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以上观后感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友情以上观后感4篇
影片笔墨重点展现了男女主关系一点点的变化,插叙的方式调整了影片节奏,但有的时候稍显凌乱。
喜欢女主角的表演方式,夸张得恰到好处,就好像是生活中身边的朋友一样。
女主的颜值其实也不错,近距离镜头,妆容很淡,但是非常耐看。不像国内妆容的风格,很多时候都不够生活,不自然。
就用一件件小事勾勒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比如男主会去拍女主的头,女主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很自然的会想到男主,人都是自私的,能够看出来女主更在意自己,害怕自己失去。男主也害怕,但其实也没什么可怕的了。
印象很深的是两个人矛盾终于爆发的那场戏,男主的紧张、局促、敢又不敢和豁出去了,女主的试探、矛盾、纠结,冲动而又退缩的心情。很细,很真实。
另外很深印象的是女主用了男主t恤解决难题,在街道上男主被小男孩嘲笑没穿上衣,女主一样没心没肺地大笑而忘记了几分钟前最尴尬的是自己。这段也很真实。
台词也是生活的,比如“你再过来我就要吻你了”,比如“这是女朋友在查看我的手机吗”等等。真的都是身边的人都会说的类似的话。
不过说实话,主题歌并没有很好听,反而是男主改编的词汇更让人印象深刻。
喜欢结尾的时候从成年的他们倒放至少年的他们,能够再一次理解他们默契的顺理成章和自然无碍。
夏天去看这部戏,很清凉,很舒服。
电影友情以上观看有感2
故事讲的是一个备胎十年,友情以上,恋人未满,最终成功转正的故事,很像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大概是电影的叙事节奏比较快,导致总感觉有点点“渣”,最后友情变爱情在一起的时候,还是比较牵强吧。回家路上一直忍不住在想,如果结局没有在一起,而是保持友谊地久天长,又会是怎样?会不会有更多的意难平。电影看时没什么强烈的感觉,后劲挺大。不过这个圆满的结局也挺戳人的,算是给备胎们的一点慰藉,毕竟现实还是残酷的,这样的故事几乎不会发生,我们很容易就错过所爱的人。
所以,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亲情,珍惜眼前人最重要,爱就要大胆说出来。
至于异性朋友之间有没有纯友谊,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可能是我太肤浅了,感情里有太多你不知道的事,作为观众的我们,在某些时刻为男主憋屈的时候,他也许甘之如饴呢。有时候对话时所表达的和心里想的可能完全相反,如果能猜到彼此背后的含义,说不定就能获得不一样的情感。
总之,是个欢乐轻松的爱情喜剧,充满泰式小清新,看完想去旅行了,里面的那首歌是真的好听。适合约上红颜知己去看,或许就终成眷属了呢。
电影友情以上观看有感3
《友情以上》女主角找来《初恋的那件小事》的平采娜出演,在电影里她依旧用素雅的妆容+甜美的笑容征服观众的心,不过和17岁时演出的《初恋的那件小事》相比,在《友情以上》里平采娜演技完全再升一阶,绝对会让观赏电影的女孩们更加入戏。该片的男主角可能比较不熟悉,但保证看过《友情以上》一定会爱上他!男主角是泰国的当红鲜肉Nine(小九),不只因为在电影中他默默陪伴女主角走过10年的暖男形象很吸引人,光他的脸蛋就是名物啊~重点是小九还有完美的腹肌,小编偷偷告诉你...在剧中也会有小九的脱衣服画面呦!《友情以上》除了在泰国当地拍摄外,更横跨了6国取景拍摄,像是有马来西亚、缅甸、香港、泰国...等地,整部片把东南亚各地都拍得超级美~看电影的同时还有到各国旅游的感觉呢!
电影友情以上观看有感4
异性友谊与爱情的界限,这是一个很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虽然《友情以上》有着厚厚的喜剧外壳,但仍然无法规避两位“朋友/恋人”关系的模糊给观众带来的一丝不适——在他们用朋友的标签谈恋爱时,对他们挂着“情侣”之名却未回报以真心的其他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
但《友情以上》或者说所有泰国喜剧片值得中国电影学习的一点是,他们有一种将夸张和脑洞喜剧桥段拍得很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更体现在那些传播很广的“泰国脑洞广告”中——通常没有明星,而是以极其刁钻的角度讲述治愈或者搞笑的小场景小故事。
电影友情以上观看有感5
片中,男主角潘的职业是“空少”,女主角琴的职业是音乐经纪人,正在帮自己的男友音乐人录一首亚洲多地歌星参与合唱的歌曲。自然而然的,他们的故事从泰国各个城市,到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多地发展。片中的一些重要台词甚至主题曲都是普通话形式,粤语和泰语梗是一大笑点,此外马来西亚的著名歌手朱主爱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剧情中。
故事发生地的国际化,读娱君仍然有两方面影响,其一是更容易融入本土观众之外的国际电影市场,特别是中国、东南亚等;其二是对电影本身气质的变革,《友情以上》因此显得更现代化,但也更脱离本土气质了。
只是对那些外国市场而言,这一套未必行得通。其中逻辑就如同“中美合拍”试图打开美国市场的《长城》等中国电影一样,试图适配海外市场,还是免不了水土不服。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电影市场的心病。