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案例] 印度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80% 的人口以农业为主,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的净产值占国内净产值的34.9%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印度农业的基本情况
印度农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封建的、个体的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并村,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印度独立以后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数未认真执行,成效不大。在进行了长达40年的“土地改革”后,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封建和半封建的经济成分占有优势。据印度官方抽样调查,1985—1986年度占农户总数1.3% 最富有的大弄拥有14% 的土地,23% 的农户是佃农与半自耕农的混合,而占总数50% 的最穷小农只拥有1%的土地。
印度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农业对气候和雨水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经常遭受季风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灾害。据统计,1951—1983年的32年间,因旱涝灾害而造成的农业减产的就有13次之多。此外,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现代技术投入较少,85% 的耕地依靠人和畜力耕作,70% 的耕地无灌溉设施,靠雨水灌溉。印度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都较低,全国2/3 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每个农业工人每年的实际收入是420.5卢比,而非农业工人为783.8 卢比,高出83.6% 。印度农业生产率低表现在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较低,一些作物的单产水平低于东南亚许多国家。例如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每公顷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印度分别为2817公斤和2420公斤,中国则分别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
印度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不同,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不同,造成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各地区之间的很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生产力水平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较高;南部和东部地区(如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中央邦)生产力水平和粮食产量较低,边际农、小弄与大农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并未减轻,而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从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开始重视发展与公平问题,并制定和实施了各种计划,但收效似乎不大。总的说来,目前印度农村社会和经济生活仍然是以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为中心;村社仍然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基础;传统的管理系统以及亲属、家庭和种姓制度仍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因素,近几年,许多地区开始发生变化,涌现出少数现代的农村社会。
二印度农业的“绿色革命”
1965—1966年度和1966—1967年度,印度动部地区发生严重旱灾,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粮食危机空前严重,粮食供应状况非常困难,不得不火速进口500万吨粮食以解燃眉之急,整个国家靠吃进口粮过日子。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政府开始实施称之为“绿色革命”的农业发展战略。
“绿色革命”是一项庞大的、以科技为导向的农业综合发长工程,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推广高产优良品种、扩大灌溉面积以及发展农业机械等一系列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农作物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产高产。科技开发、推广和普及是“绿色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印度政府着手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次的农业科教和技
术推广网络。在中央一级,农业部下设两个专门负责农业教育与科研的机构,一个是作为政府职能机构的农业研究与教育局;另一个是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前者负责协调农、牧、渔业各科研院所的研究、教育活动及国内外合作事项;后者则从事基础研究和实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同时负责农业教育及高新技术的鉴定和推广。印度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系统,邦属大学的校长全部由邦长兼任,经费由地方和中央两级划拨,在税收和用地等许多方面享有种种优惠。
印度农业科研首先从培养优良种子开始。文明全国的旁遮普农业大学位于素有“粮仓”美称的旁遮普,该大学自1962年成立以来共培育出200多个农作物优良品种,90年代中期培育的一种高产春小麦在当地小麦种植区的推广率超过了90% 。
农业科学技术要转化为生产力离不开推广。几乎每一所农业大学里都设置了推广部,学校还与成千上万的农户建立了固定的联系,并在这些农户的土地上进行实验。许多农民把学校看作是“庄稼医院”或“兽医站”,生产过程中只要遇到难题马上就会想到找学校。
以科技为导向的“绿色革命”在印度的农业发展中已取得很大成效,高产品种面积扩大了数十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高产品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均超过半数以上。
除了科技兴农发挥了主导作应外,印度历届政府对产业的扶持倾斜政策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绿色革命”开始后,一系列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并得到贯彻落实。
一是从事农业生产基本不需纳税。印度法律规定,耕种面积不超过8英亩(约48.6亩)、年收入在10万卢比(约合2300美元)以内的农户,免交包括所得税在内的各项税收。当然,这一政策在具体实施时常常被人“钻空子”,如许多拥有几十甚至上百英亩土地的大户用“化整为零”的办法,使申报的耕种面积和年收入低于法律标准,从而达到免税的目的。不过,当局处于减轻农业生产负担的考虑,对此一直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二是柴油、电力免费或优惠。被称为“印度粮仓”的旁遮普邦规定,农民购买柴油的款项可在出售弄产品之后支付。农业用电则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农民免费用电,一般农户可免费使用灌溉电,其他用电则享受优惠价。从2002年4月开始,印度一些地区已经废止农业用电完全免费的政策,但在收费方面还是向农民倾斜。
三是对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实行价格补贴。化肥是印度农业补贴中最大的项目,政府把化肥列入基本商品,对其生产、进口、运输等实行严格控制,价格由政府同意规定并实行补贴。不管是进口还是国产化肥,售价普遍低于生产成本,运输费也完全由政府来承担。
四是政府出资修建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的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部由邦政府出资,农民不用从兜里掏一个卢比。
在粮食销售方面,印度政府也想农民之所想。据当地农业官员介绍,印度农业成本和价格委员会每年都对各种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和有关要素进行分析后确定其最低的支持价格。然后政府以该支持价格为基础,根据储存补充的需要,公布当年的粮食收购价格,使之成为该年度的粮食底价。这种做法有效地防止在丰收年景粮价出现暴跌,避免谷贱伤农和打击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此外,印度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这项保障制度,政府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农民发放津贴;向无房的贫困农民提供建房补助;中央和邦政府还对贫困子女的教育给予补贴;对贫困人口购买粮食实行低价政策。虽然农业补贴有违世贸组织的某些规则,但印度计划委员会高级顾问普拉纳布·森认为,对于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短期内完全取消补贴是不可能的,后果也是可怕的。
经过第一次绿色革命,印度粮食年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2.2亿吨。不过,印度政府意识到,由于从60年代兴起的“绿色革命”对产业增长的推动已有减慢,近年来粮食生产1.7% 的年增长速度已经低于1.9% 的人口增长速度,这一势头如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