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l 肠化亚型预测胃癌发生危险性价值仍有争议 l 近年来更强调重视肠化范围,范围越广,发生胃癌危险性越高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第23页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
❖ 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2种主要胃炎类型 ➢ 非萎缩性胃炎:过去称浅表性胃炎,病变局限于胃窦 部,常有高酸分泌和发生十二指肠溃疡 ➢ 多灶性胃炎:常有萎缩和肠腺化生,病变从胃角部起 始,向贲门和幽门方向延伸,这一类型胃炎好发胃溃 疡和胃癌
3. 活动性:指固有膜、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间出现中 性粒细胞,可形成小凹脓肿。中性粒细胞浸润是提醒存在 Hp感染敏感指标。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第14页
病理
❖ 4. 萎缩:指胃固有腺体数量降低,分为单纯 性萎缩(无肠化生)和化生性萎缩(存在肠化 生),肠化生腺体不是胃固有腺体,故其存在提 醒萎缩,萎缩是由长久慢性炎症引发腺体破坏和 化生所致。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第24页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发生关系
❖ 普通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治疗非萎缩性胃炎, 预防胃萎缩和肠化深入发展
❖ 在萎缩性胃炎进展过程中存在“不可逆转点”,一旦 越过此“不可逆转点”,则根除幽门螺杆菌不能有效 预防萎缩性胃炎进展为胃癌,萎缩性胃炎每年癌变率 为0.5%~1.0%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第16页
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第17页
❖ 慢性胃炎病理诊疗应包含部位分布特征和组织学改 变程度。
❖ 有病因可循者应汇报病因。
❖胃窦和胃体炎性反应程度相差二级或以上时,加上 “为主”修饰词,如“慢性(活动性)胃炎,胃窦为 主”。
❖病理检验应汇报每块活检标本组织学改变,推荐使 用表格式慢性胃炎病理汇报(图4)。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3、治则治法的总结:根据慢性胃炎的病机和证型,专家共识意见总结出多 种治则治法。以脾胃虚弱为主者,宜健脾和胃;以湿邪为主者,宜祛湿化痰;以 气滞为主者,宜理气解郁;以血瘀为主者,宜活血化瘀。同时注重扶正祛邪,调 理情志,改善生活习惯。
结论与展望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的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有益的 参考。然而,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小,研究范围较窄等。未来研究可进 一步拓展专家共识意见的应用范围和深度,考虑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以 验证专家共识意见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希望更多的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积极参 与,共同推动中医诊疗慢性胃炎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进程。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 见
目录
01 一、慢性胃炎的定义 与症状
03 三、中药治疗
02 二、中医诊断标准 04 四、西药治疗
目录
05 五、饮食调理
07 参考内容
06 六、预防措施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胃黏膜炎症和细胞再生失衡。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本 次演示将介绍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包括定义与症状、中医诊断标 准、中药治疗、西药治疗、饮食调理和预防措施等方面。
五、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是慢性胃炎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患者应遵循少食多餐、低脂低盐、 高蛋白高纤维的饮食原则。以下是一些饮食调理的建议:
1、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保护胃黏膜。
2、适量摄入蛋白质,以鱼肉、鸡肉等白肉为主,避免摄入过多红肉增加胃 肠负担。
3、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粗粮、杂粮、蔬菜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改善便秘症状。
7、脉象异常:脉濡细或弦细, 或细数。
中国老年人慢性胃炎诊断与治疗共识意见(最新版)
1.
陈敏敏, 郑松柏, 肖立,等. 胃窦幽门腺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增龄变化研究[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4, 33(8):887-890.
2.
庄艳, 郑松柏, 李小雯,等. 人体和比格犬胃底黏膜组织学形态及其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增龄变化[J]. 中华消化杂志, 2016, 36(9):597-601.
发生率(%)
慢性胃炎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纳入约500例连续芬兰门诊患者,结果显示慢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1。 慢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发生率
胃炎 萎缩性胃炎
年龄
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是萎缩性胃炎的高 发人群。(推荐等级:强烈,证据质量:高)2
内镜可见肠化生
1. Tytgat G N. The Sydney System: endoscopic division. Endoscopic appearances in gastritis/duodenitis.[J].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10, 6(3):223-234. 2.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老年人慢性胃炎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8. 37(5):485.
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可帮助诊断
杯状 细胞
基于探针的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pCLE) 显示柱状上皮内有深杯状细胞
相应的组织学结果证实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400)
Li Z, Zuo XL, Li CQ, et al. New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c Pit Patterns and Vessel Architecture Using Probe-based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J].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2016, 50(1):23.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
治疗
4. 增强胃黏膜防御:用于胃黏膜糜烂或症状显著 者,药物包括胶体铋、铝碳酸镁制剂、硫糖铝、 瑞巴派特、替普瑞酮、吉法酯及依卡倍特等。 5. 促胃肠动力促进药:用于主要为上腹饱胀或早 饱等症状者。 6. 中药:辩证施治。 7. 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 和微量元素硒等抗氧化剂可清除Hp感染所致炎症 产生的氧自由基和抑制胃内亚硝胺化合物形成, 对预防胃癌有一定作用。
分类
慢性胃炎的分类尚未统一。 一般基于病因、内镜所见、胃黏膜病理变化和 胃炎分布范围等相关指标进行分类。 1.基于病因可将慢性胃炎分成Hp胃炎和非Hp胃炎 两大类。 2.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可将慢性胃炎分萎缩性和非 萎缩性两大类。 3.基于胃炎分布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胃窦为主胃炎、 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胃黏膜萎缩种类
小肠型 胃黏膜萎缩
化生性萎缩,应用黏液染色 (AB/PAS\HID/AB)划分为
非化生性萎缩
大肠型
相关概念 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体被肠化或假幽门腺体替代 非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体被纤维组织或纤维肌组织替代 或炎性细胞浸润所致 小肠型化生:完全型肠化亚型,与胃癌无明显关系 大肠型化生:肠化与胃癌发生有关,检出率与活检块数相 关 肠化亚型预测胃癌发生危险性的价值仍有争议 近年来更强调重视肠化的范围,范围越广,发生胃癌的危险性 越高
慢性胃炎内镜下取活检深度
癌前疾病与癌前病变
癌前疾病 胃炎 癌前病变(异型增生) 重度异型增生
轻度异型增生
癌前疾病:指临床疾病,例如胃癌的癌前疾病是萎缩性胃炎、胃 息肉、胃溃疡和残胃等 癌前病变:指组织学的病变,也就是异性增生。异性增生又称上 皮内瘤变,后者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推荐使用 轻度异型增生可由炎症引起,但须予以定期观察 重度异型增生则需立即复查内镜和活检组织学检查,必要时手术 治疗
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3.PPI标准剂量+克拉霉素 250mg+甲硝唑400mg,均每日2次×l
周。
三、其他方案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试行)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1临床指标 1.1主要指标 1.1.1血培养阳性分别2次血培养 有相同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常见的微生 物(如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肠球菌等)。 1.1.2心内膜受累证据应用超声 心动图检查心内膜受累证据,有以下 超声心动图征象之一:(1)附着于瓣膜 或瓣膜装置,或心脏、大血管内膜、或 置植人工材料上的赘生物;(2)心内脓 肿;(3)瓣膜穿孔、人工瓣膜或缺损补 片有新的部分裂开。 1.1.3血管征象重要动脉栓塞,脓 毒性肺梗死,或感染性动脉瘤。 1.2次要指标 1.2.1易感染条件基础心脏疾病, 心脏手术,心导管术,或中心静脉内插
过黏膜层的:/3,达到2/3;重度:慢性为中度;2/3以上为重度。其他组织学 炎症细胞密集,占据黏膜全层。计算特征:分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类,不需 密度程度时要避开淋巴滤泡及其周围要分级,出现时要注明。前者包括淋 的淋巴细胞区。 巴滤泡、小凹上皮增生、胰腺化生和假
4.萎缩:指胃的固有腺体减少,幽幽门腺化生等;后者包括肉芽肿、集簇 门腺萎缩是指幽门腺减少或由肠化腺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上皮内淋 体替代,胃底(体)腺萎缩是指胃底巴细胞浸润和特异性病原体等。假幽 (体)腺假幽门腺化生、肠化或腺体本门腺化生是胃底腺萎缩的指标,判断 身减少。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时要核实取材部位。异型增生要分轻 过原有腺体的l/3,大部分腺体仍保度、中度和重度3级。 留;中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l/3,但 未超过2/3,残存腺体分布不规则;重 四、病理诊断报告 诊断应包括部位特征和形态学变
新版《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特点解读
内镜诊断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
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
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够敏感(容易漏诊),但特异性较好 (不易误诊),因此常规活检可提高萎缩性胃炎检出率
Du Y, et al. BMC Gastroenterol, 2014, 14: 21.
病因与分类
【陈述1】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最
Jiang JX, et al. Springerplus, 2016, 5: 1601.
陈述二:慢性胃炎与Hp
2.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H. pylori感染密切相关。
推荐等级:强烈;证据质量:中等; 条款同意率:82.1%
Hp相关胃炎的京都共识
不论症状和并发症,幽门螺杆菌胃炎是否是一种感染 性疾病?
• “出生队列”现象:HP胃炎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芬兰) • 无论萎缩性还是非萎缩性胃炎,发病率都随年龄的增长
而升高
Sipponen P, et al. Scand J Gastroenterol. 2015; 50: 657
陈述四: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
4.慢性胃炎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例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般 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下表现、胃黏膜病理
组织学分级均无明显
相关性
内镜诊断
9
7
规范的慢性胃炎内镜检查报告,描 述内容
胃镜和病理诊断的符 对萎缩和非萎缩性胃炎 合率问题、各型胃炎 的胃镜下描述
的内镜下特征、放大
和色素内镜的应用价
值、
病理组织学
6
3
• 要重视贲门炎诊断,必要时增加 贲门部黏膜活检.
活检时注意事项、慢 性胃炎观察内容5项
【陈述3】证实H.pylori阳性的慢性胃炎,无论 有无症状和并发症,均应进行H.pylori根除治疗,
最新《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资料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解读《常见消化系统疾病(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7)》(简称共识意见)于6月16在北京正式对外发布。
为推动《共识意见》更快、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起,北京汉典制药承办的《共识意见》系列推广会于10月15日在武汉拉开帷幕,同时,10月14日和22日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学术年会和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学术年会上,北京汉典制药支持了“功能性胃肠病诊疗进展及中医诊疗新共识运用”学术单元。
三场会议均重点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泄泻”、“胃脘痛”、“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FD)”、“脾虚证”、“便秘”等疾病的共识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
现整理三场会议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IBS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解读IBS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对应中医的“泄泻”、“便秘”、“腹痛”等病证,肝脾失调为基本病机,脾胃虚弱、肝失疏泄、脾肾阳虚为主要病理环节。
共识意见指出,IBS的中医治疗应当分型辨证论治,根据各型的特点结合证型变化适当佐以通便止泻方法进行治疗。
IBS分为腹泻型IBS(D-IBS)和便秘型IBS(C-IBS),其中,D-IBS分为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等5个证型;C-IBS分为肝郁气滞证、胃肠积热证、阴虚肠燥证等5个证型。
共识对每个证型的主症、次症、治法、主方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和推荐,以供临床参考。
以D-IBS中的脾虚湿盛证为例,共识指出,主症为大便溏泻、腹痛隐隐;次症为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倦怠和纳呆;推荐治法是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其中,参苓白术颗粒健脾益气,渗湿止泻,被共识推荐为治疗的D-IBS脾虚湿盛证的经典方剂。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张声生教授介绍,研究表明,参苓白术颗粒可抑制小肠推进、有效缓解腹泻,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肠粘膜,抗氧化损伤、保护胃粘膜,增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从而具有多靶点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解读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解读一、概念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胃黏膜发生的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性病变,为胃黏膜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能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的慢性炎症;属于中医学“胃痛”、“嘈杂”、“胃痞”等病证范畴。
二、西医诊断1. 临床表现(1)症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部分CNAG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有症状者也可能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常见进食后上腹胃脘部饱胀或疼痛、嘈杂反酸、嗳气等不适,且一般无明显规律性,与消化不良相关症状并非特异性相关,而且可能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若病程日久,少数患者可伴乏力、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2)体征:大多数CNAG患者无明显临床体征,部分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若病程日久,少数可伴消瘦、贫血貌、面色苍白等。
2. 相关检查内镜和胃黏膜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目前诊断CNAG最为可靠的手段,尤其后者的首诊价值更大,可准确判断CNAG的炎症程度、炎症活动性以及有无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同时对排除萎缩性胃炎和早期恶性病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一般建议将胃镜和病理检查作为CNAG首诊的重要手段。
3. 诊断(1)诊断思路:对怀疑有CNAG的患者,①首先明确有无慢性胃炎;②排除萎缩性胃炎;③排除特殊类型胃炎;④明确CNAG的病因;⑤明确CNAG是否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并存。
明确有无慢性胃炎:对怀疑有CNAG的患者,临床依据上腹胃脘部饱胀或疼痛、嘈杂反酸、嗳气等不适症状,并结合胃镜及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Hp感染的检测明确本病诊断。
排除萎缩性胃炎:内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可见黏膜红白相间、血管纹理透见、黏膜呈红斑(点、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基本表现,病理学检测呈现胃黏膜萎缩,伴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病理改变。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病理组织学检查则可以对病变 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确定 炎症程度、类型以及是否存在 癌前病变等。
慢性胃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胃酸分泌异常可能是慢性胃炎的 主要原因之一,胃酸过多或过少 都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和炎症。
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则与胃黏膜 表面的保护层受到破坏有关,导 致胃酸和消化酶等物质进入黏膜 下层,引起炎症反应。
保持充足的睡眠,适量 运动,避免长时间坐卧 不动,有助于改善胃部
不适。
中医治疗
采用中药、针灸、推拿 等方法,调理脾胃功能 ,缓解胃痛、恶心等症
状。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慢性胃炎、胃 溃疡等病变,可能需要
手术治疗。
04
慢性胃炎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饮食调整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热、过冷、辛辣食物 ,减少烟酒摄入。
黏膜变薄和腺体萎缩或消失则与胃黏 膜的长期损伤和修复过程有关,可能 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消化酶分泌不足 等症状。
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涉及淋巴细胞、浆 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这些细胞在炎症 过程中释放各种炎症因子,导致黏膜 炎症。
慢性胃炎的病理学诊断
慢性胃炎的病理学诊断主要依 据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 表面的病变情况,同时可以取 病理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
分类
根据病理学改变,慢性胃炎可分 为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 类,其中非萎缩性胃炎又称为浅 表性胃炎。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慢性胃炎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 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和环境因素、 自身免疫等。
发病机制
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的 相互作用,包括炎症反应、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和再生等。
健康教育
加强慢性胃炎防治知识的普及,提高 公众认知。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医药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为了规范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行为,提高治疗效果,我们组织专家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形成了《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本文旨在总结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经验,明确诊疗原则和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指导,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慢性胃炎患者。
二、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慢性胃炎在中医理论中,多归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其病因病机复杂,涉及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犯胃、脾胃虚弱等多个方面。
饮食不节: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过食生冷、辛辣、肥甘厚味,均可损伤脾胃,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发为慢性胃炎。
情志失调:情绪不稳定,长期忧思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亦可引发慢性胃炎。
外邪犯胃:外感风寒湿热等邪,侵入胃腑,损伤胃气,使胃失和降,亦可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
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当,导致脾胃虚弱,运化无权,升降失常,水谷精微不得输布,气血生化乏源,胃失濡养,发为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以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为核心,涉及饮食、情志、外邪、脾胃虚弱等多个方面。
因此,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恢复脾胃功能,调和气机升降,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三、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舌象、脉象等四诊合参。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感受外邪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调,从而出现胃痛、胃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中医诊断中,慢性胃炎常分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肝胃不和等证型。
脾胃虚弱型表现为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泄等;脾胃虚寒型则表现为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等;胃阴不足型则表现为胃痛灼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肝胃不和型则表现为胃痛胀满、情绪不稳、胸胁胀满等。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解读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7解读
病因
❖ 1.H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 ❖ 2.Hp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 3.胆汁反流、长期服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
❖ 放大内镜结合染色对内镜下慢性胃炎病理分类有 一定帮助。
❖ 电子染色放大内镜和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对慢性 胃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 规范的慢性胃炎内镜检查报告中,描述内容至少 应包括病变部位和特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7解读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7解读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7解读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7解读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7解读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7解读
病理
❖ 胃黏膜活检 组织学检查须观察: Hp、炎症、活动性、萎缩、化生和异型增生。
❖ 前5种指标按程度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 1. Hp:主要见于黏液层和胃黏膜上皮表面或小凹间,
一般胃窦细菌密度比胃体高,细菌数量与炎性细胞浸润程 度成正比。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7解读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7解读
❖ 5. 化生:有两种,即肠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 一般指肠化生。
❖ 6. 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这两者可为同义 词,前者分为轻度和重度,后者分为低级别和高 级别,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7解读
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
❖ .慢性胃炎有5种组织学变化要分级 Hp、活动性、炎性反应、萎缩和肠化生, 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0、+、++、 +++)。 分级标准采用我国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和新 悉尼系统的直观模拟评分法 (visualanaloguescale)(图3)。
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胃体部黏膜充血水肿,可见比较 密集的圆形充血性红斑,伴有病 理分泌物渗出。
胃黏膜高度水肿,反光增强,伴 有充血。
萎 缩 性 胃 炎
内镜下萎缩性胃炎有两种类型:
①单纯萎缩性胃炎 ②萎缩性胃炎伴增生。
单纯萎缩性胃炎
主要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
变平甚至消失,血管显露。
萎缩性胃炎伴增生
萎缩性胃炎每年的癌变率约为0.5%~1%。为了既
减少胃癌的发生,又方便患者,并符合医药经济学 的要求,不伴有肠化和异型增生的萎缩性胃炎患者 可每1~2年行内镜和病理随访一次;活检有中/重度 萎缩或伴有肠化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年随访一次; 活检组织伴有轻度异型增生并且取材部位不在癌旁 或明显局部病灶者,根据内镜检查和临床情况缩短 至每6个月左右随访一次;重度异型增生患者需立 即复查胃镜和病理,必要时行手术治疗或内镜下局 部治疗。
中 药 治 疗 可拓 宽 慢性胃炎的治疗途径
九味饮:用于萎缩性胃炎。 运胃合剂:用于慢性胃炎、胃运动 功能功能不良等。 胃新胶囊:用于胃炎、非溃疡性消化 不良等。
慢 性 胃 炎 的 转 归、萎 缩 性 胃 炎
的随访与癌变预防
慢性胃炎的转归
部分Hp相关性胃炎(<20%)可发生消化性
溃疡、以胃窦炎症为主者易发生十二指肠 溃疡。多灶萎缩者易发生胃溃疡。部分非 萎缩性胃炎可发展 为萎缩性胃炎。 Hp相关性胃炎的 发展和结局受Hp 感染、环境和宿 主等因素影响。
同。根除Hp可消除或改善胃黏膜炎症,防止萎缩、 肠化进一步发展;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严重的萎缩 性胃炎或伴有异型增生者,应注意预防其恶变。
Hp阳性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或有消
化不良症状者建议根除H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
该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者发生胃癌的危险度增加,在临床上越来越引起重视。
中医药在本病的诊疗方面有着多年的积累,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曾于2009年组织制定了《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近年来,中医药在诊治慢性胃炎方面取得诸多进展,有必要对共识意见进行更新,以满足临床需要,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4年8月在合肥牵头成立了《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起草小组。
小组成员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脾胃病专家就慢性胃炎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本共识意见初稿,之后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投票。
2015年9月在重庆进行了第一次投票,并根据专家意见,起草小组对本共识意见进行了修改。
2015年12月在北京进行了第二次投票。
2016年6月在厦门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召开核心专家审稿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脾胃病学知名专家对本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第三次投票,并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
2016年7月在哈尔滨第28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上专家再次进行了讨论、修改和审定。
并于2016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本共识的最终定稿会议,完成了本共识意见。
(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
如果>2/3的人数选择①,或>85%的人数选择①+②,则作为条款通过)。
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不断完善。
概述1.病名慢性胃炎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
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痞满”。
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者,可根据主要症状诊断为“反酸”“嘈杂”等病[1-3]。
2.西医诊断慢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赖于内镜与病理检查,尤以后者的价值更大。
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尽可能地明确病因,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4]。
2.1 临床表现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部分还可有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1-4]。
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组织学所见和内镜分级无明显相关性[1-2,4]。
2.2 内镜及病理检查内镜诊断:①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②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③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块或以上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性反应、活动性、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包括化生性萎缩和非化生性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
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4]。
2.3 实验室检查①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胃炎的最重要的原因,建议常规检测;②维生素B 12、自身抗体等在诊断萎缩性胃体炎时建议检测;③血清胃泌素G17、胃蛋白酶Ⅰ和Ⅱ可能有助于判断有无胃黏膜萎缩和萎缩部位[4]。
病因病机1.病因胃在生理上以和降为顺,在病理上因滞而病[5],本病主要与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药物、外邪(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上述因素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司,升降失常,而发生气滞、湿阻、寒凝、火郁、血瘀等,表现为胃痛、胀满等症状。
2.病位慢性胃炎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
3.病机慢性胃炎的病机可分为本虚和标实两个方面。
本虚主要表现为脾气(阳)虚和胃阴虚,标实主要表现为气滞、湿热和血瘀,脾虚、气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
血瘀是久病的重要病机,在胃黏膜萎缩发生发展乃至恶变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4.病机转化慢性胃炎的辨证应当审证求因,其病机与具体的临床类型有关,总体而言,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1-2]。
早期以实证为主,病久则变为虚证或虚实夹杂;早期多在气分,病久则兼涉血分。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证多见[6];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弱,气滞血瘀证多见[7-8];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以肝胃不和证多见[9];伴幽门螺杆菌感染以脾胃湿热证多见[10-11];伴癌前病变者以气阴两虚、气滞血瘀、湿热内阻证多见[12-13]。
辨证分型结合现有共识和标准,采用定量的文献统计方法,对临床常用的相对单一证候进行统计,确定常用证候为肝胃不和证(包括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包括脾胃气虚证和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
上述证候可单独出现,也可相兼出现,临床应在辨别单一证候的基础上辨别复合证候。
常见的复合证候有肝郁脾虚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虚寒夹瘀证、湿热夹瘀证等。
同时,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证候也呈现动态变化的过程,临床需认真甄别。
1.辨证标准1.1 肝胃不和证1.1.1 肝胃气滞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胀痛;②胁肋部胀满不适或疼痛。
次症:①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②嗳气频作。
舌脉:①舌淡红,苔薄白;②脉弦。
1.1.2 肝胃郁热证:主症:①胃脘灼痛;②两胁胀闷或疼痛。
次症:①心烦易怒;②反酸;③口干;④口苦;⑤大便干燥。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②脉弦或弦数。
1.2 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脘腹痞满或疼痛;②身体困重;③大便黏滞或溏滞。
次症:①食少纳呆;②口苦;③口臭;④精神困倦。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腻;②脉滑或数。
1.3 脾胃虚弱证1.3.1 脾胃气虚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②餐后加重;③疲倦乏力。
次症:①纳呆;②四肢不温;③大便溏薄。
舌脉:①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②脉虚弱。
1.3.2 脾胃虚寒证:主症:①胃痛隐隐,绵绵不休;②喜温喜按。
次症:①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②泛吐清水;③精神疲倦;④四肢倦怠;⑤腹泻或伴不消化食物。
舌脉:①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②脉沉弱。
1.4 胃阴不足证主症:①胃脘灼热疼痛;②胃中嘈杂。
次症:①似饥而不欲食;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结。
舌脉:①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②脉细或数。
1.5 胃络瘀阻证主症:①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
次症:①胃痛日久不愈;②痛如针刺。
舌脉:①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②脉弦涩。
证候诊断: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2.微观辨证微观辨证是以胃镜为工具,在胃镜直视下,观察胃黏膜的颜色、色泽、质地、分泌物、蠕动及黏膜血管等情况,来识别证型。
研究显示,胃镜下辨证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尤其是对于临床无症状或长期治疗而疗效不佳者。
鉴于文献报道的微观辨证分型标准并不完全一致,共识制定小组经过讨论,拟定了微观分型的参考标准,以供临床参考[14]。
①肝胃不和证:胃黏膜急性活动性炎性反应,或伴胆汁反流,胃蠕动较快。
②脾胃湿热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明显,黏液黏稠混浊。
③脾胃虚弱证:胃黏膜苍白或灰白,黏膜变薄,黏液稀薄而多,或有黏膜水肿,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胃蠕动减弱。
④胃阴不足证:黏膜表面粗糙不平,变薄变脆,分泌物少。
皱襞变细或消失,呈龟裂样改变,或可透见黏膜下小血管网。
⑤胃络瘀阻证:胃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伴黏膜内出血点,黏液灰白或褐色,血管网清晰可见,血管纹暗红。
临床治疗1.治疗目标慢性胃炎中医药治疗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同时关注胃黏膜糜烂、萎缩、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等病变。
2.治疗原则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主要干预手段有药物治疗、针灸疗法等,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配合饮食调节、心理疏导等方法综合调治。
治疗过程中,应当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对于病程较长、萎缩、肠上皮化生者,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可守方治疗。
3.辨证论治3.1 肝胃不和证3.1.1 肝胃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和胃。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药物:柴胡、陈皮、枳壳、芍药、香附、川芎、甘草。
加减:胃脘疼痛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嗳气明显者,可加沉香、旋覆花。
3.1.2 肝胃郁热证:治法:清肝和胃。
主方: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
药物:青皮、陈皮、白芍、牡丹皮、栀子、泽泻、浙贝母、黄连、吴茱萸。
加减:反酸明显者可加乌贼骨、瓦楞子;胸闷胁胀者,可加柴胡、郁金。
3.2 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药物: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连、大枣、甘草。
加减:腹胀者可加厚朴、槟榔;嗳食酸腐者可加莱菔子、神曲、山楂。
3.3 脾胃虚弱证3.3.1 脾胃气虚证:治法:益气健脾。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药物: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加减:痞满者可加佛手、香橼;气短、汗出者可加炙黄芪;四肢不温者可加桂枝、当归。
3.3.2 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
主方: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合理中汤(《伤寒论》)。
药物: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饴糖、党参、白术、干姜、甘草。
加减:便溏者可加炮姜炭、炒薏苡仁;畏寒明显者可加炮附子。
3.4 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
主方: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药物: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
加减:胃痛明显者加芍药、甘草;便秘不畅者可加瓜蒌、火麻仁。
3.5 胃络瘀阻证治法:活血化瘀。
主方: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丹参饮(《时方歌括》)。
药物: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
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郁金;气短、乏力者可加黄芪、党参。
对于临床症状复杂、多个证候相兼的患者,用成方组成相应的切合病机的合方治疗可提高治疗的效果,简化处方的程序。
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其病机表现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故可用脾胃虚弱证的主方香砂六君子汤与肝胃不和证的主方柴胡疏肝散合方化裁。
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等也可据此方法处方。
4.辨病论治辨病论治、专病专方是慢性胃炎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理是在认识慢性胃炎基本病机的基础上,拟定方剂,并随证化裁。
从临床用方的组成来看,多数为各单一证候用方所组成的合方。
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者,可采用辨病论治并结合舌脉、内镜下胃黏膜表现的辨证结果施治,具体病机可参考“病机转化”及“微观辨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