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教学文案
钢琴七级备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钢琴七级考试曲目中的曲目特点、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
2.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舞台表现力。
3. 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对象钢琴七级学生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内容1. 曲目分析:《梦幻曲》(贝多芬)2. 演奏技巧:触键、音色、节奏、音准3. 音乐表现:情感表达、动态变化、音色变化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曲目演奏技巧、音乐表现力。
2. 教学难点:触键、音色、节奏、音准的把握。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钢琴六级考试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 介绍本次课程所学习的曲目《梦幻曲》。
(二)曲目分析1. 介绍《梦幻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特点。
2. 分析曲目的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元素。
(三)演奏技巧讲解1. 触键:讲解正确的触键方法,使学生掌握音色、音量的变化。
2. 音色:讲解不同音区的音色特点,引导学生表现不同的音乐情感。
3. 节奏:讲解节奏的准确把握,使学生演奏出富有动感的音乐。
4. 音准:讲解音准的保持方法,使学生演奏出准确的音高。
(四)实践练习1.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1. 回顾《梦幻曲》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二)音乐表现训练1. 引导学生分析曲目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舞台表现训练1. 学生上台演奏,教师点评。
2.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布置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认真练习《梦幻曲》。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钢琴七级考试曲目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掌握程度。
2. 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情况。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
2. 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
3.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
浅析贝多芬《D大调第七号奏鸣曲OP.10-3》
浅析贝多芬《D大调第七号奏鸣曲OP.10-3》
吴驰
【期刊名称】《艺海》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通过对贝多芬《D大调第七号奏鸣曲OP.10-3的分析研究、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结构、风格及和声变化等.以达到帮助演奏者演奏这首作品的目的.【总页数】3页(P48-50)
【作者】吴驰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莫扎特A大调奏鸣曲和贝多芬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对比浅析 [J], 杨晨
2.贝多芬最私密的自白——听贝多芬的《降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作品110号 [J], 徐家祯
3.海顿e小调奏鸣曲和贝多芬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对比浅析 [J], 杨晨
4.浅析贝多芬奏鸣曲中的古典思想与浪漫情怀——以C大调钢琴奏鸣曲op.2no.3第一乐章为例 [J], 潘乐乐
5.浅析钢琴演奏技巧与教学——以贝多芬《A大调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 [J], 王淑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 第三乐章曲式特征比较研究
78司欣儒: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特征比较研究《第七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作品10号之3,这首钢琴奏鸣曲在作品10中是最为杰出的。
这首奏鸣曲第三乐章为D 大调的三部曲式,与前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从阴郁凄凉转换为柔和。
贝多芬通过色彩突变的创作技巧,使乐曲更具戏剧性。
笔者以“贝多芬”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可知,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涉及贝多芬作品的文献已经非常丰富,但专题研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较少,本文通过对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三种曲式分析比较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本首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更好地学习、理解及演奏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
一、三种代表性曲式分析关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分析有三种,分别是魏纳的器乐曲式学、郑兴三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和赵晓生的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结构图解中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的曲式分析,下面将对三种代表性曲式分析分别进行详细论述。
(一)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
魏纳的分析结论为复合歌谣曲式,主歌谣曲式(1-54),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6)为重复乐段,使用半终止及完全终止,前后乐句使用主和弦与SII 调的主和弦对比。
第二部分(17-24)为模仿的新材料。
第三部分(25-54)再现a 部分,并通过转调模进增加了12小节作为扩充。
紧接后面为主题的加固,和声部分为重复终止,没有连接,直接开始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55-86),调性从D 大调转为G 大调即主调的下属调,在这一部分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
乐句用属调的完全终止结束,D 大调的主和弦上方增加一个C 音,使其变为G 大调的D7和弦。
乐句重复结束在开放的重属和弦上,从而替代了转回D 大调的连接段落。
主歌谣曲式的再现(1-54),没有尾声。
(二)快板的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
郑兴三分析结果为复合歌谣曲式。
幼儿园音乐欣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教案
幼儿园音乐欣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教案幼儿园音乐欣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教案【引言】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是培养幼儿艺术情操和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作为经典音乐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音乐元素和深刻的情感表达,适合作为幼儿音乐欣赏的素材。
本文将为您介绍如何设计一堂钢琴奏鸣曲的音乐欣赏课,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一、课前准备】1. 选择适合幼儿的钢琴奏鸣曲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选择一首旋律动听、富有节奏感的曲目,如《致爱丽丝》或《命运交响曲》中的第五章。
这样的曲目既能引发幼儿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在欣赏中感受到音乐的情感表达。
2. 创设适合的音乐欣赏环境在课堂中,布置合适的音乐欣赏环境,保持教室的安静和整洁。
可以播放一段柔和的音乐作为背景音,营造出放松、愉悦的氛围。
【二、音乐欣赏过程】1. 导入欣赏主题通过简短的视频、图片或故事,向幼儿引入贝多芬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并简单介绍钢琴奏鸣曲的风格和特点。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引导幼儿沉浸在音乐中,感受乐曲的节奏、旋律、音色和情感表达。
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或音乐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模仿音乐中的节奏或旋律,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3. 分析乐曲结构和音乐元素以幼儿容易理解的方式,介绍钢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和音乐元素。
可以用简单的词语或动作,比如“起始曲调”、“变化的节奏”、“高潮部分”等,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4. 聆听乐曲并体验情感表达播放选定的钢琴奏鸣曲,全班一起聆听,并引导幼儿在音乐中体验情感表达。
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乐曲给他们带来的感受和想象。
5. 创设互动体验环节创造一些互动体验的环节,让幼儿积极参与到音乐中来。
可以请幼儿用身体语言模仿乐曲的节奏或旋律,或者安排音乐游戏,让幼儿在玩耍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的魅力。
【三、总结回顾】1. 总结乐曲特点和幼儿的感受针对刚才的音乐欣赏课,总结乐曲的特点和幼儿的感受。
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的教学与演奏
谈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7》的教学与演奏摘要贝多芬继承和发展了古典音乐文化的传统,创造性地吸取了古典主义和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成就。
是在第一流作曲家中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于钢琴上的大师。
贝多芬的音乐是主观的、深刻的、沉思的,他永远在寻求用无瑕疵的技巧来表现变化万千的情绪。
他的作品是真正的动人与优美,无时不散发出极为奇特的、丰富多彩的、刚一般的固执。
音乐细微巧妙,沉思幻想,像火一样炙热。
关键词旋律和声变化丰富表现力复杂情感作品分析贝多芬的音乐是主观的、深沉的、悲愤的,他始终用坚定的声音来表达自身性格的刚强。
他的作品会给演奏者带来很大的压力,因为无法用无瑕疵的技巧来表现千变万化的愤怒的情感;他的作品会给欣赏者带来很大的震撼力,因为每一首都凝聚着无可泯灭的斗争和反抗精神;他的作品金钢般的坚定、湖泊般的沉思以及偶尔表现出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科隆附近莱茵河畔的波恩。
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他凭著神奇的想像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而且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
贝多芬《第四钢琴奏鸣曲Op.7》内容相当丰富,贝多芬将此曲题赠给他的学生巴巴拉,她是一位才华卓越的女钢琴家。
因为这首奏鸣曲的优雅气质,当时人们将它称作“所爱的女郎”。
本曲由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
抖擞的奏鸣曲式快板(Allegro molto e con brio)。
降E大调,6/8拍,奏鸣曲式。
这是一首将年轻的贝多芬丰富的感情起伏表现出来的宏大的乐章,尤其是将戏剧性的人生注入到奏鸣曲中的意图,已经表露得相当明显。
虽然尚未产生像贝多芬中期作品那样明晰的效果,但还是能够从作品里最底层所流动的一股热乎乎的某种东西中感觉出来。
主部是压缩的,开始在主调上进行。
而后以完全终止结束。
这个主题由主三和弦音构成,在演奏时第一、三小节弹的深一些,就好象陷到键盘中去一样,而第二、四小节应该轻轻的放掉。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特征比较研究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特征比较研究作者:司欣儒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23期【摘要】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生所作32首奏鸣曲中,Op.10.No.3属于早期作品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创作于1798年,被认为是最"富有交响性"的作品之一①,本文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三种曲式分析比较研究,得以深刻理解贝多芬早期作品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曲式;和声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78-01《第七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作品10号之3,这首钢琴奏鸣曲在作品10中是最为杰出的。
这首奏鸣曲第三乐章为D大调的三部曲式,与前乐章形成鲜明的对比,从阴郁凄凉转换为柔和。
贝多芬通过色彩突变的创作技巧,使乐曲更具戏剧性。
笔者以“贝多芬”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可知,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涉及贝多芬作品的文献已经非常丰富,但专题研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较少,本文通过对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三种曲式分析比较研究,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本首奏鸣曲的曲式结构,更好地学习、理解及演奏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
一、三种代表性曲式分析关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第三乐章曲式分析有三种,分别是魏纳的器乐曲式学、郑兴三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和赵晓生的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结构图解中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的曲式分析,下面将对三种代表性曲式分析分别进行详细论述。
(一)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
魏纳的分析结论为复合歌谣曲式,主歌谣曲式(1-54),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6)为重复乐段,使用半终止及完全终止,前后乐句使用主和弦与SII调的主和弦对比。
第二部分(17-24)为模仿的新材料。
浅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中的踏板使用
246 Northern Music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浅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中的踏板使用陈予慧(无锡太湖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第7奏鸣曲作品10之3的踏板,追溯到当时贝多芬极有可能是使用的是维也纳钢琴来创作该曲的,并且罗列出维也纳钢琴的音色特征和踏板的特点,找出历史依据来阐明如何在现代钢琴上来演奏在贝多芬第七奏鸣曲中的切分踏板、低音踏板、有SF记号时所使用的踏板。
【关键词】贝多芬;维也纳钢琴;切分踏板;低音踏板;SF时所使用的踏板【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246-03【本文著录格式】陈予慧.浅析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中的踏板使用[J].北方音乐,2020,06(11):246-248.一、贝多芬时期踏板装置的更迭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第7奏鸣曲作品10之3(以下简称第7奏鸣曲),这首作品写于1796-1798年(Beethoven,1980,P1)。
全曲没有任何的踏板记号,但是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弗拉基米尔·霍洛维兹等钢琴家,他们在演奏这首曲子时依然使用了延音踏板。
例1 贝多芬第7奏鸣曲 第一乐章初次印刷版(IMSLP)作为现代钢琴演奏者,如何在谱面没有任何踏板记号提示的情况下去使用踏板是非常重要的。
从例1中可知贝多芬初次印刷版没有任何的踏板标记,但是一些现代的钢琴家在演奏时会使用延音踏板。
该时期已有膝盖调音装置(David,1993,P18),该装置类似于现代钢琴的踏板,但是贝多芬却没有在这首曲子中标记踏板记号。
原因一:贝多芬不仅是著名作曲家,同时还是钢琴老师。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诠释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诠释本文论题为《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诠释》,笔者借助国内外文献资料及谱面材料,力求通过音乐技术语言和风格研究对作品本体考察,探讨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英雄性”与“悲剧性”情感特征。
第一章介绍了贝多芬的艺术生涯,按照体裁的划分列举了贝多芬的主要作品,随后阐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概况,以及贝多芬创作的早期生活经历、政治格局、以及个人疾病遭遇总结出贝多芬“英雄性”与“悲剧性”风格特征的形成原因。
第二章首先是有关《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作品概览,创作背景及结构分析等研究,探究其独特性与代表性。
随后笔者从音乐角度分析,通过音乐要素、旋律线条、曲式结构三个方面来阐述“英雄性”特质的体现,分别就运用个性化的强音、不竭的动机以及结构规模上的突破和创新来探讨《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英雄性”情感特征。
随后第三章同样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悲剧性”特质在《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的体现,通过探究音乐要素、旋律线条及调式调性,着重分析不协和音、动力型节奏造成的抽泣音调以及意想不到的离调转调所显现的“悲剧性”情感。
同时在文章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演奏实践,从乐曲的演奏技术层面深入探究,分别对其力度的安排、速度的把控、踏板的使用、触键的面积与速度以及正确的呼吸等等方面结合演奏实际进行分析,比较全面的论述了《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的“英雄性”与“悲剧性”演奏诠释。
最后,笔者透过以上内容对《D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3)中“英雄性”与“悲剧性”音乐风格的研究进行总结,可见贝多芬式创作风格的典型特征在这首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侧面说明这部作品在贝多芬早期创作中的地位,以及对中、晚期作品的影响。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1798年夏,贝多芬完成了⼀套三⾸钢琴奏鸣曲(第五⾄第七),统⼀编为作品10,呈现给⼀位伯爵夫⼈。
这三⾸作品都很有贝多芬的个性,旨在探求“古典的简洁”与“内容的充实”⼆者兼容并蓄,同时⼜⼒图打破惯例,以崭新的⾯貌脱颖⽽出。
其中的《D⼤调第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更为成熟,更有增进,技巧表现更合乎贝多芬的个性,深刻地表现了贝多芬内在的精神活动。
作品结构采⽤四个乐章,第⼀乐章⽓势宏伟,第⼆乐章则表达了深刻的、带有悲痛的热情,⽽紧凑的末乐章则潜化着朝⽓勃勃的幽默感。
关于这⾸乐曲,贝多芬曾对他的弟⼦说过这样⼀段话:“将正陷于悲哀⾥的⼈的⼼理状态,⽤各种光线和阴影的微妙变化来加以描绘出来。
”这使得整⾸乐曲的性质奇异⽽神秘。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乐章:“急板”,奏鸣曲式。
呈⽰部第⼀主题开头上⾏⾳阶明确有⼒,势不可挡,紧接着是⼀段华丽流畅的快速⼩调旋律,奔涌不羁。
第⼆主题节奏精致,秀出了优美的舞姿,并逐渐地热情起来。
待快速旋律动机回归后⾳乐转为弱奏,柔声结束呈⽰部,双呈⽰部后进⼊展开部。
展开部第⼀主题的上⾏⾳阶和快速旋律⼆者交织⾏进,不断变换⾊彩,由弱⾄强,有⼒发展,充分表露炽热的情感。
再现部以新的调性变化重现呈⽰部内容。
尾声中快速旋律再次唤起热情,以强和弦有⼒结束。
点击聆听:第⼀乐章第⼆乐章:“忧伤的⼴板”,奏鸣曲式。
呈⽰部第⼀主题为慢三拍节奏,步履沉重,表情悲戚⽽⽆奈。
在断奏之上的第⼆主题则柔和温暖,给予不幸的⼈以慰藉。
随后呈⽰部结束于⼏个不稳定的琶⾳。
愤懑的重⾳和弦打破寂静,⾳乐进⼊展开部。
第⼀主题动机越发沉重和艰难,第⼆主题的娓娓述说似乎也⽆济于事。
这时在⾼⾳区出现飘忽的⾳符,像是不可企及的希望,与艰难的现实构成强烈对⽐。
终于这个希望在⼀阵下⾏⾳符中破灭了。
再现部到来,第⼀主题缩短重现,第⼆主题还原出柔美本质。
长⼤的尾声中,展开部激昂的⾳调重⼜映现,然后第⼀主题动机在低⾳部奏出,中⾳部汩汩流淌着细腻的渐强的分解和弦。
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
第7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第一乐章呈示部(1—124)。
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外部扩展(4+6+6小节,1—16)。
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完全终止。
注:(一)前乐句的终止可以商榷,因为隐匿着的和弦恰好也可以是五音位置的主三第弦(本书作者感到是主三和弦),若这样看,这个乐句就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
(二)前乐句是齐奏,后乐句配了和声。
(三)前后乐句的演奏方法不同(顿音、连音)。
(四)前持乐句的音区也不同,(五)通过后乐句的变奏重复进行外部扩展(11—16),而扩展的目的是为了加固调性。
(六)重复后乐句时变奏的方法是:1.交换声部(重复时旋律提高一个八度,属持续音在低音区)。
2.宗教色彩的四分音符和弦进行在重复时被分解六度的八分音符进行的所代替。
3.变化力度,弱奏由强奏呼应。
第一个连接段落(17—22)用主动机开始,停在平行小调(b小调)的半结算止(22)。
第一副主题从b小高开始(23—30)。
其曲式是乐段。
终止(从b小调看)是:半终止,属小调(升f小调)的完全终止。
由于上面的(第一个)副主题的调性安排是不规则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第二副主题,把不规则的调性改正过来。
第二副主题则要求有自己的第二个连接段落。
这个连接段落从第一副主题末尾的调性(升f小调)转到了第二个副主题的调性:A大(31—53)。
第二个连接段落提前结束了(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第二副主题的调性(53)。
第二副主题(54—65)的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先用完全终止结束(60),随后改为小调,并提高一个八度,但不是全部重复,而是突然停在导音上(升g,第65小节)。
下面是第一个(称为“离调的”)结束主题。
其主题性格的材料是非曲直主要主题的第一个动机。
其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23(!)小节(67—93)。
离调所接触的调性是:D大调、C大调、d小调、降B 大调。
孤B大调(作为A大调的那波里调)是桥梁,离调通过它又回到出发的调,即A大调。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音乐与演奏分析
I
●
Cn:sc.
稍 —=.=:
I l } I
嚣 p
在这种情况下 ,延长记号变成 了起点 ,就像一个人站在跳水 台上 准备往下跳 的状态 ,八度音程的移动 向着 bB和弦泉涌般地前 进 ,在这 过渡 的过程 中 ,如果有延 长记号的 A音拖 得过长就会有泄 气的感觉 , 因为 A的八度音程 引导 bR和弦。
与之相 比,在此作品开展部将要结束时的延长记号所担任 的任务 完全不同。开展部 的兴奋到达极点 ,属和弦的音响在第一主题再现之 前必须消失 ,在这种情况下延长记号之后就必须有瞬间的休止。谱例 3
I }j } l j=j l
j 一 一j 一 一 ; 一 一
= i ! J 一
量
再 现部 开始时 ,由于加 了衬托 的声部 ,比呈示 部开始 时更稠密 、 更饱满 、更阴沉 。在 49小节中 ,贝多芬以他特有 的敏锐的对光 明与阴 暗的对比感 ,在这儿闪现鲜明的 bE大调的三和弦。之后 ,感情上 的斗 争又重新发展起来 ,现在它从低音深处逐渐加强 ,形成强大 的戏剧高 潮。这是悲痛和苦难绝望的冲动 ,然后转入新的叹息 。接着 的是尾声 的停滞不前 的悲哀。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音乐与演奏分析
口 袁 静
贝多芬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尤为重要的便是他的钢琴奏呜 曲。这些作品的质量超过了之前所有的同类作 品,至今依然无与伦比。 贝多芬于 1798年创作的 《第七钢琴奏呜曲》被认为是 “最 富有交响性” 的作品之一 。本文试就其音乐与演奏作如下分析 :
这犹如在辽 阔的地方 唱起一 首自由 自在 、天真无 邪的歌 曲 ,但 是
40/ ̄:乐 教 青 s 勃 [ ̄/2oo9.6
在这之后 ,运动又 占了优势 ,而且是强烈 的 ,但在副部 出现前 突然 中 断在终止上 ,这只是一瞬 间。副部从第 53小节开始 ,之前的运动感变 得有节制 ,其中出现鸟呜 的音调 ,尤其是从第 60小节起旋律转 到高音 区时 ,更具有这 种特 点 。整个 下一段 中 (至结 束部前 )经 常 出现 的 “乐 队化”的音区对 比值得注意 。在呈示部结束时 ,仿佛听到了从远处 传来 的回声 。展开部特别严格地保持着不断运动的原则 。再 现部与呈 示部无多大区别 ,可是在再现部 的结束部以后跟着一个很发展 的尾声 , 它以结束部第一段的素材为基础 。这个充满 了运动 和生命 的尾声 开始 是 P,而最后增强到响亮 的 任。
浅谈贝多芬奏鸣曲OP7.NO3之演奏风格与演奏技巧
浅谈贝多芬奏鸣曲OP7.NO3之演奏风格与演奏技巧贝多芬奏鸣曲OP7.NO3是一首著名的钢琴作品,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经典作品之一,往往被用作钢琴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
本文将主要探讨奏鸣曲OP7.NO3的演奏风格与演奏技巧的特点,并探究钢琴演奏的特色及其对音乐的表达与理解的影响。
奏鸣曲OP7.NO3的演奏风格主要以情感化、技巧性和音乐性为主要特点。
在情感化方面,这首乐曲巧妙地融合了欢愉、忧郁和激情等多种情绪,使得演奏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情感和音乐的表达来展现这些情绪。
这种需求对演奏者的内心表达和技巧要求特殊高。
在技巧性方面,这首乐曲包含了许多技术难度大的技巧,特别是在音乐的节奏感和速度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高。
在音乐性方面,娴熟的音乐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对和声和节奏的掌握,对音乐特色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等。
在奏鸣曲OP7.NO3的演奏技巧中,可以看出钢琴演奏的技术特色对音乐表达的影响。
在演奏速度快的段落中,演奏者需要有快速地手指技巧来快速弹奏乐曲。
在演奏强劲的段落中,演奏者需要通过充分的手臂力量来使强而有力的音符得以发出。
在演奏连续弦行的段落中,演奏者需要有合理的运用自己的手指技巧和弦型技巧来进行自如运气。
在演奏曲调缓慢的段落中,演奏者需要通过强调节奏和把握时机,使这些音符显得更加柔美。
此外,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需要特别注意和扼制情绪。
以达到音乐表达的最佳效果。
在演奏的过程中,在乐曲的各个部分间要合理安排,协调表达。
演奏者应当完全理解这部分音乐是关于什么的,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演奏、演奏手段。
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应当注意乐曲的时间和速度,这对于整部乐曲的表现有极大的影响。
此外,还有声音大小和演奏力度的问题也必须掌握得非常娴熟。
总之,奏鸣曲OP7.NO3是一首非常优美、富有情感的作品。
它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音乐技能和演奏技巧方面,能够通过表情和技术完成对音乐的展现,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要求精益求精,不断发掘音乐的内涵和特色,以达到完美的表演效果。
贝多芬 第七钢琴奏鸣曲 分析 曲式结构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分析曲式结构, 分析D大调奏鸣曲作品第10号是贝多芬早期最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
它的第一乐章的结构富有逻辑。
内容深刻、形式异常完美的第一乐章,就构思的规模而论,是很交响化的。
第二乃是贝多芬创作的深刻和热情方面的一个出色的范例。
明亮如歌的小步舞曲替换了悲痛严峻的广板乐章。
最终的凑和压缩的,在节奏方面很有意思,并且具有贝多芬这一创作时期许多末乐章所具有的典型的朝气勃勃的幽默情第一乐章本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主部是一个10小节的乐段,它在主调上是以完满的终止结束。
这乐段的第二句以八分音符复了一次。
接着仿佛又是主部,由分解八度称述出来,在第6小节中被平行小调(b小调)属音上的停顿(延长随后在b小调上出现了一个中间段落(明亮、轻盈、如歌的主题,它在左手八分音符和声音型的背景上陈述出小调上的终止以后,音乐继续发展,这段是连接部类型的,在属调(A大调)上以完全终止结束。
副部由此在A 它洋溢着欢乐的幽默之情。
这个主题的陈述同样是高度发展的。
在结束整个副部的终止后,结束部在A调上出也是复杂的。
最初是一个活泼的主题(在延长的属音上),与主部在节奏上有相同的地方。
这个主题陈述在按的低音和八分音符华彩音型的背景上。
整个结构经过纵向移动构成了复对位,接着进行便中断了,于是出现了一节乐句,它部分是八度进行,部分是四声部,并且由均匀的二分音符陈述出来,在这个乐句之后在延长的属音部中开始了一个新的段落,它由主部的第一个四分音符的级进在不同音区内的呼应组成。
这段在调性上并没有结了基本调(D大调),它或向呈示部的反复过渡,或转入展开部。
展开部的规模也相当大,其中采用了主部的素材。
从第9小节起,它整个在八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陈述出来。
在一系列离调(d小调、降B大调、g小调、降E大调)以后,展开部停在D大调属和弦的五六和弦上。
延长部。
再现部与呈示部无多大区别,可是在再现部的结束部以后跟着一个很发展的尾声,它以结束部第一段的素材个充满了运动和生命的尾声开始是p,而最后增强到响亮的ff。
幼儿园音乐欣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教案
幼儿园音乐欣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教案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音乐教育一直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音乐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提高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还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作为古典音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很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音乐作品。
本文将从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设计一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教案,以便帮助幼儿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部著名的音乐作品。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介绍1. 贝多芬简介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是德国著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和钢琴家,被誉为古典乐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激情,同时也具有极高的音乐创作技巧。
贝多芬的作品开创了古典音乐的新篇章,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钢琴奏鸣曲简介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是古典钢琴曲中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共有32首,被誉为钢琴音乐中的圣经,是钢琴演奏家必备的重要曲目之一。
这些奏鸣曲代表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和钢琴家的创作成就,涵盖了他一生创作的方方面面,包括热情奔放的旋律、极具挑战性的技巧和丰富多彩的声乐表现。
三、幼儿园音乐欣赏的重要性1. 音乐对幼儿的影响音乐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欣赏音乐,幼儿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提高审美情感,激发创造力,增强自信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音乐还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意义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人格、智力、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设计一套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音乐教案,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意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为古典音乐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幼儿园音乐欣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教案
幼儿园音乐欣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教案幼儿园音乐欣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身体与心理:加强幼儿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音乐表现力,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
2. 知识与能力:引导幼儿语言听觉、动手能力的开发及其与音乐的结合,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与音乐表现能力。
3. 价值观:借鉴这首曲子让幼儿了解到古典音乐中的艺术精髓,不断增强他们的审美格调,提高他们对优秀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复读机或音响设备及奏鸣曲拉提琴谱。
2. 黑板、粉笔和彩色粉笔等教学用具。
3. 阅读参考资料:贝多芬的音乐生涯、音乐基础及奏鸣曲谱进行了解,理解曲子的背景和含义。
三、教学流程及方法1. 导入环节通过简单的音乐游戏启迪幼儿对音乐的感官认识和兴趣培养。
例如通过手语演示、许愿鱼游戏、跟着音乐律动等。
2. 正文部分Step1. 教师先讲一下这首曲子的背影和作者贝多芬的音乐生涯背景。
大致说一下这首曲子的故事。
这项工作有利于幼儿将听音乐与感知音乐紧密结合起来。
Step2. 播放钢琴奏鸣曲。
如有可能可采用现场示范演奏,使幼儿察觉演奏者的演绎技巧,通过视觉与听觉的联动,激发其感性的艺术表达。
让幼儿仔细聆听曲子,发现乐曲的特点、各个部分的表现性,记录自己的感受,通过语言表达、手势演示等形式分享,并与同伴交流意见。
Step3. 教师与幼儿合奏、合唱或合拍即兴演奏相关曲目。
教师通过演奏弦乐器或丝竹乐器等形式,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受其音质、演奏技巧和表现能力,进一步激发和加强幼儿的感性表现和音乐情感。
3. 结束环节全班性互动表现,教师通过制定小游戏,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表现能力。
如进行“唱响童声”、“乐器扫描”等。
同时,教师对本次音乐欣赏活动进行总结,与幼儿共同领会音乐带给人的情感、意义及其对幼儿的潜在影响。
四、教学细节1. 此次教学活动的成功举行,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音乐教学经验,良好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能力以及贴心而细致的教学态度,才能够真正让幼儿发挥出自身的音乐天赋和表演能力。
幼儿园音乐奇妙之旅: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赏析教学案例
幼儿园音乐奇妙之旅: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赏析教学案例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引导幼儿接触和欣赏古典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一作品的赏析教学,可以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美的力量,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赏析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富有深度和广度的文章。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赏析教学的深度探讨 1.1 开篇引入:介绍贝多芬和他的钢琴奏鸣曲,解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1.2 贝多芬的艺术风格和独特贡献:解读贝多芬音乐作品的特点和对后世音乐的影响,为幼儿奠定音乐赏析的基础。
1.3 钢琴奏鸣曲的组成结构和演奏技法:详细介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构成,引导幼儿理解乐曲的结构和演奏技法,培养对音乐的深入理解。
1.4 音乐情感表达和情境再现:教学案例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情感表达,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在情感表达和情境再现上的力量。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赏析教学案例的广度探讨 2.1 钢琴奏鸣曲选曲与教学目的:选取适合幼儿欣赏和理解的钢琴奏鸣曲,明确教学目的和意义。
2.2 赏析教学方法与实施过程:介绍针对幼儿的赏析教学方法和实施过程,以“听、想、说、做”为主线,让幼儿在赏析中全方位地体验音乐之美。
2.3 融入多种艺术形式的跨学科教学:将钢琴奏鸣曲赏析融入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跨学科教学,拓展幼儿的艺术视野和审美体验。
2.4 音乐游戏与趣味体验:以音乐游戏和趣味体验的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结语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为古典音乐的杰作,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赏析教学,可以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美的力量,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音乐技巧的培养,更要重视幼儿音乐情感的熏陶和审美情操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第7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第一乐章呈示部(1—124)。
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外部扩展(4+6+6小节,1—16)。
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完全终止。
注:(一)前乐句的终止可以商榷,因为隐匿着的和弦恰好也可以是五音位置的主三第弦(本书作者感到是主三和弦),若这样看,这个乐句就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
(二)前乐句是齐奏,后乐句配了和声。
(三)前后乐句的演奏方法不同(顿音、连音)。
(四)前持乐句的音区也不同,(五)通过后乐句的变奏重复进行外部扩展(11—16),而扩展的目的是为了加固调性。
(六)重复后乐句时变奏的方法是:1.交换声部(重复时旋律提高一个八度,属持续音在低音区)。
2.宗教色彩的四分音符和弦进行在重复时被分解六度的八分音符进行的所代替。
3.变化力度,弱奏由强奏呼应。
第一个连接段落(17—22)用主动机开始,停在平行小调(b小调)的半结算止(22)。
第一副主题从b小高开始(23—30)。
其曲式是乐段。
终止(从b小调看)是:半终止,属小调(升f小调)的完全终止。
由于上面的(第一个)副主题的调性安排是不规则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第二副主题,把不规则的调性改正过来。
第二副主题则要求有自己的第二个连接段落。
这个连接段落从第一副主题末尾的调性(升f小调)转到了第二个副主题的调性:A大(31—53)。
第二个连接段落提前结束了(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第二副主题的调性(53)。
第二副主题(54—65)的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先用完全终止结束(60),随后改为小调,并提高一个八度,但不是全部重复,而是突然停在导音上(升g,第65小节)。
下面是第一个(称为“离调的”)结束主题。
其主题性格的材料是非曲直主要主题的第一个动机。
其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23(!)小节(67—93)。
离调所接触的调性是:D大调、C 大调、d小调、降B大调。
孤B大调(作为A大调的那波里调)是桥梁,离调通过它又回到出发的调,即A大调。
随后是第二个(加固的)结束主题(94—105),它是在主持续音上重复两次(共出现三次)的乐句。
重复时变化了音区和力度。
接着是第三个结束主题(106—113),是个重复的小乐段,它又加固了第二副主题的调性(A大调)。
重复时降低一个八度,并将乐段开始的e音改为升e。
该乐段的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107或111),完满的完全终止(109或113)。
值得注意的晨这个小乐段中,贝多芬把结构安排得那样精致:二小节齐奏的前乐句(在章奏隐匿着的和弦是:I6——IV——V2——I6)由四个声部的后乐句来呼应。
最后,是第四个结束主题(114—119),它是用主动机构成的有持续音的重复终止,其中D和T功能每小节变换一次。
重复记号之前的五小节(120—124)或引向呈示部的重复,或引向展开部的开始。
展开部(125—183)。
主要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
在第16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这个和弦延伸了十七小节,以达到更有期待感的目的。
再现部(184—294)。
准确地再现开始的乐段(184—193)。
下面的几个小节(从第194小节开始)象是后乐句的重复。
但不是全部重复,很快就转到了e小调,并以此作为第一副主题的调性。
e小调的半终止延伸了四小节(201—204)。
我们要把第一副主题为什么在这里(在再现部)恰巧出现在e小调的原因弄得更清楚些。
在呈示部,第一副主题的A大调,被从b小调开始的调性所代替,因此第一副主题的调性比正常的高了大二度。
现在的问题是,哪一个调与主调(D大调)的关系象b小调与A大调的关系一样?回答是:e小调!由于第一副主题在这里从e小调开始,所以呈示部中所有第一副主题以后的材料,都可以经过准确的移调(准确地保持转调的关系)无变化地用到再现部中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再现部中,副主题从e小调开始是贝多芬有意安排的。
从第一副主题开始(205)所有呈示部中的材料(第四个结束主题除外)均规则地再现。
从第294小节极其自然地开始了一个小的连接段落(294—297),它在渐强中用转调进行连续不断地模进,最后进入从下属(G大调)开始的尾声。
尾声(298—344)。
用再现部中未出现过的第四个结束主题开始。
作为补充在G大调停留了一段,之后经过g小调和降E大调,都只用主动机发展,并用同音异名(降E大调的V7=D大调的增56,降a=升g)转回主调(D大调),在第327小节用完全终止结束。
从这里开始,在音型化的主持续音上方重复终止(I——V7等,327—333)加固主调性(D大调)。
结束的十二小节(333—344)是只有唯一的一个主和弦的段落,它用经过音和辅助音作装饰,并从弱至很强。
第二乐章呈示部(1—29)。
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5+4小节(1—9)。
其终止是:下属调的完全终止,主调的完全终止。
乐句开始是对比的:I级三和弦由VII34和弦呼应。
连接段落是从三小节新材料的加固调性部分发展出来的,用属小调(a小调)平行调(C大调)的完全终止结束(10—17)。
实际上连接段落没有为副主题作准备,因为副主题的调性不是C大调。
副主题在a小调,从跳入调性的增56和弦。
其曲式为变奏的重复乐句:4+5小调(18—26)。
重复时的变奏是:乐句的前两小节,旋律在低音区,其上方是对旋律,之后通过转调模进乐句增长了一小节。
叠入开始的结束主题(26—29)是个乐句,它加固了a小调的调性。
没有连接段落,在F大调的“幻想曲”也以跳出的调性开始。
“幻想曲”(30—43)。
开始是歌唱性的五小节乐句,用F大调的完全终止结束(30—34)。
随后,转调的前乐句无变化(44—48),后乐句从那波里六和弦开始,增长为八小节,转到了降B大调(主调的VI级调),并在该调用完全终止结束(49—56)。
上面提到的降B大调的终止具有通常向S方向离调的意义(不同的是它出现在主题的内部)。
降B大和弦增加了一个升g音,这就构成了增56和弦,从而使再现的副主题能够立即从主调开始(57—65)。
呈示部中的结束主题没有再现(!)。
尾声。
叠入开始,它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而成。
尾声(65—87)第三乐章主歌功颂德谣曲式(1—54)。
分三部分,并有重复。
第一部分是重复乐段(1—16)。
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
前后乐句开始是对比的:主三和弦→,II级调的主三和弦→。
中间部分是模仿结构的新材料(17—24)。
第三部分(25—54)再现扩展了的“a”(25—43),并用一个十二小节主题性格的加固部分作补充(43—54)。
再现的“a”的后乐句(33—43),通过插入转调的模进由八小节增长为十一小节。
紧接后面的主题性格的加固部分,和声结构是重复终止。
重复“ba”+加固部分复合体。
没有连接段落,立即开始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55—86)。
速度和节拍不变,调性变为G大调(主调的下属调)。
其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我们已经看到,不是歌谣曲式)。
乐句先用属调的完全终止结束(69)。
结束的D大和弦通过增加一个C音变成G大调的V7和弦(70)。
乐句重复时(71—86),停在重属和弦上(a、升c、e、g)开放着(83—86)。
这个开放的结束代替了转回主调的连接段落(三声部调性的重属和弦=主调的属和弦)。
主歌谣曲式的再现(1—54)。
没有尾声。
第四乐章主要主题(1—9)。
乐段。
其终止是:属调的完全终止,主调的完全终止。
第一插部(9—24)。
近似副主题。
其各部分是:(一)先是叠入开始的新材料的加固调性部分,随后转到属调,即A大调(9—16)。
(二)副主题式的乐句出现在属调(17—24),以后又转回主调,并停在主调的V56和弦上开放着。
这个乐句不能看作是副主题,因为不再现。
但另一方面,它之所以近似副主题,是因为在属调,并由该调的“近似连接段落”为其作了准备。
没有“近似的结束主题”也没有再现的连接段落,因为“近似的副主题”已经用主调的V56和弦为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作了准备。
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或者说是第二次出现(25—33)。
主要主题在这里几乎无变化,只是用阻碍终止的降B大和弦(d小调的VI级三和弦)代替了结束的D大和弦。
这个二小节的降B大和弦(33—34)用主动机作倒影密接的模仿先现了第二个插部开始的调性。
第二插部(35—55)。
其曲式为“幻想曲”,从降B大调开始,随后接触到g小调和降E大调,停在F大调的VII级减七和弦上(无限延长在第45小节)。
在此之后主要主题在F大调假再现(46—47),接着转到d小调(48)。
从下一小节开始,是一个短小的再现连接段落(49—55)它用主要主题的第二个动机发展。
主要主题的第二次再现,或者说是第三次出南(56—64),本质上与第一次出现时一样。
小的变化是:(一)在第57小节的密接模仿。
(二)低音声部的四分音符被分解的八度代替(58)。
(三)在第60和61小节也是密接模仿第三插部(64—83)。
叠入开始。
一部分用与第一个插部加固调性一样的材料开始,但在这里不是转到属调,而是转到平行小调(d小调,64—71)。
另一部分是主题性格的发展部分,它用主动机从b小调转回主调(72—80),并通过发展主动机将该调的属和弦延伸成四小节的段落(80—83)。
主要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也就是第四次出现(84—92)。
主要主题在这里比前面的任何一次再现都有更富于变化,除模仿外,伴奏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使主题更加活跃。
结束主题的主三和弦也就是主题性格的尾声开始的和弦。
尾声(92—113)。
开始只用主要主题发展。
在接触到近关系调后(下属调,第92小节;平行调,第93小节),很快就转回主调(94),并在该调较长的持续音上构成属和弦段落,之后停在延长的半终止上(99)。
接着尾声通过下属(100)和小下属和纺(101)突然徘徊在降号的调性中;这是一个特别优美的、用新材料的、切分的弱奏段落,它在几个小节之后转回主调(102—105)。
最后八小节(106—113)在主持续音上始终用弱奏,并在此时,左手在低音区多次用模进重复主动机,右手先用上行和下行的半音阶(106—109),随后用波浪式的分解和弦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伴奏(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