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清单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清单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清单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清单地理事物之间具有明显对立性,高中同学们在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时候,可以运用这种对立性来进行联想和比较,有效记忆地理知识。

那么,高中必修二地理课本中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农业分类: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各种地域类型。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粗放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资金)、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农业)。

根据农业投入的多少,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根据农产品的用途(或农业商品生产率的高低),分为自给农业(有下划线的)和商品农业。

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1.大部分地区属中低纬度,热量条件较为优越,雨热同期;2.水资源总量大,但地区分布不均;3.土地资源总量不少,但是山地多,干旱区面积大,中低产田比重高;4.农耕史悠久,耕地质量好,但后备资源不多;5.物种资源丰富。

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人均农产品拥有量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低,抗灾能力差,农业生产常有很大波动;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林牧渔业没有全面发展,林渔业比重小,各地农业发展不均衡;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耕地退化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区位和布局的异同:区位强调客观存在,布局强调主观安排。

区位因素除了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外还包括市场、政策等因素。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mm的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劳动力需求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力丰富人均耕地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生产习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食物偏好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特点成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加大科技投入、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产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增加投入,兴修水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利。

地理必修二考点知识清单

地理必修二考点知识清单

地理必修二考点知识清单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人口容量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高低高模式(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普遍存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增长从“高低高”向“三低”过渡,如新加坡、中国三低模式(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多数发达国家难点解析: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2、人口与环境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

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①.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②.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

例题分析(判断对错):①.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

②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

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利用1.地球的形状和尺寸2.地球的运动形式3.太阳辐射与地球的温度分布4.全球气候带及其特征5.中国的气候带及其特征6.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与特征7.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特征8.自然地理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发展战略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要求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和对策第三章中国的农业1.农业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3.中国农业的区域特点和空间格局4.单季稻作与双季稻作的特点与分布5.农业区位条件与农业生产布局6.中国农业的资源基础和条件7.农业现代化的意义和主要任务8.粮食安全与粮食问题9.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第四章中国的工业1.工业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3.中国工业的区域分布和空间格局4.主要工业部门的地域分布和特点5.工业集聚区的特点和类型6.工业布局的原因和影响因素7.工业化的意义和主要任务8.工业化的地方与全球化的关系第五章中国的交通与通信1.交通和通信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3.中国交通和通信的区域分布和空间格局5.交通运输的要素分析和影响因素7.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六章中国的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城市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人口与城市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3.中国人口与城市的区域特点和空间分布4.人口迁移的类型和特征5.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6.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7.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8.城市规模分布和城市等级体系9.农村城镇化的内涵和任务第七章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资源的地理概念和分类2.中国资源问题的形成和演变3.中国资源环境的区域特点和空间格局4.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地域分布与开发利用5.水资源与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关系6.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7.生态环境的地理概念和特点8.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要求9.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和对策第八章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1.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的特点和分类2.中国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特征和影响3.中国海洋资源的潜力和开发利用4.中国的海洋保护与海洋环境管理5.中国的海洋开发与海洋权益保护6.中国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的维护第九章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发展1.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特征2.经济全球化的地理规律和影响因素3.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历程和特点4.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5.经济全球化对地区差异和发展模式的影响6.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对策这些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学生们在学习地理时应当重点掌握。

必修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现象;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略表示。

比例尺、图例、方向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地图分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通过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利用图例识别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根据方向判断地理事物的方位。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等。

-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 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寒流、暖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河谷等。

-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等)。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类型:沙质土、黏土、壤土等。

- 植被分布:热带雨林、草原、荒漠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国际与国内人口迁移。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分布与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工业布局: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域类型。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 贸易模式:国际贸易、区域贸易。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

- 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与实践。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影像的获取与应用,如土地利用、资源调查等。

2. 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收集、存储、分析与展示地理信息。

3. 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与导航,应用于交通、农业、测绘等领域。

五、地理实践1. 地理实验: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和地理规律,如大气压力实验、水文循环模拟等。

高一地理必修二每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每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每章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对于地球的认知是地理学的基础。

本章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基本结构,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图的使用。

1. 地球的基本结构地球由固态的地壳、流态的地幔和铁镍合金构成的核心组成。

地壳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围的一层,表面厚度不均,海洋地壳较薄,陆地地壳较厚。

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呈近似于椭球体,但由于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地球在赤道处略为膨胀,而在两极处略为扁平。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56.27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极半径约为6356.8公里。

3. 地图的使用地图是地球的缩影,是人们观察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分布的重要工具。

在使用地图时,需要了解地图的比例尺、方向标和图例等基本要素,以便准确地读懂地图上的信息。

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主要介绍宇宙中的地球位置以及与宇宙其他天体的关系。

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特点和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条件。

1. 太阳系的形成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以及众多的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组成。

太阳系的形成是由一个巨大的分子云逐渐坍缩而成的,其中太阳质量占据整个太阳系质量的绝大部分。

2.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的内部行星地带,距离太阳约 1.496亿公里,成为第三颗从太阳算起的行星。

地球的轨道呈椭圆形,公转周期为365.24地球日。

3. 地球与宇宙其他天体的关系地球与宇宙其他天体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例如,地球从太阳获取能量,并通过辐射、对流和传导等方式向宇宙释放能量。

第三章:碰撞地壳构造和地理环境本章主要介绍地球地壳的构造特点以及地理环境对地壳形态的影响。

了解地球地壳的构造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表面的地理现象。

1. 地壳构造的特点地壳构造是指地壳上地理现象的总体分布格局和形态特征。

地壳构造包括大地构造和小地构造两个层面,大地构造是指地球上大范围地理现象的总体分布格局;小地构造是指地球上局部地理现象的形态特征。

高一地理必修二全部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全部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全部知识点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一节地理学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的内容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系统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形态地球系统第三节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自然环境的要素环境影响人类社会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调节第二章人口与城市第一节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的分布与迁移人口增长与控制人口问题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化城市的概念与特征城市化与城市问题城市规划与管理第三章农业与农村第一节中国的农业区划中国的自然环境特点中国的农业区划特点中国的农业生产第二节农业与农民农业生产形式与农民收入农业发展对农民的影响农村农民与现代农业发展第三节农业与农业问题农业现代化与农业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问题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第四章工业与工业区划第一节工业的特点和类型工业的特点工业的类型和发展第二节工业区划世界工业区划的特点中国工业区划的特点工业发展格局第五章交通与运输第一节交通的概念和发展交通的概念和种类交通的发展与地区联系第二节交通区位和交通运输交通区位的影响因素交通运输的方式和选择交通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第六章商业与贸易第一节商业的特点和功能商业的特点商业的功能第二节商业区位和商业区域商业区位的选择商业区域的特征和发展第三节商品流通与国际贸易商品流通方式国际贸易的特点和格局第七章旅游与旅游区第一节旅游业的发展和特点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的发展第二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旅游资源的分类和特点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第三节旅游区的规划和构成旅游区规划的目标和原则旅游区的构成和特点第八章环境与保护第一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环境问题的发展现状第二节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类型和问题生态破坏与生态保护第三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原则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以上是高一地理必修二全部知识点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全版)本文档旨在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包含最全的信息。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1.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2. 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二章: 内外力与地貌
1. 地球的内外力是地貌形成的原因之一。

2. 内力包括火山活动和地壳运动,外力包括风、水、冰等。

3. 地貌是地球外部形状的总和。

第三章: 陆地生态系统
1. 陆地生态系统包含的要素有植被、动物、土壤等。

2. 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会对陆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第四章: 气候与气象
1. 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气象是指短期的天气现象。

2.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

第五章: 水资源与利用
1.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2. 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六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发展模式。

2.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的一些概述,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高二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必修二的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
1. 地球与地图
- 地球的形状与尺度
- 经纬度和地理坐标系统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图投影和地图上的图例、比例尺、方位角等基本要素- 地理坐标与地图测量
2. 气候与气象
- 气象要素和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
- 大气的结构和成分
- 太阳辐射和地球热平衡
- 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 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 水文与水资源
-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与利用
- 水循环的过程与作用
-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
-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4. 生物圈与生态环境保护
- 生物圈的组成和结构
-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5. 人类的居住与城市
- 人类的居住与人口迁移
-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 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 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
- 可持续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保护
6. 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发展
- 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 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 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 数字地球与地理学科发展的趋势
- 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以上只是对高二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的一个基本总结,具体内容还涵盖更多细节。

在学习地理时,还要注意思考和理解地理背后的原理和概念,掌握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方法。

需要结合教材和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加以学习和思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特点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学习必备)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大全(学习必备)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4、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4、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5、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6、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7、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生活或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8、合理人口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重要性: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9、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人口老龄化问题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进一步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10、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平衡生态,又不断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三节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长期性2、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2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2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2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和地转偏向力等现象。

- 地球公转导致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和注记。

- 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如方向判断、比例尺计算、地图量算等。

3. 地图的解读与分析- 地形图的阅读,包括等高线、地形类型、坡度等。

- 气候类型分布图的解读,理解气候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资源分布图的分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及其特点。

- 气候类型划分,如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水文循环与河流- 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的类型、流域特征和河流的水文特性。

- 地下水的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的形成和特征。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过程、类型和分布。

- 植被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 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等。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规划。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如气候、土壤、市场等。

- 工业的分类、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布局。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 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 国际贸易的模式、贸易政策和全球化的影响。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化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第一章:地球形状与地球运动
- 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明方法
-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 地球倾斜与昼夜变化、季节变化的关系
第二章:地理坐标与地球时区
- 地理坐标与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 世界标准时间及地球时区的划分
第三章:地球的内部
- 地球的构造与内部圈层分布
- 陆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
- 地壳演化与板块构造理论
第四章:地球的外部
- 大气圈的组成与性质
- 气候与气象的关系
- 地表水循环与地下水资源
第五章:人口与城市
- 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 人口变动与人口问题
- 城市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第六章:农业和工业
-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特点- 工业的种类与分布
- 工业化进程与环境保护
第七章:交通与通信
- 陆上、水上、空中运输方式- 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 通信技术与信息时代
第八章:地球与地图
- 地球与地图的关系
- 地图的种类与使用
-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
以上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完整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完整

第一章人口的转变第一节人口的数量转变一、人口的自然增加一个地域人口的数量转变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加和机械增加(人口迁移)。

其中,影响人口数量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增加,而机械增加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力随着范围的增大而减弱。

1、世界人口规模(1)“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经相当庞大。

(2)2008年,世界人口达到67亿。

2、人口的自然增加:人口自然增加率=诞生率—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加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加率4、世界人口增加的不同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国家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地区欧洲、北美、大洋洲亚、非、拉自然增长水平较低较高人口增长特点增长缓慢增长很快原因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发达、社会福利完善、医疗卫生条件好,妇女受教育水平高,生育率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一、组成:诞生率、死亡率、自然增加率二、类型:(1)原始型:高诞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加率(2)传统型:高诞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加率(3)现代型:低诞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加率3、转变:从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慢慢过渡。

4、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5、散布:发达国家——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传统型强调:南非、冰岛——传统型;中国、韩国、古巴、新加坡、乌拉圭——现代型第二节人口的空间转变一、人口的迁移一、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二、人口迁移的判断:是不是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不是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一般为一年)3、人口迁移的类型:国际迁移、国内迁移时期特点迁出地区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集团性、大批量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发现开发新大陆、传播工业文明,改变人种的空间分布二战以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拉丁美洲、西欧、北美、迁入地区经济发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我国人口迁移分为两个阶段:①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开发边疆,主要以政策性迁移为主。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和分类- 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 地图上的方向表示- 高程和等高线3. 地图的解读与应用- 地图符号的识别- 地图上的距离和面积计算- 地图的综合分析与应用二、自然地理1. 大气和气候- 大气层的结构与成分-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洋流的形成与影响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植被的分布与生态系统- 土壤侵蚀与保护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迁移- 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城市问题及其对策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地理分布 -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协调- 交通运输的地理意义3. 环境与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环境问题的地理分析- 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与GIS-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知识- 空间数据分析与地图制作2. 地理信息的应用- 灾害监测与评估- 城市规划与管理- 环境监测与保护五、地理实践活动1. 地理实验与实地考察- 地理实验的设计原则- 实地考察的方法与技巧- 数据收集与分析2. 地理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地理知识的跨学科拓展-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需要进行格式设置,例如设置合适的字体和字号、调整段落间距、添加目录和页码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内容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 地球与地理坐标系统
-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 地球的赤道、南北极及经纬度
- 地理坐标系统的使用方法
2.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与影响
- 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利用
3. 大气与天气
-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 大气层的特点与变化
- 天气现象的成因与规律
4. 气候
- 气象要素与气候的关系
- 气候元素的测定与影响因素
- 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
5. 气候变化与措施
- 气候变化的原因与表现
-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 缓解气候变化的措施与国际合作
6. 地形与地貌
- 地形要素与地形图的表示方法
- 地球表层的形成与变化
- 主要地貌类型的分布与特征
7. 水资源与利用
-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 水资源的重要性与问题
- 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8. 自然灾害与防治
- 自然灾害的分类与成因
-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治
以上是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范围,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二基础知识清单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5亿人口(2012)[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数值大并不一定人口数量增加多,只要自然增长率大于零,人口就是增长的。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人口增长模式的利与弊及措施[★记忆]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1.发达国家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记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降低,少年儿童所占的比重下降,发达国家老龄化产生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医疗条件好,生活条件的改善,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降低,少年儿童所占的比重下降。

12. [★记忆]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医疗、生活水平提高使人的寿命延长;各种原因导致的出生率下降影响:困扰国家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不足;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家庭赡养负担加重:应对措施:1,尽早建立和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2 要增加经费投入,提高社会化养老保障水平,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

3要加强道德和法制建设,进一步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记忆]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成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负相关)。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1) 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2.11、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2、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记忆]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记忆]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9、地租最高峰和地租次高峰[★记忆]9、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⑴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⑵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⑶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⑷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1)每一个高等级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次一级的城市在高一级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六个顶点上) (2)每一个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低的城市服务范围(3)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高一级居民点位置尽量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方便圩田上的全体居民,使辐射带动整个圩田的农业和居民点迅速发展起来。

同级居民点的距离大致相当。

为最大限度的方便群众,并获取利润。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记忆]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6、中心地理论[理解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城市的服务 种类、服务范围是 与城市的等级相对 应的,在同一个区 域中,城市的空间 分布也与城市的等 级密切相关,这些 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 了一个地区的城 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1)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2)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3)一个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4)一个区域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1) 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 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出现的现象 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 异不明确中期阶段 30%~70%,较高 迅速郊区城市化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 逆城市化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退,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一)、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二)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3、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4、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市场、交通因素)5、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影响在减弱),可以适当的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影响在增强)。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6、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条件:[★记忆]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交通便利;面向国际市场;生产方式、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政府政策鼓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