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资料讲解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节 祖国首都—北京教材分析

第六章北方地区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本章的最后一节,是学习省区地理的具体体现,并且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课程标准也规定北京为必学区域。
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本节是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的开始,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城市区域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内容,并且可以自学其他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区域。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北京的这个城市,都已经有了多多少少的认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会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搜集资料,基于此,我将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自学读图、探究、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强调,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且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能举例说明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2、熟悉北京的著名建筑和历史文化景观,并以此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能利用地图说明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征。
3、初步学会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整理相关地理信息,印证北京的城市职能。
过程与方法1,能够利用各类地理信息,说出北京具备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城市职能的基本内容。
2,能够利用图片等资料,展示北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认识北京的好奇心和兴趣。
2,激发热爱首都、热爱祖国的情感。
通过对北京历史文化的了解,懂得尊重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征,北京的城市职能与悠久的历史文化五,教学难点北京的自然地理条件优势及地理位置的评价。
“水”与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关系一,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科学,它研究地球的表面特征、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在八年级下册的地理教材中,人教版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内容,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这个蓝色星球。
本文将围绕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展开讨论,详细介绍教材的内容和相关知识。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以及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各种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特点和我们所处的环境。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第二章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多样地形地貌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
我们将学习中国的地形、气候、植被和动物,深入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第三章主要讨论人口问题和城市化。
我们将了解全球人口的分布情况、人口增长和减少的因素,以及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人口与城市发展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
第四章经济地理第四章主要介绍了经济地理的相关知识,包括经济活动的类型、经济区位和交通运输等内容。
我们将学习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国的经济特点和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经济地理的学习将使我们更加了解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指导。
第五章旅游与文化地理第五章重点讨论旅游和文化地理的内容。
旅游是人们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一种方式,而文化地理则关注人类活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学习旅游资源的分类、中国的旅游地区和旅游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
第六章自然灾害与防治第六章主要介绍了自然灾害的类型和防治。
我们将学习常见的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台风等,以及对灾害的防治措施。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和如何减少损失,提高自我保护和抗灾能力。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学生在学习了我国地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我国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的差异性的重要章节。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差异的基本概念、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差异以及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我国地理差异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地理差异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地形、气候等地理因素对地理差异的影响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理差异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差异,理解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差异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理差异的基本概念,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差异,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理差异的形成原因,地形、气候等地理因素对地理差异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我国的地理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介绍地理差异的基本概念,分析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差异,讲解地理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说课稿4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差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特点,掌握东北地区的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了解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东北三省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特点,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了解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的观察和分析,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和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特点,东北地区的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
2.教学难点:对于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资源等特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于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结合板书、讲解等传统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东北三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教材说课人刘新孔一、说课程目标八年级下册地理,讲述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
是本册教科书的主体。
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变革。
与以往同类地理教学大纲的省区罗列或地区分列方式不同,《地理课程标准》只是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个别特殊的除外)。
这就为教科书的编写留有较大的空间。
在编写本册教科书时,有以下考虑。
第一,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时的限制,本册教科书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国区域地理,而是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某些区域作为案例讲述。
因此,教科书的重点不是使学生了解系统的中国区域地理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分析和认识区域地理特点的方法。
第二,所选区域,除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4个区域(北京、港、澳、台湾)以外,以典型、有特色为原则,又选择了其他5个区域,这样本册教材共选择讲述9个区域,符合课程标准中“至少学习5个区域”的要求。
这9个地理区域分别是: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南方地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地区--------贵州省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从区域选择的情况看,首先是适当照顾到覆盖面,上述区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的北方、南方、西北、西南以及几个特殊地区;其次,是突出区域的典型性。
除标准规定的必选区域外,上述几个区域都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区,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再次,展示区域的多样性。
既有特色多样的区域(包括行政区、地形区、旅游区、综合区等多种区域),也有尺度不同的区域(小到省区内部的二级行政区,大到地跨数省的流域区)。
我们希望学生在通过这些案例学习后,能够形成对中国区域地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八年级地理下册八年级地理教材分析

区域地理举例:西双版纳
一、课标要求:
1、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 游业发展的影响。
3、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的地理 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4、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 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点。
二、教材重点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
土地 类型 分类
构成 特点
P67图3.8 及阅读
分布 特点
P68图3.9
评价
P67活动
差异及 成因
P69活动
问题
P71图
对策
2、教学建议:
1、复习旧知(P63材料),认识我国土地资 料总量丰富。
2、分析P67图3.8,了解我国土地构成特点。
3、分析P68图3.9,结合P69活动,认识我国土 地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4、利用P67活动对我国土地资料的优劣进行 评价。
5、给出家乡耕地变化的数据,指导学生分析 耕地减少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 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 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 响因素。
(1)资料包括气温降水分布图、气候统计 资料、直方图、示意图(如季风)等
(2)对气候主要特征,还要求分析其影响 因素。
(3)气候特征包括复杂多样(分5个温度 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4个干湿地区、5种气 候类型);季风气候显著(包括热、亚热、 温带三种类型)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南方地区》复习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南方地区》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七章《南方地区》是学生在学习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后,对我国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特点进行深入学习的章节。
本章内容丰富,涉及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资源、植被、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我国南方地区的特点,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地理环境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南方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涉及知识面广,学生可能对某些知识点理解不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南方地区的接触较少,对南方地区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课本和网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资源、植被、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对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地理观察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理环境变化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资源、植被、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难点:气候特点、水资源、植被等对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地图观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南方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南方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1)地理位置:讲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观察南方地区的范围。
(2)气候特点:分析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八年级下地理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为中国地理下册,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第三章陆疆万里行、第四章黄河万里行、第五章长江万里行、第六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是在上册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区域差异之后逐章讲述的。
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介绍构成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部门————农业、工业、高技术产业、交通运输业,这四个主要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构成,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
第二、三、四、五章介绍了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地理概况。
第六章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既是对中国地理知识的总结与回顾,又站在全球的高度来看待中国的现在与未来。
二、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目的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辨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
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当前,地理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新阶段,我们第四册的教材这学期也做了很大的调整。
按照全面实现素质教育要求,地理教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地理课堂教学:(1)从教学目标上,课堂教学设计注意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讲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注意以突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作为主线。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册》是按照新课标要求编写的地理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包括城市与乡村发展、交通与运输、工业与能源、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农村发展、旅游与文化。
本册教材通过丰富的图表、案例和实地调研,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城市与乡村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2) 掌握交通与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 理解工业与能源的发展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4) 了解人口与城市的关系和人口问题的解决办法;(5) 了解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6) 了解旅游与文化的重要性和发展情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4)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1. 城市与乡村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2. 交通与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3. 工业与能源的发展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4. 人口与城市的关系和人口问题的解决办法;5. 农业与农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6. 旅游与文化的重要性和发展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城市与乡村发展(1) 内容:介绍城市与乡村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城市化的影响因素。
(2) 步骤:①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城市和乡村的对照图片,引起学生对城市与乡村发展的思量。
②课堂讲解:讲解城市与乡村的定义、特点和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影响因素。
③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个城市化发展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具体过程和影响。
④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城市化对人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展示他们的观点。
⑤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城市与乡村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交通与运输(1) 内容:介绍交通与运输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展现状。
(2) 步骤:①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交通工具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交通与运输的思量。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教材解读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教材解读1. 教材简介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和课程标准编写的,主要供我国八年级学生使用。
本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系统地介绍了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的知识点。
通过本教材的研究,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地理特征以及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材内容2.1 第一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地理差异。
内容包括:- 地形差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气候差异: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资源差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2.2 第二章中国的西部地区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生态环境。
内容包括:- 地理特点:高原、山地、盆地等;- 生态环境:草原、荒漠、湿地等;- 人口与经济:民族分布、经济发展等。
2.3 第三章中国的地理宝藏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宝藏的种类和分布。
内容包括:- 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水资源: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生物资源:植物、动物、海洋生物等。
2.4 第四章中国的地理现象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现象的形成和特点。
内容包括:- 地震:成因、预测、防范等;- 台风:成因、路径、影响等;- 沙尘暴:成因、影响、防治等。
3. 教材特点- 实用性: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实用的地理知识;- 生动性:采用大量图片、图表和实例,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系统性:按照地理学科的体系,分章节进行系统介绍;- 拓展性: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 教学建议- 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注重图表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观察地形、气候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注重知识拓展,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教学中,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学设计《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主要介绍了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类型及分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差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差异的概念、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地域差异的表现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地理差异这一概念,以及地域差异的表现,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理差异的概念,掌握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能分析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认识地域差异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地理环境,增强保护地理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理差异的概念,中国地理环境的分类,自然地理差异、人文地理差异及地域差异的表现。
2.难点:地域差异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差异,提高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差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本章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本章内容,了解基本概念,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理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理差异的概念,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地理差异的含义。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解析人教新课标版

八下教材解析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称为中国现代史。
在这5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建设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
整个八年级下册都是中国现代史的内容,有23课, 2课活动课基本线索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取得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胜利,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也是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
这一时期共七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年,主要是祖国大陆的统一,巩固政权、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后四年,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我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建立起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历史时期共安排五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可爱的人”、“土地革命”、“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
这五课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两个单元中。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年到1966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展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历史,教材中安排一课: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安排了一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安排了三课,即“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一、教材分析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的大政方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府主席。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说课稿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主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本节内容通过讲述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农业、工业、城市等人文环境分布,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特色和发展现状。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一个地理单元,其特有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农业、工业、城市等人文环境分布,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风土人情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掌握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农业、工业、城市等人文环境分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
2.教学难点: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农业、工业、城市等人文环境分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东北地区的特色美食“东北大拉皮”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农业、工业、城市等人文环境分布。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增强对我国东北地区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同时,他们对于东北地区的认识相对较少,对于一些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去探究和了解东北地区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去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国家地理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东北地区地形、气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资料,直观展示东北地区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东北地区的歌曲《白山黑水》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状况。
3.课堂讲解:针对自主学习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理解实际问题。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案例,让学生了解地形、气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初中地理八年级教案下册的教材分析与应用

初中地理八年级教案下册的教材分析与应用地理作为一门科学,是研究地球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知识体系。
初中地理是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初步掌握和对地理概念的认识,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的起点。
初中地理八年级教案下册是初中地理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这本教材进行分析和应用。
教材内容概述初中地理八年级教案下册总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是“地球与地图”、“气候与天气”、“水资源与利用”和“城市与乡村”。
其中,第一单元主要教授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天空运动和地球上的地理位置表示等基础知识;第二单元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及作用、天气变化的原因和气候带等内容;第三单元讲解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第四单元则涉及城市和乡村的基本概念、特点与区别、城市建设与规划、城市与环境污染等问题。
整本教材既有自然地理知识的阐释,也有人文地理知识的讲解,既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强调实用技能的运用,是一本系统完整的初中地理教材。
教材特点分析初中地理八年级教案下册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通俗易懂:这本教材的语言通俗易懂,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学生容易掌握其中的知识点。
二、观点明确:教材中每个章节都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和观点,有利于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多媒体化:教材配有大量图片、地图和漫画等插图,方便学生直观了解地理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了教学效果。
四、重在实践:教材除了理论知识外,还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例如,在第一单元中,学生需要通过制作仪器、旋转地球模型等方式巩固学习内容,在第三单元中,学生需要根据地图和查找信息的方式,掌握水资源分布等实践技能。
教材应用案例下面,我们结合学生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给出几个具体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如果要教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教具,如月夜星空、旋转的地球等,直观地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式。
2、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或自转仪器等,通过操作这些小玩具使学生直观感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措施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及教学措施教材分析本册内容共分六章: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因其内容列接近区域地理,所以安排为分区部分的起始篇。
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地理的概况,认识各地区的地理差异,为学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第六章北方地区教材从本章开始逐章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北方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最先讲述的一个区域,教材比较全面地讲述和分析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东北三省在北方地区中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区域,不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而且其农业和工业在全国都有重要地位。
因此,教材比较系统地讲述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农业地理和工业地理三个方面的内容。
黄土高原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征的特殊地形区,所以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
而是突出其有别于其他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得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教材从首都北京、古城北京、现代北京三个方面来讲述北京。
第七章南方地区本章先总后分,先讲述自然特征与农业后分别从长江三角洲、香港、澳门、台湾讲述。
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南部和浙江省北部。
本节教材侧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文地理内容。
“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领土,在经历了百年沧桑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和澳门是特别行政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台湾省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和钓鱼岛,是我国的一个省。
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尽早实现台湾与祖国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八章西北地区本章第一节讲述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先描述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突出干旱,然后再突出盆地的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彰显塔里木盆地是一块“宝地”。
第九章青藏地区本章第一节与前三章设计一样,仍然先对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5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是学生在学习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后,对我国地理环境进行深入探究的一章。
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地理差异的体现,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我国各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我国地理差异的系统认识还不够,对于各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深入理解我国地理差异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掌握各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对比地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各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2.教学难点:对于各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理差异。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我国地理差异的主要表现,分析各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地区案例,让学生分析其地理差异的表现和影响。
4.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各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总结提升:对各地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地理差异的内涵。
人教版地理八下一二章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教科书的修改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地理差异显著 四大地理区域 原来: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
二、新旧课标差异分析
1.数量上增加:15—19条(只有关于 四大区域及秦岭淮河的未变化)-新旧教材都有体现; 2.课标内容表达更准确、简洁,更加 符合初中生的实际学情,有利于教师开 展教学;
3.强调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的培养 ,主要体现在①课标的行为动词的变化②课 标内容的变化。如:
新: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 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旧: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 与空间分布特点。
(六)注重中国地理知识与其他课本知识的联系, 准确定位课堂;有的知识适合作为归纳性知识组 织学生在复习中掌握新知(四大区域划分),有的 需要我们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四大区域的自 然特征与农业); (七)挖掘活动题和图的相关所有知识,总结归纳 思路,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能独立对某区域进行 分析的地理思维能力; (八)对于出现的新地理名词、概念、理论不能回 避,需要仔细专研揣摩,思考其与旧知识的关联 ,并尽可能用旧知联系新知,引导学生学习;
(二)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衔接点—农业
新教材更加突出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地域性 、综合性,农业突出这一特性,将自然环境与人 文环境有机结合,并侧重地形地势、气候、及农 作物的分布,侧重人地关系的协调(八上关联)
(三)选材内容的变化
旧:南方地区6个区域;北方2个区域;西北1 个区域; 新:南方4个区域、北方3个区域,西北1个 区 域,青藏1个区域 凸显人教版教材的全国适用性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地理下册说教材
说课人刘新孔
一、说课程目标
八年级下册地理,讲述中国的区域地理部分。
是本册教科书的主体。
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地理课程标准》的设计具有开创性的变革。
与以往同类地理教学大纲的省区罗列或地区分列方式不同,《地理课程标准》只是列出了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个别特殊的除外)。
这就为教科书的编写留有较大的空间。
在编写本册教科书时,有以下考虑。
第一,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时的限制,本册教科书不可能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国区域地理,而是结合《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某些区域作为案例讲述。
因此,教科书的重点不是使学生了解系统的中国区域地理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分析和认识区域地理特点的方法。
第二,所选区域,除了《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的4个区域(北京、港、澳、台湾)以外,以典型、有特色为原则,又选择了其他5个区域,这样本册教材共选择讲述9
个区域,符合课程标准中“至少学习5个区域”的要求。
这9个地理区域分别是: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南方地区──长株潭城市群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南地区--------贵州省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从区域选择的情况看,首先是适当照顾到覆盖面,上述区域基本上涵盖了我国的北方、南方、西北、西南以及几个特殊地区;其次,是突出区域的典型性。
除标准规定的必选区域外,上述几个区域都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区,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再次,展示区域的多样性。
既有特色多样的区域(包括行政区、地形区、旅游区、综合区等多种区域),也有尺度不同的区域(小到省区内部的二级行政区,大到地跨数省的流域区)。
我们希望学生在通过这些案例学习后,能够形成对中国区域地理初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二、说课程内容
本册教科书由以下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
简略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
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等内容。
希望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点作知识上的铺垫;
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以偏盖全。
第二部分是以案例的方式,对中国的区域差异进行具体介绍。
所选区域按照省级区域—省内区域—跨省区域的方式组合。
省级行政区作为我国建制历史悠久的一级行政区划,既是行政区,又是经济区、文化区,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选择了较多的省区案例(5个)。
其次,一些各省区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地理单元,我们选择了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作为省内区域的案例;此外,由于自然或人文等方面的联系,我国还有许多跨越省界的区域。
我们选择了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作为案例,来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
第三部分是全书,乃至全套地理教科书的结束语。
由于是中国地理的最后一章,因此,先从中国出发,介绍我国在综合国力上的整体提高,再从世界着眼,分析当今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当代世界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这样设计,一方面与七年级世界地理部分相呼应,另一方面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使教科书有比较高的立意。
三、课程结构
(一).教科书章节与课标内容的对照
四、教学建议
区域地理内容的组织是本册教科书的“重头戏”,始终贯彻以下原则。
1.基础性原则 把《地理课程标准》中“中国地理”部分“认识区域”
的内容标准要求,一一分解到相应的所选区域中,保证教科书对《地理课程标准》的验证性。
2.拓展性原则 在以案例为主的前提下,本教科书还适当考虑“点”和 “面”的结合。
我们有意识地采用比较、演绎等学习方法,将学生的视野尽量拓展。
例如,在讲述新疆时,联系到西部地区的农业问题、资源开发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在讲述珠江三角洲时,与辽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比较;在讲述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时,又涉及全国其他地区水土流失的问题。
3.探究性原则 探究的思路是我们这套教科书一以贯之的思路。
与前
面三册教科书一样,我们更加注重对“活动”的设计。
通过有一定梯度的思维训练、实际操作等,使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地理的方法,增强自主学习的本领。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一些地理概念的图释、说明地理问题的对话,展示地理过程的组照和组画,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学习地理课的兴趣。
另外,教科书尽量避免使用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摒弃板着面孔说教的语言风格,使教科书有亲切感。
六、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该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2、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该地区域地理特征;
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或是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事物方面表现,或是从该地区人文地理事物方面表现,或是二者的综合表现。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分别从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植被特征等方面认识;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分别从人口特征、文化特征、经济特征、城市特征等方面认识;也可以将上述几方面综合起来认识,或是在综合的基础上认识区域最突出的特征。
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这些地理特征的成因;
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主要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
这种综合分析实际是在发现影响某一特征形成的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找出主导因素。
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