经》时代要早得多,而且谐声 字内部本身也存在形声字产生时间 不一致的情况,如何处理这些情况, 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各家分部的差异。 如段玉裁主要从谐声系统考察上古 韵部,而有些音韵学家则主张削弱 谐声字系统在上古韵部研究中的作 用。
明代〃陈第在其《毛诗古音考》 里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 至。’的著名论断,第一次明 确地从历史发展的观点廓清了 古音学的发展道路,为清代古 音学的全面鼎盛奠定了基础。 有清一代的音韵学家如顾炎武、 戴震等人在陈第的启发下,对 古音学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全面 总结。
·
2、经籍异文 A、《论语季氏》:且在邦域之 中矣。陆德明《经典释文》:邦或 作封。 〈周礼大司乐〉:播之以八音。 郑注:故书播为藩。 〈诗经〉东有甫草。〈韩诗外传〉 作‘圃草’ B、《诗经大雅皇矣》:天立厥 配。《释文》:配,本亦作妃。 C、《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 丧。匍匐救之。《礼记檀弓下》 引作‘扶服救之。《孔子家语》作 ‘扶伏’。《左昭12》:奉壶饮 冰以蒲伏焉。《史记苏秦列传》 嫂委蛇蒲服。《汉书霍光传》: 中孺扶服叩头。皆‘匍匐’之异文。
古 无 轻 唇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