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原理
地貌观察总结知识点归纳
![地貌观察总结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9aca54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ae.png)
地貌观察总结知识点归纳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很大面积的地域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地貌的观察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地貌形成的机制和规律等知识。
本文将从地貌观察的角度出发,总结归纳一些常见的地貌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地貌的分类1. 按照地貌形成的过程和方式,地貌可以被分为侵蚀地貌、沉积地貌和构造地貌三类。
2. 侵蚀地貌是由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岩石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形态,如河谷、溪谷、峡谷、溶洞等。
3. 沉积地貌是由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将岩石颗粒和物质沉积到地表上而形成的地表形态,如冲积平原、扇状地、沙地、海岸地貌等。
4. 构造地貌是由地壳变动、地震、火山等地质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如山地、高原、盆地、断裂带等。
二、地貌观察的方法和技巧1. 地貌观察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地貌观察可以了解地表形态的特征和地质结构的变化。
在地貌观察中,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2. 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和观察距离,以便于对地貌进行全面和细致的观察。
3. 运用工具和仪器辅助观察,如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结构特征,使用测距仪进行距离测量等。
4. 熟练掌握地质图、地形图、卫星影像等地图资源,以帮助理解和分析地貌的特征和规律。
5. 结合地质、气候、植被等因素进行综合观察,从多个角度来了解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三、地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 地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要素密切相关。
2. 地貌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貌类型的地区,其气候、植被、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各异,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3. 不同地貌类型的地区,其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也有所不同。
比如,山地地貌易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平原地貌易发生洪涝灾害,海岸地貌易受台风和风暴的影响等。
四、地貌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1. 地貌的保护是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目前,地球上许多地貌正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退化,如水土流失、沙漠化、湿地退化等。
地貌学原理资料
![地貌学原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443d972011ca300a6c39089.png)
第二章 坡地地貌
坡地上的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 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称为 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成两个阶 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 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 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 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第一节 风化作用
动力地貌学:现代地貌学加强了定量分析和动力 研究,产生了动力地貌学,或称理论地貌学,同 时促进了地貌学的模拟实验研究,产生了实验地 貌学。
岩石地貌学:研究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 形成的各种地貌。如碳酸盐岩形成岩溶地貌。 沉积地貌学:根据沉积物的成因和结构来研究地 貌的形成和发展,称为沉积地貌学。 应用地貌学:工 以内营力为主的地貌:与大地构造单元、 地壳运动方向、构造线的走向有一定的联 系,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依 次降低 以外营力为主的地貌:主要与气候有关,纬 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第二节 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学科性质: 介于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 科。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结构、成因、演化 及分布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它是地球科学 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属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跨 界学科。
内部结构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 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 种地貌结构类型。 切割型:侵蚀作用占主导 叠置型:堆积作用占主导 切割-叠置型:切割地貌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 或者气候发生变化,由侵蚀作用转变为堆积作用, 在切割地貌上发生堆积,形成切割-叠置型地貌。 叠置-切割型:由堆积作用转变为侵蚀作用
地貌学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学科相关,与地学领域的其他学科的联系 十分紧密,尤其是与第四纪地质学、沉积 学关系最为密切。例如动力过程的定量化, 遥感技术的应用,地球化学、物理学、生 物学等手段的运用,计算机系统的模拟分 析与制图等。由于方法的进步使地貌学在 国民经济与环境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貌学基本理论
![地貌学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3637215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8.png)
评价
是构造-剥蚀相关理论的一个代表
01
重视了内力和外力的数量关系和相互作用 缺点:没有考虑气候、岩性对山坡形态的影响 如:山坡的形态与气候有关系:干旱区山坡短、上部呈凸形,下部呈凹形,向潮湿区过渡,山坡加长,且呈近直线形。
02
优点:
四、山麓夷平循环理论
●该理论又称为外成侵蚀循环说,于1948年南非地貌学家金(L.C.King)提出的。 ●研究基础:根据非洲干旱、半干旱及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地貌的研究,提出的与戴维斯不同的侵蚀循环理论,以说明有孤山(岛山)散布的广大侵蚀平原的成因。 ●两种地貌景观: 山麓平原(麓原)---麓原作用 陡坡---陡崖后退 ●山麓夷平循环的初始条件:海面的降低
五、地貌的动力平衡理论
认为一个地区的所有各个地形要素(如起伏、坡长、平均坡度、和最大坡度、沟长坡度等),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适宜的条件下,所有的要素如谷底、谷坡和分水岭都以同意速度被夷平。
控制因素在变,动力平衡随时间在变化,没有固定的方向和顺序。
1
2
基本理论:地貌发育的动力平衡
幼年期
河流迅速深切地面,形成峡谷,并扩展其河谷系统,担仍保持着不少原始平坦地貌,造成山顶、和缓坡地面并存的地貌。
壮年期 原始上升得高地面被全部蚀去,峡谷因侧蚀作用加强,使河谷逐渐扩展而变成缓坡宽谷;主河(干流)的纵剖面开始达到平衡剖面,地貌形态为丘陵宽谷。
老年期 丘陵进一步削蚀降低,河流的干流和大部分支流都达到平衡剖面,下蚀作用已很微弱,以侧蚀和堆积为主,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
山麓夷平循环的阶段
青年期 壮年期 老年期
01.
冈瓦纳面:形成于中生代(大陆漂移之前)
02.
非洲面:形成于早第三纪(大陆漂移之后)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746f662caaedd3383c4d3c4.png)
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绘图题读图题大题第一章绪论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内外时间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则有呈唯独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第二章坡地地貌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地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溃、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坡地行程的两大重要作用重力和流水作用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
崩塌形成的条件1。
地形条件2。
地质条件3。
气候条件4。
地震因素5。
人为因素崩塌堆积形成的地貌类型----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作用力的力矩方程Pa-Qb-fR=0影响滑坡的各种因素1.地下水2.地表水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4.地震5.人为因素滑坡和断裂同样会形成阶地土屑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
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形似衣裙---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刀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堆积物。
坡地形状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和各种形状组成的复式斜坡。
第三章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河流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进行侵蚀,形成各种沟谷地貌,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运并堆积,形成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凡有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
读图题河流横坡面结构图【p20】河流流水作用1。
侵蚀作用2b搬运作用3。
堆积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1。
冲蚀作用2。
磨蚀作用3。
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是和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破坏现象。
河流的搬运作用1。
搬移2。
跃移3。
悬移河流侵蚀基准面河床纵坡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影响河床纵坡面的发展影响河床纵坡面发展的因素1.水文情况2。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e41cbee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1.png)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地貌学XXX地貌学原理期末复整理绪论1、何为地貌?地貌学的定义是什么?答:地貌,又称地形,系固体地球表面(通常简称地表)起伏状态的总称。
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的物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等规律的科学。
2、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即在某种力(内营力或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物质的运动及其变化。
3、地貌研究的意义何在?(1)在于“地貌”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气-地、水-地、生-地之间的界面。
①地球表层系统通过该界面来发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地貌”还作为因素之一,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圈层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及其所谓的相互作用。
(2)地貌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地貌”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及一切活动的基地。
①可以在实践上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
②地貌可以为诸如农业方面、工程方面、矿产勘探方面提供更好的科学根据。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1、什么叫风化作用?何为残积物?答:①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的感化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疏松的碎屑物,甚至产生新的矿物。
这类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感化。
(其结果:形成残积物和风化壳)。
②残积物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感化以后,残留在原地的疏松堆积物。
它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又称残积相堆积物,是第四纪陆相堆积的一种成因类型。
2、何为风化壳?甚么是红色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我国南北方风化壳的颜色为什么分歧?答:①风化带的深度由于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和强度的不同而不同,从地表向地下依次出现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弱风化带,以致在垂直剖面上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
这些残积物所组成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
②红色风化壳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感化举行到晚期阶段的产品。
安师大地貌学原理复习资料
![安师大地貌学原理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6d4f297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2.png)
安师大地貌学原理复习资料安师大地貌学原理复习资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表过程的科学。
它探索了地球表面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揭示了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地质过程的相互关系。
地貌学原理是地貌学的基础,对于理解地貌形态和地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安师大地貌学原理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貌学的基本原理。
1. 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地貌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表过程。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海洋、冰川等地貌单位,以及地貌发育的过程和机制。
地貌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地图解译、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
2. 地貌发育的基本原理地貌发育是地貌学的核心内容,它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地貌发育的基本原理包括内力和外力的作用、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风化和侵蚀等。
内力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是指气候、水流、风力等外部因素对地表形态的作用。
3. 地质构造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地质构造是地球表面形态的基础,它包括地壳构造和地球内部构造。
地壳构造是指地壳的形态和构造特征,它决定了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地形特征。
地球内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的岩石组成和构造特征,它影响了地球表面的地貌发育过程。
4. 地质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质作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
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活动的表现,它会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貌的发育。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的表现,它会形成火山地貌和火山喷发物。
5. 风化和侵蚀对地貌发育的影响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在自然界中受到气候和生物作用的破坏和分解过程。
风化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受到温度变化、水分变化和压力变化等物理因素的破坏和分解。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受到水分和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的破坏和分解。
生物风化是指植物和动物对岩石和土壤的破坏和分解。
地貌学原理-2(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地貌学原理-2(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946cf94770bf78a652954d4.png)
一、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绝大多数的地貌系统属开放系统,其内部具有自我调节作用, 力求达到动力均衡状态
二、系统的等级性
●地貌是一个庞大、复杂、多分支、多等级系统。 ●在地貌系统中,至少已确定出三类主要的系统:形态系统、能量—物质 流系统和作用—反应系统 ●地貌形态的规模等级不同,其发育的时间尺度、主导作用营力、理论依 据和研究方法都不同。
though reflection and through degradation and reradiation.
The hydrologile.
cycles of carbon.
地貌系统的基本特征
一、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二、系统的等级性 三、自变因素和他变因素 四、正反馈与负反馈 五、静稳定状态与动稳定状态 六、地貌形态的平衡与时间尺度 七、地貌生成的能源系统与作用系统 八、地貌形态的敏感性与复元性
第二章 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Geomorphology
一、两种学派、两种模式 1.序列演化方式的地貌组合变化模式,认为地貌演化是在一定 的演化序列中进行,按地貌组合变化可分为不同阶段;以戴维 斯(W.M.Davis)、彭克(W.Penck)和金(L.C.King)为代表。
● 在他看来,斜坡剖面形态有三种,即凸形坡、凹形 坡和直线形坡,每种形态都包含着内外力的数量关系。
●山坡形态取决于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之间的对比关 系。如凸形坡表示地壳上升大于剥蚀作用;凹形坡表 示剥蚀作用大于地壳上升,直线形坡则表示两者均等。 如果地壳上升时快时慢,那么,斜坡的剖面形态就变 得复杂起来,彭克的提法对戴维斯学说提出了挑战。
Earth System Science
The energy cycle.
地貌学原理 图文
![地貌学原理 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d56a7550cfc789eb172dc8e0.png)
分布规律:与内外营力有关
以内营力为主的地貌:与大地构造单元、 地壳运动方向、构造线的走向有一定的联 系,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依 次降低
以外营力为主的地貌:主要与气候有关,纬 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第二节 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学科性质: 介于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
第二章 坡地地貌
坡地上的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 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称为 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成两个阶 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和岩石破裂并具备 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 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迁 移而形成各种坡地地貌。
第一节 风化作用
内部结构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
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 种地貌结构类型。 切割型:侵蚀作用占主导 叠置型:堆积作用占主导 切割-叠置型:切割地貌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 或者气候发生变化,由侵蚀作用转变为堆积作用, 在切割地貌上发生堆积,形成切割-叠置型地貌。 叠置-切割型:由堆积作用转变为侵蚀作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的特 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 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成因 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营力: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 外营力:流水、波浪、冰川、风, 主要受气候影响
演化 地貌的变化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
时间等三个因素的影响,是三者的函数。 河流地貌演化序列: 幼年期:地表抬升,河流下切,河流纵比降 大,V型河谷 中年期:河道增多,切割加剧,河谷加宽, 河流纵剖面趋于平缓 老年期:下切侵蚀趋于停止,分水岭缓缓降 低,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
地貌学原理简答题
![地貌学原理简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6a2a9a33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a.png)
地貌学原理简答题第一章绪论1.地貌外营力和内营力各包括哪几种?地貌外营力包括:流水、风、波浪、冰川、重力、人类活动;地貌内营力包括:构造运动、岩浆活动。
2.戴维斯地貌侵蚀循环理论分为哪三期?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第二章坡地地貌1.滑坡的形态特征包括那些?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裂隙,滑坡台地,滑坡鼓丘2.沟谷通常可分为哪四种?根据沟谷的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分为细沟、切沟、冲沟、坳沟四种类型3.受新构造运动影响,洪积扇有哪三种组合形式?垒叠式洪积扇、串珠状洪积扇、不对称垒叠式洪积扇。
4.坡地发育有哪两种基本模式?模式1:平行后退发育模式。
模式2:整体剥蚀发育模式。
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有哪四种类型?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2.根据水流侵蚀方向,河流有哪三种侵蚀作用?下切侵蚀(简称下蚀)、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侧向侵蚀(侧方侵蚀、旁蚀)3.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结构由上下哪两层构成?上层主要为细砂和粘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为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4.根据泥石流流体性质,可将泥石流划分为哪三种类型?稀性泥石流、粘性泥石流、过渡性泥石流(亚粘性泥石流)5.根据泥石流所处的地貌部位,可将泥石流划分为哪二种类型?坡面泥石流、沟谷泥石流6.冲积平原可分为哪三部分?冲积平原可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
7.根据形态特征,三角洲可分为哪几种主要类型?扇形------河流作用为主鸟爪形(鸟足形)------河流作用为主尖头形------波浪作用为主指形(洲岛形、岛屿形、港湾形)------潮汐作用为主混合形------e.g.长江三角洲共五类8.河流阶地按地形单元划分有哪四个要素?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前缘和阶地后缘9.河流阶地有哪些基本类型?根据阶地结构和形态特征划分侵蚀阶地(基岩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三种基本类型。
第四章岩溶地貌1.地表和地下岩溶形态有哪些?溶沟、石芽和石林,落水洞和竖井漏斗,溶蚀洼地,岩溶盆地,干谷、盲谷和伏流峰丛、峰林和谷峰地下岩溶形态有:洞穴地下河和岩溶泉第五章冰川地貌1.冰川地貌包括哪三类?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堆积地貌第六章冻土地貌&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地貌有哪四种类型?沟谷地貌、沟间地貌、谷坡地貌、潜蚀地貌第七章荒漠地貌1.风蚀地貌主要包括哪五种?石窝、风蚀蘑菇、雅丹、风蚀洼地、风蚀城堡2.风积地貌主要包括哪四种?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纵向沙垄、抛物线沙丘3.沙丘移动的方式有哪三种?前进式、往复前进式、往复式4.干旱区荒漠可分为哪四种类型?岩漠、砾漠、沙漠、泥漠第九章海岸地貌1.波浪的特征可用哪六个要素描述?波顶、波底、波长、波高、周期、波速2.波浪的能量大小是如何表达的?单位波长内波浪的总能量可表示为:。
《地貌学原理—杨景春版》要点整理
![《地貌学原理—杨景春版》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411d8138aaea998fcc220ede.png)
第二部分地貌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规模不同、形态各异的地形,成因也不相同。
1)大陆和海洋的成因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有关;2)山地和平原的成因则和不同大地构造区的地壳运动有联系。
地表形态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并不只是由一种内营力或外营力塑造而成,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地貌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结构类型各种地貌有不同的内部结构。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种地貌结构类型。
1)切割型地貌:在侵蚀作用占主导地区,切割新生代以前的构造和岩层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切割型地貌。
2)叠置型地貌:在堆积作用占主导地区,地面发生大量堆积,一层沉积物叠加在一层之上,由这种叠加结构组成的地貌,称叠置型地貌。
3)切割-叠置型地貌:如果切割型地貌形成后,由于构造运动方向改变,或者由于气候的冷暖或干湿的变化,由侵蚀作用转变为堆积作用,在被切割的部位发生堆积,就形成切割-叠置型地貌。
4)叠置-切割型地貌:如由堆积作用转变为侵蚀作用,在叠置型地貌基础上发生侵蚀,就形成叠置-切割型地貌。
各种类型和成因的地貌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1)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2)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这种分布与气候条件有联系,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要素(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有一定格局的。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变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
第二节地貌学的学科分类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间边缘学科。
各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以及各学科的互相渗透,产生许多新的分支学科。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更加丰富和日益完善,出现并发展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理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715e4fb9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2.png)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理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其形成原理主要是由溶蚀作用和溶洞发育两个主要过程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以下是喀斯特地貌形成原理的具体内容:
1.溶蚀作用: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含有溶解的二氧化碳,与岩
石中的钙质反应生成碳酸钙,形成碳酸盐溶液。
这种碳酸盐溶液能够溶解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如石灰石、石膏等,导致岩石表面发生溶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溶解作用会使岩石表层逐渐被侵蚀剥蚀,形成凹陷的地表。
2.溶洞发育:当溶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时,溶蚀形成的凹陷地表
下方的溶蚀空洞会逐渐扩大。
水流通过地下洞穴时,会进一步加剧溶蚀作用和溶洞发育。
在溶洞发育过程中,地下水系统不断改变,形成复杂的地下水网络。
当溶洞达到一定大小时,地表会发生坍塌形成凹陷,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摆泥洞、天坑等。
3.地下河流:在喀斯特地貌中,地下河流是溶洞发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
河流沿着溶洞发育的通道流动,进一步加剧溶蚀作用,形成地下河谷。
这些地下河流通常沿着溶蚀作用发展的较弱部位流动,形成层状结构,如喀斯特峡谷等。
综上所述,溶蚀作用和溶洞发育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
溶蚀作用通过溶解岩石中的可溶性矿物质,逐渐侵蚀剥蚀地表;溶洞发育则是由溶蚀空洞的扩大和地下水系统的变化所引起的。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并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河南大学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
![河南大学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816b9a1f12d2af90342e69d.png)
河南大学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 2008.12.17 1. 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 气候地貌学: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的学科。
3. 构造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以及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的学科。
第二章坡地地貌1.坡地地貌: 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2.风化作用: 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发生破碎、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3.崩塌: 斜坡上的岩屑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4.倒石堆: 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为倒石堆。
5.滑坡: 斜坡上的大块岩体和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7.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到平缓的坡路地带堆积下来的沉淀物8.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第三章河流地貌1.河流:是地表线形凹槽内天然流水的统称,是地表水流最主要的形式.2.河床: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3.河床纵剖面: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称为河床纵剖面4.河流侵蚀基准面: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5.壶穴:壶穴是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6.河流裁弯取直: 曲流形成后,不断侧蚀,同时不断向下游迁移。
当河床弯曲越来越大时,河流的上下河段越来越接近,形成狭窄的曲流颈。
洪水时,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道取直,称为河流截弯取直。
截弯取直后,被废弃的弯曲河道,称为牛轭湖(oxbow lake)。
7.河漫滩: 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8.泥石流:泥石流是发生在沟谷和坡地上的包含小至粘土大至巨砾固液两相流。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ffb046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bd.png)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地貌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原理。
1. 内外力平衡原理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是由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内力主要包括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外力主要包括风、水、冰等自然力的作用。
内外力的平衡与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地貌的形态和变化。
2. 侵蚀与沉积原理侵蚀是指外力对地表物质的破坏和搬运,而沉积则是指搬运的物质在某一地点沉积下来。
侵蚀和沉积是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基本过程,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形态。
3. 动力学平衡原理动力学平衡原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地貌形态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平衡是由内外力的平衡、侵蚀和沉积的平衡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动力学平衡是地貌演变的一种基本状态,但并不意味着地貌形态不会发生变化。
4. 断面均衡原理断面均衡原理是指在侵蚀和沉积作用下,地表断面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稳定。
断面均衡是指断面的形态和坡度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它是地表形态演变的一种基本规律,但并不意味着断面形态不会发生变化。
5. 地貌演变周期原理地貌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周期才能形成现今的地貌形态。
地貌演变周期是指地貌形态从形成到消失所经历的时间。
不同地貌类型的演变周期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可以分为漫长的地质周期和较短的气候周期。
6. 地貌分类原理地貌分类是将地球表面的形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和分类。
地貌分类可以根据地表形态的性质、成因、发育阶段等不同因素进行划分。
常见的地貌分类包括山地、高原、平原、河流地貌、冰川地貌等。
7. 地貌系统原理地貌系统是指由相互关联的地貌要素所组成的系统。
地貌要素包括地貌形态、地貌过程、地貌材料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貌系统。
地貌系统原理是研究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基本方法之一。
地貌学总复习
![地貌学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053be7d2a8956bec0875e356.png)
《地貌学原理》总复习一、PPT上最后一页思考题:第一章:绪论(第1~5页)名词解释:地貌学:地貌学又称地形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气候地貌学: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的学科构造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以及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的学科地貌外营力和内营力各包括哪几种?地貌过程受两种力的驱动:地球内营力—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地表外营力—重力、流水、冰川、风力波浪、人类活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论述地貌的气候地带性地貌的气候地带性寒冷气候地貌带:发育冰川地貌,在无冰雪覆盖地区则是冻土区,发育冻土地貌(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温湿气候地貌带:发育流水地貌(中纬度地区)干旱气候地貌带:发育荒漠地貌(副热带高压地区和欧亚大陆内部)半干旱气候地貌带:发育黄土地貌(干旱气候地貌带与温湿气候地貌带之间)湿热气候地貌带:发育厚层红色风化壳和流水地貌,但流水的侵蚀作用不如温湿及干旱气候地貌区那样强烈(低纬度地区)戴维斯地貌侵蚀循环理论分为哪三期?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第二章坡地地貌:第6-15页名词解释: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成的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成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为倒石堆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体和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论述崩塌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崩塌形成的地形和地质条件1.坡度对崩塌的发生影响最为明显,一般大于33度的山坡不论岩屑大小,都有可能发生崩塌。
地原理貌学
![地原理貌学](https://img.taocdn.com/s3/m/70c3c70952ea551810a687e0.png)
1.地貌学: 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特征规律的科学。
地形:是地表形态的简称,指地球岩石圈表面的起伏.地貌是内、外营力的地表结果….地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各种类型的地貌具有不同的内部结构.2. 风化作用是指出露于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作用,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砂粒和粘土的作用过程。
风化作用可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3. 物理风化作用: 因温度变化、空隙水的冻胀过程、干湿变化使岩石盐类的重结晶以及岩石中的一些矿物发生溶解,从而使岩石崩裂破碎的过程。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当温度降低到0ºC时形成冰,对围限它的岩石产生可达960Kg/Cm2…干旱地区,岩石盐类的重结晶作用破坏岩石….岩石中易溶矿物被水溶解,形成裂隙.4. 化学风化作用:水溶液以及空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等对岩石的作用,使岩石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主要通过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一系列来进行。
5. 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物理风化作用:根系楔子作用,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植物分泌各种酸,微生物制造的硝酸、碳酸和硫酸等无机酸,动植物腐殖质分泌的有机酸.6. 矿物的稳定性: 自然界的岩石和矿物,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进行着风化。
风化作用进行的快慢,不仅决定于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而更重要的是与矿物本身的风化难易有关。
在外界风化环境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常见的各种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可按顺序排列如下: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钙斜长石<钙钠斜长石<钠斜长石<钾长石<白云母<石英 .各种矿物所以具有不同的稳定性,是与其内部的组成和构造密切相关的。
因此,对矿物的内在结构必须有基本的了解,才能进一步认识矿物的相对稳定性。
7. 石英是自然界分布最广的造岩矿物之一。
它主要存在酸性及中性岩浆岩中,在基性岩中的含量很少。
在砂质沉积岩中,石英常是主要的组成成分,在一些土壤的砂粒及粉砂粒级中,石英也占有相当多的数量。
自然地理 第三章 地貌
![自然地理 第三章 地貌](https://img.taocdn.com/s3/m/5b70fa68b84ae45c3b358c6a.png)
第三章地貌地貌学简介地貌:也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外貌和形态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Landforms)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严钦尚)地貌学由地理学、尤其是由地质学中分化成独立的学科,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开始形成。
地貌学基本理论“现实论”,英国的赖尔(Charles Lyell)在《地质学原理》中提出,1830年提出: 地球表面形态是由现在仍起作用的过程的影响下,缓慢而不断地变化认为,基本的地貌形态作为地壳运动的结果而形成,然后在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夷平“地理循环”学说,美国的戴维斯(W . M . Davis),1899年认为地貌发育有三要素,即构造、营力、时间。
认为地貌的准平原化发育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阿·彭克(1858~1945)近代地理学史上系统自然地理研究最出色的人他第一个采用地貌学Geomorphology)一词来论述地球形态的起因创立了气候地貌学、第四纪冰川地层学。
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考察时,证实了第四纪冰期《地形分析》,德国的彭克(W . Penck),1924年。
彭克专注坡地形态研究,认为内、外力同时作用,而地貌形态则揭示了内、外力的关系。
地貌成因要素:地貌营力、地表物质、地貌发育时间;F = f(PM)dtF :form;P :process;M:matter;t:time;P:内(营)力(放射能);外(营)力(太阳能、重力);内力和外力同时作用,相互影响,此消彼长,动态平衡;M:岩性、地质构造;t:地貌发育时间;关键1:地貌营力地貌是在内营力和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生成和发展内营力:地球内能造成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引起岩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地球上巨型、大型地貌主要是内力所造成的外营力: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所起的作用风化、流水、冰川、波浪、潮汐等,外力作用活跃,易于被察觉关键2:物质组成地表物质组成包括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岩性不同造成岩石对外力抵抗力的差异关键3:时间内外力作用时间的长短不同所形成的地貌形态也有区别,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地貌的规模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巨地貌如: 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大地貌如: 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中地貌如: 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小地貌如: 单个洪积扇微地貌如: 沙波纹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一、地貌成因(一)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即内力对地貌发育的作用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称为构造地貌或内营力地貌构造地貌按规模可以分为3个等级:1. 全球构造地貌大陆、海洋2. 大地构造地貌山系、高原、平原、洋中脊、洋盆3. 地质构造地貌火山,单面山,向斜谷(二)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即外力对地貌发育的作用大多数地貌外营力受气候因素的控制,气候水热组合条件的差异导致外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形成不同地貌类型及组合(三)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即物质组成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二. 基本地貌类型根据形态特征划分、忽略地貌成因可以将基本地貌类型分为:山地(和丘陵)平原(和高原)盆地山地山地是指高于周围平地,而内部又有一定高差的正地形;呈带状延伸的山地称为山脉;丘陵是海拔高度 500m 以下,相对高度<100m 的正地形。
地貌学原理 pdf
![地貌学原理 pdf](https://img.taocdn.com/s3/m/640fe59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34.png)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是地貌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用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以及其形成和演化的过程。
以下是地貌学中的一些重要原理:
1.建造原理:地貌学认为地貌是地壳构造、岩石性质和地质
历史的反映。
地壳构造活动,如地震、隆起和沉降,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岩石性质决定了地貌的抗侵蚀性和侵蚀速率。
2.侵蚀和沉积原理:地貌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由水、风、冰等
侵蚀和沉积作用驱动。
水的河流和海岸侵蚀、风的风蚀、冰的冰川侵蚀和融化等过程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地貌。
侵蚀和沉积过程遵循一系列规律和原则,如河流的塑造力、风蚀的风蚀作用和冰川的冰川作用。
3.动态平衡原理:地貌形态和地貌过程之间存在动态平衡。
在一定的地质时间尺度上,地貌形态会经历侵蚀和沉积的平衡过程。
侵蚀削减地面并形成沉积地层,而沉积地层则保护地面不再受到严重侵蚀。
这种动态平衡决定了地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4.地形发育律:地貌形态的发育律是指相同条件下地貌形态
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例如,在相同的岩石和气候条件下,断陷盆地的形态和发育过程有其一致的规律。
地形发育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机制。
5.环境变化原理: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地壳运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会导致地貌的改变和重塑。
通过分析环境变化和其对地貌的影响,可以推断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过程。
这些原理在地貌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有助于理解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地貌学原理为地球科学的综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地理地貌形成原理
![地理地貌形成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72711b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24.png)
地理地貌形成原理地理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由地球内部和外部作用力所造成的。
地貌形成与地球的构造特征、气候和流水作用密切相关。
下面将从地球构造、气候和水力侵蚀三个方面来探讨地理地貌的形成原理。
一、地球构造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地球的构造是地理地貌形成的基础。
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分为板块构造。
板块运动造成了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震活动不仅改变了地球地表的形态,还使得地壳出现裂痕和山脉形成。
火山活动则喷发出岩浆,堆积成火山岩和火山土,形成了火山地貌。
板块碰撞还会产生山脉和断层带,如喜马拉雅山脉和三峡峡谷。
因此,地球构造对地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气候对地貌形成的影响气候是地表形态的重要驱动力。
不同气候条件下,地表的风化和侵蚀程度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理地貌。
在热带雨林地区,长期高温潮湿的气候会促使植被茂密,土壤肥沃,形成广袤的平原和河谷。
而在干旱地区,缺乏水分导致土壤干燥,地表风化侵蚀严重,形成沙漠和戈壁地貌。
此外,冰川和冻土地区的冰雪融化也会造成巨大的冲刷和堆积作用,形成冰川地貌和冰碛地貌。
因此,气候在地理地貌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水力侵蚀对地貌形成的影响水力侵蚀是地理地貌形成的重要力量。
水流的侵蚀作用包括冲刷、溶蚀和侵蚀沉积。
由于不同地区降水量和水流强度的差异,地表的溶蚀和冲刷程度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
在河流交汇处,水流会冲刷出河谷地貌。
水流在流经山区时,由于地势的抬升和坡度的变大,水流速度加快,冲刷力增强,形成了峡谷和瀑布。
此外,水流还会将携带的沉积物在河口堆积,形成三角洲地貌。
因此,水力侵蚀是地理地貌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综上所述,地理地貌的形成原理与地球的构造、气候和水力侵蚀密切相关。
地球构造使得地球表面不断变化,气候因素决定了地表风化和侵蚀的程度,水力侵蚀作用则塑造了各种形态的地理地貌。
深入理解地理地貌形成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地球资源,同时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学原理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构造地貌 (9)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 (17)第四章流水地貌 (21)第五章喀斯特地貌 (33)第六章风成地貌及黄土地貌 (36)第七章冰川地貌 (40)第八章海岸地貌 (44)第九章地貌学的基本概念 (48)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难点内容:1.地貌学的性质2.内外力、岩性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本章内容: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地球表面的地形-――大陆、洋盆――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河流、冰川、喀什特、海岸、风成等各种成因类型地貌中的次级地貌单元等陆地地形,从其形态或外貌特征上看,可以分为: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五种类型。
1.山地陆地表面高度较大(海拔超过500米)、坡度较陡的地形称为山地。
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和山麓。
沿一个方向延伸、由多条岭谷相间组成的山地称为山脉。
例如,天山山脉、阴山山脉等。
2.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500以上),顶面比较平缓而面积较大的高地,称为高原。
例如,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
有的高原上也有山地分布,如云贵高原。
3.平原陆地上海拔通常在200米以下的宽广低平地区,称为平原。
平原可由河流沉积作用而成,也可由侵蚀而成,还可由二者共同形成。
4.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切割破碎而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称为丘陵。
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
例如,江南丘陵、浙闽丘陵等。
广义的山地包括丘陵,往往呈现交错分布。
5.盆地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地区,称为盆地。
例如,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等。
海底地形基本类型海底地形起伏状况,因被海水淹没不能直接观察到,通过海底测量绘制的海底地形图,就一目了然了。
海底地形基本类型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海盆、海岭和海沟五种类型。
1.大陆架大陆和海洋盆地之间有个过渡带。
由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广阔平坦的浅海区域,即为大陆架。
由于地壳运动的地区差别,大陆架的状况在各大陆边缘的表现是不相同的。
有的大陆架宽度(自大陆向海洋延伸的水平距离)只有几公里,有的宽达数百公里或更宽;大陆架水深也不固定,平均深度为130米左右,浅的只有40—50米,甚至小于10米,深的可达500—600米。
大陆架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后为海水淹没。
2.大陆坡自大陆架到大洋洋底之间,通常有一条狭窄而陡峭的过渡地带,称为大陆坡。
大陆坡从大陆架边缘一直下降到1400—3200米的深度,坡度4°—7°,最大时可超过30°,宽度一般在20—70公里。
大陆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陆地壳上升,海底下沉,在大陆与海底交界的过渡地带,地壳发生断裂弯曲,从而形成巨大的斜坡。
3..海盆海盆是海底地形重要组成部分。
大洋底部,起伏不平,深水之下有广阔的平原与盆地,深度在2500—6000米的称为海盆。
太平洋中部海底山脉与海底高原之间,分布有宽广的海盆,深度在3000—6000米;大西洋海底山脉两侧有北美海盆、北非海盆、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等。
4.海岭绵延狭长的大洋底部高地,称为海岭,又叫海脊或海底山脉。
世界各大洋洋底都有海岭分布,以大西洋最典型,显著特征是:中央有一条作“S”形的中大西洋海岭,北起冰岛,南至南极附近,长达15000公里,宽在500—900公里之间。
海岭以上水深,在北半球3,000—3,500米;在南半球为2,000—2,500米。
海岭最高峰就是露出水面的亚速尔群岛等。
海岭两测分布有海盆。
太平洋中部也有一条南北延伸长达1万余公里的海岭,它的西边,又是一片分散的海底山脉,少数山峰露出海面,著名的夏威夷群岛就是其中之一5.海沟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底狭长凹地,称为海沟,又叫海渊。
两侧坡度陡急,分布于大洋边缘或岛弧的外侧。
太平洋海沟特别多,尤以太平洋西岸岛弧外侧为突出。
位于马里亚纳群岛东边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是世界最深的海沟。
岛弧是地壳剧烈运动受挤压而上升的部分,海沟则是断裂下陷部分。
它是现代地壳最不稳定地带,火山、地震活动频繁(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动力的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发生和发育规律的研究、以及组成地貌的沉积物等的研究。
(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它脱胎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是属于二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另外,任何一种外力作用在塑造地貌形态的同时,也形成第四纪堆积物。
因此,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常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同一对象。
(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三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
二、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一)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地貌形成的营力主要是两种——内力和外力。
1.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1)内力的来源内力指由地球内能所发生的作用――-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2)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A..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
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
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叫水平运动。
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
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
所以,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
垂直运动: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陆运动。
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B.岩浆活动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
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通过火山口喷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
如长白山顶部天池即为火山口积水而成,周围16座山峰都是火山岩堆积而成。
大洋底部同样有火山喷发,有的火山物质堆积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如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
C.地震地壳自然快速颤动叫地震,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经常发生的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地下发生地震处称震源,它在地面下的深度即震源深度。
和震源相对应的地面上的一点叫震中。
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称地震波。
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一致,称纵波,在地壳内波速约5—6公里/秒;质点振动方向与震波传播方向相垂直,称横波,在地壳内的波速约3—4公里/秒。
由于地震波波形不同,波速不等,地震时纵波速最快,故人们首先感到上下跳动,而后横波到达,人们才感到左右摇晃。
地震强度以震级和烈度来表示。
震级是地震能量等级和释放能量的大小。
烈度是地震在一定地点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破坏程度的度量。
3)褶皱和断层褶皱和断层是地壳内力作用引起地壳运动的重要证据,它使地壳变形成岭、谷和盆地。
A.褶皱沉积岩层原始状态呈水平层状。
经地壳运动,原始岩层受挤压,产生波状弯曲,称为褶皱。
褶皱的基本形式分为背斜和向斜。
背斜是指褶皱中心岩层向上隆起,两侧岩层向外倾斜;向斜是指褶皱中心向下凹陷,两侧岩层向中心倾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但也可能出现背斜是谷,向斜成山的地形。
这是因背斜中心部分岩层向上变曲产生张力,导止岩层破裂,易受风化和剥蚀,被蚀成谷,称次成谷;向斜部分受挤,凹地接受风化崩落物堆积,基岩受保护,最后反而残留成山,称次成山。
有的背斜一侧可能岩层软硬相间,软岩易受蚀成谷地,硬岩抗蚀力强,突起成岭。
所以背斜和向斜应根据岩层倾向和向新老接触关系来判别(B..断层岩层受力产生破裂称为节理,破裂所在的面称为节理面。
地壳运动沿节理面两侧岩块发生相对位移,称为断层。
断层种类很多,最基本的是正断层和逆断层(图1-31)。
断层可能组合出现,两侧断裂上升,中间陷落成为陷落谷地。
研究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现象对建设有重要意义。
例如,地下水常在断层带出露;电站、桥梁、水坝不宜设在有断层的部位,因断层带岩石破碎,地基不稳。
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1)力的来源地球的外力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以及日月引力能、重力能和生物活动而产生的营力。
外力通过大气、水和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发生于地球的表层,在常温、常压下进行,使地球表面发生一系列变化。
2)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A.风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空气、水、太阳能和生物的作用和影响下,使岩石产生破坏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按性质不同,风化作用可分为三类:(1)物理风化作用,主要指岩石受热膨胀、冷却收缩,使岩石产生破裂,天长日久,岩石由大块变为小块,小块变成细粒;(2)化学风化作用,主要指岩石在空气和水的作用下,产生氧化和分解,例如长石经过风化后形成高岭土,成为良好的陶瓷原料;(3)生物风化作用,主要指植物根系对岩石产生机械破碎、微生物对岩石的生物化学作用。
这三种风化作用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结合,同时同地进行。
不过,在干旱地区因温度变化很大,物理风化比较明显,湿热地区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比较突出。
风化作用结果使岩石产生破坏,不仅块体变小,而且还发生化学变化,形成与原来岩石有很大差别的风化壳,产生疏松的碎屑物质,从而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塑造地表各种形态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土壤的发生成为可能。
B.侵蚀作用流水、冰川、风力、波浪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产生的破坏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流水作用:湿润地区,流水的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营力。
水流速度愈快、水量愈大,侵蚀作用愈强。
沟谷、峡谷就是水流夹带石块对地表进行强烈下切侵蚀作用造成的;流水的旁蚀作用,使谷底与河床加宽;在石灰岩地区,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流冲刷和溶蚀作用下,形成奇特的溶洞、峰林和溶蚀洼地及盆地;黄土高原上的沟谷与塬、梁、峁地形,也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
冰川作用: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冰雪作用成为塑造地表的主要营力。
冰川以其巨大机械压力,以夹带的石块为工具对地表或原有谷地进行刨蚀,形成冰斗、角峰和U形冰川谷等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