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基本定义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649fdf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36.png)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地质灾害概述灾害学原理第一章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第一节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分类一、灾害的基本涵义(一)灾害的定义联合国减灾组织(UNDRO,1984):“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联合国灾害管理培训教材:“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和活动等社会功能的严重破坏,引起广泛的生命、物质或环境损失;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靠自身资源进行抵御的能力。
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①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ⅰ)自然动力过程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ⅱ)受灾害影响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与环境。
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的对立统一便形成了灾害。
(二)灾害的类型1.按成灾条件②人为灾害人为灾害其有两方面的含义:(i)指由干人类活动在自然界诱发的灾害,如修建水库诱发的地震等;(ii)指在人工环境中发生的灾害,有时被称做技术灾害,如人的身体暴露于含有汞或石棉纤维的空气中而发生的中毒事件。
(二)灾害的类型2.按成灾潜势①高潜势灾害如洪水、飓风、龙卷风、海啸激浪火山、地震、野火等;②中潜势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旱灾等;③低潜势灾害如海岸侵蚀、霜冻胀缩土、虫灾、生物灾害等。
(二)灾害的类型3.自然灾害的圈型分类自然灾害类型自然灾害系列岩石圈型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崩塌圈型沙漠化、干旱、滑坡地裂缝水土流失、地而沉降水圈型洪水、暴雨、雪崩冻害、海啸海水倒灌大气圈型暴风龙卷风、台风、酷热、严泉干早生物圈型蝗灾、森林火灾、植被退化、植物病虫害(三)环境灾害史密斯(Keith Smith 1996)提出了环境灾害的概念,他认为“环境灾害”术语涵盖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范畴,并将其概括为“极端的地质事件、生物变化过程和技术事故以能量和物质的集中释放为特征,并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不可预料的威胁及对环境和物质造成极大的破坏。
地质灾害知识点
![地质灾害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ae489a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c5.png)
地质灾害知识点一、地质灾害的概念与类型。
1. 概念。
-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2. 类型。
- 地震。
- 定义: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
- 成因:主要是板块运动,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或张裂。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周围板块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 地震要素:震源(地震发生的起始位置)、震中(震源在地表的垂直投影)、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距离)、震级(表示地震大小的指标,通过地震仪记录到的地震波振幅来测定,里氏震级是常用的衡量标准)、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条件等有关)。
- 滑坡。
- 定义: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 成因:- 岩土类型:松散堆积层、黄土、页岩等抗剪强度低的岩土体易发生滑坡。
- 地质构造:断裂、褶皱发育的地区,岩土体完整性被破坏,容易引发滑坡。
- 地形地貌:坡度较陡(一般大于20°)、高差大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 气象条件:降雨特别是暴雨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雨水渗入地下,增加岩土体重量,降低抗剪强度。
- 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修建道路、建筑等)、蓄水(水库蓄水改变地下水位等)等。
- 泥石流。
- 定义: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 成因:- 地形条件: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 松散物质来源: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地区,岩石破碎,风化强烈,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
- 水源条件:暴雨、冰雪融化等为泥石流提供了强大的水动力条件。
- 崩塌。
- 定义: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779a872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3.png)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1. 何渭地质灾害?如何分类?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
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上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如此等等.2. 什么是滑坡?它山哪些要素组成?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要素有: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滑坡床一指滑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体,简称滑、床;滑坡舌一指滑坡体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滑坡台阶一指滑体滑动时由于各段土体滑动速度的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台;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滑坡洼地一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成的沟槽,域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滑坡裂缝一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系列裂缝。
地质灾害勘察与防治
![地质灾害勘察与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00199cb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6.png)
地质灾害勘察与防治1. 地质灾害的定义与分类地质灾害指的是在地球表面活动过程中,由于地质因素而导致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以及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
根据产生原因、发生地点、形态特征等不同因素,地质灾害可以进行分类。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火山喷发等。
2. 地质灾害的勘察意义地质灾害的勘察是指对潜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系统地调查、观测和研究,以确定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危险性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范围等各种信息。
地质灾害勘察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了解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地质灾害勘察可以通过对地区地质情况的调查研究,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
通过了解危险性,可以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降低灾害引发的风险。
2.2 确定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地质灾害勘察可以确定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包括可能受灾地区的河流、道路、建筑物等。
通过了解影响范围,可以采取合理的规划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3 为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地质灾害勘察可以为制定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等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3. 地质灾害勘察的方法与技术3.1 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地质灾害勘察的基础工作,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野外取样等方式,获取物理地质数据和地貌信息。
野外调查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地质、测绘、水文、气象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重要的勘察内容包括: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貌特征、地下水位等。
3.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的技术手段。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质灾害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文地理等数据,可以为地质灾害的勘察和防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3 地质勘探技术地质勘探技术是利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手段对地下构造和地质构造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
地质勘探技术可以获取地下水位、岩石层位、断层构造等信息,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和预测。
地质灾害知识
![地质灾害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fa87619ba0d4a7303763a30.png)
地质灾害知识简述一地质灾害概述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条例(讨论稿)》所下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和生态的良性发展,结社会生产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简而言之,地质灾害是在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的作用或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的不幸地质事件.因此,那些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但并没有直接破坏人类生命财产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地质事件,则称其为某种地质现象或环境地质问题,而不能称其为地质灾害。
例如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没有直接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毁,所以不应称为灾害;而同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发生在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就构成了灾害。
但是在目前,对地质灾害所包括的灾种范围有许多不同的认识。
主要意见之一是认为凡是与地质作用或地质条件有关的自然灾害都划为地质灾害。
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地下水水质污染、地下水水位上升、水土环境异常与地方病、矿井突水、矿井热害、岩爆、煤瓦斯突出、煤自燃、水库淤积、水库及河湖塌岸、水库渗漏、特殊岩土、冷浸田等近30种灾害。
也有不少人提出以岩石圈自然地质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自然灾害,才称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海水入侵、特殊岩土等十几种灾害.地质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具有灾害现象的起源,即自然动力活动或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二是具有受灾害危害的对象.即人类生命财产以及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
在一个灾害事件中,前者可称为灾害体,后者可称为承灾体或受灾体,二者相辅相成。
地质灾害形成环境称之为孕灾环境。
地质灾害受灾体,按照受灾体的性能、功能、破坏方式以及价值属性和核算方法相类似的原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⑴人,包括城镇人口、农村人口;⑵房屋建筑,包括城镇居民住宅、农村住宅、宾馆、饭店、公寓、商厦、学校、医院、机关、部队营房、工业厂房、仓库、车站、码头等各种房屋建筑;⑶公路,包括路面、陆基、涵洞及防护工程;⑷铁路,包括轨道、路面、陆基、涵洞、防护工程及通信设备;⑸航道,如水道,航道人工设施;⑹桥梁,如公路桥、铁路桥、立交桥和高架桥等;⑺生命线工程,包括供水管线、排水管线、输变电线路、供气管道、供暖管线、通信线路;⑻水利工程,如水库、大坝、堤防、渠道等;⑼生活与生产建筑,如水塔、烟囱等;⑽室内设备与物品,包括机械仪表、工具、仓储物资、办公、生活用品;⑾农作物,小麦、稻谷等;⑿林木,包括天然与人工播种的森林、树木;⒀土地资源,根据不同用地类型,又可以分为城市用地、耕地、林地等;⒁地下水资源;二地质灾害的特点根据地质灾害定义分析,地质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9f1db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c2.png)
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引言概述: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活动或自然力量的作用,导致地表或地下发生破坏性事件的现象。
地质灾害的发生常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的定义、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救援措施和预防措施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内容。
一、地质灾害的定义1.1 定义:地质灾害是指由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活动或自然力量的作用,导致地表或地下发生破坏性事件的现象。
1.2 类型: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等多种类型。
1.3 影响: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交通中断、环境破坏等。
二、地质灾害的预警机制2.1 监测系统: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包括地震监测、地质构造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
2.2 预警系统:利用监测数据,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3 预警措施:在接到预警信息后,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包括疏散人员、关闭交通、停止工程等。
三、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3.1 应急组织:建立地质灾害应急组织,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3.2 应急预案: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包括预警信息发布、疏散路线、救援措施等。
3.3 应急演练:定期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组织和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
四、地质灾害的救援措施4.1 人员搜救:迅速组织救援队伍,进行人员搜救和救助工作。
4.2 物资调配:调配救援物资,包括食品、饮水、医疗器械等,满足受灾人员的基本需求。
4.3 伤员救治:建立临时医疗点,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和转运。
五、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5.1 风险评估:对潜在地质灾害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5.2 工程设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设计时,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如加固措施、减灾设施等。
5.3 宣传教育:加强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结论: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是防范和应对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完善应急响应、采取救援措施和预防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地质灾害法治常识
![地质灾害法治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39656451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6.png)
地质灾害法治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地质灾害的定义和类型: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其中,山区中最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质灾害的防治责任: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预防地质灾害需要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预报,同时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治理地质灾害则需要遵循规划先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加强管理的原则。
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在地质灾害发生后,应当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灾工作。
同时,要加强灾情监测和预警预报,及时发布灾害信息,做好受灾群众的安置和救助工作。
法律责任:对于违反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包括单位或者个人违反规定引发地质灾害的,或者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实施可能引发地质灾害行为的,都将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地质灾害法治常识涉及地质灾害的定义、类型、防治责任、预防和治理、应急处置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
了解和掌握这些常识,有助于增强公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地质灾害防治培训PPT43页
![地质灾害防治培训PPT43页](https://img.taocdn.com/s3/m/d0bd778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d.png)
或有明显位移迹象,裂缝发育,后缘壁 和明显位移迹象,
后缘有裂缝发育。 上有不明显变形迹 原有的裂缝已被充
象。
填。
10
(2)崩塌 ①崩塌概念
指陡倾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 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 、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 现象。根据运动形式,崩塌包括 倾倒、坠落、垮塌等类型。根据 岩土体成分,可分为岩崩和土崩 两大类。
2021/9/27
龙源村石新建组店门口 汪斌等不稳定斜坡
14
潜在滑坡: 可能发生的滑坡,指已有微量的变
形,但尚未发生明显整体位移的斜坡, 属不稳定斜坡中的一类。
滑坡: 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指斜坡上岩
土体沿着一个或数个贯通的软弱面(带) 发生顺坡剪切滑移的现象,他可能已经 处于稳定状态,形成稳定斜坡,也有可 能在外力作用下继续滑动,形成不稳定 斜坡(潜在滑坡)类型中的滑坡。
2021/9/27
竹棵村切坡建房崩塌
猴坑山顶茶园
13
潜在滑坡、滑坡与不稳定斜坡的区别:
学术界对潜在不稳定斜坡还没有权威定义。可以理解为处于临界 状态即将失稳的斜坡。不稳定斜坡与滑坡最大的区别在于:滑坡有明显 的滑动面,不稳定斜坡则不一定有。 不稳定斜坡:
是指经过对斜坡形态及地质结构分析评价划为稳定性等级较差(欠 稳定)但尚无变形迹象的斜坡。不能确定其可能失稳的方式,在地震、 暴雨、坡脚卸载等外力作用下,可能发生滑坡、错落、表层溜坍、崩塌 或者坡面泥石流等现象的斜坡。
易发生泥石流的沟谷大多具有以下地形特征:沟谷上游三面环山、山 坡陡峻、平面形态呈漏斗状、勺状、树叶状;沟谷中游山谷狭窄,沟谷纵 坡降较大,束流特征明显;下游沟口地势开阔,有利于固体物质停积。
c、沟内能迅速汇集大量水源 流水是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局地暴雨多发区的沟谷、有溃坝危险 的水库或塘坝的下游沟谷、季节性冰雪大量消融区的沟谷,可以在短时间 内产生大量流水,在沟道中汇集成湍急水流,易诱发泥石流。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eaa46931b9f3f90f77c61b8d.png)
地质灾害及定义与概念1. 何渭地质灾害?如何分类?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
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便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上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
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
如此等等.2. 什么是滑坡?它山哪些要素组成?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的主要要素有:滑坡体一指滑坡的整个滑动部分,简称滑体;滑坡壁一指滑坡体后缘与不动体脱离开后暴露在外面的形似壁状的分界面;滑动面一指滑坡体沿下伏不动体下滑的分界面,简称滑面;滑动带一指平行滑动面受揉皱及剪切的破碎地带,简称滑带、滑坡床一指滑体滑动时所依附的下伏不动体,简称滑、床;滑坡舌一指滑坡体前缘形如舌状的凸出部分;滑坡台阶一指滑体滑动时由于各段土体滑动速度的差异,在滑坡体表面形成台阶状的错台;滑坡周界一指滑坡体和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滑坡洼地一指滑动时滑坡体与滑坡壁间拉开成的沟槽,域中间低四周高的封闭洼地;滑坡鼓丘一指滑坡体前缘因受阻力而隆起的小丘;滑坡裂缝一指滑坡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所产生的:系列裂缝。
究竟什么是地质灾害
![究竟什么是地质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f7aec5b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c6.png)
究竟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定义与分类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球生物等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
它是自地球形成以来就一直存在的现象,与人类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地质灾害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而人为灾害则包括采矿活动导致的矿山垮塌、建设工程引发的地质灾害等。
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地球的构造和地质过程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
例如,地震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山体滑坡则是因为山坡上的地层结构不稳定导致的。
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引发地质灾害。
采矿活动、土地利用不当以及大规模的建设工程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
例如,过度开采矿产资源不仅会导致地面塌陷,还可能引发地面下陷;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加剧地质灾害的风险,如堰塞湖的泄洪和山体滑坡等。
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范措施地质灾害不仅会给人类生活和财产带来严重影响,还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地震可以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中断,泥石流可能冲毁农田,洪水可以淹没城市。
因此,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至关重要。
在地震方面,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降低损失的重要手段。
对于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选择合适的土地利用方式,确保地质环境的稳定性,也是防范措施的关键。
另外,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提前发现地质灾害的迹象,可以帮助人们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减少损失。
地质灾害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灾害。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损害。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持续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公路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灾减灾—地质灾害基本知识
![公路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灾减灾—地质灾害基本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db0e37ae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4.png)
我国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其分类情况
7、软基沉降(特殊岩土)灾害:特殊土主要有软土、膨胀土、冻土、黄土、红 黏土等,它们对公路的地质环境危害很大,软土路基受振动荷载易产生侧向滑 动、沉陷、不均匀沉降及基底向两侧挤出等现象,不利于路基的稳定;膨胀土 在云南东南部特别发育,是全国典型的膨胀土地区,膨胀土路基一般易发生胀 缩变形,使路面开裂和下陷翘包,构筑物变形,路基滑塌,严重影响公路的运 营环境。 8、公路工程修建诱发的地质灾害: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规模的工程建 设诱发的地质灾害也日益突出。
我国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其分类情况
六、公路选线与防灾减灾 地质灾害种类多样,对公路工程防灾减灾而言,首当其冲的是设计
阶段的公路选线,识别路线拟经过区域各种类的地质灾害,并采取绕避 等措施减低其危害是我们防灾减灾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国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其分类情况
如:选线过程中的滑坡、泥石流、崩塌、岩堆、软土、泥沼、岩溶、膨胀土等 ,它们常控制线路走向,选线不当常导致工程构造物或服务区设施破坏,中断 行车,甚至酿成人身与行车安全等严重后果。地质灾害种类不同,严重程度不 同,造成的危害及后 果会有所差异。选线时应深入调查研究,收集足够的气象 、水文、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查明地质灾害分布范围、类型、规模、发生与 发展原因、规律性及其对公路的危害程度,整治的难易等,提出可行的绕避或 整治方案,从而通过方案比较选定线路位置。
崩塌
滑坡 泥石流
崩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滑坡 泥石流
我国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其分类情况
三、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排序 就危害性大小而言,一般认为,地震是各类地质灾害中危害性最大的,除此
之外,依次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本课 程主要讲述与公路工程建设活动有关的主要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应知应会内容
![地质灾害应知应会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624e12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8.png)
地质灾害应知应会内容一、地质灾害的定义和分类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外力作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造成威胁或损害的现象。
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警1.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引起的震动。
地震的成因主要有地壳运动、岩石变形和地壳应力释放等。
预测地震的方法包括地震监测、地震孕育区划分和地震学研究等。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壳岩浆运动引起的火山喷出物和气体排放现象。
火山喷发的成因包括地壳板块运动和岩浆上升等。
预测火山喷发的方法包括地震监测、气体排放监测和火山形态变化观测等。
3. 滑坡:滑坡是地表土层或岩石层在重力作用下沿滑移面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
滑坡的成因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预测滑坡的方法包括地质勘测、地下水位监测和地表形变观测等。
4. 泥石流:泥石流是由山坡上的泥沙、石块和水混合形成的高速流动的混合物。
泥石流的成因包括降雨、地震和地表积水等。
预测泥石流的方法包括降雨监测、地质勘测和地表形变观测等。
5.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岩溶、煤矿开采和地下水开采等原因导致地表下陷的现象。
地面塌陷的成因包括地下岩溶溶洞崩塌、煤矿开采引起的采空区塌陷和地下水开采引起的抽水沉降等。
预测地面塌陷的方法包括地质勘测、地下水位监测和地表形变观测等。
三、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措施1. 地震防范:建立地震监测体系,及早发现地震活动;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提高抗震能力;加强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2. 火山喷发防范:建立火山监测体系,及早发现火山活动;设置火山预警系统,及时疏散人员;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火山灾害防范,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滑坡防范:加强地质勘测,及早发现滑坡隐患;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建设在滑坡易发区域;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前疏散人员。
4. 泥石流防范:加强降雨监测,及时预警泥石流;修建防洪堤坝和泥石流导流沟,减少泥石流的冲击力;加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提高人员安全意识。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51c68e1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d.png)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对于地质灾害的评估与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估。
一、地质灾害的定义和分类地质灾害是指自然界因地质构造、地质环境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不良后果。
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塌陷等多种类型。
二、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及影响因素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
在经济方面,地质灾害容易破坏道路、桥梁、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对工业和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在社会方面,地质灾害会造成人员伤亡和失踪,和社会治安、交通、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构造、水文水利条件、气候条件等。
地形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地质构造是灾害的形成原因,水文水利条件是灾害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气候条件则会影响灾害的规模和频率。
三、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地质灾害的评估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
定性评估是通过对影响地质灾害的因素进行分析,选取一些定性指标,从而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
定量评估则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灾害的发生频率、规模、影响范围等重要参数。
四、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地质灾害的预测是利用地质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对影响灾害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可能出现的灾害进行判断和预报。
防治工作是从减轻灾害的影响、减少灾害发生的概率、预防灾害的再次发生等方面进行的。
在进行防治工作时,应首先将地质灾害的预测和评估作为依据,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监测与预警,以及利用工程手段对灾害进行防治。
同时也应该注重减轻灾害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预防意识。
总之,地质灾害评估对于预测和防治可能发生的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灾害的因素,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根据预测的结果进行相应的预防和防治工作,以尽可能减少灾害带来的危害。
地质灾害三表两清单
![地质灾害三表两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85fd07b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39.png)
地质灾害三表两清单【原创版】目录一、地质灾害的定义与分类二、地质灾害三表的内容1.地质灾害风险表2.地质灾害防治表3.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表三、地质灾害两清单的内容1.地质灾害隐患清单2.地质灾害治理责任清单四、地质灾害三表两清单的作用与意义正文地质灾害是指因地质原因或自然因素引发的地面或地下物质运动或变形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不良后果。
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
为了有效防治和应对地质灾害,我国制定了地质灾害三表两清单制度。
一、地质灾害的定义与分类地质灾害是指因地质原因或自然因素引发的地面或地下物质运动或变形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不良后果。
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
二、地质灾害三表的内容1.地质灾害风险表:地质灾害风险表是对某一地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估的表格。
它主要包括灾害类型、灾害地点、灾害规模、危害程度、风险等级等内容,有助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了解和掌握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分布,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地质灾害防治表:地质灾害防治表是针对某一地区的地质灾害制定的防治措施表格。
它主要包括防治措施、责任单位、完成时限、资金来源等内容,有助于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有效实施。
3.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表是针对某一地区的地质灾害制定的应急处置方案表格。
它主要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应急响应分级、应急响应措施、应急资源配置等内容,有助于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响应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三、地质灾害两清单的内容1.地质灾害隐患清单:地质灾害隐患清单是对某一地区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和登记的清单。
它主要包括隐患名称、隐患地点、隐患类型、隐患规模、隐患危害程度、隐患责任单位等内容,有助于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控和管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2.地质灾害治理责任清单:地质灾害治理责任清单是针对某一地区的地质灾害治理任务进行分解和明确的清单。
地质灾害评价理论与方法重点知识点
![地质灾害评价理论与方法重点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f34e76031b765ce0508143b.png)
地质灾害评价理论与方法重点知识点1、地质灾害定义: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2、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地质灾害对人类的主导作用是造成多种形式的破坏,但有时地质灾害的发生可对人类产生有益的“建设性”作用。
3、地质灾害按灾害的成因可分为:可分为自然动力型、人为动力型及复合动力型。
4、河、湖、水库灾害主要包括: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5、特殊岩土灾害主要包括: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6、崩塌、滑坡的灾变等级划分:7、崩塌、滑坡、软土、地质灾害灾前评估、危险性评价概念。
灾前评估是对一个地区或一个潜在的地质灾害事件的危险程度和可能造成的破坏损失程度的预测性评价。
根据地质灾害灾情构成和灾情评估过程,将孕灾的自然条件和灾变程度分析称为危险性评价8、崩塌类型可以分为:倾倒式崩塌、滑移式崩塌、鼓胀式崩塌、拉裂式崩塌、错断式崩塌9、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一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10、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的方法有:1、工程地质测绘:是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最基本、最经济的手段,其成果有利于指导物探、钻探和山地工程及试验工作的部署,应首先开展;2、地球物理勘探:常用的物探方法有电法、弹性波法、放射性法、重力法、磁法、热测量法、扩散法、综合测井法。
3、钻探:用于获取深部地质资料,具有成果直观、准确并能长期保存等优点,可以进行综合测井、录像、跨孔探测、长观和变形监测。
不足是受交通运输、地形和场地等条件的限制,耗资较大;4、山地工程:山地工程分为轻型山地工程(试坑、探槽、浅井)和重型山地工程(竖井、平斜硐、石门、平巷等)。
山地工程是地质勘查的重要手段,技术人员可直接观测岩土体内部结构、构造、断层、软弱夹层、滑带、裂缝、变形和地压等重要地质现象,获取资料直观可靠。
但山地工程施工受地层岩性和其它条件限制,为保证施工安全,要认真研究论证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https://img.taocdn.com/s3/m/eecbaec36137ee06eff918cc.png)
● 地震自救知识
看,就是仔细观察有没有露在外边的肢体血迹,衣服或其他迹象,特别 注意门道、屋角、房前、床下等处。 探,就是在废墟空隙,或者排除障碍钻进去寻找伤员。这时要注意有无 爬动的痕迹及血迹,以便寻找已经精疲力尽的遇难者。 喊,就是让当地熟人和伤员亲属呼喊遇难者姓名,细听有无应答之声。 通过以上五种方法,找到伤员位置,然后再根据情况,采取适当的救援 方法,就能很快地将伤员救出,并逐步扩大救援战果。 1.救出伤员后应首先将其头部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灰土,进而暴露胸 腹部。 2.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如伤势严重不能自行出来的,不得强 拉硬拖,应设法暴露全身,查明伤情,施行包扎固定或急救。 3.在扒救中,可使用铲、铁杆等轻便工具和毛巾、被单、衬衣、木板等 就便器材。 4.轻灾区的灾民应有组织地立即赶赴重灾区实行互救。
● 发生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 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 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 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 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 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 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 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 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 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 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滑坡、崩塌及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技术方法
![滑坡、崩塌及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技术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5cac44c6edb6f1afe001f52.png)
广义的地质灾害:即把由地质作用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
自然灾害都划归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 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荒 漠化、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洪水灾害、地下水污染、地方病、 煤层自燃、矿井突水、岩爆、煤与瓦斯突出、冻土冻融、水库淤 积、水库及河湖塌岸、特殊岩土灾害、冷浸田等等。
中国滑坡灾害分布图
②地质灾害研究,有利于地质灾害防治。
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就需要研究地 质灾害形成的机理、演化规律及其防治措 施。有许多滑坡,由于进行了监测预警与 防治措施,减少或避免了灾害损失。
如长江三峡新滩滑坡
新滩滑坡(1985),体积约3000万方, 造成长江断航,千年古镇新滩被毁。
2、地质灾害的基本类型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1995
2003.7.13
1933.8.25
60 900 600 260 500 28000
2400
滑坡摧毁6个车间,7人死亡,损失2000多万元
滑坡体变成碎屑流冲出4km,摧毁1个村庄,死亡216人。 滑坡摧毁71户民房,因提前预报无伤亡。 滑坡体堵塞印江,淹没上游一村镇,威胁下游印江县城安全。
滑坡威胁车站安全,治理费9000万元。 滑坡造成易贡藏布江、帕龙藏布江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桥梁冲毁,使川藏 线断路达四月之久,250万人无家可归,公路,铁路交通中断。
1995年6月10日滑坡体二道桥沟失稳,1995年10月29日三道桥沟发生滑坡,致 使长江断航12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
滑坡截断青干河,滑坡上的村庄、工厂、公路、家园毁于一旦,1200多人无家 可归,导致14余人丧生。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 发生一巨型高速滑坡,将迭溪城从100米高的台地上滑入江中,百里之内皆受 重灾,死难者达8800人
地质灾害评估
![地质灾害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eeff960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4.png)
06
案例分析
某地区滑坡灾害评估
01
02
03
滑坡灾害概述
该地区滑坡灾害是由于地 形陡峭、降雨量大、土壤 疏松等原因引发的自然灾 害。
评估方法
采用地质勘察、地貌分析 、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该地 区滑坡灾害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显示该地区存在 较高的滑坡风险,需要采 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某水库溃坝风险评估
山体滑坡
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 力作用下整体下滑的 现象。山体滑坡常常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
地面塌陷
地下空洞或地下水开 采过度引起的地面塌 陷。地面塌陷会造成 建筑物倒塌、道路损 坏等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影响
分布
地质灾害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但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灾害分布在不同地区。地震主要分布在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火山喷发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山体滑坡和地面塌 陷主要发生在山区和采矿区。
监测数据的管理与分析
数据存储与备份
数据共享与交流
建立完善的数据存储和备份机制,确 保监测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建立监测数据共享和交流平台,促进 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合 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数据处理与分析
利用专业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 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为地质灾害 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决策支持。
灾害应急预案
01 预案制定
制定详细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 救援队伍、物资保障等方面的要求。
02 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相关部门和公众应对地 质灾害的能力和协调水平。
03 灾后评估与改进
对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及时发 现不足并改进,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的基本定义EarthquakesGeomagnetic Storms 地磁风暴Landslides滑坡Sinkholes岩溶塌陷Tsunamis海啸VolcanoesGlossary of Terms自然科学界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的界定根据2004年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通常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灾害。
地质灾害可划分为30多种类型。
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六种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编辑本段]地质灾害的基本分类主要分类方法地质灾害的分类,有不同的角度与标准,十分复杂.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人为地质灾害。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变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如地质沉降,如此等等。
主要类型介绍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崩塌: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典型泥石流示意图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条件的特殊洪流。
识别:中游沟身长不对称,参差不齐;沟槽中构成跌水;形成多级阶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现象。
相关知识〖滑坡与崩塌的关系〗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
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
例如宝成铁路宝鸡至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
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
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
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
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
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
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
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
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
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
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编辑本段]地质灾害的分级标准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
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
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编辑本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对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进行调查、监测、分析、评估的工作,主要评估地质灾害的破坏能力。
地质灾害危险性通过各种危险性要素体现,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
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
其中危害强度指灾害将活动所具有的破坏能力,是灾害活动的集中反映,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指标,只能用灾害等级进行相对量度。
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
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受多种条件控制,具有不确定性。
地质灾害活动条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
历史地质灾害活动对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具有一定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具有双向效应,有可能在地质灾害发生以后,能量得到释放,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削弱或基本消失。
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活动特点,灾害发生后其活动并没有使不平衡状态得到根本解除,新的灾害又在孕育,在一定条件下将继续发生。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发生概率及发展速率的确定方法,危害范围及危害强度分区,区域危险性区划等。
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城市建设、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项目建设和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工程建设,在申请建设用地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评估结果由省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认定。
不符合条件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危险性。
(3)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编辑本段]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面塌陷形成之种种原因剖面图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异常变化;地面变形;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植物变态;动物惊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
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
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地质灾害的应急避险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
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
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
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方法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是指借助于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
1、一般常用监测方法:(1)埋桩法埋桩法适合对崩塌、滑坡体上发生的裂缝进行观测。
在斜坡上横跨裂缝两侧埋桩,用钢卷尺测量桩之间的距离,可以了解滑坡变形滑动过程。
对于土体裂缝,埋桩不能离裂缝太近。
(2)埋钉法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
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
(3)上漆法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扩大。
(4)贴片法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
与上面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数据,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情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方法除了采用埋桩法、贴片法和灾害前兆观查等简单方法外,还可以借助简易、快捷、实用、易于掌握的位移、地声、雨量等群测群防预警装置和简单的声、光、电警报信号发生装置,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临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2、监测次数和时间旱季每15天监测一次。
雨季(4—9月)每5天监测一次(如每月5日、10日、15日、20日、25日、30日),如发现监测地质灾害点有异常变化或在暴雨、连续降雨天气时,特别是12小时降雨量达50㎜以上时,应加密监测次数,如每天1次或多次,甚至昼夜安排专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